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跟各位聊聊我近期關于 PPT(偏設計向)的一些看法(以下為個人的觀點,如果和你意見不符那就是你對)。
在我日常所接觸的 PPT 圈子里,絕大部分設計都處于一種相對模板化的狀態。像是扁平化、IOS、微立體、黑金等很多風格都被固化下來了,好像 XX 風格就應該長這樣。
大部分的優秀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它本來就應該這么標準化的好,而缺少了一種驚喜感。
或許是由于思維固化,我也感覺自己的設計能力在很長時間內都停滯不前,幾乎沒什么進步
直到前不久看到 @公眾號:自律的音律 整理的一份國外場景化 PPT 設計案例,里面的作品給了我很大的視覺沖擊,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場景化設計
這類設計作品會將圖文元素融合到一個具體的場景里,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圖文之間的割裂感,給人一種真實新穎的感覺。
于是乎,我對這種場景化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實以上這些純靜態的設計就已經很好看了,如果我們給場景化設計再添加動畫,那又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恰好,我回想起了前不久看到過的羅馬尼亞設計師- 的作品,他的主頁:
于是這兩天重溫了他主頁的作品。
看完后,只想說一句話:這 TM 才叫設計!
懷著對大神的仰慕
于是我用 PPT 臨摹了兩頁:
PPT 臨摹作品(壓縮的好嚴重)
PPT 臨摹作品(壓縮的好嚴重)
是不是覺得還不錯呢?這兩份作品都是純 PPT(帶平滑切換的版本)制作出來的
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下背后的制作方法
場景一
PPT 臨摹效果展示靜態頁面設計
這個動效主要包括 A、B 兩種頁面類型:
頁面 A:整體展示
頁面 B:逐個突出
首先來看 A 頁面,先把圖文排好,注意背景是銀灰色漸變(更具真實的質感):
接著用幾個等大的矩形把圖片的位置固定好:
注意小卡片要放在桌子的后面,形成一種空間上的遮擋,可以提升層次感。同時增大卡片陰影的模糊數值讓其與背景更融合:
最后只要把圖片填充進去即可:
圖片填充方法
場景一:A 面完成稿
是不是很簡單呢,接著我們來看 B 頁面的制作:
B 面是在 A 的基礎上延伸得來的,即單獨放大某一張圖,并添加柔滑邊緣效果:
這樣就制作完成了:
場景一:B 面完成稿添加動態效果
動態效果其實更為簡單ppt中人物動態效果,只要在 A、B 面之間添加平滑切換即可:
場景二
PPT 臨摹效果展示靜態頁面設計
它也是由 A、B 兩種靜態頁面組成:
相較于場景一,它所處的環境更復雜一點,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包括兩塊半透明玻璃墻、天花板及地板:
空間劃分好后,我們將紋理圖片貼進去,并添加前景裝飾(茶幾),可以得到如下效果:
注意一個小細節:玻璃墻左側的圖片要稍微亮一點,更凸顯立體感
至此整體環境就構建完成了,我們可以把正前方的玻璃墻當作幕布,后續的主要內容信息可以在這里排版布局。
首先最底層是三張拼接而成的圖片:
然后將人物的 PNG 素材加進來(人物的手橫跨了兩張背景圖,會更有層次感):
最后再添加文字即可(文字與人物的穿插):
場景二:A 面完成稿
至此,A 頁面就制作完成了,雖然工序多了一點ppt中人物動態效果,但都屬于基礎操作。
B 面的操作就更為簡單了,只需保留大環境,并把上述添加的元素都替換成如下信息即可:
場景二:B 面完成稿添加動畫效果
這里的動畫也都使用了平滑切換,唯一值得說的是最開始右上角小圓圈擴散至整面墻的動畫:
它其實是利用同一張背景圖片從裁剪局部到全局的一個平滑切換效果,具體你可以下載源文件拆解看看
以上就是這兩份動效作品的思路拆解,你學會了嗎?最后給大家留個思考題,下面這個效果你覺得用 PPT 可以實現嗎?(歡迎在留言區互動)
作品
可見,上述制作方法其實與我們日常做 PPT 設計所用到的工具和功能都是一樣的,而最終呈現的視覺效果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其實限制我們的從來都不是軟件操作,而是被深深固化的設計思維。
我們不妨大膽一點,拋開一些固有的設計思維,多去學習借鑒一些他領域的、前沿的設計作品,或許能給 PPT 這個行業帶來一絲新鮮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