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暫行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第18號令)規定和相關產品標準及抽查細則明確項目,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對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開展省級監督抽查,共抽查77家企業105批次,其中合格批次101個,不合格批次4個,不合格發現率為3.81%。其中對生產企業金屬家具產品質量開展省級監督抽查,共抽查20家生產企業20批次產品,合格率為100%。對生產企業軟體家具(彈簧軟床墊等)產品質量開展省級監督抽查。本次共抽查20家生產企業20批次,其中1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發現率為5%。其中對生產企業木制家具產品質量開展省級監督抽查,共抽查50家生產企業50批次產品,合格率為100%。對生產企業衛浴家具產品質量開展省級監督抽查。本次共抽查10家生產企業10批次,其中3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發現率為30%。其中對生產企業雙層床產品質量開展省級監督抽查,共抽查5家生產企業5批次產品,合格率為100%。
省市場監管局已責成屬地市場監管局對本次抽查不合格產品及其生產企業依法予以處理。
現將抽查結果予以公告。
福建省金屬家具產品質量省級監督抽查結果(合格)
企業名稱 | 產品名稱 | 規格型號 | 商標 | 生產日期/批號 | 抽查結果 | 承檢機構 |
福建鑫科榮實業有限公司 | 金屬家具-辦公椅 | 580mm×500mm×850mm/ | / | 2023-07-28// | 合格 |
里進行舊房改造,為了節省預算,決定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今天就給大家曬曬我家長燃新奧佳園的一套房屋,花15萬改造129平米三居室舊房,選擇了裝修十大風格里的北歐風格,裝修效果圖太漂亮,鄰居以為走錯門了。大家來看看我家的裝修怎么樣吧。
這套房子的主人是一對年輕的小夫妻,整體房子有129平米的三房格局,除了臥室,還把其中一個房子設計成衣帽間,另一個則是書房影音功能的空間,整體布置得舒適輕松,充滿了年輕自我的氛圍感。
一個美觀又溫馨的客廳,首先還是離不開設計。因為合理的設計能將每個犄角旮旯都充分利用上,而且也只有合理的設計才能打造出更合適的造型。
客廳整體冷淡的北歐風格為主調的空間,在灰色布藝沙發、黑色鐵藝托盤的茶幾布置上自然清新的綠植與松果擺飾,呈現出一個現代舒適的溫馨感。
過道的墻面掛了一幅綠粉搭配的高幅裝飾畫,呈現出溫情的優雅氣質。
臥室是人們最好的休息空間,應該具有安靜、溫馨的特征,所以臥室裝修從選材、色彩、室內燈光布局到室內物件的擺設都要精心設計。
臥室以暗粉色的床頭墻背景墻,搭配軟質靠背床,布置這粉色的床單枕頭,旁邊飄窗則是墊上布藝坐墊,營造出一個雅致浪漫的臥室空間。
衛生間怎么裝修?對于衛生間來說,洗臉盆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不過衛生間盡量不要安裝柱盆,柱盆下方空間幾乎利用不到,洗臉盆可以做成柜式的,增加了收納空間使用起來也更方便。
衛生間在大理石質感地磚基礎,墻腳工字磚+墻身是暗粉色防水漆的搭配,顯得格外的雅致大氣。左側收納架,右側洗手盆,中間馬桶,這樣的布置帶來的是一個實用舒適的空間感。
餐廳無非就是一張餐桌,幾把椅子,頂多再配上餐邊柜、酒柜,但如果賦予不同的色調,餐廳立刻就活色生香起來啦!一個好的餐廳設計,會給生活帶去更多快樂,擁有一個浪漫的用餐環境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餐廳背景墻裝著簡潔的餐邊柜,中間加入了一個黑色的展示格,整體木質的餐桌,搭配木質+布藝坐墊的餐椅,餐椅還有兩張是粉色的,整體顯得自然溫馨好氣質。
餐廳頂上三盞鉆石形的鐵藝架吊燈,旁邊再布置一張中島臺,帶來的是一個舒適情趣的居家環境。
你知道廚房裝修注意哪些細節么?如果裝修不妥當,不但影響美觀,也會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廚房的裝修要考慮采光、通風、電器等方面。在整體設計上,要考慮安全問題,隱蔽工程要做好,尤其是插座位置和數量要妥當,否則會影響整體效果
廚房以六邊磚地面+白色小格紋墻磚,結合木質的櫥柜,帶來的是干凈大方又文藝的烹飪空間。
擁有一個書香氣息濃郁的空間是小資業主的愿望,書房布置一般需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其設計布置原則也都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設計,裝修風格以簡潔為主,給生活中帶去一絲清新,作為忙碌的工作中的一方凈土。
書房雙人位的書桌,藍色+粉色的辦公椅,為男女主人提供了一個同時在家辦公的空間。
衣帽間一定要合理化,一定要收納功能強,收納功能強了衣帽間才能整潔,衣物才能放的下,還要把衣帽間設計的井井有條,使所以衣物都能擺放整齊,各種雜物也能擺放整齊有序。
房子里還有一個獨立的衣帽間,開放掛桿+封閉柜體,整體空間利用得方便而實用。
以下就是本套長燃新奧佳園小區129平米三居室房子的戶型圖。
長燃新奧佳園129平米戶型圖
以上就是長燃新奧佳園小區129平米三居室北歐風格的裝修案例的介紹,本套案例裝修總預算為15萬,正在裝修或者打算裝修的業主們,可以從中吸取一點別人的設計經驗,從而裝修出自己滿意的房子。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林凱源】
臺灣停電,應該不算什么新聞了吧。
3月15日,臺灣新北、高雄兩市又發生停電事故,共計4000余戶受影響。臺電方面表示,停電是因為鳥碰觸帶電設備,造成絕緣器破裂停電。
而這次距離3月3日全臺大停電不過兩個星期而已。
3月3日上午9時許,臺灣電力系統再次發生大規模故障,549萬用電戶受到影響,范圍覆蓋除金門、連江兩縣以外的全臺所有縣市,其中以南部地區(臺南、高雄、屏東)停電范圍最廣、停電時間最長,甚至波及供水設施運作,造成高雄、臺南部分地區供水中斷。
這是近五年來,臺灣發生的第五次大范圍停電,前三次在2017年8月15日、2021年5月13日和2021年5月17日,分別影響668萬戶、400萬戶和66萬戶。而此前,臺灣地區在2002年因天然氣安全存量不足而對工業用戶實施限電后,已經整整15年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停電了。
實際上,臺灣電力短缺的困境,早在2014年就能夠預見:迫于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絕食的壓力,和此前日本福島核災對民眾心理的沖擊,臺行政部門負責人江宜樺宣布龍門核能發電廠(以下稱“核四”)封存。
在核四宣布封存前一周,朝野兩黨尚在“立法”部門激烈攻防之際,臺經濟部門負責人杜紫軍和臺電董事長黃重球明確指出,在核四停建且既有三個運作中的核電廠運營年限到期退役后,臺灣在2021年必然陷入缺電危機,最快在2016年就會遇到問題,因為即便當下就開始蓋替代核四的天然氣電廠,至少也需要15年。當時質詢的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蔡煌瑯認為執政黨和臺電在“危言聳聽”,可通過高鐵軌道鋪太陽能板和節約用電彌補缺口。
如今,每當停電,網友們都會翻出當時的質詢記錄來泄憤。與蔡煌瑯同樣忙的,還有他當時在“立法院”的同事鄭麗君和后來的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
前者在2013年言之鑿鑿地認為臺電高估未來用電需求、低估自身供電能力,“大藏電、藏了私房電,再來恐嚇人民(說),不要核四會缺電,不要核四會漲價”;后者在上臺前的2015年,聲稱其“有一套完整的做法,而且已經計算過,在用電需求持續增加的前提下,臺灣的未來絕對不會遇到缺電危機”,在2019年臺灣缺電的態勢逐漸明朗后,仍然宣稱“臺灣不缺電是不爭事實”。
即便面對網友要求民進黨交出偷藏的“私房電”,改編神曲《缺電英》來嘲諷民進黨用“文青式”的語言和情懷,討論需要以客觀的科學態度探討能源議題時,民進黨政府依然一再宣稱臺灣不缺電,將歷次電力系統的大事故歸咎于個人的疏失或某個部件損害,無視臺灣作為孤島型電網的客觀現實,無視新能源的波動性及其對電網堅韌和靈活程度的更高要求,無視臺灣發電設施在空間上合理配置的規劃,無視廢核、發展綠能和滿足經濟增大的電力需求之間的合理步調,即便在“非核家園”的口號下偷偷延長現有核能發電機組的服役期限,停電的事故仍然不斷發生。
對民進黨來說,承認錯誤是困難的,尤其是這個錯誤能夠帶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政治人物以卸責、硬拗來掩蓋政策與現實的脫節,不愿意坦然面對錯誤,自然難以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
大陸在探索新能源發展道路的過程中,也遇到過許多問題,但能夠調整步伐,甚至不惜停下步伐,比如限制棄風率過高的地區新增風電裝機;對于風電、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及其對電網的沖擊,大陸也投入資金發展堅強電網和智慧電網,并要求風電機組具備高低電壓穿越能力,避免大規模脫網對電網的安全造成沖擊。
反觀臺灣,不愿意正視電源不足的客觀現實,反而歪解備轉容量的概念,誤讀電網的脆弱性,以所謂的“南電北送”挑起區域對立而掩蓋大電網的經濟和穩定性,甚至炒作“內鬼”陰謀論,不僅打擊基層士氣,也讓這種理盲的文化下沉。所以,頻發的電力事故,往往找出讓人匪夷所思、哭笑不得的罪魁禍首。
蛇、松鼠、臺灣獼猴是常見的臺灣無預警停電禍首。
比如2021年5月3日,桃園市的八德、蘆竹、中壢等地發生影響超過63000戶的停電,臺電指出事故原因是“白鼻心(果子貍)侵入并觸碰中壢一次變電所69000千伏匯流排隔離開關設備……導致變電所停電”;7月7日,一尾大蛇爬上12米電桿碰觸到避雷器,引發饋線跳脫,造成臺南市楠西區1700戶停電;8月17日,臺灣獼猴為摘龍眼吃,誤觸高壓電,造成跳電從而導致云林縣一處村莊多次無預警停電。
除了動物,2021年7月臺灣核能二廠二號機因主蒸汽跟隔離閥異常關閉,機組跳機急停,臺電給出的禍首竟然是一把椅子,“運轉人員配合清潔人員清潔時移動座椅,滑動太大力椅背誤觸”,整改方案是改換不帶輪子的固定辦公椅。這可是對安全要求非常高的核電廠!
更為離奇的是,2021年11月11日,云林縣5萬戶停電的元兇,竟然是飛鳥經過時從天而降的一坨鳥糞。
無論原因有多離奇,是否真實,頻發的停電事故都凸顯出臺灣電力系統的脆弱性。究其根本,仍然是電網落后脆弱加上電源不足、缺電,導致系統冗余不足,容錯空間小。
近五年五次大停電,臺電認為2017年“815”大停電是因為“中油”員工在其廠區內的天然氣計量站更換電源供應器時操作不當,導致桃園大潭電廠六部機組因為供氣中斷而跳脫;去年的“513”和今年的“303”大停電,都是因為工作人員誤觸開關造成。
這三次停電,民進黨政治人物都第一時間跳出來強調當時的備轉容量尚有富余,“停電不是缺電”;即便是純粹因為備轉容量不足而主動分區限電的2021年“517”大停電,他們也天才地發明出“分區輪流供電不是缺電”的論述。這就是耍無賴了。
3月3日的大停電發生后民怨四起,民進黨方面迅速提出,當時的備轉容量達24.1%,因此不缺電,是由于電網故障、人員操作疏失和電源南北配置失衡導致,企圖將討論引向應加快位于桃園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稱“三接”)建設。
原因很簡單,能源議題的討論在島內已經高度政治化,去年12月18日,臺灣剛剛經歷過朝野兩黨對決的四大“公投”,其中兩項議題與能源有關,分別是第17案“重啟核四”和第20案“珍愛藻礁(反對三接)”,在41%左右的投票率下,民進黨完封對手,取得“四個不同意”的大勝。
民進黨在2018年“公投”大敗后,即利用人數優勢在“立法”部門運作,將“公投”與選舉分離以降低投票率;本次“公投”又成功地動員南部的鐵桿支持者出門投票,依靠“南票北送”贏下“公投”。
其實“三接”也好,核四也罷,都位于北部,前者是為了支援北部發電廠的天然氣需求,其實并未增加新的發電能力;后者則是為了填補位于北部的核能一廠、二廠退役后留下的發電缺口,高達2700MW的裝機容量能夠穩定地供給北部的用電需求并減少跨區域輸配電的壓力。
然后,民進黨一方面操作區域對立,批評“南電北送”,將污染留在中南部;一方面又鼓動支持者封殺在北部增加發電基載的提案。在上周的“303”大停電中受害最嚴重的臺南、高雄和屏東三縣市,由于在“公投”中都堅定地“四個不同意”,因此其他地區的網友嘲諷三地民眾不愧是“死忠”的,寧愿自己多吸廢氣,也不愿意在遠處的新北市重啟核四,求仁得仁。
最后再談兩個被政治扭曲操作過度的概念,一個是所謂的“南電北送”,臺灣目前的電力布局是否存在區域不正義和空間不均衡的風險,因此應該發展區域性小電網?另一個是備轉容量,其數值經常是各方討論臺灣到底缺不缺電的核心論據。
在“303”大停電當日,臺行政部門定調,當日“備轉容量超過24%,整體供電充足……(因高雄電廠事故引發全臺電力系統受影響)此事凸顯南電北送沉重的負擔。”
整體而言,目前臺灣北部的電力需求的確大于當地的發電能力,主要原因在于此前規劃的核四遭到封存,而位于新北市的深澳電廠也因為環評爭議在2018年停止重建計劃。如果深澳電廠1600MW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能夠順利上線,年發電量將超過100億度,基本滿足臺經濟部門統計出的北部地區用電缺口133億度;遑論裝機容量達到2700MW、年運作時數更長的核四電廠。
需要厘清的是,電力跨區域配送是常態,不但能夠增強各區域電網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能夠減少各地發電和用電波動的調節成本。根據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懂能源”團隊的報告,雖然近年來南電北送電力占北部用電的的15%,但若以包括小時、天、周、季的不同的時間尺度評判,臺灣北中南各區的電力系統其實是相互依賴的。
能源結構綠色轉型之后,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波動性巨大,會更加需要電網跨區域調節能力的支持;各區域風力和太陽光照情況的差異,加上用電高峰的參差,如果調節得當,能夠節省不少備用裝機容量的建置,提升系統堅韌性。臺灣網友也不用感嘆為何臺灣不長成東西走向,這樣太陽可以下山得更慢些,太陽能出力不會在每日傍晚迅速歸零。臺灣試圖仿效的歐洲綠能先行者,之所以能夠讓風電、光伏發電在電力裝機中占據高比例,其實也得益于能夠獲得同處歐洲大陸的其他電網支持。
所以,炒作“南電北送”議題,呼吁各地發展區域電網,是將合理配置各區域的發電能力,與增強電網堅韌程度和跨區域調電能力,當成對立零和關系,其實二者可以并行不悖,相輔相成。此次“303”大停電,南部地區也得益于中部電力輸入支持;如果各區域斷開,無法獲得外電支持,那么南部地區受停電影響的廣度和時長都會再擴大。
至于備轉容量,則比“南電北送”更處于輿論場的中心,因而被扭曲的程度也更高。比如此次停電,臺電宣稱停電當下備轉容量率高達24.1%,供電能力充裕。但從當日電力恢復情況來看,當時能夠調用的熱機備轉容量嚴重不足,只能等待跳停的機組恢復;其實,如果臺電有足夠的“可用”備轉容量,停電可能在一開始就不會發生。臺電對于備轉容量的定義為當天實際可調度之發電容量余裕,公式是:
審視之,不難發現這一定義并不能夠真實反映電力系統的情況,一方面是這一數值以日為單位計算,實際上只能反映當日負載最高的那個時間點的情況。早期發電端以波動性小、可預測的火電、水電、核電為主,這一定義堪用;但近年來臺灣的電力裝機結構中,波動性大的風電、太陽能占比逐漸上升,截至目前達到8902MW(其中太陽光電7840MW,風電1062MW),占比13.9%,令以最高負載時間點計算出的備轉容量率在當日的大部分時間段中失真。
臺灣的負載尖峰一般出現在午后,此時太陽能光伏發電出力強勁,但若以此時的發電能力推斷日落后的電網供需平衡,則會將無法出力的7840MW太陽能光電也計算入發電能力中,嚴重失真。
“303”停電時備轉容量高達24.1%的秘密,則在于當時大量用戶因為停電脫網,臺電的用電負載大降,而發電能力依然使用紙面上的發電能力數值,并未將已經脫網、無法快速提供備載的南部諸電廠剔除。
另一方面,臺當局也并未正視不同發電類型年度發電時數的差異。去年3月份,反對設置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公投”聯署高標過關,與擁/反核能和火力發電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聯動,引發島內關于能源改革的辯論,蔡英文也親自跳下場辯護,她在社交媒體上貼文指出,核電不是發電主力,在2020年只占臺灣總發電量的11%,因此廢除核電并不會造成缺電,而應該加速發電綠電、用燃氣取代燃煤。然而,在不考慮波動性的前提下,僅僅簡單地計算各個發電類型的年度利用時數,就會發現要靠綠電填補核電的缺口的難度。
下表呈現了2020年臺灣各個發電類型的裝機容量、年發電時數,并定義發電效率=發電占比÷裝置容量占比。
2020年度中國臺灣地區電力系統概覽。數據來源:臺灣經濟主管機關能源部門https://www.esist.org.tw/Database
核電發電量占臺灣2020年總發電量的11%,但臺灣核能裝機容量只占總裝置容量的6.73%,發電效率高達167.01%,發電時數高達8120小時,幾乎全年無休,輸出相當穩定?;痣姷陌l電效率能夠達到113.78%,發電時數平均在5536小時。
至于蔡英文力推的綠能,太陽能光電的發電效率低至21.5%,年度發電利用時數只有1046小時,只有中國大陸同期太陽能光電發電時數的80%,以10%的裝置容量發出2%的電。風電的發電效率為55.41%,發電時數為2682小時,數值尚可;然而因為執政黨宣傳過度,風電的發電量又慘不忍睹,因此“2兆風電”也往往成為停電時網友鞭打的對象。
從發電時數來看,核電的穩定輸出能力處于最高梯隊,火力發電次之,而太陽能光電和風電則與前兩者不可同日而語。若以綠能中利用時數較高的風電替代核電,不考慮風電波動性的情況下,因為風電年度利用時數只有核電的約三分之一,所以需要以三倍的風電裝機容量替代同等數量的核電裝機。
如果考慮風電的波動性和臺灣有限的調峰能力,則需要更大量的風電裝機,并建置相應的儲能設施。須知,作為風光電領航者的中國大陸幅員遼闊,跨區調度電力的能力也在特高壓的加持下位居世界前列,面對光電和風電的波動依然經歷過一段痛苦的歷程。
總體來看,臺灣的能源結構比大陸更倚重火電和核電。綠能轉型固然是正確的道路,但在談論裝機容量時,還應該把利用時數、發電量也呈現出來,將電力系統的風險和發電的成本一并納入討論,才能尋找到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僅僅截取一個斷面、一組數據就下判斷,更不應該讓政黨利益、意識形態,凌駕于科學之上。否則,依臺灣目前綠能轉型的路徑,不僅會越轉型越高碳,將來可能還必須接入對岸堅強的電網,才能夠安全運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