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步驟:
1、下載電腦端模擬器,本人推薦下載51模擬器(其他騰訊模擬器、雷電模擬器也行)
2、下載手機游戲安裝包,傳到電腦。
3、打開模擬器。
4、在模擬器內安裝APK文件。
5、安裝完成以后即可在模擬器內運行手機游戲玩耍了。
何在電腦上去玩手機游戲?目前電腦玩手游有兩種主流方式,一種是各類模擬器,另一種是類似TC Games這種手游投屏軟件。兩種方式有一定的區別:
1.性能與資源消耗:
2.兼容性與控制:
3.安裝與使用難度:
4.游戲適配度
5.硬件
總結來說,TC Games 更適合電腦配置不夠、手機配置足夠且追求流暢游戲體驗和精準控制的玩家,而模擬器則更適合電腦配置較高的玩家。
海明(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康德有句名言:“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人的自然稟賦發揮作用需要合適的契機,對自然稟賦的開發利用,就是教育的特殊表現形式。
近日,一則某大學兩名研究生因午休打游戲遭處罰的帖子引發關注。該校兩名研究生午休期間在工作室,利用工位電腦打游戲,被學校通報批評,需達到畢業成果數量要求的兩倍才能申請答辯。兩名研究生的導師也因此被罰款2000元。
午休時間在工位電腦上玩游戲遭處罰,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引發了網友的討論。有人支持學校的處罰決定,認為“學校嚴格紀律是應該的”。有人對該不該處罰辯論,替受處罰的學生鳴不平:“又不是工作時間,玩會兒怎么啦?”有人認為學校處罰過重,直言“批評一下學生就可以了”“有點不通人情”。
網絡輿論提供了觀點交鋒,但很難提供最終的共識。研究生午休時間在工位電腦上玩游戲,如果沒人較真,大概也就只是消遣,若要較真,這樣的行為就不是該不該學校管的問題,而是怎么管的問題。既然需要管,就涉及板子該怎么打的問題。
研究生在工作室用工位電腦玩游戲,涉事學生的時空倫理功課該補補了。在合適的時間和空間做合適的事情,這樣的“應當”指向的是時間倫理和空間倫理。
學生上課不能玩游戲,這樣的倫理界限分明,自然不會存在爭議。研究生午休時間玩游戲,在時間倫理上沒有問題,但在工作室的工位電腦上玩游戲,在空間位置不得體,違背了空間倫理,校方有權對此做出處罰。
為學生休息時間玩游戲辯護的網友,忽視了時空關系協調的重要性。對涉事學生來說,讀書讀到了研究生階段,按說應該具備時空倫理意識了,不具備的話,難免要為這樣的知識欠缺付出代價。
研究生在工作室用工位電腦玩游戲,說明校方的教室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理工科的研究生由于專業的特殊性,需要經常在工作室學習,校方有義務為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工作環境和硬件設備。
工作室及其設備的管理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比如休息時間的工作室使用,應該從制度層面明確學生的權利和義務,讓學生知道自己可以在學習時間做什么,可以在休息時間做什么;如果違反工作室的管理制度,自己將面臨哪些風險,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制度的作用在于給人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午休時間學生能不能在工作室逗留,逗留的話哪些行為是禁止的,如果工作室管理制度完善了,學生違規面臨處罰也就無話可說。經過此事后,校方的制度建設功課也要進一步完善,讓師生明明白白地工作學習。
研究生在工作室工位電腦玩游戲被罰引發輿論關注,也說明校方的教育懲罰機制應進一步科學化。午休時間學生在自己工位電腦上玩游戲,內部傳出來的處罰是追加畢業科研成果的數量,這是引發輿論爭議的導火索。學生違反規定需要受到處罰,但處罰應有適當的標準和依據,如果進行“意氣用事”式處罰,教育的效果難免打折扣。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如果用科研成果“折抵”學生其他方面的過失,這樣的方式既達不到育人的效果,也暴露出學校懲罰機制的不健全。
大學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更多的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形成追求知識、積極向上的風氣,引導學生倍加珍惜學校提供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機會,把學習資源用好用足。這也是大學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