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表格在文本中的主要作用是呈現數據或信息,支持文本敘述,或者解釋、突出研究方法以及文本敘述中的其他關鍵點。以下幾種情況可考慮使用表格:
① 當文本敘述不能較清晰地呈現數據或須在有限的版面內呈現大量詳細的定量信息時;
② 當需要呈現許多精確的數字時,如精確顯示單個數值或讓讀者能夠精準定位、訪問某個數值;
③ 當表格可以更好地反映有意義的相互關系時,如顯示詳細的逐項比較、復雜的關系數據等。
數據可以文本、表格或圖的形式呈現,但不應以一種以上的方式呈現相同的數據(對特定數據在文本中進行討論除外)。表格可以補充文本敘述而不是重復其內容。當整個表格或表格中某列(行)數據適宜用文字表述進行呈現時,則不宜使用表格。當表格主要內容為不重要的文本信息、大量原始數據或引用較少的數據時,可置于圖書附錄部分。
1.1 表格的構成
表格一般由表號、表題、表頭、表身和表注構成。表頭和表身構成表格的主體,一般分為行和欄。橫線稱為行線,豎線稱為欄線。表頭與表身之間的線稱為表頭線。表格的四周將表頭和表身一起圍住的線統稱為表框線,表框線包括頂線、底線和墻線。
示例:表格的構成
1.2 表格的分類
表格可分為全線表、省線表、三線表、無線表。全書或全刊表格的形式宜一致。
全線表:表格外框有表框線,各項之間有行線、欄線的表格。
示例:全線表
省線表:省略墻線或部分行、欄線的表格。
示例:省線表(省略部分行線)
只保留頂線、橫表頭線和底線的省線表為三線表。
示例:三線表
無線表:既無表框線,也無行線和欄線的表格。無線表為非正式表格。
示例:無線表
*掛線表,在科技類圖書中作為圖處理。
示例:掛線表
圖1.2.1 橫式掛線表和豎式掛線表
矩陣表,如元素周期表。
示例:矩陣表
表1.2.5 元素周期表
矩陣表一般可作為圖處理。
示例:
可修改為:
表 號
表號:表格的編號。
①表格應有表號并應在正文中明確提及。(注:此處注意與插圖區別。CY/T 171—2019《學術出版規范 插圖》規定 “正文中提到的插圖應編號,并在正文中用同一編號提及”。因此,對于圖而言,只有正文中提到的插圖才“應”編號,未提到的圖是否編號,權宜處理。)
不宜在文本敘述中指引表格的某個部分來說明問題,不宜使用“上表”“下表”“左表”“右表”等指稱表格,同時避免交叉引用和不必要的翻頁。
②表格可全文依序編號或分章依序編號。
全文依序編號,方式如“表1” “表2” 。
分章依序編號,方式如“表1-1”或“表1.1”,前一數字為章號,后一數字為本章內表格的順序號,中間用分隔符“-”(短橫線)或“.”(下圓點)連接。對于全書表格較多的情況,可考慮加入節號,如第1章第2節的第1個表的編號為“表1-2-1”。
③對于前言、緒論中的表格,應首先考慮其存在的必要性(表格內容是否用文字進行表述更合適),如確有必要,可采用如“表0-1”“表X-1”“表1”等形式進行編號。對于“附錄”中的表格,可采用如“附表1”等形式進行編號。如附錄已編碼,如附錄A、附錄B,則相應表格編號可為“表A-1”“表A1”“表A.1”。
④期刊論文宜全文依序編號,圖書宜分章依序編號。
⑤只有一個表格時仍應編號。期刊論文可用“表1”,圖書可用“表1-1” 或“表1.1” 。
⑥全書或全刊的表格編號方式應統一。
⑦表格編號方式應與正文中插圖、公式的編號方式一致。
表 題
表題:表格的名稱。
①表格應有表題。
②表題應簡練并明確表示出表格的主題。表題用以標識數據信息如何讓表格居中d,而不是列名和行名的簡單重復。表題不宜包含詳細的背景信息或總結、解釋結果。表題結尾處無標點符號。
③表號和表題應置于表格頂線上方,宜居中排。
④表號應置于表題之前,與表題之間留一字空。
⑤表號和表題的排字寬度一般不應超過表的寬度。表題較長需要轉行時,應從意義相對完整的停頓處轉行。
⑥不使用分表題,如表1a、表1b。
⑦如圖書中含有大量相似的表格,各個表題應有區別,以便于讀者分辨。相關的表格可通過在表題中添加冒號和副標題來區分,副標題多為一個可明確標識表中內容的短語。
表頭及行、列名
4.1表頭
表頭:對表格各行和各列單元格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示的欄目。
縱表頭:縱向排列的對表格各行單元格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示的欄目。
橫表頭:橫向排列的對表格各列單元格內容進行概括和提示的欄目。
①表格應有表頭。
②表頭中不應使用斜線。
③表頭中的欄目歸類應正確,欄目名稱應確切、簡潔。表頭可分層。
④表頭中量和單位的標注形式應為“量的名稱或符號/單位符號”。
示例1:標注形式“量的名稱/單位符號”
示例2:標注形式“量的符號/單位符號”
⑤表格中涉及的單位全部相同時,宜在表的右上方統一標注。
示例:單位統一標注形式
⑥多層表頭應體現層級關系。三線表橫表頭有第二、第三層級時,每個層級之間應加細橫線分隔,細橫線長短以顯示清楚上下層的隸屬關系為準。縱表頭有第二、第三層級時,宜依次右縮一字。
4.2列名與行名
①一般來說,表格的行多于列。
②每一列(行)均有描述本列(行)內容、高度概括的列(行)名。列名文字不宜超過兩行。列名具有唯一性,不存在適合作為表格中所有列標題的列名。不宜對行名進行編號。
③不宜以計量單位為列名,除位于欄跨下外。
④使用非標準縮寫形式作為列(行)名時,應在腳注中予以定義。使用量的符號作為列(行)名時,該量的符號應能夠從表題或文本敘述的上下文中查閱到。
示例:
⑤如果較詳細的信息不能包含在列(行)名中,宜將其放入表注并在列(行)名處標示注碼。
⑥在較特殊的情況下,當無法縮短標題以適合單元格時,可逆時針轉動較長列名,使其從下至上閱讀。
示例:長列名旋轉
⑦列名中包含的次級標題通常顯示研究范圍、測量單位、分析單位、實驗條件、統計標準和測試參與者人數等。
⑧僅當表題清楚地標示了行名內容,不需要進一步解釋,或者不能對全部行名進行概括時,才省略橫表頭最左端列名。
⑨單獨的或解釋性變量的名稱(如組別名稱)常作為列名;從屬性(或響應性)變量的名稱常作為行名。
⑩若某一行或列中的條目相似,宜采用同樣或相似的措辭。
表 身
表身:表頭之外的單元格總體。表身中行和列的數字、文字、圖形宜對齊。
5.1數值
①表身中單元格內的數值不宜帶單位。對于持續時間,宜明確計量單位。
示例:持續時間在表格中表示
②表身中同一量的數值修約位數應一致。如果不能一致,應在表注中說明。百分比或小數商的位數不宜超過分母的位數。表格中的數據,只給出有效數字。無關緊要的數字可能會誤導讀者,給人以錯誤的精確感,同時使數據比較起來更加困難。不重要的數據,例如實驗室編號、簡單計算的結果以及沒有顯著變化的行列應省略。
③若某數值在文中的表達為約數,則表中的數值必須與文中的表達一致。
④表身中同一列中相同量的數值宜對齊,以個位、范圍號、正號“+”、負號“-”等為準。數字通常以小數點(個位)對齊。如同一列中的量不同(數據計量單位不同),可左側對齊。
⑤當使用百分比時,出現大量數值為0或100%時,應謹慎檢查。同時,對于帶有正、負號的數據也應給予高度關注。
⑥表身中如果一個單元格內包含兩個數據,其中一個數據應用括號括起,同時需要在表頭或表注中說明。
⑦表身中單元格內可使用空白或一字線“—”填充。如果需要區別數據“不適用” 和“無法獲得”,前者可采用空白單元格,后者可采用一字線,并在正文或表注中說明這種區別。
⑧單元格內的數值為零時應填寫“0”。
⑨表格中的公式以等號(=)對齊。
⑩僅在必要時使用縮寫,且僅使用常見的縮寫,如計量單位。
?當某一列的數據未能適用國際標準單位、某些特別大的或特別小的數在列名處標出倍數等情況出現時,宜采用科學計數法表達,但當可能引起讀者誤解時,可采用解釋性的表注。
?表格中連續數的分組應科學,不得重疊和遺漏。
應注意的是,在統計學書稿中一般默認以下原則:數值越大越有利的指標,如產值、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勞動生產率等,遵循“上組限不在內”或“不含上限”;數值越小越有利的指標,如成本、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等,遵循“上組限在內”或“含上限”。
5.2 文字
①表身各單元格中的文字為多行敘述時宜左齊排。
②表格中的表述應清晰措辭,使讀者無須參考文本即可明了。例如,“第 1 組”和“第 2 組”等名稱相對模糊,可通過表意更精準的名稱來識別每個組(例如,“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REM 睡眠組”和“NREM 睡眠組”、“研究生”和“本科生” )。
③表格中的信息參考文獻應編碼并在文后列表中列出。如果表中提及內容的來源是文本敘述中使用的參考文獻之一,則應在表中相應內容處標示參考文獻編碼。如果參考文獻僅與表格有關(即在文本敘述中未引用),則應在文本敘述中第一次提及表格處標示參考文獻編碼。應注意的是,在表題末尾標示參考文獻編碼可能與解釋數據來源的腳注編碼混淆,當二者同現時,參考文獻編碼在前,腳注編碼在后如何讓表格居中d,以逗號隔開。
④為增加可讀性(例如單元格包含多段條目),各段可以使用句號結尾。
⑤表中不使用“同上”“同下”等字樣。
欄跨與表跨
6.1 欄跨
欄跨可以覆蓋兩個或兩個以上欄,每個被覆蓋的欄都有自己的標題。以這種方式堆積起來的標題稱為疊層列名。用疊層列名可以避免列名中的詞匯重復。使用欄跨顯示列的層次結構時,欄跨下方的橫線擴展至其適用的所有列。應謹慎使用超過3層的欄跨。
示例:欄跨的使用
6.2表跨
表跨允許對表格進一步分割。換言之,表跨可以把具有相同列名的兩個表合并為一個表。
①對于可以很容易地分成幾部分以提高清晰度的表格,或者由多個密切相關的表格組合而成的表格,可以使用表跨。
②表跨的標題可以設置為粗體字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居中排的表跨的標題可能會干擾讀者閱讀,降低表格的可讀性,因此表跨較少出現,一般轉置為分層的縱表頭。
示例:表跨轉置為分層縱表頭
③表跨橫跨所有字段列并適用于其下方的所有項目。表跨不宜延伸到橫表頭中。表跨引入第三個變量,為另一個數據類別重新開始表格。使用表跨是重新繪制新表格(相同的列名和行名)的一種替代方法。所有行名都在每個表跨下方重復,因此表格中只有單獨一個表跨是不正確的。
④在復雜表格中,避免在行或列中使用大括號來顯示分組或匯總。可使用多層縱表頭或表跨進行分組。
示例:
表 注
表注:對表格或表格中某些內容加以注釋或說明的文字。表注的功能:解釋縮略語,指定數值報告,提供有關統計分析或實驗方法的信息,解釋數值數據的差異,列出表格中使用的信息參考文獻,對數據來源進行說明。表格具有自明性,應盡量減少表注等額外的說明性文字。
示例:
①表注宜簡潔、清晰、有效。對既可在表身又可在表注中列出的內容,宜在表身中列出。
②表格出處注宜以“資料來源”引出。
③全表注宜以“注”引出。
④表格內容注應按在表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在被注文字或數字的右上角標注注碼(宜采用圈碼,但使用字母作為注碼可以降低符號被誤解為指數或參考文獻編碼的可能性),在表下排注碼和注釋文字。
⑤表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注釋時,宜按出處注、全表注、內容注的順序排列。
⑥全表注的注文如果多于一條,各條之前宜加上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序號。每條注文應獨立排為一段,末尾用句號。
⑦內容注的注文可分項接排,也可獨立排為一段,注末應用句號。注文可以是短語或完整的句子,數學符號如“”“=”等可視為完整句子中的謂語動詞。
⑧對于列名(最左側列名除外)、行名和帶有上標的單元格所作的注為內容注。對于表題或最左側列名所作的注為全表注。如果注釋出現在空白單元格中,注釋編碼宜放在括號中。
應注意的是,以上僅就普通書刊而言,對于標準化文件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規范等的編輯加工,應參照GB 1.1相關規定。此外,對于統計學相關專業書刊中的表格,可參照國內外編輯作者手冊相關規定,如《APA格式:國際社會科學學術寫作規范手冊》給出了幾種固定格式的統計表格。
表格的設計與編排
①規范的表格至少由相互關聯的3列、3行組成。如果只有兩列,宜采用文本敘述的形式呈現;如果為彼此不相關的3列,則以項目列表的形式呈現可能更合適。
②主要的比較內容宜在表格中橫向顯示。讀者從左到右的閱讀習慣使得列之間的比較比行更清晰。因此,如果空間允許,描述因果關系、前后關系或趨勢(如隨時間變化)的數據應從左到右排列,或者從上到下排列。被比較的信息(如數值)應在相鄰列中并列呈現,以便于比較。
③對于通過行或列數值簡單計算即可得到的數值不宜再單獨設置行或列呈現。
示例:
④表身中如果信息量較大、行數較多時,為便于讀者閱讀,在表格中的一行或多行之間可設置底紋進行區分,或者通過每5~10行插入一個空行來劃分長列的數字。
⑤表格宜隨文編排,排在第一次提及該表表號的正文之后。如果版面無法調整時,可適當變通。
⑥表格不宜截斷正文自然段,不宜跨章節編排。
⑦表格的表頭高度一般大于表身單元格的高度。表頭分層時每層為兩個字高(內容較多時可適當增加高度)。
⑧表身單元格為兩個字高。為了調整版面,表身中單元格高度可以適當增加(3~5個字),文字行距可以適當加寬(2~3個字)。省去行線的表格,表身中文字行距一般為字高的1/2。5行以下的表格行距為一個字高,第一行文字距表頭線、最后一行文字距底線各一個字高(或不小于1/4個字)。6行以上的表格行距為1/2個字高,第一行文字距表頭線、最后一行文字距底線各一個字高(或不小于1/4個字)。
⑨橫表頭各單元格內容宜居中排。縱表頭各單元格內容宜左齊排。橫表頭中列名排字寬度以橫表頭單元格的寬度為準,列名第一個字、最后一個字距欄線各一個半字,剩余字的間隔均勻調整。如列名較長,則文字疊排左右撐齊。縱表頭中的行名屬同一范疇且字數相差不大時,如主板、顯示器、硬盤,可左右撐齊。行名字數相差較大時,不足四個字,加開至四個字,超過四個字不加開。需要回行時,縮進一個字。表頭分級時,采用條款式(階梯式)排。表身中文字較多時,多采用起行低格回行頂格排或起行頂格回行頂格排;單行文字較多的欄,可起行頂格回行低格排。窄欄多采用起行頂格回行頂格排。
⑩表格中上下左右的相鄰單元格內的文字、數字或符號相同時可分別寫出,也可采用共用單元格的方式處理。在不影響表格美觀、清晰的前提下,謹慎使用共用單元格。
示例:共用單元格
?表注宜排在表格底線下方。排字寬度不宜超過表格寬度,首行距左墻線一字空或兩字空排。不應與正文注釋混同編排。
?表格(包括表題、表注)一般上空約一字,下空約一字半。
8.1用線和用字
①表框線應用粗線,其他用細線。
②表號和表題的用字宜小于或輕于正文用字,字體宜重于表格其他部分的字體。
③表頭、表身和表注的用字宜小于正文用字。表頭用字不宜大于表題用字,表身用字不宜大于或重于表頭用字,表注用字不宜大于或重于表身用字。
④表格用線、用字宜全書或全刊一致。
8.2串文排和通欄排
表格寬度不超過版心寬度的1/2時,宜串文排;表格寬度超過版心寬度的1/2時,宜通欄排。
就期刊而言,如雙欄排版,排在每一欄中的表格不宜超過6列,7~13列的表格可考慮通欄排版。
就圖書而言,少于8列的表格一般可以適應版面寬度, 9~12列的表格可考慮臥排、跨頁并合排、轉頁接排。
8.3轉頁接排
表格一面排不下時,可采用轉頁接排的方法處理。轉頁接排的表格應重復排橫表頭和關于單位的陳述,并在橫表頭上方加“表××(續)”或“續表”字樣。“續表”兩字可居中排,也可靠翻口頂格或縮2字排,也可均排在版心左側或右側,但全書應一致。前頁表格最下端的行線應用細線,轉頁接排表格的頂線應用粗線。接排表轉頁時,表中間不插入正文的文字。
8.4跨頁并合
如果表格的寬度相當于兩個版心寬,可將表格排在由雙碼和單碼兩個頁面拼合成的一個大版面上。
跨頁表格應從雙碼面跨至單碼面,表號、表題居中,表注從雙碼面跨至單碼面。
跨頁表格并合處的欄線應置于單碼面,排細線,行線對齊。
示例:跨頁并合
8.5臥排
表格寬度超過版心寬度、高度小于版心寬度時,可臥排,又稱側排。臥排表宜排滿版心,寬度齊上、下版口,高度齊左、右版口。
臥排左翻頁圖書,表的上方朝左(頭左腳右);右翻頁圖書,表的上方朝右(頭右腳左)。
臥排表多面接排時,從單雙碼面起排均可,不在一個視面上的接排表應重復橫表頭并加“表××(續)”或“續表”字樣。欄線應對齊。
示例1:不在同一個視面上(臥排續表)
示例2:在同一個視面上(臥排對照表)
8.6長表轉欄
長表轉欄,又稱折欄。如果表格行多欄少,豎長橫窄,可將表格縱向切斷,轉成兩欄或多欄。表格轉欄排后,橫表頭相同,縱表頭不同,各欄的行數應相等,欄間應以雙豎細線相隔。表注左下方起排。
示列:長表轉欄
8.7寬表分段
寬表分段,又稱疊排。如果表格欄多行少,橫寬豎短,可將表格橫向切斷,排成上下疊排的兩段或多段。表格分段排后,橫表頭不同,縱表頭相同,上、下兩段中間應以雙橫細線相隔。
示例:寬表分段
8.8表頭互換
自變量名常作為列名,因變量名常作為行名。但如果表格版面受限,或欄目設置不合理,可將橫表頭和縱表頭作互換處理。橫、縱表頭互換時,表身中各單元格內容應作相應的移動。
示例:表頭互換
示例:設計不合理表格的修正
8.9折疊處理
表格尺寸大于頁面且不適合采用上述方式處理時,可折疊處理為插頁表。插頁表不與正文連續編頁碼,但應在相關正文中提及表號或標注其位置。如插頁表所在頁與正文使用相同紙張印刷,可折算頁碼計入全書總印張。
表格核查清單
①表格有必要嗎?
②表格能否放在圖書附錄部分或者線上資源庫?
③表格內容與正文配合是否相得益彰,其呈現的內容是否適合用表格表達?
④表格的位置是否和正文相隨?
⑤表格在文本中提到了嗎?
⑥表格是否具有自明性和簡明性,欄目設置是否科學、規范?
⑦表題與表的內容是否相符?表題簡短且具有說明性嗎?
⑧表格中的數據或文字是否完整、準確?
⑨表格中連續數的分組是否有重疊或遺漏?
⑩表格中的數值修約和極限數值的書寫是否符合GB/T 8170《數值修約規則與極限數值的表示和判定》的規定?
?表格中量和單位的名稱、符號及書寫是否符合GB 3100《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和GB/T 3101《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的規定?
?表格中數字形式是否符合GB/T 1583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的規定?
?表格中的科學技術名詞是否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術語(見“術語在線”網站)一致?
?表格的內容(術語、符號、文字、數據、單位、圖形等)是否與正文以及同一文本中其他表格中的表述一致?
?全書或全刊的表格的表號、表題、表頭、表身、表注的格式是否統一?稿件中所有可比性表格的格式都一致嗎?
?表格是否符合版式處理的要求?粗線、細線的使用準確嗎?
?所有的縮寫、斜體的特殊用法、括號、斜體、破折號、粗體和特殊符號都有解釋嗎?
?表注按照先出處注、再全表注、最后內容注的順序排列了嗎?
參考文獻
向上滑動閱覽
[1]學術出版規范 表格:CY/T 170—2019 [S]. 北京: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
[2]The of Press. The of style: The guide for , , and [M]. 17th ed. : of Press, 2017.
[3] Of . style and : The CSE for , , and [M]. 8th ed. : of Press, 2014.
[4]美國心理學會. APA格式:國際社會科學學術寫作規范手冊[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5]汪繼祥. 科學出版社作者編輯手冊[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6]中央宣傳部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案例[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7]于光宗.排版與校對規范[M].2版.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1.
[8]周奇,杜維東.現代書刊校對技能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9]中國標準出版社.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9.
[10] B. How to write and a paper[M]. : Press, 2017.
[11] J L. 3.0: A and ’s guide[M]. : World , 2021.
[12] D. : in words[M]. : CSIRO , 2020.
[13] B, P, M. and [M]. : Press, 2000.
[14] R H, S B. in and [M]. San Diego: Inc., 2016.
排版丨 張瑤
審校丨 范林 武佳
運營丨韋彤
終審丨趙玉山
更多專題問題
上【書生問答】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