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懂行人都認為,買Mac電腦應該把錢多花在提高內存上,比如16GB+256GB這種組合,會比8GB+512GB香很多。因為從切換到M1芯片開始,Mac把內存和芯片封裝在了一起,必須要擁有芯片級別的拆修能力,才能更換內存,而且風險還極大。
而SSD倒是可以解決,原理和iPhone擴容一樣,這方面的配套技術已經十分成熟。退一步來說,搭載M系芯片的Mac,普遍配備雷電4接口——即使是最入門級別的Mac mini。通過雷電接口來外接硬盤盒,配上一塊M.2固態硬盤,也能解決SSD空間不足的問題。
最重要的是,自己外接固態,性價比要比官方升配高太多了。以官方價格為例,Mac mini 2020款,從8GB+ 512GB升級到8GB+1TB,要多花1500元,相當于3元買1GB。很明顯,這里面存在極高的溢價。
由于國產固態硬盤的崛起,以及市場行情的變動,第三方SSD的價格已經崩盤。舉個例子,1200元就能買到2TB的中端M.2固態,比如SN570、致鈦5000系列,相當于0.6元左右買1GB,價格幾乎差了5倍。
SSD容量對Mac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影視從業者而言。很多人都不知道,蘋果的親兒子FCPX之所以能流暢剪輯,是因為后臺會把素材默認轉碼成ProRes格式,而且ARM架構對視頻剪輯天生比較友好。
ProRes屬于幀內解碼,特點是解算壓力小,后期編輯效率極高,代價是文件體積巨大。而這一切,是在用戶不知情的前提下運行的,所以給人一種“剪輯更流暢”的感覺。有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FCPX的工作原理,就是用硬盤容量來換性能。
我自己用的Mac是16GB+512GB,隨著我剪輯工作的增多,經常出現爆硬盤的現象,只能不斷清理緩存。仔細思考之后,我決定通過雷電接口來外接一塊1TB的M.2固態,專門用來存放剪輯軟件生成的緩存文件。
我選擇的方案是買一個40Gbps的雷電3硬盤盒,成本大概300元。以及一塊1TB的中端M.2固態,大概是SN550左右的級別,成本是500元。沒必要選擇太好的固態,因為Mac的雷電接口速率跑不滿,而且雷電3硬盤盒的發熱很高。中端固態發熱低、溫控好,長期使用更加穩定。
硬盤盒和M.2固態安裝好后,通過雷電接口連接Mac,并且用系統自帶的磁盤工具,把固態格式化為exFat格式,這時候就能正常使用了。使用測速工具看了一下,Mac內置SSD確實全面優于外接固態。
不過,我買外接固態,主要是為了存放FCPX生成的項目工程,只要持續讀寫速度達到1000MB/s以上,就基本夠用了。當然,如果你不嫌麻煩,也能把軟件放進外接固態里運行——比如ParallelsDesktop虛擬機。它也能正常使用,但是反應會稍微慢一點點。
如果是按照我這個情況,800元就能解決SSD不足的問題。如果你預算比較緊張,建議選擇16GB+256GB的Mac。內存后期無法增加,但是SSD擴容起來非常方便。對此你怎么看,歡迎一起討論。
章目錄
2010 年的時候買了 09 年末的 MACBOOK 小白,由于技術發展,軟件越來越吃硬件內存,現在2G 內存別提基本的工作了,連開機都有困難,每次一點就一個風火輪,基本就是一塊 13 寸的板磚了。。。
眾所周知 HDD 機械硬盤速度不如 SSD,如今新機子都是 SSD 固態硬盤了,而博主還在用著第一代 SATA 接口的 HDD,看看下面的讀寫速度,災難啊!我不相信誰還能比我更慢!!!
以前因為小白不懂,以為機子從此報廢了,一直放著吃灰 ING,以為筆記本除了買新的沒別的辦法。
結果最近發現可以直接改裝,為了搶救小白,同為小白的黑科技娃娃踏上了更換 SSD 之路,操作起來居然比想象中的簡單很多,特此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同為菜鳥的你我皆可執行。
雖然主要針對 MAC 筆記本的升級,但其他電腦的升級也可以一并借鑒,道理是一樣的。
常規警示:本人只負責分享自己的方法經驗,而每個人的水平各有差異,小白手殘黨后果自負,請謹慎操作!!!
(非專業人士,全文自己摸索研究,有些不太精確的地方,歡迎留言指正,杠精退散!)
更換硬盤和內存前,還是先進行常規的知識點普及,再三強調,做一件事情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然只會被人帶節奏,讓你買什么就買什么。不動腦子只能被坑。
硬盤一般分為機械硬盤、固態硬盤、混合硬盤,從應用場景來說,硬盤又分為監控盤,企業盤、消費盤。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最早的硬盤起源于磁盤驅動器 HDD(Hard Disk Drive),即傳統機械硬盤。HDD 在旋轉碟片上以磁性方式存儲數據,多為金屬配件,所以比較重 ,速度跟轉數有關,轉數越大速度越快。
HDD 根據記錄數據模式的不同,又分為PMR 盤(垂直記錄)和 SMR 盤(水平堆疊記錄)。
SMR:因為容量大,一般用來當作移動硬盤儲存照片、視頻等,由于只有一套磁頭,所以不適合當作系統盤,頻繁寫入容易掉速。
PMR:一直以來都是用來當作系統盤的,當然也可以當作備份盤使用,就是噪音比較大。
機械硬盤損壞的最主因是機械振動,還有進灰、盤片磨損、斷電等,所以一定要當心磕碰,注意整理磁盤碎片,能大大提高 HDD 的磁盤壽命。
目前機械硬盤因為其成本低廉以及容量大等因素仍然占據著硬盤市場的一定比例,基本 1T 以上的大容量都是用的機械硬盤作為儲存盤,1T 以下價格允許的話都是上 SSD 的作為系統盤。
優點:
缺點:隨機讀寫是硬傷,速度慢、耗功率費電、不抗震。
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驅動器,基于 Flash 存儲技術,將非易失性 NAND 閃存作為存儲介質,從根本上增加了 SSD 在硬盤上的使用率,硬盤讀寫速度有了大幅的提升。
SSD 工作原理:和機械硬盤不同,它不能直接在一個已有數據的存儲區內覆蓋寫入,而是先將原位置的數據擦除,再寫入新數據。其實就是“讀”→“擦”→“寫”。
固態硬盤由NAND 閃存顆粒,DRAM 緩存芯片,主控芯片三個主要部件組成的。主控芯片控制數據的寫入寫出,顆粒存儲數據,緩存芯片就是緩存數據的。(早期有些硬盤是沒有緩存芯片的)
從外觀上看,顆粒占據了整個固態硬盤內部 70%左右的空間,當然采購成本也是最高。但其實硬盤的技術核心是主控芯片,它的功能類似于一個小型的 CPU,起著指揮、運算和協作的作用。
閃存顆粒(存儲單位)主要分為四種類型:SLC 單層式儲存、MLC 雙層式儲存、TLC 三層式儲存 、QLC 四層儲存。(四者在價格和使用壽命上依次降低,P/E 越來越低)
SLC 顆粒屬于企業級的,市場上少見,原本MLC 比 TLC 更貴,壽命更長,但現在市面上已經開始用TLC 顆粒代替 MLC 了, 因為 tlc 可以模擬 slc 緩存,大的緩存加上大容量,一般可以追平 MLC 的壽命了。
而吊車尾的 QLC 出來不久,罵聲很多,小心真香定律,先觀察看看其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再來下定論。
注意:有時候廠商故意用3bit MLC 來叫 TLC 的硬盤,就是為了讓普通消費者誤以為這個是 MLC,其實只是叫法不一樣,真正的 MLC 專業寫法是 2bit MLC,3bi MLC 就是 TLC, 4bit MLC 就是 QLC。
閃存顆粒還有單面布置的 2D 顆粒和雙面布置的 3D 顆粒之分,如今是以能寫入更多數據的 3D 堆棧技術為主。
3D 顆粒里的V-NAND 顆粒堆棧技術一代比一代層數多,不僅提高了顆粒性能,同時也提高了顆粒壽命。,從第一代 die 容量 128Gb(16GB)的 24 層,到第五代的 96 層,據說馬上要 128 層了。
優點:輕便體積小、功耗低、隨機讀寫速度強大。
缺點:散熱不如 HDD,擦寫壽命有限、價格貴、壞了只能換新無法修復。
現在電腦的主流硬盤已經變成了 SSD 固態硬盤,這種硬盤主要通過接口區分種類。后面會展開詳細介紹。
知識點:
P/E:代表閃存顆粒的壽命單位,寫入數據會對固態硬盤的顆粒進行擦寫,顆粒完全擦寫一次叫做一次 P/E。
(P/E 的擦寫次數是有限的,比如一個 250G 的固態硬盤全盤寫入 250G 數據后,則消耗掉了一次 PE 壽命,當然也可以分幾次寫入消耗一次 PE,比如分別寫入 125G 數據兩次也是消耗一次 P/E。全消耗完了,顆粒就掛了。)
顆粒如果是大廠的主流型號,可從網上查到。如果是小廠可能經常換顆粒,只能自己拆開查看。
SLC 顆粒 :大約擦寫 1 萬個 P/EMLC 顆粒:大約為 3000-10000 個 P/E
TLC 顆粒:大約為 1000-3000 次個 P/E
QLC 顆粒:大約為 500-1000 個 P/E
掉速的硬盤主要是 TLC 和 QLC,他們主要依靠模擬 SLC 緩存來加速,如果硬盤剩余容量不夠,而緩存也剛好用完了,速度就會掉得很快,就是 TLC 少掉點,QLC 掉得多一些的區別。MLC 不掉速的原因是依靠真實寫入速度,是多少就是多少,因此才不會掉速。
基于傳統機械硬盤誕生出來的新硬盤,除了機械硬盤必備固件,還內置了 NAND 閃存顆粒,顆粒將用戶經常訪問的數據進行儲存,可以達到固態硬盤般的讀取性能。但是寫入不好,即下載很慢。
不多說了,這個只是 SSD 天價時代的衍生產物,現在 SSD 價格已經下來了,就不要折騰這種半吊子貨了,直接 SSD 系統盤走起。
冷數據備份小知識:后面可能再開一篇如何選擇移動硬盤并延長硬盤壽命加速的方法。
移動硬盤 —— 基本都是使用機械硬盤,因為 HDD 保存數據壽命比 SSD 更長些。你可以自己買個移動硬盤盒或硬盤底座 DIY,把帶有 3.0USB 接口的機械盤插進去,就能當普通的外接移動硬盤使用了。注意機械 SMR 只適合做倉庫盤,最好不要頻繁寫入當作系統盤。
友情提醒:
硬盤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如果長期處在 40 度以上的工作溫度壽命都會減半。一般 SSD 硬盤溫度 40 度,M.2 高一點 50 度這樣,硬盤溫度>70℃才開始降速,熱量集中在主控上,可以買一個散熱貼貼上。
不管是 HDD 還是 SSD 都無法永久保存數據,基本十幾年就算不錯了。
HDD 當備份盤長時間不開啟的話,會受到磁場影響,磁粒子極性偏移消磁,電脈沖信號就出錯,數據就沒了,長時間不用也容易出壞道,需要定期上電掃一下。
SSD 的壽命比 HDD 更短,如果你用了 SSD 做備份盤的話,小廠硬盤最少每周都得通個幾小時的電讓固件做一些自校正,否則就容易再也打不開了(別問我怎么知道的)。
大廠的 SSD 斷電放個一兩年也可能有小概率出錯,差一點的配置,比如 QLC 應該就直接跪了。
別跟我說什么云盤儲存,資料泄露分分鐘的事情,最靠譜的方式就是重要數據至少存兩份,如果兩個硬盤同時壞算我輸!!!
知道了硬盤的基本概念后,現在要開始教你如何選擇 SSD 硬盤進行 MACBOOK 筆記本升級了。
第一步:確定硬盤品牌
小廠硬盤一般不考慮,除非你只是暫時過渡用一下,長期使用的工作電腦,作為生產力工具肯定是一份價錢一分貨的。
現在除了三星之外,很多品牌的固態硬盤不再使用完全自主研發的主控芯片了。硬盤原廠都在一定程度上將主控設計和固件研發工作外包給專門的主控供應商,通過定制固件的方式生產自己的品牌硬盤。
而硬盤最為核心的技術就是主控,主控芯片的算法直接決定了顆粒的實際體驗和使用壽命,如果顆粒的壽命夠長,其實就等同于固態硬盤的壽命夠長。三星的自產自銷完全可以控制主控的品質,不會有購入第三方不合格配件的問題。
再來固態硬盤的閃存顆粒,這個是造假高發區,外傳有原片、黑片(不穩定的邊角料)、白片(淘汰的次品),像三星和 Intel 等廠商的固態硬盤基本是原片顆粒。
白片:經檢測過的白片稍微差于原片,不是那么的穩定,和原廠也拉不開太大差距,達到了行業要求,這些白片會被二線硬盤廠商采購,也還能用。
黑片:殘次品,本應被銷毀,但仍然有些通過特殊渠道流入了消費級市場,然后被不良廠商打包做成了固態硬盤,這些黑片固態屬于用都不能用的水平,隨時黑屏丟數據或者開不了機是常態。
還有一些劃線顆粒,這些顆粒基本和黑片一樣,被黑心賣家偷偷流入市場進行封裝銷售的。就問你怕不怕,還敢用小廠的嗎?
MAC 的硬盤大多是 Sandisk、Samsung 和 Toshiba 代工的(不固定,可能經常在更替)。
值得一提的是,據說 2015 年之后的 MAC 筆記本,硬盤是焊死在主板上的,不能換了,只能通過外接移動硬盤的方案來擴容。而幸運的是小白機型雖老,但是還可以更換硬盤。
通過研究我最后還是敲定了三星,因為好評多過惡評,當然可能有更好的,但是外行只能研究到這了。
第二步:確定硬盤尺寸。
磁盤尺目前的硬盤尺寸主要為 1.8 英寸、2.5 英寸和 3.5 英寸三種(英寸是根據對角線得來的,沒有統一標準) 。
按尺寸劃分 1.8 英寸多為 SSD 移動硬盤;2.5 英寸的為筆記本 SSD 硬盤和 HHD 移動硬盤;3.5 英寸的則為臺式電腦機械硬盤。
通過拆機,發現我的 MACBOOK 筆記本用的是老的 HDD2.5 inch 硬盤,所以升級硬盤也一定要選擇相同尺寸的 SSD 硬盤,這樣才能放入硬盤位。
第三步:查看 MAC 硬盤接口信息和數據協議
使用什么固態硬盤主要看電腦主板支持什么接口和什么數據協議。
以 MACBOOK 小白為例:點擊屏幕左上角的蘋果 logo 處——選擇“關于本機”——在彈出的提示框中點擊“更多信息”——然后點擊“系統報告”—— 點擊 SATA/SATA Express (如果要查看 USB 接口點擊 USB 那欄)
SATA/SATA Express 的欄目右邊看到物理互連:代表接口類型是 SATA
鏈接速度:代表接口帶寬,6 千兆位表示你的筆記本主板支持 Sata3;如果是 3 千兆位的話,那么表示筆記本主板支持 Sata2。
協商的鏈接速度:指的是當前硬盤位的接口速度。之前我沒換硬盤前這欄顯示的是 1.5 千兆位,現在換了 SSD 后成了 3 千兆位了。
描述:查看到用的 AHCI 協議
我的小白是十年前的款式,USB 接口是 2.0 的,由上信息可知,主板上支持的是 SATA 2 接口,數據協議是 AHCI。
協商的鏈接速度代表我之前硬盤的速度,沒換硬盤前是 1.5 千兆位的 SATA1 機械硬盤。雖然我換了支持 SATA3 的三星 SSD 硬盤,但是速度也只能跟著主板的 SATA2 接口走。
SATA2 接口要比 SATA3 接口慢至少一半,但換完至少比起 SATA1 速度還是有明顯提升的,到達了 SATA2 的極限讀取速度 260M 左右,強了 6 倍多吧,如果我主板支持 SATA3 的話,估計應該可以達到 500MB/S 左右。
SATA2 主板接口速度
第四步:確定 SSD 硬盤接口
分清了主板用的什么協議和接口后,得確定 SSD 的物理接口類型和協議了,必須要跟主板的配合,不然買來可能根本就用不了。
注意以下表格是我個人研究后總結的,其實主板有很多接口類型,我只著重講解市面上最常用的還是 SATA 和 M.2 接口的硬盤,可能不是很精確,望專家留言糾錯。
圖片來源于網絡
說明:表格如果看起來不直觀的話,可以通過說明結合上圖來看。
把 SATA 接口看作是一個小出口(又分成 SATA1、2、3 三個出口),M.2 接口是一個大出口(分為 Socket2 和 Socket3 兩種),AHCI 和 NVME 這些數據協議可以看作交通工具。
SATA 出口只能用自行車(AHCI)的速度走 SATA 通道,SATA 路太小沒法通過 NVME 這種汽車。
M.2 兼容了 SATA 路和 PCI-E 路,可以選擇汽車 NVME,也可以選擇 AHCI 自行車。(走 pcie 不等同于支持 nvme,pcie 硬盤也有 achi 協議,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可以忽略不記了,現在 NVME 基本都是走 PCIE 路), 交通工具起重要作用,而通道寬窄也對速度有影響。
PCIe 通道走 NVME 協議的硬盤速度是最快的,它的4K 隨機讀寫性能和 4K 多線程,延遲各方面都是強于 SATA 固態的,支持多個 LANE,每個 LANE 都是 8Gb/s,這樣性能就倍數增加了。比如 SSD 的 PCIe 3.0×4 lane,性能可以做到 3500MB/s 左右。
SATA : 串行 ATA,是一種計算機總線,發明于 2003 年,SATA 與串行 SAS 的兩者扁平電纜兼容,SATA 硬盤可接上 SAS 接口,叫串口硬盤,IDE 是并口的,此工作模式已經淘汰了。一般用于使用 2.5 英寸硬盤的筆記本和臺式機。
MACBOOK 主板 SATA 接口(2.5 英寸硬盤口)
一些老電腦的主板,可能僅有 SATA2.0,甚至 SATA1.0(比如我的 MACBOOK 小白),這類接口由于最大支持的速度有限,無法完全發揮出 SSD 的性能,因此一些老爺機或者比較老主板的電腦用戶,除非更換支持 SATA3.0 的主板,才能發揮跟 SATA3.0 硬盤相應的速度。
比如 SATA 3 接口的硬盤是可以用在 SATA 2 接口上的,高版本可以兼容低版本,往下兼容。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2 接口,那么 SATA3 接口的硬盤走的也是 SATA2 出口的速度 ;同理可得,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3 的接口,硬盤 是 SATA2 的速度接口,那么接上去也是 SATA2 的速度。
M.2:之前別名 NGFF,是 mSATA接口的升級版,一種迷你的比 2.5 英寸小的SSD 硬盤,擁有更高的存儲容量和更小的體積。缺點是散熱不好。一般多用于超極本,輕薄本。
部分老電腦用的老協議和老接口,只支持 SATA 協議的 M.2 固態硬盤,不能把 pci 通道的 m.2 識別為啟動盤。英特爾平臺對 Nvme 固態的原生支持是從 9 系主板開始,在 100 系列以后的主板才開始完美支持的。
其它主板都需要插 pic 卡轉接,但即使轉接了主板 BIOS 也不一定能識別和做為系統盤開機,需要通過修改 BIOS 來提供對 NVMe 協議的支持,操作有一定風險。(順道說下 WIN7 系統沒有默認安裝 NVME 驅動,所以有無法找到硬盤的情況,記得用 WIN10 系統。)
M.2 硬盤的插口又叫金手指,根據硬盤插口的類型分為:B key 接口(6 個金手指)、M key 接口(5 個金手指)、 B + M 混合接口,主要是學會看金色針腳的數量,來判斷硬盤和主板的兼容問題。
注意:主板插槽B key上針為 6PIN,下針為 5PIN,而 M key插口上分別是上針為 5PIN,下針為 4PIN,一定要好好仔細看下圖,兩個缺口的 B+M 走的是 SOCKET 2 的標準,不支持走 PCI-E X 4,別弄錯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M2 SSD 還有很多長度的版本,最常見的 42MM/60MM/80MM,有些筆記本的 M.2 插槽未提供 M.2 2242 固定位,可以通過 M.2 延長片加長到標準的 M.2 2280 規格。
課外知識點:
下面的硬盤速度是理論上的,實際速度還要看硬盤在電腦中的運行情況判斷:
筆記本 HDD: 100~150MB/s (5400 轉平均讀寫速度大約在 60-90MB/S)
臺式機 HDD: 100~300MB/s (7200 轉大致在 130-190MB/S)
固態 SSD : 500MB/s~3500MB/s
硬盤傳輸帶寬:一般單位為 Gbps 千兆比特每秒 ,指的是總線( 即接口通道)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數據總量,等于總線位寬與工作頻率的乘積。
例如 64 位、800MHz 的前端總線,它的數據傳輸率就等于 64bit×800MHz÷8(Byte)/1000=6.4Gbps。
1024K bps=1M bps ,1024M bps=1G bps ,1024G bps=1T bps.
bps:每秒比特位,用于串行設備,如串口,USB 口,主板帶寬等。Kbps 即千比特每秒/ Mbps 即兆比特每秒 / Gbps 即千兆比特每秒
Bps:每秒字節,用于并行總線設備,如并口、硬盤等。
硬盤的傳輸速率:一般都是帶寬除 8 等于下載速度,速度都是以字節為基礎計算的。
比如 3Gbps 的帶寬速度,3/8=0.375GBps,0.375 GBps *1000M=375MB/s(而硬盤商家為了節省, 所有硬盤的算法從 1024 改成 1000),再根據實際情況可能會有線路損耗等,大概理論最大速度到 300MB/s.
B:字節 Byte b:比特位 bit 1Byte=8bit (1B=8b :一個字節等于 8 比特位,注意大小寫區分。)
1KB=1024B 1MB=1024KB 1G=1024MB 1TB=1024GB 1024TB=1PB
下面是接口的一些知識點補充:
★mSATA:借用了 miniPCIe 接口外觀的 SATA 接口,走的是 SATA 通道。迷你版本的 SATA 接口,技術整合在小尺寸的裝置上,多用于商務本,超極本等。被 M.2 替代。
★SATA-Express:SATA-E 物理接口是通過 SATA 接口改造而成的,有三個插口組成,是 SATA 接口 + PCI-Express 的混合體,能兼容 SATA 標準的老硬盤,也能使用 SATA-Express 接口的高速 SSD。
有點類似于 SAS 接口,另一端類似于當前的 SATA 接口(數據+電源),因此它可以直接插入硬盤。太占主板空間,在帶寬上并無優勢,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SAS:序列式 SCSI(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一種計算機集線的技術,SAS 控制器可以支持 SAS 和 SATA 磁盤。針對企業級市場,并且對原接口做了很大變動,SAS 的接口接頭有很多形式,一般用 SFF 帶頭,SFF-8639 接口使用較多。
SAS 硬盤和 SATA 硬盤雖然在接口上相同,但 SAS 硬盤是不能插到 SATA 接口上使用,如果要安裝 SAS 硬盤,必須在主板上裝個集成 SAS 控制器的陣列卡才行。
PCIE 接口:原名“3GIO”,比 SATA 固態硬盤的接口帶寬要大,PCI-E 接口的 SSD 通過 PCI 總線直接進行存儲器訪問,而非只是將閃存或 DRAM 內存封裝成 SCSI 連接的硬盤驅動器,這是本質上的改變,直接使 SSD 的隨機讀寫性能得到量級的提升。
PCIE 接口固態硬盤是目前價格最昂貴的固態硬盤,也是性能最強的。一般用戶很少用這種接口,這種固態硬盤更多是用在服務器和大型工業方面,屬于高端消費市場。
MiniPCI-E是專用于筆記本上的 PCI-Express 接口,和 mSATA 長得幾乎一模一樣
U.2 接口:又名SFF-8639,本質上是 SATAExpress。主板那一端則是 mini SAS(SFF-8643)接口。因為升級到 PCIe U.2 固態必須同時更換 HBA 卡和背板 ,可以把它當做是四通道版本 的 SATA-Express 接口。它的理論帶寬已經達到了 32Gbps,與 M.2 接口毫無差別。主要用在 數據中心或者一些企業級用戶,對熱插拔需求高的地方,散熱不錯。
第五步:確定 SSD 硬盤容量
硬盤的容量的選擇關系的到硬盤的速度和壽命。
SSD硬盤的寫入速度是由容量決定的,容量越大磁盤里的芯片越多,寫入越快,壽命也越長。
如果硬盤裝得太滿,會出現掉速現象,雖然 TLC 硬盤有緩存 cache,但用完了緩存經常會掉速,因為容量小會反復擦除剩余空間的芯片,頻繁的擦除會嚴重影響閃存顆粒壽命,硬盤就很容易壞。
有些人喜歡根據顆粒的P/E次數來判斷硬盤壽命,其實 P/E 只能代表顆粒本身的循環擦寫次數,并不是說你下載了 1G 的數據,你的固態硬盤就會完成 1G 的寫入。這個寫入數據是由主控芯片的算法控制的。
固態硬盤內會發生一些錯誤,這種錯誤通過主控算法來糾正,當你的固態硬盤快要掛掉前,會出現大量的錯誤,到主控再也無法把所有錯誤糾正,最后就會導致數據全部損壞。
SSD 廠家為了保護數據通常會在 SSD 硬盤里預留十幾 G 的空白空間,平時不允許使用,只有在硬盤出現區塊損壞時,主控就會就把損壞的區塊屏蔽掉,然后啟用這提前預留好的 OP 空間去替代損壞的區塊,來保證硬盤的正常讀寫。這部分空間越大,SSD 的容錯能力也就越強。
很多固態硬盤的廠商還會進行鎖盤保護,Protect Mode 即閃存壽命用盡時自動進入鎖定模式,該模式下固態硬盤不接受寫入(寫入會消耗 TBW,讀取不會),但可以正常讀取文件,以便用戶有時間在硬盤徹底掛掉之前完成重要數據的備份。
如果你的固態快要接近廠家提供的壽命區間了,那還是建議你趕緊開始備份重要數據吧。但是其實一般人用硬盤很難光靠寫入量把硬盤壽命耗盡。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判斷 SSD 硬盤的壽命,主要還是看主要看 TBW 和 DWPD。TBW 一般常見于民用固態,而企業級固態都用 DWPD。
如何檢測 SSD 硬盤現在的 TBW 是多少呢?
臺式電腦用軟件 CrystalDiskInfo 就可以看到(這個軟件在電腦管家的軟件寶庫里下載就可以了,不要去亂七八糟的網站下載,容易進病毒,MAC 一般用 DriveDx 之類的查看),比如我的臺式固態硬盤目前的 TBW 就是 17904G。
課外知識點:
TBW:代表的是主機硬盤數據的總寫入量。
一般網上的商品詳情頁都會標注固態硬盤的 TBW。雖說有五年的硬盤質保,但有些廠商會用 TBW 以界定質保期的數值,即超過了這個數值的寫入量之后,即使沒到期廠商也不再給予質保服務。
主機寫入量:指的是主機要求 SSD 保存的數據
對 NAND 寫入量:指的是 SSD 實際操作過程之中對其 NAND 的實際寫入量(一般 NAND 實際寫入量會大于主機寫入量,這個大小是由主控算法的好壞決定,寫入操作過程就是讀取新數據以及有效數據→閃存擦除→緩存寫入。過程中的寫入放大造成了 NAND 實際寫入量大于主機要求的寫入量。寫入放大算法是影響 SSD 隨機寫入性能和壽命的關鍵因素。
以 SLC 緩存模式寫入的數據不會計入對 NAND 寫入量,對 NAND 寫入量不能代表真實的寫入狀況,也就很難判斷 SSD 真實的磨損狀況。如果廠家有良心考慮到自家的主控算法,那么保修的 TBW 應該指的是主機寫入量,對 NAND 寫入量不準也沒有關系。)
TBW 計算公式:150TBW=150x1000GB=150000GB (硬盤計算是用 1000 單位來計算,不是 1024)這意味著可以寫入 150,000 GB(150T)的數據。似乎并不多,但正常人不看視頻的話,大概一天十幾 G 的寫入量,一年的寫入量其實也就 5TB~6TB,比如 250G 的 TLC 硬盤,擦寫 P/E 為 1000 次的話,一年按照 5T 寫入,就等于一年擦寫 20 次 P/E,這樣來說顆粒可以擦寫 50 年了,這樣看來 150TBW 用 30 年還算是保守估計。
比如我買的三星 860 EVO 250G 為 150TBW,而 500G 的為 300TBW。一般雜牌的固態硬盤是達不到這個壽命的,一般也就 75TBW 這樣,也是可以用 10 年以上了,所以普通硬盤根本不必擔心壽命問題。
建議:其實游戲用戶寫入量是最小的(游戲只有回寫才是寫入),視頻和下載才是寫入的大戶,直播倒是沒什么寫入,不占用什么緩存。
如果你有容量足夠的外接硬盤并且你不會下載很多程序測試或者經常看視頻,那就買個 250G 的固態硬盤來跑系統加速;如果你不想用外接盤,那可以買個 500G 的 SSD 硬盤來升級 MAC 機械硬盤,如果不存視頻什么的,也差不多夠了,土豪直接 1T SSD 走起。
綜上五步分析后,購入 SSD 邏輯如下:
1、確定品牌:三星在硬盤界的大佬地位決定。
2、確定顆粒:選擇三星這個品牌后,開始確認顆粒,三星分為 PRO、TLC、QVO 三種顆粒,PRO 是 MLC,EVO 是 TLC ,QVO 是 QLC。
因為看到有些人說三星的 MLC 顆粒在第五代 V-NAND 顆粒出來后已經全部是 TLC(3bit MLC)顆粒了,我在三星官網看了下參數,并沒有看到明確的參數標識,我也沒有拆過三星的硬盤,即使拆了我也無從區別 MLC 和 TLC 差異。
但本著寧可錯殺也不要放過,我摒棄了掉速厲害的 QVO,最終敲定了 EVO 系列的顆粒,其實以 TLC 現在的緩存技術和儲存技術,基本也可以追平 MLC 了,算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選擇了。
一般人還是買 EVO 比較好,畢竟價格便宜,而且一般也不會沒事寫個幾十 GB,即使掉速,家里一般都是百兆網絡,千兆網絡很少吧,掉速也感覺不出。不用執著什么 MLC,TLC 完全滿足平時需求。
3、確定插口和協議:我 MAC 老機子只能買支持 SATA 3 接口的 EVO 系列,筆記本上沒有支持的 M.2 的插槽和 NVME 協議,所以 SATA3.0 接口的 EVO860 才是正選。
850EVO 顆粒技術是之前的 32 層,壽命和讀寫速度也沒 64 層的 860EVO 好,而 970EVO 以上的型號我老機子上完全沒有插口,人家主要是給 M2 口用的。
4、確定容量和尺寸:MAC 老機子只能裝 2.5 英寸的硬盤,而 860EVO 支持臺式機和 SATA 接口的筆記本電腦。
如果資金允許還有機子型號不是太老的話,建議你換個稍大的容量,畢竟容量越大速度越快,壽命越長,越不容易掉速。當然如果你有外接倉庫盤,那 250G 做系統盤已足夠了。如果你沒有大容量外接硬盤,又需要下些視頻游戲什么的,那 500G 也不算多。
(860 EVO 緩沖大小根據硬盤容量決定:250GB 固態硬盤緩存為 12GB,500GB 固態硬盤緩存為 22GB,1TB 固態硬盤為緩存為 42GB,2/4TB 固態硬盤緩存為 78GB。)=
三星 SSD 固態硬盤 SATA3.0 接口 860 EVO 250G
注意:千萬不要去第三方小店,雖然會便宜幾十,但不小心碰到黑片顆粒就悲催了,這里順道說下京東自營就是廠家把貨批發給京東,京東再賣給消費者。而品牌方(或者被授權方)開的旗艦店就是由廠家賣給消費者。兩種類型的店定價都是一樣的,都是正品可以買。
我根據自己的 MACBOOK 的機型確定了上面的硬盤型號,像我的小白也就瀏覽個網頁,普通辦公下,不制圖不打游戲,買其他高性能的就是浪費,老機子上也沒 M.2 這種硬盤的插槽。
雖然硬盤是 SATA3.0 接口型的,硬盤理論最高速度是 550MB/s,但是我主板走的 SATA2 接口通道的 AHCI 協議,所以最高只有 260MB/左右。
三星 SSD 固態硬盤 M.2 接口(NVME 協議) 970 EVO 500G
如果你的電腦擁有 M.2 接口插槽,允許 nvme 協議,那筆記本用戶自然是選擇 M.2 固態硬盤的最快接口 NAVME 協議,直接上 970 EVO 500G ,速度有 3000+呢。
有人問 970 EVO Plus 和 970EVO 的區別,其實就是 3D 顆粒層數的區別,PLUS 是 96 層,而 970 EVO 是 64 層,所以 PLUS 的讀寫速度更快。
安裝過程比較簡單,因為筆記本本身已經有了支架和硬盤線,只需要拆機直接更換硬盤就可以了。注意買好拆機的螺絲刀,硬盤的螺絲和筆記本外殼用到的螺絲刀不一樣,根據自己筆記本型號購買。
如果覺得更換有困難,可以留言于我。就是旋轉螺絲的事情,簡單得很。
PS:三星 SSD 的高級硬盤配有專用性能增幅軟件“Magician”,通過官網就可以下載。最后不要亂用跑分工具,不是所有的工具都適合跑分,比如 AS SSD Benchmark 不適合機械硬盤跑分,跑 SSD 有些參數也不是很準。而且很多硬盤檢測工具會進行大量的寫入,對硬盤也是一種損耗。
如果你的筆記本插口像我一樣被老機型限制死了,要是實在受不了 SATA 接口的速度,就只能換 CPU 了,不過手殘黨換 CPU 還不如重新買個機子,因為很容易把機子改報廢了。
? 黑科技娃娃 cooltechdoll ?
你的朋友或同事一定讀過這篇文章,不讀你就虧大了
反正看文免費,看看總有好處
(推薦指數:★★★★★)
奇葩說來了!如何購買愛奇藝VIP視頻會員最劃算
如何下載新版的Photoshop軟件——PS小白教程入門篇之前傳
外貿域名中的性價比之王-Namesilo
如何免費領取28天的騰訊視頻VIP會員(限時不候)
如何在微信公眾號(個人訂閱號)里插入外鏈
解決Paypal提現的三種方式-Payoneer,義烏個體戶,安糧結匯通
旅游行業的新興網賺模式-聯聯周邊游
SD價格暴漲 還不趕快上車
說起蘋果的筆記本,會讓很多人又愛又恨,喜歡它的逼格、工藝還有它的MacOS,恨它的價格、配置還有它的MacOS。我就是其中之一,喜歡它的做工,但價格太貴,尤其是盤容量,只能選擇250GB標配版,想要擴展硬盤容量,根本就沒有什么擴展性。只能外界硬盤,所以一直都想買一個移動硬盤。
考慮到雖然筆記本是主力機,但辦公什么的可能會回歸windows懷抱,畢竟工作場景MacOS是不兼容的。入手一個SSD當移動硬盤,在有需要的時候則可以把SSD放在臺式機上當主力硬盤,鑒于現在的SSD太貴,想上SSD這趟車,走二手條路性價比會高一些。
閑魚價格水很深,完全不知道到底貴不貴
這不,在閑魚上就看到一輛豪華跑車,威剛SU800,更吸引人的就是512GB的大容量了。二手市場水很深,價格基本都不透明,而且差價有時會很大,所以需要探探水,果斷二手東和馬爸爸家看看多少錢。
京東作為第一價格參考標準
二手東原價1349,和閑魚上差價還是很大的,而且還沒有貨。
淘寶最低價作為第二價格參考標準
某寶上要便宜一些(特意查最便宜的一款),但也要1055。閑魚還是要便宜200大洋,在網上查了一下,威剛這個型號的SSD去年10分左右才上市,估計賣家也沒用多長時間,至于賣家說什么采用兩周、99新這種鬼話一般我都是無視的。
百度相關新聞看看價格趨勢
本來想再觀察觀察行情,看看SSD價格會不會再降下來,再度娘上隨便搜了一下,直接被嚇尿了,趕緊抑制住直接下單的沖動,聯系賣家接不接受小刀,最后800大洋包郵成交。
同城還是很給力的,第二天就到了,包裝盒還是挺新的。
靠譜二手
威剛的SU800,看著外殼還是挺新的。
查了一下質保,確定是正品無疑,而且還在質保期之內。
想當移動硬盤用,那得先有個移動硬盤盒子才行啊。
還是Type-C接口哦!
裝好,高逼格SSD移動硬盤完成。
插上硬盤,正常識別,高清電影什么的有大house了。
由于mac上用不了一些常見的SSD測試軟件,像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ATTO Disk Benchmark這些比較常見的測試軟件是用不了了(這就是用MacOS尷尬的時候,win的好多軟件都用不了),就誰便搜了一個免費的測試軟件來試試。
隨便跑了一下,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到讀取速度有423MB/s,寫入速度有408MB/s,這速度對于移動硬盤來說還是很不錯的。至于其他的一些參數,就不太了解了。
如果僅僅是做移動硬盤,確實會有點浪費,但想到后面還可以放到臺式機上當主力盤用,就沒什么的了。800塊入手9成新的512GB SSD,如果在去年的這個時候可能不值,現在我覺得還是挺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