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現在的年輕人對于音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已經不僅是能出個聲就行了,同時對于品牌、功能等方面也都以前更講究了;不僅音箱的聲音要好,品牌要高端,在音源設備的選擇上也要顯得更加專業才行。
當然發燒友畢竟還是少數,那些昂貴的設備不是誰都能玩得起的。普通用戶目前在家里基本還是使用電腦搭配桌面音箱的聽歌方式,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用戶對于音質的追求,人們愿意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音箱。不過大家卻經常忽略一個問題——空間擺放。無論是2.0、2.1還是5.1音箱,正確的空間擺放都可以帶給你更好的聽感,而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聊一聊怎樣正確擺放桌面多媒體音箱。
我們先從外觀結構比較簡單的2.0音箱(只有左右兩個音箱)開始介紹,俗話說距離產生美,而2.0音箱的擺放包括三個距離:1、音箱與墻的距離;2、音箱之間的距離;3、人與音箱的距離。首先說音箱與墻的距離,由于市面上大多數2.0音箱的倒相孔都是后置的,建議將音箱與后墻和側墻的距離保持在20—50CM之間,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確保音箱工作時倒相孔中的聲波可以完全放出,使聲音更飽滿;切記不要將音箱緊靠墻壁,那樣再好的音箱也出不來效果。
音箱喇叭尺寸與各項間距與房間面積參考圖(圖片來源:www.exound.com)
2.0音箱的正三角形擺法
接下來是關于左右兩只音箱間的距離,其實對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特別準確的范圍,它需要考慮桌面大小和音箱揚聲器尺寸的大小。
現在市面上主流的音箱喇叭尺寸大約在4—6寸之間;而桌面尺寸一般為1.5、1.8、2.0米,因此從這兩個方面來考慮,左右兩只音箱的距離在1.5—2.0米之間范圍內都可以,在這里也推薦大家多聽多嘗試。
最后是人與音箱的距離,可能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正三角形擺法,首先將左右兩只音箱分別向內旋轉一定角度(讓揚聲器對準耳朵的位置),最好讓高音單元與耳朵保持水平位置(可以獲得最佳的指向性)。
人的位置與左右兩只音箱的距離可以保持一致,使之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這種擺法的好處是能夠讓你得到更加清晰和豐富的聲音,另外對于空間定位感和聲場方面也會得到提升。這種擺法就叫做正三角形擺法。
有條件的話可以選擇音箱架配以正三角形擺法(圖片來源:www.exound.com)
PS:如果你的室內空間比較大,強烈建議將音箱搭配音箱架擺放(擺放方式可參照上文),因為把音箱放在桌面或空心物體上會產生共振,也就說音箱低頻震動時下面的物體也會震動(尤其是在大音量下),會導致聲音變得不清晰。
另外關于2.0音箱的擺法還有很多種,在這里就不做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研究的朋友可自行百度。
所謂2.1音箱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2.0音箱基礎上多加了一個“低音炮”,經常在家里看電影和玩游戲的朋友對于低音炮一定都很熟悉,有了它我們才能得到澎湃震撼的聲音以及酣暢淋漓的影音游戲體驗。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筆者經常會看到很多用戶都把低音炮擺放在桌面上,雖然低音炮本身并沒有指向性,但在大音量下,還是會無法避免共振,使低音變得渾濁。
那么低音炮到底該怎么擺放呢?這里建議用戶可以把它擺放在地面上或是電腦桌的下方,我們平時使用的電腦桌的結構設計就是將低音炮的位置放在了桌面的下方;另外,除了前置倒相孔的設計方式,倒相孔在后面或側面的低音炮在擺放時,至少要離墻壁20CM以上的距離,這樣擺放的好處是可以減小駐波干擾。
擺放好低音炮后,就剩下兩個衛星箱了,而對于衛星箱的擺放,大家就可以參照上一頁2.0音箱的正三角形法進行擺放,筆者在這里就不多做介紹了。
桌面5.1音箱雖然沒有2.0和2.1音箱的普及率高,但它卻是看電影和玩游戲時最佳的選擇,因為它可以帶給你更加逼真的震撼的音效。5.1音箱由一個低音炮、一個中置音箱和四個環繞音箱(分為左右兩個前置音箱和左右兩個后置音箱)共同組成,如果你將他們的位置擺放好了,可以得到更好的立體聲音效。
關于低音炮的擺放筆者在上一頁中已經給大家介紹了,可以擺放在地面或電腦桌下方,并距離墻壁至少20CM以上。中置音箱一般負責電影和游戲中的人聲部分,因此正確的擺放也很重要,理論上來說,把它擺放在用戶的正前方即可。
但需要注意的是,盡量將中置音箱擺放在比較靠上的位置(與人臉成水平角度最佳,那種被設計成15度仰角的中置音箱更好),因為中高頻的指向性比較強,與人耳成水平角度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的聲音。
5.1音箱擺位圖解
最后是四個環繞音箱的擺放,首先,左右兩個前置音箱可以參照2.0音箱的擺法,這里不再過多介紹;而左右兩個后置音箱的擺放則需要一定的技巧。
既然購買了5.1音箱,那么你的臥室或客廳面積肯定不會太小,而這兩個后置音箱的位置需要擺放在與兩個前置音箱相對的位置上,這樣才能形成一個5.1環繞聲場,看電影和玩游戲時音效會更好。
如果室內空間小不便于擺放音像架,給大家的建議是可以將兩個后置音箱掛在身后的墻壁上,既節省成本又能得到更好的聲音。
總結: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了2.0、2.1和5.1音箱的正確擺法,以便讓大家得到更好的聲音;其實這些音箱的擺法還有很多種,我們在這里也推薦大家可以多嘗試。聽感是很主觀的感受,我認為好聽的可能正是你覺得難聽的,所以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對和錯,只有自己多嘗試才能得到更好的聽感。
—End—
著社會影音娛樂需求的日益增長,人們對音響系統的“聽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消費者往往通過更換、升級音箱來達到提高“聽感”的目的。特別是對于一些音箱發燒友來說,他們動輒投入上千上萬的資金到音響系統中,以提高系統音質。然而,正當人們把心思放在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音箱時,而忽視的音箱的擺放問題。
音箱擺放位置的不同,將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平衡性、聲場的深度和環繞聲效以及重低音的效果等。正確而有效的擺放方法,有助于優化音箱的聲音效果,不花一分錢就達到“升級”音箱的目的。
01
音響的正確擺放
根據房間聲學環境(如房間的大小、房間的封閉性及裝飾)的不同,音箱的擺放方法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你可以嘗試音箱系統的各種不同的擺放方法,直到你感覺已獲得最佳音效為止。
從目前音箱的聲道結構來看,大致有2.0書架式雙聲道和2.1、4.1、5.1、7.1等X.1聲道音箱,它們各自對應的音箱數目也就有2、3、5、6、8個之分。這樣,如何正確地擺放它們、使之按照你的愿望發出“天籟之音”,就不是一件簡單甚至可以忽視的事情了。尤其是多聲道音箱系統,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聲音定位準確且完整的音場,這對于PC影院更是一項基本的要求,而要達到目的就有賴于音箱的正確擺放。
對于音箱的擺放方法,目前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杜比實驗室推薦的“專業”擺法,有常見的七種典型居室空間擺法,即所謂的軸線內側法、正三角形法、三一七比例法、三三一比例法、長后墻擺法、貼墻擺法和菱形擺法等。下面我就按照目前音箱的聲道結構類型,結合這些常見的音箱擺放方法進行通俗的闡述。
(1)
書架式2.0音響的基本擺放
最典型的就是“正三角形法”,這種擺法要求將一對音箱面向聆聽者一字排開,擺放在顯示器兩側,兩音箱之間的距離應當在1.5~2米為宜。注意音箱應與后墻、側墻相隔一定距離(20~50厘米以上),因為一般的2.0音箱的倒相孔都是后置的,如果音箱緊靠著后墻,倒相孔中的聲波不能完全放出,聲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有些音箱更是必須借助墻壁的反射、疊加、混音才會有較好的低音效果。音箱也不要離側墻太近,以防側墻體的反射作用改變了聲波的傳播方向與強度而影響音質。然后使音箱與聆聽者構成一個45°角的正三角形,并盡量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聆聽者坐在所謂的“皇帝位”上,即可得到最佳聽音位置和回放聲效。除了角度不變外,這個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間小、后級功率不大時正方形小些;房間大、后級功率大時正三角形就可擴大些。
由于這種擺放方法使聆聽者在聽音時與音箱的距離多在一米左右,而且聆聽者不可能跟Hi-Fi音箱用戶那樣坐在“皇帝位”上一動不動,所以“正三角形法”又俗稱為半自由近音場聽法。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四面墻反射音對音箱直接音的過度干擾,可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寬深的音場,是能夠聽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細節的一種擺法。
(2)
X.1式多聲道音箱的基本擺放
常見的有2.1、4.1、5.1、7.1等X.1聲道音箱,在此首先說一下它們共有的“.1”聲道的概念。以杜比數碼5.1聲道系統為例,它除了提供5個全頻帶聲道的環繞聲—左、中、右聲道及左環繞和右環繞外,還有第六個聲道,即低頻效果聲道。該聲道可提供令人震撼的超重低音效果,而其頻帶寬度只有可聽頻率范圍的十分之一(即其他聲道帶寬的十分之一),因此被稱為“.1”聲道,對應的音箱就是超重低音音箱(俗稱低音炮)。
對于低音炮的擺放,從理論上來說沒有硬性的規定,因為人類的耳朵對于低音的方位是不敏感的,即低音基本沒有方向性或指向性不強,所以低音炮可以隨便放在房間任何一個部位,但其實只有真正的AV低音炮才能如此。一般多媒體音箱的低音炮所含括的低頻范圍上限至少為300Hz、甚至3000Hz,不少低頻中較高頻率的聲音是從低音炮中發出來的,所以建議將低音炮擺放在電腦桌下、顯示器的正下方位置,即聆聽者正前方和前置聲道同一條線的地面上,如此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如果低音炮有側向或后向倒相孔,則應該使其正對墻面并與墻保持一定距離,以加強低音效果。
低音音箱的擺放示意圖
對于4.1聲道音箱,它只是在2.1音箱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后置環繞音箱,以強化聲音的定位與環繞效果。對于環繞音箱,一般建議擺在聆聽者主座位置的左右兩側,以面對面方式架設,即直接對著聽音區域、朝向聆聽者。架設高度約高出聆聽者坐姿時頭部以上60~90公分處,或者按照杜比實驗室的規定將其掛在聆聽者左后和右后180CM高的墻上,這樣有助于減少定位效果的影響。一般來說,最好與用戶中軸線對稱,與用戶的距離不超過1.5米。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音箱的朝向與角度,而不要死板地平掛在墻上,以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如果此方案不行,亦可吊掛在后方的墻上,高度仍舊維持前述,以面對面或面向前方均可;若聆聽者附近均無墻面可供吊掛音箱時,則可利用音箱架或者小桌子來替代墻上安裝方式,以面對面的方式再置于聆聽者的左右兩側;實在不行也可將音箱放置于聆聽者后方兩側地面上,但最好稍微墊高離地幾十公分且音箱面朝上。
4.1聲道音箱擺放示意圖
這樣,就能夠在聽音區域創建一個擴散的、包圍感很強的聲場,就像是電影院和配音間里的聲場一樣。如果環繞音箱位置太靠前,就無法獲得足夠后向效果,如果環繞音箱位置太靠后,那包圍感和環繞信息與整個聲場的整合性就會減弱。
對于5.1聲道音箱,它則在4.1音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中央聲道的中置音箱,專門用以播放電影對白和人聲等音效。對于中置音箱,可將其擺放在顯示器的上方或顯示器前的桌面上,要求它與前方的兩個主音箱面向聆聽者一字排開,可在同一平面上且高度盡可能相同,也可將中置音箱稍稍后移一些,但其正面仍與前置主音箱正面平行,這樣才能達到滿意的聲音回放效果。架得太高,聲音會顯得像是從上面壓下來的,放得太低就會造成對白被矮化。
5.1音箱擺放示意圖
而對于目前潮流的7.1聲道音箱,則又比5.1音箱多出了兩個環繞音箱。它的出現使電腦音效的聲場趨于完整、聲音定位更加準確、層次感越加分明。7.1聲道音箱的擺放,可以結合前面講述的方法分別進行,重點放在四個環繞音箱上。可將其擺放或掛在聆聽者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的兩側位置(墻上或音箱架上),朝向聆聽者并且以面對面的方式擺放,架設高度約高出聆聽者坐姿時頭部以上60~90公分處,應保證左邊的兩個音箱和右邊的兩個音箱分別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另外,左前、右前環繞音箱,除了應處于與聆聽者和電腦屏幕垂直的一條直線上,還要與后面的一對環繞音箱同處一個平面內。這樣,通過正確的擺放,你就可以體驗到全新7.1聲道音箱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身臨其境的感覺了。
7.1音箱擺放示意圖
此外,在音箱的擺放和使用中,還要注意防止駐波的發生和避免箱體的諧振等問題。其中對于箱體的諧振,即音箱放在電腦桌上,當開大音量時桌子隨之產生的震動,音量越大、諧振就越明顯。Hi-Fi音箱會使用專門的腳架來加以克服,多媒體音箱則使用橡膠墊腳來減小諧振。如效果不理想的話,可嘗試在音箱四腳墊上硬幣、海綿等,在箱體上壓上書籍等重物的方法加以解決。
02
房間與音箱的匹配
除了正確的擺放外,音箱的音效還深受房間聲學效果的影響,這里面包括房間大小和音箱功率的匹配、房間的建筑結構與音效的關系等容易忽視的問題。
(1)
房間的建筑結構與音效的關系
選購了功率與房間面積相匹配的音箱后,還要注意影響音箱放音質量的房間的建筑環境因素,包括房屋層高、房間形狀、室內擺設以及墻角空置等。
上面已經說過,在室內和在野外的聽音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要大大強于后者,這就是得益于室內良好的聽音環境,即借助房屋墻壁與空間對聲音產生適當的反射、混響等作用,聲音的低音部分就會得到加強,使聲音更加渾厚凝重而富有感染力,才能得到較好的放音效果。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音箱越靠近墻與墻、墻和頂、墻于地面的交界處,它的低音輸出就會越強。當然,那些倒相孔朝后的音箱在擺放時切忌太緊靠著墻,因為倒相孔中的聲波不能完全放出,得到振動的只是墻的局部而非墻的整體,聲場效果自然不佳。所以說,音箱的放音質量與房間的結構環境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般而言,最有利于聽音的房間的面積為15~20平方米左右,層高在2.8米以上,房間形狀呈長方形且適當不規則,室內的擺設稍微混亂且空墻角少等。而最差的情況是房間僅為5平方米以下、層高2.4米以下、房間形狀極其狹長或有拐彎、室內擺設大面積玻璃或光滑制品、空墻角多且呈正方體等。這是由于房間夠大才有利于音箱的合理擺放和音效的發揮,屋頂夠高才會使音場的立體感和縱深更好,而選擇長方形且適當不規則的房間則是為了避免增加回聲、造成聲染色。過多裸露的表面則會引起反射,使得聲音變得刺耳,或者使對白變得含糊不清。因此稍微雜亂的屋子對聽音有利,東西雜亂往往能夠吸收多余的音波反射,使房間接近正確的混響指數。
經過聲學處理的房間
對于那些聽音環境很差的房間,也可以采取適當的補救辦法。比如避免選擇那些完全正方形的房間,或者一邊長度是另一邊兩倍的房間;放棄多媒體音箱改用高保真耳機;使用吊燈、掛飾等設法把屋頂變得不規則而改善其頂部反射;嘗試鋪設毛毯或者窗簾、掛棉毛制品來控制反射聲所帶來的影響;在墻角堆放雜物或貼吸音材料或通過家具的擺設讓屋角變得不規則等等。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彌補聽音環境差而對音箱音效造成的影響。
(2)
房間大小和音箱功率的匹配
通常情況下,在選購音箱時還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音箱功率與房間大小的匹配。兩者合理搭配,音箱的音效才會達到預期的理想境界。那種小屋子配大功率音箱、或者大屋子配小功率音箱的做法,都會對音箱的回放音效產生不良影響,都是不太明智的“行徑”。這種狀況就好像我們平時拿一個收音機,分別在衛生間、大客廳以及戶外所聽到的不同的聲音效果相似。所以說,好的音箱要有好的環境才能產生好的聲音。
時下由于很多家庭和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用來放置電腦/音箱的房間有大有小,既有10平方米以下的“陋室”,也有10~20平方米的、甚至還有25平方米以上的“大戶”人家。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房間的大小來分別搭配不同功率的音箱。在這些方案中,對于10平方米以下的“陋室”,一般建議你選用高保真耳機、10W~30W的微型2.0、微型2.1音箱為佳,那些4.1/5.1音箱既會擁擠得無法擺放、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當然不宜選購。
而10平方米以上,尤其是在15~25平方米這個范圍內的房間應該是較為常見的類型了,因此可供選擇的搭配方案也是最多的。市面上的功率為30W~100W的、大中型2.0、X.1音箱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選購了。這些音箱大多設計精良、功率充足、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有較好的音樂表現力。無論是音樂發燒友、游戲玩家,還是PC影院迷,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滿足;
對于那些25平方米以上的“大戶”人家,適合與之搭配的音箱多要求在100~500W左右,目前市面上的此類國產音箱屈指可數,只有惠威的T200A(2.0)、羅技的Z-680(5.1)等幾款產品可供選擇,如果你腰包夠鼓,那些在電路設計和單元素質方面頗具優勢的進口大功率多媒體音箱也可加以考慮。
此外,影響音箱放音質量的還有音量調整與“煲機”問題。所謂的音量調整,就是將所有音箱的音量調整至聆聽者在座位上感到每一個音箱的音量均相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尤其是對于帶有環繞音箱、有精確3D定位要求的PC影院系統,也是決定其是否能夠得到震撼音效的關鍵因素之一。調音時可按照聆聽空間的大小、聆聽者與音箱的遠近,結合音箱說明書來耐心進行。
所謂的“煲機”問題,其性質與新車的“磨合”相似,即音箱買來后,先讓其以較大的功率持續工作,以達到使音箱揚聲器的振膜完全舒展、電路迅速老化、箱體接縫穩定等目的,最終使音箱的音質達到它所能達到的最好水平。“煲機”時間可視情掌握,一般在70~100小時左右即可。
結語
以上為大家介紹的音箱擺放知識,需要大家多實踐以找到音箱的最佳擺放位置。在這里,筆者再次強調:音箱的正確擺放十分重要。只有正確的擺放位置,才能讓音箱效果發揮到極致!
內容來自網絡
本文轉自公眾號丨中國音響網
著社會影音娛樂需求的日益增長,人們對音響系統的“聽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消費者往往通過更換、升級音箱來達到提高“聽感”的目的。特別是對于一些音箱發燒友來說,他們動輒投入上千上萬的資金到音響系統中,以提高系統音質。然而,正當人們把心思放在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音箱時,而忽視的音箱的擺放問題。
音箱擺放位置的不同,將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平衡性、聲場的深度和環繞聲效以及重低音的效果等。正確而有效的擺放方法,有助于優化音箱的聲音效果,不花一分錢就達到“升級”音箱的目的。
1、音箱的正確擺放
根據房間聲學環境(如房間的大小、房間的封閉性及裝飾)的不同,音箱的擺放方法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你可以嘗試音箱系統的各種不同的擺放方法,直到你感覺已獲得最佳音效為止。
從目前音箱的聲道結構來看,大致有2.0書架式雙聲道和2.1、4.1、5.1、7.1等X.1聲道音箱,它們各自對應的音箱數目也就有2、3、5、6、8個之分。這樣,如何正確地擺放它們、使之按照你的愿望發出“天籟之音”,就不是一件簡單甚至可以忽視的事情了。尤其是多聲道音箱系統,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聲音定位準確且完整的音場,這對于PC影院更是一項基本的要求,而要達到目的就有賴于音箱的正確擺放。
對于音箱的擺放方法,目前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杜比實驗室推薦的“專業”擺法,有常見的七種典型居室空間擺法,即所謂的軸線內側法、正三角形法、三一七比例法、三三一比例法、長后墻擺法、貼墻擺法和菱形擺法等。下面我就按照目前音箱的聲道結構類型,結合這些常見的音箱擺放方法進行通俗的闡述。
(1)書架式2.0音箱的基本擺放
最典型的就是“正三角形法”,這種擺法要求將一對音箱面向聆聽者一字排開,擺放在顯示器兩側,兩音箱之間的距離應當在1.5~2米為宜。注意音箱應與后墻、側墻相隔一定距離(20~50厘米以上),因為一般的2.0音箱的倒相孔都是后置的,如果音箱緊靠著后墻,倒相孔中的聲波不能完全放出,聲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有些音箱更是必須借助墻壁的反射、疊加、混音才會有較好的低音效果。音箱也不要離側墻太近,以防側墻體的反射作用改變了聲波的傳播方向與強度而影響音質。然后使音箱與聆聽者構成一個45°角的正三角形,并盡量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聆聽者坐在所謂的“皇帝位”上,即可得到最佳聽音位置和回放聲效。除了角度不變外,這個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間小、后級功率不大時正方形小些;房間大、后級功率大時正三角形就可擴大些。
由于這種擺放方法使聆聽者在聽音時與音箱的距離多在一米左右,而且聆聽者不可能跟Hi-Fi音箱用戶那樣坐在“皇帝位”上一動不動,所以“正三角形法”又俗稱為半自由近音場聽法。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四面墻反射音對音箱直接音的過度干擾,可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寬深的音場,是能夠聽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細節的一種擺法。
(2)X.1式多聲道音箱的基本擺放
常見的有2.1、4.1、5.1、7.1等X.1聲道音箱,在此首先說一下它們共有的“.1”聲道的概念。以杜比數碼5.1聲道系統為例,它除了提供5個全頻帶聲道的環繞聲—左、中、右聲道及左環繞和右環繞外,還有第六個聲道,即低頻效果聲道。該聲道可提供令人震撼的超重低音效果,而其頻帶寬度只有可聽頻率范圍的十分之一(即其他聲道帶寬的十分之一),因此被稱為“.1”聲道,對應的音箱就是超重低音音箱(俗稱低音炮)。
對于低音炮的擺放,從理論上來說沒有硬性的規定,因為人類的耳朵對于低音的方位是不敏感的,即低音基本沒有方向性或指向性不強,所以低音炮可以隨便放在房間任何一個部位,但其實只有真正的AV低音炮才能如此。一般多媒體音箱的低音炮所含括的低頻范圍上限至少為300Hz、甚至3000Hz,不少低頻中較高頻率的聲音是從低音炮中發出來的,所以建議將低音炮擺放在電腦桌下、顯示器的正下方位置,即聆聽者正前方和前置聲道同一條線的地面上,如此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如果低音炮有側向或后向倒相孔,則應該使其正對墻面并與墻保持一定距離,以加強低音效果。
低音音箱的擺放示意圖
對于4.1聲道音箱,它只是在2.1音箱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后置環繞音箱,以強化聲音的定位與環繞效果。對于環繞音箱,一般建議擺在聆聽者主座位置的左右兩側,以面對面方式架設,即直接對著聽音區域、朝向聆聽者。架設高度約高出聆聽者坐姿時頭部以上60~90公分處,或者按照杜比實驗室的規定將其掛在聆聽者左后和右后180CM高的墻上,這樣有助于減少定位效果的影響。一般來說,最好與用戶中軸線對稱,與用戶的距離不超過1.5米。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音箱的朝向與角度,而不要死板地平掛在墻上,以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如果此方案不行,亦可吊掛在后方的墻上,高度仍舊維持前述,以面對面或面向前方均可;若聆聽者附近均無墻面可供吊掛音箱時,則可利用音箱架或者小桌子來替代墻上安裝方式,以面對面的方式再置于聆聽者的左右兩側;實在不行也可將音箱放置于聆聽者后方兩側地面上,但最好稍微墊高離地幾十公分且音箱面朝上。
4.1聲道音箱擺放示意圖
這樣,就能夠在聽音區域創建一個擴散的、包圍感很強的聲場,就像是電影院和配音間里的聲場一樣。如果環繞音箱位置太靠前,就無法獲得足夠后向效果,如果環繞音箱位置太靠后,那包圍感和環繞信息與整個聲場的整合性就會減弱。
對于5.1聲道音箱,它則在4.1音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中央聲道的中置音箱,專門用以播放電影對白和人聲等音效。對于中置音箱,可將其擺放在顯示器的上方或顯示器前的桌面上,要求它與前方的兩個主音箱面向聆聽者一字排開,可在同一平面上且高度盡可能相同,也可將中置音箱稍稍后移一些,但其正面仍與前置主音箱正面平行,這樣才能達到滿意的聲音回放效果。架得太高,聲音會顯得像是從上面壓下來的,放得太低就會造成對白被矮化。
5.1音箱擺放示意圖
而對于目前潮流的7.1聲道音箱,則又比5.1音箱多出了兩個環繞音箱。它的出現使電腦音效的聲場趨于完整、聲音定位更加準確、層次感越加分明。7.1聲道音箱的擺放,可以結合前面講述的方法分別進行,重點放在四個環繞音箱上。可將其擺放或掛在聆聽者左前、左后、右前、右后的兩側位置(墻上或音箱架上),朝向聆聽者并且以面對面的方式擺放,架設高度約高出聆聽者坐姿時頭部以上60~90公分處,應保證左邊的兩個音箱和右邊的兩個音箱分別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另外,左前、右前環繞音箱,除了應處于與聆聽者和電腦屏幕垂直的一條直線上,還要與后面的一對環繞音箱同處一個平面內。這樣,通過正確的擺放,你就可以體驗到全新7.1聲道音箱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身臨其境的感覺了。
7.1音箱擺放示意圖
此外,在音箱的擺放和使用中,還要注意防止駐波的發生和避免箱體的諧振等問題。其中對于箱體的諧振,即音箱放在電腦桌上,當開大音量時桌子隨之產生的震動,音量越大、諧振就越明顯。Hi-Fi音箱會使用專門的腳架來加以克服,多媒體音箱則使用橡膠墊腳來減小諧振。如效果不理想的話,可嘗試在音箱四腳墊上硬幣、海綿等,在箱體上壓上書籍等重物的方法加以解決。
2、房間與音箱的匹配
除了正確的擺放外,音箱的音效還深受房間聲學效果的影響,這里面包括房間大小和音箱功率的匹配、房間的建筑結構與音效的關系等容易忽視的問題。
(1)房間的建筑結構與音效的關系
選購了功率與房間面積相匹配的音箱后,還要注意影響音箱放音質量的房間的建筑環境因素,包括房屋層高、房間形狀、室內擺設以及墻角空置等。
上面已經說過,在室內和在野外的聽音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要大大強于后者,這就是得益于室內良好的聽音環境,即借助房屋墻壁與空間對聲音產生適當的反射、混響等作用,聲音的低音部分就會得到加強,使聲音更加渾厚凝重而富有感染力,才能得到較好的放音效果。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音箱越靠近墻與墻、墻和頂、墻于地面的交界處,它的低音輸出就會越強。當然,那些倒相孔朝后的音箱在擺放時切忌太緊靠著墻,因為倒相孔中的聲波不能完全放出,得到振動的只是墻的局部而非墻的整體,聲場效果自然不佳。所以說,音箱的放音質量與房間的結構環境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一般而言,最有利于聽音的房間的面積為15~20平方米左右,層高在2.8米以上,房間形狀呈長方形且適當不規則,室內的擺設稍微混亂且空墻角少等。而最差的情況是房間僅為5平方米以下、層高2.4米以下、房間形狀極其狹長或有拐彎、室內擺設大面積玻璃或光滑制品、空墻角多且呈正方體等。這是由于房間夠大才有利于音箱的合理擺放和音效的發揮,屋頂夠高才會使音場的立體感和縱深更好,而選擇長方形且適當不規則的房間則是為了避免增加回聲、造成聲染色。過多裸露的表面則會引起反射,使得聲音變得刺耳,或者使對白變得含糊不清。因此稍微雜亂的屋子對聽音有利,東西雜亂往往能夠吸收多余的音波反射,使房間接近正確的混響指數。
經過聲學處理的房間
對于那些聽音環境很差的房間,也可以采取適當的補救辦法。比如避免選擇那些完全正方形的房間,或者一邊長度是另一邊兩倍的房間;放棄多媒體音箱改用高保真耳機;使用吊燈、掛飾等設法把屋頂變得不規則而改善其頂部反射;嘗試鋪設毛毯或者窗簾、掛棉毛制品來控制反射聲所帶來的影響;在墻角堆放雜物或貼吸音材料或通過家具的擺設讓屋角變得不規則等等。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彌補聽音環境差而對音箱音效造成的影響。
(2)房間大小和音箱功率的匹配
通常情況下,在選購音箱時還要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音箱功率與房間大小的匹配。兩者合理搭配,音箱的音效才會達到預期的理想境界。那種小屋子配大功率音箱、或者大屋子配小功率音箱的做法,都會對音箱的回放音效產生不良影響,都是不太明智的“行徑”。這種狀況就好像我們平時拿一個收音機,分別在衛生間、大客廳以及戶外所聽到的不同的聲音效果相似。所以說,好的音箱要有好的環境才能產生好的聲音。
時下由于很多家庭和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用來放置電腦/音箱的房間有大有小,既有10平方米以下的“陋室”,也有10~20平方米的、甚至還有25平方米以上的“大戶”人家。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房間的大小來分別搭配不同功率的音箱。在這些方案中,對于10平方米以下的“陋室”,一般建議你選用高保真耳機、10W~30W的微型2.0、微型2.1音箱為佳,那些4.1/5.1音箱既會擁擠得無法擺放、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當然不宜選購。
而10平方米以上,尤其是在15~25平方米這個范圍內的房間應該是較為常見的類型了,因此可供選擇的搭配方案也是最多的。市面上的功率為30W~100W的、大中型2.0、X.1音箱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選購了。這些音箱大多設計精良、功率充足、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有較好的音樂表現力。無論是音樂發燒友、游戲玩家,還是PC影院迷,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滿足;
對于那些25平方米以上的“大戶”人家,適合與之搭配的音箱多要求在100~500W左右,目前市面上的此類國產音箱屈指可數,只有惠威的T200A(2.0)、羅技的Z-680(5.1)等幾款產品可供選擇,如果你腰包夠鼓,那些在電路設計和單元素質方面頗具優勢的進口大功率多媒體音箱也可加以考慮。
此外,影響音箱放音質量的還有音量調整與“煲機”問題。所謂的音量調整,就是將所有音箱的音量調整至聆聽者在座位上感到每一個音箱的音量均相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尤其是對于帶有環繞音箱、有精確3D定位要求的PC影院系統,也是決定其是否能夠得到震撼音效的關鍵因素之一。調音時可按照聆聽空間的大小、聆聽者與音箱的遠近,結合音箱說明書來耐心進行。
所謂的“煲機”問題,其性質與新車的“磨合”相似,即音箱買來后,先讓其以較大的功率持續工作,以達到使音箱揚聲器的振膜完全舒展、電路迅速老化、箱體接縫穩定等目的,最終使音箱的音質達到它所能達到的最好水平。“煲機”時間可視情掌握,一般在70~100小時左右即可。
結語
以上為大家介紹的音箱擺放知識,需要大家多實踐以找到音箱的最佳擺放位置。在這里,筆者再次強調:音箱的正確擺放十分重要。只有正確的擺放位置,才能讓音箱效果發揮到極致!
內容來自網絡
合作投稿微信號:jiang13911458766(←長按復制)
關注中國音響網微信號:chinaa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