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責編:王樂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談到裝機,最重要的環節就要屬主板了,這是PC電腦最核心的部分,它首先為你的電腦搭好了一個主框架,其他硬件設備便可對號入座;也就是說,主板是一臺PC電腦的基礎,主板的類型和檔次決定著整個PC系統的類型和檔次,同時也影響著整個PC系統的性能。

    近年來我們不難發現,PC裝機已經不再是一個耗費金錢的事情了(對于大眾消費者來說),相比于5年前裝機動輒就要上萬元,如今卻只需三四千元便可配置一臺性能不錯的PC電腦了,隨著品牌電腦的價格越來越低廉,喜歡“燒硬件”的用戶也減少了很多。

    8聲道音效芯片 華碩Z97Deluxe主板體驗

    另外,隨著平板電腦的全面普及,對于傳統PC端和DIY裝機市場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廠家們想要在傳統市場站穩腳跟,還需在主板上下功夫;最近兩年我們也發現,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PC主板在市面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用戶不用再去燒各種硬件器材,只需選擇一款性能強大的主板便可解決裝機問題;對于用戶來說,不僅更加便攜,同時也能節省不少金錢。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款來自華碩的高端旗艦級電腦主板“Z97-Deluxe”,這款主板集成了8聲道的音效芯片,更有諸多卓越性能搭載;那么這塊主板在音效上又有著怎樣的提升呢?接下來請朋友們和我們一起了解下這塊主板。

    華碩Z97Deluxe主板

    對于華碩的這款“Z97-Deluxe”主板,我們今天主要為大家著重介紹它的音頻處理技術;此款主板采用CRYSTAL SOUND2音頻處理芯片,廠家把這部分區域定義為“美聲大師”;芯片的外部鑲嵌了EMI屏蔽罩;側面配有音頻放大器、日系專業音頻電容、depop降噪電路,和采用分割式設計的音頻屏蔽技術,可將音頻部分與主板PCB分割成獨立的兩部分,能夠極大的降低干擾,讓音質更加純凈。

    華碩Z97-Deluxe主板

    接口部分和音頻處理芯片

    主板結構簡介

    裝機展示

    先來說說它的音頻放大器;它可以將聲音的信號加強并放大,被強化過的聲音信號能夠還原出更加清晰和富有層次感的音質效果,同時避免聲音細節的丟失,為你提供更加細膩的音質效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款音頻放大器能夠驅動高端游戲耳機,即使耳機的阻抗很高,它也可以輕松應對,讓玩家在游戲過程中體驗更加逼真震撼的游戲音效。

    “美聲大師”系統簡介

    專業日系音頻電容/音頻放大器芯片

    Z97-Deluxe主板還配置了高品質日系音頻電容,它可以有效增強高音頻段的波幅,捕捉細微的聲音信號,讓音質更加清晰純凈;同時,它還可以增強低頻的力度,讓低頻更加震撼,提升低頻延展性。想要獲得更加飽滿和純凈的音質效果,專業的降噪處理技術是必不可少的;Z97-Deluxe主板搭載了一個獨家設計的de-pop降噪電路,可有效降低音頻輸出的噪音干擾,杜絕爆音現象,保證音頻信號的平穩輸出。

    介紹了Z97-Deluxe主板音頻系統的硬件部分后,我們又進行了裝機;裝機完成后,插入“Z97SERIES Motherboard”DVD程序光盤,程序安裝完成后,選擇Realtek高清晰音頻管理器,此時便可進入到音頻管理系統。

    多種音效模式調節

    多聲道模式選擇 最多可支持8.1聲道

    音質和錄音品質選擇

    在高清晰音頻管理系統下,分為兩種模式,一種為Digital Outout(數字輸出模式,例如音箱/耳機);另一種為Digital Outout Optical(光纖輸出,例如液晶電視、功放);兩種模式下均為用戶提供了非常豐富的音頻調節功能。

    華碩Z97-DELUXE主板

    在音頻管理器模式下,你可以選擇多種音效模式,調節響度均衡,選擇模擬或數字信號輸出;此外,你還可以選擇聲道輸出模式,最多可支持8.1聲道的3D環繞立體聲輸出,帶給你影院級的震撼視聽體驗;不僅如此,你還可以音樂和錄音品質,以獲得最滿意的聆聽和錄音效果。

    在了解了華碩Z97-DELUXE主板的音頻硬件和軟件系統后,我們著實體驗了一下這款主板對于音質表現上的提升;在耳機部分,我們選擇了HiFiMAN今年發布的新款頭戴式耳麥“HiFiMAN HE-560”,這是一款HiFi級別的耳麥,4999元的售價不菲,而想要主板自帶音頻處理器來推動它,沒有點過人的本領可是不行的;歌曲部分,我們選擇了老鷹樂隊的經典歌曲《Hotel California》。

    試聽耳機:HiFiMAN HE-560

    試聽耳機:HiFiMAN HE-560

    老鷹樂隊《Hotel California》試聽

    讓我們欣喜的是,華碩Z97-DELUXE主板可以輕松推動這款HE-560耳麥;而在音質方面,我們更是體驗到了“美聲大師”的名不虛傳;得益于它的音頻放大器和日系專業電容,音質的提升很明顯;中頻方面對于人聲的展現很自然,聲音飽滿醇厚,而且沒有過多的渲染,;高頻方面對于弦樂部分的演繹比較到位,吉他清晰嘹亮,解析度很高,聲音細節的表現很細膩,而且降噪效果很出色;對于這款高阻抗的耳機來說,這樣的音質表現足以達到HiFi品質。

    總結:

    今天,我們對華碩Z97-DELUXE主板的音頻部分進行了測試,得益于它的專業級“美聲大師”系統,在音質的細節表現上非常到位,具有很高的解析度和聲音細節表現;8.1聲道可為你提供影院級的震撼音質效果;ds-pop降噪電路的設計讓音質更加清晰純凈,獨立的分離式布線設計讓音頻系統與主板完全隔開,避免了信號的干擾;無論是聽歌還是玩游戲,都可以帶給你高保真級別的音質體驗;此款主板兩千多元的售價不菲,不過對于音樂發燒友和喜歡錄音的朋友來說,此款主板可以是你DIY裝機的首選。

    音箱購物陷阱大揭秘耳機購物陷阱大揭秘

    得益于它的專業級“美聲大師”系統,在音質的細節表現上非常到位,具有很高的解析度和聲音細節表現;8.1聲道可為你提供影院級的震撼音質效果;ds-pop降噪電路的設計讓音質更加清晰純凈,獨立的分離式布線設計讓音頻系統與主板完全隔開,避免了信號的干擾。

    王樂


    我說大部分發燒友都沒有聽到完整的錄音時,一定會被鄙視恥笑一番,但不開玩笑,哪怕使用千萬元器材的超級大燒,真有可能漏掉很多原始錄音中的信息,那就是多聲道!在傳統的黑膠、磁帶、CD等載體中的確只存在二聲道立體聲。而數字錄音發展之前,模擬錄音雖然可以做到復雜的多軌混音,1970年代曾發行了數以千計的四聲道唱片其實用的是矩陣技術,也沒有多聲道的困擾。但1999年推出SACD后,情況改變了!



    飛利浦和CrestDigital合作的美國第一條SACD光盤生產線于2002年量產,很可惜未被主流市場所接受。12公分的SACD光盤與CD具有相同的物理尺寸。光盤的面密度與DVD相同,又分成種類型:

    ①混合SACD,具有4.7 GB的SACD層(HD層),以及普通CD機可讀取的音頻層。

    ②單層SACD:只有一層4.7 GB信號,例如前陣子發行的鄧麗君SACD。

    ③雙層SACD:具有兩層SACD總容量8.5 GB,沒有CD層,第一層的數據螺旋從內向外編碼,第二層從第一層結束的點開始編碼,并在光盤的最里面結束。SACD使用DSD數據格式,未壓縮碼率為5.6 Mbit/s,是CD紅皮書規定碼率的四倍,因此被認為有更好的音質與細節。

    絕大多數SACD光盤都包括環繞聲(五個全頻加上LFE低音通道)和立體聲(雙聲道)二種新號,一些光盤紀錄真實的多聲道錄音;一些則是后制混音而成,另有一些保留了早期多聲道格式的混音,例如1973年Mike Oldfield《Tubular Bells》的四聲道混音,或者Mercury唱片原始的三聲道錄音。

    SACD光盤中儲存的信號,有DSF與DFF未壓縮編碼格式,DSF用于SONY,DFF用于Philips,相當于CDDA碟片中的WAV文件。此外為了節省空間,多聲道部分會以DST無損數據壓縮進行編碼,相當于FLAC、APE是對CDDA中WAV數據的無損壓縮。經過DST無損壓縮后,信號容量會減少2-3倍,光盤就能儲存80分鐘的2聲道和5.1聲道信號。DST無損壓縮在2005年被標準化為MPEG-4音頻標準。



    簡單的說,80%以上的SACD光盤,同時帶有2聲道與5.1聲道的信號。早期Krell、Music Fidelity、Esoteric、Pioneer、SONY、NAD、Marantz、Philips、Linn、Onkyo、Denon等廠家都推出過內建譯碼,可以輸出多聲道模擬信號的SACD機,現在幾乎全部停產了。

    目前想讀取SACD光盤中的多聲道信號,唯有依賴全功能的藍光機了,當然也有例外,4K藍光機中的天王巨星松下UB9000,就不支持SACD!頂級發燒友對使用藍光機聽音樂,多半都有不入法眼的輕視,就那玩意,怎么能和Hi-End音響比擬。的確藍光機設定的消費人群并非金字塔頂端的音響發燒友,但也因為這樣,我才說很多人都沒享受過完整的錄音全貌。



    不妨改變一下觀念,認為藍光機好用的請繼續支持,重度發燒的人請選擇國產柏韻Pure Audio的AirCore播放器,這是唯一能讀取多聲道格式,并透過HDMI輸出多聲道DSD源碼的數播,聲音可比藍光機高檔多了。這個專題的目的是教大家用甚么方式,能聽到SACD光盤中被我們忽略的那部分精彩聲音,我們分幾部分來說明:



    ⑴多聲道音源。目前能買到的藍光機,有以畫質見長的松下Panasonic、注重音質的先鋒Pioneer、影音效果平均的索尼SONY、還有韓國三星Samsung、LG,國產的杰科GIEC等,可選擇的并不多。


    OPPO退出市場對發燒友來說相當遺憾,而松下不支持SACD更是讓人傷心。雖然國產的數播幾乎都能硬解SACD提取的iso鏡像檔,把它們分解成DSF或DFF文件,但都只有二聲道部分,多聲道理所當然的放棄了。索尼的游戲機PlayStation 3前兩代能讀取SACD光盤,從第三代開始(2007年10月推出),SACD播放功能被移除。


    舊版PlayStation3 能使用2.00系統軟件將多聲道DSD轉換為1.5 Mbit/s DTS編碼,以便通過S/PDIF數字輸出播放,隨后的修訂版刪也除了該功能,這些古董游戲機卻成了提取SACD光盤iso文檔的最佳工具。由于當初SACD聯盟規定,SACD播放機不能提供帶有未加密DSD的輸出,所以目前少數Hi-End廠家如Esoteric、dCS、emm Labs、CH Precision、Orpheus等都是額外付出權利金,再以各自設計的接口來輸出DSD信號,當然也沒有多聲道。


    柏韻的AirCore是目前唯一可以播放多聲道音源的數播,它讀取iso文件時,會把里面所有的資料都打開,所以在手機上操控能看到2CH與MCH二種內容,前者是立體聲,后者是多聲道,視需要點播就可以。



    ⑵多聲道譯碼器。有沒有純音響用的多聲道DSD譯碼器呢?當然有,錄音室常見的Merging NADAC解碼器就是,這部解碼器可以說是PyramixVirtualStudio錄音工作站的延續,內建ESS9008S SABRE解碼芯片,有2聲道、8聲道、16聲道等不同版本。


    NADAC意為Netwok Attached DAC(連接網路的解碼器),采用為專業產品開發的RAVENNA網絡技術,便于從電腦上將數據傳給NADAC,使用用一根網線就可以傳輸48個聲道的DSD256信號,可靠運行長度達到100米。


    換句話說,Merging NADAC解碼器只能連接計算機播放,家用的藍光機、數播都無法搭配,而且操作上比較麻煩。目前最方便的方式,還是日系的AV環繞功放,一條HDMI線就能搞定,雖然有些產品會把DSD轉成PCM再譯碼,或者會對DSD256以上的高清格式進行降頻譯碼,但至少我們還可以聽到不錯的效果啊!



    另一種更發燒的方式,是拿一部藍光機,或者柏韻的AirCore數播,搭配3臺立體聲譯碼器,然后連接5.1聲道的有源音箱。柏韻的羅先生在音響展會進行過演示,由AirCore負責播放多聲道SACD iso,通過HDMI接口輸出多聲道的DSD信號,再由3臺柏韻AirDSD解碼,中間經過一個多聲道版本的HDMI2DSD mch的負責接口數據轉換(HDMI輸入DSD轉4組同軸DSD DoP輸出)。如此一來,獲得的通透感、細節與樂器線條、低頻能量都遠非AV功能所能比擬。



    ⑶連接方式。對一般家庭用戶來說,HDMI是首選推薦。HDMI規范里已明確定義了DSD的傳輸,許多萬能播放的藍光機都可在菜單設置成DSD源碼通過HDMI輸出,這是目前唯一官方認可的DSD數碼輸出方式。


    雖然藍光機有了DSD數字輸出接口,那DSD解碼器就也得具備HDMI接收才行,HDMI接收有專門的接收DSP芯片(譬如美國晶像公司Silicon Image產品),它們工作時一種為真DSD接收,即I2S輸出的真DSD信號;一種為偽DSD接收,將DSD源碼轉成了PCM。很多AV功放上帶的均為偽DSD接收,所以直接用藍光機播放SACD光盤經由AV功放譯碼效果并不好,還不如把藍光機菜單設置成PCM輸出。



    HDMI傳輸還有一個好處,它是以I2S(Inter-IC SoundBus)模式工作,這原是飛利浦設計在解碼(編碼)芯片和接收(發射)進行數字傳輸的一種格式,分為三條線路,一條數據線路,一條時鐘線路,一條同步線路,由于數據和時鐘信號分離避免了因時差誘發的失真。


    目前僅在極少數高級CD轉盤或數播上能見到I2S的接口,因為硬件接口沒有嚴格規范,所以有的用光纖,有的用RJ45網線、DIN五針接口、4個BNC頭,或者HDMI等等,接口的不統一讓I2S推廣困難。其他數播上面看到的HDMI端子,主要目的不是傳送DSD信號,因為接腳的定義各不相同,所以只能與同一品牌產品搭配使用。



    ⑷多聲道有源音箱。如果按照傳統的音響組合方式,5.1聲道就需要用到3臺立體聲功放,占用空間、增加預算、操作不便等都是制約因素,我們建議想嘗新體驗者使用有源音箱。


    理論上,5只音箱最好采用全部一樣的產品,SACD或DVD-Audio要求音箱頻寬達到5Hz-100kHz頻域,相信對絕大多數發燒友來說都是天方夜譚。退而求其次,5只相同品牌、相同型號的有源音箱容易得多,而且它們在Hi-End音響領域性價比非常高。如果用3部功放去推被動的Hi-Fi音箱,即使預算不成問題,功放本身恐怕就無法滿足24Bit錄音的標準。


    SACD要求的信噪比至少為120dB,24Bit錄音則高達144dB,而目前高端功放的信噪比能達到110dB已經很厲害了。144dB以上的信噪比可能嗎?這時噪聲電平相當于0.12μV RMS,而一只10Ω電阻室溫下在0Hz~96kHz帶寬系統工作時的熱噪聲理論值就為0.12μV RMS,一只50Ω電阻就足以產生使24bit量化出現誤差的熱噪聲,所以144dB的動態范圍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這時還不如選用經過DSP校正過頻響的小型有源音箱,可以省去很多麻煩,何況部分產品已經進化為無線連接,線材的困擾都一并解決了。



    ⑸多聲道音箱擺位。SACD多聲道音樂信號基本上使用5聲道(有時為3-6聲道),有時候LFE(低音炮)被獨立為第六聲道。欣賞時基本布局為2個前置、1個中置、2個環繞(后置)音箱圍繞聆聽點圍成一圈。


    SACD推薦按照ITU-R BS.775-1國際電信聯盟(ITU)指定的方式進行音箱擺位,ITU是聯合國的15個專門機構之一,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前身是1865年在巴黎創立的國際電報聯盟,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國際組織,主要任務為制定標準、分配無線電資源,組織各個國家之間的國際長途互連方案。ITU-R BS 775建議的內容包括:

    ●使用五個相同大小的全音域音箱

    ●五個全音域音箱與聆聽位置距離相等

    ●五只音箱與聆聽位置的角度,分別是中央0°、前置±30°、環繞±110°,若用作觀看電影,前置音箱則放在±22.5°



    早期的DVD-Audio在音箱的擺位方面,建議同樣是以皇帝位聆聽點為中心作一個正圓形,前方左、中、右音箱分別處于-30線、中軸線和30線來擺放,而后方左、右聲道音箱則處于-120線和+120線擺放,每個音箱離聆聽者的耳朵距離應一樣。這二種方式與杜比、DTS、Auro 3D等電影環繞聲建議的擺位大不相同,甚至還引起不少爭議。


    例如美國Chesky公司認為兩個前面、兩個前側面和兩個后面共6個聲道的音箱擺位法(取消了中置聲道),才能“最準確”地模擬出錄音現場的真實感。其他唱片公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導致目前多聲道的錄音方式差別巨大,也沒有一定的標準。Channel Classics唱片的老板Jard Sacks認為,一般人在現場聽到的聲音包括了樂團直接音與周圍反射音兩者的混合,所以在多聲道錄音時,他們強調從前方過來的聲音,前方三個聲道所占的份量最重,而環繞聲道負責的僅是空間殘響與反射音的營造。


    由錄音師Andreas Spreer創辦的德國Tacet唱片觀念不同,他提倡的“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技術,認為多聲道要創造出完整的音樂包圍感,亦即所有的樂器演奏圍繞著聆聽者,整個樂團把人包圍在中央。



    撇開這些爭議,兩聲道與多聲道錄音的確有根本差異。西方音樂發展初期,吟游詩人并不是正襟危坐在皇宮里演唱歌曲,而是在鄉間、在弄堂、在隨處席地而坐的各種場所里娛樂人群。直到王公貴族們開始邀請樂師在宮廷演奏,才逐漸變成樂師站在舞臺上演奏,其他人在臺下欣賞,直到今日我們還是習慣演奏者在前方的音樂表演形式,兩聲道似乎比較合乎自然的現場音樂再現。


    但畢竟聆聽經驗不該是一成不變的形式,如果有機會站上指揮臺,或者坐在樂團中間,那時候每一個聲部不會是左右分離,而是從四面八方涌向耳朵。多聲道錄音提供更強烈的音樂包圍感,讓我們不再是安靜坐在舞臺下的聽眾,反而象是交響樂團的一員,聽到飄蕩在360度空間中的聲響。



    實際上按照ITU的建議,我們也不容易擺位。普通家庭用作立體聲的聽音房都不會太大,而且多數是在客廳,如果以皇帝位為中心點作圓,那最多只能擺放多聲道的前方左、中、右3個聲道的音箱,而后方左右音箱均無法等距離擺位。更何況,這樣擺位要對客廳的家具作重新布置,除非聽音房有6米以上的寬度,否則前面3個音箱距離太近,聲音的壓迫感又很明顯,音場也會因重疊而混亂。


    折衷的方法是以影院AV系統的方式來聽多聲道SACD,雖然會損失一些空間感與細節,至少是比較可行的。我自己是按Auro-3D的方式擺放了將近20只音箱,包括頂部的2只天空聲道,欣賞SACD多聲道音樂時會加上Auro-3D處理,音樂廳舞臺感與空間感也算自然完整,沒甚么明顯的問題。



    最后來說說,SACD的多聲道部分聽起來效果有特殊之處嗎?美國NuPrime新派中國代理商,汕頭的連總是較早有這種概念的音響人,他說不同于魚龍混雜的CD碟片,5.1聲道的SACD碟片基本上都是大公司的嚴肅制作,錄音本身沒有問題。


    他使用藍光機透過HDMI線與AV功放連接,搭配Genelec真力G/F系列有源監聽音箱,組成數萬元預算內最接近錄音棚音效的系統,效果非常好。五只真力G系列全頻有源監聽音箱,再加一只F1或F2低音炮,在所有音箱都緊靠墻面的家居環境下,聲場、現場氛圍輕而易舉得以重現,這在立體聲無源系統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在SACD里面的多聲道信號,新近錄音者多半是真正的多聲道制作,1990年以前的則可能是事后混音而成。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有機會得到比立體聲更好的現場感、堂音空氣感,尤其豐滿程度更讓人垂涎,同一曲目相形之下,會顯得音場淺窄,立體感不足,甚至頻域兩端的伸延都受限。


    當然凡事沒有絕對,如果原本的錄音就不好(聲音差的SACD多了去),多聲道在透明度、層次感、音場的深闊、聲象定位、從容度等高保真要素都不一定有優勢。記得飛利浦第一次在美國CES與索尼共同舉行多聲道SACD的示范,所有參加的媒體與錄音師,都對多聲道特有的真實現場感和豐富堂音、音樂細致度、層次感和音色平衡贊不絕口,當時飛利浦用的是ITU建議擺位方式。



    既然飛利浦是多聲道SACD的開拓先鋒,我們就來看看它們為多聲道錄音所做的努力。目前飛利浦唱片已經暫停,前Philips古典音樂主管們,與Polyhymnia International公司(前身是Philips古典部門錄音中心)共同成立了新品牌Penta Tone Music。


    他們認為5聲道環繞音響終將取代傳統的兩聲道音響,所有愛樂者只要聽過他們的示范,都會同意多聲道才是更接近自然真實的音樂重播方式。目前Penta Tone唱片分為二大系列,一系列是采用DSD技術的新錄音,另一系列是將Philips、Decca經典發燒名盤采用DSD技術重新編輯制作。


    基于Philips傳統,錄音鑒聽依然采用B&W Nautilus音箱(修改過)、vdH功放與線材。整體來說,Penta Tone的錄音人聲自然圓潤厚實、形體正確不夸大,器樂高貴柔美,小提琴聲更是溫柔婉,毫無銳利毛邊,音場空間真實如臨現場,音場排列層次分明。多數錄音都很精采。



    Polyhymnia自1997年就參與了SACD 的開發,早在該格式推出之前,Polyhymnia工程師Erdo Groot使用飛利浦錄音系統制作了一些實驗性DSD錄音,據說一整個硬盤只能錄制幾分鐘的 8通道DSD素材。


    人稱“指揮沙皇”的捷杰耶夫(ValeryGergiev),還有已經去世的古樂指揮加德納(John Elliot Gardiner) ,都曾在倫敦協助測試評估DSD錄音質量和各種環繞麥克風技術。Erdo Groot還在1999年8月,制作了與布達佩斯節日管弦樂隊的現場音樂會,這是第一張完整的多聲道SACD錄音。


    從那時起Polyhymnia就致力于SACD項目,最終完成對SACD 的完整支持,從原始DSD錄音、編輯和混音,到最后的SACD壓片母版。



    1990年代以前,作為飛利浦錄音中心的Polyhymnia與其他全數字錄音的錄音棚有不同見解,他們認為數字設備還沒有百分百完善,好的模擬設備仍然可以勝過數字設備(尤其是AD和DA)。


    他們升級的第一個項目不是器材,而居然是布線,錄音室的各種接線長度超過數公里,必須降低損耗與減少干擾。他們請荷蘭范登豪van den Hul重新設計麥克風與所有信號線,要求雙重屏蔽(甚至三重屏蔽)、低電容、拉伸強度和零噪音。第二個需要重新設計的項目是麥克風前級。


    將來自麥克風的微小信號放大到適合AD轉換或進一步混音處理,現代技術并沒有讓電磁場干擾處理變得更簡單。工程師Jeroen Olde-Dubbelink(我不認識他,但肯定是個技術王,飛利浦多數設備都是他負責研發)花了幾年時間設計新的麥克風前級,它們必須有極強的抗干擾性,高輸入阻抗(非常適合飛利浦一貫使用的電容式麥克風)、超寬帶率響應(0.1Hz – 150 kHz)、完全平衡的信號路徑和極低失真(低于AP System 2的測量水平)。


    它還包括一個獨特的輸出級,可消除接地環路噪聲,與平衡和非平衡輸入無縫工作,Polyhymnia大約有100部這樣的前級,用于PentaTone所有的錄音。



    下一個要修改的項目是模擬混音器,原本的設備是1970年代專為寶麗金而打造,重新改造后依然是模擬方式而非數字化。使用低偏移Burr-Brown模塊替換所有運放,并移除信號通道中所有電容與變壓器,具有超寬帶響(超過150 kHz)、極低的失真和低噪音。


    麥克風也要修改,飛利浦原來就用Neumann、Schoeps、Danish Pro Audio、Sennheiser等最佳麥克風,修改后它們都可以標準48V工作、而且抗干擾,頻寬從1 Hz-200 kHz,輸出阻抗低至8 ohm(適合驅動長電線)。元件以通常用于制造衛星電子設備的厚膜陶瓷技術制成,修改過的麥克風包括B&K 4006全指向和4011心形麥克風、Neumann 100系列和Schoeps Colette系列,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


    至于環繞播放控制器,因為買不到合適的設備只能自己做,控制器采全平衡設計,具有整體電平控制、通道選擇、每個通道的單獨電平控制和靜音。輸出部分是無變壓器的平衡線路,完全不受接地回路影響,帶寬為0.1Hz-200 kHz,失真無法測量。而歷史名盤的重新制作,使用2002年修改過的兩軌和四軌Studer A80開盤錄音機,加上新的麥克風前級替換開盤機內置放大,同樣獲得令人驚訝的效果。



    沒有錯,今天我們在Penta Tone地SACD中,就可欣賞到精心打造的多聲道錄音,空間開闊、堂音自然、舞臺感立體、定位鮮明、動態強烈,高低二端延伸釋放,聽起來非常的過癮。另外幾家值得推薦的多聲道錄音包括Telarc、Reference Record、Mercury(三聲道)、Channel Classics等。如果沒機會欣賞到隱藏在SACD光盤中的多聲道格式,你不覺得遺憾嗎?


    ——END——

    • 1. 現象
    • 2. 上門
    • 3. 我的舊主機命運
    • 1. CPU1)什么是散片?2)K、KF、F有什么區別?3)超頻
    • 2. 主板
    • 3. 顯卡1)顯卡的分類2)獨顯的構成3)N卡和A卡--顯卡芯片廠商4)怎么看顯卡型號5)6)選擇選卡注意事項
    • 4. 內存
    • 5. 硬盤1)機械硬盤、固態硬盤概念2)硬盤 選購 的品牌3)硬盤 選購 的容量4)硬盤 選購 的接口5)硬盤 選購 的尺寸

    一、電腦壞了

    遇到一個不幸的事,我的電腦啟動不了了,

    1. 現象

    按下啟動鍵,
    鼠標是亮的,
    但是鍵盤沒有任何提示,
    顯示會亮一下屏幕,但是不顯示任何數據,過一會就休眠,
    內存條、顯卡指示燈都是亮的,
    所有風扇也都轉的,
    

    好在我平時使用電腦習慣還算良好,所有有用的數據一般都保存在硬盤里,

    不過還是緊張夠嗆,

    因為最近在整理物聯網實訓項目的一個課程,

    這個課非常適合急需Linux方向項目的同學,

    大量的資料正在緊張整理中。

    看了下購買時間,已經過保了,

    嚴重懷疑商家做過測試,機器使用超過質保期必出問題,

    就像蘋果的電池。

    只好硬著頭皮先修理下吧!

    一開始懷疑是內存條有問題,

    拔下后用橡皮擦了下內存條金手指,又重新插上去,還是不行,

    又把顯卡拔了下來,

    用集成顯卡啟動也是一樣的現象。

    目前這個電腦配置:

    CPU i5 7500 四核
    主板 B250
    顯卡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Ti 4G
    硬盤 固態128G+500G機械
    

    總體來說,配置還是比較低的,之前買了也只是想下點電影,查查資料啥的,

    自打做了自媒體之后,

    這落后的電腦配置已經無法匹配我那幾萬粉絲了!

    換個主機預算至少要幾千塊,

    稍微有點肉疼,

    不過想了想給寶寶報的那些培訓班,

    鋼琴、英語、乒乓球,

    學費都是一萬一萬的繳,

    程序員的電腦,就是女人的包包,

    不整個電腦,都對不起自己的職業!

    于是憑借我三寸不爛之舌,

    終于說服領導購買一臺主機!

    我是個急性子,這在之前選購顯示器的文章中已經說過。

    《想入手一臺顯示器,有人幫忙推薦嗎?必有重謝!》

    《顯示器已入手,猜猜我選了哪個顯示器?》

    打開某寶、某東后發現價格很混亂:

    都是i7、獨顯的價格居然差別好幾倍,

    看了很多評價(一般我只看追評和有圖的評價),

    有的機器居然是礦機。

    這水真夠深的。

    于是和當初買顯示器一樣,我又把機器的各個參數配置研究了一遍,

    最終配置鎖定如下:

    CPU     :i7系列   12代     <i9系列太貴了,有點不劃算>
    固態硬盤 :500G   <120G裝幾個軟件就滿了,裝到機械硬盤又嚴重影響運行速度>
    顯卡    :獨顯4G以上就夠了,不玩大型游戲,剪剪視頻足夠了
    內存    :16G 不玩超大型游戲也夠了
    硬盤   :2T  沒有收藏小片的愛好,就放一些學習視頻資料,錄制的視頻,暫時夠了,后面不夠了再加硬盤吧
    

    之所以顯卡沒有用之前的,

    是考慮到可以放一臺在其他房間,所以打算把舊的電腦修一下。

    具體參數型號,后面會簡單給大家講解下。

    至于礦機問題,

    說實話,現在造假水平,我估計送我眼前我都沒法分辨,

    唯一可以降低中招的幾率的方法只有去實體店了,

    最主要的是我急著用,

    就在某寶搜尋南京本地的店:

    看到一款配置:

    基本符合我要求,而且價格也在我接受范圍內,

    價格自然不能和王校長的100w電腦比,

    和客服做了簡單溝通,挺敬業,半夜快12點了,還在回復消息:

    上門還有個好處,買了電腦,順便免費檢修下我的舊電腦,還可以省一筆檢修費,

    這小算盤讓我打的(但事實證明,小聰明都會吃大虧,我這就吃了個虧!后面講述!)。

    2. 上門

    約好時間,起了個大早趕去珠江路,

    昔日車水馬龍的珠江路,現在有些沒落,

    即使沒有疫情時,也沒有了往日的繁華,

    大量空置的商鋪、寫字樓,

    當年如日中天的宏圖三胞,也沒禁得起互聯網的沖擊,走向沒落。

    依稀記得大學期間經常去珠江路,

    百腦匯樓下一大堆大爺大媽:

    手里拿幾張光盤:"小伙子,阿要老頂啊?"

    年少清純的我看到那令人窒息的劇照,

    羞紅著臉跑開。

    不知道這些大爺大媽現在在哪?

    我挺想念你們的。

    商家的辦公室比較簡陋,裝修比較老,

    同樓層有一半的房間都在招租,

    辦公室和倉庫都在一起,樓上樓下堆滿了各種包裝盒、庫房里滿是各種配件。

    看了下丟棄的還沒來得及丟掉的內存條、顯卡、硬盤的包裝盒和包裝紙,

    我雖然無法判斷老板有沒有說謊

    至少可以肯定這應該不是一個打一槍就換一個地方的草臺班子。

    老板說這個店干了有十幾年了,

    看著那那滿是包漿的組裝臺,

    我選擇了相信。

    果斷下單了,外加380RMB,加了2T的機械硬盤。

    所有的配件,我都親自過目一遍,

    煞有介事的拆開了包裝,(算是給我的新主機開個光吧!)

    并盯著他們裝機,

    其實我還是不能確定這是不是都是新的配件, 純圖個自我安慰, 畢竟網上買的話更無法保證都是全新配件。

    所有配件圖片:

    裝機小伙還算比較用心:

    我又犯了職業病,

    加了他們微信,

    我和他們說讓他們學Linux,學開發,

    畢竟裝機這個工作不長久,收入也不高,

    就算他們不學,也給我公眾號漲漲粉(我這小心思)。

    最終整機魯大師跑分:109w

    總體來說中規中矩。

    不過這個配置運行速度確實比舊電腦流暢很多。

    一分錢一分貨把!

    機箱顏值也很高,

    玻璃鋼外殼,

    酷炫的散熱風扇,

    顏值是第一生產力!

    看著這個電腦,

    我覺得我寫作也會有靈感!

    3. 我的舊主機命運

    下面再說說我的那個舊電腦,

    小伙一d頓操作猛如虎, 診斷主板要退伍,

    舊主板已經停產(主板需要和CPU匹配),

    要么買個二手的,要么只能把主板和CPU直接換了,

    經過1秒的思考,果斷選擇升級主板+cpu

    這臺電腦打算作為備用,

    最終選擇配置:

    I5 11400F和主板B560M
    

    價格1550

    之前的電源、內存條、顯卡、機箱、CPU散熱都留著了。

    安裝好之后,機器依舊不能啟動,

    小伙二頓操作猛如虎, 更換電源一百五!

    我尼瑪突然醒悟,

    我其實換個電源就可以了!

    155換個電源就能解決的問題,我花了近8000!

    一萬個羊駝飄過,

    佛系的我找了無數理由自我安慰,

    舊的配置不行了,新的CPU性能好、升級錢也不多!

    “老板我受傷了!這咋整!”

    "這你說咋整?老弟"

    "你那二手顯卡送我,我覺得能稍微治愈一下!"

    "那個真不行,你這電腦加一起都不如那個顯卡值錢,送個鍵盤吧!"

    摳摳搜搜的老板從一堆鍵盤最外邊拿了個AOC的鍵盤,

    我出門之前給偷偷換成最里邊的PHILIPS C234的了。


    二、配置含義

    電腦的配置其實主要就上述的那幾個配件,這里面最重要的其實就是CPU、主板、顯卡、硬盤、內存。

    下面簡單說說一些主流配置,供大家參考。

    1. CPU

    關于各個CPU性能,下面這個CPU天梯圖,大家看一下應該就清楚了。


    所以:

    • 并不是i7就一定比i5的處理器好,還要看-后面的數字是9、10還是12 比如i7-12700K就要比i9-11900K要好 。

    1)什么是散片?

    CPU有散片和盒裝之分:

    比如,去問CPU廠商拿貨,5000片是盒裝價格8折,10000片是7折,拿15000片就6折。

    你是電腦廠商,你接到訂單要制造10000臺電腦。這時候你可以老老實實 7折10000片,但我們討論6折拿15000片。

    你6折拿了15000片,刨去生產損耗,保修,自己留點庫存等等原因,還剩4500片,怎么辦?

    當然是7折賣給那些小電腦商家啦~小商家需要的少,拿不到高折扣,進貨明顯是從電腦廠商流出的7折貨更劃算。

    散片來源的大多出自于此。

    散片主要是工廠流出,往往沒包裝。

    而保修,比如CPU廠商只接受從哪里賣的就從哪里回來保修,且廠商訂單只接受批量送保,也就是積累到一定量之后才給你保,那你這個散片由于倒了這么多手,基本就等于沒保修,保修與否全看店家給不給你換。

    好在,CPU這玩意正常使用基本不可能壞。

    價格方面:

    比如i7-12700f

    散片 :1629
    盒裝 :2333
    

    所以散片價格還是很香的!

    2)K、KF、F有什么區別?

    CPU型號最后一個字母一般都有K、KF、F,這3者之間有什么區別?

    英特爾CPU型號的K、KF、F后綴區別主要體驗在是否配備核顯,是否可以超頻。

    F:不具備核顯也不可以超頻
    K:配備核顯且可超頻
    KF:沒有配備核顯但可以超頻
    

    3)超頻

    下面繼續討論超頻到底是什么?

    1. 主體不同 超頻: 是把一個電子配件的時脈速度提升至高于廠方所定的速度運作,從而提升性能的方法。 不超頻: 使用CPU出廠時的性能設定。
    2. 性能不同 超頻: 超頻的性能要高于不超頻的CPU。 不超頻: 性能低于超頻的CPU。
    3. 影響不同 超頻: 會導致系統不穩定、系統溫度升高甚至損毀硬件。 不超頻: 系統運行穩定,溫度可控,硬件壽命高。
    4. 散熱不同 不超頻的CPU雖然在性能上不如超頻之后的CPU,但是能夠擁有相對穩定的運行以及無需為CPU準備更好的散熱器幫助其散熱。

    超頻會影響系統穩定性,縮短硬件使用壽命,甚至燒毀硬件設備(并不是只有CPU受影響!),所以,沒有特殊原因最好不要超頻。

    2. 主板

    購買主板一般考慮以下幾中參數:

    1. 參數1:支持的CPU

    買主板之前要考慮好自己要組裝Intel還是AMD平臺。 接著再考慮使用哪一代哪個型號的CPU。 不過一般情況下,普通用戶會直接選擇板U套裝,這樣選擇不僅價格會有所優惠,而且不用擔心出現板U不匹配的情況。

    1. 參數2:板型大小

    現在主流的板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種:

    EATX(加強型)30.5cm × 26.5cm
    ATX主板(標準型)30.5cm×24.4cm
    MATX主板(緊湊型)23.5cm×21.4cm
    MINI-ITX(迷你型)17cm × 17cm
    

    一口君認為普通用戶選擇ATX或M-ATX的板型就可以了,MINI-ITX的主板價格偏高,不適合像小編一樣考慮性價比的普通用戶。

    1. 參數3:支持的內存參數

    支持第幾代內存、內存插槽數量、最大支持內存容量、是否支持雙通道/四通道這些參數都是比較重要的。

    同時,主要與內存頻率的上下限息息相關,如果用戶對內存頻率有所要求,就要注意主板是否支持內存超頻。

    1. 參數4:支持的存儲設備

    主板支持的存儲設備除了常見的SATA接口外,還要注意主板是否支持M.2接口的固態硬盤,而M.2接口又分NVME和SATA兩種協議,現在不少新出的主板都支持PCIE4.0。詳細信息一般在商品詳情頁都會寫清楚。

    對硬盤速度有要求或者是經常需要文件讀寫的用戶優先考慮支持PCIE4.0 NVME協議固態硬盤的主板。

    一口君認為普通用戶買一個512G的m.2nvme固態硬盤作為系統盤然后加一個1T或者2T機械硬盤或SATA固態就夠用了。

    1. 參數5:網卡與后置接口

    有些主板還會集成了無線網卡,如果你需要無線上網但主板沒有無線網卡,可以按照小編前面的文章自行選購無線網卡安裝使用。

    如果你使用核顯顯示圖像,則要關注主板上的圖像輸出接口是VGA、DVI、HDMI還是DP。除此之外,要稍微關注的就是USB接口數量、是否P/S2接口、支持的聲道類型等等。

    1. 參數6:PCIE插槽

    有三個或以上PCIE*16插槽的主板一般都支持雙卡交火,但是,小編建議“能單不雙”,將買兩張顯卡的錢用于買一張顯卡,游戲體驗絕大多數情況會更好,因為雙卡交火要考慮游戲對雙卡交火的支持、電源的瓦數等多方面因素。

    新出的中高端主板都一般都支持PCIE4.016的顯卡插槽,但官方數據顯示2080TI才勉強跑滿PCIE3.08,因此,不必過于追求PCIE4.0的顯卡槽。

    1. 參數7:板載聲卡

    7.1聲道比8聲道少一個環繞多一個低音炮,想要追求好的低音炮效果就選7.1聲道,如果像小編一樣純粹是聽個響就可以隨意選擇了,當然,大多數對聲音有要求的用戶都會去買獨立聲卡了。

    總的來說,選購主板主要包括以下幾步:

    1. 確定CPU的平臺與型號,以便選擇對應的主板
    2. 確定平臺后,考慮支持的內存參數(內存頻率、容量、是否組雙通道)
    3. 考慮支持存儲設備的參數(考慮需要多少SATA和M.2接口)
    4. 擴展適配插槽的數量與類型(考慮是否需要PCIE4.0,需要多少個USB擴展槽,什么型號板載聲卡、網卡、顯示接口等等)

    3. 顯卡

    顯卡是主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件。

    顯卡主要功能是控制電腦的圖形輸出,負責將CPU送來的的影象數據處理渲染成顯示器認識的格式,再送到顯示器形成圖象。

    簡單來說,顯卡就是把CPU邏輯運算的部分進行圖形化。

    1)顯卡的分類

    顯卡分為集顯、核顯和獨顯

    選擇上:獨立顯卡 > 核心顯卡 > 集成顯卡

    1. 集顯

    集成在主板北橋芯片的顯示芯片,集顯一般不帶有顯存,已經淘汰。

    2. 核顯

    集成在CPU內的顯卡,低能耗,性能有限,常見與辦公筆記本、一體機。

    3. 獨顯

    獨立顯卡是將顯示芯片及相關器件制作成一個獨立于電腦主板的板卡,是電腦單獨的一個硬件,高功耗,性能強悍,常見于臺式機、游戲本。

    2)獨顯的構成

    顯卡由 顯卡核心(GPU) 、電路板(PCB)、顯存、金手指、供電 & 顯示接口以及散熱等構成。

    3)N卡和A卡--顯卡芯片廠商

    顯卡芯片廠商有AMD和英偉達。搭載AMD顯卡芯片的顯卡就叫A卡,搭載英偉達顯卡芯片的顯卡就叫N卡。

    N卡(綠):N卡對游戲優化好,市場占比大,適合玩游戲。RTX系列支持光線追蹤,游戲的體驗效果更逼真。

    A卡(紅):A卡適合剪輯渲染,玩游戲也可以,游戲優化較差,但性價比較高,顯存更大。另外也是想要黑蘋果的好選擇,目前A卡全系支持黑蘋果,N卡只支持到10系且系統無法再升級。

    4)怎么看顯卡型號

    具體型號各個參數之間關系:

    英偉達

    AMD


    至于各個型號之間性能,直接看顯卡天梯圖:


    5)

    顯卡接口一般是DP、HDMI、DVI。 除非你的顯示器是幾十年前老古董,否則一般都至少有HDMI接口,

    如果你的顯示器是4K的,記住一定要用DP接口。

    6)選擇選卡注意事項

    關于顯卡的選擇,一口君認為這個要根據自己實際需要來,

    由于比特幣瘋漲,之前顯卡價格都比較昂貴,

    最近有所回落,價格也算透明,

    基本上一分錢一分貨,

    盡量選最新款,

    因為同等價位最新款無論是再做工還是性能上都會比之前系列提升不少。

    下面是顯卡價格走勢圖:

    1、按照自營店顯卡價格來看,性價比最高的就是“6500xt、6600/6600xt、3050、3070ti”。 2、按照公版定價來看,性價比最高的是“3060ti、3060、3070/2060/6800xt”。 3、一般來說不能只看ts跑分,還需要去考慮“顯存大小、功耗、位寬”等。

    只是入門,看個電影,編輯視頻,那就整個入門的1000左右價位的就可以。

    如果你是游戲發燒友,那就懟3000+,上不封頂。

    4. 內存

    內存條通常有以下一些參數:內存容量,工作頻率,工作時序,工作電壓

    下面是我購買的內存條詳細信息:

    那么從大家選購的角度來說:

    1.確定好自己需要的容量,從現在這個時間點來說,我推薦大家上兩條8g內存,也就是16g內存

    2.日常辦公,游戲,影音的角度來說,2666頻率的內存,跟3600頻率的內存,你幾乎用不出差別,所以在頻率這塊,不用盲目上,在16g內存雙通道(8g*2)的情況下,性能差別不會超過5%

    3.如果對于內存頻率的數值上有一定追求,那么在選用高頻率內存條的同時,請關注一下內存條的工作時序,這個數值越小,內存的數據交互能力越強

    4.關于內存電壓,除非是需要自己手動超頻,一般不需要特別關注。

    總結: 選購優先級:內存容量>內存頻率>內存時序>內存電壓

    價格方面肯定是容量越大,價格越貴,

    相同容量,內存頻率高一個檔次的價格會上浮25%左右,

    買內存條時,首先要考慮自己要不要超頻,如果不考慮超頻,只需要考慮選擇哪個品牌,購買多大的內存,多少頻率的內存即可。

    推薦品牌: 宏碁掠奪者、芝奇、威剛、金士頓、海盜船、英睿達、科賦、十銓、光威、阿斯加特、宇瞻等(排名不分先后,只要聽過名字的品牌基本都能買)

    目前DDR5內存還不成熟,雖然頻率高一些,但時序也高、效能低,實際表現還不如高頻DDR4,所以目前如果你買了僅支持DDR5的Z690主板,那就選擇普條過度,等后續出的DDR5內存條。

    5. 硬盤

    硬盤建議就是: 固態硬盤+機械硬盤組合。

    1)機械硬盤、固態硬盤概念

    1、機械硬盤(HDD)

    是一款傳統式硬盤,在沒有固態硬盤之前都是搭配的機械硬盤,現在裝機搭配機械硬盤多數作為儲存副盤。 優點 主要是容量大,價格便宜,技術成熟,硬盤破壞可做數據恢復, 缺點 主要是速度相比固態硬盤要慢,發熱大,噪音大,防震抗摔性差。

    2、固態硬盤(SSD) 固態硬盤是在機械硬盤之后推出的一款新型硬盤,也是現在裝機首選硬盤之一,都是設為主盤運用,大大提升系統速度。 優點 主要是相比機械硬盤,讀取速度更快,尋道時間更小,能夠提升系統、軟件、游戲等讀寫速度,靜音、防震抗摔性佳,低功耗、輕便、發熱小。 缺點 主要是價格偏貴、容量較小,大儲存需要的時候,往往需要搭配機械硬盤來運用。

    2)硬盤 選購 的品牌

    1、機械硬盤:西部數據(WD)、希捷(ST) 2、固態硬盤:三星、Intel、浦科特、Toshiba、建興、閃迪、金士頓、威剛、WD、影馳、七彩虹、臺電等。

    一般來說,首選三星、intel、浦科特,不過價格偏貴,其次金士頓、閃迪、Toshiba等,性價比品牌可以影馳、威剛、臺電、七彩虹等。

    3)硬盤 選購 的容量

    同價位情況下,機械硬盤的容量要比固態硬盤要大很多,因此大儲存的情況下,必須搭配機械硬盤作為儲存運用,除非你是土豪,直接購買大容量的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容量建議選用240G、500G容量,因為大容量的固態硬盤價格比較昂貴,大容量會越來越主流,越來越便宜。

    機械硬盤容量通常:1T、2T、3T、4T或者以上等。一般基本都是選用1T、2T機械硬盤,再大的基本用不到,除非真有這樣的儲存需要。

    4)硬盤 選購 的接口

    機械硬盤 SATA3接口

    固態硬盤: SATA 3接口,PCI-E接口,M.2接口,其中M.2之間也有不一樣的規格,主要由2242、2260、2280三種規格。

    5)硬盤 選購 的尺寸

    臺式電腦機械硬盤都是3.5英寸,而SATA3接口的固態硬盤是2.5寸的,與筆記本的機械硬盤尺寸相似,因此也可以運用在筆記本上。

    PCI-E接口的固態硬盤只適于臺式電腦,并不合適筆記本,而M.2和SATA的固態硬盤,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都是通用的。

    不過對于現在的筆記本和臺式電腦來說,M.2接口的固態硬盤外形小巧,打破了SATA接口帶來的性能瓶頸,因此裝機之家小編堅信,M.2接口的固態硬盤才是未來趨勢。

    三、結尾

    歡迎大家把自己的電腦的跑分在后臺留言,和一口君的PK下!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