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全稱是BOWERS&WILKINS,是來自英國的老牌HIFI音箱品牌。他的 鸚鵡螺 音箱號稱是地球上金錢能買到的最好的聲音。一套鸚鵡螺音箱加上配套的功放,最少也得300多萬!一般的品牌的旗艦級別產品只有一兩款,B&W的旗艦級別產品卻有幾個系列!
圖片中就是鸚鵡螺音箱。一個1995年設計生產的產品,在將近20年后的今天,看起來依然是那么富有時尚感!可知道現在的電子產品的新鮮期才只有1年的!只能佩服設計師太牛了.
關于品牌的詳細信息可以自行度娘,就祭起C&P大法不浪費互聯網資源了~ qiang外或者能翻出去的TX可以到英國的ABBEYROAD錄音室看看,錄音室里面滿滿的都是B&W的800D系列音箱作為監聽的,網址是:鏈接
自從2007年第一次發布HIFI音箱之外的音響系統,也就是第一代Zeppelin,之后,B&W似乎在新的HIFI系統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越順暢,連接發布了多款產品,整體評價還都不錯。現在開始跨界汽車音響了。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裝配了B&W音響的汽車,應該是瑪莎拉蒂總裁和上月剛發布的新寶馬7系了。都是我等屌絲買不起的車~~
一代Zeppelin是2007年發布的,背面是不銹鋼金屬的背面。一代Zeppelin不帶無線連接,指示燈在音箱箱體上。
Zeppelin一代。圖片上的這幾個MM現在應該都過30了吧~
B&W竟然還為Zeppelin 一代設計了一個便攜包,還是TUMI生產的!英國人真的會把這么大的家伙當成便攜音箱?
二代Zeppelin比一代,從外觀上看,背面的不銹鋼換成了塑料的。這個好理解,因為添加了WIFI功能。金屬外殼會影響無線信號的傳輸。二代Zeppelin屬于加了功能沒有加價的情況,所以,有長就要有短。
三代Zeppelin其實就是二代換了一個DOCK接口,換成Lighting的接口。其他的沒有更新。
四代Zeppelin是現在發布的最新款,變動非常大。用官方的話說,就是只有幾顆螺絲釘和3代產品是一樣的。其他部件都得到了完全的升級。
1代、2代的飛艇我都有過,不過2代后來被朋友看上抱走了,留下1代一直在使用。當年還買過IM700、RADIAL、GO and PLAY,都沒壞,音質太差了不想聽也送不出去,只能放墻角吃灰罷了。以前的墊子老產品質量真是杠杠的。
這四代Zeppelin中,Zeppelin一代的DOCK是設計成可以拆卸的,2、3代的DOCK不能拆卸,因為指示燈在上面。4代?本來就沒有DOCK了。
1、2、3代的體積是一樣大的,1代因為金屬背殼,重量比2、3代重。發音單元方面,一代的發音單元比2、3代大。這也好理解。1代升級到2代的時候,價格沒有變化,但是多了無線連接和數字功放技術,自然嗎,有些地方就要縮水了。
前幾款Zeppelin的音質,1代 > 2代=3代 一代的發音單元大,金屬加重了箱體,對聲音是有利的。
順豐速度一如既往的給力。
誰懂韓文的,來幫忙翻譯一下旁邊的韓文是什么意思
順豐速度是不錯的,可惜不得不吐槽一下現在品質不如以前那么給力了。
箱子旁邊破了一個大洞。好在只碰到外面包裝和中間的防水袋,內層的包裝沒有問題。
一代Zeppelin出場,準備開始PK
早就沒有了老的蘋果接口的設備,dock的支架就沒作用了,一不做二不休拆掉吧。B&W官網上面有如何拆支架的教程,應該是官方允許拆掉的。二代因為指示燈在支架上面了,所以就沒法拆支架了。拆了支架的效果還是挺不錯的嗎。
不是說四代飛艇比一代飛艇長么?看著包裝箱差不多呀?后面會有答案的。
打開外層包裝箱,中間有層防水的塑料袋罩住。英國那里雨比較多,所以英國產品都比較重視防潮吧。
包裝箱,灰色,正面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就一個產品照片和兩行文字。
后面,連文字都省了。B&W家的美工,真是份好工作啊。
側面,用多種語言寫的產品和出廠地信息。
準備開始劃開封口貼啦~為毛每次劃開封口貼的時候,都有種莫名的興奮感呢?
從這里能看出來Zeppelin 四代在包裝箱里面存放的方式,斜著放的!所以這就解釋了Zeppelin四代比一代長,但是外包裝箱看起來差不多長的原因!
一本說明書,一根電源線,在沒有其他配件了。連遙控器也沒了!寶華啊,能不這么扣么,多送些贈品能要命么?好在天貓旗艦店送了一根AUX線纜,鍍金的,還帶有轉雙蓮花的轉接頭。這根線纜還不錯。待會測試音質的時候,就用這個線。
從幾個角度分別拍照。這個外觀和以前的Zeppelin系列一樣,都是那個Morten Warren設計的。四代和前三代網罩最大差別是,網罩不再是2片結構,二是一個完整的網罩。網罩的布料換成了這種中間帶有一些灰色點點的布料,而不是以前的那種一層薄薄的紗布。感覺比以前的布料厚,并且有很好的立體感。
正面照片,有沒有人吐槽像是橄(tiao)欖(dan)球或者炸彈的?
斜上方
正上方
側面
背面不見了前幾代產品的導氣孔。就是B&W家專利的那個FLOWPORT。看官網介紹說是采用了一種更新的技術,比原來的導氣孔還牛。現在的低音導氣孔,放到前面了,隱藏到網罩下面了。背面的材質是有些類似于噴了硅膠細小顆粒的磨砂材質,手感摸著不錯,又不容易留下指紋。不包括油手
原先放到屁股上的接口,現在都放到底座上了。讓整個音箱看起來更加圓潤。
用于PK的一代Zeppelin登場,個人覺的以8年前的一代Zeppelin的造型,去掉dock接口,就是下面的這個樣子,放到現在也絕不過時。還有人專門收藏一代Zeppelin。
兩個音箱大小對比。本來覺得Zeppelin一代個頭挺大的,和四代一比,可能是由于透視的緣故,Zeppelin一代看起來真夠小的。
兩個音箱,左端對齊,右端看出來真實的長度對比。四代比前幾代長了好幾厘米。
四代的高度也比前幾代高了不少。正面背面都比前代產品豐滿。
看來四代飛艇比前代產品,殼體增厚50%都向外發展了。更厚的外殼可以更好的抑制聲音的諧振,減少雜音的產生。
背面的對比,我還是覺得不銹鋼的外殼漂亮。可惜用了金屬外殼就阻擋無線信號,現實總是矛盾的。
正面由于沒有了支臂,B&W的LOGO放倒了最下面的位置,低調,再低調...
背面添加了控制音量和播放的按鍵。按鍵可以在手機不在旁邊的時候方便的調整音量控制播放。我倒是覺得,手機上線能控制就行了。畢竟平時手機都不離手的。
背面的材質,網罩布料材質的特寫。網罩和箱體之間嚴絲合縫,工藝非常贊
整個箱體和網罩的結合處,都非常貼合。
背面的產品名稱,和一代的竟然一樣了,B&W家的設計師真好干
正面LOGO右邊的小點是電源指示燈,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含義。
左邊是AUX指示燈和觸摸控制按鍵。要切換到AUX輸入,就要用手按下這個指示燈。指示燈就會亮起。
右邊是藍牙指示燈,也是觸摸的,按一下切換到藍牙狀態,按住不放,進入配對模式
背部底座上面有所有的開關和接口。取消了光纖輸入,有點可惜。可是HIFI圈子有太多我們不懂的事情。我們在追求無損CD音質的時候,HIFIer們最近有開始迷戀黑膠了!
音質這玩意,在很多老的HIFIer那里,是很玄學的玩意兒。淺到線纜對聲音的影響,深了到什么水電火電核電對音質的影響啦,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其實很多是用來忽悠小白來掏腰包的。要直觀的對比出來兩個產品的差距,用設備測試的方式應該是最直接的。
RMAA常用來作為聲卡和音箱的各種參數。雖然沒有專業實驗室里面使用的軟件那么精確,一般的情況夠用了。(我告訴你們現在很多上百萬的測試設備用的操作系統還是DOS的你會相信么?信不信由你哈) 如果測試音箱,其實是要求有一個消音室,來消除周圍的環境噪音和屋子里家具的反射聲音的。由于沒有消聲室,只好在屋子環境下面做測試對比了。
由于屋子里面家具墻面的反射,外界的噪聲的引入,測試結果曲線肯定沒有實驗室數據平滑。但是用來對比兩個產品的性能,應該足夠了。反正實驗過程中引進的干擾都是同等的。
測試使用是ECM8000麥克風和M-AUDIO的FASTTRACK USB聲卡。這兩個都是有幾年前的產品了,有很廣泛應用,而且兼容性好。
ECM8000是經常用于聲音測試的電容麥克風,有極其平滑的頻響曲線,全指向性,能得心應手地,精準地進行校調。
極其平滑的頻響曲線( 15 赫茲 - 20 千赫茲)
駐極體電容技術
極好的全指向性
是音頻訊號測量的至尊
是 ULTRA-CURVE PRO DSP8024 和其它實時分析器理想的伙伴
需要幻象供電(+15 伏至 +48 伏)
包括運輸盒,麥克風夾子和麥克風腳架轉接頭
ECM8000的另外一個優勢是便宜,100美金的價格,在測試麥克風家族中,算是很便宜的了。在一些大型場景的測試中,比如電影院的音頻測試,需要使用幾十只甚至幾百只麥克風進行矩陣音頻測試,這時候,ECM8000的價格優勢就非常明顯了。而且很多測試軟件都包含款麥克風的參數。
動態范圍:96dB (line in > line out);91dB (mic in > line out)。
- 信噪比:96dB (line in > line out);91dB (mic in > line out)。
- 總諧波失真:0.00447% (line out);0.0100% (mic in);0.0126% (line in)。
這個麥克風是需要幻象供電才可以工作的,FASTTRACK有幻象供電可以給麥克風供電。
FASTTRACK通過贈送的那根音頻線連接到zeppelin上。這根送的音頻線不錯,兩端都是3.5mm接頭,送了一個轉雙蓮花的轉接頭。這樣就可以將Zeppelin連接到電視上,播放電視伴音了。
這是為了拍照擺的POS,實際測試的時候,麥克風是直指向音箱中心的,距離音箱大約10cm左右。
取三個測試結果來做對比。其他的一些測試,比如噪音測試,由于在開放的環境里面測試,測試結果是完全沒有意義的。這三個測試,也只是看結果的對比,絕對的數字也是沒有意義的。
動態范圍簡單的說是某一個頻率,從能聽清楚聲音到聽不清楚聲音最大聲音之間的比例。雖然一代Zeppelin的音質已經是非常完美的,四代憑借更厚的箱體,更大的發音單元,在動態范圍方面比一代更上一籌。低音曲線數值高是因為測試的時候麥克風更加靠近低音單元。
反應的是音箱回放的聲音與信號之間的關系。頻率響應指數越高,對于聲音信號的還原度就越好,聲音越接近于信號的音效。
在實驗室里面測試的結果,應該是很平的曲線。在開放環境中,由于周圍的噪音和家具的反射,曲線的絕對數值沒有任何意義,就看兩條曲線的對比吧。
四代飛艇由于采用了更大的低音單元和加厚50%的外殼,低音下沉更加有力。所以頻率響應低頻部分更加優異。飛艇四代在高音部分響應比一代數值低一些。應當是因為箱體加寬,高音單元距離中心的測試麥克風距離加大造成的。為了保證測量的一致性,飛艇和測試麥克風的位置沒有變動。相信將麥克風拉遠會提升高音部分的分數。畢竟四代Zeppelin的高音單元也有升級的。
互調失真是兩個頻率的聲音在同時發出來的時候,兩個頻率可能相加相減,產生不應該產生的頻率。產生了不應該出來的聲音,就是失真。
由于更厚的箱體和高中低三個單元都更新的緣故,Zeppelin四代非常整體參數明顯強于一代很多。尤其是中頻部分,中頻單元換了帶有蘑菇頭的單元,這個蘑菇頭原來是給幾萬塊的書架箱用的。具體原理可以到他們官網找,帶來的實在的變化就是大大減少失真。
由于沒有消音室,受到環境噪音和屋內家具的影響,測試結果的曲線有很多干擾,絕對值數字受到影響。但是兩者作對比的相對值,一清二楚,四代產品比一代Zeppelin的音質提升很多。
4代 > 1代 > 2代=3代
參數的對比完畢之后,音箱還是要拿來聽的,聽者的直觀感受才是更重要的。
要聽音樂,肯定需要一個途徑讓音樂傳輸到音箱。這里就有傳輸途徑的方式的選擇。
無線連接方式,AIRPLAY是蘋果家的無線標準,可以傳輸無損音質。如果安卓想要吃AIRPLAY,就要用第三方APP。
Zeppelin四代的藍牙是支持aptX的藍牙。在搭配支持aptX的設備使用的時候,可以傳輸無損的音質。如果手機或者電腦是CSR的藍牙芯片,支持aptX的幾率非常大。IPhone系列現在還不支持aptX,連接Zeppelin四代的時候只能湊合使用256k的AAC傳輸。雖然音質基本上也說得過去,但是比無損的效果還是差。
SPOTIFY連接習慣性忽略,天朝并不流行...
以下的評測音樂均使用手機AIRPLAY無線傳輸到Zeppelin四代上。由于iPhone的限制,只有48k以下的音樂文件才可以同步到iPhone上,手頭上的一些96k和192k音樂沒有進行測試。這都什么年頭了,iPhone還搞48k的限制,也太落后了。
測試的曲目,除了沒有封皮的兩首,是從網絡下載的APE(非常懷疑根本就是mp3轉ape騙下載的),其他的都是從正版CD上復制到iTunes的,采用帶有糾錯的模式,存儲成無損的M4A音樂。
這兩首歌曲,上面也說了,可能來源不是很好,剛播放就聽出來有壓縮過的沙沙聲,細節也不好。好的音響還原度高,播放壓縮過的音樂反倒不如爛箱子善于掩飾。
小蘋果權當就是測測低音了。低音很震撼,要是大媽帶著一個Zeppelin去跳廣場舞,絕對是可以聲震一方的。Zeppelin屬于不會主動渲染聲音的,不會主動將所有的聲音都變成低音。只有音樂信號里面有低音成分,Zeppelin才會把低音回放出來。長時間聽全是低音的音樂,大腦會很難受,并且會影響健康。聽有人說過嫌Zeppelin的低音不夠。其實是因為播放的音樂里面沒有低音。換上小蘋果或者加州旅店你試試看~~~
樂曲,尤其是交響樂,是非常考驗音響系統好壞的。在交響樂中有很多種樂器同時演奏,同時迸發的各種樂器聲音包含各種頻率,會讓揚聲器暇不應接,稍有不慎,回放出的聲音就會丟失細節,缺少層次感。
Zeppelin四代新的中音單元發揮了作用,蘑菇頭設計減少了必要的往復,降低了互調失真。樂器之間的分離度,比一代產品有明顯的提升。樂器在交響樂聲場的位置更加清晰。可以更加清楚的感受到交響樂隊每個樂器的位置
民樂測試:十面埋伏曲子中有大量節奏很快的點,快節奏從一個音節跳到另一個音節考驗著發音單元從運動到“剎車”再“啟動”能力。也是依靠新的中音單元的蘑菇頭的作用,Zeppelin可以快速收好琴弦余音,不拖泥帶水;需要放的時候又可以放出來,琴弦余音繞梁而不絕。
賽馬也是節奏感非常強的曲子,二胡弓毛在琴弦上與松香摩擦,運動的速度和方向的變化帶來樂曲的層次和節拍,節奏之間區隔非常明顯。二胡的頻率主要在500到4k的范圍之內,少量泛音可以高達15k,新的中音單元和新的雙厚度高音單元聯合起來輕松應對,收音收的干凈利落,二胡的聲音還原真實,松香顆粒和弓毛摩擦產生的微小的聲音顆粒都可以辨識。
本來不想貼出人聲的測試曲目的,貼出來就暴露年齡了....
這些歌曲都是平時經常聽的歌曲,對每位演唱者的感覺非常熟悉了。這些曲子每個表演者特點不同,Zeppelin四代總能將他們獨特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且感覺是更加接近演唱會現場聽到的聲音效果。透過音箱播放能感覺演唱者距離特別近,能感受到歌曲演唱時候唇齒之間空氣流動的聲音。
日內瓦之聲是瑞士的音響品牌,產品不僅有很好的音質,外觀也是非常漂亮的!據說很多政商名流都是日內瓦產品的用戶。
這個送的WORLDRADIO在美亞上面的售價得190多美金!
這款WORLDRADIO是一個使用電池的藍牙音箱,同時帶有FM收音功能,鬧鐘功能。想必是考慮到Zeppelin家族沒有帶顯示屏,沒有鬧鐘和收音機功能,給客戶把功能補全吧
外包裝極其簡單,只有白色和紅色。這和B&W只喜歡黑色和白色有些相似。
包裝蓋上面是紅色的減震海綿,除了提供產品保護之外,還有非常震撼的視覺沖擊。
FROM GENEVA WITH LOVE 贊一個,非常有心!
WORLDRADIO整體是鋁合金的表面,摸起來手感特別好。
上面可以看到有一個伸縮的天線和一個提手。
正面,簡單至極的外觀,左右對稱的是兩個鋁制的旋鈕。中間是一塊黑色的屏幕。沒有通電的時候屏幕是黑色的,整體外觀非常協調。
這個是和黑莓PASSPORT大小的對比。
提手扶起來的樣子,復古味道十足。想不是像是80年代的錄音機?
天線可以拉出,拉出后能旋轉。收音機功能必備。
WORLDRADIO的操作非常帥。左邊的旋鈕是開關和音量控制。按下是開關。
右邊旋鈕是選擇和調臺、調整功能。
旋鈕的手感非常細膩,阻尼到位。
屏幕上面中間一塊是TFT顯示屏,模擬了一個傳統的收音機選臺的樣子。21世紀的最新數碼顯示技術加上上世紀60年代的樣式,有意思。
中間屏幕左右各三個是觸摸按鍵,觸摸后可以選擇不同的功能:藍牙、FM、AUX、時間設置、鬧鐘設置、音效調整。
從這里看,這個小音響功能非常全的。
左右的鋁制旋鈕,越看越帥。沒辦法,我就是喜歡金屬質感的東西。
背面也簡單到了極致,只有一個充電的口和一個AUX輸入接口。
電池裝到硅膠底座里面,是一塊可以更換的鋰離子電池。可以更換的設計比較好,在產品電池萬一出問題后,買塊新電池換上就行了。或者在出門的時候,帶上2塊電池,就不怕中途沒電了。
電池的播放時間,據說是平均7個小時左右。如果聽FM,應該能夠時間長一些的。
這個音箱,查了資料,說是比較NB的地方是里面內置了數字和模擬兩套功放,當接收收音機的時候用模擬功放,這樣干擾少。藍牙模式下切換到數字功放,可以有更大的功率。收音機的聲音可以說是我聽到便攜音箱里面效果最好的!收音機的聲音沒有數字設備常出現的那種高頻干擾,聲音圓潤渾厚,非常耐聽!藍牙的音質肯定不能和Zeppelin比較了,但是和同類的藍牙音箱對比,聲音平穩,開闊,有一種對聲音收放自如的感覺。也就是一個大的音箱發出來聲音的感覺,不是BOSE SOUNDLINK MINI那種從一個小盒子發出受壓迫聲音的感覺。
Zeppelin四代是非常有誠意的升級,增加了藍牙連接功能,引進了B&W在落地音箱上面使用的揚聲器,整體體積變大,箱體變厚。這次升級比飛艇1代到2代犧牲音質來增加無線連接功能的方法有誠意多了!
這一個音箱可以滿足平時絕大多數對音頻的要求。平時可以連接到有線電視機頂盒上,看電視伴音通過Zeppelin發出。用Zepplin看大片什么的也完全能勝任,聲場非常震撼,幾千的所謂的影院完全沒法和Zeppelin四代比效果。手機用AIRPLAY或者藍牙連接到音箱上。有些安卓的機頂盒,和安卓的電視,也可以藍牙無線連接Zeppelin四代,用起來就更加方便了。
首發的贈品也非常給力,是一個非常有顏值的好東西。無論是自己用還是送朋友家人,都是非常拿得出手的東西。目測海淘價值起碼得千元左右。而且正好彌補了,Zeppelin沒有FM,沒有鬧鐘的遺憾。
說起缺點,作為金屬的狂熱愛好者,我對背面繼續采用塑料材質保持不爽態度。金屬屏蔽無線信號的問題,現在哪怕像是蘋果那樣分兩節處理也好。
沒有遙控器了,B&W出了一個更新的控制APP,在APP里面控制。只能用手機當遙控器了!太摳門了!
總之,Zeppelin四代是一款全面升級的產品,有著高顏值的外觀和絕佳的音質,和現在給力的WORLDRADIO贈品,性價比已經完勝海淘。這貨值得買!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本人和什么值得買共同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內容分享或是對文中觀點有不同見解,值客原創歡迎您的投稿。點此投稿
IT168評測】說起寶華韋健(Bowers&Wilkins,簡稱B&W),雖然在HIFI圈無人不知,但對于大眾消費者來說卻有些陌生。作為一個低調的英國頂級音響品牌,B&W一直堅持“忠于聲音本真”的信念,最出名的產品莫過于“世界上金錢能買到的最好的聲音”鸚鵡螺Nautilus揚聲器。此外,瑪莎拉蒂、寶馬、沃爾沃、捷豹等豪華車系也使用了B&W的音響。
10月,低調的B&W一改往日風格,一口氣發布了四款全新無線藍牙耳機。其中包括主打降噪和音質的PX7和PX5,以及輕量化頸掛式設計的PI4和PI3。四款產品從外觀設計到性能表現都體現了B&W強勁的技術實力,每一款都極具特點。此次,我們率先完成了頭戴降噪耳機新品PX5的上耳試聽,諸多細節現在分享給大家。
外型簡約低調,佩戴舒適貼合
B&W PX5的外包裝采用簡單的白底黑字,配上產品的渲染圖,背面介紹了產品的4個亮點功能:768kHz數字音頻處理技術、ANC主動降噪、超長電力續航、碳纖維復合材料構架。包裝盒整體較沉,打開時盒體滑落的阻尼感不錯。盒內側有固定卡槽,細節上可以給滿分。包裝盒內分為兩層,除了耳機外,配件包括保修卡、操作說明、收納袋、一根USB Type-C線和一根3.5mm線。本次送測的是太空灰的配色,據悉還有深邃藍的搭配。
做為英國頂級HIFI品牌,B&W的產品不論是設計、做工還是用料都是非常講究。PX5耳機在設計上基本延續了前作PX的簡約風格外觀,線條圓潤、細節精致。頭梁外側采用具備防潮防污能力的納米涂層編織物,長期使用也不會影響美觀。內側接觸面采用了加厚海綿包裹蛋白皮表層,整體感受柔軟親膚。頭梁與耳罩的連接部分設計了隱藏式伸縮調節,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調整。螺旋式轉柄采用了碳纖維材質,天然的紋路突顯產品的高級感。轉軸支持水平180°旋轉,不支持縱向折疊。
耳罩部分采用了封閉式設計,外側面采用采用金屬搭配編織物的設計。柔軟的耳罩內側海綿層柔軟回彈好,佩戴后能夠獲得不錯的密閉效果,不過沒有氣壓失衡感。耳罩內側有一層較薄的織物,除了標記左右耳外,也可阻擋細小的衣物進入發聲單元。
耳機的控制按鍵、接口和指示燈大都在右側,可通過三個實體按鍵調節耳機(音量、切歌、接打電話),電源開關向上撥動5秒,待指示燈變為閃爍的藍色,即是進入配對模式。ANC降噪模式開關設計在左側,按動可切換模式。具體操作可根據操作說明學習,非常容易上手。
佩戴感受方面,頭梁的支撐效果非常不錯,但頭梁可調的范圍不大,有些偏硬。佩戴時不夾頭,沒有氣壓失衡感。耳罩部分雖然尺寸不大,但柔軟貼合,被動隔音效果也很不錯。241g的重量即使長時間佩戴也不會有太多的負擔。此外,PX5采用高性能聚合物電池,在開啟降噪的情況下可連續使用25個小時,并具備快充功能,充電15分鐘可使用5個小時。
一款“聰明”的降噪耳機
B&W PX5主打的功能之一就是降噪。內置的4個降噪麥克風可對周圍環境進行分析,通過外部拾音和噪音識別,智能分離、抵消噪音。同時,根據不同環境特點,可自動或手動選擇不同降噪級別,以此達到最佳的降噪效果。
此外,PX5的“聰明”之處還可以通過專用APP(Bowers&Wilkins Control)來設置耳機,獲得最佳的聽感。目前安卓版只有Google Play提供下載,當然也可以在B&W微信公眾號或電商頁面獲得下載二維碼。打開APP,按步驟連接手機后,即可快速設置降噪模式及連接設備,同時也可以對耳機的基本配置進行調節。不過略有遺憾的是,借助APP還不能對音效進行個性化調整,希望后期軟件和固件升級后能實現這個功能。
我們可以通過APP降噪模式菜單或左側耳機的按鍵進行降噪模式的選擇。當在室內環境時可選擇低降噪模式,可以明顯感受到周圍環境聲音被隔離,辦公時里常聽到的交談聲以及鍵盤聲都被有效的屏蔽,窗外的空調風機和車流聲也基本聽不到了。
在地鐵站、飛機場等高頻噪音常見的地方,我們可以選擇高降噪模式。PX5對鐵軌摩擦聲和發動機引擎的轟鳴有很好的隔離效果,同時對車廂內嘈雜的人聲也有不錯的隔離。當然,我們可以通過APP軟件調節環境穿越的透明度,這樣就不會聽不到諸如報站一類的關鍵聲音。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環境穿越只能通過APP調節,耳機端不支持物理按鍵調節。
除了“聰明”的降噪外,PX5采用智能感知技術,可自動偵測耳機使用狀況,耳機離開耳朵即可自動停止播放,戴回耳機后繼續播放。結合APP中的待機定時器設置,可以大大節省耳機電量。
相比降噪,音質才是根本
對于市面上大多數的無線降噪耳機而言,音質方面的表現總是被吐槽最多的地方,畢竟魚和熊掌總要選其一,既然降噪了,那音質就不要太苛求。但是PX5的整體音質表現卻改變了這種“傳統”的認知,B&W是在用一種制造高級音響的態度去制造一款降噪耳機。
PX5使用了最新的高通QCC512X系列芯片,該系列芯片擁有小體積、強解碼、低功耗及穩定的處理能力等優勢,同時支持藍牙5.0以及aptX HD無線高清音頻,配合36.5mm驅動單元,對全頻聲音都有不錯的解析力。雖然驅動單元沒有采用主流的40mm+,但此次發布的PX新品都采用左右單元獨立信號處理和放大,最大程度保證了聲音的純正。
在試聽環節,為了最大程度發揮PX5的性能,我們找到了同樣支持aptX HD的便攜播放設備搭配使用,PX會根據設備所支持的藍牙協議自動選擇最佳的傳輸方式。選取方面則是經典的老鷹樂隊的《加州旅館》和李宗盛/林憶蓮的《當愛已成往事》。
在藍牙音頻傳輸下,曾經頑固的底噪基本聽不到了,整體聲音干凈且細節明顯。以《加州旅館》為例,序曲部分的吉他獨奏聲定位準確清晰,鼓點的低頻有力且有彈性,配合有節奏的節拍聲音,很好的烘托出了氛圍,主唱聲音出現時,略顯嘶啞的嗓音在節奏音樂中非常突出,和聲部分出現的不同聲音都有不錯的解析力。
此外,PX5在流行音樂及人聲方面的解析力也讓人滿意。李宗盛/林憶蓮的《當愛已成往事》作為經典的男女對唱曲目,在女聲和男聲上面都有很多難以細致展現的地方。不過PX5在這首曲目的表現力上絕對做到了游刃有余,李宗盛那種略顯滄桑的聲音層次分明,林憶蓮的的聲音亮麗通透,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背景音中穿插的小提琴樂器演奏也得到了細致的展現,有效的烘托了這首歌曲的氛圍。
試聽PX5的整體感受:低頻到位,聲域寬,中頻響亮,細節突出,高頻清亮但稍有不到位,,相比眾多試聽過的頭戴式降噪耳機,B&W PX5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我們也絕對可以把PX5作為一款HIFI耳機使用。通過USB有線連接,可實現96kHz/24bit音頻解析,聲音的細節絕對不是一般耳機可以比擬的。
總結:同價位段主推產品
靜噪耳機的出現讓我們可以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安靜的享受音樂。在我們已經習慣降噪帶來的安靜空間后,我們開始不滿足于降噪耳機帶來的“普通”音質。B&W PX5的出現并沒有以降噪為主要噱頭,在繼承品牌精神,保證還原聲音本質的基礎上,降噪功能更多是以輔助的角色出現。如果你還在介意降噪和音質兩者不可兼得的話,不妨考慮一下B&W PX5這款耳機,2000-3000這個價位段,雖然降噪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音質表現一定會給你帶來驚喜。
產品評測】顛覆自我,續寫經典 寶華韋健B&W 802 D3落地式音箱
文 血紅 典雅音響
縱觀整個發燒界,很少有音箱能夠像B&W的老800系列那樣,獲獎無數、口碑上佳。即便因為聽音趨向的不同,某些方面可能并不會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但是如果讓我推薦一款最“保險”、最能夠讓大多數發燒友聽完滿意的音箱,會在老800系列中選出一款做推薦。
如果讓我形容老800系列的聲音,最合適的詞語一定是“質樸”。它具有傳統英國聲溫潤自然的音色,健康、開揚的聲底能夠揭示出音源的細微變化。筆者的一位朋友,曾經是B&W802D的用家,當他把802D換掉,升級為某款售價超過20萬的大口徑落地箱后,我們去試聽后都感覺,雖然規模感和動態比起之前好了不少,但是論聲音的素質和音色的健康程度,這款大口徑落地箱和802D相比勝面不大,相信這也是不少錄音棚采用800系列作為**音箱的重要原因。能夠在民用Hi-Fi界和專業錄音圈同時獲得認可,B&W的實力可見一斑。
重新設計和構造的全新一代
無論在哪個領域,“吃老本”都是不可取的,作為一代經典的800系列也迎來了更新換代。在誕生5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B&W推出了全新的800系列音箱,研發歷經七年之久,其設計建立在完全重新創意的基礎之上,可謂是七年磨一劍。與老800系列相比,除了B&W招牌的的鉆石高音單元得以保留之外,全新800 D3系列幾乎所有元件都經歷了大刀闊斧的革新,從驅動單元的物料到箱體設計上一個固定螺絲的位置,無不經過徹頭徹尾的改造。
全新800 D3系列最引入矚目的就是中音單元的變革,這一次B&W并未選擇長期被應用于老800系列的Kevlar振膜單元,取而代之以聲音性能超凡而著稱的Continuurn(剛聽能)單元,這也成為了新800系列的全新標識。另外,在低音單元方面,800D3系列引入了Aerofoil(飛翼)振膜,借助全新的幾何原理,能夠顯著減少失真,從而大幅優化低音性能。得以保留的頂置鉆石高音單元也進行了革新。同時,800 D3系列還擁有設計更為優化的箱體、強化并加入金屬材料的Matrix矩陣支撐系統、以及大幅完善的Turbine渦輪中音頭設計。
800 D3系列的單元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杰出性能。整個Turbine渦輪中音頭采用了鋁制外殼,由內部徑向散熱片支撐,外形修長苗條,能夠有效降低音染;高音單元組件包裹在實心鋁殼內,同時經改進的凝膠退耦系統使得高音單元不受箱體諧振影響;有別于老款的Kevlar中音,得益于復合構造,Continuum振膜提供了極佳的堅固性,同時調諧質量阻尼器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諧振,帶來前所未有的中音清晰度,令聲音的準確度得到顯著提高;Aerofoil低音振膜由先進的計算機建模技術和全新的振膜物料制成,輕盈而又堅硬,可產生精準、可控且生動的低音。
800 D3系列箱體的前端和邊緣采用弧形的曲線設計,并在后端與緊固的鋁制背脊相整合,形成了更堅固、更穩定的剛性結構,聲音彌散得到優化,箱體的反射也相應減少;箱體內部的框架延續了Matrix招牌式的Matrix矩陣設計,這是一種工作原理和船體支撐類似的內部結構,相互交織的平板使得箱體堅固且穩定。與老款相比,800 D3系列的內部平板更厚,并用堅固的膠合板取代了MDF,同時也增加了緊固關鍵應力點的金屬元件。
本次試聽的是800 D3系列的中堅型號-802 D3落地式音箱。它的單元配置采用了1英寸鉆石高音+6英寸Continuum振膜中音+雙8英寸Aerofoil振膜低音的組合。相較于老款802D.通過將分頻器從底座移至音箱體之中,802 D3具備了更加穩固且抗諧振的底座。全新設計的底座取代了原來的開放式設計,置于重達35公斤的鋁板之上,這樣就降低了重心、平衡了Turbine渦輪中音頭的重量,從而優化了箱體的穩定性。
音源采用加拿大Classe(架勢)CDP-202 CD播放機,功放采用PASS XP-20前級+Classe CA-M300雙單聲道后級的組合,全套線材采用Audio Quest(線圣)。試聽的唱片包括《Cinderella》(電影《灰姑娘》原聲)、《Paganinifor Two》、Ray Charles《Genius Loves Company》等。店內新老B&W的各種型號種類齊全,也方便與老款800D進行同場對比。
在試聽之前,筆者和各位燒友一樣,最關心的就是新老800系列在聲音方面的不同之處了,新款帶來的是改善還是改變?全新技術與單元的引入是噱頭還是實打實的提升?帶著這樣的疑問,試聽開始了。
802 D3一開聲,首先能夠感受到它是一款偏向于現代聲的箱子,聲底有著淡淡的英國聲的影子,而全頻的密度與質感和采用Accuton陶瓷單元的音箱十分相似,高頻的延伸直達云霄,甚至讓筆者有一種在聽瑞典MartenBird2落地箱的“錯覺”!換到B&W老款800D,典型的英國聲頓時回來了,它具有比802 D3更厚重的聲底,帶有一種溫潤昏黃的淡淡染色,中高頻的細節有一種“打磨感”,不及802 D3那樣纖毫畢現,得益于更大口徑的低音單元,底盤也顯得更沉穩,但是整體的鮮活靈動感不如802 D3。
試聽過半,筆者心中得出了第一個結論--喜歡老800聲音的燒友初聽未必會喜歡上新800 D3系列。為什么這么說?首先一點,新老800系列風格的變化有點大,簡單形容新款相比老款的變化就是:染色更少、聲底稍變薄、透明度更高,新款經過振膜、分頻器、箱體等各方面的改良,把老款聲音中的“霧氣”一掃而空,而代價是淡化了一些老款所特有的韻味,而這種韻味又是一些發燒友所喜愛的。但是如果經過更長時間的聆聽,你會發現,新款對于前端的揭示力要遠遠超過老款!中性透明又帶有一絲B&W獨特的韻味才是更為高明的調音方式,而老款就吃掉了一些音源的微小細節,顯得有些遺憾。
繼續聽下去,筆者漸漸感覺,與其說是升級換代,新800 D3系列更像是老款的上級型號。玩過線材的燒友大概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同品牌的低中高端線材,越高級別的型號味道越淡,素質越高;而低端的線材味道往往很重,甚至某些以調音的個性化而聞名的線材,是因為出貨量最高的中低端型號的獨特味道才為人所知.到了高端反而沒了“音色”。從這個角度來看,新800 D3系列音色顯得更加清淡,點到為止,不“煽情”,而素質和透明度卻大幅度提升,就像是從線材的低端型號升級到了高端型號那樣,初聽不是很適應,感覺不“抓耳”了,但是聆聽的時間稍久一些,你就會驚訝于原來失焦的遠景細節,居然變得清晰了,更加真實,也更加自然。
總結
聆聽結束,802 D3的表現超出了我的預期。原本以為B&W會像一些老同行那樣,“吃老本”,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推出個所謂的“新款”應付—下市場,更何況老800系列本身就是一代經典、行業標桿,超越自己是十分困難的。而B&W通過新800 D3系列優秀的聲音表現,不僅超越了過去的自己,令同行頗感壓力,也讓人感受到了老牌音響廠所煥發出的新活力。
基本技術參數
B&W 802 D3
型式:3音路4單體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使用單體:鉆石高音x1、Continum振膜FST中音單體x1、Aerofoil振膜低音單體x2
頻率響應:14Hz - 35kHz
效率:90 dB
平均阻抗:8歐姆(最低3.0歐姆)
尺寸:1212×390×583 mm(高×寬×深)
重量:94.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