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美好中國幸福旅程##美好中國幸福旅程·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
人民日報推薦100部經典書籍,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名著的智慧能穿越時空,無論任何時代,都能放射它的光芒。如果你不知道讀什么書,不妨先從這些經典名著讀起。
1
《古代神話與民族》
丁山 著
如何理解史前時代帝王世系?
關注中國上古史中的重要問題:
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九州方位等
童書業 著
10
《國史大綱》成書于艱苦的抗戰年代,因此,文中處處可見錢穆先生的憂患之情。該書于一九四〇年六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一時洛陽紙貴,成為各大學的歷史教科書,風行全國,對學生積極抗戰、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積極作用。
11
12
13
如果說呂思勉的《中國通史》代表了通史寫作的深度,那么范文瀾的這本《中國通史簡編》則代表了通史寫作的廣度。
本書在敘述中國歷史進程所表達的史識上,在謳歌民族精神、闡發民族智慧上,在反應各民族共同創造祖國歷史上,在評價歷史人物上,在描繪多樣的社會生活上,在闡發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上以及全書的編纂、組織上,都成功地向讀者展現出一幅幅雄渾壯闊、多姿多彩的歷史畫面。
14
15
英雄豪杰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
名臣良將從政經略的“權謀之書”
蕓蕓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
每日一書
《論自由》
每日一詞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辭典》
有薄有厚。
閱讀薄薄的名著能點亮我們的思想火花,而閱讀鴻篇巨制的經典之作,能帶給我們深邃思想的震撼和深厚情感的陶冶。
前幾期我們為讀者朋友推薦了10本薄薄的名著,今天再為大家推薦10本經典巨著,歡迎收藏閱讀!
1.《羅馬史》
[德] 特奧多爾·蒙森 著;李稼年 譯
講述羅馬如何從一座城成長為一個帝國的故事
作者特奧多爾·蒙森耗費三十余年心血
本書于19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于其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遺。”
為何蒙森的《羅馬史》成為19世紀西方史學史上分量最重、至今仍是古羅馬史的必讀書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這部著作不僅是敘述史文體的杰作,而且在史料的收集、使用與詮釋方面特點鮮明,這就是書中體現出來的古文字學、考古學、古文獻學、碑銘學、錢幣學、年代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的淵博學養,遠非常人所及。只要看看蒙森出版物的清單就夠驚人的了:1500余篇(部)論文和著作,包括15卷本《拉丁銘文集》,還有《羅馬國家法》《羅馬刑法》《狄奧多西法典》《羅馬錢幣史》等專著。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著述的絕大部分并不是現代常見的由導師組織學生或同仁共同執筆的產物,而是蒙森個人躬親力作的成果。《羅馬史》能夠垂之久遠,與他這種多方面的才能和超人的勤奮密切聯系在一起。
——郭小凌
羅馬人原是一個小民族。在一批民族精英的率領下,經600余年篳路藍縷、艱苦奮斗,把一個蕞爾小邦發展成為橫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級帝國。
《羅馬史》自羅馬起源寫起,至公元前46年塔普斯會戰停筆,可謂羅馬王政與貴族共和國的斷代史。本書詳盡敘述了自遠古至共和國末期將近1000多年的羅馬歷史,闡述了羅馬從偏于一隅的彈丸小國如何一步步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國家的過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羅馬在日漸強盛中已經蘊含衰亡的種子。本書視野開闊,論證嚴密,在涉及這一古代時期的各個領域都達到了百科全書式的廣度。作品文筆洗練,敘事生動,富于戲劇性,人物形象鮮明,達到了歷史性和文學性的完美結合。
2.《世界文明史》
[美] 菲利普·李·拉爾夫,[美] 羅伯特·E.勒納 等著
扼要考察人類自遠古至今追求文明的歷程
曾被列入《家庭書架》
歷史是一門使整個世界親近起來的學科,是讓個人遐想、針對全人類的學科。
——赫伯特·諾曼
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菲利普·李·拉爾夫、愛德華·伯恩斯等人撰寫的一部在美國有相當影響的著作。全書扼要考察了自遠古到20世紀90年代初人類文明演化的歷程,內容涉及各主要地區和國家。它保留第五版的基本特色,即關注人類在文化,思想、制度和知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敘述政治史時側重于介紹它們與文化、社會和經濟發展史相關的內容;注重人類文明的繼承性和不同文明的碰撞,既注重各主要人類文明的獨特成就,又讓人了解到其局限性;插圖豐富,且與行文密切配合。
3.《美國文明的興起》
[美] 查爾斯·A.比爾德,[美] 瑪麗·R.比爾德 著;
許亞芬,于干 譯
是什么給了美國文明興起的動力?
重返歷史之途,一覽美國文明的發展軌跡。
全面展示出四百年來美國文明的歷史畫卷。
短短幾百年,一片蠻荒的美洲殖民地相繼從農業帝國發展為工業帝國,后竟成為最具影響的超級大國,是什么給了美國文明興起的動力?
作者查爾斯;比爾德是美國新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美國憲法的經濟觀》即從社會經濟的背景來分析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批準。這種對社會史和經濟史的關注也影響到了他對于美國歷史的編撰。《美國文明的興起》其中的一條主線即美國從農業帝國發展為工業帝國的歷程。工業、技術、科學是作者闡釋的重要方面,同時比爾德也關注社會文化的演變,從對殖民地時期“文化和神學”的論述到共和國時期“神學和科學”的論述可見一斑。
不是為公眾(既不是為讀者,也不是為聽眾)寫的
而是作為“獨白式的沉思”為自己本身寫的文稿
胡塞爾從1905年就開始思考共主觀性這一問題,本書就是多年思考的結晶。
《共主觀性的現象學》一書出版后,隨著研讀性著作的問世,至少可以說,在現象學與社會學之間的相互的蔑視終被方法論上的考慮所取代。這意味著,現象學可能被當作社會學新的方法論基礎。這種改變的原因在于:人們發現,胡塞爾對交互主體性的探討具有一個論現象學的視角,在這個視角下,本我相對與他我始終是原本的或原始的,所以單個主體性也始終具有相對于交互主體性的優先地位。
[德]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著;洪漢鼎 譯
詮釋學經典名著,伽達默爾的代表作。
在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中,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可以說是繼胡塞爾的《邏輯研究》(1900)、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1927)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經典哲學著作。
自它問世以來,不僅西方哲學和美學受到它的重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迅速波及到西方的文藝批評理論、歷史學、法學和神學等人文科學領域。
本書包括兩卷,第一卷為《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第二卷為《補充與索引》。本書中伽達默爾試圖以藝術經驗里真理問題的展現為出發點,進而探討精神科學的理解問題,并發展一種哲學詮釋學的認識和真理概念。這不僅意味著哲學詮釋學與以往的詮釋學相比有著根本的性質轉變,而且表明了它是當代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向,以致我們可以用詮釋學哲學來標志當代西方哲學人文主義思潮中的一個重要的哲學流派。
布羅代爾最負國際聲譽的著作,奠定了他作為年鑒學派旗手和第二代領袖的地位。
費爾南?布羅代爾的成名之作即為《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詳細描述了地中海地區的山脈、高原、平原、海岸、島嶼、氣候、城市、交通等,主題是說明地理與歷史、空間與時間的辯證關系。第二部分系統研究了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第三部分細致地敘述了西班牙與土耳其兩大帝國在地中海爭霸的過程。
本書精辟地論述了一個地區(地中海地區)、一個時代(菲利普二世時代)的歷史,尤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代表了一個時代(當代)的歷史。作者在廣泛運用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民族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把平凡的日常生活與偉大的歷史潮流,把微觀與宏觀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個體時間,立體地再現了所述時代地中海世界的全貌,行文嚴謹,史料豐富,體現了整個年鑒學派精神的總體史研究,是一部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
[法] 費爾南·布羅代爾 著;顧良,施康強 譯
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巨著,歷時二十年結選撰而成。
布羅代爾的集大成之作,歷時二十余年結撰而成。
他選擇了長達400年之久的時段作為研究對象,描述了世界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歷史。
“資本主義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現的,其基礎只能在長時段的日常物質生活中去尋找。”
對任何杰出史學家來說,要寫一部15—18世紀間的資本主義發達史,都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布羅代爾很令人敬佩地投入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寶貴光陰,完成了自己設定的目標。資本主義史必然會一而再地被改寫,布羅代爾的三卷巨著也必然會一而再地被引述。
全書共分三卷。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好比“為世界過一次磅”,旨在確認前工業化時期世界的潛力限度,當時“物質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換》將市場經濟和高級資本主義活動加以比較,通過混合和對立使二者互為解釋。第三卷《世界的時間》按時間順序了國際經濟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導力量。
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
歷時30年逐字逐句進行語譯
并對市面已存有的白話《通鑒》進行了仔細剖析
盡量修正已存有的錯訛、不當之處
意在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
接近原典的橋梁
人人能讀懂的《資治通鑒》
10.《紅樓夢》
曹雪芹 著
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高峰,展現中國古代社會百態的史詩性著作。
《紅樓夢》不但在國內家喻戶曉,在世界文壇上也是公認的文學名著。
《新批校注紅樓夢》
讓《紅樓夢》不再“死活讀不下去”
end
每日一書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