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整體已經激情不再,但是一些細分產品和配件卻十分紅火,比如說小巧精致、越發(fā)強大的迷你機,比如說速度飛快、已成標配的固態(tài)硬盤,比如越來越受青睞的機械鍵盤。
雖然機械鍵盤這幾年才被很多普通用戶所熟知,但事實上,它的歷史要比目前廣泛普及的薄膜鍵盤更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鍵盤型式,PC誕生后就成為標準輸入裝置,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相當盛行。
之后隨著低成本、更通用的薄膜鍵盤的崛起,造價相對高昂的機械鍵盤就逐漸被取代了,直到這幾年大眾需求已經上升到追求享受的檔次,機械鍵盤才“重出江湖”。
IBM制造的第一款家用機械鍵盤
機械鍵盤被很多玩家視為“毒物”,是因為你沒用過的時候,完全不會想到它有多好,而一旦上手,就再也離不開了,很多人再用回薄膜鍵盤都有生不如死的感覺。這種體驗,就像從MP3到Hi-Fi,就像從DVD到藍光,就像從機械硬盤到固態(tài)硬盤。
說起機械鍵盤,相關的概念真是多如牛毛,老玩家也不一定能如數家珍,其實一般人只要了解“軸”就好了。
所謂軸,也就是微動開關(Switch),它是每個按鍵的主體部分,位于鍵帽下方,是機械鍵盤的核心部件,也是機械鍵盤段落感強烈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薄膜鍵盤使用的就是薄膜開關。
目前市售機械鍵盤絕大多數使用的的都是德國Cherry公司的MX軸,而在其專利保護結束之后,越來越多不同的的軸體開始出現在市面上。
軸的名字來源于軸體的顏色,下面就是各種不同的軸及其規(guī)格(來自維基百科):
很復雜是吧?真沒必要都記得清清楚楚,一般只要了解黑軸、茶軸、青軸、紅軸這四種最常見軸體的主要特點和差異,知道如何針對自己的需要去選擇對應的產品就行了。
1、Cherry MX黑軸
最原始最純粹的機械軸,有著超短觸發(fā)距離和最長的使用壽命。機械感直爽,從頂部到底部下壓時呈現直線狀壓感,所以不用壓到底部。整個控制開關的壓力一般集中在中間,“觸底”在鍵的底部,所以一般用于針對游戲玩家的鍵盤,雙擊很容易,但不適合經常打字的用戶。
2、Cherry MX紅軸
力度較黑軸輕,同樣是直上直下的爽快風格,無段落感,只要一點點驅動力就可以觸到開關底部,所以用起來會比較滑,個別用戶容易誤觸。最流行的是工作和娛樂兩用的鍵盤,相對側重游戲。
3、Cherry MX青軸
一般是打字員的夢想,在游戲鍵盤中并不很流行,其特點是只有當聲音響起的時候按鍵才被觸發(fā),因此打字的時候噼里啪啦,無論是指尖還是心理上都得到了極大滿足,但是要注意噪音很大,不適合集體辦公環(huán)境。
4、Cherry MX茶軸
最全面、最舒服的軸體,壓力克數小,備青軸獨特的二段式按壓手感,但段落感沒那么明顯,手指感覺非常舒適,力度適中,適合多種環(huán)境,游戲打字都不錯,特別是游戲玩家執(zhí)行雙擊容易的多。
今天我們要體驗的IKBC F108幻彩背光機械鍵盤,就采用了原廠的Cherry軸,而且有黑紅青茶四種主流軸體,還加入了喜聞樂見的RGB全彩背光。
說起IKBC,不少玩家可能不是太熟悉。它是臺灣沃特斯(VotexGear)旗下的一個子品牌,2007年創(chuàng)立,其名稱來源于“The Keyboard to Cheer You Up”。
它專門做機械鍵盤(PBT鍵帽研發(fā)商上也頗有一套),尤其是面向專業(yè)用戶和發(fā)燒玩家,但價格又不會高高在上,很適合喜歡嘗試機械鍵盤體驗但預算又不是特別充裕的用戶。
IKBC每年都會推出一個系列的重磅新品,2016年主打F系列時光機,首款帶有倒計時功能的機械鍵盤,而且為了滿足部分用戶的信仰需求,還特別推出了帶有全彩背光燈的F RGB系列。
【IKBC時光機鍵盤賞析:白色精靈】
IKBC F RGB系列鍵盤在顏色上有黑白之分,在形體上有108鍵、87鍵之分,在軸體上有黑紅青茶之分,因此總共衍生出了2×2×4=16種子型號。
這里我們體驗的,是其中的白色茶軸108鍵版本,相信也是最受關注和歡迎的版本之一。
該系列和此前的F系列在外觀、設計上是完全相同的,主要就是增加了RGB燈光模式。
打開包裝盒,可以看到鍵盤不但包裹著一層塑料袋,還覆蓋著硬質塑料蓋,每個按鍵都有對應凹槽,保護得很好。
鍵盤整體,108鍵,鍵帽為雙色PBT透光,可以兼顧手感和背光效果,尤其表面紋理和鍵帽厚度都是反復測試精心設置的,能帶來更好的觸感和手感。
雖然整體模具還是老的,但做工和品質都屬上乘水準,各處處理都很精細,邊框圓潤細膩,上蓋表面還有細細的磨砂感。
PS:不得不說白色版就是養(yǎng)眼,清新脫俗的感覺。
鍵盤主體并不高,手放上去,手掌和手腕不會有太明顯的懸空感,但如果能有個腕托就更好了。
側面可以看到鍵盤主體按鍵的傾斜角度十分貼合人體工學,而且有二段式腳架,支撐角度有兩種可選。
線材自帶電磁屏蔽,沒有磁環(huán)而是依靠外包屏蔽層,所以顯得很粗壯,長度約1.5米。
鍵盤底部,提供了三種出線模式,包括中部上方和頂端左右兩側,可以適應各種桌面環(huán)境,保持桌面整潔。
二段式雙層腳架,一高一低。都有防滑膠墊。這是完全展開狀態(tài)。
四角四個防滑腳墊,底部兩個細長,而支撐架附近的兩個略寬一些。
鍵盤局部:CapsLock、Shift鍵使用了相對的空心箭頭,剛開始還真挺容易搞錯。
右上角增加了靜音、加減音量和計算器快捷鍵。
用于操作時光機和背光模式的快捷鍵上增加了指示圖標。
空格鍵是個特殊的存在,兩側散開點狀裝飾,默認情況下中間偏左側亮起(處女座抓狂),另外它在某些工作模式中還有不同顏色指示燈的作用。
附帶鋼絲拔鍵器和十個替換鍵帽,包括四個紅色、六個青色。
本次評測的是茶軸版本。
還有黑軸、青軸、紅軸版本。
RGB背光燈效,相當酷炫,玩法極為豐富。
【特色功能體驗:倒計時、時光】
關于F系列時光機機械鍵盤的初衷,IKBC是這么說的:
“時間是物理學中的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也是最難以把握的東西。IKBC首次將時間的概念融入到機械鍵盤里,發(fā)布了擁有簡單計時和倒計時功能的‘時光機’機械鍵盤產品。如果說背光功能的加入把機械鍵盤帶入二次元時代,那么時間概念則把機械鍵盤帶入三維時代。”
所謂“時光機”,IKBC的定義就是時間+光效+機械鍵盤的綜合,加入獨特的倒計時、時光模式,以及各種選材背光模式,而且所有操作都是在鍵盤上直接完成,不需要驅動軟件配合,現已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
該鍵盤的各種燈效模式,包括倒計時、時光、RGB炫彩,全部都是通過快捷鍵實現的,好處是操作起來十分方便,必須要額外安裝和設置軟件,缺點是需要記憶各種快捷方式,不夠直觀。
為此,官方在包裝盒里提供了一張詳盡的說明書,一定要保存好,可以隨時參考。
快捷鍵面向用戶的側面上也都印有指示圖標,不過也不是一眼就能看懂,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主打的倒計時模式有兩種,一是“閃模式”,可設定1-129分鐘倒計時。
啟動方式為按下ScrLk鎖定鍵,此時ScrLk、F1-F12、1-9、Enter、End等幾個按鍵對應的LED燈亮起。F1-F12代表10-120分鐘(十倍整數),1-9代表1-9分鐘,按下對應鍵其顏色就會發(fā)生變化,同時設定對應時間,重復按下可取消選擇。最后按Enter開始倒計時,按End退出設定。
比如說,如果需要倒計時35分鐘,則先按下ScrLk,再依次按下F3、5,最后按Enter。
設置好相應的時間后,鍵盤恢復正常工作。可以隨時按下ScrLk鍵,顯示剩余時間,比如剩余23分鐘就亮起F1-F2和1-3。按下ScrLk退出預覽(期間仍在倒計時),按下End取消倒計時。
倒計時進入最后一分鐘,將啟動讀秒方式,即在Poker區(qū)域從左上到右下每秒鐘依次熄滅一顆按鍵。
讀秒結束后,參與讀秒的60個按鍵集體白色閃爍,頻率為一秒一次,提醒用戶預設時間點已到,需要按End鍵才會結束。
二是“拍模式”,這是個,短倒計時支持1-9分鐘。
啟動方式為按下Pause鍵,按下后Pause、1-9、Enter、End幾個鍵亮起。1-9代表1-9分鐘,每按下一次Pause鍵就增加一分鐘,同時對應時間的數字鍵和它之前的數字鍵顏色變化。Enter確認,End退出。
比如要設定3分鐘,就在按下Pause鍵啟動后,連按三次Pause鍵,此時1-3都亮起。
最后一分鐘的讀秒、到點后的提醒方式和閃模式下相同。
雖然是兩種模式,但其實拍模式更像是閃模式的一個迷你版本。
這就是倒計時最后60秒的讀秒提示,它和最后的閃爍提醒可以隨時按End退出。
需要注意的是:
1、設定倒計時的時候,會中斷鍵盤發(fā)碼和當前背光,設定完成后恢復。
2、如果你設定了背光模式,倒計時讀秒和閃爍提醒期間也會被中斷,結束后再恢復。
3、倒計時過程中,無法按下Pause直接進入拍模式(Fn+Pause=Pause功能正常),需要先退出閃模式。
4、空格鍵會在平常常亮,設定倒計時關閉。60秒讀秒的時候也會亮起,但不參與其中,即不會隨之關閉。
5、ScrLk、Pause默認成了倒計時快捷鍵,而這兩個鍵的原本功能,改為Fn+ScrLk、Fn+Pause來實現。
上邊兩種倒計時模式只有在最后一分鐘才顯示讀秒動畫,“時光模式”則是把倒計時的讀秒動畫和區(qū)域照搬,但方式改變?yōu)樵赑oker區(qū)域每秒依次點亮一顆按鍵(空格鍵除外),方向改為從右下到左上,循環(huán)播放。
時光模式每跑完1分鐘,還會依次點亮F1-F12功能鍵,每12分鐘為一個大循環(huán)。
IKBC表示,之所以選取F1-F12作為時間軸,是借鑒中國計時方法,每天按十二個時辰計,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息。
兩種倒計時模式實際操作演示(GIF)
閃爍提醒(GIF)
【特色功能體驗:RGB炫彩背光】
現如今的高端配件,沒有個信仰燈是說不過去的,風扇上最常見,顯卡上也越來越多,鍵盤和鼠標上更是幾乎必不可少,于是在F系列時光機推出后僅僅一個多月,RGB版就誕生了,而且玩法十分豐富。
一般鍵鼠的RGB背光模式都是通過工具軟件設定,IKBC則堅持極簡主義,不要軟件工具,一切都在鍵盤上通過快捷鍵完成。
燈效模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按下Fn+F4,全局點亮模式循環(huán)調節(jié),無需按鍵即可展示常亮、全彩波浪、雨滴、時光。
其二是按下Fn+F5,全局不點亮模式,只有按下相應鍵位才會點亮,或者觸發(fā)對應的燈光模式,包括單色單點亮、隨機單點亮、單色漣漪、隨機漣漪、單色激光、隨機激光。
在任意動態(tài)群體燈效下,按下Fn加空格鍵就可以定格當前動態(tài)燈效。
Fn+F4常亮、Fn+F5單色單點亮/單色漣漪/單色激光幾種燈效下,還可以按下Fn+ESC開啟調色盤模式,直接選擇全鍵盤或單鍵的燈光顏色,點擊顏色就能作為當前模式的顯示顏色。按空格鍵可以切換三個調色盤。
同樣是這幾種燈效下,還可以開啟RGB調色模式,通過F1-F3分別調節(jié)燈值,單點亮模式下燈光效果在Fn按鍵下實時顯示,其中Fn+F1為紅色、Fn+F2為綠色、Fn+F3為藍色。如果你對色彩調校混合有一套,就可以利用這種模式,直接在鍵盤上任意調色。
Fn+F9、Fn+F10可以分別調節(jié)單獨每個按鍵、單獨每一行的顏色,并能配合調色板、RGB調色模式進行,但是不能自定義具體亮度。
Fn+F11/F12可以設定常亮、單點亮、漣漪、激光、跑馬燈,也能調色。
Fn+上下方向鍵可以調節(jié)燈光的亮度(時光/單鍵/單行模式除外),Fn加左右方向鍵可以調節(jié)燈效變換速度(常亮/時光/單鍵/單行模式除外)。
任何模式下設置完畢,都可以按Fn+End結束并保存當前狀態(tài)。
Fn+0可以隨時關閉背光,部分時候Fn+F5也有類似作用。
Fn+R是終極大招,按住5秒鐘后全部恢復出廠設置(包括燈效和下一節(jié)的各個功能設置),同時伴隨全鍵盤燈閃。
Fn+F4
Fn+F5
調色板和RGB
【特色功能體驗:加速、更換鍵位、鍵盤布局】
除了上述各種花哨的燈光效果,F時光機鍵盤也有一些很實用的功能。
首先是加速功能,經常玩游戲的對這個肯定不陌生。通過調節(jié)鍵盤加速度,可以改變你在游戲中的APM(每分鐘操作數),對于一些強調手速或微操的游戲很有用,不過具體也是因人、因游戲而已,而且小心被判斷為作弊。
F時光機鍵盤調節(jié)加速度的方法是Fn+1-4四組快捷鍵,速度越來越快,分別為1、2、4、8倍速(同時包括首字延遲倍速和重復延遲倍速)。
Fn+1是默認的標準速度,首字延遲約0.4秒,重復延遲約0.04秒,Fn+2加速到0.2秒和0.02秒,以此類推。
開啟加速后,CapsLock鍵下的LED燈會默認亮起,2、4、8倍速分別顯示綠色、藍色、紅色,可以按Fn+`關閉。
但是,加速功能會影響打字,所以不玩游戲的時候需要關閉,也就是回到Fn+1。
其次是鎖定/更換鍵位,主要針對Windows、CapsLock、Ctrl(左)、Alt幾個功能鍵。
Fn+F6可以鎖定/解鎖Windows鍵。由于這個鍵經常會誤觸,而且一般用處不大,所以不需要的可以隨時鎖定,而且是對左右兩側兩個Windows鍵同時生效。
Fn+F7可以交換CapsLock和左側Ctrl,Fn+F8則可交換Alt和左側Windows。
三種鍵位設置可以同時進行,因此一共有2×2×2=8種不同組合狀態(tài),每一種都會在Space空格鍵下顯示不同的顏色作為指示,具體如下(全關當然是默認的桔色):
還有鍵盤布局切換,支持Qwerty(默認)、Dvorak、Colemak三種,對應快捷鍵分別為Fn+Ins、Fn+Home、Fn+PgUp。這三個鍵在一排,很好找。
Qwerty就是99%的人使用的標準鍵盤布局,但它是當年針對打字機設計的,本來目的是降低打字速率,所以并不科學,只不過是都用慣了而已。
Dvorak布局將五個元音字母AOEUI移到左邊,將最常用的輔音字母移到右邊,同時調整了標點符號的鍵位,Windows、Linux、Mac系統都自帶了該布局但需要手動添加。
它的優(yōu)點是高頻鍵都分布在中排,手指移動距離大大縮短,尤其是輔音字母組合、標點符號輸入非常舒服,而且可以盡可能地左右手交替擊鍵,負擔均衡。
缺點嘛,上手需要適應,會失去Qwerty盲打能力,部分軟件(輸入法/網銀密碼輸入框/遠程桌面/游戲等)不兼容,而且高頻鍵R/I仍需移動手指才能按到,U/H卻不需要移動。
它還有個程序員版本,主要是調整了一些符號的位置,適合編程。
Colemak布局更激進,高頻鍵完美分布,手指移動距離最短,也相對容易上手,常用快捷鍵也正常,有官網,學習資源豐富,缺點就是按鍵分布缺乏邏輯,不那么優(yōu)雅,而且標點符號的位置也沒有優(yōu)化。
【上手體驗與總結:手感舒服 時光創(chuàng)意】
IKBC時光機機械鍵盤采用了Cherry原廠軸,而且提供黑軸、紅軸、青軸、茶軸四種選擇,都有黑白兩色,鍵盤布局也都有87鍵、108鍵可選,總共多達16種不同版本,如果再算上單色、RGB背光兩類,那就是32個款式,可以充分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用戶群體。
鍵盤做工和質量上乘,還采用了雙色PBT透光鍵帽,可以兼顧手感和背光效果。標準高度,很容易上手,重量控制也剛剛好,搭配最舒服的櫻桃茶軸,手感很輕柔、很舒適,噪音也不大,尤其適合筆者這種文字錄入量超大的編輯。
雙色PBT鍵帽最大的好處就是耐磨不易打油,即使手指出點汗或者沾染了油漬污漬也沒啥影響。當然,出于保護鍵盤整潔度的考慮,手指最好還是保持干凈干燥為好,尤其是面對這種白色款式。
IKBC非常善于調教鍵盤的手感,2011年起就對大鍵位下使用的衛(wèi)星軸手感不佳的情況進行改良,使得大鍵位手感與字母鍵更加接近。時光機上的衛(wèi)星軸是第二代改良產品,通透穩(wěn)定,鍵帽更換也方便快捷。
鍵盤整體比較緊湊,各個鍵位之間的距離也很短,好處是打字的時候手指不必大范圍來回奔波,但也會顯得有些局促,需要適應適應。
當然,F RGB時光機最大的賣點一是倒計時、時光模式,將無形的時間變?yōu)榭梢姡谥讣饬鲃樱@在業(yè)內也是第一次,相當有創(chuàng)意。
至于實際用途嘛,很簡單,主要就是以炫酷可見的方式定個時間,防止遲到或者錯過重要時刻。
這可比單純?yōu)樽非蠛每炊O置燈效的做法有意義多了,很簡單,很直觀。
其次就是極其豐富的RGB背光燈效,而且全部通過快捷鍵操作,不需要借助額外的工具軟件。
當然這么做的優(yōu)缺點我們也都提過了,節(jié)省了系統資源,可以保證鍵盤運行性能,使用和設置也很便捷,就是各種快捷鍵也有點復雜,需要記憶或者查閱說明。
同時比較遺憾的是,所有燈效模式都是預設固定的,可以調節(jié)顏色、亮度、速度等,但不能更深入地自定義,如果能再開放一些就更有玩頭了。
除此之外,Windows/CapsLock/Ctrl/Atl等功能鍵鎖定與更換、三種鍵盤布局自由切換、游戲加速等功能也都很實用。
時光機鍵盤內部采用32位ARM處理器作為主CPU,后期增強、偶發(fā)BUG解決都可以迅速處理,而且可以在極低延遲下實現全程無沖。
IKBC F RGB幻彩時光機機械鍵盤已經全面上市,78鍵黑軸649元、其他軸699元,108鍵黑軸699元,其他軸749元,目前在京東還有滿599減120的優(yōu)惠活動,相當于只要529-629元。
如果你不需要背光,還可以選擇單色款式,各個版本都比RGB款便宜200元,也就是449-549元。
不裝了!我說的是“不用費勁裝系統了”!
以后,哥們有新固態(tài)的時候,不但不用因為換SSD而新裝一遍系統了,更不用費勁把我的主板M.2 SSD散熱鎧甲卸下來了測跑分了!而且新舊硬盤更換,也不用費勁兒折騰了什么文件備份轉移了,直接傻瓜軟件給安排上(這里賣個關子),再整一個綠聯的PCIe轉M.2擴展卡,輕松實現SSD對SSD的整個硬盤完整克隆。
我一直琢磨的、并最終達成的這個SSD對拷方案,好處有二:
一,簡單!只要經過一次練習,小白也能輕松搞定SSD對拷。
而且,你不必顧慮SSD1(源硬盤)和SSD2(目標硬盤)誰大誰小,連C盤系統都可以直接按照一個模子刻下來,然后這個新SSD就可以像孿生兄弟一樣,放在任何新舊電腦上都能立刻開機進一個相同的系統,文件資料也都是和原來一模一樣的。這樣一來,像我這種經常拆裝電腦的,就可以方便的在多臺電腦之間遷移SSD,而保持完全相同的系統文件環(huán)境;對于普通用戶而言,更換新舊SSD簡直易如反掌,完全不必再考慮“重裝Windows”,或者使用Ghost、DiskGenuis操作繁瑣(沒錯,這個方法比Ghost、DG還快,關鍵是學習成本極低)。
二,主板安裝、拆卸M.2 SSD時的大動干戈,終于可以繞過了!
尤其是高級主板,先要把擋著散熱鎧甲的顯卡拆下,然后再拆散熱片,接著才能更換SSD后,用完之后,還要反向操作一番……每次要多花大半個小時在這些拆拆裝裝上面,費勁不說,還容易增加出錯概率。現在用轉接卡的方案,直接繞過拆裝,在主板閑置的PCIe插槽好了,而且我的ROG Strix X570-e還不會限速,PCIe4x4的SSD在轉接卡上依然可以跑滿速!
研究明白了這個方案,真正的快捷的電腦復刻時代,至少對我來說,真的真的到來了。
下面這個,就是該方法需要準備的一款硬件。綠聯PCIe 4.0x16 轉M.2 NVMe擴展卡(附帶SSD散熱鎧甲和導熱硅膠,下圖未裝)只需七七四十九塊大洋。
而上面的固態(tài)硬盤,是讀取速度超過7400MB/s的 PCIe 4.0 SSD——雷克沙NM800,這個新卡花了我1100。
拆下來給個特寫:雷克沙Professional NM800 1TB 固態(tài)硬盤,NVMe1.4的協議,M.2 2280 的規(guī)格,7400MB/s的讀速,5800MB/s的寫速,旗艦性能,智能溫控,3000TB的TBW,比我上一次測試的鎧俠SE10 7200MB/s還要快,壽命也更長,待會一定要好好測試一下!
Tips:如果你跟我一樣,打算往PCIe Gen4x4的新SSD上克隆舊硬盤的話,那么也要像我一樣選這個支持PCIe Gen 4.0x16的擴展卡(下圖左)。當然,主板也要支持Gen4才有用,如果你的SSD和主板有一個是PCIe 3.0的,那么只支持到PCIe 3.0的轉接卡也可以(比如下圖右這款ORICO),但是啊,這倆款其實相差沒幾塊錢,所以,建議直接一步到位,首選Gen4。
平心而論,只要不差錢,無論主板還是SSD,無論轉接卡還是硬盤盒,你都往新一代PCIe 4上沖是沒錯的。經費不夠?那就躺平3.0。不過,3.0的速寫最高三千上下,還是4代更爽。
文章接下來的部分分為兩塊兒,先給SSD開個箱,再來介紹SSD克隆(對拷)的實際操作方法。
NM800包裝內除SSD外,附送主板固定螺絲一枚。SSD正面貼紙附有導熱設計,標簽黑+金范兒,下面蓋著的就是所有存儲單元、主控芯片、功能控制電路的PCB基板。說明書寫明質保五年,1TB版本的TBW達到了3000TB,旗艦型號無疑。
由于采用單面顆粒設計,更適用于筆記本電腦擴容。背面一馬平窗,只有標明序列號、1TB容量、PCIe G4x4傳輸協議支持等等的貼紙。
移除正面導熱貼紙,可以看到三個主要區(qū)域。
下圖左,靠近金手指的是主控芯片,搭載的是InnoGrit IG5236控制器,IG5236擁有8個NAND通道,支持8TB容量,能夠提供高達7400MB/s的順序讀取性能和高達6.4GB/s的順序寫入性能,配合NVMe協議M.2接口的高帶寬、低延遲數據傳輸支持,可以讓SSD發(fā)揮出更強的讀寫性能。
稍微靠下的緩存電路有一個1GB的DRAM緩存芯片;再向下就是2枚512GB容量的存儲芯片,可以看到型號為NC66THA1884512G,二者組成1TB容量,PCB基板整體布局簡潔周整,與其旗艦定位相符,做工非常出色。
由于之前試過不裝散熱片測試PCIe 4的SSD,測試雷克沙NM800時我也沒給轉接卡裝散熱鎧甲,順便看一下它的溫控效果是與官方所述相同。
注意安裝時先斷電,不要因為插卡方便就帶電操作。插好后開機,直接在磁盤管理器中彈出窗口初始化(我指定其為T盤,名稱L-NM800)。隨后打開CrystalDiskInfo,NM800的參數性能就全出來了。
讓我想不到的是,即使未加導熱+散熱片,雷克沙NM800的閑置溫度也非常低,保持在29℃~31℃,比之前同一個位置插卡的鎧俠SE10(32℃~35℃)更涼快,索性此后的測試、跑分、拷貝過程,我完全沒再考慮加上散熱片。
CrystalDiskMark跑分:1GB基準下,連續(xù)讀取速度7459MB/s,連續(xù)寫入速度5668MB/s;32GB基準下,連續(xù)讀取速度7464MB/s,連續(xù)寫入速度5666MB/s;
AS SSD Benchmark跑分:1GB基準下,讀取5813MB/s,寫入5111MB/s,數值上相比之前少了一些。4K-64Thrd多線程的IOPS成績?yōu)?5.2萬(讀),38.7萬(寫)。
在空盤狀態(tài)下使用HD Tune Pro做文件基準測試,選擇200GB依然沒到用光緩存。改用TxBENCH SLC Cache測試,速度在320GB左右跌落,可以估計其SLC在300GB以上,可以說這么大的緩存,完全可以滿足大多數用戶的日常使用。
實測從主SSD拷貝文件到NM800,23GB多文件平均寫入速度為1.5GB/s,3GB單文件平均寫入為3.29GB/s。
由于以上測試均為借助綠聯擴展卡轉接,如果改為插入主板M.2 SSD硬盤插槽,外加X570-E的SSD導熱硅膠+散熱鰭片+南橋風扇散熱,實際讀寫速度將有更好的表現。這款雷克沙NM800,無論從做工品質,還是讀寫性能、溫控表現,在PCIe4.0協議的NVMe SSD中都很出彩,非常適合有條件的臺式機、筆記本用戶擴容、升級。
下面終于來到大家更關注的主題,如何借助軟件實現快速SSD對拷。首先,你需要安裝由傲梅出品的一款軟件:(傲梅)分區(qū)助手,注意選擇專業(yè)版,該軟件無收費項目,通過我的多次測試驗證,比我去年給大家推薦的ATI還要便利,如果說ATI2021是四星級,分區(qū)助手我給五星。
【第1步】啟動分區(qū)助手,點擊左側或上方圖標欄的“克隆硬盤”,彈出下圖窗口,第一步選擇列表中的“源硬盤”,接著選擇“目標硬盤”,大家注意看引導文字,看清盤符對應的SSD名稱就不會出錯。像我之前給雷克沙NM800做初始化時,特意給他命名也是為了方便準確選擇。
【第2步】在接下來的選項中可以自定義硬盤分區(qū),默認“讓分去適應整個硬盤的大小”這一項,這時,即使目標SSD和源SSD大小不一致,也可以“等比例縮放”分區(qū)容量;而選擇右側的“調整此硬盤上的分區(qū)”,則可以給你更多目標硬盤的自由度,前提是自定義分區(qū)容量要大于已有文件容量。
可以看到,無論目標硬盤的容量比源硬盤大還是小,只要最終各分區(qū)的數據占用小于分區(qū)容量,都可以輕松實現“自適應”克隆。比如1TB對拷到2TB,2TB對拷到512GB等等。
【第3步】上一步設置好之后,基本只需幾步“確認性質”的步驟,即可完成全部設置。文字部分大家可以在實際操作時自己確認。如下圖所示,點擊“完成”(1),就可以選擇軟件界面的“提交”(2),準備好執(zhí)行“硬盤克隆”了。
【第4步】點擊提交后,彈出“等待執(zhí)行的操作”體式狂,這一步也是讓用戶再次核實源硬盤與目標硬盤,要知道你萬一選錯了,那就是血的代價啊,一定不要馬虎,再檢查一下。
【第5步】點擊執(zhí)行,彈出最后一個提示,一般選默認的“重啟進入PE模式”即可,點擊確認之后,系統將會自動重啟。
【第6步】之后系統將會自動進入Windows PE界面,并打開分區(qū)助手提示操作進度。像我的1TB SSD to 1TB SSD對拷進程,只持續(xù)了15~18分鐘左右,就已經提示完成了,無需有人值守,倒數讀秒后自動重啟,隨后就會正常進入Windows10系統。
此時,SSD對拷就已經大功告成,此時SSD1的C盤(系統盤)、D盤兩個分區(qū),已經被完整克隆到雷克沙NM800 1TB SSD分出的G盤(系統盤)、L盤兩個分區(qū)(圖中其他分區(qū)也是從源SSD克隆出來的ESP、MSR分區(qū),ESP涉及到UEFI分區(qū)引導,二者在文件管理夾中不顯示,小白無視即可)。
不止是形式上被克隆,而且是功能上被克隆,如此克隆完成之后的雷克沙NM800 1TB,已經成為源SSD鎧俠SE10的“孿生兄弟”,除了整盤容量有那么幾十GB的差別,其余如系統數據、軟件數據、文件數據全部相同。此時將雷克沙NM800和擴展卡插入另一臺電腦的主板PCIe插槽(如下圖的微星X470憑條),就可以直接通過該SSD啟動一個和源電腦完全一樣的系統了!
只需一塊PCIe擴展卡,再安裝一個一個傲梅分區(qū)助手,在windows10界面(目前還未測試win11是否可行)簡單點幾下,等它進入PE界面自動運行十幾分鐘,就能輕松完成SSD對拷/克隆,一個SSD變成2個功能數據完全一樣的SSD(SSD總容量可以不同)。
SSD讀寫越快,克隆過程也就越快,所以當然是7400MB/s讀速的雷克沙Professional NM800更好用。能選PCIe 4.0,誰還退而求其次喲。
總之,一個奇妙的提高裝機效率的裝機方法就這樣誕生了,你還不牢牢地把握它?
我是筆點酷玩,如果你對這一種克隆方法還有疑問,可以寫在評論區(qū)哦。希望這種方法可以實實在在的幫到大家。#硬盤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