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
ThinkPad X1 Tablet平板筆記本(以下簡稱X1t,港真,這產品型號太長了)與華為MateBook來到編輯部的時間差不多,它的體驗我絕對不能錯過。身為一年12個月有大約6個月都在出差的媒體人,對于差旅途中的那些事情與需求,自認為可以稱得上是“老司機”,所以,從商旅的角度來談談與相處的感受,個人覺得還是夠格的;
引子二
在ThinkPad全球三大研發中心中最重要的大和實驗室(Yamato Labs),負責Tablet研發部門的資深經理Hidenori Kinoshita(木下秀德)先生,自1984年加入IBM,迄今已有32年。他從1992年開始參與ThinkPad的研發工作,從2011年轉入Tablet研發部門,從第一款ThinkPad Tablet電腦開始便參與其中,從那時起,每一款ThinkPad Tablet電腦(包括Helix、Tablet 10等產品)都傾注了他的心血,所以,他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司機”(抱歉,在日本他應該被尊稱為“職人”)。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在ThinkPad的產品序列中,X1t的名稱是筆記本電腦,而非平板電腦(Pad)。引用一位有著16年ThinkPad使用經驗的資深小黑粉的說法:“簡單的說,Tablet 來自 PC,而 Pad 來自手機。今天他們殊途同歸,最終演化成了如今的模樣:平板+筆+鍵盤。”對此,我也是完全贊同的,因為最早拋出Tablet PC概念的微軟,也差不多是如此定義,太遠的不說,2008年ThinkPad X61t,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比較深刻的印象。而被iPad所帶動起來的平板電腦市場,這些產品最早都是由手指作為觸控工具,但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展和用戶應用需求的變化,Pad們紛紛從早期的內容消費產品向生產力工具轉型以擴大市場,如iPad Pro 12.9,是蘋果官方第一次推出Smart Keyboard以及Apple Pencil附件的產品——此前那些藍牙鍵盤都是第三方的,筆形附件也多是用于操控的幫助,而非用于精準控制與圖形繪制。
所以,正是因為X1t是源自PC廠商,而Pad源自手機廠商,雖然最后都殊途同歸,用于滿足極致移動應用需求,但它們體現出來的各方面的思維都顯得千差萬別。木下秀德先生在定義X1t的時候,有兩大原則,每個大原則下邊,又有三個要素,不妨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
原則一:針對商業用戶提供最出色的可用性
?筆觸操控必須整合其中,這是ThinkPad Tablet產品一直以來的傳統;
?ThinkPad標志性的小紅點需要整合在超薄的鍵盤附件中;
?具備豐富的可擴展性。
原則二:堅持ThinkPad的優良品質
?進一步改善、提升系統的穩定性;
?優化散熱設計;
?努力提供最好的用戶體驗。
很遺憾的是,從最早Windows XP時代的Tablet PC開始,我就沒有用筆在電腦屏幕上寫寫畫畫的習慣,Windows操作系統對于觸控操作的優化真遠遠沒達到Pad們的水平,到今天也是如此,所以X1t上邊那個來自WACOM、高達2048級壓感的筆觸手寫系統的體驗,我就打算略過了,真心不專業,也就沒有必要班門弄斧了。但是,從兩個小地方卻能體現出工程師的用心和考慮周全,對我這種深度強迫癥患者完全就是大救星。
?在X1t的包裝箱中,附送了一個軟橡膠制成的筆座,以平板模式攜帶電腦時,觸控筆可以穩穩地呆在機身右側的USB接口中,非常方便。筆座的阻尼很大,完全不會有滑落的擔憂;
?X1t的鍵盤蓋右側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做了一個插槽,拉出來,換上鍵盤蓋包裝中附送的松緊帶筆套,觸控筆就能穩穩當當的與鍵盤蓋合為一體。而且這種方式會在整體視覺上更加簡潔、極具專業氣質,非常棒!可惜的是,看過不少網站評測X1t的文章,這個細節都被很多人忽略并得出觸控筆的攜帶問題,在此必須吐個槽,你們真的太小看大和實驗室的“職人”們了。
只不過,這支筆和Surface的觸控筆一樣,都是采用AAAA(9號)電池——貌似Windows的電容觸控筆都是這個設定,不似Apple Pencil可直接充電那么方便,這種電池不是特別好買,所以最好能提前買好備用。
接下來,就是那個要大書一筆的小紅點鍵盤蓋了。在參數方面,木下秀德先生曾做過一個比較:縱向對比ThinkPad Helix的鍵盤,重量從900g降到了298g,厚度從10.1mm降到5.2mm,同樣帶小紅點的前提下,鍵程僅僅從1.8mm降到了1.35mm;橫向對比微軟Surface Pro 4的TypeCover,后者重量略輕為295g,厚度為4.9mm,但鍵程反而還要少點為1.3mm。數據雖然直觀但說服力還是有所不足,因為從使用的手感和功能上,這個小紅點鍵盤蓋對比競爭對手的優勢真是太明顯了。
雖然這個鍵盤蓋只有不到300g重,但它卻具備了一塊合格的小紅點鍵盤的全部要素,相信ThinkPad多年一來不曾缺失12英寸機型的經歷也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關于這一點,我在此前那篇關于小黑的萬言書中已經有完整的說明,在此就不贅述了,總之,有田村文雄帶領的ThinkPad鍵盤模塊的職人團隊保駕護航,在這方面是不需要“吹捧”的,因為它就是X1t優良使用體驗最基本的保證。而且對比其他競爭對手,這塊鍵盤蓋與機身結合處的磁性機構,能提供多達三種的鍵盤敲擊角度,但個人認為最好還是讓磁條完全吸附在屏幕下方,這時整個機構不管是放在桌面還是膝蓋上,都相當穩定,手感也非常自然,其他兩個角度因為柔性結合機構的問題,多少都有些不太穩定。但這個時候,因為鍵盤下方是懸空的,敲擊的力度會轉化為聲音,比起標準的ThinkPad鍵盤不大安靜。同樣的,由于鍵盤太薄,小紅點的整個高度降到了僅有3.8mm(X1 Carbon為5.5mm),所以剛開始使用時對于力度的控制把握不好,總會比普通小紅點更加用力一些,需要適應一段時間。
另外,特別值得一說的就是這塊鍵盤蓋的涂層,因為田村文雄之前也提到自2015年開始,ThinkPad開始采用全新的抗油污涂層,而且還具備自潔凈修復能力。就實際的使用來說的確如此:一個多月的高強度使用(我等可是碼字之人),小紅點鍵盤蓋絕大部分按鍵、腕托部分依舊保持了剛開箱時的啞光狀態,僅有空格鍵敲擊頻率最高的兩個位置有非常輕微的油光,就算有些時候腕托因為汗多會有油光,用手或用紙一擦就馬上恢復,對此我個人相當滿意:看來要把X1t“盤”成我喜歡的樣子,還得要點時間,哈哈!
說到角度的問題,那么下一個就是X1t機身背面的支撐機構了,這也是木下秀德先生相當得意的地方。與Surface Pro 4位于機身背面中間的無級調節機構都不同,X1t的支撐機構鉸鏈位于機身底部(你要說左側也可以),輕輕撥動扣件,支撐板就會彈出很小一個角度,以便我們找到受力點繼續扳動。前段是沒有什么阻尼的,但當打開約40°左右,鉸鏈處就會反饋出相當大的阻尼,并會一直最后,即90°的角度——這有點像我們開車時踩某些車剎車的感覺。我們可讓屏幕停留在在有阻尼的這段角度范圍內,輕松找到最舒服的視角,當然,你要完全放平也沒問題,畢竟ThinkPad可讓屏幕和鍵盤呈180°是傳統,X1t也不能例外啊。除了這種最常規的使用,把X1t調個個兒,90°角的支撐板則讓電腦呈現出另一種使用狀態,在這個時候,投影附件便能發揮作用了。當然,也可以用來看電影什么的,一切由你。但最有意思的是,打開的支撐板對于手持平板狀態的X1t幫助太大了,你完全可以把整塊板子穩穩的端在手腕上使用,而無需和力矩帶來的額外壓力抵抗。
雖然木下秀德對于這種支撐機構的結論是可以讓它更適應各種使用場合,但我個人的使用體驗則是:它能讓X1t更像一臺筆記本電腦一樣呆在你的腿上為你服務。Surface的結構要求支撐板的下緣始終處于最關鍵的受力點,除了會有硌的感覺之外,在工作時對支撐面的大小也有要求。但X1t的這種支撐就沒有這種擔憂,支撐板的大部分都可以擔當受力點。但我的問題也不是沒有:長時間的使用后,支撐結構的穩定性是否能像小黑的一體式金屬轉軸保持得那樣好?此外,我能在鉸鏈的地方看到有固體機油,雖然你可以把這種稱作濃濃的機械感,但要是和Yoga那個轉軸比起來,我更鐘意后者。但是按內藤在正老爺子的說法,其實大和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對Yoga復雜的轉軸開始也是有抵觸的,也同樣是出于穩定性的考慮,這大概就是他們所有設計的基本原則吧。
只是,這個鍵盤蓋的硬傷也是存在的:那些光滑的玻璃或石料材質的桌面就是它的天敵,因為使用時三條觸摸線無法提供足夠的摩擦力,X1t用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如坐針氈,它會時不時用移位來響應手指的敲擊……但如果將鍵盤蓋放平,像TypeCover那樣不愉快桌面有大面積接觸以避免這種尷尬,可又會丟失鍵盤傾角,太糾結了。大原則一中最后一條提及的擴展性就一筆帶過吧,投影儀、擴展電池和基于Intel RealSense技術的3D攝像頭附件,有機會用過了再說。
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大和實驗室的工程師們在對待X1t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思維都關于“如果讓這臺二合一電腦使用起來更像是在用筆記本電腦”,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無法將ThinkPad的優良基因移植到X1t上是無法接受的事情。所以,X1t的整體形象更像是PC,專業、嚴謹,包括前邊提到的鉸鏈、還有較為完整的接口,甚至還有一個MicroSD卡的讀卡器“藏”在支撐板里邊——受制于接口與屏幕堆疊所帶來的厚度增加,X1t、Surface都不得不犧牲邊框厚度,而這些元素放在在Pad們身上,即手機廠商的思維體現出來,就是更加精致的CNC機身、更加時尚一體化的整體感——哪怕是要外接一個Dock才能實現擴展也再所不惜,所以,他們用來捕捉用戶的要素區別還是相當明顯。
由于都采用Windows,所以系統的使用體驗、硬件評測什么的都不用再多說了。送測的這臺X1t為7388元的那一款,Core M5-6Y57+8GB+256GB SSD用來應付我的日常使用是夠了,后臺掛上幾個聊天軟件、兩個瀏覽器和N個網頁、再碼個字看個高清電影,都不會有什么壓力。只是在這個時候,機身背面的發熱和溫度都比較“感人”了,電池狀態也大約只有4小時左右。雖然木下秀德先生也說過要優化散熱,但看來ThinkPad的“不冷靜“還是濤聲依舊,和我用過的這些Core M無風扇平臺在伯仲之間。但X1t這類電腦對比傳統筆記本的好處是:除非手持,發熱位置不會與人體有太直接的接觸,所以感知并不算很明顯。
好了,關于X1t的體驗就到這里了,進入例行的BB時間。客觀來講,在我用過的一堆二合一形態的電腦,包括iPad Pro+Smart Keyboard在內,X1t整體的綜合表現無疑是最好的,尤其是移動辦公中。但是要擁有這等體驗,你除了要購買一臺主機之外,那個價格為1099元的小紅點鍵盤蓋貌似成為不少人吐槽的焦點。沿襲多年的外觀設計元素,可能是X1t走入更多消費人群的另一個障礙,即使鍵盤蓋還有三色可選,但都無法回避整個機身設計方面濃濃的工程師文化。如果你是一個看重工作效率和生產力、實用為上的人,那么ThinkPad的可靠性與產品設計思維,都會讓其成為你的理想選擇——大和實驗室“老司機“們開的車,哪能不上?不過1公斤出頭的旅行重量,就能提供毫不亞于一臺筆記本電腦的使用體驗,況且習慣了小紅點,你連買鼠標的錢都能省得下來。但如果你是顏值黨,那么玫瑰金的MacBook會是你最理想的選擇。當然了,這兩種選擇都有一個前提:不要太高估Core M的能力哦!
win平板特別專篇
1. surface3
配置上:atom凌動處理器x7—z8700 4+64/4+128內存 屏幕上 1920x1080中規中矩 日用還是蠻舒服的(支持手寫筆) usb 耳機孔 HDMI 配齊,辦公日用都很強大
可以搭配皮套鍵盤,成為高逼格工具。可以移動輕型辦公,做筆記,PDF ,PPT都是相當方便的。
參考價:魚價450-800(內存成色而定)
2.中柏EZpad 6s pro
屏幕尺寸: 11.6英寸 電容屏 1920x1080
操作系統: windows 10
內存容量: 6GB
CPU: 英特爾n3450
存儲容量: 128GB
搭載了DC充電口、USB3.0接口、Type-C接口、micro HDMI、獨立揚聲器和micro USB接口,接口豐富,左右兩側雙揚聲器,立體聲滿滿的,9千毫安電池,續航比同價位好些,辦公,低配LOL都是可以的,看見還有人拿來玩歐洲卡車,游戲上面還是可以低配的。
參考價:600-900
3.聯想miix2 8
配置上 凌動處理器z3740 內存2+64 w8系統 配置上勉強可以玩galgame,分辨率1280x800顯示不錯,機子較為輕薄所以電池只有4千毫安,續航上一般般,不過miniusb足夠日用 關鍵是價格還是蠻香的
參考價
魚價200-300
4.酷比魔方iwork1x
安卓+win10雙系統 4+64G
CPU:ATOM X5-Z8350 1.44GHz四核
內存:4G
硬盤:64G固態硬盤
顯示屏:11.6寸 1920X1200
win板里面性價比還是不錯的,辦公體驗良好,PDF. PPT ,看電影都是不錯的。
參考價:450-600
5.酷比魔方iwork10 pro
系統:雙系統平板
CPU:z8350
內存:4+64g存儲,尺寸10.1英寸
屏幕:10.1英寸分辨率1920x1200
參考價:480-600
6.臺電tbook 10
重量約585.9g
尺寸246.1×165.9×8.7mm
主要參數
處理器Intel Atom x5-Z8300
系統內存4GB
屏幕參數
屏幕尺寸10.1英寸
分辨率1920×1200
顯示比例16:10
屏幕特性IPS屏 電容式觸摸屏
?
#數碼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