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手機輸入法越來越智能
云輸入、記憶儲存、關聯詞聯想加在一塊
打字也越來越快
只不過
……
蠻多辰光一打得快
腦子跟不上手速
常常就會出現這樣的
……
尷尬
不過調轉時光,到十幾年前
沒噶發達的詞庫聯想
輸入法也還不是搜狗、QQ、訊飛、百度們的天下
用全拼打著字的朋友,一面敲字,一面對著屏幕一屏一屏地去找
一段時間打下來,脖子酸不說,眼睛盯著屏幕也累
這時候就常常會羨慕雙手在鍵盤上飛舞的朋友了
-為啥打那么快啊?
-我用五筆啊!
“王旁青頭戔(兼)五一,目具上止卜虎皮”
這些念起來似乎也并不那么上口的口訣
也成了不少人從打字菜鳥變身為鍵盤高手的秘訣
五筆輸入
也一度成為了一項職業技能
不少單位的招工啟事還會指明“熟練五筆字者優先”
各種各樣的五筆字培訓班、培訓教材也一下多得不得了
小霸王也因時而生推出了
能夠智能學習五筆字輸入法的學習機
這也成了不少孩子向父母要求這個的理由
媽,我要學五筆!
*曾經占據我們童年的小霸王
轉頭插上張塑料游戲卡,玩他個三天三夜。
那時候的“五筆”也算是個“real紅”的標識
關聯著“電腦”和“操作”,也一時涌上了第一批“知識經濟”的“風口浪尖”
而“五筆輸入法”的發明者王永民,也早開起了自己的電腦公司“王碼”
想來就該是個最早一批在IT屆致富的大佬了
不過,當我們打開他這個公司網站的時候
畫風卻是這樣的
……
這樣的
……
永民傳奇!
永民書法!
看著禁不住想給
比個666
不過這些要是歸為企業文化
那倒也無可厚非
但看到官網的產品介紹
我還是徹底驚了!
在售產品統共只有三樣
售價分別為39、39、99元的
五筆字軟件(電腦版)、九鍵打字軟件(手機版)
和一個可以“單手打字”的鼠標
*獨家專利“鍵字通”:不僅可以移光標還能打字的鼠標,但這確定不會硌得慌???
*王永民在采訪中提到的現在企業的狀況
看起來像上個世紀畫風的網站和了了的產品似乎都在昭示著這個企業的落寞
確實被各式智能拼音輸入法擠占的今天,五筆的地位已經略顯尷尬
不過“王碼公司”的衰落或許不僅是因為五筆地位的江河日下
還因為背后的一樁版權官司。
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剛引入中國,便出現了一個極為棘手的難題:
“全是英文字母的26鍵怎么來輸入漢字?”
盡管可以輸入拼音,但從拼音到漢字該怎么轉換又是一個問題。
此一時便出現了不少“漢字落后”的論調,論調持有者認為,“漢字是我們接入信息化時代、融入現代化社會的屏障,所以必須要拋去”,并由此提出了“漢字拼音化”、甚至于“用拼音全盤代替漢字”的主張。
試圖在中國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拼音文字取代方塊漢字的“漢語拉丁化”改革。
*曾經在“漢字拉丁化”運動主張下的產物“DA ZHONG BAO”(但不知是大中還是大眾)
“一語雙文”和“漢字拼音化”的建議,都在慢慢削弱漢字的重要性,這也讓方塊字開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脅。
有一些對于漢字有著情懷和執著的研究者,開始琢磨做漢字輸入的鍵盤。不過當時不論是日本打造的“主—輔”鍵整字輸入鍵盤,還是北京大學包括 256 鍵、1000 個部件的漢字拼形組字“中鍵盤”,最大的問題就是“大”,鍵多。
因為不同于英文等文字,漢字做不到給一個漢字設置一個鍵,況且要真是那么做了,找起來確實也夠費勁。
*上千個鍵的“中鍵盤”,還有踏腳來控制不同鍵盤的轉換使用,還真有點打架子鼓的感覺
這一堆鍵盤別說帶出門了,就算堆在房間里也確實夠嗆。
那么怎么能讓鍵盤變小,但還是能打出更多的字呢?
不少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拼音,這也是主張“漢字拼音化”的人們所想到的,但拼音輸入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重碼率非常高。盡管現在隨著輸入法智能化的提高,大家很難體驗到十年、二十年前打拼音時選字的繁瑣。
我們也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方,你打出“fang”,就有四個音調,同一個音調甚至最多有33個字,那么要從中選出你所要的那個“fang”字確實還要費上一番功夫。
有人說,那么我們可以找幾個鍵表示音調呀,那不是就選起來快了嘛;要是還不夠,還可以選一個鍵,表示不同的韻母嘛,這么要按上四個鍵的“fang”不就可以按兩個鍵“f”和“ang”就能打出來了嘛。
這樣的想法確實提高了一些漢字輸入的效率,循著這些思路后來有了“雙拼輸入法”,也有了臺灣常用的拼音輸入法。
*臺灣的拼音輸入鍵盤
不過拆解漢字組成的元素,除了拼音,或許還有另一種東西:筆畫。
一些研究者就開始對著漢字的字形做起了文章:
他們中的一些人發現方塊字其實也有規律,把它放進方塊里來看,就會看到每個字其實都有“四個角”,而每個字的四個角也都不完全相同,這不同的四個角大多又可以分成10種基本的形式,那么不就可以把一個字來拆解編碼,用四個號碼表示了嘛。
*四角拆字法示意圖
四角號碼查字也成為了一個快速的字典查閱法。
用四角來查字典確實還蠻快,但一旦放到輸入上,重碼的老問題又來了。
既然拆四個角并不夠用,那么就拆得更徹底些吧!
一些人又發現漢字的組成盡管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中的一些部件和結構,比方:
于是就想到了基本部件來拆字,這些部件難記怎么辦,就可以根據漢字表意的功能將它聯系到不同含義。
朱邦復就基于這樣的理念在1976年創造了一套繁體中文輸入的“形意檢字法”,也就是后來的“倉頡輸入法”。因此,倉頡輸入法看起來有時候就像一個“按規則拼圖”的游戲,把倉頡字母看作是基本圖形,再把輔助字形看做是基本圖形的變形和延伸,再按一定的規律把他們組合起來就可以。
*用倉頡輸入法拆解的漢字
倉頡輸入法盡管在拆字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字碼的設計和鍵位的排布其實并未考慮鍵位頻率的問題,直接將“日月金木水火土”對應“ABCDEFG”,輸入效率還是沒得到更多的提升。
另外在學習難度上,怎么用倉頡來拆字,也是一項要長久學習的功課,在香港曾經倉頡打字是需要專門開課來學的功課,學上一年可能很多人還是拆得馬虎虎。所以后來有了直打首位碼的倉頡,當然老問題又來了還得選字。當然這些都是后來的發展,當時來看確實還是一個很偉大的發明。
鄭易里也發明了拆解簡體字的“鄭碼”,把不同字拆解成不同的字根,用字根來進行編碼。
*鄭碼的字根表和口訣
拆了這些還是煩,要不干脆就拆筆畫吧!那就一定更準了!
這就是當時五筆字發明人王永民的想法,他在1978年調到河南南陽科委的時候,剛接觸到漢字輸入的工作,最開始是對于光學漢字照排機的改良。這種字模盤的原理其實跟鉛字排版其實無異,而且易出錯就要重新照相排版,非常麻煩,這讓王永民開始想琢磨更好的漢字輸入方法。
揣著南陽科委給的三千塊,王永民開始找更好的辦法。
當時他先找到了美國電腦大王王安所發明的一種99鍵輸入法,這個輸入法基于的是將一個字分成三個部分進行編碼的方法,每一角對應三個基本符號,由此得到一串6位數的編碼。
*三角編碼法是臺灣胡立人當時提出的編碼方法
八十一個鍵的方案,在王永民看來還是覺得太過于冗雜。不久他輾轉找到了當時的漢字專家鄭易里(鄭先生也是“鄭碼”的發明者),老先生給他看了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188鍵漢字編碼方案”。但盡管如此,王永民重新整理編碼之后發現仍有800多對的重碼。
沒了現成的方案,王永民就重新做起,拿著漢字小卡片,不斷地拆分排列最終變化成為600多個字根。
當然拆字根僅僅是個開始,更繁雜的事還在后頭:那就是合并,只有不斷地歸納合并才能壓縮和簡化鍵盤。合一次又要把原先的紀錄重新推翻再來一次,有了bug還得隨時調。
比方最后的一筆都是橫豎的“汪”跟“汗”字,以及大量只是組成位置不同的“只”跟“叭”,這些字的區別要怎么做?
王永民后來想出一個“末筆字型識別原則”,極大地降低了重碼率,在最后加上一個“識別碼”,輸入時就省去了選字的麻煩,可以直接盲打。
王永民用了四年,在1983年最終把鍵盤從 138、90、62、36 縮到了與西文鍵盤銜接的26鍵。
*五筆字型的五個不同區域鍵位和五筆的字根表與識記口訣
五筆輸入法雖然叫做“五筆”,但輸入的時候其實最多只需按4個碼就能完成。
之所以叫五筆,是因為它將首筆筆畫分成了五種:“橫豎撇捺折”。
鍵盤上的26個鍵,也就被分為五個區域,可以分別對上不同的字根,比如木、目、女等。
*五筆字型得名于把漢字第一個筆畫的劃分為五種
這個二十六鍵的方案一出,不亞于當時科技界的一聲驚雷,也直接逆轉了當時“漢字拼音化”的輿論取向。上級領導檢驗了“五筆字型”之后,中央也發文直接否定了“漢字拼音化”之路。
可以說,五筆在當時挽救了一次漢字危機。
也因此,當時新華社把五筆字型譽為“中華文化史上不亞于活字印刷術”的重要發明,王永民也因此獲得了“畢升獎”。
*1983年當時《光明日報》對于五筆字型的報道
經過中央認可的發明,讓王永民在科技界開始聲明鵲起。由此,他也開始了五筆字的第二個階段:推廣。
然而這項工作并不比發明簡單。
為了更好的推廣五筆字型,王永民還親自撰寫五筆字型教材。后來逐一到中央各部委宣講五筆字型,當時大批人員需要培訓,王永民又當上培訓員的角色。
王永民自述當時的情況:
“日子過得非常苦,每天七、八塊錢的房錢,我都出不起,盡量節衣縮食省下錢交房租。夏天就一套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第二天早上干了以后再穿上。誰請我講,我都去講。中午有人管飯我去,中午沒人管飯我也去。講三天,講五天都行。全部費用我自理,一分錢不要。”
“因過度疲勞和營養不良,身體本來就不好的王永民也常受到病魔的折磨。最嚴重的時候,王永民還在兜里揣了一份6000字的遺書,以備不時之需。”
王永民當時還跟北大方正的前身——北京大學計算機公司以及四通公司簽訂了協議,在方正排版系統和四通打字機中使用五筆字型,想要“借船出海”擴大影響力。
最后到1986年年底,終于得到了當時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 DEC的20萬美金的專利款,讓五筆走出了推廣應用的第一步。
1987和1988年國家科委和國防科工委分別發文推廣五筆字型。
而后,國內電腦業的發展也讓“五筆”終于遇上了發展的春天。王碼 86 及王碼 98 一度被嵌入微軟 Office 組件,甚至覆蓋率達到了90%的用戶。
1991年初,中國計算機市場逐漸成熟,伴隨著四通打字機的熱潮,五筆字型也逐漸在全國推廣。
一時間,普天之下莫非王碼。全民學五筆也開始洶涌澎湃,王碼的發明者王永民也成了當時真正的“碼王”。
插個小八卦,王永民的自我掃描中曾提到自己發明“五筆字”后,在北京開車半年,期間被警察抓過九次,這老哥也是忒虎。結果七次都因為他跟“五筆字型”有關而被當場釋放(666),也印證了“五筆”這個發明在當時的影響力。
不過“碼王”也有煩惱,一是新版本的推廣。
86版的五筆發布之后,不少人也發現了一些不規范的地方,于是王永民后來再重新修改補齊,推出了更完善的98版五筆。但沒想到用慣了86版的用戶們卻不買賬,98版五筆推廣了好幾年也沒推廣開。
王永民只好轉過頭來,試著完成86版五筆的完善和規范化:
比方把“象”,第二字根原來為橫日,現調整為口;
“我”,最后一筆原來為撇,現調整為點(類似的還有成、藏、茂、戈等);
…………
還補齊了GB18030統共2.7萬字的編碼,形成86-18030版本的五筆 。
而另一樁讓王永民心煩的事,就更麻煩。好容易推廣開始了,盜版就來了!
五筆的流行讓當時許多計算機和漢卡的生產廠商都在里邊預裝了五筆軟件,但這些廠家并不愿向王碼公司支付專利款。
1985年4月1日,中國頒布實施《專利法》。
1986年發明“五筆字型”的王永民,不久也就申請得到了英國和國內的專利。在當時計算機并不能直接處理中文,需要用一塊帶上中文字庫的“漢卡”的幫忙。一塊“漢卡”成本在300到500塊,市面上的售價卻達到了1500到2000塊,抵得上當年的一臺大家電冰箱。
“五筆”的流行,也讓“漢卡”廠商開始在其中預裝五筆軟件。
當時,市場上主要銷售的漢卡有:聯想公司的前身——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公司制造的聯想漢卡,金山公司制造的金山漢卡,曉軍電腦公司制造的曉軍漢卡,巨人公司制造的巨人漢卡,四通公司制造的四通漢卡和東南公司制造的東南漢卡等。
但這些公司卻也并未向王碼公司支付專利費,王永民感到很生氣,他在91年到92年開始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調查各個漢卡生產廠家非法預裝五筆字型的情況。
“中國的知識產權發展道路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他盜你的版,但他就是不給你錢,你有什么辦法?現在全國電腦里用的五筆字型全部是我的東西;叫這個五筆那個五筆,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換了一個安裝界面而已。”
并在1992年向非法預裝五筆字型軟件的近百家廠商發送律師函和通知書,要求這些廠商向王碼公司支付五筆字型知識產權使用費。
律師函一發,專利費并未如約而至,滾來的卻是一場官司。
中科院下屬的“中國東南技術貿易公司”在接到王碼公司的通知書以后,以東南公司制造的東南漢卡是使用張道政發明的五筆字型專利,沒有使用王碼公司的五筆字型為理由,用東南公司名譽權受到損失為訴訟請求,向海淀區法院起訴王碼公司并索賠巨款。
王永民1992年12月10日,又向北京市中級法院起訴東南公司,狀告東南公司出售的東南漢卡侵犯王碼公司知識產權并索賠巨款。
1992年12月19日,海淀區法院公開審理該案。
于是,六年之久的專利官司歷程開始拉開帷幕。
一旦王永民的官司勝訴,以上這些廠家都要向王碼公司支付大筆的專利費用。
最先開始的訴訟,開始于王碼公司與東南漢卡公司的訴訟。因為王永民申請專利的是第3版五筆字型,而在市面中廣泛流行應用的卻是第4版,因此整個訴訟的關鍵就在于第3版五筆字型專利能否覆蓋第4版。
1993年12月24日,北京市中級法院知識產權庭宣布一審判決,判決東南公司敗訴,支付王碼公司24萬元人民幣,今后使用五筆字型第4版技術,應與王碼公司協商支付合理費用。
當年北京市中級法院知識產權庭還將該判決列入北京市十大知識產權糾紛案對外公布。
*王永民采訪中對于專利案子的描述
但東南公司并不接受這一結果。對于其他漢卡生產商而言,這一消息也無異于大禍天降。
“倒王俱樂部”也開始組織起來。
1993年12月24日下午2點,聯想集團總部6樓會議室召開“發展漢字輸入技術與保護知識產權關系”研討會。研討會的主要內容主要是針對王碼狀告東南公司一審勝訴問題,當然核心問題還是怎么規避這筆“五筆專利費”。
最終大家理出了一個智慧的結晶:公知技術與專利技術。
“五筆字型技術中的字根出自于漢字的‘橫’、‘直’、‘撇’、‘點’、‘折’等,這些‘橫’、‘直’、‘撇’、‘點’、‘折’,都是幾千年祖先流傳下來的,是公眾所知道的。”
所以五筆字型技術也應是公知技術,不應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這種荒謬的論調卻成了后期支撐官司勝訴的關鍵。
有所準備之后,1994年1月6日,東南公司向北京市高級法院上訴。最終的結果卻是,王碼公司敗訴,還賠出了一大筆的巨款。
1994年9月6日下午,聯想公司在中關村奧林匹克飯店召開聯想集團關于“五筆字型”專利糾紛案情況通報會,倪光南宣布正式加盟“五筆字型”糾紛與王碼公司對簿公堂。盡管當時的輿論都認為“聯想必輸”。
但最終二審的結果卻讓人震驚,1997年7月25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做出最終判決,判決“五筆字型”3版專利權不保護“五筆字型”第4版,王永民和他的王碼公司敗訴。
*王碼公司專利糾紛案當時的判決書(部分截圖)
而在此之后,“五筆字”也就徹底成了任人采用的“免費午餐”。
這場長久的官司也教王碼公司元氣大傷,經營額自然也是一落千丈,公司的銀行賬號、辦公地點也被牽連查封。
為什么最后的官司有了這樣的走向,很多人都想不明白。
包括當時時任北京市中級法院知識產權廳廳長的宿遲,他在不少采訪中都曾表示“在中國的軟件業,目前只有五筆字型軟件能夠與國外跨國公司如微軟、CA等公司的軟件抗衡,并擁有中國自主的知識產權,這樣的軟件不受保護還保護什么?”
但這些并未能改變這場官司的走向。
官司了結,五筆依然紅火,王碼輝煌卻不再。
“陽光、空氣和王碼,成了中國三大免費使用的東西”
早年意氣風發喜歡用“中國的比爾·蓋茨”來形容自己的王永民,到了后來一改口氣“只不過參與了漢字度過難關的科研項目,發明了五筆。”
五筆字型學習手冊
上世紀80年代,王永民創造了五筆打字輸入法,大大提升了漢字輸入的速度。我第一次接觸五筆,則是1998年在的小霸王電腦學習機上,雖然打小鳥的游戲玩得不亦樂乎,但也僅僅是淺嘗輒止。
小霸王學習機鍵盤帶五筆字根
小霸王學習機上的五筆打字游戲
家里有電腦則是21世紀之后了,那時候電腦默認有四個輸入法:智能ABC、微軟拼音、全拼、王碼五筆。不過用的最多的還是智能ABC,當時的聯想功能還是很實用的。
初中的微機課,老師也簡單講解了五筆,后來有一個專門的打字考試限5分鐘打100個字,這個用拼音的速度也完全夠,所以五筆一直都沒有好好學。
在21世紀初,會五筆打字的人都被人覺得很牛,五筆也被認為是相當有技術含量的。我初高中六年時間,一直在學校里,也沒有多少時間用電腦,偶爾的使用也都是玩游戲,對打字也沒有啥需求。
直到高中畢業,屬于我的網絡時代似乎到來了,那時候主要就是QQ聊天,偶然加了個打字員好友,對方用極品五筆一分鐘打120字以上,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于是也開始了我的五筆生涯。
王碼五筆86版字根表和助記詞
學五筆先要記字根。王碼五筆86版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經典的,記133個字根對于當時的我并不是什么難事,主要是打字習慣的轉變。當我第一次用五筆打字速度超過拼音時,那種興奮是無以言表的。特別是五筆的編碼和漢字是基本是一一對應的,如果打熟了都不用看屏幕,所以當時打字員都無一例外學習五筆。
王碼五筆98版字根表
后來,出于好奇下載了王碼五筆98版,本以為會打字更快些,結果打了許多錯字。原來里面有些字根變了,用之前的碼打出來的字也就不同了。
王瑪五筆98版助記詞
那段時間用金山打字通練習比較多,比較熟悉的文章,一分鐘也就能打130個字吧,感覺我的瓶頸到了,再怎么練也提高不了了。
再后來,我發現用拼音已經不順手了,借別人電腦的時候,非得想辦法裝個五筆才行,用拼音打得很慢而且錯字率也挺高。我一定是中了五筆的毒。
80后、90后的同學們,你們是不是也被五筆坑苦了呢?你們的巔峰時期打字速度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