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關村在線推出了《2000-5000價位DIY主機如何選》系列文章,通過大數據分析不同價位DIY主機應該如何選,獲得了網友們較多關注。
2016年AMD 14nm北極星顯卡、NVIDA 10系顯卡上市、再加上Intel skylake架構處理器與DDR4內存的普及,整個DIY行業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所以筆者決定重新開啟DIY主機調研計劃,通過數據分析將最受歡迎的DIY主機呈現給各位,近期打算更換電腦的讀者還請持續關注本欄目。
2000元價位應該屬于偏重于辦公、輕度游戲。當然有些讀者會說300元組裝電腦可以玩LOL!的確有這種可能,但二手配件穩定性不高,全靠人品,不在統計范圍之內,本篇文章只針對電商全新DIY主機進行數據統計,告訴大家2000元主機如何選。
為了讓讀者更為直觀的看到不同DIY主機的差別,我們將會從京東和天貓上盡可能多的找出售價為2000元左右的產品,然后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配置上的綜合對比和分析。雖然這會是一項繁瑣的勞動密集型工作,但是如果能夠因此發現一些有指導意義的數據或者結論的話,也是值得的。
在對2000元主機進行調查之前,我們先對前120名主機數據進行梳理,通過品牌占比,以餅狀圖表的形式,將最直觀數據展示給各位讀者。
各品牌所占比重調研
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目前DIY主機市場上比較活躍的品牌有哪些。
一:京東平臺
在京東平臺,我們可以看出,銷量排名前60名的產品中,武極的品牌出現的次數最多,比重達到了14%,其次是聯想和極途,所占比重均為9%。
二:天貓平臺
天貓平臺上,銷量排名前60的產品中,寧美國度的數量最多,占比達到了29%;攀升兄弟和京天華盛分別以22%和10%的比重緊隨其后;其次還有名龍堂等品牌也較為活躍。
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DIY主機市場品牌繁多,群雄并起。雖然包括寧美國度、攀升兄弟等在內的第一陣營占比比較高,但從圖表也可以看到其他品牌占比也比較高,達到了30%。所以普通用戶在購買主機時選擇難度是非常大的。
各價位段所占比重調研
對目前電商平臺上的DIY主機品牌大概了解完之后,下面,我們再來詳細介紹一下目前兩大平臺上各價位段的DIY主機所占比重幾何:
一:京東平臺
根據京東平臺上的產品分布情況,我們可以看出,2000元以內比重最高,達到了18%;3000-4000元價位段、4000元-5000元價位段以17%的比重緊隨其后。或者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在京東平臺上,售價在4000元以內的產品占據了52%的比重。
二:天貓平臺
天貓平臺的情況和京東比較類似,在銷量前60名中,2000元以內價位段的產品數量是最多的,比重達到了39%;此外,2000-300元價位段的比重也相對較高。總體來看,天貓平臺上的DIY主機平均售價要低于京東平臺。
三:線上總體占比
綜合京東和天貓兩大DIY主機線上銷售平臺上的數據來看,2000元以內價位段的產品比重達到了30%;此外,2000-3000元的比重更大一些,占據了17%。后續,我們還將針對3000元價位段的產品進行相似的規格分析,旨在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導購建議,敬請期待。
對比分析:CPU/GPU/主板核心配件
以下是27款2000元價位DIY主機核心配件(CPU、主板和顯卡)的配置情況:
平臺 | 品牌 | 售價 | CPU | 主板 | 顯卡 |
京東 | 盛凡至尊 | 2399 | i5 6500 | 技嘉B150M | |
京東 | 碩揚 | 1749 | i3 6100 | 微星B150M | |
京東 | 聯想 | 2499 | i3 4170 | 聯想H81 | |
京東 | 極途 | 2399 | i5 6500 | 微星B150M | |
京東 | 逆世界 | 1799 | A10 7800 | 梅捷A86K | |
京東 | 盛凡至尊 | 1799 | i3 6100 | 技嘉B150M | |
京東 | 王子喬 | 1699 | A8-7500 | A86FX | R7 350(精影) |
京東 | 偉盛興 | 1788 | 870K | 銘瑄A88FE | 藍寶石R7 350 |
京東 | 逆世界 | 2499 | i5 6500 | 微星B150M |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899 | i3 6100 | 技嘉B150M |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793 | 870K | 技嘉A88X | R7 240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682 | i3 6100 | 七彩虹B150M | |
天貓 | 寧美國度 | 2388 | i5 6500 | 微星B150M |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699 | i3 6100 | 七彩虹B150M | |
天貓 | 訊盈數碼 | 2288 | i5 6500 | 技嘉B150M | |
天貓 | 巨海淘 | 2399 | A8-7500 | 梅捷A8K | GTX 750Ti |
天貓 | 京天華盛 | 2375 | i5 6500 | 華碩B150M | |
天貓 | 塞博數碼 | 1699 | A8-7500 | 梅捷A68 FM2+ | R7 350 |
天貓 | 寧美國度 | 2069 | 870K | 技嘉A88XM | RX 460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995 | G4400 | 華碩B150M | GTX 750Ti |
天貓 | 攀升兄弟 | 2395 | i3 6100 | 七彩虹B150M | GTX 750Ti |
天貓 | 攀升兄弟 | 2396 | i5 6500 | 華碩B150M | |
天貓 | 思微數碼 | 1699 | i3 6100 | 微星B150M | GT730 |
天貓 | 京天華盛 | 1999 | i3 6100 | 七彩虹B150M | GT730K |
天貓 | 思微數碼 | 2099 | i5 6500 | 微星B150M | GT730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958 | i3 4170 | 技嘉B85M | GT730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799 | 870K | 華碩A88XM | GT730K |
首先,關于以上出現過的CPU和顯卡的性能級別,可參考下圖:
CPU性能級別對比圖
顯卡性能級別對比圖
在2000元價位段,CPU性能最高為i5 6500,顯卡性能最高為RX 460。為了方便讀者對2000元價位段DIY主機核心配件的配置情況能有更直觀的概念,我們為讀者繪制了平臺對比以及主板芯片圖表,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2000元價位段,Intel平臺的裝機量要遠遠多于AMD平臺;此外,B150主板的占有率超過了一半,達到了63%。在平臺的選擇上,相信廣大用戶各有所好,無論是Intel平臺還是AMD平臺,都能在該價位段找到性能方面先對較好選擇,比如說Intel平臺中的一線B150+i5 6500平臺,又或者AMD的870K+R7 240平臺。
再看CPU和GPU的分布情況:
CPU分布情況
顯卡分布情況
在CPU方面,如果單從性能上考量的話,如果打算入手2000元價位的DIY主機,盡量選擇i5 6500的配置,GPU方面還是有獨顯可以選擇,盡管性能上相對孱弱,但是應付一些熱門網游或者一些對性能要求相對較低的游戲還是處處有余的,比如說RX 460。
小結:在2000元入門級DIY主機市場,如果單從性能方面考慮的話,CPU最高可以選擇到i5 6500,主板則是一線大廠的B150,而顯卡方面也有GTX 750Ti這種入門級顯卡可供選擇。廣大用戶可以做到心里有數,按需選擇。
存儲分析:SSD/硬盤/RAM
以下是27款2000元價位DIY主機存儲(SSD、硬盤和內存)的配置情況:
平臺 | 品牌 | 售價 | SSD | 硬盤 | 內存 |
京東 | 偉盛興 | 1788 | 金典120GB | 無 | 光威8GB |
京東 | 逆世界 | 1799 | 光威240GB | 無 | 金士頓8GB |
京東 | 王子喬 | 1699 | 億儲240GB | 無 | 億儲8GB |
京東 | 聯想 | 2499 | 無 | 500GB | 4GB |
京東 | 盛凡至尊 | 1799 | 金泰克120GB | 無 | 雷赤8GB |
京東 | 碩揚 | 1749 | 臺電128GB | 無 | 芝奇8GB |
京東 | 盛凡至尊 | 2399 | 金泰克120GB | 無 | 雷赤8GB |
京東 | 極途 | 2399 | 閃迪120GB | 無 | 芝奇8GB |
京東 | 逆世界 | 2499 | 光威240GB | 無 | 雷赤8GB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699 | 七彩虹240GB | 無 | 鎂光8GB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793 | 金泰克120GB | 無 | 芝奇8GB |
天貓 | 寧美國度 | 2069 | 威剛120GB | 無 | 芝奇8GB |
天貓 | 塞博數碼 | 1699 | 創久128GB | 無 | Derle 8GB |
天貓 | 巨海淘 | 2399 | 億儲120GB | 無 | Txrui 8GB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995 | 三星120GB | 無 | 鎂光8GB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958 | 閃迪120GB | 無 | 金士頓4GB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689 | 金泰克120GB | 無 | 威剛8GB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682 | 七彩虹120GB | 無 | 金泰克8GB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699 | 七彩虹240GB | 無 | 鎂光8GB |
天貓 | 攀升兄弟 | 2395 | 威剛120GB | 無 | 鎂光8GB |
天貓 | 京天華盛 | 1999 | 七彩虹120GB | 無 | 金泰克8GB |
天貓 | 思微數碼 | 1699 | 三星128GB | 無 | 光威8GB |
天貓 | 京天華盛 | 2375 | 七彩虹120GB | 無 | 金泰克8GB |
天貓 | 攀升兄弟 | 2396 | 三星128GB | 無 | 鎂光8GB |
天貓 | 訊盈數碼 | 2288 | 金泰克120GB | 無 | 光威8GB |
天貓 | 寧美國度 | 2388 | 威剛120GB | 無 | 威剛8GB |
天貓 | 思微數碼 | 2099 | 三星128GB | 無 | 光威8GB |
照舊,為了方便閱讀,我們繪制了以下圖表。首先來看一下當前銷量靠前的2000元DIY主機的硬盤配置情況:
硬盤類型分布
硬盤容量分布
可以看出,目前在入門級DIY主機市場,SSD已經成為絕對主流,配備固態硬盤的產品比重超過96%。當然了,如果您對你存儲速度要求不高的話,同樣可以選擇僅提供傳統硬盤的機型,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兩者的售價基本持平,只是容量上會有區別。所以,目前線上DIY主機在硬盤的配置方面比較流行的一種做法就是“標配SSD,但可放棄標配選擇傳統硬盤”,這也是特定環境下人性化的一種體現,為此點個贊。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目前SSD市場魚目混珠,認準大品牌很有必要。
再看內存的配置情況:
容量方面,目前2000元級別的DIY主機大部分都配備了8GB內存,但是也有部分機型僅配備4G內存,這在當下來說確實有點吃力,所以大家也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小結:在2000元入門級DIY主機市場,配備240GB SSD的已經成為主流,大家在選購的時候切記認品牌,因為大品牌和一些不知名品牌的產品在品質上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內存方面目前在2000元市場絕大多數配備了8GB內存,足夠日常使用。
機電對比分析:機箱/電源/散熱
最后再來看2000元價位DIY主機機電散熱方面的情況:
平臺 | 品牌 | 售價 | 電源 | 散熱器 | 機箱 |
京東 | 偉盛興 | 1788 | 先馬230W 被動 | 側吹 | 中塔機箱 |
京東 | 逆世界 | 1799 | 金河田30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京東 | 王子喬 | 1699 | 超頻3 230W 被動 | 不詳 | 中塔機箱 |
京東 | 聯想 | 2499 | 180W不祥 | 不詳 | 中塔機箱 |
京東 | 盛凡至尊 | 1799 | 大水牛 45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京東 | 碩揚 | 1749 | 超頻3 30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京東 | 盛凡至尊 | 2399 | 大水牛 450W 被動 | 側吹 | 中塔機箱 |
京東 | 極途 | 2399 | 先馬300W 被動 | 側吹 | 中塔機箱 |
京東 | 逆世界 | 2499 | 金河田30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699 | 先馬23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793 | 先馬230W 被動 | 側吹 | 中塔機箱 |
天貓 | 寧美國度 | 2069 | 游戲悍將 300W | 側吹 | 中塔機箱 |
天貓 | 塞博數碼 | 1699 | 先馬230W 被動 | 不詳 | 中塔機箱 |
天貓 | 巨海淘 | 2399 | 不詳 | 不詳 | 中塔機箱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995 | 金河田30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958 | 先馬23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689 | 金河田230W 被動 | 下壓 | M-ATX機箱 |
天貓 | 寧美國度 | 1682 | 金河田230W 被動 | 下壓 | 小機箱 |
天貓 | 攀升兄弟 | 1699 | 先馬23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攀升兄弟 | 2395 | 先馬030W 被動 | 下壓 | M-ATX機箱 |
天貓 | 京天華盛 | 1999 | 金河田23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思微數碼 | 1699 | 金河田30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京天華盛 | 2375 | 鑫谷30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天貓 | 攀升兄弟 | 2396 | AW 230W 被動 | 下壓 | M-ATX機箱 |
天貓 | 訊盈數碼 | 2288 | 金河田300W 被動 | 下壓 | M-ATX機箱 |
天貓 | 寧美國度 | 2388 | Tt 300W 被動 | 側吹 | M-ATX機箱 |
天貓 | 思微數碼 | 2099 | 金河田300W 被動 | 下壓 | 中塔機箱 |
關于2000元級別DIY主機在機電散方面的情況,先看電源:
通過對比發現,目前2000元價位DIY主機在電源方面有些不盡人意,所有的電源都是被動PFC設計。不可否認,被動式PFC電源在穩定性方面并不比主動式PFC電源差,但是效能卻真的不敢恭維,必須給個差評。
此外,功率方面基本沒有問題,不過需要至于的是,有超過2成的機箱僅配備了230W的電源,帶一下集顯平臺確實問題不大,但是后續升級的時候加上一塊顯卡的話可就要歇菜了。最后需要注意到是,有些機型配備的是雜牌電源,這種產品出現問題的幾率相對會比較高一些。
散熱方面:
作為入門級產品,在實際情況允許的情況下盡量節省成本也無可厚非,而且都是一些入門級的CPU,散熱壓力本身也不大,所以下壓式散熱器足以壓陣。相對來說,有些機型配備的大風扇下壓式鋁鰭散熱器以及雙熱管側吹就顯得更加要厚道一些。
機箱方面:
作為整個電腦的臉面,機箱也是很重要的。本次所有27款2000元機型中,機箱的配置還是蠻體面的。即便也有所謂非主流廠商提供的機箱產品,但是至少在外觀上看上去還不錯,至于做工用料,因為條件所致,目前還無從考察。
小結:總得來說,在2000元價位DIY主機市場,機箱和散熱的配置基本可以接受,散熱無壓力,而機箱從外觀上看還不錯。但是在電源上多少有點不如意,大家在選購DIY主機時,一定要睜大雙眼,不要購買雜牌電源。
全文總結:
CPU、GPU、主板
在2000元價位段中,想要玩大型單機網游,比如《GTA5》、《DOTA2》、《古墓麗影:崛起》等游戲,這些主機還是有點吃力。但如果你是玩《英雄聯盟》、《穿越火線》等游戲,購買時選擇獨顯平臺,或者是APU平臺,應該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另外,作為穩定的基石,在特定情況下,建議大家盡量優選大品牌主板。
用戶在購買主機時需要做到心里有數,按需優選關鍵配置,比如說優先選擇更好的CPU(i5 6500)或者更好的GPU(RX 460獨顯);亦或者去尋找最佳平衡——比如說i3搭配GT730的組合。
SSD、硬盤、內存
如果對數據存儲的容量要求不高,建議選擇SSD選項,同時SSD選項盡量挑品牌,畢竟大品牌和一些不知名品牌在品質上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需要注意,有些機型僅配備4G內存,這在當下不太夠用哦,建議選擇8G選項。
機箱、電源、散熱器
散熱器方面無須太過糾結,本次調查主機的散熱器基本夠用,畢竟CPU發熱量不大。機箱方面如果你比較喜歡小機箱,可以留意一下,機箱不能單看外表。因為很多時候只是商家圖修漂亮而已,建議多查一下相關評測資料,盡可能多的了解做工和用料情況。最后說一下電源,2000元價位主機的電源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不放心的朋友可以找商家加錢換一款好的電源,或者是盡量選擇一些知名品牌電源的DIY主機。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有幾款DIY主機采用了APU平臺居然還加了獨立顯卡,還有幾款采用了雜牌電源、固態硬盤、內存等以次充好。讀者們請注意這些都是電商銷量前120名的主機,說明被坑的小白還是非常多的。其實購買DIY主機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不要貪小便宜,盡量選擇一線品牌硬件。
數據來源說明
此次調研數據來源于京東平臺上銷量前60的DIY主機產品以及天貓平臺上銷量前60的產品,共計120款。本次調研的數據采集于2016年08月31日17時。需要說明的是,市場行情瞬息萬變,請于當日數據為準。但是,不管怎樣,DIY市場大體上的格局并不會因為單價的小幅波動或者排名的先后變化而受到較大影響。
數據來源是客觀真實,分析評述公平中肯,調研結果具備較高的參考價值。
京東、天貓平臺銷量前60名DIY主機名單 | ||||
京東平臺 | 天貓平臺 | |||
排名 | 產品 | 售價 | 產品 | 售價 |
1 | 極途(Gimit)i5 6500/GTX1060 | 4199 | 寧美國度i5 6500/GTX950 | 3299 |
2 | 武極 i7 6700/GTX1060 | 4599 | 京天華盛i5 6500/750Ti | 2969 |
3 | 機械革命i7-6700/GTX1070 | 7999 | 萬興科訊A8-7500 | 1388 |
4 | 盛凡智尊i5 6500 | 2399 | 攀升兄弟 i5 6500/1060 | 3996 |
5 | 雷諾塔i5 6500/GTX750ti | 2999 | 寧美國度I3 4170/6100 | 1689 |
6 | 武極 i5 6500/256G/GTX1060 | 3999 | 寧美國度AMD 870K | 1793 |
7 | 裝甲兵PRO i5 6500/GTX960 | 5198 | 萬興科訊A8-7500 | 1388 |
8 | 雷諾塔i5 6500/GTX1060 | 3799 | 攀升兄弟i5 6500/RX460 | 2999 |
9 | 極途(Gimit)i5 6500/750TI | 2999 | 賓奴A8-7500 | 1299 |
10 | 碩揚 i3 6100 | 1749 | 寧美國度i3 6100 | 1682 |
11 | 武極 i7 6700/GTX1060 | 5988 | 京天華盛I5 6500/1060 | 3698 |
12 | 碩揚 i7 6700 | 3199 | 海樂寶A8-7500 | 1298 |
13 | 橙派(CPAD)i7 6700K/1060 | 5999 | 萬興科訊A6-6400K | 1299 |
14 | 橙派(CPAD)i7 6700/1060 | 4699 | 寧美國度 I5 6500 | 2388 |
15 | 華碩i7-6700/GTX960 | 6699 | 攀升兄弟i7 6700/1060 | 4995 |
16 | 盛凡智尊i7 6700/GTX1070 | 6299 | 攀升兄弟A8-7650K | 1496 |
17 | 聯想I5-4460/GT730 | 4299 | 攀升兄弟 i3 6100 | 1699 |
18 | 航向者AMD7650K | 1599 | 寧美國度 i5 6500/1060 | 4179 |
19 | 武極 i5 6500/GTX1060 | 3699 | 京天華盛i7 6700K/1060 | 5499 |
20 | 聯想I5-4460 8G 1T GTX745 | 5699 | 寧美國度 i5 6500/1060 | 3685 |
21 | 橙派i7 6700K/GTX1070 | 7599 | 訊盈數碼i5 6500 | 2288 |
22 | 極限矩陣I7-6700/GTX960 | 5599 | 大源之地i3 6100 | 1593 |
23 | 聯想I3 4170 | 2499 | 寧美國度I7 6700K/1060 | 5535 |
24 | 極途i7 6700/GTX1060 | 4999 | 名龍堂i7 6700/GTX960 | 4969 |
25 | 極途i5 6500 | 2399 | 巨海淘A8-7500 | 2399 |
26 | 盛凡智尊E3 1231 V3/GTX1060 | 4399 | 名龍堂i7 6700K/GTX1060 | 5988 |
27 | 雷諾塔i7 6700/GTX1060 | 4599 | 京天華盛I5 6500 | 2375 |
28 | 清華同方i5-6400GTX750TI | 3999 | 寧美國度i7 6700/GTX1060 | 4979 |
29 | 逆世界A10 7800 | 1799 | 京天華盛i7 6700K/1070 | 6599 |
30 | 一品國度A6 6400K | 1188 | 巨海淘A8-7500 | 1299 |
31 | 動力遠航 X4 840/R7 240 | 1618 | 塞博數碼A8-7500 | 1699 |
32 | 武極 i5 6500/GTX750Ti | 2999 | 寧美國度AMD 870K | 2069 |
33 | 惠普i3-4170 | 2599 | 寧美國度i5 6402P | 3688 |
34 | 盛凡智尊i3 6100 | 1799 | 攀升兄弟G4400/gtx750ti | 1995 |
35 | SEELE Phantom i7-6700/GTX1070/ | 6499 | 攀升兄弟 i7 6700/1070 | 5999 |
36 | 橙派i7 6700/8G/GTX1060 | 5299 | 京天華盛i5 6500/1060 | 3983 |
37 | 王子喬A8-7500/R7 350 | 1699 | 攀升兄弟E3 1231 V3/RX470 | 3799 |
38 | 華碩I5-6400/GTX760 | 4999 | 協手數碼八核FX8300 | 2866 |
39 | 武極E3 1231 V3/GTX1060 | 4199 | 攀升兄弟i3 6100/750Ti | 2395 |
40 | 聯想I5-4460S/GTX750TI | 4699 | 攀升兄弟 i5 6500 | 2396 |
41 | 戰騎士 i5-6400/GTX750Ti | 3199 | 寧美國度i7 6700K/1070 | 3199 |
42 | 海爾J3160 | 1999 | 思微酷睿i3 6100 | 1699 |
43 | 聯想I5-4460 8G GT730 | 5499 | 大源之地 i5 6500/1060 | 3595 |
44 | 外星人i7-6700T GTX960 | 8999 | 京天華盛I3 6100 | 1999 |
45 | 戴爾i3-6100 | 2999 | 寧美國度AMD A4 6300 | 1195 |
46 | 碩揚 G3260 | 1399 | 炎炎數碼AMD 7500 | 1499 |
47 | 偉盛興870K | 1788 | 寧美國度 G1840 | 1299 |
48 | 雷諾塔i7 6700K/GTX1070 | 6999 | 萬達凱旋A8-7500 | 1299 |
49 | 戴爾i5-4460 | 3799 | 攀升兄弟i7 6700K/1070 | 6990 |
50 | 極途i5 6500/GTX950 | 3299 | 思微數碼i5 6500 | 2099 |
51 | 外星人i5-6400T/GTX960 | 6999 | 寧美國度I3 4170/GT730 | 1958 |
52 | 逆世界i5 6500 | 2499 | 鼎鑫鴻泰 Intel 5410 | 1688 |
53 | 聯想揚天T4900c | 5299 | 訊盈酷睿i3 6100 | 1588 |
54 | 清華同方精銳X850 | 3499 | 聚來美A4-6300 | 1099 |
55 | 聯想 i7-6700K/GTX970 | 9999 | 寧美國度 E3 V3/RX470 | 3970 |
56 | 武極 i7 6700K/GTX1070 | 6999 | 攀升兄弟i5 6500/1060 | 3699 |
57 | 捷碩 A6 6400 | 1199 | 協手數碼i5 6500/RX470 | 3498 |
58 | 武極 i7 6700K//GTX1060 | 5555 | 攀升兄弟 AMD 870K | 1799 |
59 | 惠普i7-6700/GTX960 | 6666 | 名龍堂i7 6700K/1070 | 7769 |
60 | 雷霆世紀i5-6400/GTX950 | 3699 | 寧美國度I3 6100/750Ti | 2599 |
120款主機明細(數據采集于2016年08月31日17時)
本人不才入行多年,總結了一些經驗希望與大家分享,討論!
誤區一(最容易犯的錯誤!):CPU核心越多速度越快!
不錯,人越多力量越大,但如果拔河比賽,8個普通人和4個大力士比賽,后者勝利。
實際對比:
intel i3-4160(雙核四線程) CPU性能超過 AMD X4 860K(四核四線程)
intel i5-4590(四核四線程) CPU性能超過 AMD FX8320(八核八線程)
誤區二(最容易犯的錯誤!):玩游戲CPU應該選擇AMD,辦公選intel
最早這個說法起源于AMD K7時代,一直延續到AMD X2 4000+(當時intel的奔騰D處理器性能不佳)。2006年,intel的“Core 2 Duo酷睿”推出后, 這個情況發生了逆轉,直到現在的i3i5i7,intel處理器遠遠超過了AMD,現在高端處理器是i7的天下,中高端是i5的地盤。AMD產品線中,FX六核八核功耗不理想,性能也不如i5,只降低身價和i3競爭,還好有個X4 860K四核能在中檔處理器勉強支撐。低端則沒有一樣產品能和intel G1840競爭。AMD APU旗艦產品A10 7850K雖然顯卡性能較高,但也只相當于GT730K D5水平,無法滿足大型游戲玩家的需求。
誤區三、獨顯比集成顯卡好
很多人裝機都喜歡弄個獨顯,裝機公司也樂此不疲,只要兼容,多個顯卡就多賺幾十元,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出現了:i5-4590+GT610獨顯的畸形配置,i5-4590 CPU內置的HD4600顯示核心性能大幅度超過GT610獨顯,如果加顯卡后不僅僅性能會下降,還白花200多元,只有奸商為了迎合不懂客戶喜歡“獨顯”才會這樣做。我們極速空間對這樣配置的機型是非常不屑的,就算客戶要買我們也不賣,裝這樣的機器和為錢下跪沒有任何區別!!而類似配置有時還出現在一些品牌機中。
誤區四、顯存越大越好,顯卡256bit比128bit速度快
由于絕大多數消費者都不懂,很多廠家也在低檔顯卡上安裝了2G/4G的顯存,這個和買臺跑車追求輪胎數量多少沒什么區別。只需記住,目前只要有1GB的顯存,顯卡的速度最主要是顯卡的圖形處理芯片(GPU)來決定,其次是頻率,最后是顯存位寬。
256bit的不一定就比128bit的更快。前年有個客戶想買個1000元左右顯卡,一看GTX750Ti的128位顯存不樂意了,固執的買了已經淘汰的HD6850,理由是:256位的更快,讓人哭笑不得,要知道GTX750Ti遠遠超過HD6850,而且后者功耗極大,絕不應該為了一個256位去買個老卡回家。
誤區五:大板比小板穩定。
這是非常荒謬的說法,是完全外行的主觀猜想。國際一線大廠華碩和技嘉的市場主力產品都是小板,銷量遠遠高于大板,試想如果僅僅是因為板子小就不穩定,華碩和技嘉還會生產小板嗎?如果大小板的用料做工一樣,穩定性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不同在于大板要多3根PCI插槽,這個PCI插槽是用來插電視卡、采集卡、高端聲卡的,一般客戶不會用到,而且很多小板也提供一根,完全能滿足需求。另外,如果介意一些小板的三相供電,完全可以購買四項供電小板,也沒必須要多花費200元選擇同樣為四項供電的大板。只有預算非常充足的客戶和有特殊需求的客戶(如需要插很多PCI卡)多的PCI設備適合大板,多數客戶應該首選小板,性價比更高。
誤區六:高端主板比低端主板的速度更快
例如:Z97主板比B85快,這個誤區是菜鳥常常有的,感覺800多元的主板速度比300多的快,這是典型的“心里作用”。舉個例子,有件服裝本來標價100,很久都沒有賣出去,店主靈機一動,改為:“999元,頂級貨三折甩賣”,結果一下就賣出去了。主板在參數基本相同的情況下高端和低端的性能差距很小,如Z97和B85,最大區別在于擴展性和超頻性。如果CPU相同,Z97和B85性能沒有區別,就是用軟件測試,也在伯仲之間。而且你可能還不知道,i5-4590搭配比B85更廉價的H81主板,其速度和1000多的主板也沒有區別,你是不是很吃驚?
備注:低端主板導致的性能降低這種情況在10年前的一些品牌機上發生過,如某品牌機以前采用的SiS671FX芯片組,雖然也支持E7200,但僅支持DDR2-667內存規格,并且集成的Mirage 3圖形核心性能也弱于G31的X3100,在這種情況下,就算CPU、內存、硬盤和顯卡全部一樣,性能也有衰減,不過這種情況目前已經沒有了。
誤區七:名牌一定好。(正確的是:一線品牌主板確實好,但要排除個別的型號)
例如:華碩等主板通常是高端產品出色,如800元以上主板,而華碩最低端的主板不僅用料做工一般,返修也非常高(備注:根據本站銷售統計客戶返修數據),甚至有的用戶看了商品后,都說“這可能不是正品華碩”。有一次我們用一張全新的華碩低端型號主板安裝,剛開電源就把七彩虹顯卡燒了,PCI-E也燒壞了,拿去華碩維修中心說是顯卡短路,不承認是主板故障,七彩虹中心說是主板PCI-E插槽問題,也不認。不過后來仔細分析,應該是PCI-E插槽質量不好,短路造成。
根據統計,技嘉和華碩的返修率最低,二線品牌中盈通和精英也不錯,返修率低。
誤區八:主板應該有足夠升級余地
例如:現在電腦升級換代很快,一般大的升級CPU的插腳也可能都換了,而且根據Intel的慣例,當新四核推出時,價格都會和老四核相當,甚至更便宜。因此,選購主板不一定要追求最高最新。
誤區九:全固態電容+多相供電一定就好。
衡量一款主板的好壞,我們可以從用料、電路設計、元件排布、做工等方面進行判斷,而最受用戶關注的是電容和主板供電系統,因此,有些主板4相供電卻用3相的材料,MOS數量、線圈的繞數都存在問題。有的主板一下子就弄個“全固態”,用的是很一般的固態電容但價格一下就高很多。
誤區十:inte 第四代i3i5i7比第三代的速度快很多
i3i5i7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產品,每一次升級都伴隨著工藝更先進,功耗更低,而且速度有較大提升。但從第三代到第四代時,工藝不變,功耗略增加,CPU速度的提升只有3-5%左右(同頻率下),主要提升在核心顯卡的性能上(這是導致功耗增加的原因),由于第四代i3i5i7要搭配intel 8系列芯片組,暫時價格還比較貴,由于搭配獨立顯卡無法使用核心顯卡,因此對于非常看重性價比的客戶,如果要搭配獨顯,購買第三代i3i5i7的性價比還略高一籌!當然,如果intel 8系列芯片組的價格降價到和7系列持平的時候,就應該首選第四代i3i5i7了。
于絕大多數PC用戶而言電腦只是一個工具,并不需要懂DIY硬件配置,也不需要會組裝。但是如果你想更好的使用電腦,針對個人使用需求購買最優性價比電腦,最好還是要懂一些DIY硬件配置。此前筆者有一個解決小白用戶裝機遇到困難的欄目《裝機不求人》,每一期講述一個裝機問題,反響還不錯。所以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逐個講解硬件構成以及電商整機優劣,幫助小白進一步了解DIY硬件,做到真正的裝機不求人。
核心硬件解讀:CPU
一臺DIY主機的性能最主要取決于CPU,但是我們常常聽說E3、i3、i5、A8、A10各種繁多的CPU型號,那么怎樣做到一看CPU型號就對它大體性能有所了解呢,請看下圖:
例如Intel Core i5 6500,首先Intel產品線分為賽揚、奔騰、酷睿等。這是一款酷睿系列產品,大家常聽說某某的電腦是i3或i5的,但是同為i3、i5、i7性能可能差距非常大,簡單的說,數越大的越強。再看型號數字部分的參數,第一位數表示這是一款第六代酷睿i5處理器。i5 6500k,后面加了一個字母k,意味著這是一款不鎖倍頻版,您可以調整CPU倍頻獲取更高的性能;i7 5960x后面的字母x代表著這是一款極致性能版,性能超強;i7 4770T表示這是一款超低功耗版。還有移動版、低壓版等筆記本CPU性能稍弱。E3、E5則是服務器CPU,新一代桌面級主板已經不支持服務器CPU,不過E3依然比較受歡迎,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沒有集顯的i7,價格卻比i7低。
AMD產品可以看FX 4300第一位數為4,表示這是一款4核處理器;同理FX 8300表示這是一款八核處理器;比較特殊的是FX 9開頭的仍然也是八核處理器。APU是AMD推出的集顯性能較強的產品,目前主流是A10系列。
AMD CPU核心普遍比Intel多,但并不是核心數越多越好,具體CPU性能我們還要看CPU天梯圖。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
在天梯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Intel處理器在天梯頂端幾乎占據了大部分位置,AMD 處理器在高端產品寥寥無幾,AMD 8核CPU并不如Intel i7 四核心八線程處理器,當然,價格上AMD更具有優勢。
再來看一下CPU各項參數,含義如下:
(1)主頻
CPU內部的時鐘頻率,是CPU進行運算時的工作頻率。一般來說,主頻越高,一個時鐘周期里完成的指令數也越多,CPU的運算速度也就越快。但由于內部結構不同,并非所有時鐘頻率相同的CPU性能一樣。
(2)外頻
即系統總線,CPU與周邊設備傳輸數據的頻率,具體是指CPU到芯片組之間的總線速度。
(3)倍頻
原先并沒有倍頻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總線的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允而生。它可使系統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么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外頻 x 倍頻。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系統總線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Intel CPU帶K版本就是可以通過調整倍頻和電壓來超頻的。
(4)緩存(Cache)
CPU進行處理的數據信息多是從內存中調取的,但CPU的運算速度要比內存快得多,為此在此傳輸過程中放置一存儲器,存儲CPU經常使用的數據和指令。這樣可以提高數據傳輸速度。可分一級緩存和二級緩存。
(1)一級緩存
即L1 Cache。集成在CPU內部中,用于CPU在處理數據過程中數據的暫時保存。由于緩存指令和數據與CPU同頻工作,L1級高速緩存緩存的容量越大,存儲信息越多,可減少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次數,提高CPU的運算效率。但因高速緩沖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復雜,在有限的CPU芯片面積上,L1級高速緩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
(2)二級緩存
即L2 Cache。由于L1級高速緩存容量的限制,為了再次提高CPU的運算速度,在CPU外部放置一高速存儲器,即二級緩存。工作主頻比較靈活,可與CPU同頻,也可不同。CPU在讀取數據時,先在L1中尋找,再從L2尋找,然后是內存,在后是外存儲器。所以L2對系統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3)三級緩存
三級緩存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后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其運作原理在于使用較快速的儲存裝置保留一份從慢速儲存裝置中所讀取數據且進行拷貝,當有需要再從較慢的儲存體中讀寫數據時,緩存(cache)能夠使得讀寫的動作先在快速的裝置上完成,如此會使系統的響應較為快速。
(4)TDP
CPU滿載最大使用功率。
(5)制造工藝
CPU的制造工藝是指在硅材料上生產CPU時內部各元器材的連接線寬度,以前一般用微米表示,現在大多數用納米表示,數值越小制作工藝越先進,CPU可以達到的頻率越高,功耗也越低,集成的晶體管就可以更多。目前Intel的制造工藝為14nm,AMD的制造工藝為28nm。
簡單來說同平臺產品,主頻、緩存越大越好,功耗和發熱量成正比,一般來說TDP越高的CPU,所需的散熱器也就越貴。
另外有些朋友也許聽過CPU盒裝散裝,他們有什么區別呢?
其實現在市面上的CPU有原盒、翻盒及散裝三種。原盒CPU指的是配備原裝風扇的盒包CPU,享受正規的三年保修,翻包則是將散裝或者OEM的CPU外加劣勢風扇,商家可以賺取一定差價,原則上享受散裝的一年保修,但一般商家自主提供三年保修;散裝CPU除了只享受一年保修以外,也不配備風扇,不過價格要便宜數十至數百不等。消費者購買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把翻包的CPU當成盒裝的買啦!
核心硬件解讀:主板
依照支持CPU類型的不同,主板產品可以分為AMD和Intel兩個平臺,不同的平臺決定了主板的不同用途。從近幾年兩家的表現來看,AMD平臺的性價比較高,但是發熱量稍大,功耗整體比Intel平臺高一些,如果您預算較少,可以選擇AMD平臺。而Intel平臺,則具備很高的穩定性,而且平臺性能相對AMD而言也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在新一代Core i7、i5發布之后,Intel的性能優勢愈發明顯,所以Intel平臺比較適合游戲玩家或圖形設計者。但AMD平臺APU系列屬于較為另類的產品,價格不高,集成顯卡性能比較強,一個CPU的價錢相當于CPU+顯卡兩件產品,比較適合預算少、打算組小機箱又有游戲需求的朋友。Intel目前主流有 1150、1151平臺等,AMD主流有FM2+、AM3+平臺,未來的AM4平臺等。
目前市場上比較出名的品牌主板廠商有微星、技嘉、華碩這幾家,這些主板的做工、穩定性、抗干擾性等,都處于同類產品的前列,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品牌產商幾乎提供了免費三年的質保,而且售后服務也是非常完善。另外,精英、華擎、映泰等臺式品牌也非常值得信賴,當然了如果囊中羞澀的話,不妨選擇包括七彩虹、昂達在內的通路廠商。
主板品牌和產品排行榜
主板用料解讀
(1)PCB
PCB層數多的主板,在耐用性上越好,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主板的布線格局更寬松,布線不至于過于緊密,可以根據主板的層數進行合理的布線。所以多層主板加上科學的布線分布會使主板的散熱更好。大家都知道,主板上的所有電器元件,都是焊接在PCB板上的,所以主板的布局設計是否合理,布線是否科學,直接影響都主板的耐用性以及穩定性。一般低端主板大多數會采用4層PCB板材設計,也有少數上次采用6層設計,中高端主板,一般會采用6層以及6層以及上的PCB板材設計,甚至采用8層。
(2)供電
一般主板供電模塊最基礎的設計,是采用1個電感+一組電容+2個MOS管,組成1相供電,這樣的供電設計,可以保障的是每相能承受25W的CPU功率,也就是說,假如主板采用3相供電設計,那么主板只能支持TDP功耗最高為75W的CPU處理器。在您選擇CPU時候,Intel 型號帶K和AMD CPU且有超頻需求,請慎重考慮您的主板供電能力。那么怎么看電感、電容、MOS管好壞呢?
電容:目前主流主板均采用了固態電容。按照Intel白皮書中的說法,在CPU的供電電路中,總電容值不能少于9000μF。因此在每塊主板CPU的插槽附近,都分布了許多大容量的電容,以便充分濾除CPU供電電流的雜波。足夠多的電容可以說是供電的保障,一般用戶也可以通過電容的顆數來判斷供電是否充足。
電感:充足而純凈的電流是保證主板穩定工作的重要條件。由于電感有蓄能的特點,所以電流先流過電感以便濾掉一部分高頻雜波,再流過電容進一步濾掉其余的雜波,因此電感的性能就充分影響到了整個主板供電的純凈度。主板電容的品牌上主要以日系以及臺系電容為主,也有少數的韓系電容的應用。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品牌如:日系的,紅寶石Rubycon、Nichicon、三洋Sanyo以及NCC日本化工等,臺系的如:Teapo智寶、Taicon等,還有韓系的Sacon士康等,不過一線品牌多數都是日系品牌。我們無法看到電感內部構造也只能通過電感品牌來區分電感。臺系MAGIC全封閉鐵素體電感是頂級主板常用的料件,以超頻著稱的主板均統統采用。該電感采用的材料是線徑很粗的線圈,高導磁率、不易飽和的新型磁芯,所以不需要很多的繞線圈數就可以得到足夠的磁通量。
MOS管:MOSFET(場效應管),通常還被叫做“MOS管”,它的作用主要是電流的放大,由于MOSFET的輸入阻抗很高,因此MOSFET非常適合用作阻抗變換。常用于多級放大器的輸入級作阻抗變換,同時用作可變電阻,已獲得恒流源。通常每相供電還可能用到三顆、四顆甚至五顆的MOSFET。更多的MOSFET能讓每顆MOSFET休息的周期延長,減少承受熱量的時間,進而令主板的供電系統更加穩定。因此對于普通消費者可以從MOSFET的數量來判斷供電電路的優劣。
圖中紅框部分為一相供電
再來聊聊“堆料”,“堆料”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并且已經成為很平常的事情了,也是決定一款產品“身價”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了,在堆料方面,還要以大廠商為主,什么全固態、超合金、以及超多相的供電設計,使得主板的用料極致奢華。在這里筆者要多說幾句,很多消費者,在選擇主板的時候,都非常重視這方面的介紹。不過筆者認為,現在的主板用料以及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只要是選擇大品牌的產品,基本都不會出現應為用料不當而導致主板崩潰的。
主板IO接口以及可擴展插槽
PS/2鍵鼠通用接口:即專用于PS/2接頭的鼠標、鍵盤(全鍵無沖的鍵盤一般只能在PS/2接口做到)
同軸輸出接口:主要作用為提供數字音頻信號的傳輸,另外,有些主板也提供完整的輸入輸出接口。如上圖主板只有一個黃色輸出接口,而紅色接口為輸入接口。
光纖音頻接口:主要用于音頻輸出的。
VGA接口:主要作用為連接顯示器的,支持720以下的顯示屏。
DVI接口:主要作用為數字信號傳輸,可支持1080P、2K、4K高清顯示屏。
HDMI接口:主要作用支持音頻傳輸的視頻傳輸接口,與DVI、DP接口一起常見于顯卡側板。
網絡接口:當然它就是接網線的。
USB2.0/3.0接口:2.0的傳輸速度為60MB/s,而3.0的傳輸速度可達2.0的10倍。
音頻接口:在主流的音頻設備輸出接口中,有紅、綠等插口
目前主流主板均有上述IO接口,功能較多的主板還會有USB3.1、 TYPE-C Display port等較為少見的接口。若您選用較老型號主板,要考慮主板是否帶USB3.0接口,USB3.0非常好辨認,可以在上圖清楚看到,接口為藍色。
主板版型尺寸:
標準ATX:標準ATX板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大板,它擁有4個內存插槽,一般擁有7條擴展插槽。ATX板型的尺寸是長305mm*寬244mm。
MATX:Micro ATX 顧名思義,就是小板。MATX板型的長寬均為244mm呈正方形。它擁有4個內存插槽,一般擁有4條擴展插槽。
μATX板:這類看起來長度同MATX板型一樣,但是寬度明顯窄一塊的主板名叫μATX主板,它的板型尺寸為244mm*185mm。在擴展插槽方面,μATX主板仍然采用了4條擴展插。槽由于寬度減小,因此μATX產品基本上只配備了2根內存插槽。
ITX:ITX板型主板尺寸為170mm*170mm,長寬一樣讓它看起來同MATX一樣為一個正方形。由于面積所限,ITX板型只配備了1條擴展插槽,而內存插槽方面,ITX板型只提供了2條內存插槽,這同μATX相同。
還有XL-ATX、E-ATX等少見板型不予介紹。
一般來說,主流機箱向下兼容標準ATX主板以下各類主板,若您選用小機箱在購買之前一定要問清楚機箱支持的主板版型。另外主板越小散熱能力越差,可擴展接口也會越少。如果您想組裝一臺高端游戲主機,ATX是第一選擇;或者您僅想組一臺htpc,放在客廳作為電視主機,則選用MATX或更小的主板;又或者您是外觀黨、辦公黨,顏值第一,則可以選用ITX等小巧型主板組裝微型電腦。
核心硬件解讀:顯卡
我們常聽說GTX 10XX、RX 4XX等都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顯卡命名規則以及性能。
生產顯卡芯片的目前只有兩家企業:NVIDIA公司和AMD旗下ATI公司,我們聽某人說我用的N卡或者A卡就指的是這兩家公司的產品。關于A卡好還是N卡好的爭議已經很久了,仁者見仁,智者見者。各家顯卡有各家顯卡的優點,從自己使用需求出發才是最好的。
N卡近年來勢頭迅猛,許多游戲廠商都針對N卡作特別優化,N卡驅動更新較快,A卡驅動版本比較多,更新相對慢一些。有些朋友說N卡更適合游戲,筆者不太認同。兩種顯卡都很適合游戲,只不過個人認為A卡在畫面上更艷麗多彩,N卡與游戲廠家合作,營銷手段高明看起來更適合游戲,實際上同級別顯A卡N卡表現差不多。同級別N卡功耗更高、價格稍貴,但A卡兼容性略差,各有千秋。
NVIDIA
NVIDIA喜歡采用有規律的命名方式,對相同核心的不同型號顯卡,以不同的命名規則區分開,以方便消費群體識別好顯卡之間的級別,下面我們就說說nVIDIA常見的命名規律。我們看GTX 1080、GTX 1070第一位數為10系列,為最新產品。較早生產的還有GTX 980、GTX 780等意味著這是9系、7系產品;第二位數越大越強;GTX 980TI后面的“TI”表示這是GTX 980加強版,性能比GTX 980高。
ATI
我們拿HD 5850來舉例,第一個5代表是5系列卡,這代表了焦點型號和用了哪些新技能;第二個8代表在5系列中的職位,越大越好;第三個5代表在5系同級卡中的級別,好比HD 5830<HD 5850<HD 5870。最新發布的北極星顯卡也很好理解,RX 480>RX 470>RX 460。
具體性能我們參照顯卡天梯圖,一目了然。
圖片來源于互聯網
在選購時顯卡性能與價格因素顯然是首要的。單機游戲愛好者應選擇高水平顯卡,如GTX 1080、GTX1070、R9 295等;而網游愛好者可以選購一款中檔水平的顯卡即可,如GTX 1060、RX 480、RX 470等;設計工作者可以考慮專業圖形顯卡。若您只是OFFICE辦公,刷刷貼吧看看視頻,那就別湊熱鬧了,CPU集顯就可以勝任這些工作,完全不需要配備獨立顯卡。
4存儲硬件解讀:內存、SSD、HDD
存儲硬件解讀:內存
內存是與CPU溝通的橋梁,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目前來講內存容量主流分4GB、8GB、16GB幾種。4GB內存勉強夠用,目前大部分裝機都會選擇8GB內存,尤其是APU還會占用一部分內存容量作為顯存,所以APU平臺至少應該選擇8GB。而16GB適合大型游戲或者多開需求的朋友。
目前Intel新一代產品已經支持DDR4內存,DDR4內存相比DDR3內存頻率更高,最高達4266MHz;電壓更低,1.2/1.35V低電壓帶來超低功耗;容量更大,單條理論最大可達128GB。消費者在選購DDR4內存時候要注意你的主板是否支持DDR4。
雙通道:就是在北橋(又稱之為MCH)芯片級里設計兩個內存控制器,這兩個內存控制器可相互獨立工作,每個控制器控制一個內存通道。在這兩個內存通CPU可分別尋址、讀取數據,從而使內存的帶寬增加一倍,數據存取速度也相應增加一倍(理論上)。
內存頻率:內存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習慣上被用來表示內存的速度,它代表著該內存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內存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內存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內存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
關于內存雙通道和內存頻率對性能的影響可以參考《實測數據 內存單雙通道對游戲影響幾何》和《頻率or通道?實測內存對A10-7890K影響》。價格上同等容量雙通道內存比單通道內存貴一點,頻率越高越貴,APU必須要選高頻雙通道內存,其他平臺看你的整機預算來選擇合適的內存。
存儲硬件解讀:固態硬盤VS機械硬盤
固態硬盤近年來發展迅猛,一副要取代機械硬盤的架勢。雖然固態硬盤這兩年價格下降不少,但是還是無法與機械硬盤相比,容量上更是不在一個數量級。我們攢機時,怎么在有限的預算內平衡速度、容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從外觀上來講,機械硬盤要比固態硬盤大了不少,重量上也比較沉。另外機械硬盤在使用時間長了會有噪音,固態硬盤較為靜音。固態硬盤讀寫速度較快,不怕震動,機械硬盤最怕震動,所以很多筆記本電腦硬盤比較容量壞。
機械硬盤:接口分類:IDE(已淘汰)、mSATA(常用于筆記本)、SATA3.0
硬盤結構:單碟、多碟
西部數據的機械硬盤產品還有:藍盤、紅盤、黑盤、綠盤四種產品
(1)紅盤:西數新推出的針對NAS市場的硬盤,面向的是擁有1至5個硬盤位的家庭或小型企業NAS用戶。性能特性與綠盤比較接近,功耗較低、噪音較小、能夠適應長時間的連續工作,擁有特色技術NASware,這技術讓其兼容性更加出色,無論是針對NAS或是RAID都能夠擁有突出的兼容性表現。
(2)黑盤:高性能,大緩存,速度快。代號:LS WD Caviar Black。主要適用于企業,吞吐量大的服務器,高性能計算應用,諸如多媒體視頻和相片編輯,高性能游戲機。
(3)藍盤:普通硬盤,適合家用。優點是性能較強,價格較低,性價比高;缺點是聲音比綠盤略響,性能比黑盤略差。
(4)綠盤:SATA 硬盤,發熱量更低、更安靜、更環保。節能盤,適合大容量存儲;采用IntelliPower技術,轉速為5400轉。優勢是安靜、價格低;缺點是性能差,延遲高,壽命短。
機械硬盤的主要參數:
(1)硬盤單碟容量
雖然硬盤的容量在急劇增加,但是筆者感覺很少有用戶關注硬盤的單碟容量和這款硬盤是幾碟裝,其實這個參數直接決定硬盤性能。單碟容量就是指一張硬盤碟片的容量,因為一個硬盤里面通常都有數張碟片,單碟容量對硬盤大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單碟容量直接決定了硬盤的持續數據傳輸率。
(2)硬盤轉速
由于硬盤是電腦存儲系統中最慢的環節,因此內存與CPU很多候都在等待硬盤的操作。毫無疑問,如果硬盤速度提升了,那么系統性能會有不小上升。不過增加轉速會提高產品熱量,同時噪聲也會成倍增長,所以7200轉到現在依然是絕對主流硬盤。
(3)硬盤尋道時間
其實尋道時間就是磁頭到達目標數據所在磁道的平均時間。這個時間和磁頭平均潛伏時間一起決定了硬盤磁頭找到數據所在的時間。這個時間直接影響著硬盤的隨機數據傳輸速度。
(4)決定硬盤性能的其它方面
決定硬盤性能的還有硬盤緩存、接口速率以及接口類型等。主流的1TB單碟硬盤緩存達到了64M。
目前機械硬盤主流的容量為1-2TB,機械硬盤制作工藝極其復雜,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家廠商能夠生產機械硬盤。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固態硬盤的參數都有哪些:
(1)閃存顆粒
閃存顆粒分為SLC、MLC、TLC三種,SLC的性能最好同時壽命也最長,但是價格也是最貴的。而這三者性能好壞與其儲存電壓信號的復雜程度密不可分。TLC的電壓組合由3位二進制構成,即有2的3次方,共8種組合,而MLC的電壓組合是由2位2進制構成,即有2的2次方共4種組合,這兩者一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由于TLC需要更精確的控制電壓,那么寫入數據當然也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同樣的,由于需要識別8種信號,而MLC只需要識別4種,所以TLC會花更多時間來讀取數據。但是和SLC比起來,MLC就被完爆了,因為SLC的電壓組合只有1和0兩種,與MLC的4種電壓組合比起來,SLC會花費更少的時間來識別信號,同時對電壓控制的要求變低:上電就是1,斷電就是0,這也就解釋了SLC的性能為何最好。
(2)主控
主控芯片是固態硬盤的大腦,其作用一是合理調配數據在各個閃存芯片上的負荷,二則是承擔了整個數據中轉,連接閃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不同的主控之間能力相差非常大,在數據處理能力,算法,對閃存芯片的讀取寫入控制上會有非常大的不同,直接會導致固態硬盤產品在性能上差距高達數十倍。目前主流的主控有:Intel主控、andForce主控、Marvell主控、三星主控等。
(3)接口
接口分為SATA、mSATA、m.2、u.2、PCI-E。目前主流固態硬盤均采用SATA接口,旗艦級固態硬盤會采用m.2、u.2、PCI-E。PCIE-E直接與CPU通信,目前最新發布的三星960PRO讀取速度可達到3.5GB/s。
在攢機時,高清影視愛好者、大型單機游戲愛好者,應選擇大容量的機械硬盤。為了更好的體驗可以雙硬盤,固態硬盤作系統盤,把常用的軟件和游戲放在固態硬盤,資料照片等放在機械硬盤。重要數據存儲在機械硬盤也更為穩妥,雖然固態硬盤故障率很低,但發生在我們個人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珍貴的照片,文件數據那可是千金不換的,一旦發生意外,機械硬盤恢復數據也比較容易。
如果你只是日常辦公,看電影,玩一些主流的網游,那么128/256GB的固態硬盤就足夠了,在選擇固態硬盤時,應當盡量購買一些大廠品牌,除了速度,穩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打算了解M.2、PCI-E固態硬盤的內容,請點擊《不迷糊!詳解PCI-E與SATA SSD如何選》。
其他硬件解讀:機箱
很多朋友把錢花在硬件上,但機箱卻能省則省,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機箱屬于不易耗品,選擇的時候更應該再三斟酌,買一個自己合適而且滿意的機箱是很有必要的。今天筆者就與大家談談機箱應該如何選擇。機箱的主要參數如下:
機箱材質:機箱的材質可以說是與機箱的品質直接掛鉤的。機箱的主機材質分為鋼板、陽極鋁、玻璃,亞克力板。一款品質優良的機箱,應該使用耐按壓鍍鋅鋼板制造。并且鋼板的厚度會在1mm以上,更好的機箱甚至使用1.3mm以上的鋼板制造,鋼板的品質是衡量一只機箱優與劣的重要指標,直接決定著機箱質量的好壞。產品材質不好的劣質機箱因為其穩固性較差,使用時會產生搖晃等問題,這會損壞硬盤等主機配件,影響其使用壽命;而且電磁屏蔽性能也差,這對用戶的身心健康有害。鋼化玻璃側版雖然美觀,但很容易發生爆裂,不推薦使用。亞克力機箱防輻射較弱,易磨損,螺絲孔安裝不當會裂開。
機箱結構
(1)ATX
ATX是Advanced TechnologyExtended的縮寫,直譯為先進技術擴展,是由英特爾公司在1995年制定的標準。ATX標準是擴展型AT結構,用于規范臺式電腦,在ATX規范下設計的機箱也被稱為ATX機箱。
(2)Micro ATX
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迷你機箱”,擴展插槽和驅動器倉位較少,擴展槽數通常在4個或更少,而3.5英寸和5.25英寸驅動器倉位也分別只有4個或更少。
(3)HTPC
HTPC(Home Theater Personal Computer),就是“家庭影院個人電腦”的意思。簡單地說,它就是一部注重多媒體功能的電腦應用概念。自從微軟提出"數字家庭"的概念之后,越來越多的廠商爭相推出基于數字家庭概念產品數字家庭是一種DIY新生活的體驗。
HTPC機箱需要嚴格控制輻射干擾,家庭影院系統中還有音頻,視頻,輸出設備等組成部分,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比較接近,如果機箱防輻射功能不強,就容易出現各個配件互相干擾的情況。
了解完機箱的參數,我們再來說說如何選擇合適的機箱呢?筆者總結以下幾點:
(1)鋼板越厚越好
優質的機箱鋼板都非常厚,一是不易變形,二是隔音更好,不易發生共振現象。鋼板越厚,對硬件的保護效果就越好。
(1)機箱邊角處理
細節出真章,很多人在裝機時都有被劃傷的經歷,選擇機箱時注意看一下機箱的邊角處理怎樣,邊角做工也能反應一款機箱的質量如何。
(1)可擴展性
可擴展性也是購買機箱需要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支持冷排尺寸?有多少個硬盤位?有沒有SD卡插口?有沒有光驅位?這些都應按你的實際需求去選擇機箱。
(1)背線設計要合理
不少朋友對背板空間應該留有多大的空間并沒有什么概念,因此就會導致,當機箱買回家,發現背板空間不足,扣不上側板的問題出現。通常情況,背線應預留出1.5cm以上的空間才合理。
其他硬件解讀:電源
裝機在哪里省錢都不能在電源上省錢。為什么電源這么重要?大家都知道,電源屬于一個堆料的產品,其性能與價格是和用料直接掛鉤的。超低價產品必定用料縮水,縮水不僅僅導致電源的額定功率低、轉換效率差,更容易導致死機、斷電等現象。電源壞了倒是沒什么,影響到板卡損失就大了。我們在挑選電源時,參數較多,應當了解以下內容。
(1)額定功率
電源在功率看點上最主要的是看額定功率。一般隋況下電源都不會滿負荷工作,都有不小的余量。這為保證電源長期可靠工作提供了保障,但也正因此,許多劣質電源得以瞞天過海,它們都敢標注挺大的功率,但事實上根本達不到。
(2)功率因數
所謂功率因數,是指交流電源推動負載時如果負載呈容性或感性,會使電流波形與電壓波形之間發生相移,結果推動負載的有用功率小于在該電流波形下系統消耗的總功率,它們的比值就是功率因數。功率因數小的時候可能達到0.6以下,這就意味著40%以上的電能都損耗在線路上了,而這個電能是不會記錄到一般的電度表上的,所以國際標準、國家標準都越來越嚴格地對電器的功率因數作出限制,一般要求達到0.8以上。
(3)轉換效率
效率是指電源輸出功率與輸入功率的比值,它反映著開關管、變壓器、整流濾波電路等元件損耗發熱而失去的功 率(當然包括電磁輻射和噪音所發射的能量,不過相對來說微不足道)。顯而易見,如果電源效率低,不但輸出功率低,而且發熱嚴重,容易出故障,風扇噪音也會很明顯。
我們還聽過商家宣稱X牌認證、金牌認證那又是什么?我們來了解一下。
(4)電源認證
80 PLUS 計劃是由美國能源署出臺, Ecos Consulting 負責執行的一項全國性節能現金獎勵方案。
銅牌認證,所有通過認證的電源必須達到如下指標:20%輕載和滿載下的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2%以上,50%典型負載下的轉換效率則必須達到85%。
銀牌認證將更加苛刻。它要求電源在20%輕載和滿載的情況下,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5%以上,50%典型負載下必須達到88%。
金牌認證,它要求電源在20%輕載和滿載的情況下,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7%以上,50%典型負載下則必須達到90%。
電源里主動PFC和被動PFC區別
主動PFC電路由高頻電感、開關管、電容以及控制IC等元件構成。電路的特點是構造復雜,但優點很多:功率因數高達0.99、低損耗和高可靠、輸入電壓可以從90V到270V(寬幅輸入)等,由于輸出DC電壓紋波很小,因此采用主動式PFC的電源不需要采用很大容量的濾波電容。
被動式PFC通常為一塊體積較大的電感,其內部由多塊硅鋼片外部纏繞銅線而組成。功率因數不是很高,只能達到0.7~0.8,因此其效率也比較低,發熱量也比較大。被動式PFC也并非一無是處,其結構簡單,穩定性上表現好,比較適合中低端電源。大家應從個人實際使用需求出發。
模組和半模組、全模組是什么意思?
模組和非模組指電源的輸出線材。普通的非模組電源的輸出線材是固定的,接出來幾根線就只能用幾根線,不夠了就沒辦法了。模組電源在普通出線的基礎上,還會多出幾個模組接口,通過額外的線材,提高擴展能力。這些模組口需要時插上,不需要時不用,方便了機箱的理線。 除此之外還有半模組電源:除主板、CPU供電外的線材可以拆卸,稱之為半模組。
注意!大家在選擇電源功率的時候,一定要留給自己的平臺一點余量,比如我電腦功率計算下來剛好300W,我就去買一顆300W的電源,這是不好的,應該給自己的平臺余量5-10%為,較佳。但CPU與GPU同時滿載的可能性非常小,大部分電腦運行時間都不會滿載。就算是同時滿載,電源也會有一個最大功率來支持,所以也不必過于追求大功率電源。
熱門電源排行榜
其他硬件解讀:散熱器
眾所周知,高溫是集成電路的大敵。高溫不但會導致系統運行不穩,使用壽命縮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燒毀。導致高溫的熱量不是來自計算機外,而是計算機內部。散熱器的作用就是將這些熱量吸收,保證計算機部件的溫度正常。散熱器的種類非常多,CPU、顯卡、主板芯片組、機箱、電源都會需要散熱器,而其中最常接觸的就是CPU的散熱器。細分散熱方式,可以分為風冷,熱管,水冷,半導體制冷,壓縮機制冷等等。
CPU散熱器是電腦中必備的配件之一,而且對系統的性能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市場中琳瑯滿目的散熱器著實讓人眼花繚亂,如何才能選到一款合適的CUP散熱器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目前主流的CUP散熱方式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液體散熱,另外一類則是風冷散熱。液體散熱包括水冷、油冷等,主要是水冷,而風冷散熱就是大家常見的一個散熱片上面鑲嵌一個風扇的那種散熱方式,種類最多,為大家所常用。
水冷散熱器
水冷使用液體在泵的帶動下強制循環帶走散熱器的熱量,與風冷相比具有安靜、降溫穩定、對環境依賴小等等優點。水冷散熱器的散熱性能與其中散熱液(水或其他液體)流速成正比,制冷液的流速又與制冷系統水泵功率相關。而且水的熱容量大,這就使得水冷制冷系統有著很好的熱負載能力。相當于風冷系統的5倍,導致的直接好處就是CPU工作溫度曲線非常平緩。比如,使用風冷散熱器的系統在運行CPU負載較大的程序時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溫度熱尖峰,或有可能超出CPU警戒溫度,而水冷散熱系統則由于熱容量大,熱波動相對要小得多。
選購水冷散熱器考慮因素:
首先是扣具,這是最直觀、最影響使用體驗的一項,太復雜的扣具會影響到安裝體驗,這也是我們挑選一體水冷應該首先注意的一項;第二是靜音,水冷相比傳統風冷而言最大的兩個亮點就是靜音和效能;在效能不分上下的時候,水冷的靜音變得尤為重要;最后是內部結構,內部結構直接影響水冷的效能以及使用壽命,一體水冷只不過將水箱省去了,水冷頭與水泵集成在一起。
水冷散熱優點:
(1)熱傳導速度更快
(2)對主板無壓力,不會壓彎主板
(3)安裝相對比方便,日后保養維護方便
水冷散熱缺點:
(1)對制作工藝要求較高
(2)對風扇噪音控制要求較高
(3)同質化較為嚴重
風冷散熱器
CPU散熱器從散熱方式來劃分,分為鋁劑型散熱器、側吹式散熱器、下吹式散熱器等等。
CPU散熱器按照熱管從低端到高端來劃分,可以分為鋁劑型散熱器、2熱管散熱器、3熱管散熱器、4熱管散熱器、6熱管散熱器、8熱管散熱器等等。
選購風冷散熱器考慮因素:
首先是散熱能力,TDP越高的CPU發熱量越大,散熱器熱管越多散熱效果越好;其次是合理的散熱器尺寸,有些風冷散熱器會墜彎主板、檔住內存條、散熱器過高導致機箱側板蓋無法合上;最后是靜音,風扇噪音越低越好。
風冷散熱器優點:
(1)種類繁多,適用各種層次的玩家
(2)價格較為實惠
(3)技術成熟
風冷散熱器缺點:
(1)重量大
(2)安裝比較麻煩
一般來說,水冷的降溫能力要比風冷好很多,但是價格較貴。而一體化水冷散熱器散熱性能相當于頂級風冷,類似i7 6950x i7 6700k FX 9590性能較強并有一定超頻能力的CPU顯然水冷散熱器更合適。而不帶K的酷睿系列、奔騰賽揚系列、APU等風冷也就足夠啦。許多低功耗CPU用個幾十塊錢的風冷散熱器輕松壓得住,您可以節省預算花在其他配件上。
6根據不同使用需求選擇配置
看了這么多,相信你對電腦配置已經有所了解,針對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辦公、游戲、多任務。下面我們來舉例分析三種配置有何不同。
辦公
辦公電腦,因為不需要玩游戲,一般不需要獨立顯卡,當然,如果你想上班玩游戲當我沒說。。。數碼產品買新不買舊,CPU上選擇余地很大,對性能要求不高的可以換成G4400,對性能要求高的可以換成i5 6500。主板B150M就已經足夠,內存標配8GB,如果你的文件較多,那就再填一塊機械硬盤當倉庫盤。機電散熱沒什么好說,選擇價格低的就可以,整機功耗不超過150W,不用擔心散熱和電源功率問題。
游戲
不同游戲之間對電腦配置要求差別很大,比如《DOTA2》的配置要求就要比《英雄聯盟》高很多。目前大部分游戲i5 6500與GTX 1060都能勝任,土豪可以把CPU升級成i7 6700K換成Z170主板,GTX 1080顯卡、加內存、加PCI-E SSD;或者是覺得這價格太貴,CPU縮至i3 6100配上GTX 750Ti,打網游也不在話下,根據你的游戲需求和預算來選擇。
多任務
經常渲染視頻,或者是多開游戲的朋友在購買電腦時應選擇多核處理器,Intel Core i7 6700K處理器四核八線程,目前Z170頂級處理器;在存儲方成,考慮到多開,內存選擇了8GB*2的套裝,增加了一塊機械硬盤;顯卡是選擇GTX 1080和是GTX 1060,完全看你的錢包厚度。如果你對這個性能還不滿意,也可以考慮購買X99平臺電腦,Intel最新推出的i7 6950X,10核心20線程,目前為止性能最強大的處理嘎器,但是價格也非常昂貴。
7電商整機優劣、總結
如果你實在是看不懂,或者懶得看,品牌機太貴,只能選擇電商整機了。雖然電商整機相比自己組裝有著無可比擬的價格優勢,但是很多用戶還是擔心電商整機質量問題。這無疑增加了小白購買電腦的選擇難度。
天貓某主機
比如這臺主機,典型的低U高顯,不到400元的CPU配上1600元的顯卡,小馬拉大車,完全沒有必要。再看看商家所謂的魯大師跑分30萬分,APU跑分高是因為異構運算強大,魯大師支持異構,但大部分軟件都不支持異構,單純跑分高沒有任何意義。
淘寶甚至天貓充斥著大量的這類主機,這讓大家對DIY電商整機的整體印象非常差。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影響了正規DIY電商整機商家,攪亂整個DIY市場。我們在購買時應當盡量選擇大品牌整機商,售后有保證,千萬別貪圖一時的便宜,引起不避要的麻煩。
總結:有關DIY硬件配置就到這里了,裝機步驟網上教程非常多,在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這篇文章很長,相信很多朋友別沒有讀完,但其實裝機非常簡單,能自己組裝電腦成功點亮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生活中的小樂趣,不正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