天一個朋友拿來一張U盤,異形的U盤,不是什么品牌U盤。他說是他撿的,但是不能用。不能拷貝文件,也不能刪除文件。我想這個簡單,重新量產不就完了。于是把U盤插入我的電腦,電腦正常識別到U盤,打開只能看到兩個文件,如下圖:
一個是可執行文件,點開后是一些mp4視頻文件,可以播放(是教學內容,有些人別瞎想[捂臉][捂臉][捂臉])如下圖:
但打開這個類似資源管理器東西后,電腦本身的我的電腦和資源管理器包括DOS窗口都打不開。而且看到的文件也不能復制,這技術牛啊!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到要看看是什么技術,我看看我能不能把文件復制出來。
第一步看分區格式,如下圖:
cdfs格式的!把U盤量產成光盤了!但系統識別還是U盤啊?(注:資源管理器顯示是U盤,但磁盤管理顯示是光盤。)cdfs格式是光盤格式,肯定不能刪除。但不能拷貝是怎么做到的?繼續研究。
cdfs光盤格式是可以隱藏文件的,不是通過改變文件屬性,是另一種技術。但可以通過播放器找到文件路徑,就可以復制了。但這個U盤做的連播放器都無法看文件路徑。繼續研究。
方案3個:1,文件恢復。2,抓軌。3,DG查看文件路徑。4,虛擬光驅讀取。5,Linux掛載讀取。
文件恢復,試了win10和xp,easyrecovery都無法工作,找不到U盤盤符,放棄。
抓軌本來是CD抓MP3的技術,但這個盤是視頻,抓不到。放棄
DG查看文件路徑本來寄予很大希望,但win10,xp都試了,根本不顯示U盤盤符。放棄。
虛擬光驅讀取win10,xp,winpe都找不到光盤盤符。放棄。
到這基本都沒戲了,只剩Linux掛載了,但Linux我要現安裝系統,要等。
本著死馬當活馬醫,試了一下2003pe系統,電腦居然把U盤識別成光驅了[捂臉],有戲!于是打開pe的uiso,順利識別光驅,順利制作光盤鏡像。用虛擬光驅順利播放。[呲牙]雖然沒有把文件拷出來,但能做成ISO文件也算曲線救國吧[呲牙]。后來量產U盤就是小兒科了,反正我那朋友用著這個16GU盤還挺高興[捂臉][捂臉][捂臉]。
總結:量產成cdfs的U盤考文件的確挺難,特別是這個還設置了重重障礙。但這個2003pe的確做到了,新技術在老系統下的確還是有漏洞,我估計可能Linux下應該也能解決。可惜已經沒法試了,已經量產了[捂臉][捂臉][捂臉]。還有,技術這事還真不是著急的事,反正多試試,用可能的所有方法,可能就會成功。
了讓機身更加輕薄便捷,現在很多筆記本電腦都砍掉了光驅功能,平時想要播放或刻錄光盤就很不方便,這種情形下,USB外置光驅就派上用場了!
那么,在Win10系統下,USB外置光驅該如何使用呢?其實,操作很簡單,不用裝驅動,插上就能用,CD/DVD等播放/刻錄光盤都能輕松搞定!
1、將USB外置光驅連接上電腦,然后按壓物理開關,彈出光驅,插入想要觀看的光盤,當光驅動圖標發生變化時,即表說明電腦已經成功載入光盤;
2、雙擊打開光盤,即可看到視頻文件,選擇視頻播放器進行播放即可。
準備1塊空白的新光盤,插入刻錄光驅,雙擊【DVD-RW驅動器】,即可彈出【刻錄光盤】對話框,然后選擇光盤的使用模式:
① 點選【類似于U盤】,單擊【下一步】即開始格式化。格式化完成之后,打開【DVD-RW驅動器】,就能你使用U盤一樣復制、粘貼文件,并且可以隨時保存、編輯和刪除光盤上的文件。
② 點選【用于CD/DVD播放器】,單擊【下一步】打開空白光盤,即可將刻錄文件直接拖拽進來;然后返回【此電腦】,右鍵單擊【DVD-RW驅動器】,點選【刻錄到光盤】啟動向導,按提示操作即可。(PS:光驅需要支持寫入功能,才能刻錄光盤。)
需要注意的是,與【類似于U盤】使用模式不同的是,通過【用于CD/DVD播放機】模式的刻錄進去的文件,不能編輯或刪除。
此外,Win10系統一般自帶刻錄功能,連接好設備后可直接進行刻錄,如果你的電腦系統沒有自帶的刻錄程序,則需手動安裝刻錄軟件。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知道如何使用USB外置光驅來播放/刻錄光盤了吧!倘若你家中收藏有光盤,想要查看里頭的文件或回憶,不妨可以試試哦!
我一起,穿越時間!
這篇文章是關于IBM ThinkPad系統恢復光盤的使用體驗。照片均為本人實物拍攝記錄。
對于接觸電腦較早的朋友來說,你一定不會忘記筆記本電腦隨機附贈的系統恢復光盤,現在也許很多人認為光盤可有可無,不過在二十年前,一旦筆記本電腦的軟件或操作系統出現問題,修復又很麻煩之時,恢復光盤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很多人都沒有實際使用過IBM ThinkPad的系統恢復光盤,本文的體驗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因為恢復光盤是限定電腦型號的,型號不對光盤中的恢復程序便不會啟動,我們從開機開始。
1、將IBM ThinkPad 的恢復光盤插入光驅,啟動筆記本電腦
我們能夠看到的第一張圖片便是“IBM ThinkPad”這兩個單詞,他們位于屏幕的左上角,這種提示貫穿了90年代末期IBM生產的各型號的筆記本電腦中。
2、恢復程序繼續加載
IBM IDE CD-ROM Driver Version 3.11這是恢復光盤在加載光驅驅動,由于恢復環境基于DOS,而DOS下通過光驅讀取光盤文件是必須要單獨驅動的。
Driver was installed successfully.驅動成功完成安裝。
3、語言選項菜單出現了
從上到下我們可以看到10種語言選項。
這里采用的是十六進制計數,第一項為英文,其后依次是芬蘭語、意大利語、挪威語、荷蘭語、西班牙語、丹麥語、德語、瑞典語、法語,相信大多數人都不認識這些語言,在這里通過按鍵盤上的數字鍵可以進行選擇,他們影響的只是安裝過程中的提示語言,并不影響最終恢復的操作系統的語言。
4、恢復提示信息
這里是兩屏幕恢復前的提示信息,Recovery Information,默認情況下我們都是使用筆記本電腦內置的光驅進行恢復,所以這里可以直接按回車鍵繼續。
5、備份重要數據
恢復操作系統會格式化硬盤,所以進行之前一定要將重要的數據備份好。
6、是否要繼續操作?
1)Do Not Continue with Recovery,Exit to DOS
2)Continue with Recovery
[1,2]?_
屏幕上的提示簡潔易懂,按數字鍵“2”繼續
7、是否要繼續操作?第二次警告
1)Do Not Continue with Recovery,Exit to DOS
2)Use Existing Partitioning and Format C: Drive Only
3)Factory Default Partitioning and Format All Drives
[1,2,3]?_
這是第二次警告,同時伴有恢復選項,如果這個時候放棄,我們仍然可以退回DOS中,如果選擇第二項,恢復程序將保留現有硬盤分區,只格式化C盤;如果選擇第三項,恢復程序將按照出廠模式重新分區并格式化C盤。
這里我選擇的是完全恢復出廠模式。
8、計算機重新啟動了
當我們在上一步中確認選項后,IBM ThinkPad 會重新啟動,看屏幕左下角的ThinkPad經典商標。
9、格式化硬盤
硬盤格式化操作在重啟后自動進行。
Formatting 2047.46M
100 percent completed.
Formatting 1051.20M
_99 percent completed.
這時硬盤之中的兩個分區,無論有多少個分區,各個分區都會依次進行格式化
10、重啟進入恢復程序
如果硬盤格式化沒有錯誤,ThinkPad會再次重啟,進入圖形化恢復界面
這里一共有12種語言,第二行第一個就是英文了,通過移動鼠標,屏幕上的小紅點指示也會隨著移動,單擊鼠標即可進行選擇。
11、恢復提示信息
License Agreemet 這里是一些版權提示信息,恢復光盤只能用來為用戶購買的計算機恢復系統,其他用途都是被禁止的。
12、恢復光驅選項
CD-ROM Access Method,這里是告訴恢復程序要從哪里讀取恢復光盤,默認就是筆記本電腦的內置光驅了。
13、是否繼續操作?第三次警告
**Warning**這里可以說是第三次警告了。All data on hard drive will be destroyed.硬盤驅動器中的所有數據都將被摧毀!而且恢復過程可能長達兩個小時,這時如果選擇放棄,那么恢復程序不會對硬盤進行任何更改,點擊“Next”之后就沒有反悔的機會了。
14、恢復進程開始
CD-ROM Recovery In Progress
這個畫面應該是靜止的,但是實際上ThinkPad的光驅和硬盤都會有讀取寫入操作
如果IBM在設計時加上進度指示就方便多了
15、錯誤!
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長達2個小時的恢復過程中,任何問題都將導致恢復進程失敗。
CDR101:Not ready reading drive Z
Abort,Retry,Fail?
屏幕左上角出現提示,數據讀取失敗,可能都原因現在已經記不清楚了,應該是版本不對應造成的。
如果看到了這個錯誤,那就意味著恢復進程失敗了
16、Error
上一屏幕中的錯誤是無法解決的,當我們選擇放棄后,恢復程序也會給出一行提示:
Error(Error while unpacking compressed image)
意思是在解壓縮文件時發生錯誤
17、這時候只能承認失敗了!
18、等等
不要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這可難不倒我呀!
19、再次嘗試了一遍,最終成功!
Your system has been successfully recovered!
花費的時間可是實實在在的2個小時!
20、Windows 95啟動
恢復成功后ThinkPad會再次重新啟動,這時就可以看到藍天白云了
好了,這篇文章就寫到這里。
個人觀點保留,禁止任何未經授權的非本人賬戶復制文章在其他平臺發布。
點擊我的專欄可以查閱更多文章,穿越時間,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