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鋅刻度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孟會緣
內外交困的菜鳥
沖刺IPO,菜鳥網絡已滿三個月。
隨著阿里云分拆終止以及盒馬上市擱置,阿里巴巴管理層一時一樣的非議漸起,菜鳥網絡成為“1+6+N”變革后最大的焦點。
這意味著,菜鳥網絡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明明營收與盈利雙增長,為何唱空菜鳥網絡之聲依然屢見不鮮?出海加碼,菜鳥網絡勝算幾何?拼多多攻擂成功,菜鳥網絡又該何去何從?
被擔憂的“寵兒”
頭頂光環,菜鳥網絡按理該是資本市場的“寵兒”。
菜鳥網絡不但擁有全球最大的數字網絡,也擁有全球最多的用戶群體,還是全球第一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
此外,業績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2024財年上半年菜鳥網絡的營業收入為459.87億元,同比增長29%;經調整EBITA盈利為17.83億元,而上年同期為-0.6億元。
對此,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頗為自信:“非常看好菜鳥的業務基本面。”
圖源:菜鳥官網
可惜的是,菜鳥網絡并沒有收到鮮花與掌聲,反而擔憂之聲在資本市場逐漸占了上風,這背后的緣由有三。
首先,業績的可持續存疑。
菜鳥網絡的業績并沒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鮮:2021財年至2023財年,凈虧損分別為20.15億元、22.86億元與28.01億元;如若從成立以來算起,截至2023年9月,累計虧損200億元左右。
更為重要的是,菜鳥網絡在招股說明書中坦承,扭虧為盈的關鍵因素為全球干線運輸成本下降,從而帶動毛利率增長,但這種毛利率增長可能無法持續。
一言以蔽之,菜鳥網絡盈利非內生性的,可持續性存疑。
其次,估值高企存在破發風險。
2020年7月,菜鳥網絡完成第三輪融資,每股為7.45元,以154億股的股本計算,彼時估值約為1147.3億元。
三年過去,《2023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認為菜鳥網絡估值為1850億元,而有海外媒體認為菜鳥網絡當下的估值為200億美元。
一名私募人士告訴鋅刻度:“無論是市盈率或市凈率或市銷率,橫向對比菜鳥網絡都不占優,何況港股市場投資情緒低迷,估值高企不是好消息。”
通俗易懂地說,高估值往往意味著較高的破發風險,令投資者望而卻步。
再次,研發重視度值得商榷。
單看菜鳥網絡的研發投入金額很不錯,但3.23%的占比就有的拿不出手了,據公開資料,2023年前三季度,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占比的中位數近13%,遠高于A股上市公司4%的中位數水平。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知名大V“詩與星空”表示:“菜鳥的技術含量可能很難通過科創板的條件,所以沒辦法在A股上市。”
出海是機遇也是挑戰
資本市場之外,菜鳥網絡還面臨出海的挑戰。
在國內,行業內卷愈發嚴重,不但拼價格,也拼速度,更拼品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打法正在逐步失靈。
一名市場人士告訴鋅刻度:“你搞春節不打烊,我立馬跟上;你組建貨運機隊,我立即下場;你承諾不上門必賠付,我也要求末端送貨上門……”
關于此,從昔日“老大哥”順豐控股的業績就可見一斑。
2023年前三季度,順豐控股的營業收入為1890億元,同比減少8.09%,這是近十年以來首次營收下降。
此背景下,出海成為行業的共識。
中國物流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惲綿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快遞企業不僅在快遞老本行業務上下功夫,努力提質增效創造極致快遞服務,同時也在不斷嘗試進入國際、快運、商流、專業供應鏈等新的服務市場,拓展和錨定新的業務增長點。”
事實上,菜鳥網絡營收增長依仗的也是海外市場,這次融資第一個目的就是加碼國際物流,“我們助力加速全球電商的增長,并相信我們的國際物流業務擁有巨大的發展機遇”。
不過,現實或許沒有想得那么樂觀。
雖然國際物流的營業收入一直高于國內物流,但比重一直在下降:2021財年國際物流業務的比重還有55.1%,到了2022財年降至52.3%,2023財年更是降至47.4%。
圖源:招股說明書
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出海也有了競爭加劇的趨勢。
其實,順豐控股、京東物流、極兔等物流巨頭紛紛加碼國際物流,在賽道上布局頗為縝密,實力不容小覷。
順豐控股早在2021年就耗資175.55億港元收購嘉里物流,后者在東南亞深耕多年,從而在國際物流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京東物流進軍國際物流多年,在全球運營近90個保稅倉庫、直郵倉庫和海外倉庫,并與國際快遞公司Geopost達成戰略合作,聯手打造覆蓋中歐的國際快遞服務,推動歐洲多國實現最快當日達。
至于極兔則更值得警惕,其起于印尼,成于東南亞,盛于中國,國際物流原本就是老本行,如今大有內外兼顧之勢。
不難看出,菜鳥網絡出海面臨被“圍獵”的風險。
菜鳥網絡的遠憂與近慮
相比遠慮,菜鳥網絡的近憂更為沉重。
當初,菜鳥網絡為了大步流星,采取了整合模式的打法,將重資產交予“三通一達”,自身側重輕資產。
時過境遷,整合模式也遭遇了猜忌。
一方面,“三通一達”并未放棄獨立性,與菜鳥網絡深度合作之外,也在數字化上下了狠功夫,可謂軟硬兩手抓。
另外一方面,菜鳥網絡為了更好地適應激烈競爭,不得不補短板,加碼基礎設施,從而變得越來越重。
譬如,菜鳥網絡推出自營的“菜鳥速遞”,不啻于捅了“三通一達”一刀,也令雙方的關系從錯位競爭變成同位競爭。
“互聯網江湖”表示:“對于‘三通一達’來說,將來菜鳥網絡的市值越高,手里的股票價值就越高,一定程度上能彌補一些潛在的營收損失,但同時也就意味著這部分營收可能會逐步減少。”
內部隔閡之外,外部威脅也越來越具體。
菜鳥網絡在招股說明書中坦承:“我們的成立是為了通過提供物流生態體系內其他參與者無法自行開發的物流能力來支持阿里巴巴集團的電商平臺增長。”
2021財年至2023財年,阿里巴巴貢獻的營收占比分別為29.2%、30.8%、28.2%,為其第一大客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圖源:企查查
近年來,拼多多快速崛起,不但成功將電商雙雄爭霸改寫為三足鼎立,市值更是一舉反超阿里巴巴,成為互聯網熱議的“新王”。
而拼多多之外,以抖音與快手為代表的電商新勢力,也在蠶食傳統電商的蛋糕,阿里巴巴的話語權進一步遭削弱。
一名互聯網觀察人士告訴鋅刻度:“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阿里巴巴遭遇了成長瓶頸,菜鳥網絡也會間接受到沖擊,極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崛起,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此消彼長之下,菜鳥網絡的前景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湃新聞(www.thepaper.cn)21日從浙江省公安廳獲悉,日前,杭州市蕭山區公安分局在打擊整治網絡違法犯罪“凈網2018”專項行動中,破獲1個非法獲取公民信息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21名。
警方通報,該案中,犯罪團伙并非采取以往的直接網絡攻擊盜取模式,而是對安裝在物流網點手持終端(俗稱巴槍)中的“菜鳥驛站”APP進行破解后,植入控件程序。通過相關省份“菜鳥驛站”服務商進行推廣安裝后,直接通過數據回傳獲得數據。截至破案,遭非法竊取的“菜鳥驛站”快遞數據超過1000萬條。
被植入控件的巴槍。警方供圖
今年6月,蕭山區公安分局網警大隊接菜鳥網絡舉報,稱其下屬驛站站點使用的巴槍被安裝惡意程序,用于竊取快遞上的公民信息。
案發后,蕭山區公安分局立即抽調網警、刑偵等精干警力成立專案組偵查。偵查人員首先對嫌疑人開發的該惡意程序進行逆向分析,發現該惡意程序的功能為截取“菜鳥驛站”服務器回傳到巴槍的數據,并獲取其中的快遞公司名稱、用戶手機號、用戶姓名、運單號等信息,再回傳到嫌疑人的阿里云服務器中。
警方查獲的犯罪團伙流程圖。警方供圖
隨著調查的深入,專案組逐漸明確了嫌疑人的身份和獲取的菜鳥網絡快遞信息的數據量。今年7月至9月,蕭山區公安分局在浙江省網安總隊、杭州市網警分局的支持下,趕赴安徽合肥、六安、浙江杭州、江蘇南京、山東煙臺、威海、濟南、青島等地,在當地警方的配合下,先后抓獲盧某(男、32歲)、張某(男、33歲)等21名涉案嫌疑人,查獲涉案云服務器10臺,電腦、手機等作案工具30余臺。
經查證,安徽籍犯罪嫌疑人張某、盧某為了獲取“菜鳥驛站”APP的數據并同步到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增加微信公眾號的功能,由負責技術的盧某于2017年8月聯系杭州軟件開發技術人員劉某宏,要求其破解安裝在巴槍中的“菜鳥驛站”APP,并開發安卓控件程序,竊取菜鳥回傳到驛站巴槍的數據。
在收到劉某宏的程序源代碼后,盧某對該程序作了小部分修改并配置好服務器信息,交由楊某森等人對驛站的巴槍進行安裝。隨后盧某、張某又將該程序發給位于江蘇、山東等地的“菜鳥驛站”服務商。其他省份的服務商出于相同目的,均在自己省份內對該程序進行推廣和安裝。
據警方透露,該案中,嫌疑人利用自己是各省份菜鳥服務商的身份優勢,在推廣自己公司的閘機、微信公眾號的同時,將控件程序安裝到各個驛站的巴槍,獲取包裹入庫數據,私自打通“菜鳥驛站”同微信公眾號之間的數據壁壘,為以后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商業推廣積累人氣。
遭信息泄露的網點之一。警方供圖
而被非法竊取的信息,經警方查實均系快遞數據,來源于各大高校的“菜鳥驛站”,都是大學生的快遞信息。這些信息包含有單號、姓名、手機號、快遞公司名稱等。這類信息較為敏感,且數據的準確率極高。
經初步統計,截止2018年6月份,被盜取的“菜鳥驛站”快遞數據達1000余萬條。破案后,經警方通報,菜鳥網絡已對上述漏洞進行了封堵。
目前,盧某、張某等21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蕭山警方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的具體情況仍在警方的進一步調查之中。
文/ 孟會緣
編輯/ 陳鄧新
排版/ Annalee
近日,隨著“女子快遞收到13kg價值657萬金條懵了”的話題沖上熱搜榜首,引發了諸多網友的猜測和討論。
因為涉及金額巨大,這一個“收到莫名其妙的快遞”的典型案例,在該女子向單位匯報后順利找到了原因,“是快遞公司在轉寄環節出現了錯誤”,但對于更多有著類似經歷的人來說,他們收到的快遞包裹里可能只是一包紙巾、一張宣傳單、一副對聯……甚至還可能是一袋沙子,因而收到包裹的個人實際很難厘清這些“莫名其妙的快遞”背后的因果。
在相關話題下,不乏此類用戶發出的疑問:“為什么會寄到幾年前的住址去?”“明明沒買過什么東西,問過親朋好友也沒被準備什么‘驚喜’,更沒有在某個渠道抽過獎”“宣傳單上還有二維碼,該不會是什么新型詐騙手段吧”“真的很嚇人啊,問了物流客服都查不到發貨人的信息”……
更關鍵的是,這些用戶的真實地址、電話和名字信息,為什么會被“寄件人們”如此了如指掌?
驛站已成信息暴露“重災區”
此前,郁琦從沒在意過快遞會讓個人信息泄露的問題,直到她在某天也收到了一個陌生的包裹,“我很確定自己沒有買過任何東西,沒參與過任何抽獎活動,也不可能有認識的人會把一瓶洗發水寄到我的單位。”
與很多有著類似經歷的人一樣,郁琦也懷疑是因為自己填寫的快遞信息暴露了個人信息,“不然真的解釋不了,為什么會有外地的陌生人這么清楚我的信息。”
因為平時在辦公室收發的都是有業務往來的包裹,郁琦填寫的辦公室個人地址信息比在家購物時更加真實,“同事們很多都這樣,不然快遞員上來送快遞的時候,直接大聲喊網名也太社死了。”
在收到陌生包裹的第一時間郁琦就查看了寄件人,快遞單信息顯示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發貨倉的包裹,“當時也沒想過要去查一下到底是誰發過來的,畢竟也不是什么特別貴重的東西,要是寄錯了的話肯定會有人聯系我退回去,不過后續確實沒有人聯系過我,來歷不明的洗發水我也不敢用,就這么一直放在那里沒有動過了。”
郁琦的同事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歷,“我是知道有這個包裹的,當時我給對方的收件信息只留了姓氏,但是等我收到包裹的時候,才看到不知道誰還把我全名寫在快遞單上了,當時我簡直氣得兩眼一黑。”
原本隱藏的真實信息被專門用筆標出
通過該同事提供的快遞外包裝,可以看到在這個發自中國郵政EMS包裹的快遞單上,有人專門用筆寫下了辦公室的房號和她的全名,“字寫得特別大,這是生怕別人看不到我的個人信息是吧?”
在這之后,郁琦就又專門留意著看快遞包裹上的顯示信息,尤其是收取寄到家的快遞時,“現在很多驛站都設置了拆快遞的地方,還專門給大家準備了垃圾桶,如果你稍微翻找一下那些廢棄的快遞包裝,你就能看到這個快遞點周邊一些住戶的個人信息幾乎都是裸著的。”
為了驗證郁琦的說法,鋅刻度走訪了重慶主城多家快遞驛站,通過隨機抽查貨架上的快遞包裹發現,中國郵政、中通快遞、極兔快遞、圓通快遞、申通快遞、韻達快遞等多家主流快遞公司,確實都存在將用戶的個人信息直接暴露在外的情況。
貨架上的快遞包裹中不少都顯示著完整的個人信息
而有調查顯示,通過快遞單上顯示的姓名、手機號、地址,基本可以還原出90%的個人信息。尤其是通過手機號,更有可能查到該用戶綁定的微信、支付寶等社交網站賬號,了解到其興趣愛好、最近關注等。
快遞信息泄露到底是誰的“鍋”?
其實在眾多“收到莫名其妙的快遞”的案例背后,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是,保護個人隱私的責任到底應歸于用戶還是快遞公司、亦或者是購物平臺或者眾多商家。
盡管快遞個人信息暴露的問題已經被討論了這么多年,甚至在不少用戶口中還形成了一個較為常態化的認知:“快遞肯定會泄露你的個人信息啊,這個得你自己注意一下,丟快遞外包裝之前先用隱形貼、酒精什么的把熱敏紙處理一下。”
在今年兩會期間,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圍繞郵政、快遞、物流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其中,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臺聯會長、成都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潘裕萍就在調研中發現,由于快遞行業在這方面管理不規范,對客戶個人隱私保護意識不強,過于注重派件效率而忽視技術投入等問題,致使快遞行業存在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的極大風險,“部分快遞公司存在沒有個人信息安全培訓記錄、沒有定期銷毀快遞運單的記錄臺賬、沒有與快遞員簽訂保密協議等問題;多個經營網點門前堆放大量快遞,且無專人看管,有人隨意翻看快遞面單時也不制止。”
因此,潘裕萍建議,政府和行業協積極推廣隱私面單技術,同時促進電商平臺與寄遞企業、寄遞企業與驛站之間通過信息系統對接獲取聯系方式,以保障包裹順利派送以及后續服務,平衡效率與個人信息保護之間的關系。
鋅刻度在走訪驛站時,的確看到也有不少快遞包裹上帶有“隱私號碼”“虛擬號碼”這樣的黑底標識,在這一類包裹訂單上,只會留下姓名首位和號碼末尾四位數的等關鍵信息,但家庭住址依然會顯示出完整信息。
而鋅刻度通過搜索各個快遞公司的小程序,發現一些快遞企業其實在用戶填寫寄件訂單時會默認勾選信息保護相關功能,如圓通快遞的“號碼保護功能”顯示,“隱藏收寄件人真實電話號碼,紙質面單上對收寄雙方電話進行隱藏處理”,德邦快遞的“收寄件信息加密”功能顯示,“紙質單和德邦自助查單渠道(APP、小程序等)均會對收寄雙方姓名、電話、地址進行隱藏處理”,菜鳥裹裹的平臺保障包含的“隱私保護”顯示,“寄收雙方手機號、寄件人地址可隱藏”。
部分快遞公司、電商平臺提供的隱私保護功能
甚至淘寶、抖音等主流電商平臺,也會在用戶購物時的下單界面默認勾選“號碼保護”功能,即“隱藏收件人真實手機號、保護隱私”。
但就前文中提及的實際執行層面的結果來看,似乎中間仍有不足之處。
普及隱私面單有多難?
2023年2月,《快遞電子運單》國家標準正式實施,要求快遞企業、電商經營主體等采取措施,不得顯示完整的個人信息,推薦對個人信息進行全加密處理。
其中包括:快遞企業、電子商務經營主體等應采取措施,避免在電子運單上顯示完整的收寄件人個人信息。收寄件人姓名應隱藏1個漢字以上,聯系電話應隱藏6位以上,地址應隱藏單元戶室號等。
如果能將這樣的隱私面單推廣到位,的確是一項有效防止個人信息泄露的舉措,但問題是,新國標是非強制性標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
個人信息在垃圾桶里“裸奔”
一方面,新國標未強制要求商家、快遞企業等使用隱私面單,且快遞企業和商家提供的加密服務缺乏統一標準,如有些快遞企業有默認號碼保護功能,有些快遞企業將該功能放在二三級頁面,甚至還有些快遞企業干脆不提供相關功能,這些都會導致用戶容易漏選或者忽視該項服務。
另一方面,隱私面單的虛擬號碼或隱藏號碼在應用時會給快遞流通環節帶來一些不便,相較于以往將用戶真實信息一目了然的快遞單,隱私面單在投遞過程中必須使用掃碼槍掃描獲取具體信息后才能進行投遞,此外,虛擬號碼的使用常常會出現被消費者屏蔽而聯系不上收件人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配送效率,甚至于很多社區物業、超市等代收網點,沒有自動信息分揀功能,無法對隱私面單的快遞進行分類存放。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夏新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目前隱私運單推進的盲區和堵點包括:“個別企業存在畏難情緒和觀望心態與非強制性標準有關、一些環節末端派送便捷性受到影響、上下游信息壁壘尚未完全打通、技術支撐有待進一步完善、運營成本一定程度增加等。”
從個人信息無遮擋到快遞數據可加密,快遞訂單的迭代與進化,承載的是公眾對快遞行業更高的要求和期許。希望這一天能在消費者的督促聲中,盡快到來。
(注:文中相關快遞包裹的打碼部分,均是完整的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