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資深FPS玩家對下面這張圖還有沒有印象?
這是一款二戰第一人稱射擊游戲,中文全稱勝利之日,簡稱DoD。
游戲的背景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交戰的分別是二戰的兩大陣營-德軍和盟軍。它最大的特點在于其真實的武器設置以及凝重的歷史背景,真實的再現了半個多世紀前的那一場席卷全球的生死決戰。
游戲中的武器全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使用的真實武器,如德軍著名的機槍MG34 42、98K,FG42傘兵突擊步槍。
盟軍的加蘭德M1半自動步槍、BAR,M1919機槍,1903春田狙擊步槍,湯普森沖鋒槍等武器,甚至于連武器上的編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在游戲中的人物就與現實中的一樣,可以運用跑、跳、蹲、趴等常規戰術動作。游戲還創造性的把機槍設置為可以在窗臺,掩體或者趴下后把腳架打開來提升射擊穩定性的設計。在借鑒CS等游戲的基礎上,其畫面、音效、人物的真實性遠遠超出了當時任何一款FPS網絡對戰游戲。如果說CS是警匪之間類似貓鼠的戰斗游戲,那么DoD就是一場真實的戰爭,它博大、殘酷、真實、震撼!
在游戲中,德軍的98k或者狙擊步槍的傷害最高,基本一發入魂無論命中那里都是必倒。而美軍的加蘭德一發傷害是90,命中頭部為100,有時候頭盔也能擋子彈,不過頭盔會“當”的一聲從頭上滾落地下,也沒有現在吃雞游戲里血量少了就能加血打藥的設定,非常真實。
因為單發步槍的局限性,游戲里也有貼身肉搏的設定,比如敵我雙方在某個房區拐角相遇來不及瞄準開槍:德軍可以用98k上的刺刀見紅,美軍可以揮舞加蘭德的槍托擊打,都是一擊必殺!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50年6月25日晨,朝鮮戰爭爆發了。以坦克為先導,并得到優勢飛機和炮兵支援的朝鮮軍隊,擊破南朝鮮軍隊而南下,開戰第4天的28日迅速占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
26日4時(紐約時間25日14時),根據美國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開會,通過了立即停止戰斗行動,朝鮮軍隊立即撤回到“三八線”的決議,然而這個停止戰斗行動的工作歸于失敗。
于是,6月27日杜魯門總統下達了“使用美國海、空軍支援軍隊”的命令,但并未能阻止朝鮮軍隊的進攻。6月29日,美國駐守遠東戰區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以下簡稱麥克阿瑟)飛往朝鮮漢江南岸,望著上空還在冒著黑煙的漢城,視察了前線的情況。在道路上全是成千上萬的難民和部隊瓦解而后撤的南朝鮮士兵。
視察后得出的結論是,南朝鮮已經喪失防衛能力,欲拯救它,除了投入美國地面部隊外,別無他法。麥克阿瑟立即向杜魯門總統提出了投入美國地面部隊的意見。
麥克阿瑟關于投入地面部隊的具體方案是:“首先在某地阻止住南進的朝鮮軍隊,爾后在其背后實施登陸,以求在漢城附近一舉將其捕捉和殲滅”。根據麥克阿瑟的著作《麥克阿瑟回憶錄》中寫的,此時就產生了“轉敗為勝的攻擊行動——仁川登陸作戰的方案”。
6月30日,麥克阿瑟使用地面部隊的方案一得到批準,他立即通過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中將給美第24師(駐九州和山口縣)下達了出動命令。關于登陸作戰,計劃由第1騎兵師(駐關東地區)和1個海軍陸戰團戰斗群(預定以從美國本土調到的第5陸戰團為基干編成),計劃于7月22日前后在仁川實施登陸。
這樣,美國海軍陸戰隊參加朝鮮戰爭的開端是對仁川實施登陸作戰。
但是,朝鮮軍隊的南進出乎意外的迅速,因此,預定使用在仁川登陸的第1騎兵師便不得不用以阻止朝鮮地面部隊的南進,仁川登陸計劃于7月10日大體上已經放棄。
然而,麥克阿瑟“為擊破朝鮮軍隊,要實施登陸作戰”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他請求本國派遣比前述的1個海軍陸戰團戰斗群更為強大的部隊。總統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批準了這個請求,于7月7日下達了臨時編組第1陸戰旅的命令。
該旅是以第5陸戰團為基干,編有1個炮兵營,1個坦克連等。為實施空中支援,決定海軍第33航空隊隨同該旅行動。
旅的兵力大約為4,000人。大部分軍官和半數以上的軍士有戰斗經驗,但大部分士兵是無戰斗經驗的。該旅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完成編組工作,7月14日從太平洋東岸出發,8月2日在釜山登陸。
當時,聯合國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7月7日決定組成聯合國軍,任命麥克阿瑟將軍為聯合國軍司令官)無法阻擋朝鮮軍隊的強大壓力,節節后退。麥克阿瑟決定最后防線為洛東江一線。命令于8月1日建立起釜山防御圈。
但是,由于防守兵力少,美國連駐扎在日本北部的第7師和美國本土的第2師也投入到朝鮮戰場了。
第1陸戰旅,根據7月23日擬定的新登陸計劃,從美國本土出發,預定9月中旬參加仁川登陸作戰,但是,聯合國軍司令部為確保十分危險的釜山防御圈,決定將第1陸戰旅也投入該地區作戰。
在釜山登陸的第1陸戰旅,為了排除釜山防御圈西側的威脅,參加了馬山方向的局部反戰擊(基恩作戰)。接著,第8集團軍又將其作為機動反擊預備隊使用,所以,該旅反復被派往朝鮮軍隊突破的正面,擊退突入的朝鮮軍隊。
在歷時約1個月的釜山防御圈作戰期間,該旅受到了傷亡約900人的損失,第5陸戰團的6名步兵連長當時該團編有3個步兵營,每營由2個步兵連組成)中,僅有1人未傷亡,有4個連的連長調換了2次以上。
第1陸戰師是以第1、第5和第7三個陸戰團為基干,加上第11炮兵團以及坦克和工兵等支援部隊等編成。各陸戰團分散作戰時,為使其具有獨立作戰能力,通常配屬1個105毫米榴彈炮兵營,1個坦克連和1個工兵連等編成團戰斗群。
團以下也采取三單位制。即陸戰團是以3個步兵營為基干,建制的火力支援分隊,裝備有12門107毫米重迫擊炮連.團反坦克炮兵連,除75毫米無后座力炮外,還裝備有5輛坦克的坦克排。
步兵營由3個步兵連和支援戰斗的火器連(4門81毫米迫擊炮”排、機槍排、75毫米無后座力炮排)編成。步兵連有3個步兵排和支援它的迫擊炮°排(3門60毫米迫擊炮)。
另外,陸戰團內的9個步兵連,通常按“A到1”的字母順序作為連的番號,每3個字母為一組分別劃給第1、第2和第3營。
步兵排由3個步兵班和1個機槍班編成。班的人員約為10人。步兵班至少有1支白朗寧自動步槍,其余人員全是M一1步槍。排部和連部等還配備有反坦克自衛用的89毫米火箭發射筒(火箭筒)。連長以下軍官配備卡賓槍,營長以上軍官和參謀配備手槍。
師的總兵力,在長津湖附近作戰時,是2萬至2.5萬人,然而,第1海岸營和第1水陸兩用運輸車營等,使用在興南港灣,沒有參加長津湖附近的作戰。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創建很早(1775年),是美軍中最精銳而自負的部隊。屬于海軍,在海軍部長之下設有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有上將軍銜的海軍陸戰隊司令官。主要部隊屬于艦隊。第1陸戰師屬于太平洋艦隊的海軍陸戰隊(隊長為中將),現配屬給美第10軍。第1陸戰師原來是“志愿兵部隊”,是由志愿者所組成。但是,戰時必須緊急增大兵力時,也進行征兵,在朝鮮戰爭爆發時,現役和預備役都是由志愿兵組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其兵力為47.5萬人,6個師,大戰結束后,大部復員了,在1950年春,兵力為7.4萬人,只有滿員率很低的2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采取了依靠戰略轟炸機運載核武器的大規模報復戰略。
由于和平氣氛,軍事預算被削減,其影響涉及到常規兵力,特別是在核武器時代,認為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作用降低了。還認為,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太平洋各地進行的那種大規模登陸作戰,發生的可能性已經很小。1946年艾森豪威爾將軍,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海軍陸戰隊最好只保留團以下單位。1949年10月,布萊德雷上將在美國議會上明確地說:“世界上,今后將再不會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了”。
另外認為,海軍陸戰隊的航空部隊,應該移交給空軍的意見也很強烈。結果,海軍陸戰隊在朝鮮戰爭爆發時,用以進行直接支援的航空兵力只有2個編制不滿的航空聯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1陸戰師是在瓜達爾卡納爾、新不列顛、佩累利烏、沖繩等島和日本軍隊戰斗到底的部隊。特別是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戰斗中擊破日本軍隊,成為美軍反攻的開端,以此作為最大的榮譽,因而在其徽章上加上了“瓜達爾卡納爾”字樣。大部分軍官和多數軍士都作為第1至第6陸戰師的一員轉戰太平洋各地,經歷了許多戰斗。軍官一般錄用美國各大學的畢業生。其次從阿納波利斯海軍學校畢業生中每年選拔錄用65人。另外,也有的軍官是從士兵中按其戰功晉升的。
海軍陸戰隊原來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敵前登陸,建立登陸場,所以很重視精神教育和訓練以及一些必要的東西。敵前登陸初期,在指揮系統尚未建立起來的混亂時期,每個人必須接受所在的上級人員的指揮,按小部隊指揮官的獨斷進行戰斗。為此,在精神教育中,強調了人員的團結和積極性。還有,在炮兵登陸以前,特別需要以海軍陸戰隊所屬的直接支援戰斗機進行直接支援,所以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對這次作戰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的官兵經過仁川登陸,攻占漢城等戰斗鍛煉漸漸增強了自信心,一般認為勝利之日也即將到來,所以士氣是高漲的。隊員們穿戴著兜式防寒帽、厚厚的內衣、毛衣、褲子、上衣,外面又加上了風雨登山服。戰斗長筒靴里墊著兩三層毛氈墊。美國海軍部正在試制各種防寒衣料,特別是正在試驗各種長筒靴。試制的防彈背心已交付師偵察連試用。
以第1團為主的第1陸戰師,8月10日至22日間,從圣迭戈(洛杉磯以南200公里)出發,8月28日至9月1日到達神戶,第7團主力在仁川登陸作戰(9月15日)之后的9月21日到達仁川。
在此之前,第1陸戰師的主力在太平洋航行過程中,是在新編成的第10軍指揮之下。第10軍是8月21日為實施仁川登陸作戰而特意編成的部隊,除第1陸戰師外,下屬還有第7師(在日本),總兵力約為7萬人。麥克阿瑟令其遠東戰區參謀長阿爾蒙德少將兼任軍長。
預定第5團和第1團一起擔任仁川敵前登陸作戰的主力,但到9月初,第5團仍作為第1陸戰旅的主力,在為確保第8集團軍的釜山防御圈這個戰斗焦點進行著激烈的戰斗。可是,第1陸戰師為實施仁川登陸作戰,則需要該團迅速歸還本師的建制。
另一方面,第8集團軍由于戰況緊迫,強烈希望該團仍在其臨時指揮下作戰。為此,當地的陸、海軍首腦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由于麥克阿瑟的決斷,方使第5團脫離第8集團軍歸還第1陸戰師,使用于敵前登陸作戰。此時,阿爾蒙德少將已是第10軍的軍長,據說由于贊成第8集團軍司令官的意見,與屬下第1陸戰師師長史密斯少將的意見形成了尖銳的對立。
第1陸戰旅9月13日解散,第5團歸還第1陸戰師的建制。
阿爾蒙德少將指揮的第10軍,以第1陸戰師的第1和第5團為第1梯隊,9月15日開始了仁川登陸作戰,這次敵前登陸作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朝鮮軍隊的大動脈漢城至釜山交通干線,由于第10軍占領了永登浦至水原地區而被切斷了。第1陸戰師的第1、第5團,加上晚些時候到達的第7團,成了進攻漢城的主力部隊。
9月28日,第10軍占領了漢城。這樣一來,朝鮮軍隊主力的補給線被切斷,主要退路被斷絕,陷入了危機之中。第8集團軍也與第10軍的仁川登陸相呼應,9月16日從釜山防御圈開始反攻,其一部迅速突破朝鮮軍隊的陣地,和第10軍會師了。
朝鮮軍隊企圖后撤,但主要退路已被切斷,部隊急劇地瓦解了。可是,多數的朝鮮兵,巧妙地鉆過聯合國軍的“網眼”而退走了,殘存的主力約3萬余人集結于鐵原一金化一平康的所謂“鐵三角”地區,還有2萬余人留在南朝鮮轉入游擊活動。
擔任釜山防御圈東海岸正面防御的南朝鮮第1軍,隨著聯合國軍的反攻,沿朝鮮半島的東海岸向北推進,10月1日越過三八線進行了果敢的追擊。
第8集團軍的主力也向北推進,和占領水原、漢城、議政府地域的第10軍換班,沿三八線實施展開。另一方面,朝鮮軍隊將主力包括新編的師在內,沿三八線進行配置,準備抵抗。這時,取得仁川登陸作戰巨大成功的麥克阿瑟心中,正籌劃著使用第10軍再次對朝鮮縱深果敢地實施登陸作戰,一舉取勝的決心。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就成了擴大最初的戰爭目的—恢復戰爭爆發前的態勢,即恢復三八線——是個重要問題。然而,麥克阿瑟認為,現在正是擴大軍事勝利的戰果,大獲全勝,一舉消除朝鮮的分割狀態的絕好機會。美國政府,同意這個方案,聯合國大會也同意和通過了這個方案的決議。
第1騎兵師10月8日夜,在開城正面越過三八線,開始向北推進了。
一方面,以第1陸戰師和美第7步兵師為基干的第10軍和第8集團軍換班后,為對元山實施登陸作戰,從仁川和釜山乘船,由海路出發了。麥克阿瑟的方案是以第10軍從元山登陸,橫斷朝鮮半島,從東面突擊平壤的側背,在切斷朝鮮軍隊退路的同時,配合從南面向平壤進攻的第8集團軍,在平壤附近殲滅殘存的朝鮮軍隊。
此次作戰的另一個目的是,對第8集團軍和第10軍進攻的后勤支援,單靠釜山、仁川兩港和金浦機場(漢城西面)空中補給是困難的,所以要迅速利用東海岸的元山和興南港。這個方案是判斷朝鮮軍隊可能堅守三八線或平壤而擬定的。
可是,實際上尚未進行決戰,朝鮮軍隊就出乎意外地輕易撤退了。
第10軍克服后勤運輸線上的隘路和朝鮮游擊隊的活動等障礙,向仁川和釜山移動,由海路轉向元山。
到達元山港海面的第10軍,為開辟雷場通路而在洋面上待機。在此期間,元山已被沿東海岸陸路北進的南朝鮮第1軍、平壤被沿西部正面北上的第8集團軍分別占領了。
這時,在聯合國軍方面流露著“戰爭即將結束”的樂觀氣氛。10月15日,杜魯門總統和麥克阿瑟在威克島進行了會談。
在會談中,麥克阿瑟說:“我認為朝鮮軍隊有組織的抵抗,到11月23日將結束。美軍只將預定以第3師等為基干重新編成的第10軍留在朝鮮,其他部隊撤回日本和美國本土等。”兩人還對“應盡快地在全朝鮮進行總選舉”的問題取得了一致的意見。在麥克阿瑟的腦海里,已在著重考慮朝鮮的戰后處理問題。
占領平壤的第二天(21日),麥克阿瑟對記者團聲稱:“戰爭正在接近結束”。麥克阿瑟顧慮蘇聯和中國軍隊介入,分段設置了禁止南朝鮮軍隊以外的聯合國軍北進的前出線,但可能是判斷蘇、中介入的良機已經過去,于10月24日完全廢除了這種界線,對第8集團軍司令官和第10軍軍長下達了迅速占領朝鮮全境的命令。
給予第10軍的命令(要點)如下:
“第10軍軍長統一指揮韓國第1軍(下轄第3師和首都師),粉碎太白山脈分水嶺以東地域之敵后,向國境線前進。”
根據這個命令,軍長的作戰方案如下:
軍粉碎該地域之敵后,迅速向國境線北進,確保軍的地域。南朝鮮第1軍為最右翼,其作戰地域為利原至惠山鎮(不含)以東,使用沿海道路和其他輔助道路,沿豆滿江向東北國境線前進。美軍第7師沿南朝鮮第1軍西側的利原——北青——甲山惠山鎮地域向國境線北進。第1陸戰師在美軍第7師西側,首先從咸興經古土里向長津湖北進。爾后的前進路線根據戰況的進展而定。
美軍第3師到達元山后,擔任保衛元山至咸興一帶地區,確保軍的補給干線,同時掩護軍的背后和左翼,以防共產黨游擊隊的襲擊。并且在美軍第3師到達之前,以第1陸戰師確保元山至咸興地區。
這個作戰方案,清楚地表明了軍長要在整個正面展開全部兵力,迅速平定軍的地域的企圖。
將戰斗力最強的第1陸戰師使用在深山的左側,可能就是為了防備暴露的軍的左翼受到來西側山地的攻擊。當時估計這個山地正是共產黨游擊隊的根據地。在軍的后方地域,游擊隊的活動很頻繁,所以,當初決定以第1陸戰師較強的2個團戰斗群對游擊隊進行困難的作戰,以剩余的1個團戰斗群進攻單行道的狹長的隘路。
第10軍從10月26日至11月9日期間,在南朝鮮第1軍已經占領的元山和利原登陸之后,自東而西并列配置了南朝鮮第3師、首都師、美軍第7步兵師、第1陸戰師,并開始北進。
沿東海岸前進的南朝鮮第1軍,邊排除比較微弱的抵抗邊繼續向清津和合水進攻,其左(西)側的美軍第7步兵師也在沿山岳地帶迅速北進。
那么,第1陸戰師方面怎么樣呢?當時,在第1陸戰師的行動地域的興南和咸興附近的后方地區,游擊隊活動是比較活躍的。因此,師長決定在預定最近美軍第3步兵師到達之前,以2個團確保后方地域,以1個團戰斗群(第7陸戰團)向長津湖前進。
第7團戰斗群由第7團和配屬的第11炮兵團第3營(105毫米榴彈炮兵營)、偵察連、第1汽車運輸營、第1工兵營的C連、第12衛生營的E連、第1通信營的分遣隊、憲兵連的分遣隊、第1勤務營分遣隊等組成。第7團戰斗群一面排除中國第124師的抵抗,一面沿興南至長津湖的道路慎重地在長隘路中前進。
該道路的起點為興南,和一條2.6英尺(約為0.76米)的窄軌鐵路并行北上。首先行走在比較平坦的咸興平原,經麻田洞從真興里附近進山,登上陡坡,越過黃草嶺山口,經古土里到達長津湖南端的下碣隅里。
在到真興里之前,碎石的雙車道伸向了坡度較小的高地。
可是,由此卻變成了凸凹不平的單車道,從真興里的北側起,到古土里以南4公里的高原邊緣的黃草嶺山口附近的道路,彎彎曲曲地從有陡峭斷崖的山腹通過。這部分鐵路也是以索車爬上古土里的陡坡,由此又成了單線窄軌鐵路,與公路和長津江并行通向長津湖。這條道路,自古土里通過起伏較多的高原到達長津湖南端的下碣隅里,在這個小鎮附近分為沿湖的東岸北上的道路,和向西至柳潭里的道路。
向西的道路,從下碣隅里盆地越過德洞山(標高為1,653米)沿山谷北上可通到湖的西南端的柳潭里。在此處,道路又分成向北和向西方延伸。在這附近的道路兩側,散布著落葉樹和疏散的松林,但視界大致是良好的。
主要城鎮間的道路距離如下:
興南至咸興為13公里,咸興至真興里為56公里,真興里至古土里為16公里,古土里至下碣隅里為18公里,下碣隅里至柳潭里為22公里。
這條道路就是第1陸戰師進入長津湖的唯一道路。由于在真興里以北形成了長隘路,顯而易見的是,一旦道路堵塞,從陸路的補給和后送將會完全斷絕。特別是真興里以北至古土里以南之間黃草嶺山口的坡道(直線距離為6.5公里,路程距離為13公里,比高為760米)是個險要的隘路。
那是為人工水庫長津湖利用這兩個區間的落差發電而建造的水壩,由此可以推測其坡度的陡峭程度。如果以日本地形而言,可以想象稱為天下之險的箱根山的斜面。
而且這條路是一條很壞的單車線,卡車通行也是極其困難的。道路的一側是聳立的懸崖,其另一側則為斷崖深谷。還因其路面狹窄,如若通行坦克必須改修道路。
11月末的朝鮮冷得厲害。從中國東北吹來的西伯利亞寒風,使河流、湖泊和山谷都凍結了。中午的氣溫是零下20至25℃,一到黃昏就急驟地下降,凌晨4時前后,下降到零下28℃至45C。
積雪一般并不太多。但是,由于地點不同,有的地方被風刮成的雪堆達60公分以上。吹雪之日,視界被遮斷,有時視距在15米以下。積雪成為我志愿軍白色服裝的保護色了。
卡賓槍耐寒力差,不能立即射擊,要用于格斗,槍托變脆,也很容易折斷。
M1步槍比卡賓槍耐寒力強,但油多易凍,不能發射。為此,需要盡量少涂油。勃朗寧自動步槍多是變成不發火或單發。輕機槍為防其因受冷而不發火,每隔兩小時必須發射一次。重機槍(水冷式)必須使用不凍液代替水。無不凍液時,只好不加水,象空冷式輕機槍那樣使用。迫擊炮比較容易發射,但底盤在發射時的后坐力撞擊凍結的地面而易破裂。榴彈炮復位也費時間(復位時間達30秒)降低了發射速度,因寒冷空氣密度大,火炮射程減小。
炮彈和手榴彈不爆炸的也多。空投的彈藥,由于和巖石一樣堅硬的凍結地面猛烈撞擊而損壞,可使用的為四分之一。
卡車和坦克,在兩小時內不進行15分鐘運轉就不能啟動。這一點,不僅在隱蔽夜間企圖方面有問題,而且需要更多的油料和勞力。還由于穿戴著厚衣和手套,也給車輛維修和油料補給作業等帶來了困難。
地表凍結了35公分。為此,野戰工事特別費勁。美軍裝備的攜帶鐵鍬,很容易折斷,繳獲的中國軍隊的大鐵鍬很管用。柳潭里附近的土質是頁巖質,特別堅硬,筑城作業更加困難。手上打了血泡,泡破了就滿手是血。陸戰隊員們忍受著這種痛苦,默默地不斷挖掘。但是,作業遲遲不得進展。
有的地方,要使用炸藥爆破后,才能挖掘機槍掩體。無時間挖掘掩體時,就利用巖石裂縫和巖石等地物。戰斗激烈時,也有時堆積尸體作為掩體。
高腰鞋使用橡膠多,里面積存腳汗,一停下來會立即造成凍傷。因此,必須經常脫鞋換鞋墊,揉擦腳。不過,要解開凍住的鞋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冬季行動中,最重要的是盡可能不要出汗,這是預防凍傷的第一步。因此,進行筑城作業時,一件一件地把衣服脫掉,結束后再按相反的順序一件一件地把衣服穿上。
然而,在戰斗中是不能那樣做的,所以,只好耐著夜晚的寒冷,祈求早晨快些到來。如果能利用間隙替換鞋墊,換班后進入暖帳蓬里固然最好,然而那是很難做到的。況且,進入鴨絨睡袋休息的事,也是很難做到的。即便在有幸可以使用鴨絨睡袋時,為了防備敵人突然襲擊,也禁止完全鉆到里面拉上拉鎖。
食物也凍了,C口糧是在暖帳蓬里用火爐化開冷吃,但是,即使外面化了中間也留著堅硬的冰塊,吃下去就引起腹痛和腹瀉。也有人吃雪,這是發生腹瀉的原因,一個人穿著厚厚的衣服,在嚴寒的野外,而且在戰斗中,那種腹瀉的痛苦是了不得的。為防止水壺凍結,不要裝滿水,而且要放在上衣里,即使這樣,有時也凍裂了,甜食一般是非常受歡迎的。
輸血用的血漿、鎮痛用的嗎啡也凍了,化開它很費時間。
美軍的衛生兵,為了使鎮痛用的嗎啡不凍結,將它銜在口內在第一線來回跑,為使血漿不凍結,把它放在距火1米以內的地方。
傷員放在雪地上不管,會很快凍死,所以,必須很快收容,但是,在戰況不利的場合下總是個困難問題。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