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公司都做小程序 大公司做小程序的目的是什么,自從微信在7月13號更新之后,就增加了很多新入口小程序需要學什么,這些入口對于已經有小程序的朋友來說用處是非常大的,增加了入口就等于增加了流量,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下小程序吧。
本月初百度在其AI開發者大會上推出基于百度APP的“只能小程序”,并強調開發者只需簡單修改幾行代碼,微信小程序便可以變身百度智能小程序。換言之,百度小程序與微信小程序在交互體驗上幾乎做到了“一模一樣”,而且與微信相比小程序需要學什么,百度表示會給予小程序更多的流量入口,以及AI等技術支持。
支付寶在2017年5月默默上線了小程序,全面“學習”了微信小程序的界面,并在今年1月開放“附近的小程序”等多個小程序入口。最近,支付寶小程序官方披露,受益于《我不是藥神》的高票房,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保險類小程序的訪問量同比上漲414%。不止于此,淘寶App在今年的重大改版中,針對店鋪主頁也推出了小程式的“用完即走”的呈現方式。
仔細羅列下來,過去一年還有更多的技術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序開放平臺,從UC小程序到小米的直達服務,以及后來華為、小米、OPPO、vivo等10家手機廠商共同推出的快應用--它們的名字不盡相同,但實現的邏輯是一樣的:以更輕量化的方式提供服務,降低開發和推廣的門檻。為什么微信小程序能夠漸漸影響所有大公司,成為一種不得不跟隨的產品設計趨勢呢?
大公司做小程序的目的是什么?
【打破信息孤島】
基于iOS和安卓操作系統形成的APP生態,始終無法克服的一個問題就是“信息孤島”--用戶在每個應用上的操作軌跡,所形成的數據最終都留存于單一應用內部,并不會被其他應用搜索到或關聯。國內最早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的企業是百度。早在2013年,百度已推出“即搜即用”的輕應用,2014年為對應微信公眾號,百度又推出針對移動搜索的直達號,以打破APP信息孤島對百度搜索業務的威脅,建立從搜索到商業服務的生態閉環。
【真正的“平臺級產品”】
百度沒能做成輕應用與直達號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百度APP的用戶量還不足以支撐一個生態,用戶賬號體系也很松散。反觀擁有8億用戶的微信,從可以滿足的使用場景和用戶黏性來看,已經接近于“操作系統之上的操作系統”的境界。
今年7月,微信稱該平臺上線的小程序已超過100萬個;開發者超過150萬;第三方平臺超過5000家。第三方移動數據平臺 Data預計今年下半年小程序的數量將超過蘋果App Store。微信一步步成為移動應用中“最大的平臺”,它自然也就成為所有擁有超級App的技術大公司共同追趕的方向。
【流量分發效應】
微信一旦成為類似操作系統的一款底層應用,意味著它將掌握更多流量分發的話語權。對此,百度、支付寶自然不能坐視不理。另一方面,當用戶的大部分需求在微信中已經得到滿足,下載和安裝APP便失去了必要性,這是過去依靠應用商店獲得不菲收入的手機廠商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小程序的流量應該如何分配尚無定論。微信在這一方面顯得比較克制。社交仍然是微信小程序最重要的露出場景,那么對于百度、支付寶等公司來說,沒有社交關系鏈,怎么才能基于自己原有的產品邏輯,創造出自由生態下的小程序應用場景,目前看仍是一個非常燒腦的課題。趨勢要追,追的姿勢也要好看。商業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