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妮婭·M.布克瑞·珀斯
【編者按】從17世紀早期開始,西方人對東方的裝飾藝術和文化一直抱有強烈的興趣,但其中沒有一項比飲茶來得更長久,尤其在英國,這種影響不僅涉及經濟和歷史,還塑造了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隨著茶的普及,英國人對茶的需求也上升到了藝術層面。對于美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茶具、家具和飲茶環境,還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美學的角角落落。
英國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藝術顧問塔妮婭·M.布克瑞·珀斯在其著作《茶味英倫》中為讀者梳理了茶與藝術的關聯,試著通過瓷器、銀器、家具、審美風潮等來講述茶的故事和影響力。正如她在中譯本序言和引言中所說,“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它為世界帶來了最為流行且經久不衰的飲品……茶是商業、產業和審美的驅動器”。
經出版社授權,本文摘取書中介紹18世紀在英國引發的“中國熱”,看看當時歐洲人如何沉醉于神秘的東方文化。
《茶味英倫:視覺藝術中的飲茶文化與社會生活》[英] 塔妮婭 · M. 布克瑞 · 珀斯(Tania M. Buckrell Pos)著,張弛 李天琪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8月
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最初始于馬可波羅的冒險之旅。在1306年前后出版的著作《馬可波羅游記》(Travels)中,馬可波羅描繪了這片異域土地上的建筑、神話和生活的人們:“讓我們現在……去中國旅行,這樣你也許能夠對它的偉大和財富有一些了解。”而歐洲人最早接觸到關于中國的圖像,是在14世紀的意大利絲綢上。之后,通過進口的中國商品,中國風一點點地傳播到了歐洲。
在英國,沒有任何一種藝術風格能像18世紀中葉的中國風那樣激起人們的好奇心。西方人開始模仿一切中國的風物,其影響范圍波及純藝術和裝飾藝術,全英國上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China-mania)。
從中國進口的瓷器、絲綢、家具、墻紙、琺瑯、漆器、藝術品等,是中國熱的源頭。英國人從這些物品的手繪細節中獲得了靈感,雖然有時并不能準確地理解它們。中式美學被運用到了各個領域,包括房屋內部設計、花園設計、裝飾設計,甚至是源自中國的飲茶習俗。其結果是,中國的審美和藝術極大地影響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當然,它也影響了歐洲大陸,尤其是法國;但在英國,中國風在無與倫比的銀器業、中式奇彭代爾風格(Chinese Chippendale style)的家具,以及克萊頓莊園(Claydon House)華美的內部裝修中都有突出表現。
洛可可風格的彩釉茶葉箱 英國霍茨波有限公司 圖
英國上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出版物、藝術、文學,都透露出強烈的學習中國風俗的愿望。1755年,《鑒賞家》(The Connoisseur)雜志的一位作者諷刺道:“中式美學已經侵占了我們的花園、建筑和家具,還會入侵我們的教堂;要是一個紀念碑也是中國風,裝飾著龍、鈴鐺、寶塔和滿大人,該有多美啊?”中國熱激發了英國人的想象力,英式設計與中式主題的結合,散發出巨大的魅力。英國人對中國風格進行了創新,發展出引人注目的中式洛可可風格,它與之前流行的嚴肅的帕拉第奧式風格相反,正好迎合了當時人們輕浮、獵奇的審美取向。
《在溫室里(情敵)》,布面油畫,詹姆斯·雅克·迪索 繪于1875-1878年 倫敦布立基曼藝術圖書館 圖
人們普遍認為,英國人在18世紀創造了藝術園林,也就是所謂的“中英混合式園林”(Anglo-Chinese garden)。18世紀40年代,之前對稱、統一的風格已經被不對稱和中式的亭臺樓閣、寶塔所取代。這種風格的園林,現存最好的一個例子是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里面有錢伯斯爵士(Sir William Chambers)在1760年左右仿照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的寶塔。修·昂納(Huge Honour)認為,中英混合式園林的地位十分關鍵:“英國對歐洲的中式景觀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所謂的中英混合式園林。這種園林后來傳遍歐洲,它和它園子里的那些橡木和山毛櫸,都帶有鮮明的英式風格。”
英國皇家植物園內的大寶塔(Great Pagoda) wiki 圖
中國風對藝術領域的影響無處不在。霍勒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發聲反對中國風的流行,他也是最早把這種風格歸為英國原創的人之一。大約在1750年,他在《世界》(The World)雜志中寫道:“現在的人普遍有一種錯覺,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中國的或者中國風的……連最本土的餐具都淪落成這種新潮的樣式了。雖然很少被承認,但我們的那些中國風裝飾品其實不僅僅是英國制造,更是英國創造。”當時,英國把中國風做得最好的兩位銀匠是保羅·德·拉米熱和尼古拉斯·斯普利蒙特,雖然他們被說成對東方藝術一無所知,但兩人都在作品中運用了中國元素。
銀匠的主顧們對中國風如此癡迷,以至于他們經常要求把包裝盒上的漢字刻道銀茶盒上,雖然并不知道那些漢字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些字的意思會不會是“保持干燥”“貨品”,或者“此面朝上”?坦白地說,重要的不是意思,而是在喝茶的時候,這些裝飾為主客之間的優雅交談提供了有趣的話題。
在家具領域,英國設計師大量炮制中式洛可可風格的圖樣書。1740年以后,馬蒂亞斯·洛克(Mathais Lock)最早開始雕刻鳥和帶翅膀的龍。這種風格的集大成者是奇彭代爾(編注:托馬斯·奇彭代爾,出身木匠世家,裝飾藝術, 英國細木家具制作大師)1754年出版的《紳士與細木家具制造者指南》(The gentleman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書中介紹了所謂的中式奇彭代爾風格。無數的茶桌被做成這種風格,桌面被高于桌子的回紋裝飾圍起來,以保護昂貴的茶具,使其不會被摔碎。雖然這些茶桌的設計受到了東方藝術的影響,但并非抄襲。
《紳士與細木家具制造者指南》封面 Smithsonian libraries圖
《紳士與細木家具制造者指南》內頁 wiki commons 圖
扇子是時髦的裝飾品,也是地位的象征。扇子上畫著關于茶的畫,因此它還是一種獨特的茶文化媒介。歐洲的扇子大多是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的,也有些是在本地生產的。據記載,1709年東印度公司的商船福佑號購入了5萬到6萬把扇子:“質量好的扇子……所有都是上等的扇骨……全部品質非凡……一共19種圖案。”透過扇子我們得以窺見當時英國的社會生活;同時,它本身也是獨立的藝術品。扇骨由雕刻精美的象牙、玳瑁或珍珠貝做成,扇面也做了很好的上色和裝飾。從花卉到政治局勢,當時的扇面圖案涉及的題材包羅萬象。這個時期的團扇和折扇上都繪有喝茶的場景,使得英國人對喝茶更為重視。
18世紀中葉 中國扇 大都會美術館 圖
英國人對中國風的狂熱還延伸到了整套房子的室內設計,給房屋帶來了一股異域風情,尤其是臥室、客廳、密室和喝茶的放開你。在奧利弗·金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一書中,有一個角色去拜訪一個中國藝術品代理商:“你有沒有漂亮的中國貨?那種一般人不知道做什么用的……”“我有20種只有中國人懂得怎么用的東西。看這些罐子,正宗的豆綠色……還有這些,雖然在你看來可能還不錯,但對中國人來說不值一提。但它們是有用的器具,所以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一套。”這段對話揭示了瓷器、漆器這些中國進口商品的重要地位,它們往往被人們有意地擺在一間中國風的屋子里展示。
《世界公民》 harvard university 圖
有些特殊的室內空間因為極為精妙地運用了中國風并力求“完全”還原中國本土居室的樣子而十分引人注目。
貝德米特住宅的中式臥室
例如,1753年為博福特公爵四世(the 4th Duke of Beaufort)裝潢的位于埃文郡(Avon)的貝德米特住宅(Badminton House)的中式臥室中就有約翰·林內爾(John Linnell,1729-1796)的作品,代表了對中式審美的嘗試。比這個更好地展示了東方審美品位的,是盧克·萊特福特(Luke Lightfoot,約1722-1789)在1769年左右設計,至今保存完好的,位于白金漢郡(Buckinghamshire)的克萊頓莊園的中式房間。這個房間體現了中式洛可可風格的精髓,無可爭議地成為英國現存該設計風格中最重要的代表。
克萊頓莊園的中式房間 Architectural Digest 圖
中式房間中的石膏浮雕特寫,描繪了中國人的茶會。 英國國民托管組織圖片庫
另外,它也體現出一些托馬斯·約翰遜(Thoms Johnson,生于1714年,1770年之前和盧克在一起工作)風格的影響。藍色的墻上裝點了雕工精細的木頭和石膏浮雕,充滿想象力,進入房間,感覺就像是隱居到了另一個地方。
到18世紀60年代末,英國的中國風熱潮逐漸被哥特風格的復興和新古典主義取代;不過,中國風也曾與哥特風有過一段短暫的結合期。1801年,有人送了喬治四世中國墻紙作為禮物,他由此獲得靈感修建了氣度不凡的布萊頓宮,這導致中國風在那一段時期曾重回時尚舞臺。布萊頓宮的整體風格看起來似乎非常符合喬治四世所期待的達到的氛圍,輕松、愉快、有趣、富有魅力,適合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和聚會。簡而言之,各種形式的中國熱為英國人“原汁原味”享受中國的飲茶風俗提供了絕佳的背景。
責任編輯:朱喆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 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 中國茶18世紀風靡英倫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茶味英倫:視覺藝術中的飲茶文化與社會生活》就記述了中國茶傳到英國以后,在英國引發的“中國熱”。
一升武夷茶價格等于54頓早餐
從17世紀早期開始,西方人對東方的裝飾藝術和風俗文化就一直抱有強烈的興趣。然而,這其中沒有任何一種比飲茶來得長久。其對英國的影響尤為深刻,這種影響不僅涉及經濟與歷史,還塑造了社會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1664年,東印度公司首次從遠東的貿易點運來茶葉,作為禮物獻給查理二世。1669年,茶第一次作為貨物被運回英國,作為藥物和有助于恢復精力的飲品,受到了英國貴族的熱烈歡迎。在1705年的一份倫敦咖啡館廣告中這樣標價:“這里最好的武夷茶僅售每升18先令。”但是,差不多同一時期,一頓包含砂糖、面包、黃油、牛奶的“高品質早餐”只要4便士。1先令等于12便士,一升武夷茶其實就是兩斤茶水,價格竟相當于54頓早餐,可見茶葉賣得很貴。
此后,隨著越洋貿易的發展,茶葉產地拓展、產量增加,茶價逐步降低,成為英國人的國民飲料,直到今天都是如此。當然,英國人也發展出了自己的飲茶方式,包括加糖加奶、配上點心,下午茶,等等。
《茶味英倫》一書的譯者回憶,自己剛到英國的時候去上一個給留學生開的英語課,老師問了一個題目:喝茶是先倒茶還是先倒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背后有很深刻的原因。茶葉初傳英國之時,中國的茶杯很稀缺,只有上層階級才用得起。不太有錢的人想喝茶,就只能用英國本土制作的茶杯。當時英國的制瓷技術不好,為了避免茶湯的溫度太高,倒進去后茶杯突然裂開,就需要在倒熱茶之前加點牛奶降溫。可見,哪怕是飲茶的小細節,也有經濟、技術方面的背景。
昂貴的茶葉需要帶鎖的茶葉箱
茶葉價格這么高,自然要小心看管。買茶得派很受信任的仆人去,買回來也要放在櫥柜里,茶葉箱茶葉盒必須上鎖,鑰匙由女主人掌管。要泡茶的時候,也由女主人負責。
“好馬配好鞍”,珍貴、富有異國情調的茶葉及其享受過程,衍生出從茶罐、茶盒、茶桌、茶幾、茶巾到燒水壺、茶甕、茶壺、茶碗、茶杯、茶匙、茶匙盒、茶碟、茶盤、廢水碗、糖罐、奶罐、方糖夾、奶勺等一系列茶具,涵蓋瓷器、陶器、木器、銀器、皮具、玻璃、布藝等多種材質。
宜興紫砂壺、青花瓷、粉彩瓷在英國都曾領一時風騷,被稱為“白色黃金”。圍繞瓷器還出現了兩種“生意經”,一是進口中國白瓷,運到歐洲后由當地工匠施釉上彩,二是進出口商人拿著英國流行的圖樣去景德鎮,由中國工匠完成訂制。
這也刺激了英國本土的瓷器工業,在器型、功能和材質上,他們發展出許多創新。
這些茶具中,比較有特色的是茶匙。茶匙是茶的稱重工具,19世紀英國一本家政知識百科全書中寫道,恰當的茶葉量就是一人一茶匙。英國人重視禮儀,茶匙也可以用于傳遞信息,茶匙橫放或輕敲茶杯表示不想再喝了,后來茶匙也成為了西方烹飪的稱重工具,影響深遠。從功能上,茶匙可細分為舀走茶葉的、舀進砂糖的、掏茶葉罐的,還有各種材質、造型,是英國收藏品中非常受歡迎的一大類。《茶味英倫》一書的譯者說,英國報紙上常能看到茶匙被盜的報道。
英國人在茶器設計與泡茶過程上花了很多心思,整個英國陶瓷產業都是基于飲茶風俗建立起來的。在《傲慢與偏見》等小說中,在各種繪畫中,都可以看到茶是社會風俗和休閑娛樂活動的重要主題。18世紀,有富人抱怨“買一張茶桌比雇一個護工、生兩個孩子還貴”,這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但在當時是確鑿的事實。
中國茶帶動中式美學輻射歐洲
歐洲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最初始于馬可波羅。之后,以茶業為載體,通過進口的中國商品,中國風一點點地傳播到了歐洲。
在英國,沒有任何一種藝術風格能像18世紀中葉的中國風那樣激起人們的好奇心。他們開始模仿中國的風物,其影響范圍波及純藝術和裝飾藝術,全英國上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China-mania)。從中國進口的瓷器、絲綢、家具、墻紙、琺瑯、漆器、藝術品等,是“中國熱”的源頭。英國人從這些物品的手繪細節中獲得了靈感,雖然有時并不能準確地理解它們。中式美學被運用到了各個領域,不只是源自中國的飲茶習俗,還包括房屋內部設計、花園設計、裝飾設計。其結果是,中國的審美和藝術極大地影響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
英國上層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出版物、藝術、文學,都透露出強烈的學習中國風俗的愿望。1755年,英國《鑒賞家》雜志的一位作者不滿地寫道:“中式美學已經侵占了我們的花園、建筑和家具,還會入侵我們的教堂;要是一個紀念碑也是中國風,裝飾著龍、鈴鐺、寶塔和滿大人,該有多美啊?”“中國熱”激發了英國人的想象力,英式設計與中式主題的結合,散發出巨大的魅力。英國人對中國風格進行了創新,發展出引人注目的中式洛可可風格。
18世紀40年代,之前對稱、統一的英國園林風格已經被不對稱的“中英混合式園林”所取代。這種風格的園林,現存最好的一個例子是英國皇家植物園。
在銀器工藝和家具領域,英國設計師大量使用中式元素,出現了中式奇彭代爾風格家具。茶桌桌面被高于桌子的回紋裝飾圍起來,以保護昂貴的茶具,使其不會被摔碎。
扇子是時髦的裝飾品,也是地位的象征。扇子上畫著關于茶的畫,因此它還是一種獨特的茶文化媒介。歐洲的扇子大多是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的,1709年東印度公司的商船福佑號購入了5萬到6萬把扇子:“質量好的扇子……所有都是上等的扇骨……全部品質非凡……一共19種圖案”。
英國人對中國風的愛好還延伸到了房屋室內設計,尤其是臥室、客廳、密室和喝茶的房間,連帶從中國進口的手繪墻紙也很搶手。
在英國室內設計史上,有幾套房子極為精妙地運用了中國風并力求“完全”還原中國本土居室的樣子而十分引人注目。比如1753年為博福特公爵四世裝潢的貝德米特公館的中式臥室,還有1769年左右設計的克萊頓莊園的中式房間,這個房間體現了中式洛可可風格的精髓,至今保存完好,被認為是英國現存該設計風格中最重要的代表。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三百年前的中國茶,就像一個自帶流量的超級大IP,把中國產品和中國美學輻射出去。其“申遺”成功,理所當然。(長江日報記者李煦)
(來源:長江日報 2022年12月6日 第7版)
來源: 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