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職過程中,簡歷就是獲得面試的一大機會,簡歷內容寫得好,能增加公司邀約的機會,那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本文總結了履歷內容要避開的6項常見錯誤,幫助你避坑。
簡歷內容非常的重要,寫得好,除了能通過初步篩選,還能增加收到公司面試邀約的機會。但要如何讓自己的履歷在成千上萬,或者至少上百封的履歷中,被發掘呢?這才是許多求職者最頭痛的一件事。
不管是畢業季還是轉職季,簡歷都會猶如雪花一般,一片片的飛之而來。有的時候,盡管不是就業市場的旺季,很多企業,尤其是知名度高的企業,還是會收到大量的履歷。
因此許多公司除了會使用平臺分析,自動初步篩選符合公司要求的履歷內容,還會再將通過系統篩選的履歷,進行第二階、或三階段的篩選。
而除了第一次的篩選以外,基本上而后的篩選都是以HR的專業角度與經驗做為標準。
網絡上有很多有關如何寫簡歷的好文章,我也有許多精選文章,告訴大家如何把簡歷內容加入客制化的元素。但是在這其中,還是有不少的人會犯一些明顯的錯誤。
天下雜志的一篇文章中,Resume Writing Services的執行長彼得 · 楊所也分享了幾種不該犯的錯誤。以他每年閱讀超過千封履歷的經驗,他透露有些錯誤真的不應該犯,他甚至人為履歷內容中,出現過多這些錯誤,干脆直接刪掉重寫!
不用擔心! 我會在這篇文章中,告訴大家履歷內容要避開的6項常見錯誤,并告訴大家如何把錯誤改正。趕快來看看你的履歷中有沒有這些錯誤!
(文章中會以后端軟件工程師履歷為范例)
很多人在寫簡歷時,為了塞更多的內容,但卻不知道如何有效的運用標表符號,最后把句型寫得太長,字都擠在一起。這會讓HR在讀你的簡歷時,沒辦法松一口氣,閱讀體驗會很不舒服。而這會導致HR認為你是一位無法控管好思緒的人,有話就說,不夠穩重。
如何優化:以下的例子,唯一的改變的是加上了兩個逗號,句子讀起來就變得舒服許多。除了不會讓讀的人喘不過氣以外,也把重要資訊分割的一目了然。
軟件架構:使用DDD思維分析業務需求依照領域知識與各子領域作為系統的邊界,以業務角度而非技術角度分割模組化搭配戰術建模模式與Clean Architecture架構開發實踐中臺后端軟體架構。
軟件架構:使用DDD思維分析業務需求,依領域知識與各子領域作為系統的邊界,以業務角度而非技術角度分割模組化,再搭配戰術建模模式與Clean Architecture 架構開發實踐中臺后端軟體架構。
其實參考一份專業的履歷,完全不會看到作者使用自稱的方式書寫。唯一會看到 “我” 這個字,可能只會出現在履歷的自我介紹(自傳)中。重復的使用第一人稱,會很像在寫日記。HR可能會因此覺得你的表達方式有問題,必須一直強調 “我”。
如何優化:看到下面的例子,在內容方面不做任何的變動,單純刪除掉第一人稱的字眼,以及伴隨它動、形容詞,以此能提升可讀性與專業度。
協作溝通:我常協助促進中臺與App團隊制定API規格(開戶、會員功能、轉帳、DebitCard 等功能);我負責與Infra團隊討論伺服器的網路路由架構以及部署的規格;我每周還會參與協助BA/SA 與廠商確認核心功能需求與串接格式。
協作溝通: 我常協助促進中臺與App團隊制定API規格(開戶、會員功能、轉帳、DebitCard 等功能);我負責與Infra團隊討論伺服器的網路路由架構以及部署的規格;我每周還會參與協助BA/SA 與廠商確認核心功能需求與串接格式。
履歷內容最講究的是精簡、清晰,所以如果有過多非必要的形容詞或副詞,也會使可讀性降低,導致讀者越讀越不舒服。如果不拿掉多出來的形容詞與副詞,會影響HR的閱讀感受,讓他們感覺你不是很會抓重點,未來要合作也可能會出現溝通上的問題。
如何優化:下面的例子,移除了不必要的形容詞與副詞,整體感覺順暢、精簡許多,也強調了有關連性的重點。
技術愿景:根據公司資源目標,成功地規劃產品演化的技術愿景、可行性、有效率的架構、工具堆疊與后續工程團隊人員配置與大量的需求。
技術愿景:根據公司資源目標,成功的規劃產品演化的技術愿景、可行性、有效率的架構、工具堆疊與后續工程團隊人員配置與大量的需求。
內容的不完整,可能在閱讀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會無法給讀者看到重要的資訊,像是一些直觀的數據資訊。HR有可能因此覺得你不夠細心,漏東漏西。
如何優化:看到以下的例子,稍微將句子的結構移動,并加上數字來增加人資對此經歷的印象。這里要注意的是數字必須是準確的,不要用模糊或不真實的數據。
技術優化:采用Unit Of Work處理多模型交易一致性,透過Prefetch解決N+1效能問題。
技術優化: 采用Unit Of Work處理多模型交易一致性,透過Prefetch解決N+1效能問題,提升9%的效能。
軟技能固然是一位人才相當重要的特質,HR也會非常的在乎。但是通常是否擁有某項軟技能,HR會需要須通過交談、面試去解析。若是履歷內容頻繁地出現、強調某個或幾個軟技能,會導致HR認為,會不會是因為沒有其他優秀的經歷,才一再地強調。
如何優化:下面的例子將軟技能的出現次數調低,刪減了容易模糊焦點的字句,讓HR可以專注于具體的資訊,也幫助HR更快速地找有價值的資訊。
組織團隊:利用時間的安排,招募硬體/前端/APP/后端工程人才,透過有秀的領導能力,分配任務,組織4人工程團隊。于3個月內完成推出第一代產品。
組織團隊: 利用時間的安排,招募硬體/前端/APP/后端工程人才,透過優秀的領導能力,分配任務,組織4人工程團隊。于3個月內完成推出第一代產品。
時代會變,職位也是如此。一個同樣的職位在10年、15年后,需求、工作內容也會有變動,甚至完全不一樣。所以如果你相關工作的經驗,已經是很久了,可能就不在這么有關連性了。屆時,你就必須要考慮是否要使用這個工作經歷。
看相關經驗時,HR會連同年資一起看,所以他們也會發現你的經驗,已經過太久了。那要如何判斷多久以前的經驗,算是太久了呢?
建議:除了可以上網查這類型的工作內容以外,建議直接去了解該職缺工作描述的內容,以此確認需求是否還一樣。
要得到面試邀約,要先得HR的心!當HR認為你是一位公司需要的人才時,獲得面試邀約的機會就會提升,而要做到這件事情的首要任務,就是讓HR喜歡你的履歷,之后再利用電話面試的時候,加強好印象。
履歷內容如果有以上說到的6項錯誤,一定要把它改善,不要讓HR有理由覺得你的履歷不合格,影響到你得到面試邀約機會。
本文由 @橙子小叮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在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境外參賽歷史最好成績,人們由衷地為中國運動健兒的表現感到高興。然而,一些不和諧的場面,給主張團結和友誼的奧運精神蒙了一層灰。比如,兩名中國運動員會師乒乓球女子單打決賽,奪冠的陳夢不僅在場內頂著“喝倒彩”的壓力,還在網上遭受諸多造謠與抹黑。不少運動員、教練員表示,自己和家人因為各種原因,莫名受到拉踩引戰、惡意攻擊。
日益豐富的教育資源,渠道多元的信息環境,讓青少年具有旺盛的表達欲。不論是與他們切身相關的校園、職場等話題,還是涉及面更廣的社會新聞與國際關系話題,都不難看到眾多年輕網友在網絡上踴躍發言、熱烈討論,充分展現他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作為世界頂級的綜合性賽事,奧運會自然成為所有珍視國家榮譽、關心體育事業的青少年的共同話題。
然而,部分年輕人在網絡公共表達時,可能被輿論風向與極端情緒帶偏,鉆進非理性的“牛角尖”。除了奧運會,近年來,從“粉發女孩”“尋親男孩”不堪網暴輕生離世,到“戰馬行動”等自媒體吃“偽愛國”流量,再到熱點新聞評論區不時被“扣帽子”式陣營罵戰攻占,一系列受極端情緒驅動的輿情,破壞著網絡空間的理性討論氛圍。
人人都有情緒,都需要釋放和表達。面對時事新聞與社會事件,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對其中的人、事、物懷有主觀上的好惡,自帶某種情緒,屬于正?,F象。然而,情緒一旦失去理性的制約、凌駕于邏輯與實證之上,便會走入極端。不論是極端的喜愛、崇拜,還是極端的厭惡、憤怒,都很容易擾亂青少年的心智,使其言行沖動而不負責任。
有時,極端情緒來自內心——對特定觀點、特定現象、特定對象過于執著,以至于“拋開事實談立場”,從文娛界延燒到體育界等其他領域的“飯圈亂象”,就是其典型呈現之一。有時,極端情緒來自外部渲染——在“粉發女孩”“尋親男孩”的案例中,正是部分網民聽信不實信息,受誹謗性言論誤導,助長了傷人性命的網絡暴力。這些被極端情緒裹挾、控制的言行,無疑與具有建設性的公共表達相去甚遠。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極端情緒與非理性思維方式的主要推動者并非青少年,其肇因不在青少年身上,部分受誤導的青少年也是其受害者。正因如此,青少年在參與網絡討論時更需擦亮雙眼、三思而行,學會以理性思辨破除迷思。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表達對社會進步起積極作用,就不能任由極端情緒主宰思維,而需為其套上理性的“韁繩”,培養健康的網絡表達習慣。
部分網民的“二極管思維”,與其包容心缺失、邏輯思維“下線”有關。當發言者持有某種觀點和立場時,要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可能存在短板和盲區,對不同觀點持開放心態。只有在不同觀點的交流、對照和碰撞中,思想才能得到完善。一味排斥不同觀點,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總是對的,甚至因為“面子上過不去”,拒絕承認與自己認知不符的事實,必然經受不住邏輯的檢驗。
部分網民“一言不合就網暴”,則與其情緒控制力相對欠缺有關。網民之間隔空對話,難免“擦槍走火”,引發沖突誤會。越是如此,越需要牢記“沖動是魔鬼”,試著控制情緒,在文明道德和法律規范的界限內發言。在一場網絡討論中,一旦有一定數量的人被不良情緒控制,說話夾槍帶棒、惡語相加,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使整場討論走向失控。
此外,面對錯綜復雜的網絡輿論,青少年應培養基本的媒介素養,掌握辨別信源質量、查證信息真偽等技能,分清什么是客觀事實、什么是主觀推測,識破移花接木、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等挑動情緒的話術。如此,才能不被別人“指哪打哪”,在無意中成為網絡暴力的幫兇。像“戰馬行動”等無良自媒體,最“拿手”的伎倆就是利用網民的樸素感情,在正常事物之中強行挑揀所謂“日本元素”,煽動極端情緒。其實,只要稍加查證,便不難發現這些自媒體的觀點毫無事實依據,純屬牽強附會、捕風捉影。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即便一個人具備再強的媒介素養,對自己的理性認知能力再自信,也無法保證其每次判斷都準確。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惡意詆毀、披露隱私、互撕謾罵、人肉搜索等錯誤方式,取代正常的批評與辯論。
作為上網用網的主力軍,青少年抱有推動社會進步的真誠動機,積極參與公共表達,為輿論環境引入新鮮“活水”,極大地豐富了互聯網生態。但是,如果公共表達一味受極端情緒驅動,不僅無助于增進交流、凝聚共識,反而會加劇社會對立,甚至使理性發言者敬而遠之,形成“沉默的螺旋”。唯有堅守理性與文明,克服極端情緒,才能成為理想輿論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楊鑫宇)
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