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3 05:57:00 作者:陳晨
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興趣愛好也與原來截然不同了。以前可能在家玩個PS4,去球場打打籃球就是很開心的事情了,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大家都喜歡出國旅行、潛水、蹦極、跳傘等等,甚至身邊有朋友去考取了飛行駕照。最近幾年,最帥氣也最流行的興趣就是潛水,大C周圍已經有6位朋友分別考取了不同級別的潛水證,其中還有一位喜愛水下攝影的女神。
特別感謝照片提供者:馬小淳。照片有版權和肖像權,請勿私自轉載。
女神親傳技巧!怎么玩轉深海水下攝影
● 水下攝影的最大阻礙--潛水證
一般想要拍攝比較漂亮的水下攝影作品,去東南亞比較干凈的海域是必要的。要去海里拍攝,先不談你的攝影水平,首先要有的就是潛水證。當然,如果你連游泳都不會,那么大C建議你先學游泳,后考潛水證(并不是強制要求會游泳)。不會游泳就去潛水,可能會造成恐慌。
接下來大C給大家簡單的說說考取潛水證的問題,但是不會說的十分深入,否則一篇文章都說不清楚。如果非要刨根問底,可以去知乎或者其它平臺上搜索相關的專業文章深度閱讀。
學潛水之余還可以拍美美的照片
要學潛水,首先需要有時間,一般都會選擇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的海域和潛水教練,而且學習加上往返飛機的時間就要將近一周。當然不用擔心語言問題,當地有非常多的中國人在從事潛水教練的工作,大C的一個朋友就在泰國考取了潛水教練資格證和潛水救援的相關證件,還在泰國教過學員。
東南亞的海域非常干凈,環境也十分適合潛水,是全世界公認的潛水勝地,所以在這里學習潛水最合適。這邊有很多專業的潛水店,至于選哪一家大家就自己對比了。大C做過研究,價格大致都一樣,不用十分糾結。
一些常見的適合學習潛水的地點:
泰國:普吉、濤島、蘇梅
馬來西亞:仙本那、詩巴丹、停泊島
菲律賓:PG、Anilao、宿務、薄荷、長灘
印尼:巴厘島
由于是針對水下攝影而學習考取潛水證的,因此大C建議你在挑選潛水教練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這個問題,你的教練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水下攝影水平可以教你,否則就真的是去潛水了。
記得找一位懂水下攝影的教練教你
最初考取的潛水證是OW(Open Water),大概需要3到4天的時間。潛水組織方面有很多,大C朋友一般都是PADI組織的,當然也可以選擇SSI、TDI、CMAS、NAUI、GUE、IANTD、UTD等等這些組織,都是一樣的。這個第一步之后,就是漫長的“打怪升級”之路了。
OW和AOW潛水證(圖片來自網絡)
OW初級潛水證之后就是AOW潛水證(Advanced Open Water),OW潛水證能夠下潛18米,AOW可以下潛到30米的深度,同時AOW還可以進行夜潛、船潛等等。再往上就是救援、教練等等資格證了。當然還有一些更深入的,與我們基本無關了,就不介紹了。
AOW潛水證可以進行30米深的潛水,還可以玩水下瑜伽
總體來說,要玩水下攝影,首先要考取一個潛水證,最好是AOW級別的潛水證,這樣可以進行的水下拍攝種類更加豐富,你拍攝出來的照片效果也更好。另外,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找一位懂水下拍攝的教練。
“我在海底種珊瑚” 一群人歷時12年種下6萬株
珊瑚是最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也是最難繁衍的動物之一,25%的海洋生物都要依靠珊瑚礁生活,保護它們刻不容緩。
1984年出生的福建小伙廖寶林目睹海底珊瑚受到破壞,情況不容樂觀,幾年前,他辭去工作來到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專門進行珊瑚生態修復研究。如今,他所在的團隊已經在深圳周邊海域種植了6萬株珊瑚,深圳也成為我國一線城市里唯一一個擁有良好珊瑚生態環境的城市。植樹造林許多人都參與過,在海底種珊瑚是什么樣的情景?近日,紫牛新聞記者采訪了這位種珊瑚的人。
為什么要去深圳種珊瑚?
海底荒漠化 讓他感到心痛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寶林從事珊瑚礁生態修復已有很多年了,在海底種珊瑚是他的主要工作。他告訴記者,珊瑚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它的功能和陸地上的森林是類似的。珊瑚會造礁,如同海底建筑師,慢慢堆積成礁石,形成非常復雜的空間,很多海洋生物就喜歡生活在里面。據統計,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里,所以珊瑚礁是最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
為什么會到海底種珊瑚?這和廖寶林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一段經歷有關。
在一二十年前,人們對珊瑚的保護意識還不強。廖寶林在保護區管理局第一次潛水調查珊瑚,看到的情況讓他感到震驚。他以前就曾經聽老漁民說,一些沿岸居民打撈珊瑚當建筑石材,甚至用來燒石灰,還有人炸魚,把很多珊瑚炸碎了。工作后第一次野外潛水調查,在水下親眼看到的情況更讓他憂心不已。
廖寶林發現,有些區域的珊瑚遭到嚴重破壞,整個海底出現“荒漠化”,海底的珊瑚碎骨到處可見。在海底還看到漁網和海洋垃圾,那時候對拖網管理不太嚴格,有些珊瑚被拖網整片拖掉。他還發現由于養殖和污染排放,海區的營養鹽含量升高,造成珊瑚白化和死亡。
看到本該是欣欣向榮的珊瑚礁海底荒漠化,廖寶林感到非常心痛。2015年,他辭去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來到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專門進行珊瑚生態修復工作。
深圳在珊瑚礁大三角區北緣
適于珊瑚生長
在深圳進行珊瑚礁生態修復,是有原因的。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處,有一個珊瑚礁大三角區,這里被譽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珠峰”,一些生物專家甚至認為這里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中心”。深圳位于北緯22度,海岸線230公里,就處在珊瑚礁大三角的北緣地帶。
石珊瑚對環境的要求特別苛刻。它們具有趨光性,需要有陽光;對水溫的要求苛刻;需要生長在貧營養鹽的海域和硬質的海底……由于存在多種條件限制,所以珊瑚的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
深圳的地形狹長,在西部的珠江口海域,往來船舶和工業活動比較多,不太適合珊瑚的生長。深圳東部和大鵬灣、大亞灣相連接,沒有工業廢水排放,還劃有生態紅線,環境保護得非常好,水溫符合珊瑚生長的要求,10米以內的海底適于珊瑚生長。
珊瑚應該怎么種?
種珊瑚好比插樹枝 已經種了6萬多株
深圳研究院的珊瑚團隊繁育種植的主要是石珊瑚。
珊瑚繁殖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珊瑚會排放精子和卵子,然后形成胚胎,發育出珊瑚幼蟲,這是有性繁殖。科研人員可以在室內培育珊瑚蟲,長大后再種植到海里。但是,這種方式成效低,周期長。而珊瑚無性繁殖有點像種樹,可以把珊瑚的枝剪斷下來,插到其他地方,先育苗,再移植,這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珊瑚繁殖方法。
廖寶林說:“我們把珊瑚固定在一個托盤里,叫做珊瑚杯,然后在海底搭一個類似于苗圃的架子,把珊瑚杯固定在上面,或者固定在礁石上。這是我們培育珊瑚的一種方式,培育好了之后,就移植到海床上。種植的方式也有好多種,如鋼釘種植法、膠泥種植法、鉆孔種植法等。根據各個海區的海底情況,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辦法。”
廖寶林所在團隊2009年在徐聞珊瑚礁保護區種植珊瑚,2014年在深圳培育種植珊瑚,12年來,已經種下超過6萬株珊瑚。
水下作業不可控因素多
擰一個螺絲要花半小時
珊瑚種植雖說像種樹,實際上難度不是一個等級的。深圳海域水下能見度不高,經常伸手不見五指,水下作業的操作難度非常大。“我們在陸地上打個孔很容易,在水下就很難。遇到海況不好的時候,還沒工作幾秒鐘就被水流沖走了,得用半天時間才能游回來,趁著沒有水流的那幾秒鐘空隙抓緊打鉆。有時候用了半小時都不一定能擰好一個螺絲。”廖寶林說。
現在雖然可以使用機器人來輔助工作,但是機器人也有特殊要求,需要考慮到海浪和浮力等因素的影響。
由于存在非常多的不可控因素,珊瑚種植很困難。因此,他們在每一次進行水下工程作業之前,都要對方案進行嚴密的推敲、設計和討論。
種珊瑚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讓后代享受到本應屬于人類享有的生態環境
深圳研究院珊瑚團隊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每年一次的珊瑚普查,目前已經連續做了15年,涉及全國各地,其中在廣東做的普查最多。珊瑚普查還有一定的科普性質,很多工作由志愿者來完成。
“我們要求是持有進階潛水員(AOW)以上的資格證,潛水經驗至少在30瓶氣瓶以上,心理素質比較強。另外,志愿者要有很好的中性浮力,能在水下保持很好的穩定性,否則有可能碰壞珊瑚。珊瑚普查的志愿者特別積極,大家都非常喜歡參與這項公益活動,基本上名額一放出去,在幾分鐘之內就報滿了。”
從去年開始,珊瑚普查活動還通過微博、嗶哩嗶哩等社交媒體線上直播。這些年來,保護區建設得到完善,每年都實行休漁期,完善了法律制度,加強珊瑚保護的宣傳,通過實施多種措施,人們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因此,深圳也成為一線城市里唯一一個擁有良好珊瑚生態環境的城市。
廖寶林說,廣東海大深研院的珊瑚團隊已經做了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出一些經驗,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相關技術相對領先。他希望能夠成為海洋生態事業的引領者,可持續地把這項工作做下去,找到更有效的恢復近岸生態環境的手段,讓后代能夠享受到本來應該屬于我們人類享有的生態環境。“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的目標,可能我們這一代人并不一定能夠實現,但我相信未來一定可以。”
(記者 宋世鋒)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