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用光的藝術。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事物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色調,也讓我們看到的風光和拍出的照片更具美感。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雖然自然本身的顏色很豐富多彩,但要想讓你拍出的照片更有視覺沖擊力,你還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照片調色手法,來針對性地對作品中的某種色調進行加強或調整,甚至針對性地去除/保留某種色調。
說到后期調色,就不得不說說知名度最高的“專業級”后期軟件,。它的調色功能十分強大,但也帶來了一個負面效果——界面太復雜,可能令新人有些無所適從。
其實,調色也沒你想象中那么復雜,只要你先了解一些基本原理。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顏色的三大基本要素:色相、飽和度和明度。
1. 顏色的三大基本要素
色相是顏色的第一要素,是區分顏色的名稱。通俗來講,色相是指顏色的種類和區別,即顏色的相貌。
每當我們用“赤、橙、黃、綠、青、靛、紫”來形容顏色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描述顏色的色相。色相之間的關系,可以“十二色相環”來表示:
當你在 PS 中調整色相的時候,照片可能就會“變色”——比如說,從整體偏紅,變成偏黃、偏綠......調整的數值幅度越大,就會在“色環”上移動的位置越遠。
飽和度是顏色的鮮艷程度。我們常用“艷”和“灰”去描述飽和度。飽和度越高,顏色越艷;飽和度越低,顏色越灰。
在 PS 中把飽和度由低調高,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明度是顏色的明亮程度。我們常用“亮”與“暗”去形容明度。明度越亮,顏色接近白色,明度越暗,顏色接近黑色。
在 PS 中把明度從低調高,會出現這樣的變化:
看到這里,相信您對色彩的基本要素已經有了足夠的了解。那么,接下來就要開始進入正題了。我們先從照片去色說起吧。
2. 照片去色
在照片中,突顯照片主體的方法很多,其中只呈現主體顏色而去掉陪體顏色是一種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我們以這張照片為例:
將照片導入 PS,得到“背景”圖層;然后,鼠標左鍵單擊圖層面板下方正中間的“調整圖層”圖標,并選擇“黑白”,在圖層面板中得到“黑白 1”調整圖層:
同時,你可以看到在工作區中出現了“屬性”面板,整個畫面也由彩色轉化為了黑白:
觀察屬性面板(上圖左下方),你可以發現該面板其實呈現的是照片中對應顏色的明度信息,并且可以從 6 個單獨的顏色通道中單獨調整。
結合原圖分析,由于作為主體的梨子是黃色,你可以先把黃色通道以外的“紅、綠、青、藍、洋紅”通道的數值向左降低。調整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除了梨子以外,其它部分的明度都降低了,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主體,但效果并不明顯;所以接下來ps擴展面板色調調色安裝視頻教程,我們可以利用矢量蒙版,局部還原梨子的顏色。
建立背景色為白的矢量蒙版,并選擇畫筆工具,將前景色設置為黑色。在“黑白1”調整圖層所對應的矢量蒙版上繪制出梨子的區域。
在繪制蒙版的過程中,為了更直觀清楚的觀察繪制區域范圍,利用快捷鍵組合“Alt+鼠標左鍵”單擊白色蒙版,可以將工作區的示圖轉化為蒙版的示圖:
這樣操作以后ps擴展面板色調調色安裝視頻教程,整個畫面都轉為黑白,只有“被涂黑的區域”——梨子的部分除外,保留了它原本的顏色: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讓整個畫面只有梨子部分變黑白,可以把整個矢量蒙版變成黑色,再用白色的畫筆把梨子部分涂抹出來。
3. 照片上色
由上一個例子可知,矢量蒙版可以精確地對畫面中特定區域進行針對性調整。在給黑白照片上色時,它也同樣可以發揮作用。
我們以這張照片為例:
將上圖導入到 PS 里,在圖層蒙版中復制(Ctrl+J)得到一個圖層,命名其為“背景附件”——這是步驟繁多、復雜的后期操作必備的一步,備份原始圖層,以防在接下來的操作中出現失誤,對原圖像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在“背景附件”圖層上新建若干透明圖層(Ctrl+Shift+N,重復多次),并用畫筆工具選擇合適的顏色來涂抹上色區域。
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每個圖層只針對某一類相似區域并只承載一種顏色。這么做是為了有針對性地控制畫面所需的每種顏色,并且方便觀看每種顏色的上色效果。
在上色過程中,你可以通過鼠標左鍵單擊圖層左邊的眼睛標識,讓“背景”和“背景附件”圖層不可見。
這樣,你可以通過觀察工作區的示圖,來檢查上色是否完善。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保留了原圖的黑色,所以透明區域是代表了黑色。這樣的檢查方式不斷穿插在整個上色操作的過程中,直到最終完成:
4. 照片改色
在照片中,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照片中的植物顏色來改變或強化照片中的季節特征。
我們以這張照片為例:
從人物的著裝和植物的顏色可以看到,這張照片拍攝于秋季,但秋不夠“深”,所以季節感不明顯;你可以通過把植物的綠色換成金黃色,來強化季節感。
把圖片導入 PS,鼠標左鍵單擊圖層面板下方正中間的“調整圖層”圖標,選擇最下方的“可選顏色”,你可以在圖層面板中得到“選取顏色1”調整圖層和相應的屬性面板:
接下來的操作主要在屬性面板中完成。
鼠標左鍵單擊在“可選顏色”屬性面板中的“顏色”選項,出現下拉菜單,其中有 6 個有色通道和 3 個無色通道:
我們需要改變的主要顏色是綠色,所以首先選擇綠色通道。
可以看到,在每個通道中都有“青色”“洋紅”“黃色”“黑色”四個滑桿,將滑桿正中的白色小三角向左滑動表示減少該滑桿所對應的顏色,反之亦然。
在本例中,因為需要將植物的綠色變成金黃,所以需要針對畫面中的綠色部分減少其青色,增加其洋紅,增加其黃色;黑色滑塊代表的是明度,所以暫時不用操作。
這樣操作以后,畫面中大部分綠色的葉子的色相會偏黃(或者干脆說,由綠色變成了黃色),但黃色本身的飽和度仍然不足。
所以,接下來我們選擇黃色通道,并針對畫面中的黃色部分減少其青色,增加洋紅,增加黃色。
不難發現,這幾個步驟的操作思路都是竭力將干擾主色調(黃色)的其它顏色減少,并提升主色調本身的飽和度。
最終調整結果如下圖所示,是不是更有秋天的感覺了呢?
在數字化攝影后期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流行的照片后期色調總是會被更新的潮流所替代。但是,顏色的三要素作為調整照片顏色的方法內核是始終不變的。萬變不離其宗,知其原理才能讓照片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