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節剛剛結束,可以說是影迷的一場盛宴。除了新片,一大批經典老電影的上映也讓人心潮澎湃,其中不乏經典電影的修復作品。跟普通在電影院公映的電影不同,北影節上放映的電影有不少沒有中文字幕,有些屏幕上只有英文字幕,中文字幕只出現在整個屏幕下方一個小小的顯示器上。這種出現在屏幕外的字幕讓不少人覺得別扭,坐遠點甚至看不到,有些人干脆放棄看中文字幕直接看英文字幕。那么字幕對看電影有什么影響呢?這次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有不少人把看外語電影當做學習外語的一種方式,也有研究支持這樣的結論:看外語電視的確有助于提高外語能力。那么應該選擇看什么字幕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
對于聽力理解來說,結果并不一致:在巴基斯坦的一項對于有一定英語基礎的觀眾的研究發現,看英語字幕對于英語對白的理解明顯好于看本國語言字幕,而沒有字幕的聽力理解是最差的。
但是在另一項研究中,泰國的初中生中對于英語對話片段的理解,則是有泰語字幕最好,英語字幕和無字幕差不多。
這兩個研究的差異主要在于觀眾本身的英語水平: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人,看英語字幕更好;而英語不好的人,還是看本國語言的字幕更好。那是不是雙語的字幕,效果最好呢?從幫助理解情節的角度是這樣的。但是如果為了學單詞而看雙語字幕,就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了:有研究發現,雙語字幕并不會對英語詞匯的識別和再認有所幫助。
不過很多時候我們看字幕,并不是為了學習外語,而是理解電影內容,這就不需要把對話中的每個詞都準確地翻譯過來。電影的字幕主要是幫助人們理解電影的對白——觀眾聽不懂,所以只能借助字幕來進行理解。
但也有觀眾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即使聽不懂對白、也沒有字幕,卻能靠著前后劇情發展和表演,理解整部電影。但也有的時候,我們明明能聽懂每一句對白,卻弄不懂整部電影講的是什么故事。這是因為我們對于電影會形成局部和整體的理解,這兩者并不相同。對電影的局部理解是指在電影情節或對白發生的時候,我們能夠理解這一片段;對電影的整體理解則是指能夠將電影中的情節串聯成完整的故事,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的電影故事。
字幕對于局部理解和整體理解有不同的影響。聽母語對白比看母語字幕對于電影理解的整體更有利,而字幕對于電影的局部理解更有利。這是因為當我們將一部分注意力放到字幕上的時候,會妨礙情節的記憶以及整體加工,從而影響了對于整部電影的理解。
人們對字幕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有關:二年級的學生對字幕的理解還僅停留在局部理解階段,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將字幕串聯成情節,完成整體理解。對于字幕的理解還和語言掌握的程度有關,對于外語初學者來說,看一部沒有字幕的外語片,可以理解大部分的畫面情節、很少部分的對話內容。但是在有外文字幕的情況下,由于將大量精力放在對字幕的閱讀理解上,雖然對話的理解提高,但嚴重影響了對畫面的理解。而在本國文字字幕的情況下,人們往往在字幕和畫面間進行不停的注意轉移,雖然對話的理解比沒有字幕好,但是對畫面的理解則差過沒有字幕。
字幕的位置、式樣、呈現速度,都會影響觀眾的觀感和理解。
一般來說,字幕應該位于屏幕的下部居中且不是緊貼著低端的位置,這樣觀眾可以在看畫面的同時看到字幕,又不影響畫面本身。
字幕也不能太長,字體不能太大或太小,需要讓觀眾不費勁就能看到、能看懂。對于母語字幕來說,每分鐘140個字較為合適,而最高不能超過每分鐘200個字,可以根據具體畫面的轉化進行語言的分布,但不要變化太快。
字幕文字的字體和顏色也都不要太花哨,因為這些因素都可能吸引更多的注意,而喧賓奪主。
實際上,不單是電影,在看京劇或者歌劇的時候,為了幫助觀眾理解也有字幕。但由于舞臺演出更重視舞臺效果的完整性,因此字幕會被打在舞臺頂部或者兩側,其實并不是特別必要:因為在舞臺和字幕之間轉換的距離更長,不過因為京劇、歌劇的歌詞更為簡單,速度更慢,也就可以犧牲字幕的效率而成全舞臺的整體效果了。
滿網遍地VIP,到底是吃相難看還是無奈之舉?
一、滿網遍地VIP
記得很早以前,剛剛上網時,雖說網上資源不怎么豐富,但都是免費的,沒有VIP。現在是看需要VIP,聽需要VIP,買了VIP之后你會發現,VIP里面還藏著VIP,真可謂是VIP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慢慢地把人們折磨得電視都不看了,只玩手機,刷刷抖音發發自媒體。
比如現在聽歌也需要VIP,記得剛開始時酷狗音樂沒有VIP,現在你搜索一首歌,會發現前面帶VIP,后面還帶VIP,購買VIP之后,下載下來的歌曲在其它地方卻沒法使用,因為文件格式為KGM。
好不容易尋得一個KGM轉換MP3的軟件,高高興興安裝好卻發現,要想完整轉換還需要VIP。
再比如,以前的視頻格式沒有那么多,一個播放器就可以通吃網上所有的視頻格式,現在是一個網站一種格式。
如騰訊的視頻格式qlv,愛奇藝的是qsv,B站的m4s,優酷的kux等等,而視頻編碼方法還是Mpeg-4,H.264,H.263那幾種。
外面穿上不同的馬甲,就成了各家的播放器認各家的孩子,弄得用戶想看個電影就要擁有多家的播放器。光有播放軟件還不行,看誰家的還要買誰家的VIP。
買了VIP后你又發現,你喜歡的電影位于不同的網站,買一家的VIP還不行,還必須買多家的VIP,VIP里面還套著VIP……
二、這到底是吃相難看還是商家的無奈之舉?
過去歌曲發行有磁帶,影視發行有光盤、錄像帶等,有正版也有盜版,不管怎么樣,你想欣賞必須掏錢去購買,再想省錢你也要買個盜版的。
歌星啊,影視公司啊等都有一個收入的渠道,那就是發行光盤或磁帶,那些發行公司需要繳納巨額版權費才能制作發行,最后都落在用戶身上,實現盈利。
而現在呢?一網通天下,歌曲、影視都在網上,那可是人家勞動的成果啊,不能發行磁帶與光盤了,咋盈利啊?版權咋保障啊?
當廣告收入遠遠不能覆蓋版權費的時候,那些影視網站,那么多的員工總不能去喝西北風吧?祭出VIP,我想有可能是無奈之舉。
你要說他們吃相難看,要知道誰餓極了都吃相難看,從他們的吃相上也可以了解到,他們現在也許過的很艱難。
但這樣下去我認為也不是辦法,到處是VIP,把人民文藝為人民的要義早給VIP掉了,并且VIP得電視大家都很少看了。
仔細分析這怪不得影視網站,主要是過去演員屬于國家屬于人民,人民文藝為人民,而現在隸屬于資本,成了文藝為人民幣服務。
據統計我們的影視制作成本,在全世界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而我們的人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