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也就是對數據可以長時間存儲的一個介質。硬盤的大小,就決定了你可以存多少的文件,比如說你的電影,學習資料等等。
不過硬盤都是可以后邊再加上的。所以一開始沒有必要全部插滿。
硬盤分為固態硬盤SSD和機械硬盤HDD,而SSD有分為M.2接口和SATA接口。
M.2的速度更快;SATA接口的相對速度慢,但是價格便宜。
而機械硬盤HDD,目前普通的用戶買的已經比較少了。
現在機械硬盤都是用于NAS或者監控。還有就是一些對大容量的存儲有需求的用戶。
硬盤我們需要關注的參數有:容量、讀寫速度、接口,而不同類型的硬盤又會有不同的參數。我在這里都標到了其他里面。如下:
比如顆粒的類型,SLC、MLC、TLC什么的。
然后緩存的大小,還有硬盤轉速等等。
而SSD硬盤會牽扯到主控芯片、存儲芯片的品牌。還有白片黑片什么的。
這里插一嘴,白片就是封裝后的原片中再檢測到有瑕疵的顆粒,之后淘汰下來的垃圾。正品的 NAND 中是不能有白片的。
黑片與白片其實都是芯片制造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黑片是在原料階段就被淘汰的部分,白片則是成品后再檢測不合格的瑕疵品。
從質量上來看,黑片 NAND 是更糟糕的,因為在原廠的時候就已經給其判成了死刑,只是下游廠將其縮減容量后賣出,這樣也就是對其閹割了,但質量這方面,還是很差,購買這種顆粒也等同于賭博。
建議用戶在選購固態硬盤時應該關注一下原廠產品,首先,他們本身就是上游原廠廠商,自身有生產和加工晶圓的能力,在Flash原料上獨占優勢。其次,在主控選擇上也以穩定為首選,畢竟固態硬盤是存儲用戶數據的,馬虎不得。
所以對于新手來說會比較復雜,建議大家買有自產能力的品牌。比如:三星、西數(閃迪)、東芝(鎧俠)、海力士、美光(英睿達)、長江存儲等等。
以上是本期所有內容,如果感覺有用請關注點贊支持,謝謝大家。
領略新潮硬件,分享優秀產品,傳播裝機知識,解答電腦問題。這里是裝機查館,我們明天見!
言:這篇文章并不深度,是寫給小白用戶的一篇建議性文章,沒有過多有文采的語句,樸實的闡述內存和硬盤在電腦中的意義。
如果你是小白用戶,恰巧又想了解內存和硬盤那么這篇文章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是熟悉電腦的“老鳥”那可以不用往下看了,這篇文章對你的意義不大。
很多剛剛接觸電腦的用戶在購買電腦前都會先上網了解該怎樣選擇才能不被坑,更多的文章可能都是關于CPU和顯卡的介紹或詳細解析,大都會告訴想買電腦的人CPU和顯卡的性能要有多強。
沒錯,CPU和顯卡的確是決定電腦是否強大的重要依據,相對于這些內存和硬盤并沒有過多的關注,但是渺小不代表就沒有影響,更不代表影響的就小。
其實電腦發展到今天,電腦性能的瓶頸早已經不是處理器,在酷睿時代的今天,單純的處理器性能已經能夠滿足用戶日常的辦公和影音需求。在如今的電腦中,機械硬盤才是制約整個電腦性能的關鍵點,而內存作為硬盤和處理器的唯一通道一直都很順風順水,性能上倒都能跟得上。
—1—
筆記本選購時硬盤的選擇是很靈活的,對于目前大部分筆記本產品來說,能夠自行選擇的配置往往就剩內存和硬盤了。除了極端輕薄的產品外,正常的主流筆記本都能夠擁有一個2.5英寸硬盤位以及一個或更多M.2接口的固態硬盤位。
所以從接口我們就能看出,廠商的設計思路就是一塊固態硬盤和一塊機械硬盤進行組合,這也是目前主流筆記本的標準配置。
我個人認為,購買一款能同時安裝固態和機械硬盤的電腦時,如果能選擇不要機械硬盤的話是最好的,因為自己買一塊正常來說肯定比標配的性能強還便宜,而固態硬盤就要看你懂不懂了,不懂的話就看預算吧,選擇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容量就好。
不缺錢的話建議選擇有兩個固態硬盤位的電腦,速度肯定會比HDD快
在目前的電腦硬件中,硬盤是比CPU對系統流暢度影響還要大的硬件,所以要想讓自己的電腦使用流暢舒適,那么購買一塊固態硬盤是十分值得的投資。
作為已經用了多年固態硬盤的我,如果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讓我在單獨一個128GB固態和1TB機械硬盤之間選,我還是會選擇固態硬盤,機械硬盤的速度真的很慢,尤其是目前大部分筆記本機械硬盤還停留在5400轉 8m/16m緩存的時代。
如果大家對于機械和固態兩種硬盤沒什么概念的話筆者做一組速度對比,效果就很明顯了。
市面上相對最弱的固態硬盤
機械硬盤的寫入和讀取速度
大家可以看到,筆者找到了固態硬盤中速度最慢的和機械硬盤對比,速度差距都極為明顯,無論讀取速度還是寫入速度也都遠超機械硬盤,并且4K小文件讀寫速度和訪問時間比機械硬盤快數十倍。
我們日常的電腦使用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在進行小文件讀取,所以固態硬盤才會在實際體驗中帶來完爆機械硬盤的表現。
機械硬盤是通過磁頭在盤片尋道,在存取連續的文件還好,可是一旦出現大量碎片文件時,磁頭要不斷在盤片上尋找數據,產生的延遲所以速度就會變慢。
目前機械硬盤只適合于作為倉庫盤來使用,性價比的優勢還是讓機械硬盤還能續很久的命,畢竟大容量固態硬盤的價格還是過于高昂。
筆者觀點:固態硬盤在未來極有可能是大勢所趨,機械硬盤將會被很多人拋棄,不差錢的朋友還是值得考慮購買一塊大容量的固態硬盤,尤其是對于經常攜帶筆記本的朋友來說,固態在安全性方面也是優于物理結構的機械硬盤的。
并不是說固態硬盤就沒有缺點
很多人在選擇固態硬盤時都會在TLC顆粒和MLC顆粒的產品之間猶豫,因為TLC顆粒的產品價格較低且性能較強,但壽命卻明顯不如MLC顆粒的固態硬盤。
事實上大家完全沒必要擔心TLC顆粒壽命的問題,其實按照普通人的使用習慣來說,一塊128GB的TLC固態硬盤可能也要10年才能到壽,因為我們日常更多的其實是在讀取數據,而且容量更大的固態硬盤使用的壽命也會相應提高,即使真的只用了四五年就要報廢了,你覺得四五年之后128GB的硬盤不換更大的還夠用嗎?
當然,如果對數據安全性的考慮比較多的話,選擇MLC顆粒甚至SLC顆粒的產品肯定是更加穩妥的。
—2—
再來說一說內存吧,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內存主要就剩兩種,DDR3內存以及DDR4內存。
在實際性能上,由于時序的影響,DDR4 2133 CL15內存雖然讀寫性能較高,但其內存延遲卻要高于DDR3 1600 CL11內存。
DDR3 1600 CL11與4710MQ@3.5GHz
而根據DDR3/DDR4內存測試的結果來看,DDR3 1866 CL11無論讀寫性能還是延遲都強于DDR4 2133 CL15內存,可見內存時序也是對性能存在影響的,并且由于DDR4預讀取等設計,等效頻率低到和DDR3內存相近時性能會居于劣勢。
DDR3 1600 CL9與4710MQ@3.5GHz(軟件版本不同顯示有區別)
在實際的各種應用當中,內存性能的些許差別也并不會讓整機性能出現特別明顯的不同,但DDR4內存由于工作電壓所以會比DDR3內存低一點。性能上并沒有天差地別的變化。
DDR3 1600 CL9與4930MX@4.0GHz
最后就是容量問題,對目前主流用戶來講8GB內存是完全足夠的,在購買筆記本產品時可以留心一下這款筆記本是否有額外的內存插槽,如果有的話或許選擇4GB的版本后自行添加內存能省一點錢。
而對于經常玩一些單機大作的用戶來說16GB內存就顯得必要了,因為有一些變態游戲特別喜歡吃內存和顯存,為了游戲的流暢,還是建議選擇16G或者疊加到以上的容量。
筆者寫這篇文章其實只是想幫助新手朋友了解筆記本電腦硬件的選購,所以在一些復雜問題上就點到即止不做深究了,如果有什么想問筆者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筆者看到一定會給出個人觀點供你參考,如果有什么錯誤也請在留言中提出筆者會虛心改正。
臺式機可隨時升級替換硬件不同,集成度更高的筆記本在配置的搭配上缺乏足夠的自由度,因此很多消費者在選購時只關注表面的配置以及售價。但是,很多隱藏于筆記本參數背后的細節,才是影響后期使用體驗的關鍵。比如,筆記本屏幕面板刷新率和高色域的關系、官方質保背后的貓膩、散熱和電源適配器對性能的影像。
關注內存升級的潛力
就Windows 10系統和當前軟件游戲的負載情況,一步到位選擇8GB內存還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因預算有限而不得不購買僅內置4GB內存低配筆記本的用戶,則一定要注意選購筆記本的內存升級潛力——是否有額外的內存插槽可供后期升級?
如果該筆記本采用的是板載內存設計,今后遇到“吃內存”的軟件或游戲,就只有重新置換筆記本這么一條出路了。
此外,還有些標配8GB內存筆記本采用的是4GB+4GB雙內存的組合,這種筆記本日后升級會比較麻煩,要么選擇升級一條更大容量內存組成不對稱的雙通道,要么同時更換兩條,成本相對會更高一些。
此外,輕薄本為了“瘦身”,普遍會選擇全板載內存,或板載4GB內存顆粒+一個內存插槽的設計,只有少數產品會選擇只提供一個內存插槽(只能單通道運行,會影響處理器內集成的核顯性能)或配備兩個內存插槽。
細心的用戶可能還會發現一個問題,現在都2019年了,為啥很多采用板載內存的輕薄本依舊抱著DDR3的“大腿”不放呢?無論是戴爾XPS13,還是蘋果新一代MacBook 13,其板載內存規格都是LPDDR3-2133MHz。作為對比,還有很多輕薄本雖然也是板載內存,卻選用了DDR4-2400MHz甚至更高頻率的內存。難道DDR3成本比DDR4低,所以OEM廠商想從這個方面省錢?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LPDDR3也許要比DDR4低一些,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講通。但從更理性的分析來看,輕薄本青睞板載LPDDR3內存還是有些原因的。
首先,一款筆記本采用哪種內存,受制于處理器平臺的制約。比如,AMD移動銳龍平臺只支持DDR4內存,所以無論銳龍筆記本價格多少都是DDR4內存。而英特爾哪怕是最新的第九代酷睿平臺也同時兼容DDR4或LPDDR3,給后者留了“后門”。
此外,極致輕薄的筆記本主板都很小,可以容納內存顆粒的空間更小,只能安排數量有限的DRAM內存顆粒。問題來了,LPDDR3內存顆粒的尺寸比DDR4內存顆粒更小,所以大家普遍才會在有限的空間塞進更多LPDDR3顆粒,從而換取更大的內存容量。
蘋果MacBook的主板結構很有代表性
還好,一款輕薄本的內存規格到底是LPDDR3還是DDR4,在日常體驗中根本察覺不出來。所以,我們只要做到心里有數即可,不必太過糾結于輕薄本們的內存版本。
SSD只看容量你就輸了
我們都知道,SSD具備秒殺HDD的讀寫性能,是快速開機和高速響應的保障,所以追求更大容量的SSD準沒錯。
然而,SSD固然是容量越大性能相對(同型號小容量版本)越強,但SSD之間依舊存在強弱之別,如果兩款做工、(其他)配置、價格相近的筆記本之間,你只認SSD容量更高的型號,也許就會輸在起跑線上了。
簡單來說,如今無論輕薄本還是游戲本都內置至少一個M.2插槽,也青睞使用M.2接口的SSD。
但是,M.2 SSD存在SATA、PCIe 3.0×2和PCIe 3.0×3三種通道的版本(PCIe通道硬盤普遍還采用NVMe協議,所以又稱NVMe SSD),它們持續讀取速度分別約550MB/s、1500MB/s和3000MB/s,最快的要比最慢的快6倍!
西數SN750和群聯的OEM SSD,持續讀取性能相差60%左右
此外,M.2 SSD在搭配不同的NAND閃存(TLC或QLC,還有不同的3D層數)以及主控芯片時,性能可能存在30%~50%的波動,很多采用公模但價格明顯偏低的產品,普遍都會選擇SATA或PCIe 3.0×2通道的OEM版M.2 SSD,而價格更高的機型則會選擇三星PM981或西數SN7x0這類超高速SSD,無論是成本還是存儲性能的差距就被這樣拉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