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現在幾乎已經成了出行代步工具,每天和汽車打交道的老司機們對于自己的愛車也是關懷備至 ,稍微一點情況不對就擔心是不是出了問題。比如今天要說的車燈這件事,特別是在夜間駕駛的時候,很容易察覺出車燈的明暗問題。不過等到有問題了拿去修理的話,太折騰了,不如平時就好好保養車燈,讓車燈的狀態達到最佳。今天小編總結了一份車燈保養守則,看看你平時有沒有做到吧!
一、測試車燈
有時候在路上開車的時候,會看到有的車剎車燈就亮了一邊,或者近光燈一個亮一個暗。這些老司機并沒有做好測試車燈這一步,剎車燈這類傳遞信息的燈和近光燈這類用于照明的燈都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還有霧燈、尾燈、危險報警燈、轉向燈等,都需要測試是否能正常工作。燈光的亮度和照射角度偏移問題也需要注意,如有問題及時換燈泡或修正。
二、更換燈泡
汽車的燈泡也是有自己的壽命的,鹵素燈壽命大概半年左右,氙氣燈壽命則有五年左右,LED燈壽命大概四年左右,加以保養維護的話可以延長使用壽命。在使用過程中有觸點氧化、燈絲揮發、零件老化等問題,就算燈泡一直還能亮,但是也肯定會比新的暗一些,在夜間行車的時候就會影響安全性。
有些車一邊燈泡亮一邊燈泡暗,車主覺得反正有一個還亮著就行了,不用去換。但是為了夜間行車視野更好,還是建議更換變暗的和有亮度差異的燈泡。但是要注意車燈的選購要去正規商家處,不然買到劣質車燈很不安全。
三、檢查線路
車燈的線路如果發生老化,或者導線太細的話,就會增加電阻影響電流,導致車燈亮度變暗。所以老司機們要定期檢查車燈的線路有沒有問題,不然線路過熱的話還容易造成明火事故,影響行車安全性。但是檢查線路不能私自在家拆開查看,最好去專業的修理鋪請專業人士幫助檢查。
四、燈罩護理
汽車的燈罩會使用特殊材料制成,保證它的密封性,但是當車燈磕磕碰碰產生裂紋的時候,空氣就會進入,要及時去修理店維修,不然車燈無法正常工作。在行駛過程中,車燈的燈罩也會覆上一層灰塵、泥水等污物,等干燥之后就會影響車燈照明效果,要及時清洗燈罩,保持干凈。
在洗車的時候也要注意把車燈上和發動機艙的水弄干,不然積水太多會進入車燈內部,久而久之不僅車燈罩會因水汽而模糊,還會損壞車燈。
用過不少手機,體會過不少手機不同的好,也體會過不同手機相同的糟,比如自動亮度調節到 2020 年依舊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從我個人感受來看,自動亮度這事其實市面上不少的手機做的都不夠好,尤其是早期國產 Android 手機經常出現「亮度亂跳」、「亮瞎眼」、「暗瞎眼」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也有一些手機的自動亮度在用戶中的口碑就不錯。
▲ Pixel 4 XL
按照我使用的體驗來說,iPhone 的自動光感基本上可以說是最好的那一檔。這體現在用戶很少需要去手動拉亮度,95% 的時間內亮度都是相對合適的。
而在 Android 陣營中,Pixel 是少數自動亮度幾乎能媲美 iPhone 的手機,除了沒有高激發亮度,在大太陽下可視亮度差點之外,點亮 Pixel 絕大多數時候都能給我合適的亮度。
有做的比較好自然也有做的比較糟的。
我印象較深的品牌比如一加和錘子,自動亮度不準的程度甚至會讓人感覺惱火。我因為之前一加 7 Pro 使用體驗相當不錯,下半年又自購了一加 7T Pro,但從一加 7Pro 算起,將近一年過去了自動亮度算法都沒有太大改善,這點難免讓人比較失望。
▲ 一加 7T Pro
舉個例子,晚上在我正在使用筆記本上網的時候把一加 7T Pro 拿到面前使用,這時除了后面筆記本的光源外,側后方還開了一盞燈作為補充環境光亮度。而一加 7T Pro 的亮度總是會自動調節到很暗,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背后有兩個光源進入我的眼睛。
一加的改進向來只能寄望于新機表現,好在一加 CEO 劉作虎在 4 月 1 日發微博聲稱:
這次新品還將給你安卓手機上最好、最舒適的色溫亮度自動調節
除了加入了色溫傳感器之外,還將自動亮度的級數從 1024 級增加到 4096 級,將亮度變化的過程變得更加細膩。不過自動亮度策略是否會隨著傳感器的增多,以及亮度變化級數的增多而變好,還得等一加 8 系列發布之后再看。
4096 級檔位亮度調節在小米 10 系列的發布會上也出現過,之前小米手機系統軟件部總監張國全也曾經在小米 10 系列發布時進行過一番科普解釋,為什么自動亮度不好做:
人眼在暗環境時,瞳孔變大,對亮度調節非常敏感OLED 屏幕亮度調節級數比 LCD 屏幕少,尤其低亮度下,每級之間的亮度變化大一個前置光線傳感器只對手機上方點光源起作用,現實環境光源位置多變,一個 sensor 很難覆蓋所有場景,尤其是橫屏玩游戲時,手持狀態也會經常遮傳感器,導致傳感器數據采集數據失真敏感用戶暗光對 OLED 調光感觸明顯
針對這個問題,小米 10 系列做了針對性優化方案,具體包括:
OLED 屏幕增加到 4096 級調節擋位,做更精細調節;同時對低亮度的亮度調節曲線做算法優化,讓亮度變化更加平滑順暢首次采用兩個 sensor 硬件: 前后光感相互協同,在復雜光線場景下,采集更多的光源數據,以獲取更準確的用戶使用環境光數據自動背光 AI 算法: 手機自動記錄使用者偏好,根據每個用戶狀態做智能調節;同時利用 motion detect 技術,實時監測手機姿態和用戶使用場景,讓自動亮度調節體驗更佳; 細分游戲,視頻,通用等多種自動亮度曲線,更加貼合用戶使用場景支持 OLED 屏全量程 DC 調光,并針對 DC 調光做了更精確的調節優化,給敏感用戶提供更優的體驗
當然這只是小米為了配合小米 10 后背增加光感設計進行的針對性營銷科普,小米 10 系列和 K30 Pro 在背后都增加了一枚環境光傳感器來輔助自動算法,以求在背光等環境下自動亮度能夠變得更精準。
不過,這并不能完全解釋一些背后沒有光感的手機為什么自動亮度體驗差異巨大,比如 iPhone 和 Pixel 都沒有背后的環境光傳感器。
傳感器的數量的多寡,以及放置的位置是硬件基礎,他們決定決定了光線傳感器能夠收集到多少環境光線數據。
環境光線數據好比做飯的食材,理論上說食材越豐富質量越高越好,能夠實現的菜式就越多。但光有食材也不等于菜能夠做好,一個有經驗的大廚和一個小作坊廚師做出來的菜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經驗上,在技術上,大品牌都更有實力。
所以我們看到,越是有經驗的大廠,在自動亮度方面表現的就越好,比如蘋果、三星,包括現在的華為等等,比較例外的就是 Google,他們收了老牌廠商 HTC 的手機團隊,本身又以神經網絡和算法聞名,調教出好的自動亮度算法也不意外。
而一直以來打小而美的廠商就比較容易翻車,像一加和錘子,印象里魅族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可能是算法不是那么的成熟,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硬件上錢沒有花到位。
另外,亮度響應曲線也并非簡單線性變化,不同品牌,乃至不同型號都有不同的亮度響應曲線。
根據知乎用戶 @Referline 的專欄可以看到,iPhone 的亮度調節曲線并非線性,比如在 iPhone XS 上,在 0-80nits 的時候曲線非常平緩,200-400nits 的時候曲線就會變得更陡一些,400nits 以上的響應變化速度是最快的。
從亮度變化上說,現在所有手機的調節桿位置和實際亮度也并不是線性的,把亮度「調到一半」的時候,顯示的亮度并非是最大亮度的一半,而是遠遠低于最大亮度。
數碼博主@請不要叫我測評君在 B 站也做了一期關于小米 10、iPhone 11 和 Mate30 Pro 5G 的自動亮度調節測試。在它的測試中提到,華為在最近的幾代旗艦中其實背部都有做色溫傳感器,不僅能感應環境色溫,同時也能感知背部光線強度的變化,在亮度算法上較為激進,響應較快,多數時候很準,但總體稍欠穩定。
小米 10 則響應時間偏慢,多數情況下亮度適中,但也有一些場景亮度偏暗,這兩點和我使用的實際情況較為吻合,但隨著 AI 逐漸發揮作用已經比最開始要好一些。
其實今年有很多國產品牌的自動亮度都在變得越來越好,更多的品牌的環境光傳感器除了能感知強度外,還能感知色溫的變化。
OPPO Find X2 系列上也有類似的自動亮度控制機制,OPPO 稱之為自適應護眼技術,主要由智能亮度和環境色自適應兩個方面發揮作用。根據用戶所處環境的光線情況,自動調整顯示屏的色溫、亮度,從而改善屏幕的閱讀效果,本質上就是自動亮度+類似蘋果的 Ture Tone 技術。
色溫和亮度的變化依賴于六通道顏色傳感器(Color Sensor)實現,能夠獲取環境中的光強和色溫。智能背光功能則可以學習用戶的個人喜好,當用戶調整亮度時,系統會記住用戶的環境和應用,并不斷改善調光的體驗。
此外,這幾年 AI 的進步也為自動亮度帶來了更多的輔助解決方案。
如今 AI 機器學習的廣泛應用讓自動亮度有了更多個性化的調節的可能,專門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有的人習慣較暗,有的人喜歡較亮都是可能的。
其實 Google 在 Android 9 時期 Google 就引入了一項名為 Adaptive Brightness 的功能,中文是「自動調節亮度」。對這個功能 Google 是這么解釋的:
系統會根據您的環境和活動自動調節屏幕亮度。您可以手動移動滑塊
看起來很簡單,像是最基礎的自動亮度調節。但其實 Google 在這個功能中加入了 機器學習的功能,通過學習你在不同環境下的亮度偏好,手機會呈現出最適合你個人的亮度設置,從而減少用戶手動調節亮度的次數。
在 Pixel 4 上 Google 還新增了 Ambient EQ 功能,這個功能的作用是通過檢測環境照明色溫的傳感器(型號 TMD3702VC)以自動實現屏幕色溫的調節,對,又是一個 Ture Tone。
相比很多人厭煩 Ture Tone 的「發黃」感受,Ambient EQ 是一個默認開啟且不會有過于偏黃表現的功能。這是由于 Google 認為限制了色溫調整范圍,而在 Nest HUB 上,同樣的功能有著遠超 Pixel 4 的色溫調整范圍。這很可能是 Google 研究了用戶習慣之后做出的限制。
總體來說,要想做好自動亮度依然是一個典型的軟硬件結合功能,首先傳感器本身感應環境光要足夠靈敏,最好還有色溫感知,另外就是傳感器的位置盡量避開屏下設計,不然靈敏度和功能都會受到限制。
有條件的話最好前置后置各來一個環境光傳感器,這樣對于正面和背后的光源都有更好的感知能力,但前后光感怎么配合就要靠算法了。
▲圖片來自:Payette Forward
光線強度、色溫、傳感器數量這些硬條件依然只是食材,屏幕亮度在不同環境亮度下調整的曲線和響應速度怎么設計,亮度變化級數是 1024 級還是 4096 級,色溫的變化范圍,AI 根據用戶習慣和應用的學習等等,這些都需要廠商去仔細的研究。自動亮度為什么難做,就是因為涉及到東西太多,不僅硬件軟件配合,還需要大量對用戶習慣的細致調研。
最后還有一個好消息,昨天在微博看到一加很快會將不涉及硬件功能的自動亮度策略推送給一加 7 系列,到時候就看效果如何了。
題圖來源:iDownload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