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電腦c盤紅了,想刪除一些文件,但是面對著各種無招貓文件夾感覺無從下手,這時候這個叫Spacesniffer的小工具就派上用場了。
打開之后是這么個界面,讓你選擇需要分析的磁盤分區。眾所周知,真正的男人有且只有一個C盤,我作為弱電第一巴圖魯也不例外,所以只能選擇C盤。然后點擊開始,神奇的一幕就出現了。
掃描分區后,所有的文件夾會以表格的方式羅列在你面前,框框越大證明它占用的磁盤空間越大。一眼望去有種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的感覺,非常的直觀。
點擊鼠標左鍵可以一層一層的進入下一級,有一些文件的安裝包哪哪都有,軍士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點擊鼠標右鍵可以直接刪除。這個小工具的大小只有2M左右,也就一張圖片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純粹的小工具,不會打開后就哐哐哐的彈出。
是兄弟就來砍我的對話框,屬實是電腦必備小工具。
關注我每天分享,算了我也分享不出什么正經的玩意。今天就到這里,拜了個拜。感謝大家觀看。
兵記者”
11月8日,是中國記者節。在基層部隊,有這樣一群戰士,他們或沖鋒在演訓場前沿,或穿梭在營區各個角落,他們的武器不僅僅是鋼槍、火炮,還有相機、電腦,以及常常亮到深夜的臺燈——他們就是被稱為“兵記者”的基層新聞輿論骨干。
沒有新聞記者的正式“頭銜”,卻在完成本職工作之余,嘗遍新聞記者的酸甜苦辣。他們用文字和鏡頭定格動人瞬間,為諸多戰友的軍旅生涯留下難忘記憶。
——編 者
戰鷹逐月
■王國棟
【人物名片】徐成成,空軍某試訓基地中士,2020年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
巴丹吉林大漠深處,一輪圓月灑下皎潔的光華。午夜零點,北風呼嘯,空軍某試訓基地中士徐成成不禁打了個寒戰,下意識地將脖子縮進迷彩大衣里。再過幾分鐘,跨晝夜飛行即將開始。此刻,他固定好三腳架,視線透過取景器,落在不遠處的跑道上。
兩個小時前,徐成成跟隨任務車輛進場。空氣中到處彌漫著航油的氣味,徐成成感覺自己仿佛身處硝煙彌漫的戰場。停機坪上,戰鷹威武列陣,機翼在月光下閃爍著銀色的光芒。機務官兵或立于梯上,或伏在機翼下,就著手電筒的光線,為戰機做出征前最后的“體檢”,各種保障車輛有序地來回穿梭,光影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火熱的練兵畫卷。
為了更好地記錄機務官兵工作時的動人瞬間,徐成成頂著寒風奔走在一架架戰機之間,不時地調整參數、構圖,用凍得發僵的手指按下快門……
零點一刻,隨著塔臺一聲指令,戰鷹騰空而起,巨大的轟鳴聲打破了深夜的寂靜,飛機航行燈與助航燈在夜幕中編織出斑斕的彩帶。霎時,數架戰機噴著尾焰刺破夜空,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徐成成快速調整光圈和焦距,高速連拍,將明月高懸、戰鷹為伴的精彩畫面完美定格。
清晨,伴隨著點點星光,巨大的轟鳴聲再次響起,戰機降低高度、著陸、減速、拋傘……一系列動作干凈利落。隨著最后一架戰機平穩著陸,一場跨晝夜訓練圓滿結束。
回到營區整理照片時,徐成成想為每張照片起個標題。“這張照片就叫‘戰鷹逐月’吧!”身邊的戰友指著那張明月與戰鷹同框的照片說。徐成成有些出神地盯著眼前的電腦屏幕——戰鷹追逐月亮,而他也一直在追逐自己的夢想。
雖然曾為無法駕機翱翔長空而感到遺憾,但那個清晨,當徐成成第一次登上運輸機執行任務時,他的心被窗外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和燦爛的朝霞深深吸引著,“藍天夢”瞬間被點亮。他舉起相機,迎著鏡頭里耀眼的陽光,拍下了俯瞰山河的壯美景象。
也就是從那時起,作為連隊文書的徐成成,每次任務都申請全程參加,用鏡頭聚焦任務一線,記錄戰友們練兵備戰的火熱情懷。每次當他把照片展示在連隊電子屏上時,戰友們都會圍過來,在屏幕上尋找自己的身影。“快看!原來我工作時的樣子這么帥!”“成成,下次多給我拍點特寫,我要編一個寫真集!”“這張照片可以做手機壁紙,我想要高清原圖……”
時光流淌,徐成成相機里的照片越來越多,他也越來越熱愛這里的一切——藍天、戰鷹和這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
“好的圖片有生命力、有傳播力、更有戰斗力,我想把這些精彩瞬間留住,這就是我選擇當報道員的初心。”說這句話時,徐成成的眼里閃著光彩。
雪山回音
■杜中林
【人物名片】李江,南疆軍區某工兵團中士,榮立三等功1次,被評為“四有”優秀士兵1次,2020年被團表彰為“新聞輿論工作先進個人”。
車隊宛如銀蛇,吃力地盤旋在海拔5000多米的達坂路上。隨著海拔不斷攀升,駕駛室里僅存的一絲暖意,也逐漸被寒風吹散。高懸在半空的太陽努力放射著光芒,射在雪地上,又反射進戰士們的眼睛里。
下了達坂,車隊停在山腳下簡單休整,“兵記者”李江趁機拿出紙筆,準備采訪他下篇稿件的主人公——馳騁天路的駕駛員姚愛鵬。
當李江踏著積雪向姚愛鵬走去時,姚愛鵬露出抱歉的微笑。他瞥了一眼身邊的車輪,示意自己必須要抓緊時間檢修車輛。李江將紙筆放在一邊,跟姚愛鵬一起跪在車輪旁邊,一邊幫他檢修車輛,一邊見縫插針地聊了起來。
還沒聊幾句,冷風卷著雪花從山間吹來。姚愛鵬縮了縮脖子,裹緊大衣,手上的工作絲毫沒有停頓。李江不再說話,視線越過姚愛鵬那雙凍得發紫的手,望向他身后被雪埋了一半的車轍印……
跟隨車隊采訪回來后,李江坐在電腦前思緒萬千,眼前再一次浮現出高原官兵紫棠色的臉頰、皸裂的嘴唇和凍得發僵的雙手。“駕駛員姚愛鵬跪在雪地里赤手檢修車輛的場景,正是普通邊防軍人日常工作的縮影,應該被真實記錄下來。”想到這,李江胸口涌動著一股熱流,冰冷的手指敲打在鍵盤上。
窗外,星星低垂在漆黑的夜空中,山谷間的冷風狠狠拍打著窗戶。李江起身瞥了一眼窗外,路燈下哨兵正在換哨。盡管寒風呼嘯,但從站在哨位上的那一刻起,每一位哨兵都精神抖擻,肅然挺立,宛如一尊雕像。
這一幕似曾相識。去年,李江跟隨單位先遣分隊上高原駐訓。一路上,他看到很多新兵被高原反應折磨得頭痛欲裂、上吐下瀉。可是在接到天黑前搭設完宿營帳篷的命令時,所有新兵立刻斗志昂揚,跟著班長投入到工作中。此時,忙碌成為這群年輕士兵克服高原反應的一劑“良藥”。
合上電腦,天際泛白,該上哨了。穿好大衣,戴緊棉帽,李江順著路燈向哨位走去。站上哨位,刮了一夜的風漸漸停了,一輪紅日緩緩升起,為雪山鍍上一層金光。
那晚,李江坐在電腦前寫了整整一夜。他將采訪路上的所見所聞,濃縮成一行行飽含深情的文字。不久后,文章變成鉛字,出現在報紙上。團里的新兵把報紙寄給遠方的家人,老兵則把報紙默默珍藏在柜子里。
有戰友專門跑來告訴他:“大伙兒在體能訓練時,聽到播音員朗讀了這篇文章,感覺全身充滿力量,跑步都不那么費力了。”一位在高原堅守了15年的老兵,拉著李江的手哽咽了:“在高原這么多年,我第一次覺得自己做的事既平凡又偉大,你的文章讓大家知道了在雪域高原,有很多默默奉獻青春卻無怨無悔的戍邊戰士。”
看著老兵激動的樣子,那一刻,李江相信,這就是他在無數個深夜敲擊鍵盤留下的最美回音。
光陰余溫
■李江輝 于童
【人物名片】周凱威,新疆軍區某團中士,榮立三等功1次,2020年被新疆軍區表彰為“新聞輿論工作先進個人”。
一塊小小的5T移動硬盤里,裝滿了周凱威兩年來拍攝的12萬多張照片——每一張照片,都留下了戰友們成長的足跡,也儲存著每一寸光陰的溫度。
面前的電腦熒屏閃爍著,壁紙是他拍攝的照片。漫天繁星的夜晚,不遠處的雪山白得刺眼——這是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那天夜里,他站在營帳外的星空下,將零下20攝氏度的“高原之夜”永久定格。
與“高原之夜”的“邊關冷”相反,他的另一張入圍了今年全國攝影藝術展的得意之作《出鞘》,則流露出邊防軍人的炙熱情懷。在戈壁灘上的實彈射擊場,一名戰士站在火炮旁,炮彈發射的瞬間,火光震天,巨大的沖擊在這名戰士身邊揚起一陣煙塵。
“這張照片的‘溫度’實在太高了!”以至于每當周凱威翻看這張照片時,仿佛都能聞到一股頭發和眉毛被燒焦的味道……
兩年前,從士官學校畢業后,周凱威重新回到邊防一線,成為團里的電影放映員。工作之余,他喜歡給戰友們拍照。在他眼中,單調的冰雪天地,每一幀都是無盡的寶庫。
“他很會拍照,無論是‘金戈鐵馬戰火燒’,還是‘一家團圓把營繞’,他的作品總能引起官兵的共鳴,讓人拍手叫好。”在連長張道鑫眼中,周凱威的攝影作品極富感染力。
“部隊里,可拍攝的題材很多,我最喜歡拍的還是‘家庭秀’。相比離別,我更喜歡看到戰友和親人相聚。”大多數情況下,戰友們陪伴妻兒的時光很短暫,周凱威希望能用手中的相機,將這一溫馨瞬間定格下來,成為永遠的美好回憶。
去年4月,營區的冰雪尚未完全消融,但春天的氣息,隨著足球場上空飛舞的風箏已經來到。在落日的余暉里,四級軍士長李勇勇將女兒李詩蕊扛在肩頭,右手牽著風箏,左臂抱緊女兒雙腿,腳下不斷加快步伐。和煦的風拂過父女倆的面頰,也托著風箏向著天空更遠處飛去。歡笑聲一陣陣響起,漫天緋紅的晚霞為此刻的幸福更增添了幾分暖意。
周凱威立刻俯下身來,用相機迅速捕捉了這一畫面。回到辦公室,他對圖片進行了一番編輯,并配了一首小詩:自從有了你/爸爸每天都在“放風箏”/盼望你乘風破浪/盼望你笑容絢爛/但/爸爸太愛你/怕把線拉得太緊/又怕風把線扯斷。
這些溫馨的畫面,帶著家人心連心的溫度,進入了一個個風雪邊關的夢鄉。熄燈號吹響,帳篷外的雪山仿若都陷入了沉睡,整個駐訓地寂靜無聲,只有遠處哨位上的燈光,隨著風的擺動忽明忽暗。
長夜漫漫,周凱威起身伸了伸懶腰,走向帳篷角落里的煤爐,用火鉗夾上幾塊煤炭。而后,他又回到電腦前,接著處理當天拍攝的照片,火熱的心又漸漸澎湃起來……
浪尖擷影
■于純浩
【人物名片】張東杰,海軍某防險救生支隊四級軍士長,榮立三等功1次。
直升機低空盤旋,掀起卷卷浪濤;救援艇疾馳搜索,犁開道道白浪……南海深處,一場緊張的海上聯合搜救正在上演。不遠處的救援母船上,張東杰手持攝像機,正通過取景器注視著戰場態勢。
在作戰中心待了整整3天,油料監測專業出身的張東杰才厘清整場救援的操作流程和關鍵時間節點,并將其轉化為一個個分鏡頭,印刻在腦海中。烈日徑直向大海傾瀉著熱量,蒸騰的水汽自海面一路升向甲板,灼得張東杰雙目酸脹。他瞇起眼睛,快速調整光圈以適應光線變化。在接下來的某一瞬間,潛水員將協助“失事人員”出水、登機,這個關鍵性畫面他不能錯過。
不負眾望,直升機承載著生命的希望,奮力抵御著船體搖晃與空中亂流,安穩地停駐在母船飛行甲板上。“失事人員”順利脫險,被轉至醫療艙進行進一步“醫治”,張東杰穿插跑動,緊隨其后。選準機位、控制焦距、變換景別,一場成功的聯合搜救被他手中的攝像機完美收錄。
夕陽斂去光華,逐漸隱沒在海天之間。戰艦調轉航向,褪下金色外衣,海面歸于寧靜。就餐鈴音響起,不同更次的艦員從艙室涌出,圍在通廊電子屏幕前,將艦艇狹窄的通道堵得水泄不通。
“快看,這個身影就是我!作業的時候我先在水下判斷流向,順著水流一下就搜到目標了!”“轉運時間還可以縮短,擔架隊應該再提前一些備便。”“母船和直升機的溝通十分關鍵,應該再增加保底的通信手段。”屏幕上正在播放自己采集的戰斗畫面,戰友們關于協同配合、戰法改進的激烈討論聲,在通道里如漣漪般蕩漾開來,張東杰如釋重負,一種滿足感洋溢在心頭。
幾年前,由于編制體制調整,張東杰告別老單位,來到位于南海之濱的某防險救生支隊,成為一名油料化驗員。起初,張東杰并不清楚新單位的使命任務,對自己的專業和定位也感到迷茫。第一次隨船參與援潛救生實兵演練,張東杰被潛水員們口口相傳的“共產黨員下頭水,關鍵時刻以命換命”的戰斗精神所感染和激勵,決心要發揮自身特長,將戰友們向死而生、向險逆行的事跡記錄下來,傳播出去。
在現場,他的鏡頭意外捕捉到這樣的一幕——演練尾聲,潛水員結束水下救援,護送潛艇艇員浮出水面游向母船。剛剛邁出潛水梯,踏上甲板,還未來得及卸去沉重的裝具,潛水員就被“脫險”的艇員激動地拉住:“出艇時周圍一片黑暗,我們不知道該去哪兒,不知道該怎么辦。看到你們潛下來,真的就像絕處逢生,感覺有救了!”
營救畫面后來在新聞中播出,深深地觸動了很多觀眾。一名潛水員的妻子專門給張東杰發送了一段信息:“入伍近20年,他對部隊的工作一直守口如瓶。謝謝你拍下這段畫面,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丈夫,更讓我堅定了今生的選擇。”
險情來臨,緊急備航,張東杰又一次挎上設備奔向戰位。熹微的天光漫射在碼頭,映照出朦朧朝暉中戰士們忙碌的身影,即將出征的水手正在喚醒心愛的戰艦。張東杰也仿佛受到召喚,舉起鏡頭對準前方。
(攝影:周凱威 王東方 蒙喜洋 劉衛 王原 圖片制作:孫鑫)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