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設備受影響,win10終止服務。ubuntu20.04操作系統,05年開始使用,一用就是18年,愛不釋手。非常符合現代人學習跟進的操作系統。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款系統,是另一個系統。這款系統我是從6.0開始用的,應該是06年開始一直用到現在的23.04。我的電腦現在裝的是版本,大家看一下是多少。
這個設置和windows不太一樣,之前可能用xp、win98、xp收費是2000,win102005、win102008,加上現在win7、win8.1、win1011不太一樣。它的設計跟蘋果電腦和華為電腦的系統比較類似,因為現在國家推存信創電腦,所以看到系統麒麟中標麒麟,還有華為電腦。
大家可以看到整個操作系統界面交互體驗比較類似。首先從左下角進來看到的是可以找到一些比如app,系統自帶的包括驅動、一些工具,工具里面有磁盤分析器還有備份之類的密碼工具,加上一些小游戲,還有一些軟件更新。
再往下面看一下,這是我裝的,在很早以前基本上windows上面是沒有太多這種軟件的,因為現在是國家進行的安全可新創化,那些新創的軟件也是基于linux內核做的,所以騰訊公司和其他公司也就開始慢慢的去支持這個系統。
像這些日常的騰訊會議、微信,還有一些開發部工具,還有一些測試工具,就是apifox之類的,還有水庫工具,包括這些開發工具,還有htv傳輸工具,包括這些套工具還有officelab office,就類似于windowsoffice是一樣的,只是另外一個變種。
有很多office,到了ps、openoffice、麥克風office等等,還有其他的軟件。再看一下這些是連接輸入的工具,加上一些錄制視頻的軟件,還有topic遠程工具,都能看得到,包括這些軟件更新。
看一下,首先正常來說一般都會進到這個地方,就是設置,進到數字,然后會去看到一些跟網絡有關的,可以去連接一些網絡,當然網絡在這邊,可以看到一些浮標,有聲音的大小,還有麥克風,還有屏幕的亮度,還有藍牙打開,還有充電的設置,還有一些其他的設置,包括電池的這些東西,都可以在這邊能看到。
看一下這是wifi的東西,下面立了wifi全部出來,全部出來,這是wifi,全部出來,就是藍牙模式,網絡也是有限的人點,這里的時候其實可以設置網卡的地址,物理網卡的地址就是有線網卡的地址,可以這有身份,還有ipv4、ipv6,還有安全,這都可以弄完了。
可以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就是這個東西。可以看到這個東西,藍牙這個東西,可以看到這有很多的藍牙設備,包括周圍附近的設備基本上都可以搜索出來的,應該就在附近的這些藍牙設備,這樣基本上應該都能搜索到。
背景就是每發行一款系統的時候,桌面這里都會有一張默認的圖,出來一般不愿意去換桌面,因為一般默認也還行,也挺好看,就沒動了。可以看一些東西,一點背景就換,就可以看到了,也很漂亮,但是還是喜歡默認的,所以讓它回來,要回來,但這個也還行,這個也好看,所以還是喜歡用默認的圖片。
再看下外觀,外觀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白天是亮色的,晚上又是暗色的,所以使用標準可能會自動切換晚上的,白色的,要效果是暗色的,包括系統托盤,自動隱藏托盤,這些都可以看得到。
看一下通知,通知就是會有一些消息過來的時候這邊會有一些通知,包括其他東西,以前更新軟件從這里更新,后面可能類似就從這里snap這款軟件里面更新了,如果有東西記不住可以再去搜索,簡直都可以看得到的。
應用程序就是那些東西在這邊看到,裝這些軟件在這邊都可以看得見,都是有的。往下走,還有一些隱私,再看往下走,在線用戶狀態這邊有一些跟國外有關的賬號,可以說比較用的比較多一些的,這有共享。
看一下聲音,錄視頻的時候可能需要些聲音,所以這里會有一些聲音,在這邊是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在錄的時候聲音還是有用的,包括在揚聲器的,這個就都可以測試。
再往下看電源,電源已經充滿了,在這里看到電池,電源看到就是不掛起,從來不熄屏,這是弄這看屏幕的亮度,這邊是顯示器,顯示器的分別有的是1920乘以1080的,17寸的電腦就是17寸的外星人。
往下走,繼續往下走,看下這個東西,就是鼠標、鍵盤可以去設置,還有鍵盤的快捷鍵都可以,包括打印機,還有媒體黑打印機,還有色彩,可以看見語言區域可以選擇語言,因為現在在中國,所以選擇是語言,還有一些輔助。可能就是聽覺視覺的這種東西的,再加上用戶,可以借一些,因為這邊做開發可能會用大數據的有很多,otas、hive,其他的什么have two、連酒之類的可能借了些用戶。
繼續往下走,就是有默認的應用,這些東西都是默認的。繼續往下走,看下這個東西,就是時間的設置。看下系統的,這是關于我們,就是不管在,大家看一下打開手機,看下手機里面關于關于那一塊,其實就和這里是一樣,用的是臨時內核,這邊可以看到是電腦的名稱,還有內存是三十二g,是it七代的cpu,二點八乘以八核的,就是顯卡。
硬盤是固態跟機械的二五六加一個t的硬盤,操作系統裝的是二十點零四點六點lts,用了好幾年了,沒效升級。這個是窗口,記這個東西還有軟件的更新,這是軟件的更新,看一下這里,這里肯定會提示更新,但是其實不想更新,因為覺得現在二十點零四也還行,用來也挺方便。
跟他講一下,這就是軟件,整個軟件模塊就這里,如果想去打開瀏覽器,在這里打開,隨便輸入一個東西,比如輸入百度,就可以過來了,就可以搜索。再關掉這里,如果想打個命令,想去看見東西,比如as,看一下,它是沒有系統是沒有盤符的,只有文件夾,所以看一下這東西都可以看得見,包括看的東西。
所以就意思說現在在當前的路徑給wpw都可以看得見,要么看一下嘉娃的版本,因為開發這邊都可以看得見,看一下其他的版本,都可以,所以再看一下go,v s i m,看下go,開發環節,go,v,看一下,這是購的v e r s i,選,購裝的是一四一點二零點四的,開網鏡就都能看得見。
所以今天跟大家講,因為微軟的win10昨天發了個公告,將終止提供服務,也就是讓大家去過渡到win10和win10,win10和win10徹底停止,將會有二點四億的設備受到影響。如果大家是因為未來趨勢肯定是國產化了,可能大家在這后面的買了系統,包括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會看到這樣的界面,所以大家如果想玩五班,它只是其中一種,因為最早的可能會有很多那種紅帽之類的,federal、zero這些都很多的操作系統,反正我覺得這個是比較適合學生用的,也比較適合家用,所以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無斑路系統。
謝謝大家。
文 | 航通社,作者 | 書航
持續引發高度關注的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官方名 HarmonyOS,以下一律不做區分稱“鴻蒙”) 2.0 全量推送,開始揭開神秘面紗,人們終于可以實際使用到它。在演示中,鴻蒙讓所有大、小屏或不帶屏的智能終端合為一體,彼此連接,手表“借用”手機攝像頭拍照、手機正玩的游戲可以上劃“推”給平板等能力讓人印象深刻。
此后不久,蘋果 WWDC 發布了macOS、iOS、iPadOS 等系統的新版本,主要增加了一些為遠程辦公設計的功能點,其中不少功能是為了同時讓家中 n 臺各異的蘋果設備之間互相通訊而準備的,比如跨設備同步的“專注模式”、Universal Control 實現多設備間的無縫切換和協同工作、Airplay 可以投影到 Mac 上。如果算上之前發布過的隨航(Sidecar)、Mac 可運行 iOS 應用等能力,蘋果現在在跨設備之間的協同度可以說越來越高了。
華為在手機-其它自有大小屏-第三方智能硬件的“1+8+N”協同方面,如今已經做得非常到位,以至于可以將不同架構的操作系統統一在“鴻蒙”名稱之下,而不至于不協調。而蘋果仍然沿用對不同端、不同架構系統采用“xxOS”命名區分的方法,但設備之間的相互協同程度之高,也已經拉開其它廠商一大截。以至于有人戲稱 WWDC 是一次“很鴻蒙”的新品發布。
讓任務、數據和能力在你手中的不同設備之間自由流轉,是很多人心目中智能家居的一個必備功能點,但做到這一點其實很困難。不同品牌智能家電、手機、PC、平板之間的兼容性往往很差,需要很大努力去做中轉。
現在,情況好了太多。除了蘋果和華為之外,谷歌、小米、微軟+三星等其他廠商也各有各的招數。很多手機廠商開發了在 PC 屏幕上顯示手機應用和管理文件的功能,比如小米的 MIUI+、華為“多屏協同”、聯想 Lenovo One、微軟“你的手機”配對三星手機等。另外,還記得以前我們有個段子:
“是這樣的張總,你在家里的電腦上按了CTRL+C,然后在公司的電腦上再按CTRL+V是肯定不行的。即使同一篇文章也不行。不不,多貴的電腦都不行。”
如今“云剪貼板”也不再是稀罕物了。張總真的可以在他的不同設備之間共享復制、粘貼的內容了,還可以將在這臺電腦編輯到一半的文稿交給另一臺電腦,乃至讓不同員工一起參與編輯。
當前,跨設備互通的種種難題正逐一得到攻克,應該說這是終端配置(芯片+存儲)、網絡條件(WiFi+4/5G)、標準化(市場的優勝劣汰)等多重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硬件配置方面,過去孱弱的手機芯片只能勉強處理單任務或者假的多任務,跳到另一個應用就會白屏重開,以至于爭奪權限在后臺“保活”。這樣的情況無法支撐長期待機與其他設備相連,電池也會隨之告急。用以前的手機可能會形成一個習慣,就是不用的時候關閉藍牙和 GPS,因為耗電相當可觀。
手機自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初至今,一直是各種控制手段收束的終極節點,有它可以控制其它家電和穿戴設備,但沒它可真的不太行。它是一個“帶屏的萬能遙控器”,有的家庭可能習慣了用語音助手控制家電,但語音指令當前還不精確,并不如圖形界面直觀。而手表的屏幕顯然又太小,當然也不是不能用。電視機、電腦和平板都攜帶不方便。最終,還得是手機正合適。所以,手機配置上來了,多端協同也就有條件了。
在網絡條件方面,從 4G 開始,家用設備的通訊延遲就已經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了。所以在通信展、電子展上,你看到 4G 時代就有機械臂遙控的演示,5G 還有,頂多加上一個遠程開車。但是家庭 WiFi 和手機上網并不需要太大的流量;就算看視頻和玩游戲除外,但不同的設備可以單獨聯網,所以并不是說要手機開網共享給平板用。過去 5 年內新買的路由器已經可以搭建一個很不錯的智能家居。
而第三個方面標準化,則是至關重要的。在 2014 年“智能硬件元年”前后,出現過一些現在看來相當奇葩的產品,舉兩個例子:
一個超大,超沉,音質還不錯的音箱,不能用藍牙,只能用 WiFi 聯網由 APP 激活,中轉到 QQ 音樂、豆瓣、蝦米等服務和網絡電臺。最重要的是,它連 3.5mm 耳機線都沒有。當該公司倒閉后,APP 失效,該音箱成為徹頭徹尾的電子垃圾。
另一塊手表是當年支付寶官方認證的,首款可以顯示付款碼的智能表,但第一步激活就需要下載 APP 配對。同樣,在公司倒閉后,它也成為一塊廢鐵。
那個年代恨不得水杯都給你智能一下,而智能的定義就是在配對的手機 APP 上可以顯示你喝了多少水,還剩多少,打敗了全國多少 % 的用戶。而標準的不統一,使當年絕大部分這些玩意兒都徹底失效,即使硬件本身狀態良好。唯一還能發揮余熱的就是那些保留了一部分傳統使用方法的設備,比如還留下了耳機孔和藍牙模式的音箱。
到 2019 年,情況仍未明顯改觀。
社長在去過上海 AWE 2019 家電展后寫道:
“一臺‘智能電視’,它最根本的本職工作還是顯示畫面,所以清晰度、色彩還原度、聲音等指標還是優先于它的‘智能控制全屋家電’指標。一臺‘智能冰箱’,它的優先指標也還是容量、能耗、制冷效率、溫控能力等基礎指標,而不是智能特性。”
但是,基于語音的家居控制方案,有的同一品牌喚醒詞不統一(某廠商智能電視的助手喚醒詞是“小x小x”,但冰箱的喚醒詞是“你好冰箱”),有的終端太多并且“搶話”,有的是“半拉子”智能(比如說在冰箱屏幕上記錄你放進去了什么食物,需要手動掃描實物商品的條形碼)。
而當時對全屋智能家電形成最大障礙的,是各個廠商之間的各懷心思,彼此設限。
“海爾、TCL 和格力這樣提供全屋智能整套方案的傳統廠商,均選擇自主研發各自方案,不僅是喚醒詞不同,而且從軟硬件設計到底層邏輯都有區別。唯一的共同點是,它們都選擇不跟第三方合作。這就無可避免的給消費者帶來選邊站隊的問題。”
為了讓跨品牌家電可以互相兼容智能特性,中國家用電器協會(CHEAA)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主導了“云云互聯”項目,讓 A 廠商的喚醒詞可以控制 B 廠商的設備。然而家電廠商口頭上答應,但只是拿出了一些并非最新款的型號應付,用戶的選擇依然很有限。隨意搭配不同廠商各自為政的設備,還是會因互不兼容帶來智能“降級”。
可以說,當年跨品牌結盟的互通嘗試要是有戲,就沒有后來華為 HiLink 和現在的物聯網版鴻蒙什么事了。
在認清現實,放棄幻想之后,廠商們靜下心來發現只有國際通行的藍牙、WiFi 這些東西才是真的可用。同時,蘋果成為幾乎唯一的例外,作為一家商業公司,它為自家產品設定的一些標準被國內其它廠商主動兼容,最典型的就是Airplay。各家智能電視現在收取 iOS 投屏信號的穩定性已經大為提升,哪怕電視機的系統都是安卓魔改。
在部分友商之間的談判也有局部進展,比如小米、OPPO、Vivo 成立“互傳聯盟”。但是,在有生之年看到華為陣營跟小米陣營之間互通,則是不太可能的了。
因為廠家更為務實,所以現在的家電、穿戴設備、車輛都會盡可能兼容更多跨廠商的私有協議,至少也會兼容那幾個公有協議。
鴻蒙的出現本身也是華為對其智能硬件生態的一次梳理,你可以發現這次鴻蒙在手機上可升級的范圍很廣,一些四五年歷史的舊手機也一樣可以更新,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利用起人們家里的所有終端,讓手機當好“遙控器”,不讓它們過早淘汰。
但是再早一點的那些奇葩產品就沒辦法了。如同安卓碎片化一樣,智能硬件的碎片化現在依然是跨設備協同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
綜上可以看出,鴻蒙主推的“萬物互聯”并不是它獨有的能力,也不是說華為的設備唯獨是因為鴻蒙的出現,才能融合的這么好。但基本可以說,華為和蘋果分別走在跨設備互聯互通的比較靠前的位置上。相對的,Windows 桌面版的很多東西都不能最先跟 Windows Phone 配對,最終導致了微軟手機戰略的失敗。
那么,對于華為來說,不同設備、不同結構但都叫“鴻蒙”的操作系統之間能高度互通,有什么重要的意義呢?
事實證明,鴻蒙主要的戰場還是在手機上。手機、平板和電視(智慧屏)上的鴻蒙(以下簡稱“手機版鴻蒙”,相當于蘋果生態中的 iOS、iPadOS;注意因為國內電視機大多也是基于 Android,所以電視也算在這里)為了支持安卓生態,在其中適度引入了屬于安卓開源代碼(AOSP)的一部分,以構建一個可以運行安卓應用的環境。這引發了對于該系統是否為“自主知識產權”的爭論,文章最后也會再講到。
而另一方面,鴻蒙真正 100% 自研的部分是適用于物聯網的操作系統(以下簡稱“物聯網版鴻蒙”,相當于蘋果生態中的 watchOS、tvOS、以及兼容 carplay 協議的車機界面),其植入的對象涵蓋單片機、有簡單屏幕交互的設備,乃至手表等更復雜的設備。
適合這些設備的操作系統代碼被放在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管理的代碼庫里,但它們的實際意義是可以讓燈具、空調、路由器等家電、智能硬件生產商將自身設備適配華為生態。這些代碼編譯后開發的產品并不能安裝 APK 包運行安卓應用,大多數其實也不支持安裝其它格式的應用。
因此我們看到對外宣傳時候,用了比較模糊的措辭,比如“三大銀行率先支持鴻蒙”“魅族宣布支持鴻蒙”等等,但銀行說的“支持鴻蒙”指其安卓客戶端針對手機版鴻蒙獨有的編譯器做了調整,避免了直接安裝可能出現的強退、卡頓等問題,以及可能針對鴻蒙手機版的“服務卡片”加入一些快捷方式。由于 AOSP 部分代碼及開發工具(IDE)的熟悉性,這樣的適配 1-2 天內基本就能完成。
而魅族等廠商說的“支持鴻蒙”,當然是指智能硬件安裝了物聯網版鴻蒙。以前可能這個智能家居協議叫HiLink,可以在普通安卓手機上用“華為智能生活”客戶端(就是圖標長得像香奈兒的那個)控制。現在它們針對第一方的手機版鴻蒙系統可能會適配得更好,僅此而已。
現在,華為 PC 產品面向消費者依然預裝Windows 10操作系統,政企客戶則可以選擇預裝了統信 UOS的整機。但這兩個都跟鴻蒙系統沒啥關系。萬一華為打算輸出“電腦版鴻蒙”,那么它非常有可能將會是又一個 Linux 發行版。
而問題在于,華為截至目前開發的“多屏協同”,即手機畫面投射電腦屏幕,電腦共享手機文件、剪貼板的功能,是基于 Windows 10 環境下的“華為電腦管家”軟件開發的,到時候又要針對 Linux 再做移植了。
鑒于美國所謂“制裁”當前并未影響華為獲取到 Windows 系統,以及國家推廣國產 PC 操作系統的資源向 UOS 和銀河麒麟等更成熟的玩家傾斜,產生一個 Linux“電腦版鴻蒙”的可能性不高。
將手機版和物聯網版鴻蒙算到一起的話,大“鴻蒙”對“應用”的定義超出了單設備(手機)單平臺(安卓),在手表、電視上的應用界面,以及其它無界面的智能家居開關狀態等都可以被手機調用,手機的應用也可以被其它屏調用。
由于華為的宣傳策略如此,或者說它們內部定義如此,所以可能對最終消費者產生一定的混淆。但是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那么你可以把家中的硬件設備也作為一種“應用”,把語音助手的某個技能也作為一種“應用”,再加上手表應用、電視應用……這樣一來整個大“鴻蒙”當中的“應用池”就被擴大,而安卓應用在里面的占比就會被稀釋。屆時,鴻蒙是否“借鑒”了 AOSP 也就不再重要了。
這當然需要華為的行業號召力足夠大,需要更多廠商和設備接入。而從鴻蒙“服務卡片”剛剛開始的適配進程,以及蘋果將macOS 從英特爾處理器轉至自研 ARM 架構處理器時的策略,可以認為,新操作系統的生態建設,也難,也不難,相對來說沒有以前想象的那么不可能。
這是因為我們對手機應用的使用場景,正由以前的分散變為高度集中。現在人們在大多數時間都被限制在幾個巨頭開發的超級 APP 里面,幾乎很少有機會跳出來去其它 APP 和瀏覽器做事情。這個集中度越來越高,就使得某個操作系統想要搞事情的話,只要挨個去拜訪頭部的 100 個甚至更少的應用開發者,就可以初步達到目的。
隨著汽車日益成為一種新的“智能硬件”,一部手機、一塊手表或者一副眼鏡需要控制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跨設備協同將成為今后操作系統必備的一項基礎能力。而鴻蒙和蘋果的系統更新,只是更明確地確認了這一點而已。
最后一部分,直接說下手機版鴻蒙跟安卓產生交集的地方。鴻蒙跟 AOSP 的關系一直是被多方關注和聚焦的部分。我們應該,也只能從最終展示的結果來看這個問題。
在初次公開鴻蒙名稱及路線圖的時候,華為已經預告了將對該系統下運行的 APK 采用自研的“方舟編譯器”,實現比 Android 虛擬機更快的啟動速度。而 Android 的 Java 虛擬機主要是為了適配不同機型才犧牲了效率,華為做的更特異和更適合少數機型的調整,將使得這一編譯器失去對其它硬件的普遍支持。當然在手機上你本來也不能隨便換系統,這個問題不是最重要的。
從手機版鴻蒙 2.0 最終效果看,APK 安裝、運行效率不說更快,至少沒有明顯慢于 AOSP。這說明鴻蒙在適配 APK 時,對 Android 代碼執行部分做的改動,不說基本沒改,至少也應該說不是大改。
從常識推斷,完全從地基開始寫起的對另一平臺的兼容,隨著目標平臺新版本的復雜度提升,難度是指數級上升的,非常難以做到“完美模擬”。
所以,社長一開始就認為,在已經準備兼容大部分市場上的 Android 應用那一刻開始,糾結手機版鴻蒙是否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就是一個意義不大的問題。此后人們從代碼庫中找出各種“證據”也是一定會發生的既定事件,而這真的是無關緊要的。
萬丈高樓平地起。鴻蒙如有志完全替代 Android,那就應該在自主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時候,界面交互等等也創新一下,但目前看,2.0手機和平板上的基本交互形態沒有改變,用戶可以從其它品牌手機上非常熟悉的切換過來,不需要額外的學習成本。
在屏幕內部能使用的花樣基本已經被嘗試過了,連圖標圓角的弧度,也大致都被注冊過專利,說實在的進化空間確實很有限。當然,主要是因為沒有在每個方面都重新造輪子的必要。最終還是以用戶用的舒服作為目標。
現在看來,鴻蒙在不同屏幕、不同設備之間實現無縫的協同和任務連續,這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交互改變。同時,跨設備協同會改變我們對“應用”的定義。
承認其系統的某一部分“借鑒”了 AOSP 與否,并不重要。問題在于鴻蒙身邊總是會圍繞一些與技術、產品無關的奇怪問題。
我們不要忘記當初為什么會有鴻蒙,它作為一個“備胎”為什么會出來,而不是永遠存放在華為的倉庫里。結合當時的背景我們就能理解,一定要從宣傳上把鴻蒙定義為“自主”的象征,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如果鴻蒙的目的是跟谷歌決裂,相信華為依然有能力做出雖然效果遠遜于當前,但代碼完整度更高,自研屬性更明確的操作系統。但華為曾明確表示,如果外部壓力消失,隨時準備擁抱谷歌 GMS,在鴻蒙手機端也應該有辦法繼續旁加載谷歌服務框架。目前 HMS 及華為自主生態的推進,可以說只是看到了相關外部壓力長期化、常態化的悲觀前景,從而采取的備用方案而已,但這里面存在著“哀兵必勝”的轉機。
社長以前曾分析過,為什么在大環境改變之后,政府采購寧可讓神州網信做個 Win10 專版,也選擇繼續信任微軟作為其中一個服務商。當然不可否認,現在對國產整機的采購量在增加。這是因為,我們沒必要為了爭一口氣而尋求“自主”,根本目的是“可控”。自主是通往可控的手段,而不是自主本身就是目的。
鴻蒙手機端有一部分為了兼容 APK 的需要,而服從與 AOSP 相同的邏輯。而 UOS、中標麒麟都是“國外產”Linux 的不同發行版,它們都有一部分“外族的血統”,但只要做到可控,我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
與此同時,從華為完全剝離出去的榮耀,現在已經可以用上 GMS,成為獨立發展的“對照組”,得以繼續展現一幅假如貿易爭端沒有發生,世界大同的美麗圖景。這其實正是因為華為遭受了暫時困難,聚集了“火力”,換來了其它友商現階段的安全,就像雜交水稻不見得很好吃,但它的存在本身確保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