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責編:林光楠
在當前這個B2B/B2C逐步取代傳統賣場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通過電商、淘寶平臺直接購買電腦相信已經成了不少對DIY認識不太深入的主流用戶首選的配機方案。相比線下購買,網絡平臺購買的價格更加透明,配置選擇及修改也更加靈活,傳統賣場曾經優勢的物流和售后領域也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用戶完全甚至可以放心的直接購買電商平臺所提供的DIY定制整機。而縱觀目前網絡平臺在售的主流級游戲主機配置,GeForce GTX 750Ti/750系列產品已經逐漸成為了出貨量較大的一款配置方案。
Maxwell架構是NVIDIA推出的新一代圖形架構,它將顯卡業界的性能功耗比極限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向世界展現了以邏輯結構進步而非公益來換取性能提升的正確進步形態。基于Maxwell架構的GeForce GTX 750Ti是一款相當優秀的顯卡產品,它的性能功耗比令人印象深刻,為其尋找一個能夠完美發揮性能和性能功耗比屬性的平臺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GeForce GTX 750Ti/750系列產品已經逐漸成為了網購DIY的主流選擇
除了價格及流行因素之外,配置一臺各個組成部分都均衡的PC一直是每個DIYer的夢想和追求,均衡不僅代表著沒有性能短板,過量的功耗浪費也是需要避免的問題。Haswell i3與GeForce GTX 750Ti的組合能達成性能和功耗均衡的目的,讓我們獲得一臺性能價格兩相宜的PC游戲平臺。所以接下來,我們為大家帶來一款使用i3處理器搭配GeForce GTX 750Ti顯卡配置方案的實際游戲測試,和大家分享這個檔位的配置能夠滿足什么畫質的流暢體驗。
● GTX750Ti規格一覽
GeForce GTX 750Ti與我們之前所見的GeForce GTX 700系列完全不同。它們基于全新的Maxwell架構,采用GM107-400芯片,擁有18.7億的晶體管規模,核心面積僅略超過150平方毫米(封裝測量數據),這一數值處于上代Kepler架構的甜點/中端,也就是GK106/GK107之間。與GK107相比,其運算資源總量從384個ALU上升到了640個,Texture Filter Unit上升到了40個,構成后端的ROP則維持了中端常見的16個。GeForce GTX 750Ti為我們帶來了Maxwell初代架構的MC結構,銜接于GPC單元之后的2個64bit雙通道顯存控制器組合形成了128bit顯存控制單元,GeForce GTX 750Ti因此采用了2048/1024MB的尺寸的顯存體系。
注:市場售價均為官方首發限價
盡管GM107芯片仍舊基于28nm,但得益于優秀的架構設計、適度的規模和成熟的生產工藝控制,GeForce GTX 750Ti/750的默認核心達到了1020MHz,默認Pixel Fillrate能力均為16.3Gpixels/S,默認Texture Fillrate能力分別為40.8G/S和32.6G/S,顯存帶寬分別為86.4GB/S以及80.2GB/S。GeForce GTX 750Ti擁有1.3T Flops/S的單精度浮點運算能力,而GeForce GTX 750的運算能力則為1.04T Flops/S。
GM-107-400-A2核心(GTX 750Ti)
GM107架構圖
GeForce GTX 750Ti/750采用的Maxwell架構是NVIDIA全新設計的新一代DirectX 11圖形架構,該架構由以下主要的部分所組成:
>> 5組全新設計的,包含了幾何引擎、光柵化引擎以及線程仲裁管理機制的SMM單元。每個SMM單元均包含一組與Kepler架構類似的,負責處理幾何任務需求的PolyMorph Engine,128個負責處理運算任務及Pixel Shader的ALU,8個負責處理材質以及特種運算任務如卷積、快速傅里葉變換等的Texture Array,四組并行的二級線程管理機制以及與它們對應的shared+unified cache等緩沖體系。
>> 更為巨大的cache體系資源,L1 cache與Shared徹底分離,與Texture cache完成統一且密度翻倍,L2 cache的密度則提升了8倍。
● 編輯裝機推薦
很多人都非常好奇我們這些編輯日常工作中都在使用怎樣的配置,既然是與Haswell和B85平臺的搭配測試,那么本次測試的平臺就直接由我們所使用的平臺來擔當吧。這套配置包括Intel酷睿i3-4130處理器、H81芯片組主板、4GBDDR3-1600內存,能夠在滿足辦公需求的前提下提供相當不錯的游戲性能,是中關村在線編輯們比較常用的配置之一,小編們中午的休閑時光全靠它來度過了。詳細硬件規格如下表所示(注:本頁所涉及價格均為參考報價,實際零售價以電商平臺為準,如果想要獲得更大幅度的優惠,您也可以參考本文最后一頁的整機售價):
編 輯 推 薦 配 置 | ||
中央處理器 | 酷睿i3-4130 | 699元 |
(2核 / 4線程 / 3.4GHz / 3MB L3) | ||
顯卡 | 翔升金剛狼GTX750Ti | 799元 |
(1098/5400MHz/2048MB) | ||
主板 | 映泰H81MLC | 379元 |
(Intel H81 Chipset) | ||
內存 | ADATA XPG DDR3-1600 4GB | 269元 |
(SPD:9-9-9-24-1T) | ||
硬盤 | 希捷Barracuda 1TB7200轉 64MB 單碟 | 355元 |
(單碟/1024GB/64MB cache/SATA3) | ||
散熱器 | Intel RTS2011LC | / |
/ | ||
機箱 | Antec A100C | 299元 |
/ | ||
電源 | 酷冷至尊雷霆350 | 229元 |
(額定功率350W) | ||
總價 | 3029元 |
測試平臺軟件環境一覽
為保證系統平臺具有最佳穩定性,本次產品測試所使用的操作系統為Microsoft Windows 7正版授權產品,除關閉自動休眠外,其余設置均保持默認,詳細軟件環境如下表所示。
編 輯 推 薦 配 置 軟 件 環 境 | |
操作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7 Ultimate RTM SP1 |
(64bit/ 版本號:7601) | |
主板驅動 | Intel Chipset Device Software |
(WHQL / 版本號:9.2.3.1022) | |
顯卡驅動 | NVIDIAGeForce GTX |
(WHQL / 版本號:337.88) | |
桌面環境 | Microsoft Windows7 Ultimate RTM SP1 |
(2560×1600 / 32bit / 60Hz) |
在測試成績方面,理論性能測試用得分來衡量性能,數值越高越好;游戲性能測試用游戲自帶Benchmark來衡量性能,數值同樣越高越好。
● “門當戶對”的選擇
以性能發揮程度及性能功耗比而言,i3-4130與GeForce GTX 750Ti的搭配是適宜的,我們并沒有遇到GPU性能明顯受限于CPU所導致的幀數失?,F象,盡管參測游戲的性能表現較之首測時我們所使用的i7-3970X平臺略有降低,但幅度十分微小,整個平臺的游戲性能依舊是令人滿意的。
GeForce GTX 750Ti在Haswell i3平臺上無須擔心性能受制
其實從很多層面上來看,i3-4130的定位都與GeForce GTX 750Ti有大量相似之處——它們都出自精簡規格的旗艦級架構,都擁有大部分旗艦級產品的特性,與旗艦級產品的性能差距也十分類似,售價及定位亦同樣瞄準了中端用戶這一最廣大的玩家群體。這些特性上的相似,從一開始便注定了i3-4130與GeForce GTX 750Ti的良好配合。
與i3搭配,GTX750Ti將更具性能功耗比
與GeForce GTX 750Ti一樣,i3-4130也是一款性能功耗比表現出色的CPU,無論發熱還是功耗都不高,以兩者為基礎來搭配的ITX平臺將可以在小巧的體積尺寸上為用戶帶來理想的游戲性能和良好的靜音使用感受。無論定位、性能還是售價因素,Haswell i3與GeForce GTX 750Ti的組合都能成為游戲用戶的理想選擇,至于是否將它們最終納入到用戶升級的選擇當中,就交由屏幕前的您來決定了。
● GTX750Ti游戲體驗
我們此次的測試項目包含了3Dmark 11,Crysis2,Dirt3,Bioshock:Infinite以及Batman2,3Dmark 11負責平臺的理論3D性能,而游戲部分則用來收集平臺的游戲性能。
3Dmark 11測試結果
1920分辨率平臺游戲性能測試
測試結果表明,在1920分辨率下,i3處理器并沒有“委屈”了GeForce GTX 750Ti,兩者的配合無明顯問題,平臺的游戲性能完全可以滿足中端用戶的需求,甚至包括Crysis2這樣硬件殺手級游戲在內的大部分游戲都可以以流暢的視覺效果運行。
在使用這套搭配時,用戶完全可以大膽的開啟全部特效來進行游戲,比如說蝙蝠俠:阿甘之城當中的PhysX選項,這些特效不僅沒有超過GTX750Ti的承受極限,而且還能給用戶帶來完全不同的更為豐滿的游戲體驗。如果用戶在實際游戲過程中遇到些許卡頓現象,則可以通過降低抗鋸齒設置的方式來加以避免。
與此同時,整套平臺在運行游戲時的發熱和噪音均非常小,完全可以讓用戶體驗到“硬件背景化存在”,無需關注硬件細節和硬件的工作狀態,只需專心享受游戲即可。以游戲PC而言,這樣的DIY方案應該是最適宜的。
GTX750/750Ti整機綜合推薦 | ||
處理器 | 第四代酷睿i54590 | |
顯卡 | 七彩虹GTX750Ti-2GD5 | |
主板 | 七彩虹B85K 全固態版 | |
內存 | 威剛 4G DDR31600 | |
硬盤 | 西數 500G | |
散熱器 | 安鈦T60 | |
機箱 | 先馬 1號里程碑 | |
電源 | 鑫谷 巡洋艦 C5 | |
金誠惠通 購買地址零售價3099元 | ||
整機點評:基于i5-4590+750Ti的這款高端游戲定制主機擁有高達1699元的降價幅度,同時提供順豐包郵服務,不僅將電商平臺的便捷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還將高端DIY定制整機的性價比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 ||
處理器 | 第四代酷睿i5 4590 | |
顯卡 | 七彩虹GTX750-2GD5網馳版 | |
主板 | 華碩B85M-F | |
內存 | 威剛4G DDR3 1600 | |
硬盤 | 希捷 1T 7200轉 64M | |
散熱器 | 超頻三 青鳥4 11版E92C | |
機箱 | 撒哈拉 走線大師GL9至尊版 | |
電源 | 鑫谷 核動力巡洋艦C5 額定300瓦 | |
京天華盛 購買地址零售價:2899元 | ||
整機點評:同樣基于i5-4590的高端DIY定制配置,雖然顯卡從GTX750Ti變成了GTX750,但價格的對應下降拉升了整機的性價比屬性,更高的性價比是這款主機值得推薦的理由。 | ||
處理器 | AMD FX8320 | |
顯卡 | 七彩虹GTX750-2GD5網馳版 | |
主板 | 華擎980-ED3 | |
內存 | 宇瞻或金士頓 4G 1600 | |
硬盤 | 金泰克固態120G或東芝機械1TB | |
散熱器 | 超頻三 紅海1靜音版 | |
機箱 | 愛國者嘉年華S5 | |
電源 | 愛國者半島鐵盒N500 | |
廣州協手數碼 購買地址零售價2688元 | ||
整機點評:A飯的需求怎么可以被忽略呢?AMD高端8核處理器的加入進一步提升了整機的整體性能,全國順豐包郵以及2688的售價在突出性價比的同時讓用戶體驗到了電商平臺的便利和快捷。 | ||
處理器 | 第四代酷睿i34130 | |
顯卡 | 影馳GTX7501G虎將 | |
散熱器 | 九州風神玄刃獵戶版 | |
主板 | 華碩B85M-F | |
內存 | 金士頓4G DDR3 1600 | |
硬盤 | 東芝或西數 500G | |
散熱器 | 九州風神玄刃獵戶版 | |
機箱 | 撒哈拉GL8 | |
電源 | 臺通TP520黑狐 | |
廣州九日堂 購買地址零售價2399元 | ||
整機點評:與我們所進行的測試相近的配置以及2399的售價,這款定制DIY主機擁有頗高的性價比,能夠以合理的售價給用戶帶來流暢的游戲體驗。 | ||
處理器 | 第四代酷睿i5 4590 | |
顯卡 | 七彩虹GTX750Ti-1GD5網馳版 | |
主板 | 技嘉B85M-D2V | |
內存 | 十銓4G DDR3 1600 | |
硬盤 | 西數 1T 藍盤 | |
散熱器 | 九州風神玄刃射手版 | |
機箱 | 游戲悍將魔獸V9 | |
電源 | 游戲悍將紅警PRO300D | |
寧美國度 購買地址零售價3099元 | ||
整機點評:寧美國度的高端DIY定制主機素來以高品質和高性價比為特性,本款機型也不例外。電商平臺帶來的巨大售價降幅讓這款定制主機的性價比再次得到了提升。 | ||
處理器 | 第四代酷睿i5 4590 | |
顯卡 | 盈通GTX750TA 極速版 | |
主板 | 技嘉GA-B85M-D2V | |
內存 | 威剛萬紫千紅 4G DDR3 1600 | |
硬盤 | 影馳戰將 120G SSD | |
散熱器 | 九州風神玄刃射手版 | |
機箱 | 大水牛世界杯定制版 | |
電源 | 大水牛寬V400節能版 | |
名龍堂 購買地址零售價2899元 | ||
整機點評:與世界杯遙相呼應,名龍堂推出了極具性價比的基于i5+GTX750的世界杯主題DIY配置整機。該套整機不僅性能優異,性價比十分突出,同時還提供全國順豐包郵服務,這將電商平臺的便捷性發揮到淋漓盡致。 |
千元顯卡搞定主流游戲,看看本文作者為您推薦的GTX750Ti有何實力。同時針對GTX750Ti,筆者又組建一套整機讓您作為裝機參考,同時在最后還奉上主流電商熱銷型號,足見作者為廣大讀者煞費苦心。
林光楠
本文首發于什么值得買平臺請關注本賬號獲取更多好文,作者:pj247
創作立場聲明:本熊為一個PC硬件的愛好者,非專業人士,若文中出現錯誤,請您指出,但也請您理解,同時歡迎探討交流
前言
首先吐槽下自己,這個系列文章快做成顯卡約架了。
AMD最近兩線出擊,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顯卡方面,全新RDNA架構的RX5700和5700XT分別打壓對手的RTX2060和RTX2070。
英偉達不得不再次揮刀,推出了三款super系列顯卡:RTX2060super、RTX2070super和RTX2070super,其中RTX2080super和RTX2070super將會取代RTX2080 和RTX2070,很明顯是用RTX2070super打5700 XT,用RTX 2060super打5700,顯卡市場又熱鬧起來。
這次互相PK的對手是訊景(XFX)RX5700 8GB 黑狼版和影馳RTX2060super星曜。當然AMD把RX5700的對手設定為RTX2060;而英偉達則把RTX2060super的對手設定為RX5700。兩家的想法很一致,都把對手設定為能打贏的 ,
當然客觀來說,從價位上RX5700和RTX2060為一檔,而RTX2060super則要貴上不少,明顯是高一檔的價位。所以RX5700和RTX2060來PK更加合理,不過這次沒用弄到RTX2060來做同步對比測試,還好以前有過測試數據也可以來參考下,具體數據來自以下的帖子:
那么英偉達是否真能如愿以償,用RTX2060super全面壓制住RX5700?還是RX5700能實現下克上,完成逆襲。
戰前介紹
顯卡介紹
AMD在2012年推出了GCN架構,Polaris和Vega都是在此基礎上的修修補補。而RX5700XT及RX5700顯卡終于使用了全新的RDNA架構,終于開始新的起點。
和圖靈的RTX顯卡相比,RX5700(XT)系列少光線追蹤、DLSS。雖然英偉達畫了很長時間的大餅,不過現在還是有能玩到的游戲了,并且還有更多的游戲已經在路上了,不管怎么說這方面也是AMD的一個短板。
AM的優勢是PCI-E_4.0,其信號速率相比PCI-E_3.0提高了一倍,傳輸性能更強。不過對于現在的普通游戲領域,帶寬并不是是瓶頸,當然這個技術也不算戰未來,在超高分辨率視頻回放等需要極高帶寬的場景下很有優勢(在如8K視頻剪輯)
視頻接口方面,兩家基本是一致的(非公的RTX顯卡很多都砍去了USB type C),都配備了DisplayPort 1.4和HDMI 2.0b接口,1其中DisplayPort 1.4最高支持8K分辨率。
測試平臺介紹
CPU :intel i7-9700k (OC:5GHz)
主板 :微星(msi)Z370 GAMING PLUS
內存 :宇瞻(Apacer)黑豹玩家 DDR4 RGB 燈條 黑色 3000 32G (8G*4)
顯卡 :訊景(XFX)RX 5700 8GB 黑狼版
影馳(Galaxy)RTX2060super星曜
電源 :德商必酷(be quiet!)額定750W STRAIGHT POWER 11 750W電源
機箱 :聯力(LIANLI )PC-T60
散熱 :利民(Thermalright)風影TA140cpu 散熱器
RX5700大戰RTX2060super
訊景RX5700 8GB 黑狼版和影馳RTX2060super星曜的在頻率上都超越了公版,但是提升幅度都不大。RX 5700系列也放棄HBM2顯存,采用GDDR6顯存,所以兩款顯卡的顯存大小,位寬和帶寬都是一致的。兩款顯卡的TDP(英偉達現在改叫TGP了),也差不多,不過RX 5700系列畢竟是7nm,核心面積也小得多,在功耗上卻依舊和英偉達打平,在功耗控制方面,英偉達還是有一手的。
具體測試條件:
CPU:intel i7 9700k OC 5.0GHz
系統:window1903
N卡驅動:436.15
A卡驅動:19.9.1
▼A/N兩家顯卡Boost機制的不同。RX5700黑狼版的Boost頻率為1750MHz是一個極限的頻率,在測試中也沒達到過這么高的頻率,基本在1700MHz左右,浮動范圍倒是比較小。
▼RTX2060super星曜的Boost頻率是1695MHz,只是個基礎值,溫度越低頻率會越高(當然還有功耗墻),所以這個值實際上沒多大意義,在3dmark測試中測到最高的峰值可到2040MHz,實際游戲中高頻率一般在1950MHz左右;低頻率在1800MHz多點,浮動范圍相比AMD還是大得多的。
按照慣例,先來顯卡基準測試,分別用3DMark、VRMark和UNIGINE SUPERPOSITION來做測試。
基準性能測試
▼3DMark Fire Strike成績,這里以RX5700為例。
▼所有的測試截圖都發出來也確實多了點,匯總在表格里看方便些。
以RX5700黑狼版為100%計,3DMark的DX11測試中,RTX2060super星曜為94%,完成下克上;但是在DX12測試中,RTX2060super星曜達到113.13%,完成了反擊,在VR和SUPERPOSITION測試中也是領先于RX5700的。
RTX2060完敗于RX5700黑狼版,只是在3DMark的DX12測試中為95%,比較接近RX5700。不過RTX2060來自之前的測試結果,由于驅動不同,平臺不同,所以對比的嚴謹程度大打折扣,大家參考下吧。
游戲測試
下面來測試下實際的游戲,測試項目包括了12款游戲的BenchMarch以及吃雞。
DX11游戲
▼以RTX5700黑狼版的游戲截圖為例,孤島驚魂5在1080p分辨率最高特效下幀數達到120fps,到了2k分辨率最高特效幀數下降到89fps。
測試游戲截圖太多,就不一一例舉,直接匯總下面的表格里
▼6款游戲基本都設置為最高畫質,3款顯卡在1080p分辨率都能流暢游戲;到了2k分辨率后,有些游戲~50fps,算勉強流暢吧。當然測試中的一些老游戲(殺手5、古墓9 、地鐵)的抗鋸齒設定大多采用了耗費資源較大的SSAA和MSAA ,根據狗牙形成的原理,高分辨率下不用開過高的抗鋸齒,以上幾款游戲減低或者關閉SSAA和MSAA還是可以到達更高頻率的,但是像TAA和SMAA這種占用資質不多的抗鋸齒,關閉也不會明顯提高幀數,那也只有減低畫質這一條路了。
這測試的6款游戲中,RTX2060、RX5700和RTX2060super性能大概為90%、100%、108%,形成很完美的梯隊,不過在孤島驚魂5中RX5700反而小超RTX2060s。
DX12游戲
▼以RTX5700黑狼版的游戲截圖為例,古墓麗影:暗影在1080p分辨率最高特效下幀數達到104fps,到了2k分辨率最高特效下降到70fps。
▼6款游戲中殺出重圍:人類分裂和地鐵:離去的特效基本設置為中高畫質,其它4款游戲都基本為最高畫質,由于RTX2060是之前的測試,只有3款游戲的數據。
▼在DX12游戲中,RX5700黑狼版居然完成下克上,很多游戲表現基本和RTX2060super星曜差不多,有些甚至完成反超。如果只有1、2款游戲還不代表什么,但是測試6款游戲都是這樣,還是很有代表性的。另外RX5700領黑狼版先RTX2060到大概20%,當然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這部分數據作為對比數據確實不夠嚴謹。
絕地求生
▼測一下絕地求生:大逃殺游戲,所有設置均為超高。數據均來自實際游戲(不是訓練場),當然這樣導致幀數波動比較大,其實也不太適合作為對比數據。
▼首先是1080p分辨率下,幀數上RTX2060super星曜領先RX5700黑狼版大概在6%左右,領先幅度并不大。
▼分辨率提高到了2k,幀數上RTX2060super星曜領先RX5700黑狼版增加到10%左右。在吃雞這款游戲上N卡還是有優勢的。
功耗測試
測試方法為用FurMark讓顯卡達到最大負載,使用功耗儀測試功耗,測試的功耗為整個平臺的功耗,而不是顯卡的功耗。
▼RX5700黑狼版功耗為280w,10分鐘后的穩定達到了70度,相比公版還是好很多,當時這是在開放式機箱測試的溫度。不過話分兩頭說,如果機箱散熱條件比較好,溫度表現也許還會更好;如果機箱是個大悶罐,溫度當然會差很多。
▼RTX2060super星曜的功耗也是280w左右,和RX5700基本差不多,作為7nm的顯卡居然和14nm的顯卡功耗差不多,AMD還是有很多功課要做的,不過現在好歹是趕上了。
不過大家還是需要注意下,RX5700黑狼版游戲時頻率基本1700MHz左右,FurMark烤機時的頻率降到1560MHz左右,降幅大概是150MHz;而RTX2060super星曜游戲時頻率基本1800~1950MHz左右,FurMark烤機時的頻率降到1515MHz,降幅大概為300~400MHz!這么算的話,也許RX5700功耗上表現的要更好一些。
計算性能
RX5700單精度浮點性能為7.8 TFLOPS,而RTX2060super為8.7 TFLOPS,不過于RX5700核心面積相比RTX2060super小了很多,如果算成實際每平方毫米性,還是RX5700的算力更強。
XFX RX5700黑狼版評測
RX5700的非公顯卡也剛剛上市,這里就詳細介紹一下這款XFX的黑狼版:
開箱
▼XFX RX5700黑狼版使用常見的方形包裝,還把黑狼的形象具體化,不過這只狼只有眼罩是黑的,毛發都是棕色的啊! 另外附件有兩條顯卡外接供電轉接線、驅動光盤和說明書。
▼RX5700黑狼版外觀走是硬朗的肌肉風格,可能不算太好看,不過2.5槽設計還是保證了散熱的性能。
▼顯卡的三圍是267mmx111mmx40mm,風扇罩和風扇是全黑的,還做了線條紋理作為裝飾。
▼雙風扇散熱設計,風扇直徑為10cm,11葉。
▼燈光方面XFX依然堅持去RGB化,只有側面的LOGO有個白色燈。在外接供電接口方面和公版一致為6+8PIN,作為185wTDP的顯卡其實用6+6PIN就好了,是不是AMD被之前的事件搞怕了 。
▼背面采用全金屬的背板,并做了鏤空處理和大大XFX的LOGO。
▼金屬背板在前端彎折包裹部分鰭片,中間銀色的部分貌似起到導流的(IO部分也相同的設置)。
▼I/O部分為3個DP和1個HDMI接口,擋板上還做了鏤空的XFX設計。
驅動與超頻
▼這次驅動中提供了4個選項,分別為手動、自動欠壓GPU、自動超頻GPU和自動超頻顯存。
▼自動欠壓GPU就是減電壓,之前AMD顯卡電壓默認值總是有點高,這次官方直接給了個自動減壓的選項.開啟后電壓從994mv降低到944mv(GPU-Z顯示為950mv),電壓降低后核心最高頻率略上升,達到1718MHz,溫度也稍有減低,3dmark的分數也稍稍上升了一點點。
▼在超頻方面也提供了相應的選擇,但是把GPU和顯存超頻分開,小熊嘗試一下還沒找到同時自動超GPU和自動超顯存的方法。
▼索性手動超吧,但是驅動中鎖定了頻率的上限,核心最高為1850MHz(電壓基本采用初始值),顯存頻率最大為930MHz,等效為14.88GHz;功耗上限為20%也設置到了最大;擔心頻率上升后溫度上升反而導致頻率反而下降,所以調高了風扇的轉速。
▼超頻后最高頻率到了1813MHz,由于提高了風扇轉速核心溫度反而下降了5度。風扇最高轉速50%時,即使是這種開放式的機箱,也基本聽不到什么噪音;上升到70%后還是能聽到明顯噪音的。當然如果是傳統機箱,噪音會小很多,完全可以提高一下風扇轉速,黑狼版的風扇是實力還是有的。
▼超頻后TIme Spy的分數提高了5.6%
▼全面戰爭:三國在2k分辨率最高特效下,超頻后幀數提高了5.5%
▼做了幾個項目超頻測試,和默認頻率數據做個對比,整體性能大概能提高5%左右。平臺功耗上升了30~40w,當然電壓值和功耗限制都沒有仔細調解,優化后功耗的提高應該不會有這么大。
其他硬件
總結
RTX2060super相對于RTX 2060提升相當巨大,顯存從6GB提升到8GB,顯存位寬從192bit增加到256bit,更加適應2K分辨率下的游戲環境,RTX 2060 SUPER已經無限接近低頻版的RTX2070。這使得RTX2060和其上一檔的差距并沒減少多少,大概還是在不到20%左右,而RX5700正好補入這個空擋,確定不是A/N提前商量好的? )。
從價格上來說RX5700和RTX2060是一個檔位,但是RX5700性能上要高一個檔位,N卡敢賣得貴,一個原因肯定是因為具有A卡所不具備的光追特效和DLSS??傮w而言RX5700更加適合玩2K辨率的游戲
在RX5700和RTX2060super上如何選擇對于消費者來說確實是個難題。因為從測試結果來看,一部分游戲RTX2060super確實要高出RX5700大概7~8%;但是另一部分游戲RX5700卻能持平RTX2060s甚至小超,這種情況確實是以前沒有出現過。如果你玩的游戲不支持光追而且還在RX5700有優勢的游戲當中,那么無疑購買RX5700是非常非常具有性價比的,但要確定這一點對普通消費者還是比較難的。
訊景RX5700 8GB黑狼版的外觀也許有點爭議(個人認為海外版很好 ),不過其散熱效率還真是不錯,對于不想要超頻得到5%性能提高的用戶,建議開啟驅動中的自動欠壓GPU,同時根據自己機箱的散熱和防噪音性能,調整風扇的轉速,不但可以稍微提升一點頻率,還能降低溫度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