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3月24日,中國與巴巴多斯簽署了中巴互免持普通護照人員簽證協定:兩國公民持有效護照在對方國家入境、出境或過境免辦簽證,免簽停留期為30天。該協定將在中巴兩國各自完成國內相關法律程序后正式生效。

    哇太棒了!不過.....巴巴多斯在哪?

    很多人的內心都飄過這樣的疑問,今天院長就為大家安利一下這個不能再美的島國。

    巴巴多斯是位于加勒比海與大西洋邊界上的獨立的島嶼國家,是西印度群島最東端的島嶼。巴巴多斯島,位于小安的列斯島東邊。事實上它不在加勒比海中,而是在大西洋上。但是它和巴哈馬群島一樣,通常都把它列為西印度群島中的一個島嶼。

    巴巴多斯為國人所知,R&B小天后蕾哈娜功不可沒,因為這里就是日日的家鄉,可見巴巴多斯也是一個熱情友好并且能歌善舞的國家喲~~

    巴巴多斯人稱加勒比小英格蘭。島上的風土人情,都還保留有英國殖民的痕跡。這里風光旖魄,小巧玲瓏,雖然面積只有430平方公里,但那燦爛的陽光、湛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油綠的樹木、絢麗的鮮花、靜謐的旅店小樓,簡直可以算是一幅迷人的風景畫,令人留連忘返。

    你可以在陽光下休息或者在白沙灘上沖浪、游泳和浮潛。乘坐雙體帆船,潛水到沉船區或者參觀潛艇。游覽哈里森洞穴的自然景觀。巴巴多斯周圍的加勒比海海底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從布里奇敦乘汽艇行駛約20分鐘,就到了一個小浮塢附近。

    巴巴多斯首府布里奇頓有很多購物的地方。布里奇頓游船碼頭有免稅購物商場,在布羅德街還有高檔時裝店。其他活動包括游艇,垂釣,觀看板球比賽,還有巴克斯特路的夜生活。要了解歷史的話,可以參觀巴巴多斯博物館,國家英雄廣場(原特拉法加廣場)和西半球最古老的猶太教堂,還有喬治華盛頓住過的房子和做禮拜的教堂。

    Oistins 周五晚6點以后有個魚市場,有很多賣海鮮燒烤的小店云集。當地人和游客都把這里當做周末派對,很多人更是伴隨著加勒比風格的音樂載歌載舞。也有不少當地人喝著啤酒玩一種類似接龍的游戲。時間越晚魚市場越是人多,有一些受歡迎的攤位前更是排起幾十人的長隊。

    巴巴多斯的物價很高,總的來說南邊的酒店和設施都相對比較便宜,而眾多的豪華酒店都集中在西海岸緊臨加勒比海的St.James區,且大多擁有私人海灘,也是明星狗仔隊云集之地。

    在巴巴多斯玩,自駕會方便一點,但道路比較窄,而且標識不太明,比較容易迷路。好在居民都會很熱情的給游客指路。游客開的車車牌都是H開頭,當地人會對這樣的車輛比較包容。

    在加勒比海小島旅游,除了觀光,更多的時間當然是進行水上運動和在海邊發呆。我們住的Silver Point Hotel 是個小巧但精致的酒店,設施和服務都不錯,唯一的遺憾是周圍的居民區感覺不是特別好。初次來玩的人,可能還是住在某個小鎮上或西海岸比較方便。

    分界線上的明珠

    “北點”顧名思義就是居于瓜子形的巴巴多斯島最北端,它是登上巴巴多斯的第一站,這里矗立著一根長長的標志桿,它的西邊是加勒比海,東面是大西洋。巴巴多斯正位于兩者的分界線上,所以,人們稱巴巴多斯是分界線上的一顆明珠。在“北點”還有一處著名而有趣的標志即各大洲主要國家的名字都被分別寫在一塊木牌上,木牌指著這些國家各自的方向。

    蘑菇狀的巨石

    沿“北點”南行,在海邊可以見到一群群特別的“蘑菇石”,這些石頭奇怪的頭大腳小倒立著,有的看起來很驚險,只憑著一條細石柱深入海灘中,支撐著整個龐大的身子。顯然這是這是由于海浪長年累月對巖石底部的侵蝕造成的。

    神奇的磁路

    巴巴多斯有段神秘的磁路。從首都布里奇敦城最北端向東不遠就能到達磁路。磁路原來是一段坡度大約為15度、長約百米的柏油馬路,小轎車在磁路上,掛空檔就會神使鬼差般自動爬上山坡。據說實磁路附近有一個較強的磁場,磁力能把鋼筋鐵骨的汽車吸引上山坡,而磁路沒修成柏油路前,磁力更強。

    朗姆酒真正的誕生地

    巴巴多斯朗姆酒的歷史與巴巴多斯的歷史密切相連,沒有彼此都稱不上是完整的歷史。據說朗姆酒是世界上古老的白酒。370年前,人們用島上種植的甘蔗首次釀制出巴巴多斯朗姆酒,很快就受到英國還遠的青睞。相傳,這些海員爭相購買朗姆酒,以證明他們跨越了大西洋。直到1703年,馬脫殼朗姆酒(Mount Gay Rum)成為最古老的朗姆酒品牌,世界才開始直到巴巴多斯是朗姆酒的真正誕生地。

    棺材會移動的墓穴

    除了磁路外,巴巴多斯島還有一個更神秘的場所,那就是蔡斯墓穴。蔡斯墓穴在Oistins教堂的墓地,該墓穴長約四米,寬兩米,由珊瑚石砌成,一塊沉重的藍色德文郡大理石板封口,墓頂外部是水平的,里面則為拱形。最讓人驚訝的是,凡是葬入此墓穴的棺材總是過不了多久就自動地離開了原先的位置。

    據說,每當有新的棺材需要安放進墓穴時,人們打開墓穴大門就會發現原來擺放好的棺材會莫名其妙的離開原來的位置,即使是家族族長托馬斯蔡斯需要八個人才能抬動的沉重棺木也是如此。人們一次次將棺材擺放好,棺材卻一次次變得凌亂,直至人們將墓穴中的所有棺材挪走,蔡斯墓穴的神秘事件才消失。

    ps:中國至巴尚未開通直達航線,不過可以在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轉機哦。

    *部分內容來自于環球旅游網

    往期回顧

    我們是一個官方賬號,卻并不官方

    以美好為愿

    我們的足跡遍布世界

    只為給你說走就走的勇氣

    身未動,心已遠

    旅游衛視帶你看世界

    一鍵找到你要的旅行目的地

    來自:文化中國

    按:

    我國人民自古以來都有發達的創造性思維,具有發明的光榮傳統。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對我國古代的科學和技術成就進行了深入地研究,撰寫出世界聞名的巨著《中國的科學與文化》(中譯文書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史》)。

    羅伯特?坦普爾在李約瑟指導下,于1986年出版了《中國――發現和發明的國度》一書,以簡明通俗的文字介紹了中國古代70項重大發明。

    1、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后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采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后”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并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谷,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制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4、指南針:

    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黃帝用指南針,在大霧中辨別方向,打敗了蚩尤。根據史書記載,中國人早在戰國時代已使用指南針。公元前3世紀的《韓非子》中說,戰國時代已有人用“司南”(指南針)。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對此記載更詳。1090年,中國和阿拉伯航海家開始在船上裝設了指南針。作導航工具。歐洲在11世紀左右,才用浮在水上的磁針制成指南針。1250年左右,在地中海地區指南針的磁制已裝在有度的卡片上面,并以中央旋軸保持平衡。

    16世紀時把指南針鑲在帶平架上,在船上發揮作用。19世紀鐵船用指南針要裝上一片弗林德斯頓鐵,以校正船的磁力所引起的誤差。20世紀制成的船和飛機用陀螺羅盤儀指南針。根據旋轉頂點穩定姿態與星體有關的原理,陀螺羅盤有兩大優點:既不因接近金屬而偏轉,雙指向真正北而不是磁北。1908年德國制成世界上第一臺此類實用儀器。最優良的指南針是美國人斯波里所制。1910年在“德拉威”號船上試驗成功,很快就被美國海軍采用。總之,指南針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后來傳遍全世界為全球航海業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5、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于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8、印刷術:

    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印刷術是世界上第一種傳播媒介,有了它才可把資料信息傳播出去。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我們中國人從古時候起就使用印章,刻上人名或官銜。印章本來是官銜的標職,到公元前1324年,又開始用來加蓋在文件上;最初是用墨水,到公元五、六世紀才開始用紅色印泥。中國印章大多用皂石、玉石、竹子甚至象牙雕刻而成。中國人認為,有印章為憑的文件書信和票據經簽字更可靠。現在的印刷書籍中,最古老的是《金剛經》,由中國人王印刷,如今已成孤本。868年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凸版印刷,它是一幅5.25米的卷軸,用多塊長91厘米,寬36厘米的刻版印的。后來落在英國人手中,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

    1040年代中國刻字工人畢升在北京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泥六面體活字模,加熱變硬,按韻排在轉盤上。印時把活字鋪在有松脂、臘等粘合物的鐵板上,周圍用鐵框扎緊,放在火上加熱使粘合物熔化,冷卻后活字就粘在鐵板上了。印完后烤熱鐵板取出活字,以備日后再用。1403年朝鮮的李太宗創辦了最早的金屬鑄字工廠(當時朝鮮也用方塊字),又過了30年朝鮮參照古印度的梵文,創造了一套拼音字母以代替方塊字。現在的朝鮮文有40個字母,只需要少量字母就可拼出所有的字。1438年在德國梅茵茲城古騰堡居住的根弗第謝(德國人)創造了一套澆濤金屬字母活字的模具。用硬金屬雕出凸模字,再用錘字把凸模字壓在軟銅上,制出凹模,用凹模排在框架上印刷。到15世紀時大概已開始采用鉛錫合金。他在1451年印出歐洲第一本用活字印刷的書――《多納托斯拉丁文法》。約在1453年開始印刷拉丁文圣經。他的印刷機是用普通的螺旋壓榨機改裝的。把一頁為一個印版面上放在印刷的印臺上,刷上油墨,鋪上紙張,用裝在螺旋下的壓印板加壓。一天才能排一頁,每小時只能印16張左右。

    1457年,福斯特和舒奧佛發明了多色印刷,印出第一本雙色書――拉丁圣詩。1461年,班堡的靠士特把木刻版與活字印刷結合起來,印出第一本有插圖的書――德文的寓言,共有101張插圖。1470年法國人讓森在威尼斯設計出第一批羅馬活字。1477年托雷米繪制了《世界地圖》,用凹版印刷術印出,共26幅銅版印制。不易仿制,紙面上的油墨稍微鼓起,特點較多,易辨真偽,所以仍用于印刷鈔票、郵票和有價證券等。1501年意大利人格里福出了一套斜體字;1561年他把這些字縮小印出袖珍本書籍。(西方的斜體字主要用于強調字句。)1620年,荷蘭的伯靳奧發明了收字方便印刷術,每小時可印150份。1642年德國的賽根發明了鏤刻凹版印刷法,最適于印畫,首幅畫是德國伊利莎伯爵夫人的肖像。

    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600多年后,1719年,德國的勒布朗設計的彩色印刷機取得了專利權。印出第一部書是《油畫色彩之調和》。1727年英國蘇格蘭金匠格特發明了澆鑄鉛版法。1775年法國人迪多制訂了量度活字大小的單位。1798年德國的遜納菲爾德發明平版印刷法,最適于印插圖。1875年英國首先使用膠印法,把圖像印到橡皮布上,然后正式印到彈性所需的材料上。1800年,英國的斯坦賀制成第一臺鐵架印刷機代替了木制印刷機。每小時可印250張。1810年德國人在倫敦工作的哥尼格取得了蒸汽印刷機的專利權(機械化的手動印刷機),每小時可印400頁。1812年德國人哥尼格和鮑爾設計出滾筒式滾壓印刷機。《泰晤士報》賣了這臺機器,每小時可印1100張。后來哥尼格還設計了每次能印兩面的印刷機。

    1839年英、美、俄三國分別發明了電鑄版。用電鑄金屬板來代替木刻印板。1845年紐約的荷奧取得了第一架實用輪轉印刷機專利。費城的《紀事報》購買了這臺機器。1848年倫敦《泰晤士報》的工程師阿普斯和考珀設計了一臺輪轉印刷機,在此報運用,每小時能印8000張。1861年美國荷奧采用紙型制出的曲面鉛版,從此有了完全圓形的印刷版面。1852年,英國照相技術先驅塔爾博特發現了鋼線凸版印刷的原理,1880年首先采用這種辦法在紐約《畫報》上復印一張照片,標題是“紐約貧民窟一景”。1886年德國人默根索勒在美國工作發明了高速自動排字的策諾整排機,此機用于《紐約時報》。兩年后正式投產,每小時可排字模6000個左右,速度是最熟練工人的四倍。1887年英國公務員蘭斯頓發明了排字精良的莫諾鑄排機,此機于1897年正式投入生產。在此之前,1477年前人們就知道雕刻銅凹版印刷法;1895年奧地利人克利克發明了照相凹版法;1839年,許布約在美國發明了照相排字機。從此印刷商不要金屬活字,并改用平板印刷代替傳統的凸版印刷。此法是把字母相繼投射到照相紙上面,然后沖洗出來,貼到一頁樣本上。這張拼好的版用照相機轉拍在金屬板的感光膜上,經過酸蝕,使這塊印版具有1798年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版的性能;油墨只附著于版上有圖形的地方。現在,照相排字法已經取代了絕大多數傳統的排字方式。

    1965年德國發明了電子照相排字機之后,開始了用電腦控制排字時代。先進印刷廠是整頁版面可在電腦屏幕上設計,設計者一頁版面編排妥當之后,就用電腦記憶裝置把全部內容存貯起來,包括文字、標題、圖片位置等等。然后,由電腦控制的激光器在照相紙上掃描,把整個版面的圖像印出來,再用照相法制成印版進行印刷,這叫激光照排法。當今世界上很多大型報刊都用先進方法進行排印,例如我國的《科技日報》、《中國電視報》和《北京晚報》等,都采用了此先進的印刷技術。

    9、漆――世界第一種塑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市發掘出的“婦好”墓(葬于公元13世紀),她的上過漆的棺木就是證明。李約瑟說:“漆可能是人類所認識的最古老的工業塑料。”在古代中國,油漆業的組織和管理很有章法,有私人的油漆作坊,也有國家的制作中心。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存有一只油漆的木酒杯,杯上雕刻的銘文除說明該杯制作于公元四年外,還刻有參加制作的七名工匠和制作中心的五位官員的名字。這個木酒杯表現了中國人兩千年前就有對制造工藝的看法;另一方面,這個杯子還表明當時的生產很可能已使用現代的工業生產的流水線那樣的工藝流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已發現了漆的重要化學性質,發現了通過漆的蒸發過程使其變質的方法,發現了通過在漆中放幾只螃蟹殼,漆就會保持液狀,不會變干。公元前120年的《淮南子》一書和公元12世紀的李氏都提到螃蟹殼能使漆保持液態的特殊功能。現代科學家化驗證實,甲殼體組織內確有抑制某些酶的活動的化學成份,其中一種酶就是漆變硬的酶。漆可以通過化學作用保持長久的液態,這使中國的這項生物化學工藝具有不衰的工業雛形模式。

    10、銅鏡:

    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于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制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墻上,人們就能從投在墻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制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么?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于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11、傘: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制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代,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制成雨傘。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后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12、風箏: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只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墻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于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系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勵,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后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發明了米酒。

    14、弓箭:

    中國人于公元前8世紀發明了弓箭。公元前200年中國人已發明了弩弓。它主要用于打仗和狩獵,可臥射、立射、騎射,威力甚大。而歐洲的意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15、古代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于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于是陳平就命令工匠制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并把它的臉上擦上彩涂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后把它放在女墻(城墻上的短墻)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后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于“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并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制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并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還用于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制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后,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么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并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后,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臺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公元1050年,中國人還發明了犁鏡,給犁裝上犁鏡,便于翻土,從而提高了農業產量。大約公元前3500年,米索不達米亞平原農夫發明了牛拉犁具。犁是人類早期開始耕地的農具,中國人大約自商代起已使用耕牛拉犁,木身石鏵。公元前500年,歐洲農夫造出了鐵犁,犁前有二個輪了和一個犁刃(即犁鏵)。中國戰國時期在木犁鏵上套上了V形鐵刃,俗稱鐵口犁。犁架變小,輕便靈活,更可以調節深淺,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歐洲人于1700年代開始用先進的羅瑟蘭犁、蘭塞姆金鐵犁和播種機。1830年美國移民開始用迪爾銅犁,其他各大洲也開始用銅犁。總之,犁的發明、應用和發展,凝聚了中國人和世界其他各位發明家的心血,并顯現了他們的智慧。

    18、大定音鐘:

    中國人于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鐘;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鐘,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

    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

    公元前550年中國人發明了算盤,用于計算,也是自古以來商業上廣泛應用的計算工具,后來傳到世界各地,到12世紀才逐漸被現代阿拉伯數字所取代。到20世紀前蘇聯和遠東地區很多人仍然使用算盤,生塑算盤代替木竹算盤。目前世界上電子計算器和電子計算機有代替算盤的趨向,但因為算盤價格低廉,所以,用電子計算機在全世界完全代替算盤,至少還需要十年。

    21、密封實驗室:

    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并建造了密封實驗室。

    22、傳動帶:

    公元前1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傳動帶。歐洲人用傳動帶是1430年,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23、滑動測繪儀:

    中國人于公元5年發明了滑動測繪儀。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動測繪儀,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多年。同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十進位小數。隨著十進位制在中國的確立,十進位小數也出現在中國。公元5年劉歆在一標準量器所作的銘文中,提到了一個長度準確到9.5個單位。公元3世紀劉徽對《九章算術》注釋中,記述了一個1.355尺的直徑。在運用十進位小數中揚輝和秦九韶兩位卓越的數學家有很大貢獻。后來,十進位小數概念由我國逐漸傳給了西方。在這方面歐洲要晚于中國1600年。

    24、水力風箱:

    公元31年中國人發明了水力風箱。《后漢書》記載了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以水為動力、用于鑄造鐵制農具的水力風箱(鼓風水排)的事情。并精辟評價說:它“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后來發明家杜預對這種風箱作了大量改進,鼓風水排代代流傳,越來越廣泛地傳遍了全中國。而歐洲直到公元13世紀,才開始使用鼓風水排,這比中國晚1200年。在大規模工業加工過程中,中國人利用水利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業革命邁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25、龍骨水車:

    公元80年,中國人發明了龍骨水車;而歐洲第一架方形板葉的龍骨水車制于16世紀,是直接以中國的設計為模式而制作的,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26、船尾舵:

    公元1世紀,發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現了舵,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27、瓷器:

    中國人于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晉時期的人,用高嶺土、長石和石英為原料,燒制成潔白細密的飲食器皿。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28、地動儀:

    公元132年中國人張衡發明了地震探測器――地動儀。張衡是一位東漢時期的皇家天文學家,他寫過很多書,其中一本是《渾儀》。他曾設想地球是與九個大陸一起是在無限空間的球。在中國他第一個介紹了地理上經線與緯線的交叉網絡。這時,張衡還發明了渾天儀。渾天儀顯示了宇宙中各主要星球的相對位,地動儀則可預測地震發生的地區,甚為精巧。外國人德拉?奧特弗耶于1703才設計出第一臺現代地震儀。這比張衡發明的古代地震儀――地動儀要晚1571年。

    29、催淚彈:

    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催淚彈。

    30、船中水密艙:

    中國人于公元二世紀發明了船中水密艙。至少從公元2世紀以來,無論傳統的中國航船的船殼被碰破一個多么大的洞,船也是不會沉沒的。這是何種絕技產生這樣良好效果?這是因為中國人運用艙壁原理建造船殼的結果。艙壁又稱隔壁,它是一種把船的底層艙分隔成若干個水密的立式隔板。一般典型的中型船有16個水密艙,一旦出現了什么意外情況,其中一個艙進了水,那么其他艙是不會進水的,因為水密艙彼此是隔開的并密封著,因此這船是不會沉沒的。

    中國人這種造船絕技由客繆爾?本瑟姆爵士從中國傳到了歐洲。馬可?波羅在1295年也寫文章介紹過中國人的上述造船技術。但歐洲的造船者和水手非常保守,以致水密艙原理傳到西方500年之后才被普遍采用。中國人是從觀察竹桿的結構獲得啟示而首創艙壁理論的。艙壁的建造明顯地為船殼提供了許多堅固的橫木,這些橫木能夠承受的桅桿的重量,這也就是當時在航船上采用的多樣的桅桿的關鍵所在。在中世紀,這不僅使西方人感到驚奇,而且促使了歐洲人船體上多種多樣桅桿的出現。

    31、平衡四角帆:

    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平衡四角帆。這時中國已經有了使用四角帆的縱向帆裝。公元2世紀萬震寫的《南州異物志》中已經清楚地記載了使用這帆裝的船。例如有些船承載700人和200噸貨物,這真令人驚訝!這時中國已有四根桅桿的船。

    32、定量制圖法:

    中國古代著名的發明家張衡在公元2世紀發明了定量制圖法,從而使制圖科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張衡最先把矩形網格座標的方法應用于地圖,這樣可以用一種更科學的方法去計算和研究方法、距離和路程。他寫的《算網論》一書中明顯地含有精確使用地圖座標的基本原理。張衡的矩形網絡座標成功地應用于縮小地圖的尺寸,在手法上類似于照相微縮技術。縱觀整個歷史,有無精確的地圖,是能否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勝之關鍵因素;由此可知中國人發明定量制圖法的意義是何等之大啊!然而西方直到15世紀才出現有相當價值的地圖,這比張衡發明定量制圖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33、紡車:

    中國人于公元121年發明了紡車;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紡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34、純硫提煉法:

    中國人于公元2世紀發明了純硫提煉法。在《神農本草經》中提到了此事。在公元11世紀之前得到純硫的方法是通過焙燒硫鐵礦,用升華法收集硫晶體。因為硫和硝石都是制造火藥的重要原料,所以1067年皇帝發布圣旨禁止把硫和硝石賣給外國人,而且也禁止這種礦產品的私人交易。這個時期,中國名醫張仲景于公元200年還發明了營養缺乏癥治療法。張仲景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對營養缺乏癥作了生動的記述,并提出了飲食療法,他推薦的具有豐富維生素食物,吃完之后對治療營養缺乏癥確實有效。后來營養學家勿思瑟在其《飲膳正要》中,詳細地用開處方的方法,來說明治療因缺少維生素B,而患腳氣病的方法。他提出治“濕腳氣”的方法之一是“以馬齒莧洗凈取汁和粳米煮湯,空腹服之。”他并且還開了治“干腳氣”處方。而西方醫務人員直到19世紀末,才認識到腳氣等缺乏癥的方法。由此可知:中國人發明的營養缺乏癥治療法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35、七根桅桿船:

    公元260年中國人發明了七根桅桿船,泰康寫的書中記述這一事實。我們確信,早在公元2世紀,在廣州附近的南方地區,我們中國人已經知道避免船因無風而停止不動的最好辦法是在桅桿后面再豎立一根桅桿。他們并不是簡單地沿著船心的縱長豎立一排桅桿,而是橫向交錯地在兩邊豎立桅桿。這一杰出的做法西方從來未采用過。

    36、車前橫木:

    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車前橫木,最初用于兩頭牛拉的車上,后來應用于馬車。這時中國人還發明了用于騎士騎馬夜間行駛時照明用的馬燈(它不是玩具走馬燈)。

    37、馬蹬:

    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蹬。西方到公元5世紀才制出馬蹬,比中國晚了二百年。

    38、自動控制機:

    中國人于公元前3世紀發明自動控制機。

    39、人造金:

    中國人葛洪于公元3世紀發明了人造金。

    40、初級砷提煉法:

    公元3世紀,中國著名煉丹家葛洪發明了初級砷提煉法。砷是制造火藥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國得到提煉法砷晚了幾百年。

    41、卷線釣魚器:

    中國人于公元3世紀發明了卷線釣魚器,當時它叫做“釣車”,它在《列仙傳》書中所記載。而西方到1651年,才開始在魚桿上使用卷線輪,比中國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42、直升飛機水平旋翼和螺旋槳:

    公元4世紀中國人葛洪已談到關于直升飛機旋翼。那時中國有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飛機的旋翼。它有一根軸,上面繞著一條線,軸上裝著幾個葉片,定好角度,一拉線,旋翼就向空中飛升上去。這種玩具對歐洲航空先驅者影響甚大。現代航空之父喬治?克萊爵士在1809年研究了中國直升機旋翼,制做出中國式“竹片蜻蜓”能飛上空中7米至8.33米之高。他又做了一個改進的旋翼,可以飛上天空30米高。在1400年以后,中國直升飛機水平旋翼和螺旋槳,對西方的影響,成了航空學和載人飛機誕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現代航空之父喬治?克萊于1853年畫出了他做的直升飛機旋翼,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43、槳輪船:

    中國人于公元418年發明了槳輪船,這在一份中國水軍行動的報告中已有記載。這次行動是劉宋的一位水軍將領王鎮惡指揮的。公元494―497年,祖沖之制造了一艘改進的船只,被稱為“千里船”,它不用風力,一天能行很遠。它代表了早期設計的將輪船。梁朝水軍將領徐世譜,公元552年跟侯漫作戰時使用了“水輪船”(即槳輪船)。另一位將軍黃法氍公元573年在黎陽的圍攻戰中制造并使用了“步艦”(用腳操作的槳輪船)。公元782―785年,杭州知府李皋改進了槳輪船。1168年,水軍將領史正志制造成了一只排水量達200噸的戰艦,由12年葉片組成的槳輪來驅動。程昌寓制造成100米長的輪船,能載七八百人。公元12世紀我國已造出大輪船可達到長120米、寬1.37米和桅桿高24米多,船上的工作人員可達200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在抗英戰斗中還使用了這種槳輪船。英國人認為中國人看到英國海軍的槳輪船而很快仿制出來的,殊不知中國人到那時使用這種船已有1600年了。

    44、“西門子式”煉鋼法:

    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西門子式”煉鋼法,當時叫“共熔”煉鋼法。這就是1863年馬丁一西門了平爐煉鋼法。中國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45、油印技術:

    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油印技術,中日兩國已能用此技術印刷書籍。1881年匈牙利人盞斯泰特納發明了鐵筆劑肪紙滾筒油印技術;1888年他又發明了打字機,1899年奧地利人克拉博發明了旋轉復印機,直到1950年才被影印技術代替。

    46、水力磨面機:

    公元530年,中國人發明并制造出了水力磨面機,此機的工作原理是靠一個連接于曲柄的傳動杠帶活塞做不停的往復運動,它是靠水滾帶動輪子驅動活塞。這臺機器體現了蒸氣機的原理。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使用這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47、海灘航行:

    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海灘航行。海灘航行,今天在西方已成為普遍流行的運動。但它起源于6世紀的中國。公元610年宇文愷為隋煬帝制造了輛帆助馬車(半航行車輛)能乘坐數百人。公元16世紀,中國的揚帆馬車曾因運送西方游客而聞名。荷蘭科學家西常?史蒂文于1600年秋天,制造了一輛中國式的揚帆馬車。他用此車載著一位王子、一位青年學者和許多高級官員沿著海灘快速行駛,平均速度每小時48公里。這使歐洲人第一次真正領略到中國式海灘航車的高速度。史蒂文當親自乘坐此車被大風刮著飛馳的時候,速度之高令他驚訝。

    48、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中國人趙達于公元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中國的指針式標度盤的裝置結構精細復雜令人驚奇。而其中有些標度盤裝置竟由多達40個同心圓組成。在每個不同的同心圓上都標有一套不同的數字以測量各種情況,并可按要求讀出數字。總之,中國人開創了世界上第一代指針式標度盤裝置,這種裝置對現代科學來說仍是極其重要的。

    49、火柴:

    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國人于公元577年發明的。這火柴是由北齊的一群貧苦宮女發明而成。最初的火柴是用硫磺制作而成,公元950年陶谷在《清異錄》一書中有所記載。直到公元1530年,歐洲還沒有火柴。因此中國人使用火柴幾乎比歐洲人早1000年!后來通過中國旅行的歐洲人把火柴傳到了歐洲。1830年法國的索利亞和德國的坎默又有新的突破,用黃磷、硫磺和氯化鉀制成了現代的火柴。

    50、國際象棋:

    中國人于公元6世紀發明了國際象棋。現代的中國象棋是源于中國,在印度改進后,又流入中國。而西方到公元7世紀才下國際象棋,比中國晚了一百年左右。

    51、弓形拱橋:

    公元610年,中國建筑工程學派奠基人李春,發明并建造了弓形拱橋――通橋,又名趙州橋或大石橋,比西方于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七百年。

    52、浮板:

    中國人于公元759年以前發明了浮板。李鑒在他的《太白陰經》中講到,中國的戰船“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翅!雖風浪漲大,無有傾倒。”后來馬可?波羅等意大利人,把此技術傳入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地。

    53、熨斗:

    公元800年代,中國人發明了熨斗,并開始使用了它。那時中國人用木炭加熱的熨斗熨絲質衣服,當時的熨斗像個長柄的小平底鍋。在約公元16世紀荷蘭裁縫開始使用空心盒型鐵制大熨斗。1738年英國的威爾金森取得了鐵制熨斗的專利權,這熨斗是一個可熨亞麻布的鐵鑄盒子。1850年代中斯煤氣加熱熨斗面世,到1890年代被電熨斗所淘汰,美國西利發明了電熨斗(用的是無罩電弧)。1926年紐約市的埃爾迪克公司制成了家庭蒸汽熨斗。1938年康乃狄格州制成的熨斗附有可調溫度的恒溫器,使用十分方便。

    54、紙幣:

    中國人于公元8世紀發明了紙幣,不過發行機構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首先推出了鈔票,比中國晚了七百多年。

    55、火藥:

    中國人于公元850年發明了火藥。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中國煉丹求法于公元850年在《真元妙道要略》中記述了中國人制造火藥的配方是硝石、堆黃、硫和蜜(含有炭)混合加熱而成。經過長期實踐火藥配制最好是用百分之七十五的硝酸鉀、百分之十的硫磺和百分之十五的木炭粉配制而成。火藥不怕震動。必須點火引爆。火藥是炸藥中最早的一種,十世紀時中國人已用來發信號和制造煙火。西方人到12世紀后期才開始關注火藥,比中國晚了三百多年。

    56、撲克牌:

    公元9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撲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國和西班牙也出現了撲克牌,比中國晚了五百年左右。中國人于公元969年又發明了紙牌,并用之于游戲。根據野史記載中國的皇帝和妃嬪由于終日無所事事,便發明了紙牌游戲,消磨時間。當時較明智的遼穆宗明令指出紙牌會使王侯之家走上末路。1277年意大利佛羅移薩市禁止玩紙牌,1400年,法國、德國和荷蘭等國也相繼禁止玩紙牌。1915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征收玩牌稅,直到1960年,才完全取消此項征稅。

    57、火焰噴射器:

    中國人于904年發明了火焰噴射器,并且用之于打仗了,前面講的準炸彈等各種“炸彈”,其實都不爆炸,因為不含有足夠量的硝石。然而火藥在戰爭中的最早應用就是第一次使用火焰噴射器,時間是904年,所謂人使用了“希臘火”。路根在《九國志》中描述了在這次交戰中,一放出“飛火機”就燒毀了對方的城門。再者,公元975年,在長江的水上戰斗中也曾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南唐史》還曾有當年在戰船上使用火焰噴射器以抵抗敵方進攻的記載。

    58、槍炮:

    大約公元905年,中國人發明了槍炮。這槍就是火槍(或稱長矛)。歐洲人到1396年才開始用火槍,比中國晚了四百多年。

    59、麥卡托投影:

    公元940年,中國人發明了麥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國才有人用麥卡托投影,比中國晚了六百年左右。

    60、鏈式傳動裝置:

    中國人于976年發明了鏈式傳動裝置――鏈式傳動帶;歐洲人到1770年才開始使用鏈式傳動帶,比中國晚了八百年左右。

    61、凸輪:

    中國人于公元983年發明凸輪,并應用于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鏈。同一時間,在西方意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漿洗作坊中應用了凸輪。

    62、運河船閘:

    公元984年中國人喬維岳發明了運河船閘,從而提高了河運能力。到1375年歐洲也建成了第一個船閘,這比中國已晚389年。

    63、種痘免疫法:

    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這種方法最早是由四川省峨嵋山隱居在山洞的煉丹家發明的一種天花痘苗接種術。北宋丞相王旦的長子死于天花,為了防止其他人也傳染上這種病,特從全國各地請來了醫生、巫醫和術士,試圖發現某種治療方法。從峨嵋山來了一位道士,帶來了天花痘苗接種術,并在整個京城開封推廣。公元1741年中國人張談在他的《種痘新書》還描述了藏苗法。這種方法免疫效果好。公元17世紀,這種醫療方法傳到了土耳其。1718年駐君士坦丁堡的英國大使馬麗?沃特萊?蒙塔古讓金接受了‘輕型天花的預防接種”。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采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后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64、機械鐘:

    公元1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機械鐘。世界第一架機械鐘是由中國唐朝數學家一行發明設計的,它實際上是一架附有報時裝置的天文儀器,而不是一架簡單的鐘表。西方到13世紀才制出機械鐘,比中國晚了二百年左右。

    65、水雷:

    中國人于公元1374年發明了水雷,水雷由熟鐵精巧地制成。這水雷比拉巴德獻伊麗莎白女王的歐洲最早的水雷制作計劃早二個世紀。在1856年,中國人在廣州河上抗擊英軍時也使用了水雷。另外,中國人于公元1103年,中國人發明了煙火,并且最先在慶典和祭祀的儀式上放煙火。公元1187年以前中國人發明了手榴彈(當時多為獵人使用)。中國人于公元1221年以前發明了照明彈。它是軟殼,在空中爆炸,像火一樣產生顏色。1293年中國人又發明了鐵殼炸彈,用鐵殼代替軟殼以后,炸彈的殺傷力更強了。再者,中國人于公元1230年發明了炸藥,在世界上最先利用火藥制成炸彈,用于爆破磚石砌筑的防御工事和城墻。歐洲人則到公元1314年才開始使用炸藥。

    還有,中國人于公元1277年發明了地雷。當時“糞彈”的使用更是地雷而非炸彈。到14世紀中國有了地雷網,即連環雷。中國有一種地雷的觸發裝置似乎燃發槍的前身,這至少可以追溯到1360年。而歐洲第一支燃發槍直到1547年才出現。

    66、大炮:

    中國于1280年發明了在炮。這時中國人制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銅鐵大炮(徵是驗證的意思)。

    67、火箭:

    中國人于公元1150年發明了火箭,并使用了火藥為燃料的火箭打仗。據我國典籍所載1231年北宋都城開封被圍時,曾使用一種叫做“飛火箭”的武器。這些早期的火箭可能用火藥推進,就像現代的煙火。1285年,一本阿拉伯兵書曾提到,中國傳入的火箭,還說它是從炮臺上發射的。中國人于公元14世紀初又發明了多級火箭。還能使用以火藥為燃料的火箭打仗。公元18世紀,歐洲人杜里將火箭原理公式化,這比中國人實際用火箭原理晚了五百多年。到20世紀又出現了液體燃料火箭。總之,火箭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68、眼鏡:

    中國人于公元1300年發明了眼鏡,這時意大利也開始使用眼鏡了。13世紀末威尼斯人制成了老花鏡(用凸透鏡片)英國科學家培根在13世紀已經敘述過用透鏡矯正視力的方法。15世紀意大利出現了矯正近視的凹透鏡片的眼鏡。1775年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配了第一幅雙光眼鏡,在一副眼鏡上有兩付鏡片。隱形眼鏡是直接放在眼球上的玻璃或塑料小鏡片,1827年首先由英國物理學家想出來,但直到1887年,瑞士蘇黎世的弗里克醫生研制出精確度較高的鏡片,才得到進一步發展。公元1498年中國人又發明了牙刷。中國一套百科書式的著作首先記述了現代牙刷的模樣:刷手與手柄成直角。

    69、古代直升飛機:

    中國人徐正明于公元17世紀發明了直升飛機。

    公元前500年,中國人制成了會飛的直升竹蜻蜓,這是直升飛機的起源。竹蜻蜓是一種兒童玩具,它以一根小棍作軸,軸頂有螺旋槳翼片(有時羽毛),用手把小棍一搓,就向上飛升,作用像有螺旋。旋轉運動產生氣流,旋轉達的翼片切入氣流,產生升力。這就是直升飛機的原理。

    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制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并且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鉆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一條小河溝,然后落下來。

    雖然直升飛機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但外國人也有很大功勞,因為法、英、德、美等國的發明家在完善和發展直升飛機的事上也做出很大的貢獻。

    1784年法國機械師比恩沃尼制成了有兩套旋轉翼的模型直升飛機。1796年英國的克雷設計了四葉式直升飛機。1849年英國的菲利普斯制造了一架模特直飛升機(蒸汽馬力)。1967年法國工程師路易士?佰雷發明了現代化的直升飛機。1932年德國的福克教授設計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并且在柏林博覽會上進行了表演。可垂直起飛,飛到幾米高空停住,再向前或向后飛行,還可向左向右飛行,也可360°轉變飛行,最后垂直落后。1946年作為交通工具直升飛機開始使用。壽命達600小時。速度達每小時200公里。1960年前蘇聯的米爾研制同用噴射引擎為動力的世界最大的直升飛,可載40噸,1966年世界上有了用玻璃纖做旋翼,壽命達3600小時,速度可達每小時300公里。直升飛機的用途很廣:它不僅可以用來運人運物;還可用于海空救援,火災屋頂救人,向水災、地震災區運送食物等。

    70、回音壁:

    公元1530年,中國人發明了回音壁;同時,還發明了三音石和圓丘。它們皆建在天壇。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