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vv,亚洲第一成人在线,亚洲成人欧美日韩在线观看,日本猛少妇猛色XXXXX猛叫

新聞資訊

    肅的主播不能少一個專業的麥克風,尤其是唱見和樂器演奏類主播(當然關注這種主播的觀眾看臉的也不在少數),自己的聲音有沒有好好地傳達出去呢?Blue現在有個更醒目的方法告訴你:Yeti X麥克風自帶嗓門探測器……

    像上面這么說有些玄乎,實際上就是Yeti X對輸入增益,也就是麥克風所探測到的聲音大小有了更顯式的表明,它在自己的音量旋鈕周圍設置了一圈LED燈作為標識,可以讓你不用盯著電腦屏幕的監控條來檢查自己這端是否在正常輸入聲音。音量旋鈕本身也可以被按下,單次點按是靜音,長按兩秒的話可讓旋鈕模式在音量調節和語音音樂混音平衡之間切換,后者想必很多高端游戲耳麥用戶都很熟悉,就是chatmix一類的東西。

    此前在羅技Pro X耳機上出現的Blue VO!CE當然也在Yeti X上出現了,這個調節選項詳盡的麥克風EQ設置功能方面和Pro X耳機的類似,可以套用預置的名人選項,也可以自己錄聲音然后反復微調直至自己理想的狀態,保存成不同的配置方案以隨時一鍵切換。

    此外,Yeti X也升級了自己的麥克風陣列,現在它具備心形拾音(麥克風正前方)、全向拾音(360度)、雙向拾音(前方和后方),以及立體聲拾音(左右兩側)四個拾音模式。

    因為換用了USB-C接口,Yeti X現在不光可支持Windows/macOS,也能在安卓手機上使用,對那些喜歡在手機app里展示唱功的人來說是個絕好助力,更關鍵的是它還不是特別貴,至少比Yeti Pro便宜不少,170美元的售價也差不多能進入一般人的心理接受區了。

    一、前言

    在2020年里,我一直忙于更迭攝影器材,同時系統學習剪輯和視頻類知識,第一就是關于數碼類產品的開箱分享和深度體驗,我想換一種方式,畢竟22周歲的年齡,何同學已經可以正面對話蘋果公司CEO,而我在10年前他這個年紀還在打著游戲。第二就是,因為作為汽車營銷活動公司的乙方工作人員,日常接觸最多也就是商拍攝影師們,而歷經了9年手持相機的拍攝歷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時候已經不愿意拿起相機拍攝照片了,也想換一換口味做做視頻。

    這次就專門針對于攝像、Vlog和視頻方面分享下自己的視頻工作室搭建,其實本質意義應該只能算一個視頻工作臺,具體設備、布光經驗我會逐一分享。

    視頻是個復雜的工程,遠比照片更加復雜,一臺多年前的老相機還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但是視頻拍攝可能還不如手機的質量。

    然而現在是個學生都有手機,隨隨便便都能拍攝出4K超清畫面 。

    只能說,時代進步太快了。

    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設備分享,包括主力拍攝相機和鏡頭系統、燈光系統、電動滑軌系統等、存儲設備和顯示器設備;第二部分則是經驗之談,算是拋磚引玉類型,包含了布光、相機鏡頭滑軌使用體驗,一些不太成熟但是很有幫助的心得。

    二、設備的淘汰和更迭

    主力拍攝相機和鏡頭系統

    設備需要更迭,是因為我之前手頭的這套5D3太古老了,拍照片我還能湊合用到十年,但是視頻方面幾乎不可用。

    2020年開年就開始關注視頻相機,對我而言,首選還是佳能,但是19年佳能相機糟糕的表現,差點讓我投奔到索尼的懷抱,無論是EOS-R還是EOS-RP,甚至是EOS-M6 mark2代,都遠不及隔壁的索尼和富士。

    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做視頻,索尼是個很好的選擇,最終讓我留在佳能的是佳能的RF鏡頭系統,另外我一直在意佳能的1.2系列軍團和移軸軍團,這是兩個相對小眾的鏡頭領域系列,但是可能就是因為喜好吧,更換索尼富士尼康意味著放棄。

    從20年開始,佳能就為新品R5一直鋪墊,作為跨時代的視頻機器,8K這個宣傳參數意味著高昂的售價,但是發布會公布售價后,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是真的震驚了,在R5和R6中徘徊了許久,我最終還是選擇了R6,要問為什么,哈哈,當時預算不夠唄。

    于是從賓得更換到佳能的第八個年頭,我成功在第九年繼續成為佳能的用戶。

    這套設備是線下找朋友拿的,電商渠道,預約了一個月也沒給我發貨。

    新老系統的交接與合影,機身小了一圈,鏡頭大了一圈,別問問什么,問就是EF系統變焦頭都是F4小光圈。

    成色伊拉克戰損的5D3一套找了熟悉的經銷商1W全套收走了,發揮了最終余熱。

    R6是個很均衡的機器,雖然比不上R5全能,但是視頻參數第一次給了實用規格,4k 60幀,1080P 120幀,clog 422,雖然過熱這個問題一直被廣大消費者詬病,但是我拍攝了很多4K50幀素材都沒有發生過熱現象,畢竟我們不需要長時間記錄。

    對我來說RF系統頭重腳輕才是最大不適應,雖然這個對于廣大索尼用戶來說可能早已習慣成自然。

    其次是R6沒有肩屏,這點拍照特別難受,畢竟我用了差不多8年肩屏單反,這點適應需要時間。

    視頻拍攝中常用的焦段就是24-70,超廣角RF15-35輔助,我還保留了佳能的50 1.8STM,原因是這支鏡頭摔過,賣不上價,送人也送不出手,就留下來了。

    RF鏡頭的控制環設計很有意思,我自定義為了色溫調整,拍視頻拍照片都可以使用,相對按鈕和觸控進菜單設置,更方便。

    另外一只鏡頭則是我心念很久的老蛙24 F14廣角微距,俗稱老蛙神鞭,不過我當時買的時候只有EF卡口,需要通過轉接環轉接。

    老蛙是一只全手動鏡頭,雖然光圈非常小,但是景深并不深,如果你是用于拍攝視頻,視頻版本更合適。

    雖然鏡頭前段內置了LED補光燈,但是實際拍攝中你還是需要一只至少300W的LED燈(如果你的相機具備雙原生ISO,那么預算可以下調為60W的LED補光燈)。

    從我日常拍攝和分享的內容來看,90%的內容幾乎可以用一只RF24-70打天下,老蛙神鞭對于拍攝環境要求特別高,很多時候僅僅是用于增色。

    關于相機系統的一些小附件

    因為要同時兼顧拍照和視頻,方便上穩定器和其他設備,巔峰設計的快拆肩帶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另一套奧林巴斯也是巔峰設計的快拆肩帶,用起來很舒服。

    同時為了未來升級系統,舊設備有更好的賣相,我增加了一套碳纖維貼紙。

    燈光、電動滑軌系統

    我用了兩支LED補光燈,來自南光的Forze 300,以及南冠的FS300,均為單色溫5600K版本。

    理論上補光燈應該用同品牌同色溫同型號的,但是南光Forze 300是LED中價格相對偏高的,雖然質量也很好。

    南冠和南光其實是一家,目前B站UP主對比過兩套型號,光差異并不大,最大的差異在于南光Forze 300電控箱是分體式設計,更方便打頂燈。

    南光Forze 300燈頭僅有散熱風扇和LED燈珠,上頂燈打光對于架子壓力會小很多,而且分體式設計的電控箱更方便調整功率。

    電控箱菜單是中文好評,同時也具備一定特效光效果,拍視頻用起來很方便。

    南冠FS300的設計風格和Forze 300接近,就是體積上更大一些,畢竟采用了一體式電控的傳統設計,成本也做了一定降低, 性價比更高。

    散熱設計也是和Forze 300差不多,底部可見的部分則為集中到一體的電控箱部分。

    和南光Forze 300接近的旋鈕操控區域,不過南冠FS300多了一個外置保險絲裝置,方便更換。

    南光Forze 300的和南冠FS300最大的區別在于LED的封裝形式不同,理論上燈光質量會有區別,但是實際使用中完全可以混合使用,肉眼很難看出來區別。

    無論是視頻還是圖片拍攝,燈光都是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甚至要超過相機本身。

    專業的攝影燈和照明用的燈具最大差距在于顯色性,前者顯色指數一般都非常高,這樣才能最大化還原物體本身的顏色,如果只用傳統燈具照明,物體甚至連原本顏色都無法還原。

    Forze 300和FS300的顯色指數有細微差別,前置CRI數值為98,后者數值為96,都屬于高顯色范疇LED燈具。

    電動滑軌來自于威陀,長度70cm,我購買的時候帶了一套輔助支撐系統和追焦配件,但是后續使用中這兩套系統太繁瑣了,前者無法舍棄,但是后者我只用過一兩次,就收起來了。

    關于追焦可以手動運用液壓云臺,相對繁瑣的追焦配件,要方便的多。

    回到威陀這款電動滑軌,碳纖維結構,整體輕便的,極限承重10KG,對于輕量化的全畫幅微單系統來說輕而易舉,就算上電影機,也可以沒有壓力的。

    如果不考慮電動模塊,手動的威陀依托阻尼飛輪也可以完成絕大多數拍攝場景。

    電動模塊做工很不錯,全鋁合金,就是磁吸部分吸力有點偏弱,使用中容易碰掉砸到地上。

    從對滑軌要求最高的老蛙特種鏡頭使用來看,威陀的電動滑軌穩定性表現很不錯,整體使用趨向平穩,另外設置滑軌運動方式利用控制器就可以實現,無需開啟APP,很方便,就是菜單全是英文這點不是很友好,熟讀說明書后才能掌握

    對我而言,電動滑軌的最重要用途就是搭配老蛙24 F14這支特種鏡頭使用,用以實現最平滑的特殊視角場景。

    顯示器設備和存儲設備

    因為之前是考慮過用win剪輯,同時win對于4K分辨率支持感覺不是特別友好,所以顯示器一直用的兩臺2k分辨率顯示器,熟悉Mac的人都知道,蘋果對于1080P和2K顯示器支支持不是很好,無法輕松開啟HiDPI,導致字體圖片都偏虛。

    我現在主力剪輯設備還是我那臺19款Macbook Pro,FCPX顯然比PR使用上更友好,所以結局就是,我需要更換顯示器。

    這兩臺2K顯示器表現還是很不錯的,這個鍋是蘋果的,雖然可以后期通過技術手段讓Mac實現強制2K分辨率的HiDPI,SW270C本身也可以編輯4K素材,但是我還是選擇了4K顯示器。

    新的顯示器我目前只選用了一臺SW271,專業性上依舊保持了SW系列一貫的廣色域和10bit位深,色彩出廠調教精準。

    SW系列也自帶遮光罩,可以降低屏幕反光,保證顯示器的色彩和清晰度。

    遮光罩還可以豎構圖放置,這也是專業顯示器才會見到的配置。

    視頻拍攝方面我第一次嘗試用的是5D3,畫質稀爛;第二次嘗試用的R6的H264編碼直出420 8bit規格拍攝;第三次就直接上log拍攝了。佳能的CLOG,是422 10bit,所以升級本身是10bit面板的SW271也是意料之中。

    關于專業顯示器和電競顯示器之間的區別,也順帶聊一聊,為什么專業顯示器價格這么高高在上。

    電競顯示器主要亮點是高刷新率、HDR以及為游戲優化的顏色,目前在帶寬極限的情況下,具備最高4k 144hz高刷新率。

    但是帶寬是有限的,8bit位深面板和10bit面板所需的數據量也不一樣。

    顯示器的位深是指什么呢?用8bit位深面板為例,最就是用一個長8位的二進制數來表示RGB通道中的一個,也就是有2的8次方256種,3個通道就是256的三次方16777216種顏色,這就是常見的1677萬色的由來。

    這個1677萬色也就是80后最熟知的真彩色,諾基亞HTC時代常見的宣傳話語。

    10bit位深就是2的10次方,RGB三個通道就是1024的三次方,也就是1073741824種,10億色。

    這個數據量增加是巨大的,所以電競顯示器不可能用10bit面板,因為沒有必要。

    但是涉及到拍攝和視頻,這就要討論起照片和視頻格式所蘊含的顏色信息量了。

    以照片為例,RAW可以無損保留照片的所有信息,你可以理解為數字底片,目前RAW顏色信息一般在12bit和14bit。

    以視頻為例,常見的422 log模式顏色信息一般位10bit,壓縮的RAW視頻格式則和照片中的RAW位深差不多,最高也有16bit。

    不過對于內容創作者,用log拍攝已經是是給足了面子,log的10bit位深,已經能帶來很不錯的畫質了。

    色深方面,專業顯示器和電競游戲顯示器就拉開了成本差距,成本自然會有差距。

    另外兩項重要參數是色域和色彩準確度,前者就是指顯示器能夠展現的色彩豐富程度的范圍,色域決定范圍,位深絕對顏色的細分程度。而色彩準確度意味著你能最大精準化調色。

    SW271的色域數值為100%的sRGB,100%Adobe RGB,以及92%的P3,對于視頻拍攝、圖片后期處理,都可以很好的覆蓋。

    存儲設備

    存儲設備我主要是以雷電三拓展塢的LaCie 1big Dock為主,另外還有幾塊SSD固態移動硬盤,前者未來服務于Mac mini,(M1芯片的Mac mini 剪輯H265編碼不卡頓,現在用Macbook Pro剪輯H265編碼的CLOG還是需要轉代理),后者主要服務于我現在的Macbook Pro。

    LaCie 1big Dock內置了一塊16TB的希捷酷狼 Pro機械硬盤,同時作為雷電三的擴展塢,多出了倆雷電三接口、一個USB3.1 gen2 規格的接口,同時可以輸出一個DP接口,以及一個SD卡插槽(支持SDXC)。

    和16GB 256G固態的M1 Mac mini搭配起來應該會比較般配。

    內置的機械硬盤讀寫速度為260MB每秒,我實際測試中H264編碼的420 8bit 4K 50幀視頻素材,可以流暢實時預覽,以及隨意拖動素材,并沒有遇到卡頓場景。

    考慮到4k拍攝素材規格都很大,16TB看似容量很夸張,但其實用不了幾年,我目前1TB的固態移動硬盤,只存放了三四個資源庫,以及vlog拍攝素材,已經占據了400多G空間。

    至于Macbook Pro搭配的則是一塊LaCie Rugged SSD和三星T5固態移動硬盤,可以直接將資源庫和項目丟進固態移動硬盤里剪輯。

    麥克風和其他設備

    麥克風設備來自舒爾的MV51,在blue yeti大雪怪和舒爾之間還是選擇了MV51,這個選擇就沒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了,朋友用了感覺挺好。

    在看了諸多評測和推薦后,我放棄了無線麥克風和機頭麥克風,主要是我拍攝多是后期配音為主,所以大振膜電容更加適合我的場景。

    其他設備就簡單聊聊了,包含了一塊巨大的黑色吸光植絨布,一塊折疊綠幕,兩個不銹鋼燈架,兩個傘式折疊柔光箱帶網格格珊,尺寸分別是直徑70cm以及70X120cm。

    之所以選擇傘式柔光箱還是因為方便收納,畢竟書房空間實在是太小了,平時不拍攝的時候還兼顧剪輯,無法像那些家境貧寒的UP主,有非常大的空間可以拍視頻。

    三、布光拍攝經驗之談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微單(專微)相機的拍攝格式。

    關于分辨率和碼率都不用說了,能上4k就上4k,能開最高就開最高,為什么在目前顯示器2k還未完全普及的場景下我推薦4k拍攝呢?

    4k拍攝唯一的壞處就是素材占體積,但是優勢更多,在4K輸出為1080P分辨率的場景下,細節表現會比1080P拍攝輸出更強,另外4k素材還可以在后期輕松裁切、后期防抖也更有優勢,在如今機械和固態硬盤大幅度降價的今天,拍攝4K并不是太大問題。

    無論是佳能還是索尼和富士,log拍攝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門檻,佳能是clog,索尼是slog,富士是flog,log是為了盡可能保留更多高光和陰影細節的拍攝方式,對于我們這種初學者來說或者相對比較業余和隨意剪輯來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log拍攝后期套一個官方還原lut,自己調整下對比度飽和度和色溫。

    這次主要還是來聊聊布光方式,畢竟疏通同歸,拍照和視頻布光差異性不是特別大,而在后期和剪輯拍攝上,照片和視頻差異性就挺大的。

    單燈

    很多場景中單個燈就能搞定,前提是拍攝的物品相對較小,巨大的柔光箱從頂部可以全方位覆蓋。

    單燈場景多以高角度光源為主,我在自己的兩個書桌間又搭建了一個拍攝臺,背景一般用黑色植絨吸光布或者綠幕,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后期工作量,等技術熟練了或者有機會更換工作室,我再考慮更進一步改變拍攝方式。

    這種高角度布光要考慮的是柔光箱足夠大,另一個是燈功率足夠高,最后一個就是燈架足夠結實,以及加配重。

    打頂光我偏向使用南光Forze 300,原因自然是輕便和方便調整。

    這種頂光還常用于老蛙鏡頭的拍攝場景,老蛙鏡頭是極其吃光的設備,300W也只是剛剛好夠用,R6拍攝,在快門1/100,光圈F16的場景下,ISO也經常要開到1600左右。

    單燈場景我拍攝過這些:

    老蛙配合電動滑軌拍攝CPU安裝、拍攝機箱內部的場景。

    或者干脆就是一個稍小范圍的場景拍攝。

    雙燈

    雙燈是最常見的場景,最為簡單粗暴的布光方式就是直接雙雙對著天花板漫反射,產生的光源很柔和,這種場景下其實效果也還不錯,但是漫反射損失較多,而且不能精確控制,最重要的是墻壁顏色需要為純白色,不然就反射出其他顏色。

    比如拍攝桌面,就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

    從拍攝效果來看,雖然兩盞燈顯色指數稍有差異,但是實際拍攝也沒出現太大差異,至少肉眼是分辨不出來的。

    雙燈對著天花板漫反射下我也用相機設置在5600K色溫下,拍了一張靜態圖片,就這個效果,是不是覺得閃光燈也可以丟一邊了。

    我推薦的是以下這兩種布光方式,也是我嘗試了后很不錯的布光方式。

    第一種布光方式常用于俯拍,這種布光需要考慮相機和拍攝位置,不太方便用頂光,因為頂光會干擾相機,這種場景下我們要改變主光的角度。

    主燈為南冠FS300,輔燈為南光Forze 300。

    負責主光柔光的是一盞70x120cm的長方形柔光箱,這個柔光箱越大越好,但是大了也要考慮地方和收納空間,所以各位按需考慮吧。

    負責輔光柔光的是一盞70cm直徑的十六角柔光箱,這個柔光箱同樣也是越大越好。

    頂部我則是架設了俯拍機位,一只50mm定焦負責高角度俯拍。

    為什么要用50mm定焦,因為對于俯拍來說,越廣角邊緣越奇怪,畫面邊緣會很不自然,當焦段拉到50mm之后,拍攝畫面邊緣看起來就舒服很多了。

    另一方面來說拍攝高度越高越好,我這基本升高到2.4米左右高度了,對于燈架和桿子壓力很大,所以我用了一直輕便的定焦頭替代變焦頭拍攝,也方便調整畫面,減輕壓力。

    用手機藍牙連接相機,用于監控拍攝角度的調整,以及開啟或者終止拍攝。

    另外我后期計劃用一根視頻線連接上圖左側的便攜顯示器,用以充當監視器,畢竟藍牙連接拍攝視頻延遲夸張到離譜,這樣可以隨時看到畫面方便調整。

    這是俯拍角度下的畫面,是不是看起來很舒服。

    第二種布光方式也是最常用的,適合展示畫面,后期加旁白配音。

    比如我搭建的桌面經常用來當背景,尤其是顯示器壁紙作為五顏六色斑斕的背景,打光是需要技巧的。

    這里南光Forze 300依舊充當作為頂光,光線一定要垂直,主要是照亮被拍攝物體后面的區域。

    而被拍攝物體,需要另一盞燈打亮主體,同時為了避免光打到顯示器上造成反光,我們需要格柵將光線控制在主體位置。

    增加了格柵的柔光箱。

    這樣屏幕不反光,被攝物體也足夠亮。

    以上布光場景中,兩盞燈色溫幾乎一致,沒有出現奇怪的色溫偏移現象。

    四、成品展示&老蛙拍攝靜態樣張

    最后放上目前做的兩個產品展示評測,以及一些老蛙鏡頭拍攝的靜態圖片,我個人感覺還是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

    小巧有顏值的ITX辦公主機,喬思伯BO100裝機體驗

    價值7000塊的雷電三桌面硬盤使用起來是什么感受?

    老蛙還是很有意思的,就算是靜態照片也蠻好玩的,只是視頻方向的表現會更震撼一些。

    老蛙拍攝奧林巴斯EM10 Mark3傳感器。

    拍攝1:43的小尺寸BMW mini小車模。

    拍攝復古音箱的中高頻單元。

    拍攝樂高路虎的內部駕駛結構。

    深入拍攝樂高路虎減震結構。

    不一樣角度拍攝Macbook Pro。

    五、寫到最后

    不要讓器材限制了你的創造力。

    目前性價比最高的拍攝器材除了手機外,就是索尼的A6400搭配適馬鏡頭了。

    而補光燈在不考慮老蛙這種特種鏡頭的場景下, 60W功率的LED燈就能滿足最低需求。

    至于剪輯器材,除了手機外最方便的就是蘋果的Mac mini了 ,fcpx上手輕松容易,特適合初學者。

    而滑軌可以選擇手動非電動模塊,成本也能進一步下降。

    至于麥克風,國產無線麥克風也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

    希望大家都能在拍攝視頻的同時不忘初心,在這股全民皆視頻的浪潮下各取所需。

    有問題評論見。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