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師范學院2013級專業學位教育碩士研究生 編者:南山陶醉2014-07-04 (寧師研究生公寓)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點填空題 1、文學是以話語的方式存在的。 2 、抒情是從古希臘文 ?七弦琴?(lyre )一詞演變而來。 3 、文藝的學三大分支是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4 、當代文學批評的現狀是西方視域多,中國古代文論資源少。 5 、文學活動四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讀者。 6 、中國古典抒情詩歌具有?詩言志 ?傳統。 7 、敘事與抒情是創造文學作品的兩大話語活動。 8 、敘事中的 ?故事?是被講述者組織成完整有序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動。 9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10、敘事即 ?序事?,就是用話語虛構社會生活事件的過程。 11、抒情原指一種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發展為意指一種偏向于表現個人內心感情的文學類型。 12、文學風格三因素是指種族、環境、時代。 13、?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這是個故事;而?國王死了,不久王后也 因傷心而死 ?則是個情節。 14、20 世紀被稱為批評的時代。簡答題15、?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表達了 怎樣的文學主張?答:每一個讀者的人生經歷、價值取向不同, 對文學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1 盡相同。
同樣的道理,同樣一篇文章,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 法。每個人的受教育和知識文化程度不同,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 人生價值取向 不同,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會導致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徑庭。 在藝術領域里, 藝術家通過某種手段把意向的抽象思維表現成藝術品,他的藝術 品所帶來的社會價值是事實, 但是欣賞這件藝術品的人對它的理解大不可能與作 者本人創造這件作品時的思維是一樣的,盡管藝術品本色的社會價值是絕對的, 但是它所帶來的思想教育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道 理,在文學里其實表達了?讀者對作家的作品具有再創造的功能?的主張 。16、簡述文學批評的幾次轉向。答:第一次: 以作家為中心 直到 19 世紀,注重考查作家的社會背景和生平 傳記,暗示了作家與作品的關系。例如?海明威小說研讀?,《紅樓夢》釋讀;第二次 是以作品為中心 ,作品中心的文學批評以文本為中心兼顧作者和讀 者;第三次 是以讀者為中心 ,重在揭示讀者的積極意義: 填空、對話、未定點等, 如莫言的《透明的胡蘿卜》(象征性的豐富內涵和思考空間)17、什么是文本細讀?文本細讀即:排除作品之外的一切干擾, 集中精力對于作品字斟句酌的分析。
文本細讀則是一種語義學解讀,其基本特征是:第一, 以文本為中心。 文本細讀強調文本本身就是一個自足獨立的存在,布 魯克斯主張, 文學批評就是對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評價。至于作者的真實意圖, 我 們只能以作品為依據。 只有在作品中實現的意圖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至于作者2 事前對作品的設想和事后對作品的回憶,都不足為據。 文本細讀強調文本語言和 思想的關系, 認為文本語言的功能和意義可以體現為意思、感情、語氣和意向等 四個方面,如果能夠準確把握語言的這些因素,我們就能夠解讀作品的意義。第二,重視語境對語義分析的影響。 文本細讀認為語境對于理解文本詞匯的 深層意義是十分重要的。瑞恰茲反復強調,文本中,是某個詞、句或段與上下文 之間的聯系, 正是這種聯系確定了特定詞、句或段的具體意義, 甚至一本書也存 在著語境問題。第三,強調文本的內部組織結構。 文本細讀還將文本解讀重點聚焦到文本內 部的組織結構上。 韋勒克認為, 對文學背景、 環境和外因的研究決不可能解決對 作品這一對象的描述、 分析和評價等問題。 他強調作品就是一個隱含著并需要意 義和價值的符號結構,主張解讀就應該以具有這樣的符號結構的作品為主要對 象。
18.舉例說明抒情與渲泄的關系。抒情和宣泄之所以不同, 是因為抒情已經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而宣泄只是 本能的釋放, 沒有文學素養和禮儀道德上的約束。例如, 一個人受到了極大的壓 迫,他宣泄的方式可能是痛苦、或是伺機報復等, 而抒情是一種在理智和情感的 支配下的理性而自然的情感流露。具體而言抒情具有以下特點: ① 既是情感的釋 放有事情感的構造; ②要求審美價值; ③抒情一方面受到現實生活和社會觀念的 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較高的心靈自由度;例如:戴望舒的《雨巷》中的夢里溫 存的微妙體驗。19、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是什么?3一切文學作品都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文學作品所反映出 來的社會生活 , 已經不是自然形態的社會生活,而是經過作家提煉、加工過的社會 生活。客觀存在的現實生活,經過作家的分析、選擇、集中、概括,塑造成藝術形 象 ,往往具有更鮮明、更廣泛、更深遠的意義.顯然,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和實 際生活不很相同或很不相同.這種不同 ,反映在真實性的問題上,就常常出現這樣 的情況 ,有些生活中真正發生過的事,若原封不動照實寫入作品之中,人們僅會覺 得虛假 ,不可信 .有些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到了作品中 ,人們反而覺得可信。
這 就說明 ,在生活與藝術這兩個不同領域中,是存在著兩種性質不同的真實的.20 、文學的功能有哪些?總體而言關于文學的功能具有以下共識:①認識功能: 文學作品往往建立在 一定社會基礎和個人體驗或歷史文化事件之上,因而通過文學作品讀者可以更好 的了解作者、認識人生現象、人生哲理、社會變化和歷史意義等,因而說文學具 有認識功能; ②教育功能: 文學的教育作用是一種審美的教育作用,這種作用是 在審美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文學描寫并不是純客觀 的,它灌注著作家主觀的理想和愿望,形成主客觀相結合的審美趣味和理想。審 美的趣味顯示著作者對生活現象的好惡,對他所描寫的事物的褒貶態度,從而形 成一種審美評價。這種審美評價往往為讀者在藝術享受中不知不覺地所接受,從 而影響到他們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陶冶著他們的心靈,這就是?寓教于樂?。?寓 教于樂? 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審美感情活動,也可以說是藝術的感情教育。③審美 功能:文學的審美功能主要表現為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品通過對現象的藝 術抒寫,給人以一種賞心悅目的審美愉快,成是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描繪,顯示出 一種激動人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動人以情,使其獲得4 審美感受和理性的滿足。
21、電子時代文學的處境如何?海德格爾認為:近現代社會是一個?技術時代?。文字圖像的時代,讀圖時 代的到來從根本上向文字發起了挑戰,文學作品傾向于功利化, 傳統文學出現了 雅俗共賞的局面,即大眾文學精英文學,2011 年 6 月?網絡批評提出來?,原因 是讀圖時代的網絡文學基本處在了娛樂消遣的層面,文學方面存在嚴重的缺失。 22 、文學與文化的關系體現在哪些方面?答:一般而言,文學與文化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文學與歷史;文 史哲不分, (中國歷史傳記《左轉》),《春秋》,《史記》,文學與歷史的界限模糊; ②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宗教在形象思維的想象性和" 以人為本原 "等方面存在相似 性;二者之間由于緊密聯系從而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在宗教教經的文學 性上和宗教對文學的影響上都有明顯體現;而文學與宗教如此源遠流長、錯綜復 雜的關系最終歸于兩者的終極價值目標的趨同性:③文學與民族: 何謂文學的民 族性?一定民族的文學有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學的基本屬性、精神氣質和個性特征 等文學風格,?文學民族性?,如尋根文學; 文學的民族性格反思; ④文學與地域: 文學之有地域性,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文心雕龍》稱北方的《詩經》?辭約而旨 豐?,?事信而不誕?;而南方的《楚辭》則 ?瑰詭而惠巧?,?耀艷而深華?,明確 提及地域與文學的關系; ⑤文學與道德:道德評價也是視文學為人生的批評方式。 在道德評價模式中, 文學是一件高尚而具有嚴肅性的事情。這里,批評的重點不 是形式而是作品的思想內容。 文學要真切地描寫人及人的社會生活就必須要反映 社會的道德生活和人們的道德面貌;文學作品是作家寫的,文學作品中的道德內 容也就體現著作家的傾向;文學作品供人閱讀文學理論基本問題 pdf, 潛移默化, 容易形成讀者的自我5 意識。 23 、抒情的特征是什么。答: (一)抒情與現實不同:抒情作為一種主觀表現,并不能脫離現實,而 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與評價;又是一種特殊的反映方式: 首先抒情反映的對象主 要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其次,情感反映了主題與對象之間的特定關系,所以 抒情對客觀世界的放映具有主觀性;再次,抒情反映具有評價性。(二)抒情與宣泄不同:抒情既是情感的構造又是情感的構造;抒情要 有審美價值, 抒情一方面受到現實生活和社會觀念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較高 的心靈自由度。 24 、近些年文學研究論文排名靠前的高頻詞匯有哪些?近些年文學研究論文排名靠前的高頻詞匯——全球化、現代性、 后現代、 文 化研究、消費文化、視覺文化、生態文化、媒介批評、網絡文化等,幾乎都是來 自當代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之外的領域。
全球化 是指:語言互通和不斷的交流, 促進了文學樣式的不斷交流,推進了 全球化 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加速了借鑒和吸收,推進了全球化。現代性 是指:什么是文學的現代性呢?馬歇爾〃伯曼說 ?現代性是一種生命 體驗模式——時間與空間、自我與他人、生活中的種種可能性與危險的體驗。? 在全球化、 現代化的滾滾潮流席卷之下, 生命體驗徹底告別了傳統生活中那種溫 情的、古典的模式,而被萬花筒般的新事物擊成碎片。一方面,信息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傳遞到世界每一個角落,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一處的變動 都會影響到其他地方,牽一發而動全身。另一方面,集體觀念又被迅速地解構,6 分裂成無數的個體。后現代主義 是現代主義的發展和延伸,繼承了現代主義反傳統的文學實驗; 另一方面, 后現代主義又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叛和決裂,表現了后現代作家 抦棄現 代主義文學的內容和形式的企圖,因為在后現代作家看來, 不僅現代主義以前的 文學傳統已不合時宜,連現代主義也在其發展過程中變得日益陳舊。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 ?和?文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文化不能再是 精英文化,它應該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應該是大眾的,平民的。
消費文化 :消費文化 ",是指直接進入文化消費領域、滿足人們日常文化需要 的產品和活動 ,也包括為了直接消費而進行必要的再生產(復制 )和輔助性創造活 動。"文化消費 "是人們用于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等相關方面的支出和消費活 動,是促進社會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視覺文化: 以圖像符號為構成元素、以視知覺可以感知的樣式為外在表現 形態的文化統稱為視覺文化。生態文化 :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是人 的價值觀念根本的轉變, 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 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媒介批評: 所謂媒介文化就是指因大眾媒介的社會影響而產生的一種文化 形態,是顯現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社會文化現象。媒介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形態分 為電影文化、電視文化、網絡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類型,屬于大眾文化的范疇。媒 介文化具有廣泛推行社會價值規范與建構社會價值意識的社會功能,是現代社會7 總體文化系統中由大眾媒介所建構的一個亞文化系統,但其發展趨勢正在從邊緣 文化形態進入當代社會的主流文化體系。媒介文化是當代傳播學研究的一個重要 領域,也是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關切的熱點。
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是指網絡上的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 文化活動及文化產 品,是以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 25 、大學轉型期的文學教育應走向何處?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 國際交流的多元化發展和多學科的交叉以及經濟市 場的調節與影響, 我國的傳統文化、 文學創作乃至大學的文化教育正在接收著考 驗與挑戰,大學中文專業的文化教育的出路在哪里?特別是國家要求高校積極轉 型以適應市場的前提條件下文學理論基本問題 pdf,我們的文學教育應該走向何處,這是我們即將面臨 的問題,結合當下的文學發展的狀況與社會背景,我們應該至少可嘗試以下道路:①大學的文學教育應該堅持 ?雅境?即秉持文學創作本來的面貌,反應生活 現實,提倡文學的陶冶和道德教育功能;②積極適應市場經濟, 文學的娛樂性也不能予以否定,在文學的教育中提倡 學生創新與發展,但是不能脫離文化的人格范疇和品德教育范疇;③提倡文學教育的生態性和民族性,即就是突出地方院校的文化特色,例如 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④文學教育與影視傳媒相鏈接, 通過影視傳媒的力量讓本土化的文學創作和 教育得到交流與發展,即有利于文化的傳承有利于文化教育體系的個性與完善。 26 、文學的功能是什么?8答:文學的作用是精神的。
作為審美的社會意識形式, 文學作用于社會生活, 是通過陶冶人的性情, 塑 造人的靈魂的途徑實現的。 這種作用是精神的, 它雖然歸根到底會影響人的實踐 活動,進而促使社會歷史的變革,但它畢竟不能等同于物質作用,沒有物質作用 的那種直接性和立竿見影的社會效果。就是精神作用, 文學也有自己的特點。 黑 格爾對此有一個很精辟的論述。他說:?在藝術里,這些感性的形狀和聲音之所 以呈現出來, 并不只是為著它們直接本身或是它們直接現于感官的那種模樣,形 狀,而是為著要用那種模樣去滿足更高的心靈的旨趣,因為它們有力量從人的心 靈深處呼喚起反應和回響。 ?文學的作用從方式上講,是內在的、情感的,沒有 政治理論或道德觀念的精神作用的那種對實踐活動的指導性和規范性;從作用的 內容上講, 它主要也不是簡單地傳達某種是非觀念,或一般地懲惡揚善, 而是立 足于對優美高尚的思想感情的表現,顯示人生的價值復議, 通過對美的追求和高 揚來陶冶性情,塑造靈魂。可以說,幫助人們懂得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生活,才 是文學作用于社會的根本目的。2 、文學的作用以社會存在為前提。文學只有通過讀者才能實現它的社會作用,而讀者又是生活在一定社會歷史 環境之中的。
無論他是否自覺,他的接受活動都會受其社會存在的制約。因此, 要正確認識文學的社會作用, 就必須注意到人的社會存在是怎樣從根本上規定他 對文學作品的把握。 和一切社會意識形式一樣, 文學對社會生活的作用只能是一 種反作用,是第二性的, 要以社會存在對自身和讀者的決定作用為前提。就是說, 社會存在不僅決定著某種文學藝術能否產生、存在,而且還決定這種文學藝術可 能發生多大的社會影響。當年,一些青年男女可以被湯顯祖《牡丹亭》感動得死9 去活來,有人甚至因此傷心而死;可是今天的讀者盡管還會欣賞這部古典名劇, 卻不會再達到那樣的程度的。究其原因, 最根本的一點, 就是因為社會存在的條 件已經完全不同了。普列漢諾夫說過:?相似的社會原因,自然產生相似的精神 結果。?文學對社會生活的作用首先要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強調這一點并不是否 認文學自身的價值, 文學作品一經作家創作出來,其美學價值便客觀地存在于作 品之中,是不依賴于文化環境的變遷的。文學的價值、 功能與社會影響之間存在 的這種時間差, 又顯示了文學價值與文學社會作用的不一致性。因此,不能簡單 地以作 ] 品在某一時間內的影響大小和暢銷與否來判斷它的價值和功能。
確定作 品的價值, 估價它的功能, 都要從審美關系中, 聯系整個社會生活的歷史進程來 考察,這是正確認識文學社會作用必不可少的一種歷史眼光。 3 、文學的作用是整體的。正確認識文學的社會作用,還要有整體觀念。(1)應該把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情感交流作用、娛樂作用等等,統 一于它的審美作用, 看其是否是在審美價值實現的基礎上產生的。文學作為一個 具有系統性質的整體, 構成它的各種要素當然也有各自的價值,所以必須具有多 價值性的特點。 但是對于一個有機系統,其整體不等于各部分的機械總和,整體 的價值顯然也不是諸要素價值的總和,更不是某種要素價值的單一表現。因此, 既不能機械割裂文學各種作用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其孤立化; 也不能脫離審美價 值去片面強調某一種作用。(2 )對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果的認識,須以它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 和它的全部內容來衡量。不能只看作品在一時一地,在個別人中所發生的影響; 也不能僅憑某些場面、 某些細節去估計它所可能產生的作用。讀者固然是文學實10 現其價值的重要中介,但是這個?讀者 ?應理解為社會群體,并非指個別人或部 分人。我們不能因為作為個體的讀者以非審美的態度去理解文學作品,甚至取其 一點,不及其余。
從整體上去認識社會與文學的關系,是考察文學社會作用的基本出發點。社 會之需要文學, 根本原因是審美需求。因此對整個社會而言, 滿足這種審美需求 即是文學的社會作用, 它不可能因個別或部分讀者的非審美把握而改變。明確這 一點,不僅對正確認識文學的社會作用大有幫助,而且對認識文學創作的根本目 的,對把握文學批評的價值取向,都有重要的實踐意義。4 、文學的作用是有限的。無可否認, 文學有其特殊的價值, 這是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無法取代的,所以 不能忽視和低估文學的社會作用。但是, 文學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它既不能履行 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職能,更不能代替物質的作用, 所以不能夸大。 馬克思早就 講過:? 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 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式, 其作用不能超越物質條件所允許的范圍,也不能和政治 理論或其它居于統治地位的思想相比。黑格爾在講到音樂的社會作用時,就斷然 否定了 ?憑音樂就可以敵 ?的說法。魯迅更為明確地講過文學作用的有限性。他 說:?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于后來的武昌起義怕沒有 什么大關系。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比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中 馬前卒’鄒容所作的《革命軍》 。
?單憑文學,既不可能興邦,也不可能成為一個 國家或民族衰亡的主要原因。 就是對于個人來講, 他的進步或落后, 革命或反動, 也不能僅僅歸因于文學的影響。文學的價值在于審美, 在于對人的思想感情的潛 移默化,這是一項緩慢的、內在的靈魂改造的工程,只有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11 才能使這種精神影響化為實際效果。有人提出文學可以?干預生活?,嚴格地講 并不確切。 雖然某些文學作品也能提出一些社會問題,但是這并非文學所長。 許 多作品是以犧牲了某些文學特征才取得這種效果的。文學藝術形象作為文學傳達 內容的基本方式, 使文學在說明和評判生活時帶有相當的模糊性,這就從根本上 限制了文學對社會生活的直接干預。因此,與其講文學的作用在于干預生活,還 不如說文學的優勢是干預靈魂。分清兩者之間的區別具有重要意義,它使我們明 了,不應給文學加上它無力負擔的任務,也不能忽視文學對人們思想感情的巨大 影響。漢語言基礎簡答題 1、在民族語形成的過程中,你認為哪些地方的語音曾經可能是民族共同語的標 準音,為什么?語言的適用范圍往往和一個民族、一個朝代的經濟、 政治、 人口數量等有著 密切的關系, 因而要看哪些地方的語音曾經可能是民族的共同語的標準語,首要 看的是它是否曾經是官話的代表或者使用的人數的多少。
首先北京方言音最可能成為民族共同語言,因為北京曾經為多朝首府, 且經 濟文化異常繁榮,大清帝國進關后,拋棄了母語,接受漢語,受北京語音影響較 大;吳方言,使用人口將近占漢族總人口的%8.4 ,且杭州曾經做過南宋的古都。另外像秦方言, 即陜西方言及可能成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語,陜西曾是六 朝古都的所在地,文化底蘊豐富,人口數量大,另外像山東話的語言、河南(古 來為中原地區, 幅員遼闊, 人口密度大) 話的語音都可能成為民族共同語言的標 準語。2. 舉例說明漢字形體演變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哪些形體的演變最為重12 要?為什么?答;漢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是:①書寫工具的改變:人類文字產生之初,人們 常把字刻在獸骨或器物上,因而字體多為復雜的象形字,后來隨著竹簽、 紙筆等 的出現字體越來越趨向簡化、美觀與科學;②對文字的要求:秦國統一后,對漢 字的書寫提出了要求, 目的是為了易于辨認和廣泛使用,因而漢字在形體上發生 了極大的變化。在漢字的形體演變過程中,隸屬演變最為重要,因為隸屬打破了象形 古老的傳統, 字形方扁, 筆畫與今天的漢字相似,是漢字發展上的一大突破和轉 折點,奠定了今天漢字的基礎。3.漢字演變的趨勢是什么?答:漢字演變呈現以下特征:①符號性越來越強;例如漢字的象形特征,到 了隸屬幾乎成了純粹的文字符號;②逐漸定型化; 從甲骨文到現在的行楷, 字體 已經定型;③逐漸簡化:古漢字往往書寫復雜,現代的漢字漸變易懂,如:陽- 陽, 雲-云等;④表音化:到了漢代,形聲字的比例躍升為80% 左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