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3月21日上午,濟南經六路上一所學校的門口地面上貼著一張紅色的小廣告,內容是“試管代孕包成功”“供卵、包男孩”,還留有聯系電話與微信二維碼。往東大概不到170米的距離是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醫院門口人來人往。

    從2019年1月中旬至3月下旬,記者一直在關注“供卵、代孕、包生男孩”現象。盡管國家有明確法律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配子、合子、胚胎,鑒定胎兒性別。但記者暗訪發現,仍有一些人偷偷在“地下”開展相關服務,且金額不菲。

    200米長路上散落160張“代孕”卡

    3月21日上午10點,記者從小緯六路轉入經六路,紅、黃、藍、綠、紫色的小卡片開始進入視線,有些散落在路面,有些被放置在閑置的店鋪門前。從小緯六路路口至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西側,記者數了數,約200米長的路上,大概有160余張小卡片。

    卡片的內容大致相同——“代孕”“供卵”“包生男孩”“性別篩選”“快速試管”……記者在現場看到,并沒有人主動撿拾地上的卡片。但是有環衛工人在不斷清理:“每天清理多少張,這個沒數,隔一段時間就得去撿,風一刮到處飛。”

    中午,附近放學的學生從貼在門口的小卡片上邁過去,有些人直接踩了上去。記者隨機采訪了兩位中學生。“每天都會看見這些卡片,早上有人放到這。”其中一位學生說。“這種現象存在好多年了,如果哪天不見了才叫稀奇。”一位老師說。

    拉客住宿的店員兼營“試管”業務

    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的門口,站著六七個中年婦女,她們手里握著小卡片,“閨女,住賓館嗎?”“便宜,30(元)到100(元)的都有。”記者從中間走過,兩三個人遞來卡片,上面是住宿信息。

    記者趁機詢問能否做試管嬰兒,其中一賓館名為“魯豫招待所”的店員將記者拉至一旁,小聲問:“自己的精子,自己的卵嗎?”“對,但是想要個男孩,大概多少費用?”“估計得六七萬,我給你問問,兩個醫院一家是在大明湖東門,一家在章丘。你要是有空的話我可以帶你過去看看,讓專家給你講講。”隨后該店員給大明湖附近醫院的“專家”打了電話,之后改口說:“專家說了得十五六萬,我也沒想到會這么貴。”

    記者隨后又以自己身體條件不好,追問如果是選擇供卵的話,費用多少。店員稱需要2萬到8萬,并表示供卵方多數都是大學生,身高體重形貌都可以選,“學歷越高,形象越好的,價格就越貴,根據實際情況來。”

    卡片上說的“包生男孩”其實就是指的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1月份,記者在第一次探訪時,就通過卡片掃碼加了大明湖附近那家“醫院”網名為“A-君子好求-金貴子華人”工作人員的微信,咨詢的是三代試管選性別要男孩,對方開出的價位是十四萬五,成功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如果想百分之百成功,費用還要高一些。

    記者向醫院門口的快餐店詢問這些賓館店員們給的小廣告靠不靠譜,店主反問:“如果真的懷了女孩,你還能不生?你可以去問問這附近的小賓館有幾家是在公安部門備案的。”記者探訪周邊環境,發現有些賓館直接開在居民樓里。

    1月份時,記者也曾走進一家賓館咨詢相關業務。賓館的環境相對較差,垃圾堆在樓道里,現場也并沒有看到有消防設備,墻上貼著的“代孕、供卵、包生男孩”宣傳海報很是醒目。“這里離醫院近,又便宜,比較方便。”一位穿著睡衣在廊廳走動的女住客告訴記者,因為做試管嬰兒需要連著幾天到醫院檢查,外地人就選擇就近居住,“再過一天我就可以取卵,希望這次能成功。”

    朋友圈里的“專家”和掙外快的“教授”

    “恭喜山東日照客戶48歲供卵自懷出胎心、一路走來很不容易,終于得到了雙胞胎”,3月21日,“A-君子好求-金貴子華人”在朋友圈曬出一條狀態。“啟動供卵志愿者”“感謝客戶信任-簽約”“代媽駕到”……翻看其朋友圈,大部分狀態都跟“代孕、生男孩、供卵”相關,時不時還會發一些容貌姣好的“女大學生”照片。

    在跟魯豫招待所店員的聊天過程中,記者發現,她口中的“專家”其實就是類似“A-君子好求-金貴子華人”的業務員,并非醫生。1月份,記者曾前往大明湖附近的“醫院”,見到了“A-君子好求-金貴子華人”。當記者問到,能不能成功做成試管時,對方表示可以看他的聊天記錄,“都是成功的,這個不騙你,我們做了十多年,技術相當成熟。”

    對于自己業務的合法性,“A-君子好求-金貴子華人”說:“代孕、供卵、生男孩,是不合法,百分之百不合法,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國家是禁止的,要是放開了,還有我們的飯吃嗎?”記者問:“能不能找人直接在醫院做?”對方則回答:“那些教授在我們這拿的比在醫院拿的多。”

    說到掙外快的“教授”,章丘一家經營同樣業務的公司里的魏姓員工曾跟記者明確表示,“現在還沒有安全放開”“好多公立醫院都把客戶介紹到我們這里”“醫生全是三甲醫院的”。

    關于捐卵,“A-君子好求-金貴子華人”表示,客戶是要對供卵者進行面試。一些中年客戶想再生孩子,可是已經停經沒有卵泡,那就需要買卵。費用也會根據供卵者的各方面素質相關,2萬至10萬不等。

    除了濟南本地的“醫療機構”,記者通過微信還加到上海、北京、棗莊公司的業務人員。還有一些可以到海外做三代試管的機構。在跟上海一家公司的業務人員溝通中,對方表示代孕的費用為46.8萬,要是選擇性別則需要55萬,這些費用包括降調、促排、取卵、冷凍和移植。

    考察全封閉“醫療機構”被扣身份證

    全部車窗封閉,看不到周邊的環境,駕駛室與車廂中間有金屬板隔開……1月份時,魏姓員工跟記者說“和一些在懷孕的老客戶交流交流也就放心了”,為了一探究竟,記者登上一輛至章丘“醫療機構”考察的面包車。

    一開始,記者先是按照魏姓員工提供的方式到達章丘一集合點,之后轉乘面包車。司機見到記者時,警覺地詢問了記者身份。之后讓記者將身份證、手機關機后上交,并稱“參觀完會再還給你,這都是流程”。

    和記者一起乘坐面包車的還有四位女性,她們已經是“醫療機構”的簽約客戶。記者憑感覺推斷,車開了不到二十分鐘后停下了,但是車是直接停到了車庫,開車門之前,車庫的門已經關閉,記者等一眾人再次進入封閉的空間,之后便直接上樓進入等候室。記者發現該房間裝有攝像頭,想要走出房間要經過工作人員同意。

    大概十分鐘后,工作人員通知可以到就診區。就診區有一位看上去大概50多歲的女醫生以及兩個年輕的女護士。就在不大的房間內,候診的幾位女性完成了B超檢查、拿藥以及藥物注射。通過聊天,記者得知,抽血檢查需要到正規醫院做,這里的醫生只負責看結果。至于后期受精卵怎么移植,魏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還有另外一處實驗室,那里負責取卵、受精和移植,不能隨便參觀。”

    其中一位女性已經受孕成功,買了當天回廣西的高鐵票。其他幾位女性也在聊著各自的身體狀況,有一位女性稱已經嘗試多次未果,這次激素水平又不理想。記者問其中一位女性為什么不選擇到正規醫院,她給出的回答是,醫院干什么都需要排隊,周期太長。

    (濟南時報)

    西安市的回民街上,人、自行車、三蹦子、小汽車日復一日地形成大股洪流。

    張喜平是這洪流中的一分子,臉微側、眼閉攏,拉一輛裝雞蛋的板車,手里的鐵棍敲敲打打。從1990年開始,他已在回民街上販雞蛋三十一年。

    五十七歲的張喜平患有先天性青光眼,自出生起便全盲。每天他起個大早,從市郊的家中獨自一人攜兩大筐重一百六十斤的雞蛋,轉兩次公共汽車、耗時一個半小時到回民街售賣。不論刮風下雨、天亮天黑,不賣完堅決不回家。

    走街串巷多年,張喜平總結出兩步訣竅:他心里有張地圖,哪兒拐彎、哪兒掉頭,就憑直覺邁步子,這是第一步;手里的棍棍左敲、右敲,敲到臺階、垃圾桶、小車等障礙物,邁出的步子就收回、繞開,這是第二步。

    他叫賣的廣告詞簡單,只一句“賣雞蛋嘞!”夾著陜西口音的升調、降調,他一天要喊上千次。

    開始一場交易更簡單。“拿二十塊的!”在嘈雜中敏銳地捕捉到這句話,張喜平立刻停下腳步。

    “其實就是一回生,二回熟”

    3月28日,早上八點多,張喜平出現在巷口,回民街市剛剛冒出人氣。

    張喜平不足一米六,個小但結實,厚唇大耳,長一頭寸而鋒利的灰白色短發,發際褪成小寫的字母m。

    這天他穿黑膠鞋、軍綠色的夾克衫,內里兩件敞口襯衫;一根鐵棍篤篤敲在腳前,身后拉著輛白色小板車,上擱兩個盛滿雞蛋的竹筐,拿塑料紙罩著,每筐四十公斤重。車頭掛著塑料袋、帆布包,還有裝著老式桿秤的鐵皮箱。

    有人在街邊喊:“張喜平,老劉家要一桶蛋!”張喜平便止步,人一歪,伸手接過一只塑料桶。

    這是家泡饃店,是張喜平每天的第一站、第一樁生意,也是最大的客戶,總要買他一兩桶雞蛋。

    張喜平擱下鐵棍,佝腰往竹筐里摸去,將雞蛋三個一抓,慢吞吞放到桶里。

    他那腰彎成近乎標準的直角,只堅持三分鐘就累了,便蹲下去,拿自己的腳后跟當凳子。他的眼睛總是閉著的,偶爾眨一眨,估摸著桶里的雞蛋有沒有放到頂。

    張喜平僂腰往竹筐里摸去,將雞蛋三個一抓,慢吞吞放到桶里。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攝

    他的每個動作都慢,裝一桶要十分鐘。完事后,拿桿秤一吊,兩指捻著桿上用膠帶貼注的刻度,多則減,少則添,再交蛋、收錢。

    五十元的大票子,他收在襯衣外層,其他毛票子則貼身放。區分不同幣值靠手摸,比大小,比長寬。鑒別假幣也靠摸:假幣“像油光紙做的”,摸著沒有凹凸感。經手指揉搓的聲響也不同,真幣是“克呲克呲”,假幣是“噶扎噶扎”。

    張喜平準備為雞蛋稱重,秤桿上的刻度被膠帶貼注而出。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攝

    張喜平繼續往前走,不斷地被人與車裹挾著、超越著。他那棍子篤篤杵地,嘴里吐出嘖嘖的聲音,提示自己也提示路人。

    張喜平說,他出生二十天時,母親發現他的眼珠子始終不會動彈,就和丈夫一塊把他抱到西安市的醫院去。由此知道得了先天性青光眼,求醫問藥幾年,轉遍了西安市卻總看不好,只能作罷。

    他的童年因此是多災多難的,摔跤“不盡其數”:掉下過下水道、防火洞,最危險的一次,掉入一口近十米深的吃水井,是幾個鄉親一起把他撈上來的。年輕時,他的頭上、手上、腿上,新傷舊傷、大傷小傷不斷。

    而后他就有了“直覺”,“其實就是一回生,二回熟。”好比在回民街上,剛來時也是“兩眼一抹黑”,走得多了,金銀手飾店的敲打聲、水果鋪的刀子削皮聲,拉客的嗓門兒、音響里循環的歌,香的、臭的、辛辣的氣味,都成了他的指向標。于是他能下意識地走了,“好像你閉著眼也能摸到自己耳朵。”

    人的腳步聲、車輪的擦地聲,他也能分辨,便有了前后左右、距離遠近的判斷,隨之可以避讓。“眼力是人生的第一道窗口,耳力是人生的第二道窗口——我這樣的人,耳力再不行,我混不好這些年。”

    這兩年,他感到直覺與聽覺都在緩慢退化,意外撞擊因此較過往頻發。

    好在他已形成輕腳慢步的習慣,即便撞上店家的鍋、桌椅,或路上的行人、垃圾桶等等,他的碰撞也是極輕巧的,只怔上一怔,然后要么說“對不起。”要么說“謝謝!”要么說“對不起,謝謝!”若無其事地繞道而過。

    雞蛋專家

    10點左右,張喜平到了回民街保健院家屬樓下。他的嗓門本就很洪亮,到了靜謐的居民區更顯出威力,“賣雞蛋嘞!”炸得許多人側目。

    顧客從窗戶里朝下喊住他,穿著拖鞋飛奔而來。

    有的抱怨雞蛋升價,怎么竟要五塊二一斤?他一條一條講道理:“天氣熱,雞不愛下蛋了。而且今年糧食貴,飼料就貴,那雞蛋的進價自然也貴。我每斤就賺幾角錢。”

    有的掃碼支付,沒聽見收款的提示音,就問他:“收了么?怎么沒聲音?”他搭閉著眼睛,一仰頭道:“沒聲音么事,信號慢了,你走你走!”

    張喜平常用的只有一臺按鍵式的老年手機,他用不了智能機,因為“哪兒哪兒都是平的,摸不出來。”不像老年機,把快捷鍵設置妥當,能給他報時、報號碼、報短信。

    張喜平聽老年手機報時。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攝

    “現在是北京時間十點三十六分。”手機說。

    張喜平立在板車邊,美美地哼了句“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那一陣生意算順利,散客、熟客紛紛臨門,五斤、十斤地往外賣,鈔票一張張往兜里送,雞蛋轉眼少了半筐。

    稱重、算價,張喜平反應得飛快——他沒上過學,但多年的商販經歷讓他對兩位數內的加減乘除滾瓜爛熟。

    張喜平說,自己十一歲就開始在村里的工地上拉架子車,還為村附近的沙子場撈過河沙。1984年,他聽說隔壁嫂子在賣雞蛋,他就也養雞、賣雞蛋。最早是一個人去西安老站,在火車站附近叫賣。

    1990年,他住的村子通了中轉可達西安市鐘鼓樓的公交線路,他就把生意挪到了回民街,從此沒再離開過。上世紀九十年代賣雞蛋,每天能掙十來塊,“那時候錢值錢,一個饃饃才五分錢。”

    張喜平將稱好的雞蛋遞給顧客。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攝

    他自己養雞也是養到1990年,后改從其他養雞場進貨。“因為養雞太復雜了,有那么多疾病,都得從書上看。我看不來,就得讓人念,但又不能總麻煩別人。”他其實是好學的,小時候還曾到村小去聽過墻腳。

    他盡力在雞蛋的領域做成專家,不厭其煩地向顧客發表雞蛋專家的言論:“放雞蛋,要空氣越干燥越好——莫放冰箱,會起霜,起反作用……蛋殼有光感,就說明雞沒生病,不缺鈣。如果雞蛋殼是毛毛的,這蛋就容易碎,是雞的腸胃不好,有大腸桿菌。”

    他還有賣蛋的哲學。賣蛋賣蛋,賣的也是運氣,張喜平說。

    午后,運氣急轉直下,眼見到了下午一點半,一筐蛋還沒有賣見底,保守算還剩下九十多斤。

    “今天不行。”張喜平焦躁地去揪車把上纏著的膠布。這是他一天煩悶的開始:賣不出去,雞蛋就連同運氣一塊兒砸手里了。

    他為此沒胃口吃午飯,挨到快三點,餓極了,才花一塊錢買了只白饃饃。從小皮院街拐進一條小巷子,找到一個石墩——是他每天吃午飯的專用座位,坐下不到五分鐘,空口吃完了饃饃。

    “人生在世上就是來賣力氣的”

    六點鐘,晚高峰來了,本就狹窄的小路,橫向里人擠車,車擠人,滴滴叭叭、水泄不通。縱向里更是望不到頭。

    張喜平跟在一輛三蹦子后面,一手摸著三蹦子的車屁股。三蹦子往前挪一點,他就往前踉蹌一點。諸聲鼎沸之中,他的聽覺大受干擾,走兩步就要撞人、撞車。

    一下午的生意都不好,雞蛋還剩大半筐。繞回最熱鬧的北院門后,張喜平決定折價甩賣,一斤蛋五塊錢。

    有人想殺價到四塊五,張喜平有點生氣:“一分質量一分貨,你總不能讓我一點都不賺吧?”又說:“我是大老遠來的。”

    他住在西安城外20公里的馬王村。每天早上五點半,他自然醒來,然后洗臉、漱口,臨出門前吃五顆膠囊,活血化瘀、治療靜脈曲張的。

    六點出頭,女兒會陪他推著裝有兩筐雞蛋的三輪車,走過一條“匚”形路到村外的公交站臺,等302路車。

    302路的司機談師傅說,張喜平謹慎,幾乎從不讓人替他提筐子,“怕讓人把蛋碰壞了。”張喜平總是自己先上車,回頭摸索,背一弓,腰一拉,就把竹筐提了上來。“早幾年他嘩一下就能提上去,現在看看也有點吃力了。”

    302路車是小巴車,空間逼仄。每次坐車,張喜平的雞蛋一筐放在腳邊,一筐放座位上。他本人就立在駕駛座的后面,一手抓著一只筐,一手抓著前排的扶桿,對兩筐蛋呈半包圍保護姿勢。

    302路車隊為張喜平行方便,給他在起重機廠獨辟了一個下車點,讓他能坐上首發的612路車,直達回民街。如不堵車,張喜平到回民街通常剛過早八點。晚上他則要趕在六點半前離開,以坐上回家的末班車。

    眼下過了晚七點,張喜平還游走在回民街上。相熟的店家見到他,問他怎么還不走,趕不上末班車了吧?

    “賣不動,賣不動。”他念叨,又自言自語:“賣不動咋辦?只能繼續賣。趕不上車咋辦?那也沒辦法。”

    入夜后,回民街上人流量增大。張喜平繼續叫賣。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攝

    他一直未婚,年輕時有人給他介紹對象,他不肯,“比我好的瞧不上我,比我條件差的,我也不想找——不是給人添累贅,就是找個累贅。”1990年,他抱養了一個女兒,現已讓他做了外公。家里還有八十多歲的母親,常年要用心臟病藥。他自己的左腿有嚴重的靜脈曲張,半截小腿的血淤得像根胖茄子,表皮如魚鱗斑駁。他去省醫院治過一回,嫌太貴,就自己回來吃藥。

    他和母親的藥費,每月要花近一千塊。家里剩不到二畝地,承包了出去,每年拿三四千塊。賣雞蛋的月收入,基本在兩千元上下,加上每月共計一千元左右的低保補貼——略顯拮據的生活。

    所以張喜平不敢停下,一旦閑在家里,他就覺得無比愧疚:“人生在世上就是來賣力氣的。”

    賣不完雞蛋他也愧疚,躊躇著不愿回家,一面繼續在回民街上游蕩,一面狠狠地揪車把,扯下巴掌寬的一道膠布來。

    直到七點三十三分,一家油潑面館要了他最后的十三斤雞蛋,他才終于松弛了下來。

    躬身抓完全部雞蛋,張喜平收下錢,徑直摸到最近的垃圾桶處。和雞蛋打了一整天的交道,他兩手沾滿雞毛、雞糞、雞蛋清,摸索著用塑料紙擦了擦,湊著垃圾桶甩干凈。

    有這欲望,就能活好

    將近八點鐘,張喜平準備回家了。

    他先將板車鎖到回民街對面的環衛站里,因錯過了公交末班車,又打電話托附近的熟人捎他回家。

    等車時,他再次把腳后跟當作板凳,蹲著念念有詞,重釋自己的理論:老得走不動了,干不動了,才是真正的“苦”,其他時候都不算真苦——況且回民街上從沒人欺負他,反倒個個要幫他。熟客買完他滯銷的雞蛋,熟人分文不取捎他夜歸,城管放他行,環衛工人容他存車。他那輛嶄新的板車,是幾個月前西安理工大學的志愿者團隊為他免費制作的,輕便異常,替換下用了近三十年的舊車。

    所以他現在也不覺得苦。

    他此生最熟悉的兩塊地方就是回民街與馬王村。閉眼在這兩地橫行,絕不是一句空話。

    坐在回家的車上,他隔一陣就問,制藥廠到了吧?鍋爐廠到了吧?那是他的直覺又起作用了。

    直覺告訴他這些年的周遭變化:回民街的砂石路改成了石板路、瀝青路,有時游客多到他無處落腳。回民街外的馬路從十米加寬到六七十米,兩車道成了八車道。公共汽車的“天線”撤了,先改成了發動機在車頭的燃油車,而今逐漸多用發動機后置的純電動車。燃油車的噪聲最大,電動車則平穩無聲。

    張喜平的左腿有嚴重的靜脈曲張,半截小腿的血淤得像根胖茄子,表皮如魚鱗斑駁。新京報記者 馮雨昕 攝

    他的身體也在變化,左腿總疼得厲害,漸漸竟有些跛腳。也正因此,他的每雙鞋的鞋底外緣都磨損嚴重,走不出兩三個月就要換掉。

    醫生早勸他少走路,原來他不聽,現今感到體能逐年下降,偶爾也會屈從。不過這屈從還是極有限的,迫不得已時,停業在家頂多一天。

    回民街上的每個老客戶都是他的見證人:一年三百六十多天,不見老張來賣雞蛋的日子最多不會超過十天。

    家庭責任之外,張喜平有別的盼頭。耳朵是他的工具,聽覺是他的享受。他想買一套“好的”音響設備,幾萬塊的談不上,他恐怕他的經濟實力永遠達不到——但一萬以內的,“可以做做夢。”

    他說他有這欲望,就能活好,就能自食其力。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張喜平還在河灘撈沙子時,就攢錢買了一臺紅波收音機,聽新聞、聽鄧麗君唱歌。八十年代又買了臺康力牌收錄機,鄧麗君、鳳飛飛、邰正宵等人的磁帶收集了兩三箱。2002年,幾乎是“奢侈的”,他省吃儉用,掏兩千塊買了一套碟片機加音響,“回家再累也要聽會兒歌。”

    這天到家已近十點,張喜平沒有聽歌。

    養雞場的人在傍晚送來了新鮮雞蛋,他一回家就坐在門廳里,一個一個摸雞蛋,把沙皮的、發澀的、毛的、碎的全撿出來,好的則穩穩放進筐里,備著明日販賣用。

    整個過程要兩三個小時,結束已是深夜。

    手機顯示,他今日走了三萬多步路。

    對張喜平而言,這最平常的一天中,他步行十三小時,賣出一百六十斤雞蛋,凈賺了七十塊錢。

    新京報記者馮雨昕 編輯 胡杰 校對 李項玲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