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SMZDM.COM|作者:東辰tony


    創作立場聲明:Tony哥的PC日常

    超頻:DIYer的必修課

    筆者的CPU超頻史自1999年第一臺AMD K6-2 266電腦就已開始,20多年來,大大小小經歷了數輪DIY熱潮,少不了賽揚300A時代的雀躍,躲不開鐵殼圖拉丁的150MHz瘋狂外頻,更別說巴頓2500+時代的AMD Yes!

    回顧以下14年前的老電腦們

    現在,看著我那塊硅脂8700K跑個全核5GHz就要熱出翔的體質,遂感慨這歲月著實不饒人、超頻游戲已是近黃昏。

    以i7-8700K來說,全核4.3GHz超到全核5GHz,論超頻幅度才116.28%,這在20年前的超頻時代,幾乎等同于被人恥笑的“鉆天雷”渣體質。要說早年間PCDIY玩家尤其是OCer們的樂趣,你們根本體會不到~

    花上幾分鐘,讓我們回顧一下多年前那些牛翻天的超頻神U吧~

    1989~2011年歷代CPU超頻王

    以下按時間線順序,依次介紹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CPU超頻神U:

    1989年:Intel i486DX33

    • 時鐘頻率:33MHz
    • 超頻頻率:66MHz
    • 超頻幅度:200%

    你沒看錯,早在486時代,CPU超頻就已成為DIYer手中的騷操作

    小結:i486DX-33是PC圈公認的超頻王鼻祖,配合華碩(沒錯,最早的超頻王主板就有華碩,其他還有金鷹、海洋等)486主板上的頻率跳線,33變66,連跳兩級!200%的超頻幅度相當于全核8.6GHz的i7-8700K,是不是不敢想?

    1994年:Intel Pentium 75MHz

    • 時鐘頻率:75MHz
    • 超頻頻率:133MHz
    • 超頻幅度:177%

    P75是嚴格意義上的第2代奔騰處理器(注意不是Pentium II,這只是商標而已)

    小結:發布于1994年3月的第2代Pentium處理器,將350nm制程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和i486DX的懵懂時期不同,這是一個Intel瘋狂噴射牙膏的時代,幾乎每一顆Pentium處理器都能隨心所欲地通過i430芯片組主板上的跳線隨意設置倍頻外頻,75MHz的處理器可以輕松運行在100MHz上,配合優秀的主板則能超至120~133MHz。

    1998年:AMD K6-2 266MHz

    • 時鐘頻率:266MHz
    • 超頻頻率:400MHz
    • 超頻幅度:150%

    終于見到筆者第一臺電腦所用的CPU了!感慨萬千~

    小結:K6-2時代的AMD,有點像12nm時期的Zen+。制造工藝的提升,讓AMD處理器從默默無聞的萬年候補,逐步走向臺前。這顆采用250nm制造工藝生產的CPU,采用了非常先進的封裝設計工藝,極具超頻體質。

    最基本的玩法就是跳倍頻至5.5x66MHz外頻,變身為K6-2 350,如果你有一塊高大上的MVP3超頻主板,那么可以挑戰當年的頂級外頻100MHz,然后倍頻x4得到一塊K6-2 400MHz處理器!筆者當年那塊垃圾同維主板只能超到K6-2 350,還不算穩定,甚是可惜╮(╯▽╰)╭

    不過,K6-2處理器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沒有二級緩存,因此在后面這位選手面前... ...

    1998年8月24日:Intel Celeron 300A

    • 時鐘頻率:300MHz
    • 超頻頻率:603MHz(液氮)
    • 超頻幅度:201%

    不用多介紹了吧?

    如果說i486DX33的200%超頻幅度,是建立在時鐘頻率過低的基礎上達成的話,那么9年后的這個夏天,Intel用一顆400多塊錢的廉價處理器,掀起了完全不亞于2019年Zen2的DIY狂潮。

    賽揚300A的“A”字后綴,意味著這是一顆自帶二級緩存(之前的賽揚無A系列閹割掉二級緩存,用以和最新的PentiumII處理器劃清性能界限)的高性能處理器。而它在當年的“基本操作”,就是66MHz外頻直接跳上100,到手就是一顆450MHz的“準Pentium II 400”。要知道,當年奔2-400的價格接近1800元,前者售價甚至不足其1/4。

    小結:高玩用戶對這顆CPU的超頻范圍是500MHz~603MHz,后面這個數字是基于液氮輔助的情況下達成的,優秀體質的CPU配合高性能超頻主板(比如當年的升技、梅捷、華碩、鉆石等440BX芯片組主板),500MHz都是基本能達成的水準。可以說,Celeron 300A為Intel攢下了至少5年的美譽度,也為21世紀初開啟的DIY風潮,樹立了一座堅不可摧的豐碑。

    2002年:Tualatin Celeron 1GHz

    • 時鐘頻率:1000MHz
    • 超頻頻率:1500MHz
    • 超頻幅度:150%

    倍頻鎖定,賽揚輝煌時代的終結

    小結:圖拉丁是DIY歷史中另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國內最大的PC圈之一就是“圖吧”。制程升級為130nm、L2緩存翻倍的這顆究極“奔騰3”,配合當年同樣優秀的Intel 815ETP超頻主板,可以輕松運行在150MHz的外頻上,1.5GHz對于2002年來說意味著絲滑般的流暢。筆者也是在2002年暑假時賣掉AMD毒龍600和美達KT133主板,換上了這顆美滋滋的圖釘,一直用到了2004年。

    進入下一條之前,插一段筆者的題外話:

    從1998年的300MHz到2002年的1500MHz,短短4年之間,我們手上的CPU主頻翻了足足5倍!回想一下2016年到今天,主頻在4~5GHz之間確實徘徊太久了。不過好在是憑借制造工藝的提升,我們的主流CPU從2~4核,慢慢變成了今天的6~8核甚至12~16核,這也算是20年前不敢想象的一種進步吧。

    2003年:AMD Barton 2500+

    • 時鐘頻率:1833MHz
    • 超頻頻率:2810MHz
    • 超頻幅度:153%

    筆者當年在華擎、升技的主板上最高把它超到2.5GHz(12.5x200MHz)

    小結:毒龍600為Socket462插槽立下超頻能手的好口碑,一直延續到巴頓2500+。它也是速龍時代的一個轉捩點,自2000年創立的SocketA(462pin)接口一直本本分分地沿用到2005年,所以換U不換槽真的是AMD的優良傳統啊!直到Socket754接口的速龍64時代來臨,非64位的處理器才徹底告一段落。

    巴頓2500+代表了AMD在64位來臨前,舊CPU時代最后的倔強:超至2.3GHz主頻的它,輕松滅掉Pentium4 2.8C,超頻至2.8GHz的它在當時幾乎沒有對手,除了... ...

    2003年:Intel Pentium4 2.4C

    • 時鐘頻率:2400MHz
    • 超頻頻率:3600MHz
    • 超頻幅度:150%

    奔騰4 2.4C是一顆當年非常“完美”的處理器,溫度+性能+超線程的均衡代表

    小結:奔騰4 2.4C這顆處理器在2004年的地位,應該怎么說呢~ 類似今天的i5-9400F。它是Intel 130nm制程的末代產品,但溫度之低、性能之強、穩定性之高幾趨完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2004年這顆處理器的價格在850~950元左右,到手即便不超頻,也能流暢玩轉當年幾乎所有的主流游戲大作。

    3.6GHz的超頻幅度并非所有CPU都能達到,但當年最保守的超頻范圍也是摸到3.2GHz。不過這一頻率帶來的發熱量就稍微有點不舒服了,且3.2GHz的Pentium4 C也只能勉強和2.8GHz的巴頓一較高下。

    2004年11月,這顆CPU遭遇停產,Intel自此正式進入64位運算時代。

    2005年8月:Pentium4 670

    • 時鐘頻率:3800MHz
    • 超頻頻率:7000MHz(液氮)
    • 超頻幅度:184%

    N0版步進的Pentium4 670在2005年的超頻大賽中跨入7GHz

    小結:7GHz是什么概念?還是2005年~不過, Intel隨后很快步入雙核時代,單核高頻的“舊世界”即將落下帷幕。

    2006年:Intel Core 2 Duo E6600

    • 時鐘頻率:2400MHz
    • 超頻頻率:4000MHz(液冷)
    • 超頻幅度:166%

    酷睿雙核時代到來,E6600當年的定位很像今天的9600KF

    小結:酷睿架構終于登場,奔騰時代的高頻低能高能耗終于得以蓋棺定論。但是,用慣了動輒3~4GHz的奔騰處理器,酷睿雙核的2.4GHz顯然難以滿足當年玩家的胃口。因此,隨便來個3.2GHz那是小菜一碟,超至4GHz的也不算罕見。按照當年的雙核x2思路,這相當于一顆8GHz的處理器咯~

    2007年:Intel Pentium E2160

    • 時鐘頻率:1800MHz
    • 超頻頻率:3500MHz
    • 超頻幅度:194%

    雙核時代開啟之后,時鐘頻率大幅“倒吸牙膏”

    小結:奔騰E2000系列雙核處理器同樣源自酷睿架構,因此在綜合性能上有不錯的潛力,唯一美中不足的依然和上面的酷睿2E6600一樣:時鐘頻率太低了!

    因此,在E6600上施展過的超頻潛力,同樣對E2140、2160有效。當年這顆很便宜的雙核CPU,可以從1.8GHz超頻到高達3.5GHz,超頻幅度達到驚人的194%,幾乎復刻了當年賽揚300A時代的盛景!

    2008年:Intel Corei i7-920

    • 時鐘頻率:2666MHz
    • 超頻頻率:4200MHz
    • 超頻幅度:158%

    哥斯達黎加封裝的四核酷睿i7-920處理器

    小結:終于,初代i7四核閃亮登場了。作為當年的發燒級LGA1366接口產品,定位在2000~3000元區間。基礎頻率2.66GHz對于45nm制造工藝來說,顯然太過保守。高端玩家在當年會選擇D0版步進的i7 920超頻至最高4.2GHz使用。如果我沒猜錯的話,直到今天,依然還有不少初代i7-920的用戶堅守在LGA1366平臺上。

    2011年:Intel Core i5 2500K

    • 時鐘頻率:3300MHz
    • 超頻頻率:5000MHz
    • 超頻幅度:151%

    總算是迎來了“CPU近代史”,SNB時代的i5-2500K閃亮登場

    小結:筆者直到去年夏天還在用著技嘉Z77+i5-2500處理器,開啟四倍頻之后達到4GHz主頻,在顯卡配合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運行絕大多數游戲及應用。而對于帶“K”的不鎖倍頻版i5-2500K來說,這個故事就更不一樣了~

    i5-2500K和同時代的i7-2700K都具有5GHz的超頻潛力,而全核4.5GHz更是不值一提的基本操作。在主板、電源等配件的支援下,全核5GHz的i5-2500K、2600K放在今天,依然也是照樣能打的狠角色。唯一難受的就是AVX等指令集版本的落后,讓他們在執行效率上跟不上如今的新架構產品。

    *注:在2006年上市的65nm工藝古董級CPU之中,有一顆超頻幅度虐遍上面所有超頻王,答案文末找(??????)??

    總結

    2011年之后的故事就不多寫了,畢竟自那一年起,Intel在技術遙遙領先的基礎上,徹底開啟了牙膏戰略,而AMD也進入漫長的黑暗期。即便日后有超至8.429GHz的AMD FX-8150,但也只能是開啟雙核雙線程來完成這場“數字游戲”而已:

    2011年8月31日,Team AMD FX團隊完成了8.429GHz超頻記錄

    然而,為了實現更高頻率,這顆8核處理器只能屏蔽掉6個核心來完成超頻測試

    從2011年首顆i5-2500K超頻至全核5GHz之后,9年的時間里,全核5GHz都是Intel對默認頻率的一道隱形圍墻,難以輕松逾越,直到2019年末的那顆i9-9900KS才算實現。而骨灰級OC界雖說沒有停下對新款處理器超頻的腳步,但這一行為已經從普通玩家的日常操作,變為新聞里難得一見的“少數派報告”:

    將12核心、基準頻率3.8GHz的Ryzen9 3900X超頻至全核5.6GHz就需要上液氮了

    而全球超頻世界紀錄的排行榜,似乎也很難有新款CPU來奪擂了:

    全球CPU超頻記錄排行榜,清一色的老舊CPU在8GHz以上硬扛

    AMD FX-8370靠8.7228GHz時鐘頻率占據榜首,而在超頻榜前10中,一顆使用65nm古老制造工藝的賽揚D352處理器,依靠3.2GHz的默認頻率、8.5437GHz的超頻頻率、267%的超頻幅度,成為當之無愧的超頻王:

    在2006年,賽揚D352是一顆隨隨便便就能上5GHz的平民法拉利級超頻神U!

    CPU超頻的歷史延續至今,已超過30年。從i486DX33、賽揚300A到今天的i7-9700K、Ryzen9 3900X,無數OverClocker在這條道路上前仆后繼,燃燒著金錢、精力、青春、渴望,只為見證那些自己親手創造出的一個個微小的歷史瞬間。

    或許,我們不是在超頻,而是在努力地超越著平凡的自己~ 你說呢?


    感謝閱讀本文,期待您的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內容再見ヾ(?ω?`)o~

    0月17日,英特爾正式發布了三款14代酷睿處理器,分別是Core i9-14900K、Core i7-14700K和Core i5-14600K,當然,關注度最高的肯定還是旗艦型號Core i9-14900K。

    Core i9-14900K的實際性能,到底怎么樣呢?對它進行評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評測一款旗艦型號處理器有多個維度,比如說常見的單核性能和多核性能、生產力性能和游戲性能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那就是超頻性能。

    眾所周知,英特爾處理器型號名后綴帶字母“K”的都是支持超頻的,如果入手Core i9-14900K,不搭載頂級的Z790主板玩超頻,那就簡直相當于是寶山空回,浪費了。

    ——那么,Core i9-14900K的實際超頻性能怎么樣呢?該處理器在不超頻的情況下,其最高運行峰值已經可以達到6.0GHz,如果超頻的話,最高能達到多少呢?

    10月16日,華碩超頻團隊對此給出了答案,他們重新創造、刷新了世界最高處理器超頻紀錄,已經成功將Core i9-14900KF超頻至9043.92 MHz,請參閱圖三,這是經CPU-Z審核、認證的成績。

    該團隊使用的具體配置如下:

    處理器為Core i9-14900KF,無核顯版,主板為華碩ROG Maximus Z790 Apex Encore,內存為芝奇16GB DDR5,硬盤為金士頓SV300S37A 120G,操作系統為Windows 7專業版64位。

    核心打法和之前的所有超頻操作大致相同,不過他們使用的是液氦散熱,而不是常用的液氮,液氦散熱效果更好,可以使溫度降到零下235至240攝氏度,成本也更昂貴。

    據悉,該團隊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經過多次嘗試沖擊,最后才達到這個成績,成為目前世界CPU超頻紀錄的NO1,非常不容易。

    需要補充強調的是,9043.92 MHz并非該團隊使用Core i9-14900KF創造的最高運行頻率,在超頻過程中,最高運行頻率曾經一度短暫地達到9.1GHz(參閱下圖)。但是,運行非常不穩定,這個超頻成績無法通過認證,由此推測,Core i9-14900K(/KF)的最高運行頻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看到這里,可能有朋友好奇:目前全球處理器超頻排行榜上的第二名和第三名是哪幾款處理器?英特爾上一代的Core i9-13900K的超頻性能如何,能排到多少位?AMD方面,目前超頻成績最高,最能打的型號是哪一款?是不是Ryzen 9 7950X?

    目前榜單上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型號都是英特爾的Core i9-13900K,其最高運行頻率分別為8734.02 MHz和8725.49 MHz。

    至于第四名,確實是AMD的處理器,但是并非大家估計的Ryzen 9 7950X或者Ryzen 9 5950X,而是AMD前很多代的、一款老掉牙的處理器AMD FX-8370,其最高運行頻率為8722.78MHz。

    千萬不要小看FX-8370,它在這份榜單的NO1位置上霸榜了很多年,現在按處理器型號排名,仍然排名第三。至于AMD的Ryzen 7000和Ryzen 5000系列,在前二十名中無一上榜,其它上榜的也是AMD FX-8370同系列的兄弟型號。

    綜合來看,Core i9-14900K(/KF)的超頻性能還是可以的,值得肯定的,在這方面,不得不說英特爾確實甩AMD幾條街,AMD現在根本看不到英特爾的尾燈。

    關于Core i9-14900K(/KF)和更多14代酷睿處理器的性能(包括生產力和游戲)評測,很快就會陸續放出,敬請關注。

    過上半年長時間的漲價、缺貨,隨著“6.18”的到來,降低挖礦算力、突出游戲性能的新顯卡的發布,以及國家對加密貨幣的管控,DIY市場終于迎來了一個令人期待的夏天,各類IT配件產品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價、促銷。裝機的好時機終于到來,那么對于各位有不同裝機需求的用戶而言,電腦中最重要的“心臟”——處理器應該如何選擇呢?我們特別為需要組裝高性能游戲電腦、高性價比游戲電腦、高性價比家用電腦這三類常見的用戶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高性能游戲處理器導購

    對想要在4K分辨率下暢玩游戲大作的玩家而言,要組裝一臺高性能游戲電腦,毫無疑問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處理器與顯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現在不少顯卡的售價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是特別大,與數字貨幣火爆之前的售價相比仍有些偏高,所以我們建議在組裝高性能游戲電腦時,仍需將主要預算投入到顯卡上,處理器方面則最好選擇性價比較高的高性能處理器。

    目前在市場上既具備較高性能,又擁有較低價格的高性能處理器主要有兩款,分別是AMD的銳龍7 5800X、英特爾的酷睿i7-11700K。這兩款處理器的售價不算高,都在2800元左右,均采用了最新的處理器架構,擁有較高的工作頻率,8核心、16線程設計則讓它們能很好地支持各類對多核心運算優化較好的最新游戲。

    具體規格方面,銳龍7 5800X采用了最新的Zen 3處理器架構,與Zen 2處理器架構相比,IPC性能提升了19%。同時這款處理器還采用TSMC 7nm FinFET生產工藝制造,擁有多達32MB三級緩存,以及最高4.7GHz的加速頻率,其TDP熱設計功耗控制在105W。

    銳龍7 5800X處理器采用Zen 3架構,8核心、16線程設計,游戲性能較強,面對酷睿i9-11900K也有一定優勢。

    酷睿i7-11700K處理器則采用Cypress Cove處理器架構,在IPC性能上相對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提升了19%。不過這款處理器的軟肋也比較明顯,它仍采用14nm+++工藝生產,核心面積增大,三級緩存容量只有16MB,TDP默認功耗為125W,在可以充分使用加速技術的PL2功耗標準下運行時,它的默認功耗更高達251W。

    因此在最終游戲性能上,酷睿i7-11700K與價格、技術規格更低的AMD銳龍5 5600X相比都還有不小的距離,而銳龍7 5800X的游戲性能則很強大,甚至能越級擊敗定位更高的旗艦處理器:酷睿i9-11900K。根據測試來看,在使用相同顯卡的情況下,酷睿i9-11900K在《英雄聯盟》的平均運行幀數比銳龍7 5800X慢了85fps,在《CS:GO》中,酷睿i9-11900K更慢了多達103fps。酷睿i9-11900K僅在部分單機游戲中小勝銳龍7 5800X,但售價卻比它貴了多達2000元。因此對于準備組建高性能游戲電腦的玩家來說,銳龍7 5800X就是目前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接下來我們也為大家推薦一套采用高性價比銳龍7 5800X板U套裝、高性能PCIe 4.0顯卡、SSD,可支持4K分辨率、144Hz顯示的高性能游戲電腦,希望它能帶給玩家完美的游戲體驗。

    電商一般還會提供滿減促銷活動,如果主板、處理器與其他配件一起在一家電商購買,價格還能更便宜。

    高性價比游戲處理器導購

    從追求性價比的角度來看的話,AMD方面對游戲電腦而言最超值的處理器就是銳龍5 5600X。它不僅較強的單線程性能,價格也比較便宜。這款處理器采用AMD最新的Zen 3處理器架構,基于TSMC 7nm FinFET生產工藝打造,6核心、12線程設計,最高加速頻率達4.6GHz。該處理器的另一大亮點是其三級緩存容量與更高一級的8核心銳龍7 5800X相同,多達32MB,且每顆核心可直接訪問三級緩存,能有效減少核心之間的通信耗時,降低延遲,提升緩存性能。其他方面銳龍5 5600X的TDP熱設計功耗只有65W,并向用戶附送幽靈潛行65W靜音版散熱器。目前臨近年中大促,在AMD京東自營旗艦店上銳龍5 5600X的秒殺預售價已經降價到只有1899元,更加超值。

    銳龍5 5600X處理器性價比較高,還附送原裝散熱器。

    英特爾方面,具備一定性價比,采用新架構的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主流產品主要由酷睿i5、酷睿i7等11XXX系列處理器組成,價格區間從1499元覆蓋2899元。這類處理器的主要賣點在于采用了Cypress Cove架構,在IPC性能上相對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提升了19%。不過該系列處理器的缺點也很明顯,就如文章前面所說,它們仍采用14nm+++工藝生產,功耗較高,特別是可超頻的K系列處理器,默認狀態下的最高功耗可達251W。更致命的是,其三級緩存容量最多只有16MB,僅為銳龍5 5600X的一半,而且三級緩存的傳輸性能也不如銳龍5000系列產品,嚴重拖累了處理器的游戲性能。

    因此盡管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性能相比第十代產品強了不少,但由于以上幾大先天不足,即便是售價更高的酷睿i7-11700K在不少游戲中也不敵銳龍5 5600X。在使用相同顯卡的測試環境中,酷睿i7-11700K的游戲性能明顯要低一些,如在《英雄聯盟》中,銳龍5 5600X的平均運行幀數比酷睿i7-11700K快了近76fps,性能領先達34.6%;在《CS:GO》中,其平均運行幀數更比酷睿i7-11700K快了多達123.49fps,性能領先幅度也高達30%。其他規格比它更低的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顯然更難以與銳龍5 5600X匹敵。


    電商推出的銳龍5 5600X板U套裝非常超值,使用優惠券后僅需2399元就能買到自帶Wi-Fi模塊的一線品牌B550主板與銳龍5 5600X處理器。

    所以如果你準備組裝一臺高性價比游戲電腦,那么目前選用銳龍5 5600X作為它的核心就是更好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現在電商推出的銳龍5 5600X板U套裝也非常超值,使用優惠券后僅需2399元就能買到自帶Wi-Fi模塊的一線品牌B550主板與銳龍5 5600X處理器。接下來我們也為大家推薦一套采用AMD銳龍5 5600X處理器,搭配可以直接買到的Radeon RX 6700XT高性能顯卡、2K分辨率、144Hz刷新率電競顯示器的高性價比游戲電腦。

    高性價比家用處理器導購

    對主要使用電腦完成各類辦公應用、休閑娛樂,但預算比較緊張的普通家庭用戶來說,則無需追求技術架構非常先進的處理器,但也不能過于忽視處理器的性能,畢竟在常見的視頻編輯應用中,我們也非常需要處理器的多核心計算能力。所以這類用戶應盡量選擇那些具有較強性能、但價格又很實惠的處理器,目前在市場上這類處理器的代表主要有兩款:一款是AMD的銳龍5 3600,一款就是英特爾的酷睿i5-10400F。這兩款處理器不僅是當年發布時的性價比明星,現在也是主流市場上的熱點之一。

    從技術規格上來看,這兩款處理器都是各自處理器陣營中的上一代產品。其中銳龍5 3600采用6核心、12線程設計,基于Zen 2處理器架構,IPC (每時鐘周期指令執行數)性能較Zen+處理器提升了15%。其生產工藝采用了TSMC臺積電7nm,最高加速頻率可達4.2GHz,TDP只有65W,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只是上代產品,但AMD非常有遠見地為它集成了PCIe 4.0控制器,用戶只要為它搭配AMD X570或B550主板,就能發揮出PCIe 4.0 顯卡、SSD的性能,同時銳龍5 3600可支持DDR4 3733高頻內存。

    6核心、12線程設計的銳龍5 3600最高加速頻率可達4.2GHz

    酷睿i5-10400F是英特爾酷睿i5-9400F處理器的升級產品,仍采用6核心設計,14nm++工藝打造,主要區別在于開放了超線程技術,也擁有了12條計算線程,多線程性能有一定提升。此外酷睿i5-10400F的三級緩存相對于酷睿i5-9400F也有所提升,從9MB增加到12MB,當然相對于銳龍5 3600的32MB三級緩存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此外這款處理器也不支持超頻,仍只支持PCIe 3.0技術,其支持的最高內存頻率也與酷睿i5-9400F相同,只支持到DDR4 2666。

    因此從性能測試上來看,在均搭配Radeon RX 5600XT顯卡的情況下,無論是處理器性能還是游戲性能,銳龍5 3600的最終表現都優于酷睿i5-10400F,其中銳龍5 3600的CPU-Z處理器多線程性能領先酷睿i5-10400F達12.8%,銳龍5 3600的CINEBENCH R20處理器單核心渲染性能也領先酷睿i5-10400F約12.9%。而銳龍5 3600在單核心與多核心性能上的雙雙領先也讓它毫無懸念地在實際應用、游戲性能測試中全面領先酷睿i5-10400F。

    即便搭配支持PCIe 4.0技術的B550主板,銳龍5 3600的板U套裝價格也只有1479元左右。

    更關鍵的是,目前銳龍5 3600的板U套裝價格非常誘人,如搭配支持PCIe 4.0技術的B550主板,其到手價格也就在1479元左右,而酷睿i5-10400F即便搭配技術規格落伍的二線品牌B460主板,其板U套裝價格一般也在1600元以上,因此,憑借規格、性能、價格三重優勢,銳龍5 3600顯然是高性價比全能家用電腦中更值得考慮的選擇。最后我們也為大家推薦一套基于銳龍5 3600、PCIe 4.0高性能顯卡、2K顯示器的高性價比家用電腦,不到8000元就能讓你獲得全方位的極速體驗。

    不難看出,憑借先進的7nm生產工藝,AMD處理器的技術架構性能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令它不僅擁有較強的處理器核心性能,還能配備大容量三級緩存,在各種應用、游戲中都能游刃有余,沒有先天的缺陷。更關鍵的是,AMD為它的處理器設計、搭配了高性價比的主板、性能優秀的PCIe 4.0顯卡以及“一起購買價格更優惠”的促銷措施。所以從目前來看,AMD 3A平臺就是用戶組建電腦的靠譜之選。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