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我是波導終結者。
最近內存和SSD越來越便宜,性能也越來越高,512G乃至1T的NVME甚至開始逼近SATA SSD的價格,而性能卻是其好幾倍。
那么,現在如果整一塊讀寫速度3000MB/s左右,512G或者1T的NVME,合適嗎?是浪費,是超前,還是能馬上派上用場呢?我們一起來試試。
長久以來一直有著把電腦機箱到底是放在桌面還是放在桌下的討論,其實現在來說幾乎組建一套性能不打折的小機箱逐漸成為大家熱愛的對象,而且現在ITX板子越來越受歡迎的情況下,小機箱逐漸也成為了主流的選擇,加上ITX小板的狂熱粉呢,這次裝機就真的像我標題說的一樣! 桌面我做主!
先曬張我的全家福,機箱選的NZXT MANTA,這款ITX機箱到手才發現真的是不小,NZXT這款MANTA我仔細觀察了它的構造,其構思就是要做一款支持ITX板型的“大”空間鋼炮,居然支持240冷排安裝,整體上散熱布置的相當到位,所以我毫不猶豫的選了它。
機箱選定接下來就是選“大腦”了,我選的是AM4平臺的AMD Ryzen5 2600X和B450I GAMINGPRO AC主板的優惠套裝,在2018年的很長一段時間內Ryzen5 2600X和各種型號的B450主板所組成的優惠套裝真的是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叱咤風云”了,現在選AMD已經談不上是狂熱粉的所作所為了。一年多的時間從人見人煩變成現在的“網紅專用”AMD經歷了怎樣的“夢境”?而此次剁手Ryzen5 2600X和B450I GAMINGPRO AC主板的優惠套裝也是覺得很自然,毫無“抬不起頭”之感。
B450I GAMINGPRO AC主板17×17的身段,主題配色依舊是經典的紅黑配色,不過格局和以前的ITX板子不一樣,芯片組被放到了WIFI天線接口后面、顯卡插槽緊挨邊緣,主要接口都集中在頂部一側,CPU插座和內存、PCI-E插槽的距離充足。像24pin、SATA、USB 3.0/USB 2.0那些接口在一些豎立正置布局的ITX機箱里插拔的時候真方便。CPU供電8pin放置在了CPU供電單元旁,MANTA的走線口相當科學,是真的能做的很隱形的背線。
SSD的選擇“小鋼炮理念的詮釋”東芝原廠RC100 240G NVMe 2242固態,你可能會覺得SSD現在都白菜價了還有什么好選的?其實如果仔細看看SSD的電商綜合報價大家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的掉價SSD都是SATA速率的產品,即便是M.2接口的只要大跳水的也都是SATA速率的。市場上的固態硬盤簡單來說共有SATA、PCIE、M.2和U.2四種接口類型。具體到協議上來說又能分為上層協議和傳輸協議,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可以用下圖來表述?,F在看不懂不要緊,這篇文章就是圍繞這張圖來細細解讀,力爭讓大家都能明白其中關系。
東芝發布的此款只有一顆芯片的RC100 NVMe固態硬盤,使用主控與閃存融合單芯片封裝設計,使用M.2 2242迷你設計,能夠安裝到當前幾乎所有電腦當中。相比傳統固態硬盤需要經過DMI通道和SATA控制器多層中轉,使用NVMe協議的RC100可以直連CPU,并且無需專門安裝驅動程序就可以作為系統盤使用。
RC100 NVMe固態硬盤雖是東芝原廠打造,但是東芝畢竟是站在存儲業界頂端的廠商,他們對零售市場始終沒有100%的投入精力,從RC100的包裝上就能窺見一斑,并沒有因RC100是新品而做出太多的裝飾,還是簡單的一套量產包裝搞定了。
單芯片的東芝RC100(64層堆疊3D TLC閃存)支持NVMe協議中最新的HMB特性,4K隨機讀取性能比貴它一倍以上的三星960Pro 1T(48層3D MLC閃存)還要高:3D閃存的堆疊層數一方面是工藝先進程度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存儲密度水平。東芝64層堆疊的3D TLC閃存,單個晶粒的存儲容量達到了512Gb,8顆閃存晶粒連同主控一同封裝為一體,實現了單芯片最高480GB容量的NVMe固態硬盤RC100。
一個SATA缺口的M.2固態硬盤通??梢钥隙ㄊ褂昧薔VMe協議。但是兩個缺口卻不能作為判定SATA協議的依據,因為兩個缺口下也能支持PCIE傳輸協議,常見的M.2固態硬盤分為一個缺口(M Key)和兩個缺口(B Key)兩種類型。下圖中從上到下分別是東芝饑餓鯊RD400 NVMe固態硬盤、東芝Q200 240G M.2固態硬盤和東芝RC100 NVMe固態硬盤,分別對應PCIE NVMe、SATA AHCI、PCIE NVMe接口。也就是說,兩個缺口的M.2固態硬盤既有可能是NVMe協議,也有可能為SATA協議,而只有一個缺口(M Key)的通常只有NVMe協議一種可能。
RC100能有如此出色的性能表現,或許跟它支持的HMB主機內存緩沖特性有關。配合最新版本的Windows 10系統,東芝RC100可以調用38MB的主機內存來存儲提升性能所需的元數據。38MB容量雖然很小,但卻成了扭轉乾坤的黑科技,目前閃存原廠品牌中,東芝RC100是唯一一個應用了HMB技術的NVMe固態硬盤。RC100有多曼妙的身材?和2600X的CPU放在一起就看出來了,如此小巧的大小卻擁有240G的體量,東芝的黑科技就是這么讓人
總的來說一臺主機是否值得“小鋼炮”稱號,它的性能如何表現主要就是要看顯卡的戰術性能了。所以我此次選的顯卡也挺給力的,微星的RTX 2070 ARMOR 8G裝甲師。正面部分采用整體黑色加白色線條點綴的配色。整體顏色上比較低調,但是正面外殼棱角分明,基本上都采用了硬線條處理,也符合裝甲師這個稱號。RTX 2070 ARMOR 8G裝甲師采用的是大尺寸雙風扇設計,長寬高為330mm×155mm×50mm,長度相比一般三風扇的顯卡會短一些,不過高度相比某些小尺寸散熱風扇的顯卡要高,除了個別小鋼炮機箱安裝可能會出現問題之外在主流機箱中安裝可以說是隨心所欲了。而裝在MANTA里完全沒有問題。
金屬強化背板現在也已經是顯卡的標配了,微星RTX 2070 ARMOR 8G裝甲師的金屬背板將PCB板全部覆蓋住了,上面印有MSI和微星LOGO圖案。其實數一數背板上的螺絲數量就能知道這張RTX 2070 ARMOR 8G裝甲師的用料有多么下血本了。
B450I GAMINGPRO AC主板PCIE-3.0X16插槽。還加了金屬保護槽,除了加固插槽,而且還能夠防止干擾。單邊卡扣的內存插槽。
這么小的鋼炮,別的輔助散熱扇還沒選好,所以選用了一把Tt五彩鳳梨流光版CPU散熱器,這玩意直徑有點超乎想象,我的兩根幻光戟DDR4 3000 C15 8GB內存結果只能插上一根,無奈先這么玩吧,等我回回血再覓新寵。
MANTA的肚量確實不小,所有我所選的硬件都完成了無損安裝,MANTA的背線開口也挺科學的占兩個PCI槽厚度的RTX2070裝甲師裝上去雖不能說空間非常富裕,但至少是不算擁擠。
全數完成,蓋好側蓋,MANTA的兩側蓋都是金屬的弧面設計,所以透明處理也是需要有弧度的,那就不可能使用鋼化玻璃的了,所以MANTA的透明側蓋是亞力克的,全合上后整體效果還挺可愛的。
一次亮機,散熱器、內存、顯卡上都有原裝的RGB信仰燈效,MANTA的電源倉位置上也有白色LED的“MZXT”信仰字樣。
我這套緊湊型的桌面級小鋼炮完美的打造成功了!
系統安裝U盤的制作:好像至今很多玩家的系統雖已升級到WIN10,但是很多使用的還是五花八門的WINPE裝的GHO盜版操作系統。而實際上自己動手裝一個正版ISO的WIN10系統是很簡單的。首先上網搜“MSDN”在MSDN網站找到自己需要的系統版本(現在最新的是WIN10 1809版本)
系統ISO下好后用ULTRAISO軟件(需要注冊)打開剛下好的系統ISO,在軟件的啟動選項中點選寫入硬盤鏡像。
檢查一下指向的磁盤驅動器確定是U盤(需要至少8GB的空U盤)直接點擊寫入,這樣就等于軟件即將把下到的系統ISO寫入U盤了。這個過程看U盤性能大概在10分鐘左右完成。
將做好的系統U盤插在MANTA上用U盤引導就可以開始做系統了,RC100 240GB容量的分區我個人習慣常用軟件安裝一路下一步,所以C盤我預留的比較大,D盤就是一些下載的小東小西,只留40GB,E盤就要裝一些常玩的游戲,所以剩下的空間都給它了。如果這時再有一個480/1TB的2.5 SSD的話我會將RC100 240GB平分成兩個分區,再將2.5 SSD單獨做成游戲分區,豈不爽哉。
東芝RC100 240G M.2,2242尺寸,官方標稱讀寫1600MB/s、1050MB/s,單芯片設計主控未知,東芝TLC閃存顆粒,3年質保。DiskInfo中顯示的東芝RC100 240G信息,Win10系統默認就在NVMe1.2&PCIe 3.0x2模式工作。而在過去的M.2 2242規格未能流行主要是受限于PCB板面積不足以容納多顆閃存顆粒,導致M.2 2242規格的固態硬盤容量普遍偏小。而東芝RC100應用融合技術將主控緩存和閃存集成在一顆芯片當中,加上64層堆疊3D閃存的容量優勢,單顆芯片就能提供最高480GB海量存儲空間。RC100真的是做到了很多不可能的事。
首先理論性能測試,使用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和TxBENCH測試,這3個軟件都是最常用的SSD測試軟件(HDD機械硬盤也能測,但速度和時間慘不忍睹),軟件體積小,測試簡單快速,能夠讓用戶直觀地了解一個SSD的最優性能和狀態,測試主要項目都是持續讀寫、4K讀寫和多線程4K讀寫。東芝RC100 240G的CrystalDiskMark成績單,連續讀寫性能居然在AMD B450的ITX平臺上也能做的如此出色!
PCMark8的存儲測試是采用回放形式,模擬我們用戶日常硬盤的讀寫操作,最反應出實際性能,測試內容包含大型PC游戲、微軟Office辦公軟件、Adobe圖形設計軟件等具有代表性的軟件。東芝RC100 240G的PCMark8 Storage為4992,其實再高端的SSD撐死5000出頭,說明真實使用下的SSD區別不明顯,大家不要過于看重跑分,而更應該關注SSD性能長期穩定性、壽命和質保等因素。
總結:實話實說整套的小鋼炮配置采購下來是比一般的PC機裝出來要貴不少的,如果拋開價格的問題,個人的信仰是無價的,機箱和電源都是自我充值的信仰,第一次使用微星顯卡是個滿意的狀態,畫質與流暢度是不錯的。整體的使用感受還是很不錯的!AMD的崛起怕是勢不可擋了,裝機是件麻煩事,但是對于把一堆的東西成功裝起來是種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