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的娘家是在北平德勝門外,土城兒外邊,通大鐘寺的大路上的一個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馬。大家都種點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與我同輩的兄弟們,也有當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當巡察的。他們雖然是農家,卻養不起牛馬,人手不夠的時候,婦女便也須下地作活。
對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點。外公外婆是什么樣子,我就不知道了,因為他們早已去世。至于更遠的族系與家史,就更不曉得了;窮人只能顧眼前的衣食,沒有功夫談論什么過去的光榮;“家譜”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沒有聽說過。
母親生在農家,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這一點事實卻極重要,因為假若我沒有這樣的一位母親,我之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個折扣了。
母親出嫁大概是很早,因為我的大姐現在已是六十多歲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甥女還長我一歲啊。我有三個哥哥,四個姐姐,但能長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與我。我是“老”兒子。生我的時候,母親已四十一歲,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閣。
由大姐與二姐所嫁入的家庭來推斷,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還馬馬虎虎的過得去。那時候定婚講究門當戶對,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開過一間酒館,他們都是相當體面的人。
可是,我,我給家庭帶來了不幸:我生下來,母親暈過去半夜,才睜眼看見她的老兒子——感謝大姐,把我揣在懷里,致未凍死。
一歲半,我把父親“克”死了。兄不到十歲,三姐十二三歲,我才一歲半,全仗母親獨力撫養了。父親的寡姐跟我們一塊兒住,她吸鴉片,她喜摸紙牌,她的脾氣極壞。為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綠瓦盆。她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與三姐抱著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柜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哥哥似乎沒有同我玩耍過。有時候,他去讀書;有時候,他去學徒;有時候,他也去賣花生或櫻桃之類的小東西。母親含著淚把他送走,不到兩天,又含著淚接他回來。我不明白這都是什么事,而只覺得與他很生疏。與母親相依如命的是我與三姐。因此,她們作事,我老在后面跟著。她們澆花,我也張羅著取水;她們掃地,我就撮土……從這里,我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這些習慣至今還被我保存著。
有客人來,無論手中怎么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可是,殷勤的給他們溫酒作面,又給她一些喜悅。遇上親友家中有喜喪事,母親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凈凈,親自去賀吊——一份禮也許只是兩吊小錢。到如今為我的好客的習性,還未全改,盡管生活是這么清苦,因為自幼兒看慣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時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里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沒受過婆婆的氣,還不受大姑子的嗎?命當如此!”母親在非解釋一下不足以平服別人的時候,才這樣說。是的,命當如此。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當如此。她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她會給嬰兒洗三——窮朋友們可以因此少花一筆“請姥姥”錢——她會刮痧,她會給孩子們剃頭,她會給少婦們絞臉……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應。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她寧吃虧,不逗氣。當姑母死去的時候,母親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來,一直哭到墳地。不知道哪里來的一位侄子,聲稱有承繼權,母親便一聲不響,教他搬走那些破桌爛板凳,而且把姑母養的一只肥肉雞也送給他。
可是,母親并不軟弱。父親死在庚子鬧“拳”的那一年。聯軍入城,挨家搜索財物雞鴨,我們被搜兩次。母親拉著哥哥與三姐坐在墻根,等著“鬼子”進門,街門是開著的。“鬼子”進門,一刺刀先把老黃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們走后,母親把破衣箱搬起,才發現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壓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親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饑荒中,保護著兒女。北平有多少變亂啊,有時候兵變了,街市整條的燒起,火團落在我們院中;有時候內戰了,城門緊閉,鋪店關門,晝夜響著槍炮。這驚恐,這緊張,再加上一家飲食的籌劃,兒女安全的顧慮,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性格,也傳給了我。我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當作當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當我在小學畢了業的時候,親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學手藝,好幫助母親。我曉得我應當去找飯吃,以減輕母親的勤勞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學。我偷偷的考入了師范學校——制服,飯食,書籍,宿處,都由學校供給。只有這樣,我才敢對母親說升學的話。入學,要交十元的保證金,這是一筆巨款!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巨款籌到,而后含淚把我送出門去。她不辭勞苦,只要兒子有出息。當我由師范畢業,而被派為小學校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說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我入學之后,三姐結了婚。母親對兒女都是一樣疼愛的,但是假若她也有點偏愛的話,她應當偏愛三姐,因為自父親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親和三姐共同撐持的。三姐是母親的右手,但是母親知道這右手必須割去,她不能為自己的便利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那是陰歷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學校,家中只剩母親自己。她還須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終日沒人和她說一句話。新年到了,正趕上政府倡用陽歷,不許過舊年。除夕,我請了兩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熱鬧,我卻什么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凄慘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會再候盼著我了,她已入了土!
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著父母所投下的軌道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我廿三歲,母親要我結婚,我不要。我請來三姐給我說情,老母含淚點了頭。我愛母親,但是我給了她最大的打擊。時代使我成為逆子。廿七歲,我上了英國。為了自己,我給六十多歲的老母以第二次打擊。在她七十大壽的那一天,我還遠在異域。那天,據姐姐們后來告訴我,老太太只喝了兩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說出來。
七七抗戰后,我由濟南逃出來。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據了,可是母親日夜惦念的幼子卻跑到西南來。母親怎樣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詳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關于老母的起居情況。我疑慮,害怕。我想像得到,沒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親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寫去祝壽的信,算計著會在壽日之前到達。信中囑咐千萬把壽日的詳情寫來,使我不再疑慮。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勞軍大會上回來,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讀。就寢前,我拆開信,母親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
★教育部統編《語文》推薦閱讀
★ 民族的屈辱,民族的涅槃,常讀常新的不朽抗戰史詩!
★ 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及“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
★ 北京市高考語文必讀名著
《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是老舍創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現了抗戰期間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爭,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這部足本,由翻譯家畢冰賓(黑馬)據浦愛德與老舍合作翻譯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譯。補全了已經散佚的第三部《饑荒》的最后十六節,原汁原味地呈現了老舍的文風,在信達雅三重標準上,對已經面世的版本又有所超越。
掃描上方二維碼 即為購書鏈接
大家在設計玄關時,總想著盡量提升收納能力,增加功能性,對于一些網紅改造也躍躍欲試,但在實際使用中,有的設計并不如想得好。
今天,輕喜到家就給大家分享幾個玄關收納誤區,快來看下吧~
一、“回家動線”不合理
很多時候我們一回到家,就習慣性將包包、鑰匙等物品,隨手放在沙發、茶幾上。一處凌亂,處處變亂。仔細想一下,為什么我們會做得如此自然、一氣呵成呢?
其實大部分日常活動都不經思索,主要依據自己的直覺與習慣去做的。很多人家里的玄關設置并不合理,導致很多零碎的物品隨處亂放,越變越亂。
所以,不如調整一下玄關的格局,讓你的“回家動線”合理化!調整時可以在你進門到坐下的這個動線里,設置一個收納、放東西的位置。像是收納盒、臨時物品放置區域、衣物臨時懸掛區等。這樣子回家所攜帶的物品,都有了安放的定位了,即使每天進出頻繁,也不容易造成凌亂。
二、過度注重玄關的美觀
很多人過于追求玄關的顏值。比如說儲物空間很少的柜子,看著順眼卻不中用。這樣也讓玄關呈現鞋子到處亂放的混亂局面,直接拉低了玄關的顏值。
其實,我們可以做滿墻的收納柜。不過要注意分區合理,物品有序擺放。比如說,底部懸空設計,用于放置常穿的鞋。
往上收納區, 專門安放不常穿的鞋子。考慮一家人鞋子尺寸不一樣,建議內部做成活動層板,可隨時調整。同時,隔板做傾斜設計,與背板保持1厘米的縫隙,方便內部衛生清理。再往上,做成臺面,放置小物品。中上區,打造小型衣帽區。為了避免衛生死角+增加收納,玄關柜做通頂設計。
三、不整理就收納
玄關的功能多樣,可以存放鞋子,防止外套,還是我們平日隨手物品的放置場所。包括鑰匙、口罩、充電寶、墨鏡、防蚊液、雨傘……以及消毒清潔用品等。
面對雜亂、不同類型的物品,很多人總是在悶頭收納。比如,把桌面雜亂的物品收進柜子和抽屜里,外表看著整齊,但內部的空間卻被塞滿,找起東西來變得更加困難。花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收納的卻是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最終獲得一個滿滿當當、看似整潔的空間,也陷入“亂了就收、收了又亂”的無效收納死循環。
所以,收納前要做好整理,對物品進行分類篩選,定期處理過期的、破損的、使用頻率低的物品,把物品減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我們才能夠支配物品,變成物品的主人,整理收納后才不會復亂。
四、物品不及時歸位
玄關不僅是家里的入口,它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家里物品的出口。很多人經常物品用完后回到家沒有及時放回原來的區域,反正隨手一扔。這樣原來防止物品的空間既沒有利用到,也把家里整得越來越亂。
所以,如果想讓家里井井有條,家里的每一個物品都要有一個固定的位置。比如:玄關放置的鞋子,鑰匙、雨傘等,固定它們的位置,告訴家里的其他成員,用完放回原處。每天早上,能隨手拿到出門需要帶走的物品,從容地出門;每天晚上,進門就有好心情,擁有愛上回家的感覺。
擁有一個美觀又實用的玄關,出門就可以帶著滿滿的陽光心情,回家就自帶治愈氣息,當全身疲憊散盡,你會發現家就是心靈的休養所。以上4大玄關收納誤區要記得避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