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源于:元淦恭說
作者:元淦恭
日前,各地開始陸續交出2020年的經濟成績單。重慶經濟總量超過廣州,蘇州GDP突破2萬億,7個2019年GDP接近萬億的“準萬億”級城市全部邁入萬億俱樂部門檻。
成都2020年的初步經濟數據尚未公布,但2020年年底成都市委書記就十四五規劃的說明中透露,成都2020年GDP同比增速有望超過4%,GDP總量預計超過1.8萬億。如果2021年、2022年成都保持平均每年5%出頭的名義增速,2022年的GDP也將邁過2萬億元的門檻。這座深居內陸的城市,繼續雄心勃勃的征程。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率先發展。2000年,西部大開發開始實施,但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一步強化了宏觀經濟的外向型特征,深居內陸的成都在全國城市中的排位繼續下降,到2005年前后,成都經濟總量排到了全國城市的第14位,并在這個名次上橫盤了好幾年。
到了2019年,成都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全國第7位,在全國前十五的城市中是進步最大的。從2009年到2019年,成都GDP絕對值增長了277.84%,增長幅度在省會城市中僅次于合肥,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領跑。成都和東部發達城市的總量差距也顯著縮小。
2008年,成都GDP是廣州的47%,蘇州的55%,而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成都GDP已經相當于廣州的74%,蘇州的90%。電子工業和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成都實現了經濟總量的巨大跨越。
1月22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啟動試飛(圖據新華社)
成都也是典型的“基建狂魔”,無論是機場、高鐵還是軌道交通,都在過去十多年里實現爆發式增長。
2020年年底,成都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500公里,覆蓋了除青白江區之外的全部11個市轄區(包括2020年剛剛撤縣設區的新津)。全球范圍內,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不含市郊鐵路)超過500公里的城市此前只有3座,分別是上海,北京和廣州。
從開通運營第一條地鐵到軌道交通里程破500公里,北京花了43年,廣州花了22年,上海用了20年,成都只用了——10年。這個軌道交通史上的“成都速度”,不僅前無古人,恐怕也很難有后來者可能企及。
受疫情影響,全球航空業2020年備受沖擊。成都雙流機場當年客運吞吐量僅次于廣州,位居全國第二,并躋身全球客流十大之列。2020年12月,成都新機場天府機場航站樓基本建成,將在2021年3月底完成竣工驗收,6月正式投運。成都將由此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中國內地第三個實現“雙國際機場”運營的中國內地城市。
在內陸地區,成都是新經濟最為繁榮的城市。主要的通信和互聯網“大廠”,都把成都作為在內陸布局的重中之重,“王者榮耀”的橫空出世,更讓成都進一步坐穩“手游之都”的地位。
成都也有極強的消費能力,機動車保有量常年穩居全國城市第二,僅次于北京。成都也連年在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榜單上高居首位,新一線城市研究所認為成都在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人活躍度和生活方式多樣性三個維度都排名新一線城市第一。成都的豪車消費、奢侈品消費也早已聲名在外。
成都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國際能見度”,它不僅是僅次于京滬穗的使領館“第四城”,也是舉行大型國際活動最頻繁的城市之一。從2013年《財富》全球論壇開始,到2016年G20財長會,2019年世警會、中日韓首腦峰會,成都的國際性活動一直緊鑼密鼓。
2021年,成都將舉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25年,成都將舉辦世界運動會(全球最大的非奧運會項目運動會,2009年曾在高雄舉行,成都是首個承辦的中國大陸城市)。“十四五”規劃期間,成都在一頭一尾的兩個年份都舉行大規模賽事,頻次之密,也極為罕見。
今天,在全球距離海洋直線距離超過1000公里的城市里,成都人口規模第一,經濟規模第二(僅次于芝加哥,后者雖然遠離海洋,但因為在五大湖畔,實際上也是“沿海”性質城市而非內陸城市)。在中國GDP最大的12個城市中,成都是僅有的兩個不通航城市之一(另一個是北京)。成都的快速興起,成為內陸城市實現跨越式趕超的最佳范本,這座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自信,續寫著從“天府之國”到“揚一益二”的榮光。
成都的經濟體量雖然已經十分龐大,但應當看到的另一面是,成都經濟發展的質量指標,遠遠不像它的規模指標那么耀眼。
數據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019年,成都的人均GDP是10.33萬元(折合美元1.499萬)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排在第21位,和經濟總量的第7名相去甚遠。南京、杭州、武漢和蘇州、寧波當年的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美元,而成都還沒有突破1.5萬。
雖然成都在過去十多年已經很大程度上縮小和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但成都的人均GDP仍然落后于大量中東部城市。無論是作為省會城市的長沙、福州、合肥、鄭州和濟南,還是沿海非省會的佛山、南通、青島、泉州、東莞,人均GDP都高于成都。
與此相應的是,成都的居民收入和中東部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城市的差距仍然顯著。2019年,成都城鎮居民收入比武漢低將近6000元,只相當于南京、杭州、蘇州的大約三分之二。
能夠反映城市頭部企業數量的上市公司家數和市值指標,成都的表現也不如經濟總量顯眼。
以A股、港股、美股合計,成都上市公司家數排在全國第八位;以A股計,則排在全國第九。上市公司數量和GDP排名(全國第七)差距不大,并且是上市公司最多的十個城市中唯一的中西部面孔。
數據來源:中國基金報
但成都的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則低不少。根據中國基金報的統計,成都上市公司總市值只排在全國第12位,低于上市公司家數少于其的遵義、佛山、無錫、天津和長沙。
在頭部公司方面,成都市值最大的公司是海底撈(6862.HK),最新的市值在2800億-2900億人民幣。除海底撈之外,市值超過1000億的還有通威股份(600438.SH)(目前市值1600億-1700億),而新希望(000876.SZ)市值則在1000億上下波動。
平心而論,成都市值最大的這三家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都具代表性和辨識度,但相較成都全國第七的經濟總量來看,這樣的頭部公司名單還是偏弱的。
京、滬、深三個一線城市,大型上市公司數量很多,成都和它們不具顯著可比性。但上面列出的7個城市,整體上和成都比較接近,廣州和成都一樣是大區中心城市,杭州、佛山、寧波、無錫、南京、長沙等,經濟總量和成都在同一量級。
相較上面列出的這些企業,成都市值較高的上市公司是明顯“偏科”的。3家上榜公司都在和“吃”有關的餐飲、食品、農牧領域,行業多元性明顯不足。
如果我們從營業收入和利潤的角度來看,成都的大企業也是偏少、偏弱的。
制圖:21世紀數據實驗室
2020年《財富》世界五百強中,成都榜上無名。
而在2020年《財富》中國五百強里,成都的表現也比較平淡。
《財富》中國500強企業在中國內地城市的分布
中國500強企業超過5家的城市有19個(內地城市18個,香港是24家企業的注冊地,排名第四)。成都有7家,和寧波、廈門、太原、濟南并列中國內地第八。但成都的中國500強企業整體規模偏小,無論是營業收入、凈利潤,都未能進入18個內地城市的前十位。
成都中國500強企業2019年營業收入之和為2938億,排名全國第12,經濟總量低于成都的杭州、廈門、佛山、南京、天津、武漢,中國500強企業營收都超過成都。
凈利潤之和,成都也排在第12位,低于杭州、佛山、南京、天津、武漢。
凈利潤和營業收入的比例,可以大致反映該城市頭部企業的盈利能力。在這一指標上,杭州、寧波、深圳、廣州位居前四,均在10%以上,杭州500強企業的凈利潤/營業收入更達到14.5%,反映出杭州公司整體上較強的盈利能力。
成都這一指標排在全國第十,數值為5.82%,雖然高于天津、重慶、濟南、廈門等,但仍低于京滬穗深四大一線城市,也低于杭州、南京、武漢這三個下游省會和寧波、佛山兩個沿海經濟強市。
僅以成都和另一個“網紅城市”杭州相較,杭州中國500強企業的凈利潤2385億,相當于成都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的81%。成都中國500強企業的營收之和,和杭州中國500強企業的凈利潤之和在同一數量級,正是杭蓉發展水平差距的注腳。
我們看到成都這座城市的兩面。一方面,成都的經濟總量在快速擴張,交通和基礎設施狂飆突進,持續招商引資帶來制造能力飛升,強勁的頭部消費人群,不斷舉辦的大規模國際活動。
另一方面,成都的人均GDP、居民收入相較東部地區仍在相對落后水平。頭部企業數量偏少,營收和利潤規模偏小,缺少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大品牌。
這些年很多關于區域經濟的討論,喜歡用“強省會”來表述經濟總量大、在省內占比高的省會城市,其實未必準確。就成都而言,與其說它是一個“強省會”,不如說它是個“大省會”。
高增長帶來龐大總量,頭部企業弱勢和人均收入偏低,成都的兩面性,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全中國的縮影。
2020年,中國GDP總量首度跨過100萬億元大關,和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世界級的高鐵網、高速公路網,構成軌道和車輪上的流動中國,強化了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招商引資、本土創業和國有經濟的結合,讓中國贏得并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絕大多數主要工業制成品的產量穩居世界第一。
圖:成都IFS集中了不少奢侈品門店
14億人口的龐大基數下,有4億具較強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其中富裕階層在中國人中的占比雖然較低,但絕對規模卻相當可觀,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不斷舉辦的國際性活動,也成為中國城市增強國際影響力和補齊基建短板的絕佳機會。
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均GDP、居民收入等指標,還遠未邁入中等發達國家門檻,和發達國家相去甚遠。
這反映的嚴峻現實是,中國雖然產業門類全、制造能力強,但整體上仍然在全球產業鏈中居于中游。
目前,全球范圍內除了城市經濟體以外的較大經濟體,大體有五種類型:
服務業和制造業高度發達,在技術水平和品牌力上居于全球領先地位的經濟體(典型的發達經濟體,如美國、德國、瑞士等);
制造業比較優勢突出,加速進行工業化追趕的新興經濟體(如中國);
重要戰略資源富集、人口較少、人均資源極為豐富,具備一定工商業實力的經濟體(資源型發達經濟體,如挪威、澳大利亞等);
重要戰略資源富集、人均資源較為豐富、工商業實力整體疲軟,產業發展極不均衡的經濟體(資源型經濟體,如中東石油國家,俄羅斯);
其他經濟體(缺少煤、鐵、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工農業發展水平較低,在全球經濟循環中作為他國初級原料生產國和工業品銷售國的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
應當承認,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雖然在產業鏈上較資源型經濟體和不發達經濟體優勢明顯,但和傳統意義上的發達經濟體,仍然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距。發達國家對關鍵技術、重要零部件和核心品牌的掌控力,使得它們仍然處在產業鏈的更高端環節,無論是前端的技術研發,還是后端的品牌轉化,發達國家的企業都占據絕對優勢。
圖:英特爾成都封裝測試廠,圖據網絡
成都每年生產的iPad,占全球iPad產量的一半。在成都封裝測試的英特爾芯片,供應全球半數的筆記本電腦。成都年產整車超過100萬臺,但除了已被吉利收購的沃爾沃外,絕大多數下線的汽車都是合資企業生產的外國品牌。
電子和汽車產業,是全球產業鏈向中國集中,沿海產業鏈向內陸延伸的重中之重,對這兩大產業的承接,也是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經濟總量躍升的不二法門,但我們應當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由于缺少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強勁的品牌力,這些產業雖然有效拉動了成都的GDP、稅收,創造了巨大的就業機會,并間接支撐城市公共部門運轉和基礎設施建設,但是這些企業大頭的利潤,還是被擁有技術和品牌的外商拿走了。
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經濟的整體性問題。我們如果觀察《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全球榜單,就能看出中國在全球產業生態位上的明顯差距。
雖然在2020年,中國大陸(含香港)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數量(124家)已經超越了美國(121家),但在產業分布上還是比較偏科的。中國企業只分布在30個細分行業,而美國企業分布在46個細分行業。而且上榜中國企業中央企占比極高,行業領域也大量集中在上游的采礦、冶金、石化、基建和房地產等領域,但在像半導體、醫療等新興領域,中國上榜的企業卻是空白。
《財富》分析,中國的世界500強上榜企業,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原文引用如下:
中國大陸企業(不計臺灣地區企業)124家,平均銷售收入669億美元,平均凈資產364億美元,平均利潤36億美元。它們的平均利潤約為美國企業的一半。根據這三個數據計算,上榜中國大陸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為5.4%,低于美國企業的8.6%,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是9.8%,低于美國企業的17%。
如果考慮到中國和美國上榜企業平均雇傭員工數量的差別,上述差距進一步擴大。美國上榜企業2019年平均雇傭員工143,243人,中國上榜企業平均雇傭員工175,706人。中國企業員工人數是美國的1.23倍。美國企業人均銷售收入57萬美元,中國企業只有38萬美元;美國企業人均利潤4.9萬美元,中國企業人均利潤只有2萬美元。中國企業的人均銷售收入和利潤與美國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對照中美兩國上榜企業的數據,人們還能發現,今年進入榜單的中國銀行有10家,這10家銀行的利潤總額為1,941億美元,占全部上榜中國企業利潤總額的44%。長期以來,中國銀行業利潤奇高,上榜銀行的利潤占全部上榜企業利潤50%以上。雖然今年上榜銀行利潤占比已經明顯下降,但比例還是過高。實際上,銀行利潤過高必然擠壓非金融企業的利潤。如果不計算銀行所得利潤,2019年中國上榜的非銀行企業114家的平均利潤只有近22億美元。美國上榜8家銀行,其利潤總額是1,328億美元,占全部上榜企業利潤總額的15.7%。如果不計算銀行的利潤,其他113家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仍然達到63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中國非銀行企業的近3倍。
GDP不說明一切,深層次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此。中國的100萬億GDP,其中有相當部分其實并非中資企業的利潤,而是在華投資的外企(外商獨資企業注冊為中國境內公司)的利潤,最終會變成它們境外母公司的利潤。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產銷國,但財富世界500強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在行業內排名最高的上汽也僅為全球第七,排在它前面的是大眾、豐田、戴姆勒、福特、本田和通用。上汽、一汽、東風、北汽、廣汽等500強企業,生產的合資汽車品牌,主要就是全球前六大車企的品牌。
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電氣和計算機工業基地,在這一領域也存在明顯短板。我們合并看計算機、辦公設備和電子、電氣設備榜,全球共有24家企業上榜。
中國大陸上榜企業為5家,少于日本(6家),和美國、中國臺灣相同。但中國大陸企業中營收最高的聯想,收入排名也僅為全球第十,而美國的蘋果、戴爾、惠普分別是全球第1,第4和第8。美的、海爾、格力三家上榜,反映出中國在白電領域的強勁實力,但在更高精尖的電子設備領域,中國的世界級品牌仍然較弱。(華為在世界500強細分行業中被劃入網絡、通信設備,排名全球49位,小米被劃入互聯網服務與零售,排名全球第422位)。
在互聯網服務與零售榜上,京東、阿里巴巴、騰訊和小米占到7席中的4席(另外三家是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但中國大陸在IT產業的上游存在感仍然很弱,計算機軟件(上榜企業為微軟、甲骨文、SAP)、信息技術服務(上榜企業為IBM、埃森哲、富士通、NEC)、半導體電子元件(上榜企業英特爾、臺積電)三個細分行業均沒有中國企業的身影。
這些事實讓我們冷靜地思考一個現實——雖然中國已經邁過了GDP超100萬億人民幣的門檻,但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經濟大國”,還遠非一個“經濟強國”。單一市場的龐大人口,高素質勞動力筑成的產業基座,讓中國擁有極為厚實的發展基礎,但是向高端產業邁進的征程,才剛剛開始。
經歷了過去幾年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人就中國的產業進階之路形成共識:“一個具有世界上最龐大互聯網人口和智能設備消費人口的國度,怎么可能不出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向產業鏈上游行進。世界上又有哪一個人口規模在5000萬人以上的中等收入以上國家,在芯片、精密儀器、商用軟件、硬件設計工具等信息技術產業鏈的中上游位置上,缺席過自己的角色。”
這其實并不只是針對電子領域,在其他各行各業,道理都是一樣的。如果不掌握自己的技術,自己的品牌,中國“打工人”的辛勤付出,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中美經貿摩擦爆發時,中方說美國企業從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獲取了巨大財富和利潤,此言非虛。
中國始終需要外資,開放之門也會越來越大。但中國不能永遠只依賴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成本比較優勢“安身立命”。如果不能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中國就只能是一個難以邁入發達國家門檻的二流國家。
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中國決策層關注的重點不只是GDP的絕對值,更是GDP的含金量。中國的GDP只有更多由本土的技術、品牌和創新來驅動,才能夠最終讓中資和中國勞動者獲得更多收益和更大尊嚴。
在2020年的經工會上,決策層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不僅是著眼全球競爭和中國產業安全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打破“內卷”真正成為高收入經濟體所必須跨過的門檻。
作為“微縮中國”的成都,同樣面臨這樣的現實挑戰。超大規模的人口腹地、開掛的基建規模和速度、強勁的招商引資能力,讓成都不僅有強大的工業產能,也有大量服務業企業的區域分支(從而形成不少高收入工作機會),但這些還不夠。
圖:成都高新區一瞥,圖據網絡
在一定程度上說,雖然成都的城市面貌早已與東部沿海大城市無異,但成都過去幾年仍然在快速承接產能轉移帶動高增長的發展階段,更近似5-10年前的東部沿海。深圳、蘇州等城市探索在電子、生物制藥等產業上謀求進階的路徑,成都是繞不開的。
作為一個實際管理人口達到2000萬的城市,成都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域現代化和普遍富裕,離不開更強大的本土企業和本土品牌。
當然,由于成都是中國這個統一大市場的一部分,外來企業的在蓉投資和設置分支,自然可以“水漲船高”地推高成都的經濟效率和居民收入。所以相對全中國而言,成都或許還沒有到那么“背水一戰”的地步。
然而,作為一個人口腹地、經濟規模、高等院校分布、科研實力已經居于全國前列,被公認為中國最宜居城市之列的大都會,成都理應在帶動中國本土產業“由大向強”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是它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成渝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的國家使命。
!
捐贈18臺聯想電腦
鼓樓這家社會組織又發力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6月25日下午,在共青團福州市鼓樓區委員會的指導下,團屬社會組織鼓樓區青鄰幫助你促進會開展“青鄰公益 情暖校園”愛心捐贈活動,向福州市鼓樓第一中心小學捐贈18臺聯想電腦。本次捐贈活動旨在改善我區小學教學條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捐贈活動中,團區委領導和促進會負責人、鼓一小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家詳細了解了學校當前教學設施配置情況和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以及學生們的學習情況。
校方對這次捐助活動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表示會充分發揮這批電腦的作用,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著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據了解,“青鄰公益”項目由共青團福州市鼓樓區委員會和鼓樓區青鄰幫助你促進會聯合舉辦,旨在通過向鼓樓區中小學捐贈電腦、空調等設備,幫助改善辦學條件,積極為師生創造更加舒適、優質的工作學習環境。截至目前,已累計為三所學校發起了公益行動,積極傳遞社會愛心和溫暖。
一起轉發
為鼓樓有愛的社會組織點贊!
峽網6月20日訊 (福州晚報記者 江海 文/圖)
談起魚丸、三坊七巷,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福州,但你會把福州和紙巾聯系起來嗎?今年電商“6·18”大促期間,福州的紙巾產品在網上熱銷,占據了全國該品類的半壁江山。省電商協會相關人士表示,驕人成績的背后,折射了福州新一代商家的創新意識。
福州產紙巾成行業“隱形冠軍”
在電商領域,日銷萬件的產品算得上是“爆款”。而在電商“6·18”大促期間,福州的紙巾品牌“植護”竟創下了日銷10萬件的佳績。
“植護”的相關負責人說:“很多人不知道我們的品牌,但消費的卻是我們的產品,我們是這個行業的‘隱形冠軍’之一。”
據了解,在網上“植護”紙巾長期以來都是各大電商平臺的銷售冠軍,2014年至今,“植護”累積了四五千萬客戶,有時單日活動就能賣出三十萬箱紙巾。
福州另一家很多“00后”比較熟悉的二次元企業“歪瓜出品”,在紙巾銷售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天天特賣的紙品日活動中,由淘寶牽頭撮合,“歪瓜出品”跟抽紙品類進行跨界IP合作,一個月銷售了100萬包紙巾。
近年來,紙巾行業的競爭日趨激烈,有時十幾元能買三四十包紙巾,“低價怪圈”下產品的質量與企業的利潤率可想而知。然而,福州紙巾的銷量大,利潤也高。福州紙巾品牌“手心緣”的負責人林小虹告訴記者,在價格提高20%的情況下,公司的紙巾銷量還能增加30%。
紙巾產業崛起靠創意及大數據
福州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紙巾知名產地,但在新經濟環境下,福州紙巾產業異軍突起,其中原因何在呢?
“福州的一些年輕人用創意設計、IP跨界的方式,為紙巾產業的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省電商協會相關人士表示。
“歪瓜出品”是福州“90后”胡櫟偉創辦的淘寶店,以創意設計著稱。早在2015年,他就想到把一些“奇奇怪怪”的創意設計和日常生活用品相結合,在自己的店鋪上銷售,其中不少產品都成了“爆款”。
“歪瓜出品”的創意能力引起了年產值近10億元、發展了23年的福建紙巾生產巨頭新億發的注意。新億發旗下擁有紙巾品牌“手心緣”,但市場卻始終沒有打開。看中了“歪瓜出品”的創意能力,新億發集團OEM總監林小虹便通過她在福州的人脈關系找到了胡櫟偉,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創意紙巾的開發。2018年5月,“手心緣”與“歪瓜出品”的聯名款創意紙巾上線,一天最高售出了3萬包。
通過與“歪瓜出品”的合作,“手心緣”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合作期間紙巾銷量增長了30%。
通過這次合作,“歪瓜出品”也逐漸摸索出了品牌跨界的商業模式。2018年8月,“歪瓜出品”在淘寶天天特賣的牽線下,和紙巾品牌“聰媽”合作開發了一款“表情包抽紙”,大獲成功。隨后,他們還推出了一款“躺倒鴨”抽紙,推出至今8個多月,工廠追加下單近10次后銷售依然火爆。同時,“歪瓜出品”目前自主開發的IP在10個左右,合作IP有二三十個,比如微信表情包等。
“植護”的崛起靠的則是精準的商業定位。“紙品業的傳統消費習慣是用戶認定一款包裝后就只買一種,所以廠家一般不會改變產品的包裝。”植護運營負責人郭鷹表示,這一習慣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并不適用,天貓的數據顯示年輕人對外包裝的多樣性和個性化需求更高。因此,他們根據阿里的大數據反饋,在經典藍色包裝的基礎上推出了三色包裝以及卡通形象包裝的抽紙。郭鷹說:“后臺數據顯示,新款抽紙的點擊率、轉化率都高于其他新品,在學生群體中格外受歡迎,18日當天的銷量迅速突破了10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