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碼應用數和開發者規模在迅速增長,但圍繞低代碼的爭議也一直存在。此前有觀點認為低代碼會帶來一場開發方式的革命,但一位低代碼行業從業者將低代碼和傳統軟件比喻為 “新能源車跟油車的關系”:“短時間很難完全替代,但長遠的趨勢很明顯。”
文|游勇
編|徐鑫
500萬,這是釘釘上用低代碼搭建的應用數量。
“我們認為未來至少80%的應用由業務人員來開發,低代碼以后就會變成員工的基本能力。”阿里云總裁張建鋒在11月3日的云棲大會上的判斷,低代碼被寄予厚望。
從面世之初只能搭建最簡單的表單和流程,到逐步走向“深水區”,滲入企業的核心業務場景,低代碼在過去的兩年之中,也曾遭受過種種質疑:是否真的能解決數字化問題?是否有足夠的滲透力?是否只能做一些零散的邊角需求,甚至帶來更多的數據孤島?是否只能解決中小企業的需求,在大企業中缺乏用武之地?
低代碼應用數和開發者規模的迅速增長,無法完全回應這些質疑,但低代碼給企業乃至行業帶來的變革,可以成為切實的答案。
01
500萬應用的下一步,“深”入行業
兩年前,釘釘低代碼平臺推出時,就曾宣布將在三年內通過低代碼搭建1000萬個應用。如今時間過去一半,也正好有500萬左右的應用在釘釘低代碼誕生。
根據此前釘釘披露的數據,低代碼應用量在過去一兩年經歷了跳躍式增長。2021年3月底,釘釘上的低代碼應用數量僅為38萬,到了當年8月底,增長至86萬,12月底增長至240萬。
低代碼作為一種改變傳統開發模式的方式,它將復用的代碼模塊化、可視化,讓用戶無需或少量編寫代碼就可快速搭建各種應用。“好比當下流行的預制菜。”一位業內人士比喻。預制菜是通過提前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用戶簡單加熱就能食用,也算在便利和美味之間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這種優勢在行業內已經有了共識。“低代碼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福音。”阿內咖咖創始人張國有對數智前線說,作為以低代碼搭建制造業解決方案為特色的服務商,阿內咖咖服務的大部分都是中小型客戶。幾天前,浙江瑞安一位做精加工的客戶來跟他交流。這位客戶之前咨詢過傳統做MES系統的廠商,對方給出的方案需要近百萬的費用。
對于一家中小型制造企業而言,顯然難以承受。但張國有從倉庫到生產采購到銷售就全模塊用低代碼做出來,前后包括交付實施才五六萬塊錢,15天左右就完成落地。
張國有自身的企業也在享受著低代碼的紅利。以前,他的數十名員工里,有一半都是技術開發人員,現在只有四五位在做產品和技術開發,大部分變成了低代碼交付人員。后者的優勢在于,他們不需要太強的技術功底,整體薪資比專業的技術開發人員也更低。
除了釘釘,國內互聯網科技大廠也早已陸續推出低代碼平臺。比如華為的應用魔方,騰訊云微搭,百度愛速搭等。
微軟也是低代碼的擁躉。2022年的微軟 大會上,微軟CEO納德拉做了一個預判:到2025年,為企業部署的70%的新應用程序將使用低代碼或無代碼工具。而在兩年前的同一活動上,納德拉更是將低代碼開發稱為“微軟2019年及以后最大的賭注之一”。
“低代碼/無代碼編程能力變成一個與Word、Excel、PPT一樣普及的基本辦公職業技能。”微軟中國CTO韋青在自己的專欄《萬物重構》中也寫到。
則預測,2024年應用軟件開發活動中65%將通過低代碼完成,75%的大企業將使用至少4個低代碼開發工具進行應用開發。
賽道火熱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低代碼在IT領域的滲透率并不算太高。預估,2021年至2026年間,中國 LCAP(低代碼應用平臺)市場收入將以25.4%的復合年增長率加速增長。但目前低代碼軟件在企業軟件市場的滲透率還不到 1%。
如今,隨著釘釘低代碼的應用數突破500萬,行業之后會往何處發展?
數智前線獲悉,在應用數穩步增長的同時,釘釘打的“算盤”,是讓低代碼和細分行業深度融合,打造出帶行業屬性的應用,同時,讓低代碼成為包括“酷應用”在內的新形態產品的搭建工具。
釘釘的邏輯在于,一方面通過低代碼平臺將企業原本的開發簡化,另一方面,這些有行業know-how的應用和釘釘類似的工作軟件,未來或可在釘釘上架銷售,因為釘釘上有2100萬組織,背后對應著海量的B端需求。這就既解決了開發的難題,又解決了軟件銷路的問題,“他們想做成這樣的事”。
另外,低代碼目前已經具備了直接搭建“酷應用”的能力,在聊天頁面中即可開啟低代碼搭建的酷應用,無需像以前那樣,打開一個應用,先要打開宜搭的應用市場,搜到之后再去建立應用。現在直接在聊天的場景中出現,入口更淺。
02
變革并非“顛覆”,實用才是本色
過去多年業內的一個困擾是,低代碼是否只能在一些簡單的流程、報表應用上發揮作用,能否打入比如ERP軟件、財務管理軟件、MES軟件等企業核心業務的需求?
僅僅兩年以前,說低代碼能夠進入企業核心業務,還顯得很缺乏說服力。
張國有接觸低代碼是2017年,最早搭建的都是表單、流程、報表這類簡單的場景。他從事的是制造行業的數字化改造,但直到2020年,低代碼在制造業報工場景(將生產線的數據自動反饋到系統)中的應用還不是很順。“中間會有延遲,上下環節很難銜接上,造成重復報工。”
“純粹用低代碼的技術從零搭建一些簡單的應用還可以,但真正復雜的應用,底層還是需要全代碼的技術。”AA投資創始合伙人王浩澤對數智前線說,低代碼更多在一些流程性的應用上作用會大一些。
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企業核心業務系統的“低代碼版”已經開始涌現。
“絕大部分東西只要不挑剔的話是可以的,不要追求多么好看和高大上,功能可以實現就行了。”風華新能源CIO羅循衡說。風華新能源也靠氚云搭建了一個ERP。
羅循衡解釋,傳統的ERP有大量功能是冗余的,而企業只需要核心的功能。如果買一個ERP,然后針對他們的使用習慣做定制化開發,成本會非常高。于是,風華就選擇了買一個低代碼平臺,自己來開發。羅循衡帶著一群非IT的同事,開發滿足自己需求的ERP模塊。
“輕度的ERP是可以用低代碼搭建。”王浩澤說,因為ERP這個概念涵蓋的東西太多,像采供銷人財、物流倉儲、溝通的協同等,用低代碼給大型企業做ERP還是很困難,但對一些小型應用比較方便。
他透露,現在很多CRM也支持自定義字段和自定義流程,這些都是低代碼可以做的,但更底層的東西還是有點技術含量,不是客戶靠低代碼能自己拉一個復雜的應用出來。
簡道云聯合創始人單蘭杰也曾說,即便是低代碼產品,對于中大型企業也很難代替CRM、ERP等核心業務系統,目前低代碼主要應用場景是面向業務用戶的快速補充開發。“企業長尾邊緣的非核心的業務需求數量其實還是蠻大的。”
張國有透露,現在低代碼也在走向更復雜和更核心的場景,比如報工、工單支付、OCR識別、發票識別報銷等,“客戶在推動著廠家往前走。”
他將低代碼和傳統軟件比喻為 “新能源車跟油車的關系”:“短時間很難完全替代,但長遠的趨勢很明顯。”
其實,在實際應用場景里,低代碼帶來的“變革”并非對于傳統軟件的“替代”。
因為,雖然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已經不同程度地通過購買或自行搭建,上了很多數字化系統,如果要將這些成本高企、并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系統“替換”掉,顯然不是經濟實用的數字化路徑。
如何更好地連接和打通低代碼應用與原有系統,也就是“利舊”,才是低代碼至關重要的課題。
比如江蘇無錫的遠東控股集團,有一萬多名員工,整個集團五六百種審批表單,但通過釘釘+低代碼,遠東用自己搭建的OA系統替換掉了使用十年的外購OA,并將SRM、ERP、財務等系統都集成上來,彼此之間的數據打通。
張國有接觸了不少大型企業使用低代碼的情況,大型企業里的ERP、MES系統,都不會用低代碼去搭建,但在解決這些系統相互集成、彼此數據連通、消除數據孤島這類問題方面,低代碼是價廉物美的選擇。
當然,大企業的龐大業務量和數據量,也讓當下的低代碼遇到了一些發展瓶頸。“未來的發展還是在云底端如何去改造或者加深計算的能力。”張國有說。
釘釘宜搭負責人葉周全告訴數智前線,云原生給低代碼提供了很好的彈性,可以快速滿足擴容的需求。目前,宜搭上有幾家客戶的數據量突破了千萬,“云的彈性、擴容、安全,在幫忙做兜底”。
03
低代碼將成為誰的利器?
低代碼由于其較低成本和較低開發難度的特性,一度被認為推動了全民開發、開發平權。以前,開發的優勢掌握在中大型企業手中;現在,連一線業務人員也可以上手開發應用,解決了企業中“IT不懂業務,業務不懂IT”的局面。
正如張建鋒在開頭所言,“未來,80%應用由業務人員開發。”從釘釘披露的一組數據就可以看到類似的趨勢,釘釘上每10個低代碼開發者,就有1個是財務,1個是人事,1個是行政。像一汽大眾有500位低代碼開發者,其中90%是來自一線的業務人員。
一個比較典型的應用場景是,公司前臺以前給員工發放禮品,需要拿一張表格逐一登記,費時還容易出錯,但現在他們可以直接拖拉拽做一個小應用,員工掃二維碼領取。這種小應用對一線人員的能力和要求并不高,半個小時就能完成,但能很好地解決日常工作的需求。
氚云總經理詹蕭也提到過類似的趨勢:“早期我們客戶都是IT人員,現在越來越多企業的HR、財務、行政、物流、銷售,直接找上門來,覺得這個產品比較符合他的需求。”比如,氚云服務的客戶民生證券,其項目經理就用低代碼平臺搭建了一個投后管理系統。
“一方面,百分之六七十的低代碼使用者是不太會用IT和代碼的一線人員,另一方面,企業里的IT人員更能夠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來搭建核心應用,還有服務商,他們可以基于低代碼做快速和低成本的交付。”葉周全告訴數智前線。
“低代碼確實也需要一定的學習和對編程的理解能力。”張國有說。根據他的經驗,直接用低代碼進行業務系統搭建的主要有兩類群體:一個是小企業的老板,另一個是大企業里的信息化團隊。
回溯低代碼近兩年來的發展,不難看出,低代碼改變的是應用的開發方式,而非應用的開發群體。它讓非IT人員有了開發應用的途徑,也讓專業的IT人員有了更具效率的開發工具,這同樣不是一個“革誰的命”的問題。
當然,搭建越復雜、越深度的應用和釘釘類似的工作軟件,所需的IT知識越多,隨著低代碼日益深入企業業務的核心場景,開發者所面臨的挑戰也遠遠比表單和流程要復雜,目前距離一線業務人員大規模使用低代碼的理想場景尚有距離,但業務人員+IT人員+交付服務商的階梯式開發矩陣,讓低代碼可以應對更多需求場景,從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可否認,500萬應用對于國內低代碼行業而言是一個里程碑。但對于步入深水區的數字化進程來說,這或許才是“入水”的第一步。我們已經見慣了飛速增長的數字,而在數字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沉”下來,時間自會證明,變革始于兩腳沾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