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個調節回路的例子:
在這個系統中,不論你的體重是過重,還是過輕。由于”你期望的體重是100斤“這個期望目標的存在,都會讓你采取一系列的行動,來改變能量的流入或流出,從而調整自己的體重。
到這里,大家有沒有感受到系統視角與普通視角的差異:
三、阻礙系統思考的6大障礙1. 別被表象所迷惑
我們在觀察現實世界時,往往會習慣性的地觀察世界上發生的各種各樣的“事件”,也就是系統的“輸出”,而很少去理解其背后的系統結構。可能因為觀察事件是本能,是系統1;思考其背后的結構是系統2,所以會更困難。
“你只看到了第二層,把我想成了第一層。實際上我是第五層。”——LOL主播大司馬
那我們從系統層面來看,如果將系統思考分為三層的話是什么樣子:
第一層:事件層面——只看到事件本身
比如網上會有些關于炒股的帖子,分析股票漲跌都只是就事論事:因為煤炭期貨漲了,所以今天煤炭股漲了;因為中美關系緊張了,所以軍工股漲了等等。這樣只停留在事件層面的分析,不能幫助大家預測明天會發生什么,也不能讓你改變系統的行為。
第二層:行為層面——搜集事件發生的規律和趨勢
一些計量經濟學模型往往會更進一層,去分析事件背后的行為層面。以復雜的方程式,對各種變量建模,并根據其歷史趨勢,以及它們之間的統計關系去尋找規律。但停留在行為層面的預測在短期可能很有效,但可能因為某一個要素發生改變后,就完全失效了。就像是你可以根據過往一周的室內溫度,去預測明天的室溫以下關于系統思考方式,但前提是系統沒有發生變化。如果恰好今天家里人忘了關窗戶,那么可能預測就會完全失準。
第三層:系統結構層面——理解事件背后的系統結構
再往上一層則是系統結構層面:系統思考需要反復審視結構和行為,善于系統思考的人會將二者聯系起來,理解事件、行為以及結構之間的關系。當遇到一個問題時,善于進行系統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以下關于系統思考方式,是尋找數據,了解系統的歷史情況以及行為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這是因為,系統行為的長期趨勢為我們理解潛在的系統結構提供了線索,而系統結構又是理解系統會發生什么以及為什么發生這些事情的關鍵,讓我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系統結構才是系統行為與事件產生和演進的根源所在。
2. 理解非線性關系
非線性關系:在系統中,兩個要素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且因果的變化不存在固定比例。
線性關系比較好理解,在數學上也是有解的,放到坐標軸上,就是一條直線。但現實世界中,大多數元素間的關系都不是線性的,一分耕耘有一分收獲,兩分耕耘可能就只有半分收獲了。
工作和生活中的非線性現象特別多,比如:
用戶看到一次廣告,產生一次購買;看到五次廣告,可能就厭煩到一次都不購買了;用戶分享一天,拉來5個新用戶;連續分享一周,可能也就拉來6個新用戶;養植物的話,可能每天澆50g水,植物茁長成長,澆1000g水,植物可能直接就淹死了。3. 劃清系統的邊界
世界是相互聯系的,不存在獨立的系統。如何劃清邊界取決于我們分析的目標或問題。
系統的模型并不是越大越好,可能信息多了反而會掩蓋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如果我要建立分享裂變的系統以發現裂變運作的規律。那么在第一個流量流入的環節,我可能會考慮App不同裂變活動的曝光,但對線下的推廣引流情況或者中國人口的變化趨勢可能就不會太關心了。
當然,邊界也不能過小。例如分析城市某條河流污濁的情況,不能只分析河流在該城市的情況,還要看這條河流上游的情況,否則無法解決問題。總之,邊界是我們自己基于目標和問題劃定的,核心還是以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主。但一旦出現了新的問題,或者目標調整了,我們就應該對系統的元素和邊界重新考慮。
4. 看清限制因素
一個系統中影響輸出結果的輸入因素可能是多個,通常來說,限制最大的因素就是最重要的因素。
例如,植物的生長可能需要以下一些要素:
但當上述任意一個因素,比如“磷”元素缺少時,不論其他的元素有多么豐富,植物都無法正常的生長。就像一個小孩不論吃了多少碳水,如果完全不攝入蛋白質,也不會健康(類似木桶理論)。
在做產品增長的這一點尤其重要,拆分完問題后,需要定位到當前最嚴重的限制因素是什么,這可能就是系統增長的“杠桿點”。當我們解除這個限制因素后,系統可能會迎來一波增長,增長的過程中,各種因素的限制情況也會產生變化。當增長放緩后,我們可能又需要將注意力重新放到下一個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上。
5. 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要意識到,當我們試著創造一個新事物時,我們必須學會等待。我們必須充滿耐心地播種,精心澆灌土地,讓種子自己發芽、生長,它需要時間。
在系統中,時間延遲比比皆是。每一個存量都是一個延遲,大部分流量也有延遲,包括運輸延遲、感知延遲、處理延遲等。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延遲案例:
當在反饋回路中存在較長的時間延遲時,具備一定的預見性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預見性,等到一個問題已經很明顯了才采取行動,將會錯過解決問題的重要時機。
6. 有限理性
“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尋求的并非最優解,而是滿意解”——赫伯特 · 西蒙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1956年提出了最早的替代期望效用理論的模型,核心的觀點是“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尋求的并非最優解,而是滿意解”。例如我們在租房時,可能會選擇四五個合適的看看就定下來了,而不會比較完福州所有的房子再決定。
背后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因為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包括時間、精力甚至金錢),因此要遍歷或分析更多的可能項往往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資源。所以用戶在實際的決策中通常是尋求滿意即可,而不是過度追求最優。
通過下圖可以比較直觀的理解:隨著搜索決策信息的成本增長,搜索到的決策帶來的收益其實是邊際遞減的,中間綠色的差值才是決策的凈收益最大的時候。
當一個人處于系統的特定位置上,他的所見、所知都是有限的,而其行為是合理的。在有限理性的情況下,如果換成另外一個人,結果仍是相同的。因此,只是責備個人,并不能有助于產生更加符合人們期望的結果。
要想改變行為,首先要跳出個體所在系統中固有的位置,拋棄當時觀察到的有限的信息,力求看到系統整體的狀況。甚至重構系統中的目標、信息流或者激勵等,使系統達到大家所盼望的結果。
四、結語
普通人觀察表象,優秀的人洞察系統。——劉潤
存量、流量、因果鏈條、增強回路、調節回路、事件延遲這些因素,搭建出了所有復雜的系統。
當你遇到問題時,背后的解決方案其實都藏在這些系統的運作規律里。
在使用系統思維思考和分析問題時,可以采用以下步驟
找到系統中核心的存量是什么、流量是什么找到因果關系鏈找到增強回路和調節回路在哪里考慮系統中是否存在延遲,是哪些延遲再思考問題出在系統的哪一步,或者改變系統運作的關鍵杠桿點在哪采取措施進行改變
要做到以上的這些并不容易,需要日復一日不停的思考與練習,愿各位早日訓練出自己的洞察力,擁有系統的眼睛,站在更高處看到更美的世界。
參考資料:
德內拉·梅多斯, 2012,系統之美:決策者的系統思考 . 浙江人民出版社劉潤,2021,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 機械工業出版社小插曲
我在參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1年度作者評選,希望喜歡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來支持我一下~
點擊下方鏈接進入我的個人參選頁面,點擊紅心即可為我投票。
每人最多可投3票,投票即有機會獲得百萬驚喜禮品&起點課堂千元豪禮哦!
投票傳送門:
#專欄作家#
愛學習的Keyda,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主要專注在線教育和電商類產品增長,擅長游戲化設計,定期分享產品設計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