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期待中,Intel Alder Lake 12代酷睿處理器終于到來了!
今天首發(fā)桌面版六款K/KF系列型號,以及配套的Z690芯片組主板,更多型號、更多平臺將在之后陸續(xù)跟上。
Alder Lake的諸多架構、技術細節(jié)此前已經(jīng)公布了很多,但今天的首發(fā),依然有很多干貨。我們一一道來。
1、架構技術概述
Alder Lake 12代酷睿是第一款采用Intel 7制程工藝的桌面處理器,也就是10nm Enhanced SpuerFin,同時也是第一款采用混合架構設計的x86桌面處理器,還用上了全新設計的Golden Cove CPU微架構,再加上首發(fā)支持DDR5內(nèi)存、PCIe 5.0標準,整體實力實現(xiàn)了巨大的飛躍。
說它是Intel最近十年最具革命性的處理器產(chǎn)品,也不為過。
12代酷睿設計了兩種CPU核心,一個是性能核(P核),一個是能效核(E核)。
很多人習慣性地稱之為大小核,但是Intel強調,這和智能手機上傳統(tǒng)的big.LITTLE大小核架構截然不同,因為大小核里的小核是為了節(jié)能省電,12代酷睿里的E核則是為了強化多核性能,單純來看它的性能依然是相當高的。
P核的設計更傳統(tǒng),是酷睿家族的延續(xù),針對單線程、輕線程性能而優(yōu)化,適合較高負載的游戲、生產(chǎn)力應用,在桌面產(chǎn)品P1系列中最多8個,P2系列中最多6個。
E核的設計則更接近Atom凌動家族,這對多線程性能優(yōu)化,并盡可能減少對前臺任務管理的影響,在桌面產(chǎn)品P1系列中最多8個,P系列中則沒有。
需要注意的是,P核支持超線程,E核則不支持,比如說i9-12900K 8個P核、8個E核,線程總數(shù)是24個。
兩種核心的并存,也改變了緩存體系。
P核每個核心有自己獨立的1.25MB二級緩存(11代只有0.5MB),合計最多10MB。
E核每四個核心一組,共享2MB二級緩存,合計最多4MB。
所有P核、E核共享三級緩存,最多容量30MB,對比11代的16MB幾乎翻了一番。
為了合理分配、調度兩種核心,Intel特別設計了Intel Thread Director(線程調度器),并且與Windows 11深度結合,確保不同的負載在不同的條件下分配給最合適的核心。
12代酷睿硬件集成了微控制器,以納秒級的精度監(jiān)視每個線程的運行時指令,實時反饋給操作系統(tǒng)進行最合適的分派調度,同時根據(jù)散熱設計、運行環(huán)境、功耗設定等進行動態(tài)的適應性調整,而這一切都無需用戶干預。
舉例來說,開始使用Adobe Premiere Pro在前臺進行視頻轉碼,當然都走P核,然后你又打開Adobe Lightroom編輯照片,視頻轉碼就會轉入后臺交給E核繼續(xù)執(zhí)行,P核則接手照片編輯。
Intel宣稱,這套機制配合其他改進,可以帶來多達47%的性能提升。
當然,如果一款軟件要充分釋放混合架構的效率,達到性能最大化,需要開發(fā)者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優(yōu)化,但即便不做任何優(yōu)化,12代酷睿本身結合Windows 11也可以確保正常運行。
12代酷睿是一套靈活可擴展的架構,設計了三種封裝方式,針對不同領域。
其中,桌面上是獨立封裝的LGA1700,長寬尺寸45×37.5mm,最多8+8 16核心,32單元核顯。
內(nèi)部封裝接口也有所變化,整體高度基本不變的情況下,STIM散熱硅脂、Die芯片都更薄了,IHS散熱頂蓋則更厚了,可以大大改進散熱能力。
移動端是BGA Type3整合封裝,三圍尺寸52×25×1.3mm,最多6+8 14核心,96單元核顯。
針對超低功耗領域則是BGA Type4 HDI整合封裝,尺寸僅為28.5×19×1.1mm,最多2+8 10核心,96單元核顯,TDP低至9W。
內(nèi)存支持DDR5-4800、DDR4-3200,擴展連接支持16條PCIe 5.0、4條PCIe 4.0,Wi-Fi 6E,Thunderbolt 4,這些就不贅述了。
2、型號規(guī)格
12代酷睿桌面版首發(fā)六款型號,都是K/KF系列解鎖版,適合高端用戶、超頻玩家。
旗艦型號是i9-12900K、i9-12900KF,8P+8E 16核心、24線程,集成14MB二級緩存、30MB三級緩存。
P核基準頻率3.2GHz,睿頻最高5.1GHz,睿頻Max 3.0加速最高5.2GHz。E核基準頻率2.4GHz,睿頻最高3.9GHz。
i7-12700K、i7-12700KF 8P+4E 12核心20線程,集成12MB二級緩存、25MB三級緩存。
P核基準頻率提高到3.6GHz,睿頻、睿頻Max 3.0最高加速分別將至4.9GHz、5.0GHz。E核基準頻率提高到2.7GHz,睿頻最高則降至3.8GHz。
i5-12600K、i5-12600KF更加主流化,6P+4E 10核心16線程,集成9.5MB二級緩存、20MB三級緩存。
P核基準頻率進一步來到3.7GHz,睿頻加速最高4.9GHz,不支持睿頻Max 3.0。E核基準頻率達到2.8GHz,睿頻最高來到3.7GHz。
三款K型號統(tǒng)一集成UHD 770核芯顯卡,32單元。三款KF型號自然沒有核心。
內(nèi)存支持一樣,六款型號都是雙通道DDR5-4800、DDR4-3200,最大容量128GB。
熱設計功耗統(tǒng)一為125W,但是Intel這次定義了新的最大加速功耗(Maximum Turbo Power),類似之前的PL2狀態(tài),但是可以長時間持續(xù)保持,具體為i9-12900K/KF 241W、i7-12700K/KF 190W、i5-12600K/KF 150W,分別比TDP高出93%、52%、20%。
同時,TDP依然等于PL1,而且在穩(wěn)定超頻環(huán)境下,可以做到PL1=PL2,比如說i9-12900K可以一直穩(wěn)定跑在241W的功耗之下,這就是最大加速功耗。
3、性能
說了半天,大家肯定不耐煩了,性能跑分到底如何?
實測數(shù)據(jù)還要到11月4日21點才能分享給大家,這里先看看Intel官方的數(shù)據(jù)。
P核用了新的Golden Cove架構,官方宣稱在同樣的3.3GHz頻率下,對比11代酷睿的Cypress Cove架構,IPC(每時鐘周期指令數(shù))平均提升達19%,可以粗略地理解為同頻性能提升幅度。
單核性能方面,同頻對比10代酷睿,P核、E核分別高出28%、1%,而對比11代酷睿,P核可以高出14%,E核則要落后10%。
換言之,E核還真不是什么小核,它的性能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10代酷睿。
多核性能方面,241W峰值功耗的i9-12900K,對比250W峰值功耗的i9-11900K,在略微省電一些的前提下,性能高出足足50%,這才是混合架構的最大威力。
i9-12900K即使功耗降到125W,也就是i9-11900K峰值的一半,多核性能也依然高出30%,而在降到65W之后,仍然可以持平,也就是以四分之一的功耗獲得了同樣的多核性能。
游戲性能方面,1080p分辨率下綜合幅度達到了13%,《英雄聯(lián)盟》這樣的網(wǎng)游甚至超過了40%。
那么對比競品呢?i9-12900K面對銳龍9 5950X,Intel承認部分游戲確實稍有落后,也有的持平,但絕大部分都明顯領先,最高幅度超過30%。
當然,兩家內(nèi)存不一樣,Intel這邊是DDR5-4800,AMD這邊是DDR4-3200。
按照Intel的說法,DDR5-4800相比于DDR4-3200,游戲性能大部分時候都是領先的,不過幅度并不太大,普遍不超過5%。
內(nèi)容創(chuàng)作方面,i9-12900K相比于i9-11900K性能提升更為可觀,混合架構高效率支持下,加速幅度可以輕松打到30%以上,甚至翻一番!
最后是i9-12900K、i9-11900K對比的一些優(yōu)勢項目,比如照片編輯性能提升36%,視頻編輯性能提升32%,3D建模性能提升37%,多幀渲染速度提升100%!
4、價格與上市
官方起售價分別為i9-12900K 589美元、i9-12900KF 564美元、i7-12700K 409美元、i7-12700KF 384美元、i5-12600K 289美元、i5-12600KF 264美元。
對比現(xiàn)有型號分別貴了50美元、51美元、20美元、10美元、27美元、27美元。
現(xiàn)已開始接受預訂,11月4日21點起全球上市,預計到今年底交付數(shù)十萬顆,到明年3月底交付超過200萬顆。
Intel還透露,會在明年初向OEM廠商交付12代酷睿中的28款新型號,涵蓋桌面、移動、商用版本。
UPDATE——
國行已經(jīng)上架預售:i9-12900K 4999元、i9-12900KF 4699元、i7-12700K 3199元、i7-12700KF 2999元、i5-12600K 2299元、i5-12600KF 2099元。
對比11代相應型號的首發(fā)價,作為旗艦的i9-12900K貴了300元,i7、i5系列則分別高了250元、400元。
最近什么最火?當然是PC游戲,從全球最大的PC數(shù)字游戲發(fā)行平臺Steam的在線人數(shù)就能看得出來。以往不到2000萬人在同時線的Steam最近一個月連續(xù)爆表,在線人數(shù)一路突破2200萬、2300萬、2400萬……
Steam用戶數(shù)突破2400萬 Intel、Win10份額雙雙增長
與前段時間相比,這一個多月來新增的游戲玩家至少有400萬人,比之前增長了大概20%。
從Steam的調查來看,增加的這些玩家中,Windows 10(以下簡稱Win10)用戶多、Intel處理器用戶多,因為它們的份額分別從2月份的80.2%、78.2%漲到了85.7%、81.2%,可以說甚至已經(jīng)改變了Steam平臺近來的趨勢。
Win10為多核CPU優(yōu)化 取代Win7成最佳游戲平臺
Win10超越Win7并不讓人意外,除了微軟這幾年來力推之外,Win10本身的游戲性能也是超過Win7的,不僅支持完整的DX12圖形API,對多核CPU的優(yōu)化支持也在不斷提升,進而充分釋放游戲性能。
在去年下半年的Windows 10 H2(也就是Windows 10 v1909)升級中,微軟還加入了一項重要的CPU優(yōu)化升級,那就是讓特定CPU核心的頻率能夠運行在更高水平上,這是因為CPU核心增多的時候,不是每個核心都是一樣的,有些核心的功率、電壓甚至散熱條件更好,可以支持高頻率運行。
微軟Win10的優(yōu)化就是挑選出那些可以在高頻率下運行的核心,任務分配優(yōu)先給這些高頻CPU核心,這樣就能提高處理速度。
這個技術的原理其實和Intel的Turbo Boost 3.0睿頻加速技術如出一轍,可以讓CPU單核性能提升15%之多。之前Intel也有過單獨的軟件來調校不同核心的加速,而現(xiàn)在Win10系統(tǒng)內(nèi)部就可以直接這樣分配了,無需用戶手動干預。
考慮到游戲應用對單核性能非常敏感,而游戲加直播等多任務又可以充分利用多核心,有了這樣的優(yōu)化,Win10在游戲上比Win7顯然更加適合,所以Steam上增加的游戲玩家主要使用的都是Win10系統(tǒng)。
十代酷睿普及TB 3.0加速 游戲性能受益8核5.3GHz
Win10在游戲性能上的優(yōu)化一方面是提高多核并行,另一方面就是優(yōu)化加速頻率,這兩大優(yōu)化重點實際上也是最近發(fā)布的十代酷睿高性能處理器(Comet Lake-H)追求的目標,這一次Intel將游戲本CPU直接推向了8核5.3GHz的高度。
考慮到桌面級的酷睿處理器目前也不過5.0GHz的加速頻率,筆記本用的十代酷睿高性能處理器的頻率確實讓人驚訝。之所以能跑的比桌面版還要高,除了增加Turbo Boost 3.0技術之外,這一次Intel還大力推動了新一代睿頻加速技術——Thermal Velocity Boost(簡稱TVB)加速技術。
相比TB加速,TVB加速技術更加精細化,它會根據(jù)處理器在最高極限溫度之下運行時間的長短、睿頻加速功耗限制是否還有剩余,在單核心、多核心睿頻加速的基礎之上,適時、自動地繼續(xù)提升單個核心的頻率。
直接點說,TVB加速技術能在TB加速基礎上額外再提升200-300MHz的頻率上限,僅此一點就能讓CPU單核性能再提升5%左右。
十代酷睿高性能處理器即將爆發(fā) 游戲本再升級
十代酷睿高性能處理器發(fā)布之后,新一代游戲本很快就要全面上市了,目前已經(jīng)有多家品牌的新品預售中,尤以酷睿i7-10750H、酷睿i7-10875H兩款處理器最受歡迎,它們的頻率最高可達5.0GHz、5.1GHz。
如欲了解有關性能及性能指標評測結果的更完整信息,請訪問 www.intel.cn/content/www/cn/zh/benchmarks/benchmark.html。
以酷睿i7-10750H為例,其游戲性能比三年前的酷睿i7-7820HK大漲44%,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能則提升了70%,綜合來說性能提升33%。
目前使用酷睿i7-10750H處理器的新一代游戲本陸續(xù)上市,雷神、機械師、聯(lián)想等公司的產(chǎn)品主流售價也在6000-7000元左右,還能搭配高性能獨顯,幾乎無縫取代上一代游戲本,游戲體驗更上一層樓。
總的來說,隨著十代酷睿高性能處理器核心及頻率的提升,日常使用、游戲甚至內(nèi)容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性能也水漲船高,再加上Win10系統(tǒng)的優(yōu)化改良,6核5.1GHz甚至8核5.3GHz處理器的新一代游戲本體驗讓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