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統設計與分析復習題單選、多選題1、系統概念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即由若干部分組成、有一定結構聯系,具備一定功能、按抽象程度,系統分為實體系統、概念系統和邏輯系統3、按系統與環境關系,系統分為開放系統和封閉系統4、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資源,以期更好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5、管理的基本職能包括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激勵職6、最早提出科學管理思想的是泰勒7、英文縮寫MIS的含義是管理信息系統10、管理信息系統能夠進行信息的收集、傳遞、存儲、加工、維護和使用11、管理信息系統在對數據的收集上,主要指采集和輸入12、信息存儲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紙張、膠卷、計算機存儲器13、分布式系統通過[計算機網絡],把[不同地點]的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等資源聯系在一起14、分布式計算機系統的優點[系統擴展方便]15、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分為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運行和維護五個階段。16、信息系統的建設方法包括:面向對象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方法17、系統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制定發展戰略、安排項目開發計劃、制定資源分配計劃18、總體規劃的最后階段將形成可行性報告19、可行性研究包括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可行性20、可行性報告的內容包括系統建設的背景意義、候選方案、可行性論證、方案的比較[ABCD]21、系統分析是應用系統思想和方法,把復雜對象分解,找出各自的基本屬性和關系。
22、DFD的含義是:數據流程圖23、數據字典是主要用來描述數據流程圖中數據流、數據存儲、處理過程、外部實施的工具。24、結構化語言允許哪三種基本語句:祈使語句、判斷語句、循環語25、系統分析最終產生系統說明書26、系統設計分為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27、信息系統模塊具有哪些屬性A。輸入和輸出B.邏輯功能C.運行程序D.內部數據28、詳細設計內容包括為程序員提供算法29、模塊之間的聯系包括內聚和耦合30、系統的主加工就是系統的頂層模塊,其功能就是整個系統的功能31、系統在實施階段,包括幾項任務:硬件準備、軟件準備、人員培訓和數據準備32、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具有封裝性、繼承性和多態性三種性質33、可視化編寫程序技術指的是——所見即所得34、測試是為了發現程序是否存在錯誤,排錯是確定錯誤位置35、系統維護的內容包括哪些:A.程序維護B.數據維護C.代碼維護D.機器設備維護36、信息系統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應用環境中,能夠正常工作的能力,稱為[可靠性]37、OO方法的含義是面向對象方法38、對象是一些屬性及專用服務的封裝體,它是問題空間中一些事物的抽象。39、對象的類,是指具有相同屬性和服務的一組對象的集合。
40、封裝的含義為信息隱蔽41、用例可分為基本用例、包含用例和擴展用例42、用例是執行者與系統之間為達到某個目的而進行的一次典型的[交互過43、由執行者、用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構成的圖,稱為例圖45、原型法的不足之處,包括[周期短,但維護代價大]46、BPR的含義是[經營過程重組]47、企業經營過程重組的特點是目標遠大C.打破常規D.應用信息技術48、企業經營過程重組的特點不包括以傳統方式為基礎。49.集中式系統將[軟件]、[數據]和[外部設備]集中在一套計算機系統之中49、數據流程圖中包括下列哪些元素:A.外部實體B.數據處理C.數據流D.數據存儲名詞解釋:1、系統:由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2、開放系統是指與其環境之間有物質、能量或信息交換的系統。3、系統的目的性:是系統發展變化時表現出來的特點。系統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圍內,其發展變化表現出堅持趨向某種預先確定的狀態。4、系統工程:就是以系統的觀點和方法為基礎,綜合地應用各種技術,分析解決復雜而困難的問題的工程方法。5、管理: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這五項基本活動,以期更好地達到組織組織目標的過程。
6、管理系統:為了達到組織目標多選題系統分析的可行性分析包括,針對管理對象,由具有特定管理職能、相互聯系的各種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技術構成的完整組織管理體系。7、信息系統中的信息,指的是經過加工后的有用數據。8、管理信息系統MIS:由人和計算機等組成的能進行信息收集、傳遞、儲存、加工、維護和使用的系統。9、集中式系統:資源在空間中集中配置的系統,它將軟件、數據和主要外部設備集中在一套計算機系統中。10、分布式系統:通過計算機網絡把不同地點的計算機硬件、軟件、數據等資源聯系在一起,服務與一個共同目標的系統。分析包:是信息系統邏輯結構的結構單元,是對邏輯模型中的概念類、用例分析等要素進行組織和管理的一種中間模塊。11、專家系統:依據知識法則,運用推理法則來解決某類問題的信息系統。12、系統分析:是應用系統思想和方法,把復雜的對象分解成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基本屬性和彼此間的關系。13、數據流程圖:描述數據流動、存儲、處理的邏輯關系的圖形。概念類字典:用來記錄系統分析中提取的概念類并對概念類進行詳細分析說明的工具14、數據字典:主要用來描述數據流程圖中的數據流、數據存儲、處理過程和外部實體的工具。15、可視化技術:利用圖形工具和可重用部件來交互地編寫程序的技術,即所見即所得。
16、系統可靠性:信息系統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應用環境中,能夠正常工作的能力。17、對象是一些屬性及專用服務的封裝體,它是問題空間中一些事物的抽18、封裝:即信息隱藏,對象的每個成分應隱蔽為一個獨立的模塊,盡量不顯露其內部處理邏輯。19、用例:執行者與系統之間為達到某個目的而進行的一次典型的交互過程。20、目的性:系統在一定范圍內,其發展變化呈現趨向某種預先確定狀態的特性。21、相似性:系統具有同構和同態的性質,在系統結構、存在方式和演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共同性。22、結構化系統方法:引入模塊化思想,將一個系統設計成層次化、相對獨立、功能單一的程序模塊結構的方法。23、企業系統規劃法:通過全面調查,分析企業信息需求,制定信息系統總體方案的一種方法。24、功能內聚:若一個模塊包括并且僅包括為一個具體任務所需要的所有成分,則這個模塊為功能內聚。25、事務:事務是信息系統可獨立完成的一項業務或活動。26、對象的類:是對象類的簡稱,指具有系統屬性和服務的一組對象的集合。27、企業經營過程重組:對企業經營過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的重新設計,以求獲取可以用諸如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業績來衡量的巨大的成就。
簡答論述題一、簡述系統的目的性:目的性是系統在一定范圍內,其發展變化呈現趨向某種預先確定狀態的特人工控制系統總是為了一定的預期目的,因此必須依據反饋信息不斷調節系統行為,才能實現預期目標,當系統處于所需要的狀態時力圖保持其狀態的穩定,而當它不是處于所需狀態時,引導系統由現有狀態穩定地變到預期狀態。二、簡述管理的計劃職能:計劃職能時管理者在實際行動之前預先對所追求的目標和行動方案的具體 選擇、安排。計劃的最終目標是企業目的,目標又分為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有了詳盡周密的計劃,可以促進和保證有效的管理。 三、分布式計算機系統的優點。 分布式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應用需求來配置資源,提高了系統對用戶需求 和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系統擴展方便,健壯性好,網絡上個別故障一般 不會導致全面癱瘓。 四、結構化系統設計的內容。 1、把總任務分解成許多基本的、具體的任務,即總體設計。 將系統劃分成模塊:決定模塊的功能:決定模塊調用關系:決定界面。2、 為各個具體任務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和處理方法,即詳細設計。包括代碼、 數據庫、輸入、輸出、人機對話、處理過程等的設計。 五、模塊的內聚與耦合有什么區別? 結構化設計把系統設計成相對獨立的功能模塊,模塊之間的關系包括耦合 與內聚兩種,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模塊的獨立性。
耦合反映了模塊間連接的 緊密程度,而內聚指的是一個模塊內各元素彼此結合的緊密程度。 六、封裝,即信息隱藏,表現在對象概念上,即指設計程序的總體結構時, 每個成分應封閉或隱蔽為一個獨立的模塊,盡可能少地顯露其內部處理邏 七、間述原型法基本思想。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時間內,用最經濟的方法構造一 個系統原型,使用戶盡早看到未來系統的概貌,在實際運行中與用戶一起 發現問題,提出修改意見,不斷完善原型,使之逐步滿足用戶的要求。 八、如何認識系統整體性。 答:系統整體性指的是: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機整 體,各個要素一旦組成系統整體,就表現出獨立要素所不具備的性質和功能, 形成新的系統的質的規定性。從而表現出整體的性質和功能不等于各個要素 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相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可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 各個部分簡單湊合在一起,另一種是各個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有一定 的結構,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有機整體—系統。從質的方面 講,整體具有其構成要素所沒有的性質,從量方面講,整體可以大于、等于 或小于其部分之和。當系統要素協同配合時,將發揮出好的作用和效益,這 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1、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 2、各部分構成一定有機整體。 3、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簡單的和。 九、管理的基本職能。 答:管理: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這五項基本活動,以期更好 地達到組織組織目標的過程。 1、計劃職能。管理者在實際行動之前預先對所追求的目標和行動方案有具 體選擇、安排。 2、組織職能。組織必要人力等資源去執行既定的計劃,有合理的組織結構、 選配合適人員、協調機構中各個部分,建立高效信息網絡。 3、領導職能,引導組織成員,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努力的過程,本質上是 組織成員的追隨和服從。 4、控制職能。管理者需要及時檢查和調整,保證計劃順利實施。 5、激勵職能。根據員工的需要,設置適當的奮斗目標,達到激勵作用, 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積極性。 十、分布式計算機系統及其優點或問計算機分布式系統與集中式系統的比 答:分布式系統:通過計算機網絡把不同地點的計算機硬件、軟件、數據等資源聯系在一起,服務與一個共同目標的系統。計算機分布式系統與集中式 系統的比較 分布式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應用需求來配置資源,提高了系統對用戶需求和 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系統擴展方便,健壯性好,網絡上個別故障一般不會 導致全面癱瘓。
集中式系統是資源在空間中集中配置的系統,它將軟件、數據和主要外部設 備集中在一套計算機系統中。單機系統是典型的集中式系統。分布式系統是 通過計算機網絡把不同地點的計算機硬件、軟件、數據等資源聯系在一起, 服務與一個共同目標的系統。 集中式系統由于資源集中,因而便于管理,資源利用率高,專業人員也相對 集中,有利于發揮作用,但隨著系統規模的擴大,系統越來越復雜,這種結 構系統維護管理變得困難,而且資源過于集中,系統比較脆弱,一旦主機出 現故障,可使系統癱瘓。 而在分布式系統中,服務器提供軟件、數據和各種服務功能,網絡節點上的 其他計算機系統(客戶機)本身也承擔本地的信息處理工作,這樣,分布式 系統可以根據需求來配制資源,提高了系統的應變能力,系統擴展方便,健 壯性好,網絡上個別故障一般不會導致全面癱瘓。但由于資源分散,管理標 準不統一,協調比較困難,不利于安全保密。 十一、信息系統建設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有結構化方法、面向對象方法、原型法三種常用方法。 結構化方法(生命周期法)面向用戶,以用戶要求為出發點和歸宿,嚴格區 分工作階段,明確各階段任務,按照系統觀點,自頂向下進行系統分析,將 系統逐層分解,并把系統功能作為一個大模塊,逐步求精。
但開發周期長, 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適應性不強。 面向對象方法是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發展起來的,它將客觀事物對象作 為一個整體,將其屬性和操作封裝起來,用對象之間的抽象與具體、群體與 個體、整體與部分等幾種關系構成對象的網絡結構。強調對現實的理解和模 擬,從而認識對象的屬性和服務功能。 原型法是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時間內多選題系統分析的可行性分析包括,用最經濟的方法,開 發出一個可實際運行的系統原型,在運行中發現問題,不斷修改完善,逐步 滿足用戶要求。 十二、信息系統的實施階段有哪些任務 答:系統實施是開發信息系的最后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實現系統 設計階段出的物理模型,按實施方案完一個可以實際運行的信息系統,交 付用戶使用,系統設計說明書詳細規定了系統的結構,規定了各個模塊的 功能、輸入和輸出,規定了數據庫的物理結構。 1、硬件準備。包括主機、輸入輸出設備、存儲設備、通信設備等。2、軟 件準備。包括系統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編寫應用程序等。3、人員培 訓。指用戶培訓,根據各自的基礎和應用需要,提前進行培訓。4、數據 準備。為了調試和進入實用,需要收集、整理和錄入大量數據,并在軟件 建設的同時進行數據建庫。
十三、論述原型法基本思想及步驟。〔P235-236〕 答:基本思想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時間內,用最 經濟的方法構造一個系統原型,使用戶盡早看到未來系統的概貌,在實際 運行中與用戶一起發現問題,提出修改意見,不斷完善原型,使之逐步滿 足用戶的要求。 步驟如下:1、明確用戶基本信息需求,包括主要功能、數據規范、格式、 界面,不產生對外正式文件,2、建立初始原型,借助軟件工具,較快地制 作一個雛形系統,可以實際運行,滿足基本要求。3、評價原型,用戶在開 發者協助下,運行原型系統,評價優劣,進一步明確用戶要求,提出具體修 改意見。4、修改和完善。根據用戶的意見,盡快修改原型系統,并交給用戶 使用。 十四、結構化方法 結構化方法面向用戶,以用戶要求為出發點和歸宿,嚴格區分工作階段,明 確各階段任務,按照系統觀點,自頂向下進行系統分析,將系統逐層分解, 并把系統功能作為一個大模塊,逐步求精。但開發周期長,對外界環境的變 化適應性不強。 十五、系統規劃的主要任務 (1)制定信息系統的發展戰略。其發展戰略必須與整個企業的戰略目標協 調一致,通過調查分析企業的目標和發展戰略,評價現行系統的功能、環境 和應用狀況,確定信息系統的使命,制訂系統戰略和政策。
(2)制訂總體方案,安排項目開發計劃,根據發展戰略和總體結構方案, 確定系統和應用項目開發次序和時間安排。 (3)制訂系統建設的資源分配計劃,提出實現開發計劃所需要的硬件、軟件、 技術人員、資金等資源,進行概算和可行性分析。 十六、可行性研究涉及哪些方面?(可簡述或論述) (1)技術可行性,包括現有技術條件能否達到要求,所需要的物理資源是 否具備,可否得到。如硬件、系統軟件、應用軟件和技術人員。 (2)經濟可行性,資金可得性,各種成本和維護費用的核算;經濟合理性, 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信息提供的準確性,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作 條件的改善,費用的降低,未來的發展等。 (3)社會可行性,組織內部某些制度的變更,管理體制的變動,組織的承 受能力;外部是否為有關部門認可和接收等等。 十七、檢查數據流程圖正確性從哪幾個方面 (1)數據守恒,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匹配 (2)數據流程圖中任何數據存儲,必定有流入和流出的方向,即讀寫文件 (3)父圖處理框中的輸入、輸出流必須出現在相應的子圖中,否則就會出 現兩者的不平衡 (4)任何數據流至少有一端是處理框,即,數據流不能從外部實體直接進 入數據存儲,也不能逆向直接流出。
十八、系統設計中代碼設計必須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唯一性。一個對象可能有多個名稱,但在一個編碼體系中,只能賦予它唯一 的代碼 合理性。代碼結構應與相應的分類體系相對應 可擴充性。應留有充分的發展余地,以備不斷擴充 簡單性。結構盡量簡單,減少各種差錯。 適用性。代碼盡可能反映對象的特點,便于記憶填寫。 規范性。遵循國家有關編碼標準,類型格式統一。 系統性。有一定的分組規則,在系統中具有通用性。 十九、系統維護需要做哪些工作 (1)程序的維護,發現程序錯誤,需要改正,對部分程序進行改進,以適 應環境。 (2)數據文件的維護,對現有文件的結構進行修改。 (3)代碼的維護,對舊代碼進行改造,制訂新的代碼體系,實施新代碼的 貫徹。 (4)機器設備的維護,專人修理管理,保證系統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