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u8”這種格式通常是流媒體鏈接,但你不必成為電腦專家才能觀看它們。其實也有很多較好的方式可以解決,你可以在線觀看,也可以本地觀看,比如下面的幾種方法。
如果你想永久保存視頻,可以考慮將.m3u8文件轉換成MP4格式。一般我們可以借助野蔥視頻轉換器,其視頻轉換功能導入文件形式包括了m3u8鏈接。
首先下載安裝好軟件。
然后基本操作步驟如下:
打開軟件,選擇”視頻轉換“功能并進入。
(1)添加文件
點擊如圖位置,可以添加M3U8文件鏈接。
在彈出的選框內輸入視頻的m3u8URL地址后,點擊“導入”即可添加,注意格式須輸入正確,否則無法導入。
(2)設置轉換格式和參數
點擊“參數設置”,選擇想要轉換成的格式及對應相關參數(如分辨率)等。
(3)開始轉換
選擇好輸出文件夾,點擊轉換按鈕,即可開始轉換,之后等待轉換完成“轉換成功”提示即可。
接著,我們來談談電腦上的絕密武器,VLC媒體播放器。這個軟件不僅是播放器,還是一個萬能解碼器。
首先打開VLC播放器,點擊“媒體” > “打開網絡流”。
在URL框中粘貼.m3u8鏈接,然后點擊“播放”按鈕。
如果你不想下載任何軟件,還有在線選擇!比如HLS Player。
HLS Player 一個實現 HTTP 實時流客戶端的 chrome 擴展。你可以玩.m3u8 HTTP 直播 .它依靠HTML5視頻和MediaSource Extensions進行播放。 它的工作原理是將MPEG-2傳輸流和AAC / MP3流轉換為ISO BMFF(MP4)片段。 如果瀏覽器中可用,則可以使用 Web Worker 異步執行此轉換復用。
智能手機相比,筆記本(包括Windows系統的平板電腦)是芯片相同但性能不同的“重災區”(圖1)。所以,在這里我們就先從它們入手,探討一下導致這一原因的根源所在。
性能表現的怪現象
Windows下有很多測試軟件,比如鼎鼎大名的3DMark、PCMark、CineBench R15等等,很多玩家都習慣通過跑分成績的對比,判斷某款產品的強弱。然而,一個奇怪的問題便出現了。
跑分異常,誰在說謊?
同一個型號的筆記本,某媒體給出的3DMark成績是6000,為何用戶買回家實測成績卻僅有5000?難道媒體敢虛假宣傳?
同一型號的處理器,A款筆記本在CineBench R15測試中成績為200,B款筆記本卻只有160,難道后者敢“以次充好”?
還有更尷尬的,作為Broadwell架構(第五代酷睿處理器)成員,酷睿M-5Y71主頻為1.2GHz~2.9GHz,而酷睿M-5Y30主頻則為0.9GHz~2.4GHz,顯然是酷睿M-5Y71秒殺后者的節奏。然而,搭載酷睿M-5Y71的一款設備(售價5000元起)的3DMark11成績僅有P674(圖2),而搭載酷睿M-5Y30的產品(售價3000元起)卻能獲得P1006的分數(圖3)。
怎么樣,很奇怪吧?價格高,處理器檔次更高的產品,竟然打不過配置低且便宜的競品。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個世界變化快!
排除測試環境影響
造成以上尷尬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的責任在于廠商,而還有一些責任就得由用戶“背鍋”了。比如,無論是筆記本還是平板電腦,在使用電池供電時都無法全速運行(原因下文會詳細分析);電源計劃中的模式也至關重要(如果你設定在省電模式,自然性能就要差很多)(圖4);此外,測試的環境溫度(比如夏日屋里有無開空調)、運行測試軟件的順序都會對最終結果造成影響。
然而,如果在排出上述人為影響后,相同型號的處理器和顯卡還是出現了明顯的性能差異,那我們就可得出一個結論:它們“撞墻”了。
溫度&功耗兩堵看不見的墻
臺式機擁有龐大的身材,可以輕松塞進夸張的散熱器,電源的額定功率也動輒400W起步??梢哉f,臺式機體內的CPU(處理器)和GPU(顯卡)可以無視任何壓力,始終“滿血”運行(圖5)。但是,筆記本受限于身材和便攜屬性,不可能配備太過豪華的散熱模塊以及大功率適配器。為了兼顧性能、散熱和續航時間,就不得不面對“兩堵墻”----“溫度墻”和“功耗墻”的限制了。
溫度墻:誰也躲不掉
我們都知道,CPU和GPU的發熱量取決于它們的負載情況,看視頻時肯定沒有玩游戲的時候高。另一方面,越高端、性能越強的芯片,它們在滿負載運行時的溫度也就越高。為了避免CPU或GPU芯片因溫度過高而導致系統死機甚至燒毀芯片的情況發生,每一款筆記本的處理器和顯卡,都會預設一個具體的溫度閾值。而這個閾值,就是所謂的“溫度墻”。
溫度墻是這樣玩的
以英特爾處理器為例,每一款處理器都存在一個Tjunction參數(圖6),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核心溫度(代表核心和核心所在PCB板之間所容許的最大溫度),如果CPU核心溫度突破了這個數值就有燒毀的危險。“溫度墻”,則是可供OEM廠商自由發揮的一種控溫手段,它的數值要低于Tjunction且可上下浮動,玩法更多。
比如,OEM廠商可以對某CPU設定如下的溫度墻:
當溫度≤60℃:不進行任何限制;
當溫度>60℃:加大風扇供電讓其全速運行(噪音增加);
當溫度>70℃:強制處理器降頻,這個數值就是廣泛意義上的溫度墻;
當瞬間溫度>80℃:強制重啟系統;
當瞬間溫度>85℃:強制關機。
于是,我們就可以解釋前文涉及的一些怪現象了。同一款芯片(泛指CPU或GPU),如果筆記本A的溫度墻設定在60℃就開始降頻,而筆記本B則是70℃才開始降頻,此時顯然是B可以跑出更好看的成績,因為它能更長時間運行在較高的頻率上。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散熱模塊設計的影響下,筆記本B也有機會反超筆記本A。
散熱設計引發無限可能
我們都知道,筆記本的散熱模塊是由熱管、散熱風扇和散熱鰭片組成。其中,熱管粗細和數量、風扇扇葉多少和轉速、散熱鰭片材質都會影響一款散熱模塊的降溫效率。在CPU和GPU芯片型號一致的情況下,雙風扇雙熱管的設計肯定不如雙風扇四熱管(圖7,圖8)。
但是,如果筆記本散熱模塊設計足夠優秀,哪怕它的溫度閾值設定偏低,也能減少芯片溫度超過溫度墻的幾率和次數;如果筆記本散熱模塊用料縮水,溫度閾值設定再高也有撞墻風險,而且很可能直接跳過降頻的閾值,而是一步到位因溫度過高而觸發重啟或關機。想一想吧,正當LOL面臨關鍵的團戰瞬間,你的筆記本突然重啟了……
翻越溫度墻的探討
溫度墻是一種對芯片的保護機制,它不可或缺。但是,也不排除一些OEM廠商太過謹小慎微,散熱模塊明明可以承受75℃的考驗,但卻將降頻閾值設定在了65℃。這就好像你正坐在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一輛寶馬轎車中,道路空曠,明明輕踩油門就能達到120km/h(散熱設計優秀),但司機就只開到80km/h(廠商設定的溫度墻),作為乘客的你說郁悶不郁悶。
很遺憾,溫度墻的設定取決于BIOS定義,而廠商又沒有開放BIOS中有關溫度設定的選項。所以如果你想翻越溫度墻的限制,就只能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了。
升級BIOS:一些熱門的游戲本,在網上可以下載到由網友修改過的提升了溫度墻閾值的BIOS,將它們下載后按照升級BIOS的教程一步步操作,就能突破溫度墻封鎖。
屏蔽睿頻:很多筆記本之所以撞上溫度墻,是受到了睿頻加速的“拖累”(圖9)。比如酷睿i5-6200U默認主頻為2.3GHz,遇到高負載環境時會睿頻加速到2.8GHz。但是,如果筆記本散熱不利,很容易因睿頻而突破溫度墻的閾值,最終導致CPU降到了1.3GHz。在這種情況下,睿頻不是拖累還是什么?
與其讓CPU因過熱降頻,反而不如禁止睿頻
此時,屏蔽睿頻,讓處理器始終穩定運行在2.3GHz,顯然要比動不動就降頻更具效率。而屏蔽睿頻的方法很簡單,依次進入“控制面板→電源選項→編輯計劃設置→更改高級電源設置”,將“最大處理器狀態”從100%改為98%即可(圖10)。
提升顯卡閾值:想提升顯卡的溫度墻,可以借助“NVIDIA inspector”這款超頻軟件,將其中對應溫度的一項拉高即可(圖11)。但是,如果你對筆記本的散熱沒有信心,就請謹慎調整增溫的幅度。
提升散熱效率:不想筆記本撞墻,提升筆記本的散熱效率則是最佳選擇。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給筆記本除塵,重新涂抹硅脂,避免因散熱風扇和散熱鰭片被堵而影響散熱效率。此外,通過購買散熱底座,或是固定在散熱孔位置的抽風式散熱器(圖12),同樣可以起到明顯提高散熱效率的作用。
如果你的用手能力足夠強悍,就可以考慮進階方案:對筆記本散熱模塊進行優化和改造了。比如,在筆記本原有散熱模塊的基礎上,增加更多散熱片或熱管,增加散熱材料的面積。但是,熱管的選購與焊接存在很多講究,并非越多越好,需要考慮到內部冷凝液回流的問題(圖13)。
少數傳統(偏厚)的筆記本有DIY水冷散熱的潛質,合理借助內部結構進行定制改造,可以在不影響保修的前提下加入水冷單元(圖14)。
功耗墻:隱藏的性能殺手
筆記本因過熱而降頻很好理解,但這依舊解釋不了筆記本在玩游戲等高負載程序中途性能驟降,或是跑分成績明顯偏低的所有問題。原因很簡單,在表層的溫度墻的背后,還隱藏著一個性能殺手,它就是“功耗墻”(圖15)。
需要注意的是,功耗墻和溫度墻是相輔相成。功耗墻越高,意味著芯片發熱量越高,也就距離溫度墻越近。無論先撞上那一堵墻,都逃脫不了降頻的宿命。
一些現象的反思
有些處理器的睿頻加速頻率最高可達3.2GHz,但通過軟件檢測,它實際所能達到的最高主頻卻只有3.0GHz;有些筆記本在玩游戲時遭遇突然卡頓,通過監測發現是CPU出現了降頻,但此時CPU溫度并不高;按照前文方法關閉了睿頻,調高了顯卡的溫度閾值,但在高負載環境下依舊遭遇頻繁的降頻。以上,就是功耗墻的“功勞”。
TDP的另一層意思
還記得TDP嗎?這個名為“熱設計功耗”的參數,原本是用于輔助散熱模塊設計的參考標準。實際上,TDP還有一層意思。
以英特爾處理器為例,其對TDP的定義就是:以瓦特為單位,表示所有活動內核在英特爾定義的高復雜性工作負載下,以“基本頻率”運行時消耗的平均功率,請注意“基本頻率”(又稱默認主頻)這個關鍵詞哦(圖16)。
每一款英特爾處理器的TDP都是可配置的。以最新的七代酷睿i5-7200U為例,它的標準TDP為15W,可配置的TDP-up為25W,而可配置的TDP-down則為7.5W(圖17)。這意味著,筆記本廠商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主要體現在散熱模塊的設計,以及針對續航時間的預期),對酷睿i5-7200U在7.5W~25W之間指定一個數值作為功耗上限,而這個數值,就是所謂的“功耗墻”了。
如果筆記本廠商將功耗墻設定在最高的25W,那么恭喜這顆i5-7200U,它的性能已經超越了更高端的酷睿i7-7500U(功耗墻為默認的15W時)了。只是,此時需要給i5-7200U準備用料更扎實的散熱模塊,否則會因CPU過熱而直接裝上“溫度墻”而降頻。
如果筆記本廠商將功耗墻設定在最低的7.5W,那么也恭喜你,你“免費”得到了一款更低端的酷睿M3-7Y30,此時i5-7200U的性能也不會超過真正的酷睿M3-7Y30太多。
這就是功耗墻的妙用。更高的功耗墻,可以提升CPU的基礎頻率,并可更長時間地運行在睿頻加速的最高頻率上,以增加功耗(和耗電量)換取猶如打了雞血般的性能;更低的功耗墻,則是以降低基礎頻率,犧牲睿頻加速功能為代價,換取了更低的發熱量,有利于筆記本瘦身并延長續航時間。
用事實做個例證
為了讓大家可以更清醒地甚至到功耗墻的威力,我們不妨看看notebookcheck.net網站對聯想MIIX4(酷睿M5-6Y54)和微軟Surface Pro 4低配版(酷睿M3-6Y30)的對比評測。從理論上看,MIIX4的處理器秒殺Surface Pro 4,但實際的跑分情況卻是,兩款產品的CPU性能幾乎一樣,但GPU性能反而是Surface Pro 4遙遙領先(圖18)。
究其原因,則是因為聯想MIIX4給酷睿M5-6Y54設定的功耗墻為默認的4.5W,而微軟Surface Pro 4低配版則給酷睿M3-6Y30設定在了夸張的9W(甚至超過了酷睿M的TDP-up最大值)。這就好像兩部跑車,雖然聯想的跑車規格更高,但它卻只能跑在國道上,微軟跑車規格隨低但卻可以上高速,二者在單位時間里跑出去的里程,自然是高速上的車輛為尊了。
那么,為啥聯想不能為MIIX4設定更高的功耗墻呢?除了出于續航時間的考慮,再有就是MIIX4內部的散熱設計“太簡陋”,完全依靠石墨貼紙將CPU表面溫度傳遞到金屬后蓋散熱(圖19)。而微軟Surface Pro 4之所以可以突破酷睿M的TDP極限,則是它內置2根加粗加長的熱管,再結合金屬后蓋,散熱效率自然更佳(圖20)。
本圖來自百度貼吧網友
功耗墻的現狀
以游戲本為代表的產品(圖21),它們對續航時間不太敏感,所以大都采用以溫度墻為主,功耗墻為輔的定義,所以當它們出現驟然降頻時,普遍是因為散熱不佳引起。此外,由于游戲本處理器多為45W TDP的H系列,而顯卡也多是GTX960M或更高級別,全速運行時的功耗極高,以至于超過了內置鋰電池所能提供的上限。所以,在使用電池供電時,哪怕你將電源選項設定在“高性能”模式,無論是CPU還是GPU也都無法發揮全力,所以性能肯定不如外接電源時的表現。
以平板二合一為代表的超輕薄設備(圖22),則普遍采用以功耗墻為主,溫度墻為輔的定義。因為它們所用的超薄風扇所能提供的散熱效率有限,而且選擇此類產品的用戶也大都重續航而輕性能。所以通過降低功耗墻改善發熱和續航,就成為了市場的主流。
如何翻越功耗墻
和溫度墻相比,翻越功耗墻的方法和可行性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下面我們就從NVIDIA獨顯和英特爾處理器兩個層面,簡單介紹一下“翻墻”的方法。
請注意,以下方法存在一定的危險系數,修改與功耗墻相關的參數時一定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忌大幅調整電壓等參數!由于版面有限,本文只提供了大致的思路,更具體的方法大家可以在網上搜索更詳細的相關教程。
NVIDIA獨顯翻墻
首先我們需要用NVFlash軟件提取出顯卡的VBIOS文件,然后再通過VBIOS編輯工具對其進行修改。如果你的筆記本顯卡是開普勒架構,就請下載Kepler BIOS Tweaker,如果是麥克斯韋架構就下載Maxwell BIOS Tweaker。
以GTX960M獨顯(GM107)為例,用編輯工具打開VBIOS文件,切換到PowerTable選項卡,其中第一項對應的就是GTX960M的核心TDP(其余兩項對應桌面顯卡,這里可以無視)。在修改時我們只需修改Def對應的數值即可,比如GTX960M默認的TDP為43500mW(45W)適當拉大TDP就等于提升了功耗墻的閾值(圖23)。修改完VBISO保存,最后再用NVFlash將修改的VBISO刷回去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筆記本顯卡的功耗墻并不能明顯提升顯卡的性能。它的意義在于當給顯卡加壓超頻后提供足夠高的功耗冗余量。如果你發現給顯卡超頻后性能提升不明顯甚至不升反降,此時再增加功耗墻的閾值也許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英特爾處理器翻墻
英特爾近幾年開放了旗下移動處理器的“自主權”,用戶可以借助官方提供的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下文簡稱XTU)工具,對四第六代酷睿Haswell或更新的處理器進行參數微調。好消息是,功耗強恰好就在可以自定義的范圍內。
和功耗強有關的設定在“Advanced Tuning”選項卡內(圖24),其中“Turbo Boost Power Max”對應的是默認TDP,“Turbo Boost Short Power Max”的意思是短時間內可將TDP提升到的最大值(越高代表睿頻加速的幅度越高),“Turbo Boost Power Time Window”代表能以最大TDP運行幾秒(越高代表持續睿頻加速的時間越久)。比如圖中的酷睿M就不太給力,默認和最大TDP都是4.5W,哪怕它又32秒的“雞血”時間,依舊翻不起什么風浪??紤]到調高功耗墻會對散熱產生更大壓力,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只需修改“Turbo Boost Short Power Max”一項即可,其中酷睿M不要超過7W,U系列處理器不要超過28W,H系列不要超過57W,讓CPU能自動超頻到更高頻率運行。
小提示:
調高TDP時,可能還需要增加Core Voltage Offset(加壓)的參數才能成功。但給CPU加壓存在一定的風險,大家要多加注意。
擴展閱讀:功耗墻的妙用
提起功耗墻,可能很多玩家的第一感覺就是應該“打破它”,“翻過它”。實際上,合理利用功耗墻,可以最大限度實現綠色環保的夢想。假設酷睿i5-7200U對應的默認TDP、最高TDP和持續時間分別為15W、15W、28s(圖25),我們只需將它們改為15W、28W、64s(圖26),那它就是能在64秒內扮演酷睿i7-7500U,好似雞血模式;如果將它們改為4.5W、4.5W、1s(圖27),那它就是一顆酷睿M3-7Y30,耗電量立刻減少50%,好似省電模式。此時,玩游戲時選雞血模式,上網看視頻時選擇省電模式,這種方式絕對要比直接修改電源選項效果更好。
小結
溫度墻,是對筆記本芯片的一種保護手段;功耗墻,則是對筆記本資源調度的一種分配態度。它們是否合理,從表面來看取決于廠商的態度,而從深度探究,則受限于筆記本散熱模塊的用料和效果。如果散熱一流,合理的溫度墻和功耗墻可以讓筆記本性能領先其他配置類似的競品;如果散熱不佳,就只能通過降低這兩堵墻的閾值,以犧牲性能為代價彌補。當然,后面這種情況也能以最大限度延長續航時間為借口解釋。只是,你愿意看到這種情況嗎?
果筆記本開箱與激活。
給你們展示一下我的夢中情機馬克布克,終于到了。這個是最新款的M3芯片的MacBookair,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8GB內存,512GB硬盤,13英寸M3芯片的MacBookair。這個顏色是午夜色。一根充電線,充電器都沒有嗎?里面還有個充電器,送了一個35瓦的原裝充電器,一根編織的充電線。
接下來首次開機,開始激活系統。首先選擇語言,點擊箭頭,再選擇國家和地區,這里選擇中國大陸,點擊繼續,再點擊繼續。這些輔助功能可以進入系統之后再去設置。這里可以先點擊這個,以后跳過。這里必須要連接Wifi,如果沒有Wifi可以用手機的熱點。
這個遷移助理就是把舊的電腦的數據遷移到這臺新的筆記本上來。第一個是從蘋果電腦上遷移,第二個是從Windows電腦上遷移。像我這邊是不需要遷移數據的,就想設置一臺新的電腦,所以點擊左下角這個,以后這個地方必須要登錄蘋果賬號。
如果有蘋果手機,看一下蘋果手機的蘋果ID,可以在這里直接登錄。如果沒有可以點擊創建新appleID,免費注冊一個。我這邊就輸入蘋果手機的賬號和密碼,點擊繼續。因為和手機用的是同一個賬號,這里會發送一個校驗碼到手機上。
在手機上看到校驗碼,輸入校驗碼,點擊繼續,這個地方打勾,點同意,輸入開機密碼,這個就類似于Windows電腦的PIN碼。設置完成之后最好記錄一下,別忘記了等待一段時間。注冊之后啟用定位服務,把這里打勾,點繼續。這個分析可以把它關掉,這個是取消掉,是不影響使用的。點擊繼續。
然后是Siri語音助理,如果不想設置先把它取消掉,進入系統之后可以再設置也不遲。文件保險箱,磁盤加密,這兩個鉤默認打鉤,不用取消,點擊繼續。觸控ID設置,這里有提示,把手指放到藍色的點上,就是放到開機鍵上面,直到這上面提示完成之后就可以了。這個支付設置可以稍后設置,點擊稍后設置。
·最后一步是選取外觀,有淺色、有深色、有自動,我比較喜歡深色,點擊繼續,這樣就已經激活成功了,來到桌面已經可以正常使用了。
接下來再安裝一些軟件就可以正常的使用了。
看完大家是不是覺得比Windows系統激活要快速簡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