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作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產力工具,當然并不局限于玩游戲這么簡單。最近有名網友提問,想購買一臺電腦主要用來使用AE PR 3DSMAX 等軟件制作影視后期特效,但是他同時還非常喜歡玩游戲,在Z170平臺和X99平臺的選擇上產生了疑問:X99平臺核心數量多渲染速度快,而Z170平臺主頻高更適合玩游戲,應當如何選擇?
我們來了解一下二者有什么區別。Z170主板的插槽類型是LGA 1151,可搭配Intel第六代、第七代處理器,比如Intel Core i5 6600K、Intel Core i7 6700K、Intel Core i7 7700K(未上市)。而X99主板的插槽類型是LGA 2011-V3,可搭配Intel Core i5 5820K、Intel Core i7 5930K、Intel Core i5 5960X、Intel Core i5 6950,主板和處理器的價格都非常昂貴。
由于X99平臺的處理器核心數目更多,插槽針數幾乎比Z170多一倍,所以從外觀上來看,X99平臺的處理器明顯比Z170平臺大很多。不過雖然X99平臺核心數量多,但是主頻比較低,以Intel Core i7 6950X為例,這是目前X99平臺最強處理器,十核心二十線程,但是主頻只有3.0GHz,最高睿頻至3.5GHz;Z170平臺的Intel Core i7 6700K雖然只有四核心八線程,但是主頻高達4.0GHz,最高睿頻至4.2GHz,足足比i7 6950X高了1.0GHz。在單線程Super π測試中,i7 6700K的用時為8.781秒,i7 6950X的用時為10.685秒(用時越低越好),性能差距為21.7%。
CPU的主頻對游戲有何影響?曾經作過測試,Intel Core i7-6700K從3.2GHz到4.5GHz游戲幀數基本變化不大,CPU的核心數量和線程數量并沒有對游戲幀率造成實質的影響,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的處理器的單核性能已經足夠強大,另一方面這與目前的游戲對于多線程的優化不足所致,造成多核處理器的邏輯線程一直處于空閑狀態。所以,如果你能接受X99平臺昂貴的價格,無論是游戲還是渲染視頻,筆者都你建議選擇X99平臺。
圖形圖像工作的電腦配置推薦
對于從事圖像設計的朋友來說,對電腦的要求與普通人就有些不一樣了。如果是照片、3D動畫、CAD設計、3DS渲染等工作,對內存、硬盤讀寫速度、CPU的處理速度會有所要求,但是壓力并不大,主流電腦即可勝任,但是如果要使用電腦進行3D渲染就對配置要求比較高了,而3D建模更是需要專業顯示卡的支持。
專業顯示卡是指應用于圖形工作站上的顯示卡,它是圖形工作站的核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圖形工作站上它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CPU。與針對游戲、娛樂和辦公市場為主的消費類顯卡相比,專業顯示卡主要針對的是三維動畫軟件(如3DS Max、Maya、Softimage|3D等)、渲染軟件(如LightScape、3DS VIZ等)、CAD軟件(如AutoCAD、Pro/Engineer、Unigraphics、SolidWorks等)、模型設計(如Rhino)以及部分科學應用等專業應用市場。專業顯卡針對這些專業圖形圖像軟件進行必要的優化,都有著極佳的兼容性。推薦配置如下:
配置一:
考慮到圖像處理對內存要求比較高,所以選擇了金士頓的雙通道16GB內存,除了標配的固態硬盤以外,還額外配備了一塊2TB機械硬盤,滿足用戶的海量素材存儲。CPU采用了目前主流的i5 6500處理器,顯卡之所以采用了A卡是因為A卡色彩更豐富,還原準確(主觀因素因人而異),由于不超頻,所以主板采用B150M就足夠了。這套配置可以滿足一般用戶的圖像處理,也可以暢玩目前的主流游戲大作。
配置二:
3D渲染和建模對電腦配置要求非常高,所以CPU采用了Z170平臺的頂級處理器Intel Core i7 6700K,四核心八線程,最高睿頻4.2GHz,渲染3D完全不成問題。由于采用了可超頻處理器,所以主板升級為Z170,散熱器升級為一體水冷,提升超頻能力。顯卡則選擇了麗臺的K4000,768個流處理器,核心位寬256bit,但是要注意的是專業顯示卡不合適玩游戲,想玩游戲大作的朋友必須有所取舍。
重裝系統后無法聯網怎么辦?
無論電腦出現了什么軟件問題,只要重新安裝系統就可以立刻解決。近年來隨著GHOST的出現,重裝系統變得越來越簡單,很多小白只要稍加學習一下便可以學會重裝系統,但是重裝系統后出現很多問題卻不知如何解決。這不,一名網友提問說,自己的電腦重裝系統后無法聯網,出現了下面的情況:
網友上傳圖片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沒有安裝網上驅動導致的。只要找到主板所附增光盤(沒有光驅的朋友需要在另一臺能聯網的電腦上,打開相應的主板官網,按型號下載驅動后使用U盤傳至這臺電腦中),正確安裝驅動后,重新啟動電腦就可以聯網了。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產生呢?我們在重裝系統前一定要做好驅動備份,驅動人生、驅動精靈、360驅動等軟件都有備份驅動的功能,備份后的驅動文件最好放在其他存儲設備一份,避免全盤格式化誤刪驅動備份。此外,大家在重裝系統時,記得將重要數據進行備份,很多人習慣將常用的文件放在“我的文檔”中,“我的文檔”默認目錄就是C盤,如果沒有備份,重裝系統后數據就會損失,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在新顯卡發布之前,我們的10系顯卡已經服役了整整27個自然月。就在我們苦苦期盼新顯卡點燃我們的DIY之魂的時候,終于,黃教主在德國科隆發布了NVIDIA最新的顯卡系列——NVIDIA GeForce RTX 2080/2080Ti,使波瀾不驚的DIY產生了一大片漣漪。而隨著20系顯卡的發布,也標志著我們熟悉的GTX將由初入顯卡界的RTX取代。那么究竟這代顯卡是否能夠擔負起這個重擔,還是NVIDIA跟某藍廠學壞了擠起了牙膏?別急,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走進今天的文章之中。
這次的公版外包裝質感十足
在NVIDIA發布基于圖靈架構的20系顯卡后的第一時間,作為國內出貨量首屈一指的AIC廠商——七彩虹,也由此推出了全新的顯卡系列:iGame GeForce RTX 2080/2080 Ti Advanced OC。
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包裝盒
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會對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做一次全面的技術解析和實測跑分,由此讓你對新一代20系顯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解除你對新顯卡的各種疑惑。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外觀。
經典的黑紅灰配色
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燈效
顯卡的正面采用經典的黑紅灰三色作為主基調,沉穩中跳脫出的那抹紅色彰顯出了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的爆炸性能。三個風扇橫亙在散熱鰭片上方,當擁有足夠負載時,風扇半透明的設計將中間的RGB燈光向四方暈染開來,顯得非常柔和,酷炫。
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背板
來到顯卡后方背板,中間有一個圓形iGame標志與前面板中間RGB燈效交相呼應,而在后期的拆解我們發現,背板上有管理燈效、風扇等的一小塊PCB。
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接口配置
在接口方面,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與這次公布的官方版NVIDIA GeForce RTX 2080 Ti保持一致,擁有著3×DP,1×HDMI,1×Type-C總共5個接口,取消了DVI接口。而此次加入Type-C接口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于VR,擺脫以往VR設備需要連接眾多線纜的煩惱。
說回這代20系顯卡。從名稱而言,NVIDIA一改原來以GeForce GTX的命名方式,改名為GeForce RTX作為抬頭,這不僅詮釋了NVIDIA將全面的進入RTX時代,更表明了對RTX技術所帶來的業界變革具有充足的信心。
iGame位于顯卡正上方
那么什么是RTX技術?為什么RTX技術這么被NVIDIA看重?NVIDIA又憑什么將其視為能夠引領接下來產業的風向標?別急,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進入今天的《走進...》,不是,走進接下來的技術解析之中。
什么是RTX?2080 Ti核心技術解析
RTX,全稱Ray Tracing,光線追蹤技術。其是一種先進的實時渲染算法,與微軟在DX12 API 子集中力推的DXR 技術站在相似的發展路線上,可以通過將光線擴展到整個場景中計算的方式打造出更加真實的環境,彌補了光柵化渲染的很多固有缺憾。
RTX OFF/ON 光影差異
為什么現代的游戲擁有足以比擬真實世界的材質卻依然帶給我們假的感覺?其原因之一就是光線處理方法不自然。現在的游戲處理光線的方法是點光源通過物體反射到玩家的畫面中,而那些復雜的光線反射和折射則通過預先處理好的“假”陰影等進行預加載,那么我們在玩游戲時只需要計算那些沒有預加載的光線部分即可,效率很高但是很假。電影建模之所以有真實的視覺感受就是因為所有場景都是預渲染出來的,不需要在游戲中實時渲染。
RTX工作原理示意(注意光線箭頭方向)
實時光線追蹤技術的原理是反推光線進程,以玩家的顯示器為出發點(相當于一臺攝像機),通過計算光線從顯示器經過樹葉,玻璃等的反射再到光源這一系列產生的效應,把陰影細節等部分加以保留,真正的做到了實時渲染且不卡頓。而這一切則是通過本次全新的圖靈架構中的RT核心做到的。
TU102核心架構圖
此次GeForce RTX 2080 Ti使用了基于圖靈架構的TU102核心,架構如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完整的TU102核心由6組GPC組成,每組GPC包含6組TPC,不同于Pascal架構每組TPC僅有一組SM的設計,Turing架構每組TPC包含2組SM單元,所以一個GPC就包含12組SM單元,整個TU102核心一共有72組SM單元。
SM單元架構圖
我們再來簡單剖析一下Turing架構的SM單元。可以看到,Turing架構的SM單元中已經沒有了我們所熟悉的排列整齊的CUDA,而是變成了主要由64個INT32+64個FP32+8個Tensor Cores+1個RT Core組成的集合,同時添加了獨立的INT數據路徑,類似于Volta GV100 GPU的獨立線程調度,支持FP32和INT32操作的并發執行。而Tensor Cores和RT Core則分別針對深度學習和實時光線追蹤進行加速。
需要注意的是,RTX 2080 Ti并非是完整版的TU102核心,其在SM單元上閹割了四組,由72組SM砍為68組,由此組成68×64=4352個CUDA單元、68×8=544個Tensor Cores以及68×1=68個RT Cores。
好啦,知道大家已經看煩了技術解析,接下來給大家帶來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的拆解圖。由于本次不是詳細拆解,為了直觀的讓大家看到本世代顯卡的核心信息,先為大家奉上核心部件:PCB圖片。之后我們也會針對此款顯卡做一個詳細拆解,請大家關注后續文章。
PCB正面設計
PCB背面設計
TU102核心
此處要注意,這塊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使用的核心編號為TU102-300A-K1-A1。而這個300后面的A代表的是官方超頻版本,不帶A則證明這塊卡不能被官方超頻。NVIDIA也在官方給出的測試版本驅動中,對使用兩種TU102-300(A)的2080Ti作了單獨區分。
美光GDDR6顯存顆粒
有一顆顯存位虛焊
有意思的是,拆解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一顆顯存依然是虛焊的,和上一代1080Ti保持一致。另外使用TU102核心的1080Ti要比2080在核心周圍多一圈金屬裝甲,這算是對高端核心的特殊保護吧。
測試平臺環境一覽
為保證此次評測能夠發揮顯卡的最佳性能,本次測試平臺采用第八代Intel六核心十二線程的i7-8700K、七彩虹iGame Z370-X RNG Edition V20主板、超頻3 超神 3200MHz 8GB×2內存、顯示器為航嘉X2772CK、鑫谷 昆侖1080W的電源、機箱為金河田 崢嶸 MUT1。測試平臺詳細信息請看下圖。
iGame Z370-X RNG Edition主板
主板整體融入了眾多RNG戰隊元素,版身采用了象征RNG戰隊皇族身份的金黃色搭配上極具質感的金屬灰,極具個性的金屬疊層設計,當側透RGB燈光開啟時,主板看起來相當炫酷。
航嘉X2772CK顯示器
從硬件的兼容性和游戲的支持方面來看,航嘉X2772CK顯示器性價比相當突出(主流6核心處理器+GTX1070級別顯卡即可完美駕馭),而且27英寸的可視面積對于電競玩家來講也是黃金尺寸,既可以保證足夠的視野,也能避免畫面太大需要轉頭的尷尬。
超神Super God DDR4 8G 3200 RGB內存
超神Super God DDR4 8G 3200 RGB特別設計的照明電路,帶來令人驚嘆的RGB燈效,包含5個獨立燈效色區,色彩靈動,性能也同樣優秀。
鑫谷昆侖1080W電源
鑫谷昆侖1080W電源最大的優點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負載偏離,其中+12V和+5V的的交叉負載偏離控制在2%以內表現優秀,+3.3V也控制在了3%的范圍內,優于英特爾的電源規范,因此測試平臺我們選用了這款電源。
金河田 崢嶸 MUT1機箱
金河田 崢嶸 MUT1機箱機身四面覆蓋金屬材質,側板是不透明設計,內部四周,均覆蓋有專用的靜音棉,能起到主動吸收機箱內部發出的噪音,降低機箱內硬件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共振,也為我們的測試帶來了保障。
在測試成績上,基準測試采用3DMARK和FurMark,游戲性能測試使用游戲自帶Benchmark或同場景幀數對比,數值均為越高越好。
理論性能測試:
首先進行的是用來衡量顯卡DX11理論性能的3DMARK FS套:FS,FSE,FSU三者分別對應顯卡在1080P、2K、4K的理論性能,取顯卡分數實際測試結果如下:
3DMARK FS套裝 GPU成績
在針對顯卡DX11性能的3DMARK FS套裝測試中,2080Ti在三種測試中均比1080Ti領先11%~15%左右,奇怪的是2080和2080Ti在FS套裝的成績差異較1080Ti更大,而實際游戲效果卻和這次比較出入很大,后面會詳細提及。
3DMARK TS套裝 GPU成績
而在針對DX12性能的Time Spy和Time Spy Extreme測試中,2080Ti比1080Ti理論性能領先30%左右,2080比1080Ti領先10%左右。
那么在實際游戲中,三者的差距是否會像理論測試中表現的這樣呢?2080在DX11的表現就這么不堪嗎?別急,馬上進入實機游戲測試環節。
首先要說明的是,大家最關心的RTX在游戲中的實際幀數和畫面表現目前并沒有一款在售游戲支持,包括前兩天剛剛發布的,出現在NVIDIA官方演示中的《古墓麗影:暗影》市售版也并沒有出現RTX功能的選項,估計會在后續的游戲補丁中放出,我們也會第一時間在支持RTX游戲發售后進行評測。
DX12游戲性能測試
在游戲性能測試環節,我們選用了2款DX12游戲:《殺手6》、《古墓麗影:暗影》和3款DX11游戲:《刺客信條起源》、《絕地求生》、《孤島驚魂5》進行測試,測試分辨率為2K和4K。測試中我們把畫面特效調至各游戲中的最高選項,關閉垂直同步,選用適當的抗鋸齒,用游戲自帶Benchmark或同場景使用Fraps記錄平均幀數。首先是DX12游戲,結果如下:
《殺手6》幀數對比
《古墓麗影:暗影》幀數對比
接下來是DX11游戲:
《刺客信條:起源》幀數對比
《孤島驚魂5》幀數對比
《絕地求生》幀數對比
在2K分辨率下,以上三款顯卡均可以全程最高特效流暢運行,在幀數實際表現上,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表現出了新卡皇的實力,同比領先上一代GTX 1080Ti將近15%~25%,而在20系顯卡最拿手的4K分辨率下,2080Ti相比1080Ti幀數增長約25%~40%,毫不夸張的說,以前那些運行在4K卡成“PPT”的游戲現在均可最高特效流暢運行。
有意思的是,在前一頁1080Ti在FS套裝中分數是要高于2080的,而在游戲中實際表現2080在每項游戲中都是高于1080Ti的。看來有時候3DMARK也不能完全反應顯卡在使用中的真實情況。
顯卡功耗及溫度測試
溫度方面的表現我們將采用大家熟悉的甜甜圈:FurMark來進行測試,不同于游戲之間差異性導致的顯卡負載不同,FurMark可以將GPU芯片中的每一個運算單元完全滿載來達到拷機目的,從而得出最準確的成績。
顯卡拷機溫度為67℃
在拷機15分鐘之后,溫度曲線趨于平穩,最高溫度為67℃,核心頻率穩定在1905MHz左右,整個平臺功耗大約在350W上下浮動。
拷機溫度對比
各卡功耗對比(平臺功耗)
在平臺待機功耗方面,搭載2080Ti的平臺待機功耗為69W,相較于其他兩塊顯卡高出19W左右;而在滿載中,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為350W,功耗相較于上代1080Ti提升8.5%。
卡皇降世 眾神退散
通過前面的測試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從3DMark的基準理論測試,還是從實際游戲性能出發,基于圖靈架構的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所表現出來的性能和溫度表現都是極其強悍的,其游戲性能是上一代GTX 1080Ti的1.3倍,在4K游戲性能下的表現更是無出其右,目前市售的所有游戲其都可以保證最高特效4k 60幀以上流暢運行。
眾多玩家的游戲利器
當然,如果立足于純參數對比,那么最強卡皇的存在應該是 NVIDIA Quadro RTX 8000,畢竟其擁有完整的TU102核心,顯存位寬也達到了驚人的48GB。不過因為其用途并不在游戲行業而是渲染、工程計算等,所以并不可相提并論。
而關于這次NVIDIA在新顯卡上大肆宣傳的RTX實時光線追蹤技術,筆者苦于沒有找到任何市售支持RTX的游戲而無法施展。雖然目前NVIDIA官方給出了一段星球大戰的支持RTX技術的演示DEMO,但由于幀數測試軟件并不能運行而且自帶幀數并不能記錄,所以我只能用直觀視覺來表達我的感受。
2K下1080Ti能保證全程24幀不卡頓
我們都知道,一般電影的最高幀數是24幀,只要能夠保證這個幀數,畫面就會流暢。官方演示DEMO中分辨率分別設置為2K和4K,雖然在4K下,目測平均幀數只有12幀,觀感上并不能流暢渲染,但是在2K環境下,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能夠保持全程24幀實時渲染光影不卡頓,這在原來的顯卡環境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既然性能這么強勁,其價格自然也得對得起它的身價,目前iGame GeForce RTX 2080 Ti Advanced OC顯卡京東預約價格8999元,是上代公版GTX 1080 Ti價格的1.57倍,彰顯其尊貴的身份,是眾多發燒友超高級的玩伴。
嗯,真香!
NVIDIA在本世代的顯卡中,將RTX放入了游戲業內標準之中,并拉攏業內眾多游戲廠商為其保駕護航,添磚加瓦,這勢必會對AMD的Vega系列造成很大的壓力。究竟AMD能不能頂住這波壓力制衡NVIDIA?還是Intel會橫亙一腳加入其中三足鼎立?NVIDIA后期依靠RTX又會有什么技術上的延續?往后的顯卡市場戰況必將更加精彩,越發讓人期待!
影馳 RTX 2080 Ti 大將
影馳 RTX 2080 Ti 大將
索泰 X-GAMING 2080 Ti
索泰 X-GAMING 2080 Ti
映眾RTX 2080TI黑金至尊QC版
映眾RTX 2080TI黑金至尊QC版
耕升 RTX 2080 Ti 炫光OC
耕升 RTX 2080 Ti 炫光OC
銘瑄 RTX 2080Ti Turbo 11G
銘瑄 RTX 2080Ti 風 OC 1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