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優化設備更新項目支持方式。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大規模設備更新專項資金加大對設備更新的支持力度。在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更新以及回收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將支持范圍擴大到能源電力、老舊電梯等領域設備更新以及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和安全改造,并結合實際動態調整。統籌考慮不同領域特點,降低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申報門檻,不再設置“項目總投資不低于1億元”要求,支持中小企業設備更新。相關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采取投資補助等方式予以支持,簡化申報審批流程,切實提高辦事效率。(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
有點“瘋”的工位,小編也想要!
“爆改”的風吹進了辦公室
“把公司當成家”
在不少上班族身上有了新的解釋
把工位“裝修”成家的模樣
從自費買人體工學椅、豎屏顯示器等科技硬裝,到花草綠植、公仔手辦等休閑軟裝,再到配置養生壺、便攜茶具……“爆改”風催生“工位經濟”。一年內逾千萬人在電商平臺網購工位裝修產品,上海、深圳等地工會還舉辦了“最美工位”評選活動,“同事說我的工位像三室一廳”“讓人不想下班的神仙工位”等話題閱讀量過億。
兩三平方米的格子間,占據了上班族超過一半的非睡眠時間。工位上的方寸之地,成了家以外的另一個棲息所,影響著職場人的工作狀態。
精心布置過的工位,被網友打趣:“職場人花式哄自己上班”“無疑是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微妙平衡點”“帶著一點向往美好生活的執著”。畢竟,成年人的情緒價值都是自己給的,不妨為工位這片“自留地”注入一點生活的煙火氣。
花幾塊錢在公司“耍大牌”
姓段應該怎么寫?
上班打卡不能段先生,不謝!
最近,“00后的工牌有種淡淡的瘋感”沖上熱搜。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年輕人將姓氏變成“陳住氣”“張工資”的諧音梗,更改工位牌。
工位牌要有“內涵”,工位上的綠植也要“討彩頭”。從“不蕉綠”到“萬事不南瓜”,既能觀賞又能吃的瓜果蔬菜,憑著諧音梗躋身“工位搭子”行列,讓越來越多職場人樂于為“愜意”買單,也為綠植等行業開辟了新市場,還有人將工位風格與性格分析掛鉤,視作員工畫像的參考依據。
來看看00后是怎樣“爆改”工位的——
有品牌市場部的員工,將名牌改為“朱隊友”,稱“已經懶得溝通了,你說晚上有太陽我都認了”,表達對職場中的無奈。
也有網友直接“躺平任嘲”,稱自己是“什么都不董同學”,并表示:“別問,問就是不會”,對自我的工作價值進行解構。
還有網友,利用00后的“松弛感”,為部門安排上“吳法為您服務”“張工資”,再配上表情包,形成獨一無二的工位牌。
在社交平臺上,熱心網友承擔起幫忙起工牌名的任務:姓潘,“潘高枝”;姓肖,“肖消氣”;姓黃,“黃恐不安”。
在這波“爆改”中,賽百味、可口可樂、科大訊飛等品牌也下場互動,借工牌梗收攬熱度與關注。
在工牌上,除了由姓氏演化的諧音梗,也有人用豬豬俠、嗎嘍等表情包反映工作心境,還有利用MBTI(一種人格類型理論模型),彰顯自己的人格特性,強調“我是E人,別跟我說話,不然我會暢聊到下班因為工作完不成被開除。”
“爆改”工位,有的人選擇自己動手,打印后膠帶粘貼或覆蓋在原有工牌上,不用重金投入,還能隨時更換。
也有人選擇打印定制工位牌。記者在電商平臺上查詢發現,定制工位牌單個成本在3元到10元不等。某官方旗艦店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支持定制工牌,內頁定制3元/張。
有商家推出工位牌定制服務,列出多個創意諧音梗工牌,價格根據尺寸大小、單面雙面不等,價格在21.9元到25.9元之間,買家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圖案姓氏及“發瘋”文案發給客服進行定制。
“爆改”工位背后是職場人的個性表達
年輕人熱衷于“裝修”工位,希望在單調的工作場景中,打造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特色小天地,這是一種職場解壓的有效策略,也是一種展示自我的個性化表達。
在傳統的職場觀念中,工位往往是冷冰冰的辦公桌與電腦的組合。如果你去一些互聯網公司,一進到辦公區,可能會看見這樣一幅景象:一眼望去,整齊劃一的格子間排列緊湊、布局精密,就像一個大型網吧一樣。它展示著企業的嚴謹和秩序,同時也給人一種壓抑、局促的感覺。
這樣的一方工位,盡管只有兩三平方米,卻是工作空間中屬于員工的一塊自留地。兩點一線的職場人,每天要工作很久,如果它單調乏味,難免會給人以枯燥沉悶的感覺。再局促的空間,精心裝扮后,也能變得溫馨、有趣。
現代職場強度高、節奏快,職場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抬頭看一眼工位上的綠植,或者看一眼喜愛的手辦,能帶來松弛舒緩的感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工位爆改”可以緩解職場焦慮,而“爆改”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展現個性,也是一個重新發現自我,確認自我存在感、價值感的過程。
現在的職場主力,不少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有很強的分享和展示欲。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精心裝修的個性化工位,不僅能在線下被同事“看見”,更能在線上平臺獲得廣泛的認可和共鳴。
因此,“工位爆改”的風潮,才會從一種辦公室文化,變成一種引發網友圍觀的網絡現象。“工位爆改”的展示現場,連接起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職場人,共同分享討論這份追求與熱愛。
對年輕人來說,“工位爆改”超越了審美層面。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改成什么樣子,而是改造的過程本身,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重新布局,更是個人理念與情感在集體環境中的巧妙融入。而改造后在公共空間的展示,進一步強化了職場人的身份認同與自我價值感。
年輕人“爆改”工位在追求什么?
年輕人為何如此熱衷于這種改造呢?從心理層面分析,這種改造滿足了年輕人對于個性和自由的追求,也展示了他們在探索一種獨特的工作美學。在快節奏的現代職場中,他們渴望通過個性化的方式來釋放壓力、尋求慰藉。在他們的心中,工作不再是簡單的謀生手段,更是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因此,他們開始關注工作環境對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響,希望通過改善工作環境來提升自己的工作體驗和幸福感。
當然,這種變化也帶來了一些爭議。有觀點認為,花費巨資裝修工位完全沒有必要,過于個性化的追求可能會影響團隊協作。在筆者看來,年輕人的爆改風潮,正是對傳統工作模式的反思和挑戰。每個人對工作的理解不同,需求和價值觀不同,對工作環境的追求自然也不盡相同。不必宣揚“把工位當家”,也不必輕言“好不好”“值不值”。要知道,愛具體的人,勝過愛抽象的人;愛工作本身,勝過愛工作的表面形式。因此,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鼓勵他們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也關注團隊的整體利益。允許在共性中存放個性,這是現代職場文化的題中之義。
00后“爆改工位”走紅
職場應該看到什么?
“爆改”能展示年輕一代的個性無疑,但看到個性更要看到需求,個性工位背后的職場環境問題需要更多人推動改變。
硬環境是一方面。傳統格子間環境陳舊、布局死板,工位的工具屬性明顯。初入職場的大部分年輕人,很難在短時間內接觸到核心工作,在格子間內從事基礎性工作,常有“被工具化”的感覺。人類學家項飆曾提出“附近”的概念,將“重建附近”作為對當下年輕人的一種建議。所謂“附近”,是指個體對周邊環境和周邊人際關系的認知,而“重建附近”則是呼吁個體在無法改變整體性環境的條件下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生活。
對標年輕人的“爆改”之路,工位何嘗不是一種“附近”?從生機勃勃的綠植到亞文化相關的手辦和小卡,甚至當“焦綠”成熟,與同事的分享互動也成為“附近”的一部分。小范圍的工作環境改造其實是一種情緒出口,讓被灰白色格子間和統一裝潢辦公區壓抑的自我重新生長起來。
因此,被“爆改”的工位不應當只被視作個性的代名詞,我們更應該看到其背后被忽視的職場環境需求。千篇一律的格子間難以滿足“打工人”的工作情緒需求和社會交往需求,工區環境的優化不能僅靠年輕人的“一腔熱血”,更期待一場自上而下的“全面爆改”。
軟環境問題更需要重視。《2024年Z世代職場心理健康報告》顯示,約70%的受訪者曾因職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晉升困難、內卷壓力、性別歧視等問題成為困擾年輕人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職場軟環境息息相關。
7月正值入職高峰,“如何快速融入團隊”“五步教你和領導打好關系”等話題熱度頗高,年輕人對職場軟環境的焦慮可見一斑。有網友戲稱入職是一種全新的“開盲盒”體驗,團隊氛圍如何、同事關系是否和睦、領導好不好相處,這些因素在入職之前全憑想象,入職之后又亟待適應。
由此看來,職場軟環境的改變任重道遠,不妨將“爆改工位”的走紅作為起點,推動建立更為平等和開放的職場關系。
(綜合:澎湃新聞、人民日報評論、新聞大連、中青報、中國新聞網、上觀新聞、潮新聞、濟南時報等)
來源: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