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深響原創 · 作者|肖卓



    十年,一個富有魅力的時間關口。


    它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段,人們可以依此去偽存真,或是以十年為界,尋找如“潮汐”一般的規律,抓住不變的東西。巴菲特和對沖基金的“十年賭約”,驗證了指數投資的魔力,而憑借對于“未來十年什么將保持不變”之問的熱忱,貝索斯也帶領過亞馬遜穿越周期。


    2022年,如果以大眾最為熟知的網盤產品“百度網盤”來回顧,那么國內網盤的發展,也迎來了它的十年關口。


    十年間,潮起潮落潮又起,市場經歷了轟轟烈烈的“百盤大戰”,也見證了暗淡的網盤關停潮。起初,網盤是各家爭搶的業務,卻也遭遇過“棄之如敝屣”的待遇,而就在格局看似穩固之際,互聯網大廠、運營商、手機廠商之間,又出現了重掀“網盤之戰”的趨勢。


    變化究竟為何產生?回望網盤10年,我們試圖得到一些更經得起考驗的觀察:


    • 十年間,網盤行業為何經歷了巨大起伏?除了廣為人知的“燒錢陷阱”,有沒有被忽略的、更深層的“暗線”?
    • 總聽說網盤盈利難,但如果網盤真的只是“雞肋”生意,為何現在大廠們又在加碼?
    •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驅動網盤行業的發展,有沒有一個如潮汐規律一般的“不變的東西”?



    數據膨脹和“免費”裹挾


    事情要從還沒有“網盤”的時候說起。


    今天大眾談論網盤,談的是一種有具體獨立形態的產品。但就“為用戶提供存儲空間”而言,網盤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更早時候的郵箱存儲空間。2005年,Gmail的大容量空間已被用戶用來儲存文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用戶生產數據的增長,今天大家熟知的“網盤”形態也逐漸成型。


    Dropbox是一個典型例子。2007年,24歲的Drew Houston開發了云端存儲工具Dropbox,兩年后,時年54歲的喬布斯向Drew Houston伸出橄欖枝,提出收購DropBox。


    Drew Houston拒絕了,于是有了科技界的著名賭約。喬布斯放話,“DropBox永遠不可能競爭得過蘋果iCloud,我們可以打賭。”


    故事的后續是,iCloud和DropBox誰也沒有干掉對方。兩者和谷歌的Google Drive、微軟的One Drive等多種網盤并存于行業,一同為用戶提供個人云存儲服務。


    大佬和行業的熱情共同說明:網盤很重要,且市場廣闊。而在大洋彼岸,網盤的發展也出現了類似的走向。


    2012年前后,國內網盤產品涌現,115網盤、百度網盤(當時還叫“百度云”)、金山快盤、騰訊微云、360云盤、華為網盤、新浪微盤、迅雷快傳……叫得上號的玩家齊聚于此,并很快掀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百盤大戰”。


    “免費”是當時國內互聯網的流行策略,畢竟淘寶靠免費打贏了eBay,360靠免費顛覆了安全行業。在這樣的氛圍里,2013年,金山快盤推出“100G永久免費空間”,360云盤推出360G免費空間,百度網盤升級到2T,115網盤推出5000元永久VIP,騰訊微云甚至直接贈送10TB免費空間。


    沒有人愿意錯過這個前途光明的市場。PC互聯網浪潮,疊加勢頭正盛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以及持續的技術迭代,用戶的數據資產變得更多也更大,傳統硬件和外設會越來越跟不上數據膨脹的速度,也跟不上用戶對效率的追求。


    入局者都盯上了“數據膨脹”帶來的確定性,這種確定性在2012年已經很明顯。想想看,2012年的旗艦手機三星Galaxy S3內置存儲空間是16GB,而2007年上市的“機皇”諾基亞N95,其標配micro-SD存儲卡容量僅為128MB。到今天,256G的手機存儲空間只能說勉強夠用。


    在“免費”氛圍的裹挾中,“百盤大戰”愈打愈烈。而當各家都在打“免費”牌,用戶在選擇產品時也更加看重體驗。


    道理很好理解,數據膨脹帶來的不僅是用戶對“更大空間”的需求,用戶要存儲文本資料,還會將電影、音樂、照片等資源放在網盤,并希望能在網盤上播放和分享。


    經歷過PC互聯網時代的“沖浪手”都還記得,當年流暢看視頻并不像今天這么簡單,時常涉及各種視頻解碼技術,以至于“播放器”成為專門的賽道。網盤場景讓這一痛點再次出現,而百度網盤是當時少有的,能夠在線播放各種視頻格式的產品,還能根據帶寬選擇清晰度。


    如何承接數據膨脹帶來的新需求,考驗著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決定著產品能否獲得用戶的長期青睞。“免費”競爭是明牌,技術創新是貫穿始終的暗線。在接下來的網盤發展中,我們還會反復看到這一點。



    洗牌時刻和裸泳者


    伴隨轟轟烈烈的“百盤大戰”,網盤行業迎來大發展。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13年,中國個人云存儲用戶規模達2.23億人,到2015年,這個數據達到4.52億人,翻倍不止。


    水面之下,驅動網盤發展的“數據膨脹”之力也更加強勁——通信技術從2G發展到4G,功能機被智能機取代,APP涌現,用戶用手機拍照、瀏覽圖文和視頻。根據CNNIC數據,2016年,中國網民規模增長至7.31億,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5.1%。


    但就是在這樣的積極態勢中,網盤行業迎來了關停潮。


    2015年10月,阿里旗下的個人網盤“酷盤”停止個人云存儲服務。到2016年,形勢更是急轉直下。短短幾個月,UC網盤、華為網盤、新浪微盤、迅雷快盤相繼宣布“終止免費空間資格”、“關閉個人存儲服務”。即使是用戶近2億、且公開表達過不會關停的360網盤,也于同年10月突然宣布關停個人網盤服務。


    不少網盤產品在關停服務時都提及“監管要求”,但監管壓力只是表象,真正導致關停潮還是不可持續的“免費”模式。


    誠然,免費是顛覆性的創新模式,但這一模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互聯網產品。網盤并不是那種典型的“邊際成本趨近于零”的產品,相反,用戶存儲的數據量越大,提供網盤服務的企業也要消耗更多的服務器和帶寬成本,而硬件成本只是各項成本中的一環。


    根據鳳凰網科技的報道,接近360云盤業務的業內人士曾表示,360云盤投資的規模是“億元級別”。但付費開通360云盤會員的比例不足0.1%,收入不足以覆蓋成本是各大網盤紛紛繳械的主因。


    關停潮引發了用戶的困擾和憤怒,擔心數據丟失的用戶蜂擁至網盤,卻接連遇到“無法登錄”、“無法下載”、“服務器出錯”、“下載速度只有30KB/s”等問題。部分用戶在網盤存儲的數據量高達幾十T,如此“龜速”下載,網盤內容可能永遠無法備份完成。


    關停潮帶來的結果,是大量用戶花費大量時間用于數據遷移,以及謹慎對待個人云存儲的“后遺癥”。彼時的社交媒體上,“重要文件一定要放本地,或者外國云盤”的聲音時有傳出。


    百度網盤是這場關停潮和信任危機里的“剩者”。2016年,在多個主流網盤相繼關停的背景下,百度網盤也多次被傳“將關停”,官方多次辟謠,承諾“將一如既往提供穩定可靠的個人云盤存儲服務”,這一承諾至今仍然生效。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靠“熬”就能實現的。


    網盤確實有需求確定性,隨著數據的持續膨脹,網盤的價值也會升高。但回頭看,在各家相繼退場的低迷氛圍里,堅持“在場”需要很強的定力。時任百度網盤負責人在2019年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也提及,“網盤確實有成本運營壓力,特別要感謝Robin堅持下來,不會因為成本壓力就輕易關掉。”


    再者,定力歸定力,如果深陷虧損泥潭,再好的業務也無法長期持續。參考海外的網盤發展,在國內當時的競爭環境里,網盤服務商想做得長久,必須及早跳出無止盡的免費大戰、加碼技術創新,探求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開源”方面,百度網盤是較早嘗試付費模式的角色,并于此后持續探索靈活和精細化的付費模式。在“節流”方面,和利用機器學習等技術節約成本的Dropbox一樣,百度網盤也以加碼技術的方式優化成本結構。


    這里的技術,體現為百度網盤深耕存儲和網絡技術,在機房的規劃和建設、服務器硬件的研發和應用、存儲系統的更新迭代、端云一體網絡架構的部署等方面,始終走在行業前沿。另外,2017年,一份李彥宏在工商聯的內部報告也“道破”了百度網盤的秘訣。


    報告中,李彥宏提及搜索引擎和技術創新的密切聯系,并提起網盤,表示是技術創新給百度網盤用戶帶來了更快速、更方便的體驗。



    風云又起,邊界延伸


    關停潮后,國內網盤逐漸告別免費時代,行業進入理性階段。“百盤大戰”中的“剩者”百度網盤,也以超七成的市場份額穩坐行業第一。


    關于網盤,外界的關注點轉到了商業模式上。前期免費大戰引發的虧損困境,加上Dropbox上市披露的業務信息,都讓行業更多地關注起網盤產品的用戶月活、付費用戶數等數據,論證個人云存儲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生意”。


    在熱衷于談論“想象空間”的互聯網語境里,這樣的討論無疑是乏味的。向用戶提供一個“云端硬盤”,從中收取服務費用,難道網盤就只能作為一種存儲功能產品定型了嗎?


    事實并非如此。那個驅動網盤行業發展的“數據膨脹”之力仍然存在,甚至相比以前能量更強了。


    物聯網、5G、云計算、企業數字化,多重因素驅動著數據量的爆發。據統計,自2015年來,全球數據總量爆發式增長,中國數據增量年均增速超過30%,數據中心規模從2015年的124萬家增長到2020年的500萬家,中國已經是絕對的全球數據資源大國。


    物聯網時代,智能化設備數量增多,能產生數據的不只是PC和手機,還有智能家居產品、可穿戴設備、汽車等等;5G的速度遠高于4G,這意味著存儲、傳輸效率的提升;伴隨著云計算的普及,云和端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數據可以在云端實現高效流轉和利用;而企業數字化浪潮,則讓存儲和處理數據的需求得到了進一步擴大。


    一言以蔽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兇猛的“數據再膨脹”。“數據再膨脹”會進一步帶來數據沉淀需求,而沉淀下來的海量數據,又催生了個人、企業乃至行業高效利用數據的新需求。


    一切都在給云存儲服務提出新的挑戰,網盤行業也到了重新思考自身定位的時候。


    三年前,在一場媒體溝通中,百度網盤曾對行業未來作出判斷。團隊認為,網盤能力將活躍于包括手機、音箱、電視在內的智能終端,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上傳數據到云端,或在終端呈現內容”。同時,用戶會更愿意直接在網盤操作和處理數據,而不是將其下載到本地,這對應著個人云服務的發展空間。


    對于網盤的行業定位,百度網盤彼時認為,網盤將在未來成為“操作系統”,提供底層的技術服務能力,因此要尋求更多的合作伙伴,豐富系統之上的應用和服務。


    站在今天回頭看,這些判斷無疑都應驗了——遠程辦公需求井噴,一個能在線處理數據的網盤成為支撐工作的關鍵;智能設備進入千家萬戶,跨設備協同成為剛需;行業渴望降本增效,數據流通成為提效重點;而對于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把數據放到網盤早已是工作流程之一,他們需要更符合企業場景的、更好用的專業網盤。


    于個人,網盤如今不再只是“存儲”產品,而是朝著個人云方向發展;于企業,云存儲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于行業,以網盤為載體的數據流通,打通了各種新場景,讓降本增效全面發生。


    新的浪潮已經興起,原本格局穩固的網盤行業,再度迎來新老玩家的下注。而在諸多變化中,決定具體網盤發展前途的的關鍵詞,依然是“技術”。



    新浪潮、新網盤


    變化是具體的。今天基于網盤產品,可以實現的事情比過去多得多。


    以大眾熟知的百度網盤為例,用戶在存儲海量數量的基礎上,還可以實現智能分類、以圖配文、文件掃描、音頻轉文稿等功能。如果照片太多不好找,也只需根據需求輸入“海邊度假”之類的關鍵詞,就能快速搜索到相關圖片。


    還有,除了常用的電腦和手機,視頻、音頻等文件也能在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手表穿戴和車載等設備上實現互通和同步,數據的共享流通和使用變得更方便。


    個人場景之外,廣告傳媒、生活服務、軟件IT、教育培訓等行業企業也在根據自身特點利用網盤能力。例如賽爾教育就基于百度網盤開放能力,研發出針對院校使用的線上教育平臺“賽爾網盤”,讓教學更便捷。


    除了百度網盤,2021年,阿里系網盤產品卷土重來,而人們在談論阿里云盤時,也不再僅僅是將其視為獨立的“個人云存儲”產品,而是更多地把阿里云盤和個人云的未來、和集團的to B戰略聯系到一起。


    互聯網公司之外,當前網盤市場的主力還有手機廠商、電信運營商。蘋果的iCloud,是其硬件存儲能力的延伸、生態的屏障,也是“新增長引擎”服務收入中的一環;電信運營商則憑借基礎云網、渠道服務優勢,瞄準了家庭娛樂和協同辦公等新的網盤場景。


    網盤已經不再是從前中的模樣,它融入了新浪潮,并以自身特性引領潮水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和以往一樣,“技術”再次扮演了關鍵角色。


    就拿業界熱議的“個人云操作系統”概念來說,要把云服務融入個人網盤,公司需要擁有久經考驗的技術和基礎設施,需要有面向未來的技術創新,還要具備扎實的底層能力、計算框架為開放生態做支撐,以此豐富個人云生態上的應用。


    AI是支撐網盤迭代的關鍵技術之一。以百度網盤為例,在每日新增數十億個人影像文件的背景下,百度網盤依托其個人云存儲架構及巨大算力,以及文心大模型、飛槳訓練部署框架等百度系AI基礎設施,最終讓智能影像技術得以實現。


    同時,通過百度網盤智能開放平臺,百度網盤還向全行業開放100多項平臺能力、30多項AI能力、10億級/天的AI計算能力和千萬級訓練框架,以此支撐個人云生態的建設。百度網盤企業版的“SaaS+PaaS”的模式,也構成了中小企業滿足不同需求的基礎。


    復盤至此,網盤的十年脈絡也更清晰起來,我們可以就前文的三個問題給出結論:


    • “燒錢陷阱”是深刻影響網盤發展的市場因素,但不是全部。真正能左右市場格局、讓網盤有能力承接新需求的是一條深層的“暗線”:技術創新。
    • 網盤不是“雞肋”生意,隨著行業環境的改變,網盤的價值也在變化。重新押注網盤的大廠,正試圖以網盤為支點,抓住未來的機遇。
    • “數據膨脹”之力是網盤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今日席卷各界的數字化浪潮,“數據膨脹”之力將越來越強勁。


    倏忽十年,網盤行業經歷了潮起潮落潮又起。但如同潮汐是由地月引力影響而來,“數據膨脹”之力始終沒變。網盤還將繼續發展,并帶來一場席卷個人、企業、行業場景的新變革。


    新變革需要新技術來承接。一場屬于網盤的新風云已經涌起,但新的十年和上一個十年并不割裂。唯一能確定的是,在數據持續膨脹,各方對數據沉淀、數據利用的需求日漸增長的當下,“網盤”的價值只增不減,而上一個十年積累下的技術、體驗護城河,將在新的十年繼續發揮作用。

    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當阿里云盤打出“極速上傳下載”的金字招牌后,無疑直接向百度網盤“貼臉開大”,后者的“限速”問題一直遭到用戶的詬病,靠著“不限速”這一招,阿里云盤迅速起勢,一度登上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免費總榜的第二名。但如果不限速這個優勢沒了呢?或者說阿里云盤現在也跟百度網盤一樣搞出下載限速后,會出現什么情況?

    2024年7月初,阿里云盤發布了新的版本更新,有網友卻發現,其使用infuse、VidHub、Filmly、Alist等播放器掛載阿里云盤時出現限速情況,容易網絡卡頓,下載速度降至0.5——1MB /秒,這個速度基本上看不了高清視頻,該用戶還是付費購買過SVIP的用戶,但只有10GB流量的下載權限。

    阿里云盤很貼心地為已經購買過SVIP的用戶增加新的權益包,價格不貴,優惠后只需110元/年。原來,阿里云盤在新版本中上線了新的付費服務“第三方應用權益包”,用戶只需要再次付費后就能享受到每月1TB的高速下載流量。

    阿里云盤從2021年3月公測至今,已有3年多時間,其在業界積累的口碑并不算差,靠著“不限速”這一傳說,用戶對阿里云盤還是非常滿意的,甚至有網友將“infuse+阿里云盤”組合稱為iOS端追劇神器。

    即使在阿里云盤最新版( 6.1.0)中,其應用描述里依然有“極速上傳下載”字樣,嘴上雖然這么說,限速卻在悄無聲息地進行。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發現,當用戶在PC端下載時,會出現“因當前使用容量已超出可用范圍,下載速度受到限制,請盡快清理超出容量或購買會員/容量套餐”的提示,實際下載速度被限制到幾十KB/s,這個下載速度甚至連百度網盤還不如。阿里云盤對超出容量下載限速功能始于2024年3月。

    當用戶清理出足夠的空間后,下載速度變快,為2MB/s左右,這個速度并不算慢,但同樣的帶寬下,迅雷的下載速度為20MB/s左右,阿里云盤顯然也是在悄悄地限速。

    那么,對于阿里云盤來說,當它失去“限速”這一殺手锏后,又該拿什么跟百度網盤競爭呢?

    第二波網盤浪潮

    2016年,UC 網盤、新浪微盤、迅雷快盤、金山網盤等知名網盤的先后倒閉,讓用戶一度對網盤行業陷入絕望,哪怕是總注冊用戶數突破1.6億的360云盤,也發布了個人云盤服務關閉的通知,究竟哪家網盤還值得信任?

    這些倒閉的網盤流量最終便宜了百度網盤,其注冊用戶量在2022年就突破了8億,存儲數據總量超過1000億GB。

    距離網盤行業倒閉潮不到5年時間,互聯網巨頭們又一次將創新的視野聚焦到了網盤行業,第二波網盤浪潮興起。

    一方面,百度網盤的用戶量雖然夠多,但百度網盤的潛在問題也不少,比如,上傳下載限速,手機端傳視頻需要購買VIP等,百度網盤的存在恰恰證明了“市場總有需求未被滿足”。另一方面,當各種亂七八糟的中小型網盤被出清后,巨頭們無需擔心流量和用戶被各類不知名的小網盤給搶走。還有就是,華為、小米、vivo、OPPO等手機廠商自帶的云服務,也帶火了個人云存儲的相關需求。

    2020年,迅雷、阿里云盤等網盤先后上線,就連曾經關閉的網盤UC網盤、360網盤也悄悄上線,再加上夸克網盤、115、中國移動云盤、天翼云盤等,網盤市場似乎又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

    與過去的網盤市場相比,2020年之后的網盤產品不再需要靠“永遠免費”、“不限空間”等噱頭來吸引用戶,并且普通用戶與付費用戶的區別很明顯,普通用戶的免費儲存空間非常有限,最高只有105GB,手機自帶的云服務儲存空間只有5GB。

    這波網盤產品中,有不少都是沖著百度網盤的痛點打,即上傳下載限速。越來越多的網盤開始搞“不限速”,讓百度網盤一下子就處于不利地位,甚至它們還搶走了部分市場,不過,要想撼動百度網盤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時代變了,光靠產品的些許優劣性,已經無法讓用戶重新替換舊產品。

    防止白嫖

    七麥數據顯示,最近一年內,百度網盤在App Store中的總排名大多數都位于前50名以內,而阿里云盤的排名大多數在200名之外。近30日,百度網盤的日均下載量約為52661次,而阿里云盤的日均下載量約為9717次,兩者的差距可見一斑。

    打出“不限速”牌的阿里云盤都追不上百度網盤,如今,已開始悄悄限速的阿里云盤,又拿什么跟百度網盤競爭?

    擺在阿里云盤面前的,除了與百度網盤、115、迅雷等網盤的競爭之外,還有迫在眉睫的盈利問題。

    據“晚點 LatePost”的報道稱,一次阿里核心高管會議上,阿里管理團隊達成了一項共識 —— 要有“經營意識”,要聚焦戰略、有定力、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是什么。所謂的“經營意識”背后,明顯有著賺錢盈利的考量,而不是只有日活躍用戶數、留存率、App打開率等指標,數據再好看,光靠平臺補貼,很難支撐下去,近幾年來,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砍掉的不賺錢項目太常見了

    向存量用戶“下手”,是平臺必然會走的一步棋,沒有平臺會常年永久免費,曾經的看視頻、看小說、聽歌等已經全面走向付費模式,阿里云盤搞付費模式一點兒也不稀奇。甚至從目的來說,阿里云盤在常規SVIP會員之外,再搞第三方應用權益包收費,也沒問題。

    當阿里云盤開放第三方應用之后,其第三方應用庫非常龐大,就像淘寶一樣,用戶可以在上面找到大屏觀影、書影音娛樂、文件管理、專業工具等各種各樣的第三方工具,目前已經有25款各種各樣的工具與阿里云盤開放平臺合作。

    既然已經有更多的增值服務出現,阿里云盤再與這些平臺合作,搞一個第三方權益包,有什么錯呢?并且阿里云盤還有一個更合理的收費理由就是防止白嫖,平臺不可能一直長期讓用戶免費使用這些應用,收費也是從平臺的利益出發。

    第三方應用權益包付費,真正傷害的不同普通白嫖用戶,而是已經付費購買過SVIP的用戶,因為用戶已經買過一次會員了,然后告知用戶有些功能要想方便使用,要再次付費購買會員,這不就跟視頻網站的各種二次收費模式一模一樣嗎?難怪會引發SVIP用戶的吐槽。平臺的利益是有了,但這些買過會員的用戶有種“冤大頭”的感覺。

    或許是感受到了不少SVIP用戶的憤怒,阿里云盤針對老付費用戶也送了一波福利,SVIP 用戶可以根據剩余時長領取1個月——12個月的會員專屬三方體驗卡。

    對于用戶來說,如果到處都需要花錢,那憑什么要買阿里云盤而不是百度網盤或迅雷云盤、115們呢?這或許是阿里云盤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網盤產品,它的特殊性在哪里?它如何能吸引用戶付費?

    從網盤到網盤+

    網盤這類典型的工具型產品的理想狀態,就是用戶都跑去付費,而不是白嫖平臺的免費資源。可現實卻是,用戶越來越精,要想從用戶口袋中掏錢越來越難。云存儲服務商Dropbox公布的2023年Q4季度財報顯示,公司本季度末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為25.23億美元,這是其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ARR增長下滑。Dropbox的情況尚且如此,其他網盤平臺的付費率顯然更不樂觀。

    據郭靜的互聯網圈觀察,與第一波網盤產品相比,第二波網盤產品要走得更遠,其具體表現是,從網盤到網盤+。

    網盤產品的主要功能是為用戶提供視頻、音頻、文檔、記事本等內容的儲存與上傳,這一點上與手機自帶的云存儲服務相同,不過,手機廠商自帶的云存儲空間太小了,而且在PC、TV等跨接口方面沒有第三方網盤產品方便。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蘋果手機的iCloud與Windows系統的電腦,或者華為、小米、一加、vivo、OPPO與蘋果電腦,網盤類產品用起來更便捷。

    當用戶使用網盤產品越久之后,他們的需求就不僅是內容存儲上傳下載,因此,網盤產品的功能也變得多元化起來。

    這方面,百度網盤的路徑是,與嗶哩嗶哩、喜馬拉雅、QQ、優酷、keep、快看漫畫等推出聯合會員;阿里云盤的路徑是,推出第三方應用權益包,豐富用戶在網盤中的使用場景。

    面對當前火熱的AI,網盤產品同樣沒有缺席,百度網盤中,用戶可以推出了“云一朵”智能助理,系統會幫助用戶從網盤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資料,也可以智能生成用戶想要的答案。阿里云盤是和第三方應用合作,比如通義聽悟、BibiGPT等。

    如果說第一波網盤潮開啟了用戶使用云存儲的心智,那么,第二波網盤潮則讓部分用戶變成深度網盤用戶,無論是工作(隨時隨地同步盤),還是生活(看電影、看小說、存歌曲),他們都已經習慣了網盤的存在。

    可惜這波新的網盤用戶還是太年輕,他們不知道“免費的午餐”不可能一直有,阿里云盤當初各種免費、不限速背后,就必然會出現今天的局面,最終變得跟百度網盤一樣,網盤不掙錢,難道純粹做著玩嗎?話說回來,年輕人也很聰明,你搞二次收費,那我就換平臺,用誰不是用呢。

    屠龍少年遇到聰明的少年,你猜誰會贏。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