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蘋果推出M系列處理器后,黑蘋果用戶似乎看到了盡頭。同時,需要雙系統的mac用戶也可能遇到不便。不過,近期有博主成功在搭載M1的iPad Pro上運行了Windows 10 ,而且還跑了分。
當然,這位博主采用的方式是虛擬機,不過效率還不錯。使用Geekbench 5在Windows 10下跑分,最終得到多核5073分、單核1522分。其中多核性能達成70%左右,單核性能達成90%左右,損耗并不是特別夸張。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M1的多核跑分也超過了i7-1250U,單核持平,這就比較離譜。要知道,iPad Pro的性能釋放肯定不如MacBook Pro,如果用后者跑分的話,那肯定要更強。
這位博主使用的虛擬機為UTM,其基于QEMU,可以在不越獄的情況下運行Windows和Linux,而且支持iPhone和iPad。
(8015118)
剛剛過去618,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買了12代酷睿PC呢?估計很多買了新電腦的小伙伴可能都遇到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用什么系統。雖然Windows10更好用,但網上始終有人會教育你,只有Win11才能讓12代酷睿的大小核火力全開,用Win10會性能縮水。那實際是不是這樣呢?評價君剛好也換了工作平臺,順手做了幾個簡單測試,發現結論似乎并非如此。
評價君這款筆記本是聯想拯救者Y9000P 2022,此前已經發過開箱分享。它采用12代酷睿i7-12700H處理器,搭配16GB DDR5內存、512GB SSD,配備RTX3060獨顯。因為是平時工作機的關系,硬盤換成了1TB+2TB SSD,內存經常被占用掉90%,也應該升級的,可惜現在太貴了。為了測試,系統盤又換回了筆記本自帶的512GB PCIE4.0 SSD。
先來看看很多人都會秀的魯大師成績,舊版魯大師在Windows11下是679922分。這個分數對于這款本來說并不算高,但也已經很不錯了。畢竟評價君是從40萬分直接升到68萬分的,很知足。那換成了Win10系統會是多少分呢?
答案還是67萬分多,只不過在Win10系統下變成了677498分,可以看出來性能確實有點下降,降幅高達0.3%。有人說魯大師這種軟件測試不權威,但咱們需要的也不是反應客觀性能的權威測試,而是在只控制操作系統這一個變量的情況下看分數的變化趨勢和升降幅度,所以結論依然有參考價值。
換成新版的魯大師之后,性能差異看起來更明顯一點了,Win11下的成績是1606396分,而在Win10下的跑分是1565576分。盡管如此,性能差距也只不過是區區2%而已。操作系統換成Win10,更符合習慣、更好用了,性能下降2%,這似乎也能接受吧?
魯大師測試的是整個硬件系統整體的性能,這其中影響因素還是挺多的。既然Win11和Win10的差距主要是大小核調度上,那如果單獨測CPU會是什么結果呢?這時候就要看看Cinebench R23給出什么結論了。
單核測試成績,Win11和Win10對比的結果是相差4%,多核測試成績,Win11和Win10對比的差距是-4%。所以,說好的大小核心調度有問題呢?在性能跑分上幾乎沒有任何反饋。至于游戲部分,由于本人不太喜歡玩游戲,加上發現網上有現成的同平臺對比演示(BV19S4y1A7X8),所以就云測試了,但結果好像也是沒區別。
那么,所謂的大小核調度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呢?按照此前微軟的說法,Windows11是有大核心和小核心兩個線程池,系統會根據任務強度進行資源調配,而Win10沒有這個設計,只能把所有核心默認都當作效能核,也就是小核心或者E核心來使用。如果真能如此,高負載下必然會導致Win10的大小核任務調度混亂,妨礙進程前后銜接、拉高總線延遲,進而造成性能大幅下降,但這在測試中發生過嗎?
說到這就能猜出答案了,這種設計成立的前提,是Win11能正確預估任務強度和運算量,但大多數情況下,不管軟件還是硬件,都還沒有這么理想化的能力。而現在對于微軟來說,首要任務是推廣自己的Win11,那你猜猜看,讓你深信不疑的“12代酷睿必須配Win11”是不是微軟刻意營銷的結果呢?總之目前全網也找不到對其明確佐證的測試,所以只能當作是一種可能吧,至于12代酷睿平臺該用什么操作系統,愛用哪個就用哪個,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