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城衰退的原因,一方面是電商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品牌化的發展。
最早的電腦城賣電腦跟周邊產品的,為什么生意會很紅火呢?因為當時的渠道很單一,不管你買什么電子產品肯定是去電腦城的,因為你沒有別的選,中國本來人就多,渠道很單一的話,沒有電子商務的時候,中國的零售業都很火的,實體店都很火的,想想當年蘇寧國美周末都是人山人海的,市場都是被他們吃掉的,一個城市幾十萬人口。以前的大潤發,以前的步行街都很火爆的,不僅僅是電腦城。
今天電商的發展徹底分化瓦解電腦城,以前100個人買電腦100個人都要去電腦城,現在100個人買電腦可能90個在網上下單買了,那電腦城當然就沒人去了,現在幾乎是看不到電腦城了。
另外一個電腦產品的品牌化,最早電腦城主要是山寨組裝機為主流,因為組裝機比品牌機要便宜很多,這種情況基本上都會去電腦城組裝機器,即便是中間有瑕疵,但是為了省錢,都是可以去忍受的,以前的市場就是這樣。
后來電腦市場的集中化品牌化,大品牌通過規模化生產徹底降低了電腦的價格,也就是說品牌電腦跟組裝機已經相差無幾了,不需要組裝電腦了,只需要專賣店就可以了。
電腦城荒廢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最后都是品牌機便宜過雜牌機,包括我們現在買手機買汽車也是同樣的道理,最早雜牌山寨機很便宜,后來慢慢品牌機比山寨機還便宜,那山寨肯定就全部垮掉了,電腦城就是這樣垮掉的。
次次的產業升級,帶動了深圳一波波的人口變遷。 (ICPhoto/圖)
深圳,一座沒有深圳人的城市,也是一座全都是深圳人的城市。
四十年間,深圳“淘金”的人們換了一茬又一茬,從基建工程兵、“三來一補”的農民工,再到電子信息產業吸引來的大學生、工程師、金融從業者,一次次的產業升級,帶動了深圳一波波的人口變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深圳市常住人口由1979年的32.35萬人,增加到了2006年的846.43萬人。根據2019年深圳統計年鑒,深圳市常住人口1344萬。如果加上流動人口,已有2000萬人。
站在四十年的節點,南方周末記者尋訪了見證深圳不同時期變化的深圳人,講述他們的城市故事。
1993年4月,深圳皇崗開發區,在工廠宿舍前洗頭的外來女工。 (ICPhoto/圖)
1978年的寶安縣(深圳市前身)還是一個邊陲的農業縣,人口三十余萬。本地人多是農民,主要職業有三種:種田、捕魚、養殖生蠔。
1979年,黨中央決定建立深圳特區。由于當時深圳嚴重缺乏專業施工隊伍,中央決定派遣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統一部前往深圳。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部隊是一個特殊兵種,應國家經濟、國防工程建設的需要而設立,組建于1966年,至1984年底完成撤銷改編。
1979年9月,一支先頭部隊奔赴深圳,將荒涼的農地變成了熱鬧的工地。1982年秋,近兩萬名基建工程兵浩浩蕩蕩,先后加入了特區建設的隊伍,并于1983年6月底全部調遣完畢。
當時的深圳,街道狹窄,建筑破舊,到處都是田地,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時任基建工程兵所屬第19團政治處主任的張寶曾撰文回憶,剛到深圳時,發現這里白天暑氣襲人、夜晚蚊蟲成堆,一到下雨天,“人在床上睡,水在床下流”。
但基建工程兵沒有被艱苦的環境嚇倒。深圳政協網記錄,他們徹底清理了充滿垃圾、淤泥的布吉河。當時從香港過羅湖橋進入深圳,鐵路兩邊道路高低不平,十分難行。于是,基建工程兵在廣深鐵路東面修了一條平坦的市政馬路,也就是后來的建設路。
短短幾年內,市委、市政府大樓被建成。當年中國建筑史上的標志性建筑——樓高20層的深圳電子大廈,也由工程兵在15個月內建成。羅湖第一棟高層建筑“國商大廈”、深圳第一幢高檔酒家、第一座大型商場,都出自工程兵之手。
據《解放軍報》報道,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完成大小建設工程160多項,曾創下3天建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1983年9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命令,兩萬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改編為深圳市屬建筑施工企業的職工。
當年年底,第19團被改編為深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張寶也改任為公司副總經理。集體轉業后,單位不再有軍費開支,得自己養活自己。
1985年5月,張寶聽說要建深圳教育學院,工期幾個月,沒有工程隊愿意建。他立即把工程接下來,安排兩個隊施工,24小時連軸轉,四個月大樓準時竣工。
這項工程讓公司的名聲一炮打響。教育部門連續安排了數個學校工程給他們,張寶后來也被組織委以重任。他常說:“兵能當好,難道企業就做不好?”
成為特區后,由于毗鄰香港,加之有稅收、土地、人工等低成本優勢,深圳很快進入了“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加工制造快車道。
1978年12月18日,深圳第一份來料加工協議正式簽訂,協議甲方為深圳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和寶安縣石巖公社上屋大隊加工廠,乙方為香港怡高實業公司。石巖上屋大隊提供工人,乙方提供資金、設備、原材料,進行補償加工貿易,并支付工人工資。這就是深圳首家“三來一補”企業的誕生。
隨著“三來一補”發展,大量農民工涌入深圳。
1992年,21歲的李國興從廣東陽江的農村老家來到深圳,目的只有一個——掙錢。他在陽江的服裝廠做工,一個月拿兩三百元,但一來深圳就能拿450元。
李國興的第一份工作在“超溢制衣廠”,這是一家香港人開的服裝代工廠。廠有1000平米,合作有二十多家加工廠,算是大廠。廠里的工人都是外省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多數來自農村。
李國興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當時想來港資企業的人太多,進廠很難。最后他托了關系,進廠負責跟單。“2000年之前,深圳的港資企業比較吃香,因為他們能出口。直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個局面才轉變。”
李國興比現代年輕人更早明白什么是“996”。當時,工廠規定早上8點上班,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都是常事。因為工作關系,李國興常常要應酬,他從寶安區的工廠出發,坐大巴去當時的深圳市中心,路上要一個多小時。“到處都很亂,路坑坑洼洼的,高樓還很少。”
他記得,當時深圳最繁華的地方在上海賓館附近,消費購物就去東門,“現在東門還有很多賣衣服的,都是比較窮的學生、年輕人去”。
制衣廠產品出口,旺季一個月有三四十萬元的產量。2000年左右,生意開始走下坡路,訂單變少了,跌成十多萬。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深圳開廠的成本越來越高了。一些廠開始撤出深圳,轉向內地。工廠內遷,李國興的工友也都陸續回了老家。
2002年,月薪2000元的李國興也從工廠辭職,去了杭州的一家服裝外貿公司,后者給他的月薪是7000元。四年后,他再回深圳,進了一家服裝外企做高管。這家外企來自意大利,在中國的代工廠分布在深圳、東莞、杭州等地。
2015年開始,大量服裝廠逐漸退出深圳。李國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一家位于南山區的服裝廠,因為廠房的租金從20元/平方米漲價到50元/平方米,不得不搬遷。
“服裝制造業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都遷走了,現在漸漸往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尼去了。”李國興說,現在留下來的廠做的是“外面做不了的東西”,比如高端的、手工制作的款式,或是比較難的工藝。
像李國興這樣從老家來闖深圳的人,當年有很多。1994年,深圳“三來一補”企業近8000家,從業人員100萬。
“三來一補”既給深圳帶來了最早的繁榮,也讓深圳的環境付出了代價。
1990年代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回憶,當時光蛇口一帶就有三十多家小印染廠。“我們當時的葵涌鎮在海邊上,有一個外資的印染廠,已經把我們的白海灘,全給染黑了。非常可惜。所以就逼著我們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1996年,深圳公布了《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要將深圳變為一個“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區域制造業生產基地”。此后,越來越多的技術型人才來到這座城市。
曾在深圳華達電子公司做研發的張磊,如今已年近八十。1986年,他從南京新聯機械廠被借調到深圳,從事通信技術開發工作。
他回憶,最早在深圳做電子項目的都是內地研究所和大學,“在這邊開個窗口公司、企業或工廠,規模不大,再派技術人員過來主持”。他就是其中一員。
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公司的二級部門里有三十幾個員工,幾乎都是40歲左右、內地最頂尖、最有經驗的工程師和干部。工程師里不乏從石家莊、合肥等地的雷達廠招聘來的研究生,幾乎沒有深圳本地人。在工廠做電子線路裝配焊接的多是女工。
到2000年,深圳的電子產業已是紅紅火火。華強北是深圳從低端消費品向高端電子產品升級的縮影。
1998年深圳華強電子世界開門營業,有上千個鋪位,后來周邊又建了多個電子賣場。當時那里熱鬧得人擠人,如果有客人只看不買,老板會直接放話“不買就走,別擋著后面客人”。隨著中國加入WTO,連印度的電腦城都開始賣“華強北來的產品”。
從華強北市場,走出了多位億萬富翁,也孕育了騰訊、神舟電腦等多家知名企業。
大學生,在這座城市里也在迭代。
1988年,如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郭萬達,還在南開大學讀博。他的第一套西裝,就是托朋友從深圳帶回的。
1992年,郭萬達畢業沒回江西老家,也沒留在天津,他與三十多位校友一同南下深圳。他回憶,一位法學研究生坦言,去深圳就兩個夢想——打車不看表,買菜不砍價。這位研究生后來從事風投行業,身家幾十億。
郭萬達對南方周末記者形容,“我覺得深圳是最像硅谷的地方,人來自五湖四海。在廣州,本地人跟你講粵語,但深圳公用的語言是普通話。這就是它的文化。”
同一時期,林培漢在1984年從廣州執信中學考入了深圳大學,坐了6個半小時的汽車來到深圳。
1980年代初,追求財富、追求自由是主旋律。林培漢想炒股致富,考慮到深圳毗鄰香港,而香港有股票市場,所以他報考了深圳大學。他回憶,深大招生時說有三次實習機會,其中一次在香港,“當時去一趟香港是很有魅力的事”。
他是深圳大學第二屆新生。那時的深圳大學號稱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學校里有學生社團、民主選舉、俱樂部,還能勤工儉學。宿舍是兩人間,室友可以跨年級、跨專業自由組合。畢業后,他的一小批同學回了家鄉,大部分人都留在深圳。
2018年,林培漢真的實現了財務自由,現在他在做的是房地產投資、新媒體股權投資和公益慈善。
跟1980年代的大學生類似,2013年考入南方科技大學的賀楠,看重的也是“深圳機會多,很繁華”。
賀楠入學時恰逢學校建成,“學校的教育條件、學生福利政策都特別好,比如一般大學的床都是上下鋪,而我們是落地床,還有洗衣機、烤箱、電視機、冰箱。”賀楠宿舍的4個人分別來自4個不同省份,就讀于不同專業。
2017年賀楠畢業,進入深圳一家知名的無人機企業工作,一位室友則進入了一家私募企業。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同屆的三百余名學生中,60%的人出國,40%的人就業,就業的人大部分都留在深圳,行業遍布互聯網、通信、房地產、保險、金融、生物科技。
“我們都喜歡深圳,而且同學都在深圳,有很多人脈、感情和事業寄托。”賀楠說。
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雖然工作“996”,有時會更忙,但與同期在內地工作的畢業生相比,他的30萬-40萬年薪顯得非常優越。“我同學去長沙,同樣做這個行業,月薪5000元到頭了。”
唯一的擔憂是買房。2013年剛來深圳時,賀楠的學校附近有一個村正逢拆遷,要蓋寫字樓和商品房。賀楠跑去售樓處問價,被告知3萬元/平方米。“當時覺得,房價這么貴!而且學校那邊是荒山野嶺,什么都沒有。”
沒想到接下來的幾年,深圳房價瘋漲。畢業時賀楠愕然發現,那片房子漲到了8萬元/平方米。“在深圳,如果你要買房,真的會很累。如果不買房,就憑工資,正常的吃喝玩樂綽綽有余。”
眼下,賀楠想在深圳安家,以他的學歷和工作,落戶很容易,但仍買不起房子。“到處租房,很難有歸屬感。到需要買房那一步,我可能會考慮離開深圳,去廣州、東莞。”
如何留住大學生,是深圳眼下面臨的重要課題。
《深圳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指出,盡管深圳的人才數量大幅增加,但人才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領軍型人才仍緊缺。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深圳的人口流動性大,平均年齡小,學歷構成偏低,“主要外來人口都是農民工,往往是初中以下學歷”。
據《深圳市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全市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24.46%,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口占48%。
為改善人才結構,深圳開展了多項人才引進工程。
首先是壓低落戶門檻。深圳有多種落戶方式,包含畢業生落戶、歸國留學人員戶籍遷入、積分入戶等。最為人熟知的方式是積分入戶——非全日制大專學歷可以加60分,全日制大專可加70分,非全日制本科可加80分。繳社保等方式,也有對應的分數。總分達到100分,便可申請落戶。
同為一線城市的上海,落戶條件則嚴苛得多。上海對非滬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采用積分入戶,標準分為72分,本科生只能拿到基礎的21分,另需參考畢業學校等級、學習成績、外語水平等進行綜合評分。
2010年,深圳又推出“孔雀計劃”,納入該計劃的國外專家學者、國內專家院士、科研人員、歸國博士等可享受160萬至300萬元的獎勵補貼,并享受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
深圳還針對專家學者開展了客座專家“智庫計劃”,鼓勵研究機構設立短期特聘崗位、流動崗位等招攬人才。
這些計劃起到了一定效果。郭萬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9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50萬,其中至少有30萬高層次人才。“戶籍人口一年新增了二三十萬,其中90%都是大學生。”
2018年,林培漢的兒子從美國畢業,回深圳創業,做體育教育。“他從小在深圳長大,對老家很陌生,熱愛深圳。他們是深圳未來的希望。”
(應受訪者要求,張磊、賀楠為化名)
南方周末記者 敬奕步 發自深圳 南方周末實習生 曹思佳 黃欣然
家線下有買過電腦嗎?今天咱們來認識下,曾遍布全國的電腦城,為什么逐漸衰退了?
網購尚未興起時,爸媽輩想要電腦,經常去電腦城,先選然后送貨上門安裝,
幾乎每個80后、90后的擁有第一臺電腦,都來自電腦城!當時的客戶為了搶單子爭客戶絞盡腦汁,甚至在樣機里裝游戲招攬顧客,現在今非昔比,再提起線下買電腦,除了吐槽就是抱怨!舉個眾所周知的案例,1818黃金眼曾曝光一次維權事件,
林先生曾在杭州某數碼城買了一臺式電腦,花了一萬八。用了兩月,故障頻出,花屏,
誠心與商家溝通,剛維修好又死機!心平氣和商討退換貨問題,換來的是故障沒修好,不僅影響了工作,連玩游戲關鍵時刻都被逼下線,你說游戲自己玩的菜,也認了,但因為新電腦的原因輸了,誰都會火冒三丈!所以才出現了,老實小伙怒砸上萬電腦,
工作人員無動于衷,多虧媒體介入,對方才全額退款!
二十年前電腦城是小年輕們的樂園,現在卻成了數碼界的禁地!為了測試電腦城是否還像許多年前那般靠譜,曾有好多博主以身試險,結果不出意外,誰去誰被坑!有1000塊錢裝系統的,有3千元筆記本賣你5千的!對方還振振有詞這犯法嗎?說白了電腦城從不賣你想要的電腦!你可以諷刺他們是電腦小白,但論銷售能力,上下嘴皮一碰,讓父母絕對心服口服,然后給你花五千塊錢,買來一堆價值不到1000的古董貨!
作假手段倒逼古玩城。和親朋好友去買電腦,你會發現,他們總會被開單員的話術給迷惑!寧信商家,不信身邊人!國內電腦城為什么能倒閉七萬多家,真說原因,要不是實體店風評差,售后爛,哪有網店生存的空間!紅利吃完的電腦城,終被釀下的苦果反噬!2018年2月28日,廣州太平洋電腦城停業,同年上海芙蓉江電腦城也迎來大改造!深圳的華強北混起了美妝圈,雖然電腦城是倒閉了,但電腦城的商家老板可是賺夠了后半輩子的錢,
除了商家無良,電腦城衰退的原因還有什么?第一就是電商的興起,沒有實體店的價格虛高,售價透明,優質的服務態度,一年兩三次的購物補貼,甚至到了開學季還有學生折扣!而且現在信息不像之前那般閉塞,關于選臺式機,還是筆記本,
你互聯網一搜關鍵字,連價格區間都能給列舉出來!第二,品種單一,偌大的商場,銷售的產品過于同質化!可選擇的配件少,能出單的幾乎是急用,像稀缺配件,根本沒貨,滿足不了客戶需求,
第三知名品牌推出人性化服務,無論是外星人蘋果外資品牌,還是華為,聯想,小米這些國貨之光,不僅能在線上購買,還可以去線下體驗店邊玩邊選購。假如你是小白,買電腦要想不被坑!無名小店不用看,找準品牌上旗艦!
說出需求和預算,肯定不會遇見騙,畢竟人家大品牌真不至于為了仨瓜倆棗,減配置!動手能力強想自己組裝的,也有竅門。手機打開顯卡吧,配置單張截屏下,對著型號比三家,該省就省該花花!真想在電腦城買電腦的,
建議先去那里打工,待上30天,你絕對能成半個裝機猿!歡迎留言你遇到的電腦城有多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