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得益于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視頻影像技術的發展,將各種數據應用于新聞報道并可視化呈現成為可能。
2013年,紐約時報以視頻、圖片、動畫、信息圖以及文字等形式講述了三個滑雪愛好者在雪崩中喪生的事,這篇名為的新聞作品讓大家看到了敘事型結構的新聞故事成為復雜交互作品的可能性,發布僅僅七天就獲得了350多萬的點擊率,用戶平均頁面停留時間超過12分鐘。的成功開創了全新的新聞呈現方式——數據新聞。繼衛報之后,彭博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陸續推出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數據新聞,例如《一戰死亡數據可視化報道》、《如何贏得奧斯卡》、《深度的難題》、《埃博拉資助追蹤》等。數據新聞在國內的興起與國外幾乎是同步的,2012年“網易”創立了“數讀”欄目,這是國內媒體最早開辟的“數據新聞”專欄,網易之后新華社、央視、《北京晚報》、《新京報》、搜狐、財新等媒體相繼推出自己的數據新聞欄目。
我國的學界對“數據新聞”的認知和重視幾乎和業界同期開始,但相關的教育卻未開始廣泛的開展。截至到2015年底,只有極少數高校新聞學院開設數據新聞相關課程,究其原因:數據新聞本身的特征決定了這門課程屬于跨學科課程,同時也屬于探索型課程,講授的內容要求系統化,且兼具實踐操作性,這對教學者提出較高的要求,對學習這門課程的專業背景提出相應的要求;與之形成反差的是,數據新聞作為舶來品,無論是國內的新聞界實踐網易數讀數據可視化的特點,還是新聞學界的研究都處于起步階段網易數讀數據可視化的特點,專業人才不多,師資配備不足。
面對媒體對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及學界人才培養的困境,方正電子攜手數據工場推出數據新聞實驗室解決方案。此方案有兩個突出特點:首先,此方案為方正電子攜手數據工場共同為新聞專業的師生定制。方正作為技術廠商提供軟硬件技術解決方案,數據工場提供數據新聞教學與創作的專業指導。數據工場的創始人黃志敏先生是前財新傳媒首席技術官、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創始人。他團隊的數據新聞作品《周永康的人與財》、《三公消費龍虎榜》、《星空彩繪諾貝爾獎》、《樓市十年》等,頗具行業影響力,連續三年四次獲得亞洲新聞獎,累計獲得九個國際獎項和兩個國內獎項獲得世界新聞設計協會多媒體設計優秀獎。黃先生本人在多所新聞高校舉辦講座,并多次參與舉辦數據新聞工作坊和主辦數據新聞教學比賽,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
方案的第二個突出特點:整個方案除了包含數據提取軟硬件環境、可視化呈現設計制作軟硬件環境、還提供數據新聞教學內容。包括:數據新聞基礎知識、數據可視化理論基礎、數據新聞案例庫、媒介融合設計、平面信息圖的設計與制作、統計和社會調查方法等大量視頻教學內容。可以說,視頻教學內容外加軟硬件的整體實驗室解決方案構建了一個可實施的數據新聞教學解決方案。即使學校師資匱乏,通過此實驗室的實施依然可以指導學生學習數據提取、數據篩選、數據應用、數據呈現;學習各種可視化制作的工具,學會應用相關計算機技術;學習多媒體的敘事能力。
方正電子與數據工場,期望通過此實驗室在高校的運行,幫助相關專業學生全面學習并實踐設計制作數據新聞,掌握相關的技能,成為具備專業素質、適應行業發展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