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林芝10月14日電 (記者 趙朗)2023第四屆跨喜馬拉雅國際公路自行車極限賽第一賽段14日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開賽,來自海內外17支車隊100余名選手競相角逐。
10月14日,選手們在第一賽段(林芝)角逐。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本屆賽事賽程總距離約312.57公里,分為三個賽段,海拔區間為2988米—4034米。第1賽段129.8公里(林芝),第2賽段89.97公里(日喀則),第3賽段92.8公里(拉薩)。
經過角逐,來自成都CCN自行車隊的Rikunov Petr、Stepanov Andrei分別獲得第一賽段第一、第三,第二名由來自SCOM-泰山體育車隊的Torres Villareal Carlos Alberto斬獲。
10月14日,第一賽段(林芝)前三名站上領獎臺。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Rikunov Petr說:“第一次到西藏,挑戰海拔3000米的賽道非常困難,不過整體狀態不錯,天氣非常好,也感謝我的隊友和團隊。”
成都CCN自行車隊領隊鄭興介紹,隊員提前兩天到達林芝適應環境,研究了賽段情況。比賽中,在第一個沖刺點過后開始突圍,車隊其他3名隊友配合控場,戰術非常到位。
他補充說,這兩位俄羅斯籍隊友職業生涯已有15年,以前在意大利海拔2000米的地方比賽過,在海拔接近3000米賽道比賽還是首次,期待剩余賽段取得好成績。
李寧之星車隊的白利君在第一階段比賽中獲得了亞洲最佳個人成績。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將,曾參加過幾乎所有東南亞的大型自行車賽。首次到西藏,自然環境缺氧是他和其他選手面臨的共同挑戰。他也坦言,聽說西藏賽段是中國最美公路,所以想來嘗試挑戰。(完)
證網訊(記者 董添)12月19日,喜馬拉雅崩了沖上微博熱搜。隨后,公司回應稱,目前已緊急修復,不會影響會員等權益。
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此前計劃赴美上市的喜馬拉雅改變了路線,轉戰港股。9月13日,喜馬拉雅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IPO)申請,計劃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此次IPO的承銷商為高盛、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喜馬拉雅在招股書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繼續擴大和提升所提供的內容并賦能內容創作者;提升下一代技術、AI和大數據能力以進一步提高營運效率;繼續投資營銷和品牌建設以進一步擴大用戶群并推廣品牌;用于潛在戰略合作關系和聯盟、投資與收購;以及用于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作為國內在線音頻行業頭部企業,喜馬拉雅上市的消息,已經傳了好多年。特別是在知識付費火爆的2018年,被外界認為是喜馬拉雅最接近IPO的一年――曾4次被傳出計劃赴港上市,但都被否認了。今年5月喜馬拉雅向美國SEC遞交招股書,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但是,9月10日喜馬拉雅申請撤回在美國的IPO計劃。
2020年1月17日,行業排名在喜馬拉雅之后的荔枝,搶先一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中國在線音頻第一股”。錯失這一龍頭寶座后,喜馬拉雅終于迎來赴港上市的機會。
虧損依然是在線音頻行業繞不開的話題,喜馬拉雅近三年半合計凈虧損逾23.6億元。2018年-2020年喜馬拉雅的營收分別為14.8億元、26.97億元、40.76億元;凈虧損分別達7.55億元、7.47億元、5.39億元,三年虧損逾20億元。招股書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營收同比增加55.5%至25.1億元,但上半年繼續虧損3.23億元,同比虧損還在擴大。
對標荔枝,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荔枝營業收入10.5億元,同比增長46.2%。不過,凈利潤方面,喜馬拉雅2021年上半年虧損是荔枝的3倍。荔枝財報顯示,同期荔枝總計虧損0.93億元。
事實上,荔枝上市的第二個交易日便跌破發行價。2021年以來,荔枝的市值不斷縮水,截至10月7日,荔枝股價收報3.13美元,較發行價11美元下跌71.54%,目前市值僅有1. 57億美元。
喜馬拉雅2021上半年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增加了近一倍之多,達到12.33億元。
除了營銷開支,虧損的另一面在于,喜馬拉雅的營業成本居高不下。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營業成本一直是喜馬拉雅最大的成本開支,占據其總支出的50%以上。營業成本主要包括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據招股書披露,喜馬拉雅與140家出版商建立合作,與閱文簽訂了一份20年在線音頻授權。同時,還與德云社、吳曉波等演藝團隊或作家建立合作,搭建內容護城河。
大量合作帶來高額的內容成本。招股書顯示,2020年喜馬拉雅支付給內容創作者和簽約方的收入分成達到12.93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約為32%;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為2.55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6.3%。
在高企的營業成本之下,除了擴大用戶群外,在線音頻平臺未來可能需要講更多的“故事”,建立護城河,繼續探索盈利路徑。
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曾公開回應“沒有制定任何盈利的時間表”這一問題,稱“希望繼續去堅持創造用戶價值,繼續把基礎做好……一年不行兩年、三年、四年,我們做的品類音頻就是這個特點,你很著急反而做不好,需要長期的打磨。”
在線音頻還需“燒錢”求發展。自2012年成立后,喜馬拉雅先后完成了9輪融資,相關資料顯示,從2014年來的A輪融資,到2021年的E輪融資,喜馬拉雅至少獲得50億資金。其戰略投資者包括騰訊、閱文、百度、小米、好未來、索尼音樂,主要財務投資者包括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摯信資本、高盛、興旺投資、創世伙伴資本、普華資本、合鯨資本等。
成立九年之后,喜馬拉雅不僅亟須憑借上市緩解資金壓力,更要面對來自越來越多競爭者的追趕。除荔枝FM和蜻蜓FM競爭者外,2020年,騰訊、字節、網易等巨頭先后入局在線音頻行業,試圖分一杯羹。字節跳動旗下番茄小說推出“番茄暢聽”、微信上線“微信聽書”、快手推出了播客類APP“皮艇”、騰訊音樂發布全新長音頻品牌“懶人暢聽”、網易云音樂上線“聲之劇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了“云聽”等。
這些新入局競爭者無不背靠巨頭,擁有豐富的內容資源以建立壁壘,同時還能通過自有平臺引流,競爭之下,喜馬拉雅加大營銷力度,補充流量資源以穩固市場份額,在殘酷的資本競爭下,不進則退。
喜馬拉雅還面臨資不抵債的處境。招股書顯示,2018至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個月,喜馬拉雅資產總值達20.18億元、27.71億元、41.63億元、45.28億元;同期,負債總額分別達95.73億元、124.23億元、158.52億元、225.48億元。
和訊科技報道稱,內控上的缺陷可能成為喜馬拉雅的“致命一擊”。2020年4月8日,喜馬拉雅因“虛假宣傳”等問題被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約談。兩天后,喜馬拉雅又被曝出高管受賄等消息。
中國基金報報道指出,喜馬拉雅近年來深陷多起司法糾紛之中。數據顯示,目前喜馬拉雅有近兩千起司法糾紛,其中超過70%為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此外還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廣告合同糾紛等。王寶強、彭于晏等明星也曾因名譽權糾狀告過喜馬拉雅。
中國經濟網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喜馬拉雅,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音頻龍頭IPO轉戰港股 騰訊、閱文、小米等為戰略投資者
據上海證券報,9月13日,喜馬拉雅提交赴港上市招股書。此前的5月1日,喜馬拉雅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申請,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為何變動如此之大?針對此次上市地點的變動,喜馬拉雅回復表示:“我們基于對當前市場整體環境等綜合因素的考慮,公司管理層決定撤銷擬在美國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選擇香港聯交所作為更適合的上市地點。”
以“成為全球聲音生態的領導者及全球最佳內容創作平臺”為愿景,喜馬拉雅成立于2012年,定位于在線音頻平臺。據披露,該公司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達到1420萬。
本此公司計劃將IPO募資用于豐富內容庫、繼續激勵內容創作者在平臺創作優質內容,加大研發投入、提升AI及大數據能力,以及潛在的戰略收購等。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喜馬拉雅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達到2.62億,包括1.11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和1.51億通過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臺收聽音頻內容的平均月活躍用戶。其中,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達到1420萬,較2020年同期增長65.5%;付費率約為12.8%。平臺音頻內容總時長約21億分鐘。以用戶時長計算,2018年到2020年,喜馬拉雅移動端用戶日均收聽時長從平均123分鐘增長至141分鐘。
根據灼識咨詢統計,喜馬拉雅移動端主應用程序平均月活躍用戶在中國在線音頻應用程序中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6月30日,移動端用戶共花費8478億分鐘收聽喜馬拉雅平臺的音頻內容,約占中國所有在線音頻平臺移動端收聽總時長的70.9%。
騰訊、閱文、小米等為公司戰略投資。IPO前,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擔任董事會主席、CEO,持股13.53%。此外,騰訊、閱文、百度、小米、好未來、索尼音樂為喜馬拉雅的戰略投資者。主要財務投資者包括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摯信資本、高盛、興旺投資、創世伙伴資本、普華資本、合鯨資本等。
過去三年虧損逾20億 今年上半年繼續虧損3.23億
據中國企業家,喜馬拉雅赴港上市,雖是一則喜訊,但卻依舊無法扭轉互聯網企業虧損上市的企業命運。有數據顯示,當前喜馬拉雅的用戶滲透率達67.1%,占據市場近七成的份額,為行業妥妥的頭部企業,而排在第二梯隊的則是荔枝與蜻蜓FM。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喜馬拉雅上半年營收為25.1億元,同比增長55.5%;月活躍用戶已達到2.62億,其中包括IoT及其他第三方平臺月活用戶1.51億。
盡管位于在線音頻第一梯隊,但喜馬拉雅三年“聲意”虧損超20億,依舊是個“大坑”。2018-2020年,喜馬拉雅的營收分別為14.8億元、26.97億元、40.76億元,呈持續上漲的趨勢,但實際增幅在放緩;與此同時,同期凈虧損分別達7.55億元、7.47億元、5.39億元,三年虧損超20億元。
另據招股書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繼續虧損3.23億元,同比虧損繼續擴大。值得一提的是,喜馬拉雅2021上半年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增加了近一倍之多,達到12.33億元。
虧損之問,不僅是在線音頻行業,甚至是整個互聯網行業,都普遍存在的問題,以用戶、流量變現割韭菜的方式,是否可持續?
這大約是互聯網世界靈魂拷問一樣的難題。
銷售及營銷開支倍增 內容成本高昂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即便已躋身行業頭部,喜馬拉雅仍然面臨眾多新入局玩家的競爭。除了荔枝FM和蜻蜓FM之外,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入局:字節跳動旗下番茄小說推出“番茄暢聽”、微信上線“微信聽書”、快手推出了播客類APP“皮艇”、騰訊音樂發布全新長音頻品牌“懶人暢聽”、網易云音樂上線“聲之劇場”。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推出了“云聽”等。
這些新入局競爭者無不背靠巨頭,擁有豐富的內容資源以建立壁壘,同時還能通過自有平臺引流,圍堵之下,喜馬拉雅加大營銷力度,補充流量資源以穩固市場份額,在殘酷的資本競爭下,不進則退。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2021上半年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增加了近一倍之多,達到12.33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主要用在渠道推廣、品牌推廣及廣告以及支付分銷商及其他平臺的傭金。
喜馬拉雅表示,未來會計劃進行更多營銷及推廣活動以吸引用戶及廣告客戶,并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內容滲透,銷售及營銷開支還將繼續增加。除了營銷開支,虧損的另一面在于營業成本居高不下。
從2018到2020年的數據來看,營業成本一直是喜馬拉雅最大的成本開支,占據其總支出的50%以上。營業成本主要包括內容創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目前,喜馬拉雅與140家出版商建立合作,與閱文集團簽訂了一份20年在線音頻授權。同時,還與德云社、吳曉波等演藝團隊或作家建立合作,搭建內容護城河。大量合作帶來高額的內容成本。2020年,喜馬拉雅支付給內容創作者和簽約方的收入分成達到12.93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約為32%,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為2.55億元,占總營收比例為6.3%。
內容的門檻提高,使得成本也在增加。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室副主任曹祎遐認為,音頻作品與劇本類似,有一個二次創作的過程,對于創新的轉化能力要求也比較高。“第一個門檻在于人才,尤其是創意行業;第二在于產業鏈的分工,內容細分度也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到底要滿足一大部分人需求,還是一小部分人的小眾需求,需要找到很好的平衡。”
四年股份支付開支近8億
據中華網財經,喜馬拉雅2021年上半年股份支付4.658億,四年合計股份支付開支7.899億。
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喜馬拉雅股份支付開支分別為人民幣3310萬元、人民幣6610萬元及人民幣2.249億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個月,喜馬拉雅股份支付開支為人民幣4.658億元。總體過去四年合計股份支付開支為7.899億。
資不抵債
據和訊網,喜馬拉雅的營業成本及營銷開支一直居高不下。招股書顯示,2018至2020年,喜馬拉雅營業成本占總收入比始終維持在50%以上,占比分別高達55.2%、55.5%、50.9%。喜馬拉雅的營業成本主要包括收入分成成本及內容成本,僅2020年喜馬拉雅支付給內容創作者和簽約方的收入分成達12.93億元,占總營收比約31.7%,而購買版權的內容成本達2.55億元,占總營收比達6.3%。
營銷開支方面,喜馬拉雅2018至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個月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9.47億元、12.18億元、17.07億元、12.32億元,占其總收入比分別高達64%、45.2%、41.9%、49.1%。
此外,喜馬拉雅還面臨資不抵債的處境。招股書顯示,2018至2020年及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6個月,喜馬拉雅資產總值達20.18億元、27.71億元、41.63億元、45.28億元;同期,負債總額分別達95.73億元、124.23億元、158.52億元、225.48億元。
營收需要更多“故事” 繼續探索盈利路徑
據第一財經,內容成本與渠道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時,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主要變現渠道包括付費訂閱、廣告、直播以及其他創新產品和服務。
其中,訂閱付費和廣告是其主要收入模式,占據近八成的營收。首先付費訂閱占據了其約一半的收入,2021年上半年,喜馬拉雅營收25.1億元,其中訂閱就貢獻了超過13.7億元,占比達到54.6%;其次是廣告,貢獻了超過6億元收入,占比24.5%。
付費訂閱是喜馬拉雅的基本盤,招股書顯示,2021年上半年,平臺的月均活躍移動端付費用戶數量為1420萬,平均月活躍用戶付費率約為12.8%。
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用戶群的滲透仍不足,未來增長仍有巨大潛力。從用戶數量來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在線音頻市場,而據灼識咨詢的資料,2020年美國移動在線音頻月活躍用戶數的滲透率為46.5%,中國僅為16.1%。iiMedia Research數據則顯示,2018年以來,我國在線音頻行業用戶規模呈現逐年穩步增長趨勢,2020年用戶規模達到5.7億人,同比增長16.3%;預計2021年用戶規模將達到6.4億人。
除此外,音頻行業的優勢在于,其內容接收門檻較低,可以覆蓋從全年齡層的用戶。
喜馬拉雅在其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約24%用戶是80后,28%是90后,25%是00后。地區方面,用戶53%來自中國一二線城市,37%來自三四線城市,10%來自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
從披露信息來看,喜馬拉雅幾個年齡層用戶沒有明顯的差距,年齡結構影響并不大。但在地區方面,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還有可以挖掘的空間。喜馬拉雅也提到,將繼續擴大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群。
融資9次 資本究竟砸了多少錢?
據科創板日報,這只音頻界的獨角獸,創立迄今已融資9次。從2014年來的A輪融資,到2021年的E輪融資,喜馬拉雅至少獲得50億資金。喜馬拉雅的上市步伐比預期晚,但市場依然好奇資本的持股成本。
數據顯示,騰訊、閱文、百度、小米、好未來、索尼音樂為喜馬拉雅的戰略投資者。主要財務投資者則包括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摯信資本、高盛、興旺投資、創世伙伴資本、普華資本、合鯨資本等。
其中,騰訊旗下的Image Frame持股為5.4%。2019年3月4日,喜馬拉雅向Image Frame發行了E-2系列優先股,證券數量為1487.39萬股,交易金額為14000萬美元;2021年2月5日,Image Frame又在E-3輪中,接受了230.2958萬股系列優先股,交易金額為2499.9萬美元。自此,Image Frame共計持股1717.69萬股,對應的持股成本為9.6美元/股。
而2020年1月,喜馬拉雅的同行公司之一荔枝FM率先登陸美股,發行價為11美元。不過,目前荔枝FM股價僅有3.92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資本市場對音頻類公司的態度。
其次是小米集團。記者看到,小米集團通過天津金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喜馬拉雅。2019年5月19日,天津金星創業在B-2輪中,以5618.3萬元人民幣獲得1090.2萬股,對應持股成本為5.15元人民幣/股。這一成本遠遠低于騰訊的9.6美元/股。
而好未來教育集團分別在C-2輪、E-2輪中,動用6500萬元人民幣、2500萬美元分別獲得297.9萬股和265.6萬股。粗略計算,持股成本為6.23美元/股,這一價格低于騰訊。
不過,有消息稱,2019年4月23日,喜馬拉雅FM主體公司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好未來旗下公司——欣欣相融教育科技退出該公司股東行列,同時該公司注冊資本減少近86萬元人民幣。
財務投資者方面,2020年12月24日,喜馬拉雅向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發行了92.11萬股E-3系列優先股,總代價為1000萬美元,對應持股成本為10.8美元/股。
2020年12月17日,向Trustbridge(摯信資本)發行了736.94萬股E-3系列優先股,總代價為8000萬美元,對應持股成本為10.85美元/股。可以說,在E輪融資下,不管是財務投資者,還是戰略投資者,持股成本均較高。
對此,一位音樂圈資深人士表示,喜馬拉雅這個成立9年的公司,總算媳婦熬成了婆,啟動上市之路。在該人士看來,資本的退出壓力應該是上市的重要因素,2014年喜馬拉雅A輪融了1150萬美金,2021年E輪融了9億美金。“資本不可能一直投入,上市已是必然。”
他分析認為,對于內容平臺來說,版權問題非常重要。“版權是一切原創內容的咽喉,尤其是對于音樂行業,騰訊音樂控制了版權,就等于徹底壟斷了整個音樂行業,所以國家要求放開。音頻內容本質上也遵循這個道理。”
移動端流量見頂 依賴 IoT端加速滲透增長
據搜狐網,今年上半年,喜馬拉雅平均總月活躍用戶達到2.6億,其中包括1.1億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和1.5億通過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臺收聽音頻內容的平均月活躍用戶。
物聯網及其他開放平臺的第三方用戶活躍度,已經超過喜馬拉雅主站活躍度,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喜馬拉雅等長音頻平臺所處的市場現狀――即移動端流量見頂,依賴IoT端加速滲透增長。
喜馬拉雅招股書顯示,2018至2020年平均月活躍用戶數分別為5480萬、8230萬及1億,同比增長從50%降至21.5%,而今年上半年該數據同比僅增8.6%。
另一邊,IoT用戶活躍度三年間同比增長率,則從78.6%進一步提升至96%。
長音頻與各類物聯網場景的合作,得益于近年來智能音箱等設備的增長。根據喜馬拉雅招股書披露,國內智能音箱的年度銷售量由2016年不足10萬臺增長至去年的4000萬臺;去年國內約49%的新車裝有最新的物聯網設備。根據灼識咨詢預測,數字音頻物聯網/車聯網端月活規模由去年的6500萬將增長至2025年的4.23億,年均復合增速達到45.4%。
不過,從競爭環境來看,物聯網市場的空間并不能為其免去危機感。
股權結構動蕩 管理層巨變
據國際金融報旗下新媒體IPO日報, 實際上,喜馬拉雅要上市的消息已經流傳多年。
比如,2018年5月就有媒體報道稱,喜馬拉雅想重新搭建VIE架構,把前海興旺等國內老股東“翻出去”,然后在港股上市。在2018年7月,又有媒體報道稱,喜馬拉雅正與騰訊進行新一輪融資,并決定2019年在港股上市,目標估值500億元。不過,上述消息均被喜馬拉雅官方否認。
在此背景下,喜馬拉雅的眾多股東選擇了退出。
天眼查顯示,2019年5月24日,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天津金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退出了喜馬拉雅。
同時,喜馬拉雅的管理層發生巨變,13位董事中有12位退出,其中便有小米副總裁洪峰,董事僅剩余建軍一人沒有退出。
一個月后,即2019年6月24日,喜馬拉雅的股東也大變,21位股東中有18位選擇了退出。
在喜馬拉雅股權結構動蕩時,其競爭對手荔枝卻在2020年1月17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虛假”的用戶權益 “缺失”的內部管控
據和訊科技去年報道,2020年4月8日,喜馬拉雅因“虛假宣傳”等問題被浙江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約談。兩天后,喜馬拉雅又被曝出高管受賄等消息。一時之間,喜馬拉雅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除此之外,大量的投訴與無盡的侵權訴訟,也導致喜馬拉雅陷入困局之中。
據了解,此次約談中提到,消費者開通會員服務往往是因為可以免除廣告,而喜馬拉雅等平臺也將免廣告作為其賣點之一。但在這之下,不同“免廣告”的宣傳詞也成為了平臺們的“暗箱操作之地”,存在著“跳廣告”、“免廣告”等不同說法。由此,或涉嫌虛假宣傳。
2020年4月9日,經濟日報報道稱,喜馬拉雅在非會員狀態下收聽顯示為“開通會員免廣告”,會員開通頁面也顯示為“免廣告”,點擊進入會員服務頁面依然顯示“免廣告”。但點擊查看“免廣告”的詳情介紹卻為“可免除播放頁面的圖片廣告、節目前的聲音廣告”,并非免除全部廣告,且在實際體驗中還是有開屏廣告,在收聽頁面暫停后還會彈出其他節目的廣告。
對于上述問題,喜馬拉雅表示正在整改之中。
據黑貓投訴、聚投訴等投訴平臺顯示,關于喜馬拉雅的投訴已超過百條,其中“虛假定價”、“亂扣費”、“拉新獎勵不發放”等投訴較為集中。2020年4月25日,有用戶反映在喜馬拉雅平臺出現了不知情扣費的情況。2020年4月14日,用戶La-Grace投訴稱,在喜馬拉雅買課后,卻遭到了虛假宣傳、沒有賠償服務、客服甩鍋等問題,質疑喜馬拉雅存在著虛假定價銷售價格混亂的情況。
如果將遭到約談、投訴視為喜馬拉雅增長上的障礙,那么內控上的缺陷則可能成為喜馬拉雅的“致命一擊”。
在高管受賄事件發生后,喜馬拉雅表示,公司早在2019年8月就發布了《陽光行為準則》,準則規定:不收受賄賂、不弄虛作假、不侵占公司資產、不泄露保密信息、不參與違法亂紀活動、避免利益沖突。
但喜馬拉雅內部信中稱,上述二人是因為喜馬拉雅監察部接到了舉報而東窗事發,并非是喜馬拉雅自查而發現的。基于此,外界有聲音認為這是喜馬拉雅內部管控機制不完善。而類似的問題不僅出現在人力管理上,喜馬拉雅的內容管理也存在著侵權、版權流失等問題。
天眼查資料顯示,喜馬拉雅目前的自身風險已高達307條,曾因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訴194次,因侵害錄音錄像制作者權糾紛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訴9次、因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訴6次。僅2020年,喜馬拉雅就因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而被他人或公司起訴175次,相當于喜馬拉雅每天都會被起訴1.65次。《斗羅大陸》、《左耳》、《如懿傳》等知名IP持有方都曾狀告過喜馬拉雅的侵權行為。
中國基金報最新報道指出,數據顯示,目前喜馬拉雅有近兩千起司法糾紛,其中超過70%為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此外還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廣告合同糾紛等。王寶強、彭于晏等明星也曾因名譽權糾狀告過喜馬拉雅。
荔枝業績不佳 喜馬拉雅上市后能否創造新奇跡?
據中國基金報,在招股書中,喜馬拉雅指出,“耳朵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雖然音頻行業在過去幾年中迅猛增長,但音頻的真正價值才剛剛開始顯現。此外,蓬勃發展中的物聯網及車載場景,會為“耳朵經濟”的繁榮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無限的可能。
在“耳朵經濟”的帶動下,國內音頻行業蓬勃發展,并逐漸形成了“音頻三巨頭”,分別為喜馬拉雅,還有荔枝和蜻蜓。其中蜻蜓FM剛獲得國際私募機構微木資本的新一輪投資;而荔枝則在去年1月率先在納斯達克上市,正式成為中國音頻行業第一股。
不過,荔枝上市后的股價走勢卻令人惋惜。據報道,荔枝首次公開發行確定發行價為每股11美元,且上市當天股價最高漲至15.25美元,最終報11.63美元,漲跌幅超過5%。然而在第二個交易日便跌破發行價。
財報方面,荔枝第二季度凈營收為5.59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9%;凈虧損為2900萬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相比擴大了32%。其中播客、廣告和其他收入421.2萬元,同比下降37.9%。且從營收結構來看,荔枝主要營收依舊來自音頻娛樂業務,播客、廣告等業務對整體營收貢獻有限,營收結構單一的問題仍未解決。
對比之下,喜馬拉雅此次沖擊港股IPO后,能否用聲音創造新的奇跡,似乎依舊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