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車輛的保養提醒功能,分為三種。
1.里程倒計時等效機油壽命倒計時方法
這種方案比較保守,一般應用在只有發動機保養指示燈的一些低端車型中。這種機油剩余壽命計算的核心思路就是將車輛行駛里程作為判斷機油壽命的唯一參數,每當汽車運行一段里程后,發動機保養指示燈亮,表示需要保養,更換機油,保養之后需要手動復位保養指示燈,開始下一周期的保養里程倒計時。這種方案是主機廠經過嚴苛的測試,選取不同測試工況的車輛,采集不同行駛里程的舊機油,進行機油理化性能分析,以大致確認車輛行駛里程與機油劣化程度的對應關系,然后綜合確定一個保守的機油保養間隔里程。這個定義的機油保養間隔里程基本能涵蓋幾乎大部分汽車使用工況。它的優點是成本低,缺點是機油保養里程定義一般很保守,比如5000公里保養、10000公里等,所以它的提醒并不精準。
2. 粗略式機油剩余壽命計算
這種機油剩余壽命計算應用在有單獨機油壽命顯示系統的車型中,其原理是通過采集發動機運行中不與機油質量直接相關的間接參數,代入算法模型,實現機油劣化程度的預估,從而實現機油剩余壽命的實時計算。不同的主機廠,甚至不同的機型,機油剩余壽命的計算模型都不太相同。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將曲軸運轉圈數作為機油壽命計算的基線(比如美系車一般將300萬轉作為機油壽命的終點線),再采集發動機運行參數(如發動機轉速、機油壓力、機油溫度等)作為機油壽命的劣化因子,結合具體的算法,預估機油剩余壽命。所以這種方案相比第一種的參考價值會更大一些,一般像通用或者福特會采用這種方式。
3. 精確式機油剩余壽命計算方法
這種機油剩余壽命計算也是應用在有單獨機油壽命顯示系統的車型中,且與粗略式機油剩余壽命計算方式類似,也是通過算法模型實現機油剩余壽命的計算,寶馬的CBS就是使用的這種。但是與粗略式機油剩余壽命計算不同的是,精確式機油剩余壽命計算在算法模型里直接引用了機油質量的實時參數,而這個實時參數,就是通過機油狀態傳感器獲得而來。機油狀態傳感器顧名思義就是監測機油的狀態,通過監測機油的介電常數,再輔以其他發動機運行參數,帶入算法模型,所以它能夠第一時間發現機油混入異物的異常狀態,比如油水混合、機油增多、機油稀釋等。所以這種方案得出的保養提醒就會更加精準,只不過成本頗高。
雖然機油剩余壽命的計算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都經過了大量的試驗驗證,其本質上都是嚴謹靠譜的,但是成本上的差異,導致了計算思路的差異,所以車主朋友們也不能完全信賴行車電腦,還是要建議嚴格參照保養手冊上的定義,針對不同的車型,采取主機廠推薦的機油換油周期。不過特別要說明的是,建議選用主機廠推薦的機油型號。因為不論哪種機油剩余壽命計算方式,都是針對特定型號的機油進行測試從而定義的換油周期或者算法模型,私自更換了機油型號,機油剩余壽命計算可能就不準確了。
了保證安全穩定運行,除了頻率限制之外,很多處理器還會設置有“功率墻”、“溫度墻”,當運行功率、溫度超過限制的時候自動降頻。在筆記本處理器上,我們已經見慣了這一限制造成的影響,比如游戲幀速大幅變化、系統流暢度突然降低等。而在臺式機處理器上,這種限制其實也是存在的,特別是在高端處理器、可超頻處理器上,這些“墻”同樣是影響其頻率提升,性能發揮的重要限制。
處理器遇到各種“墻”的時候,會出現頻率大幅調整
近期,很多主板廠商更新了AM4主板的BIOS之后,增加了一個新的功能“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精密升壓超頻)”,它就是解決功率墻限制的一個方式。它到底是什么東西?又是如何降低功率墻的影響呢?
何為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
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是針對第二代銳龍X型產品的技術,即目前的銳龍5 2600X和銳龍7 2700X兩個型號,安裝其他型號銳龍的時候,在BIOS中是看不到相關設置的。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為這些處理器中搭載的XFR 2.0(自適應動態擴頻2.0)技術的補充或升級(圖2),讓這些高頻處理器可以真正穩定運行在高頻率下,更好地表現出它們和非X型的區別。
AMD推出第二代銳龍時,在XFR 2.0技術的介紹中,就已經提及了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功能
在BIOS中開啟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后,主板的功耗墻會解鎖,還會根據CPU和主板的具體情況,對電流強度進行更智能的調整,降低功率與溫度,使其可以更長時間地運行在高頻下,充分榨干第二代銳龍處理器的潛能。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還是用于處理器自身的“擴頻(Boost)”調節,與用戶主動超頻操作無關。
如何開啟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
在各大主板品牌的BIOS中,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的開啟方式都很相似:進入BIOS,打開“Advance→AMD CBS→NBIO Common Option”,可以看到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項目。
在這一項目下有多個狀態可選,一般默認為Auto,即系統智能選擇,如果希望感受其能力,可以改成Enable,強制一直開啟。
我們還可以手動設置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的等級(scalar),最高等級為10X,需要非常強的散熱能力,建議擁有高端液冷散熱器的用戶選用。如果采用自帶的Wraith Prism散熱器,那么保險一點,選擇5X比較合適,高端風冷散熱器最好也不要超過8X。
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的表現如何
開啟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后,處理器在運行時的頻率會比默認狀態下高50MHz~100MHz。而在運行一些高負載程序,使其功耗達到較高水平后,未開啟這一功能會有明顯的降頻,開啟這一功能后降頻幅度和次數都會有所減少。
另外,開啟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后,在自動擴頻時,很多頻率下的電壓比未打開這一功能時低一些,更不會出現未達到最高頻率,就先把電壓調節至最高的情況。相應的,CPU運行溫度也常常比未開啟這一功能時低幾度,這說明它對電力系統的調節比XFR 2.0要更加智能。
當然,從前面提到的頻率提升也可以看出,配合目前的第二代銳龍X處理器,開啟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對性能的提升并不是很明顯。畢竟銳龍5 2600X/銳龍7 2700X代表發熱量的TDP(熱設計功耗)這一指標已經達到了95W/105W,無論怎么限制電流、電壓,距離芯片安全溫度這個“終極限制”都不太遠,而為了運行在正常擴頻頻率下,也實在不值得使用液氮等非常規手段。
那么,看似有些雞肋的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意義究竟在哪里呢?除了讓追求極致的DIYer更徹底地釋放自己電腦的潛能外,我們還應該向前看。目前新一代的7nm制程銳龍已經初露端倪,而新一代APU也曝出了內置顯卡的超頻能力,在這些處理器中,可以放開功率墻、精細控制供電的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應該可以有更好的發揮。
此外,目前不僅是高端的X470主板上提供了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一些B350主板也同樣擁有這一功能,這讓我們對即將到來的銳龍3 X處理器有了一些想法。在配合B350主板(或者未來的B450主板),打開Precision Boost Overclock功能后,對于發熱量相對較低的銳龍3 X處理器來說,會不會有更大的可用功率空間?是否有可能使它長時間運行在最高頻率下,獲取最強性能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為互聯網時代的傳奇公司,思科在很多人心目中還是不可撼動的存在,畢竟大家買東西的時候更在意的還是產品力。直到現在,很多企業的網絡設備里面,仍然有若干年前購買的思科設備在服役,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最近公司增添了幾個工位,所以運維又購置了一臺思科的小交換機,趁他不在,我來給大家開個箱。型號是思科 CBS220-8T-E-2G-CN。
選購背景
為什么選擇CBS系列,原因很簡單:便宜!思科的質量是大家公認的,但一提到價格,很多人還是會吸口涼氣,而這款交換機主打經濟實惠,即插即用,我們下單的價格還不到四位數,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我買過的最便宜的——思科企業級交換機!
產品開箱
到貨時包裝還是比較完好的,沒什么磕磕碰碰,我對包裝的要求就是,保護好產品就成。
先附一張全家福,配件比較簡單,長掛耳一對,螺絲一包,電源一個,網線的話還是得自己準備的。
配備的電源是12V/1.5A的。
全金屬材質的外殼,無風扇設計,被動散熱,設計簡約,這顏值在交換機里也算個小校花的水準了吧。
看到它的全貌大家應該都能解讀出命名的意義了,CBS220-8T-E-2G-CN,8T代表8個千兆口,E代表以太網,2G代表兩個千兆光口,CN,我理解的是中國特供。
體型非常小巧,長279mm,寬44mm,反正無風扇,當個床頭柜擺件也沒什么問題。
整機上秤后,重量只有1160g。
前端面板進線,適合機架安裝方式使用,正面八個千兆電口,兩個千兆光口。
背面是電源接口,以及管理口。
自我加工了一下這個圖標,像不像這個表情包“ >_<” 。
它的交換容量是20Gbps,轉發速率是14.88mpps。
支持持vlan,支持生成樹協議。
但是功耗僅僅不到6w。
開機使用
開機后首先測試了一下噪音,基本維持在31.5dB-34.4dB。
設備直接放在了桌面,連接好后呼朋喚友開了把黑,八臺電腦同時連接,負擔能力可以,網絡依然穩定,并且支持web登錄,配置操作簡單明了,日常維護起來也比較方便。
開箱總結
其實這款企業級的桌面交換機勾起了我不少的回憶,遙想當年考證時,每天各種的模擬器做實驗,做夢都在記網絡協議,查看路由表,還落下個病根,看到console口就想插。一天中最興奮的時刻就是設備能夠ping通的瞬間。不過那時候根本買不起思科的設備,所以看到這個logo就興奮,老想在真機上驗證下命令是不是一樣。如今拿到這些新品,確實感慨萬千,既看到了思科對于中小型網絡設備的重視,也感受到他們在性能和價格之間所做出的平衡。
總體使用下來,我對于它的體驗還是比較滿意的,降低了使用門檻,同時兼顧了專業性。對于小型企業來說,這款交換機經濟實惠,即插即用,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