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立足海上風電資源優勢,高標準建設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風涌渤海灣
□ 本報記者 李廣寅 賈瑞君
本報通訊員 楊勝男 侯麗雅
2023年,山東新增海上風電發電裝機211萬千瓦,累計建成472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三位。全省已初步形成東營經濟開發區、煙臺蓬萊風電母港等四大風電裝備產業基地。
逐“綠”而行,向“新”發力。作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東營的風電產業發展近況如何?近日,記者走訪東營,探尋當地追“風”逐“綠”的高質量發展足跡。
綠色能源加速聚集
從渤海灣畔的廣利港區通用碼頭遠眺,一個個白色“大風扇”逐著海風勻速旋轉,為齊魯大地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我們所能看到的這些風電裝備,僅僅是山東渤中海上風電基地的一隅。”東營市廣利臨港產業園有限公司一級主辦李凱征介紹,渤中海上風電基地總裝機規模950萬千瓦,全容量并網后每年發電313億度,接近東營市2021年全社會的總用電量。東營海上風電基地建成并網后,全年發電量相當于東營市最大火力發電廠的6倍,每年可節約標煤近1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400萬噸。
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海岸線綿長、海域面積廣闊等資源優勢,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規模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突破200萬千瓦,全省海上風電裝機總規模今年底有望突破600萬千瓦。
在廣利港區通用碼頭上,幾個偌大的紅色門機和履帶吊高聳矗立,與不遠處堆場上一排排的巨型白色風電機組葉片、塔筒等交相輝映。據了解,該通用碼頭岸線長約337米,后方配套堆場面積約15.7萬平方米,正式投入運營后,碼頭年吞吐量可以達到65萬噸,滿足150套風電機組裝備裝船出海。同樣,在距離廣利港80公里的河口新能源產業園,河口區中心漁港碼頭建設也正在加速推進,目前碼頭主體結構3個泊位均已達到成形條件,建成后將打通河口區海上出運通道。
據了解,今年山東還將建成渤中G一期、半島南U1二期、半島北BW等海上風電重點項目,新增海上風電裝機規模150萬千瓦。廣利港區通用碼頭、河口區中心漁港碼頭的投入使用,將有效降低風電機組運輸成本、保障交付時間,為加快渤中海上風電基地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廣利港區通用碼頭,堆場一排排巨大的風電機組葉片、塔筒成品整裝待發。
海上風場建設提速
“十四五”期間,山東在省內規劃了總裝機規模3500萬千瓦的三個海上風電基地,作為渤中海上風電基地重要組成部分,東營近年來風電產業發展勢頭向好。
日前,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山東金雷新能源重裝有限公司車間里一片忙碌,大型數控機床正在運轉,工人忙著檢測風力發電機零部件。“這是客戶定制的風電主軸,重達20噸,目前我們最大的加工能力已達100噸。”公司副總經理藺立元介紹,公司掌握風電核心部件鑄造、加工、涂裝等核心技術,可實現數控加工、全自動智能化涂裝等,技術水平處行業領先地位。
作為山東省重點項目,由金雷科技股份公司投資建設的海上風電核心部件數字化制造項目,總投資60億元,主要生產5-30MW風電核心部件,是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近100億元。
金雷新能源重裝、中船海裝、上海電氣……短短數年間,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一批國內海上風電企業落戶東營,涵蓋了風電主機、葉片、樁基及塔筒、主軸、輪轂等全產業鏈條。
在河口區新能源產業園,由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海上風電主機總裝基地項目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將于近期建成投產。該項目主要建設風電主機、葉片、運維、電控裝備、新型儲能裝備及新能源人才培育等產業鏈,規劃產能150萬千瓦/年,達產后將生產8.5-13.6MW海上風電整機、230-252米葉輪直徑海上風電大葉片及配套的電控等設備,進一步助力渤中海上風電基地建設。
金雷新能源重裝廠房車間航拍圖。
全要素服務風電全產業鏈
2022年4月,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項目開工,同年12月首個項目投產。截至2023年,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累計落地總投資248億元的產業鏈項目28個、投產項目15個,全產業鏈條逐步完善,產業集群初步成形。
東營天能重工有限公司的項目從建設到投產,歷時僅一年。“落戶東營,是被這里良好的產業生態所打動。”公司項目負責人段春江說。
風電裝備部件不適合長距離運輸,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選址在港口腹地,降低了企業的生產及運輸成本。為打造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實施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由主要領導掛帥,成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推進專班,為每個項目成立專門推進小組,提供“專屬定制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
為加快新能源產業集群化、鏈條化、智能化發展,河口區推動產業平臺、配套、運營“三位一體”,在全省率先打造“海上零碳產業示范區”,投資20.1億元啟動新能源產業園,主要建設風光儲制造基地、科創研發中心及風電裝備專用碼頭等配套設施。此外,河口區還積極推動風電電機整機組裝、風電塔筒、葉片、海上風電管樁、海上光伏設備等新能源重型設備制造產業發展。
河口區北部沿海風電崛起,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和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創建。
東營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投資促進中心主任高瑞國介紹,在保障項目快速落地上,東營市搭建審批“綠色通道”,實施并聯審批、告知承諾等模式,推動風電重大項目審批跑出“加速度”,還創新“以投促引”模式,投資38.2億元實施廣利港碼頭新建、擴建及園區水電道路等基礎配套工程,提升園區產業承載能力。
日前,山東省政府發布《新能源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提出加快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等園區建設。風涌渤海灣,綠電海上來。東營海上風電,前景無限,未來可期。
天正月初八,整個東營市還是一片祥和寂靜,因為肺炎封城好幾天了。
中午接到一個電話,客戶報修一組裝臺式機,使用時間已經5年以上了,內存DDR3的,獨立顯卡。故障是一開始按開關能聽見風扇響,后來再按也沒反應了。
根據描述初步判斷是電源或是主板問題,于是拿上配件開上我心愛的五菱神車,以100邁的速度飛馳到客戶小區門口。正是封城時刻,保安戴著口罩,大門封著,一切外來車輛不能進入,于是把車放路邊打電話讓客戶領進去。
不廢
不廢話見到電腦了開干!按思路來:
1.開機驗機,故障確如客戶描述那樣,不開機,沒反應。
2.檢修電源,這一步一定要把主板上所有電源接口拔掉,防止電源因損壞而輸出高電壓燒壞配件
拿曲別針連接電源大的那一排綠線和黑(4和5根)
插上220V電源,電源風扇不轉,說明電源損壞!!!簡單不簡單
3.拿新的電源換上去,連接各接口,主板供電,cpu輔助供電,2硬盤電源,顯卡輔助供電等,開機出現bios自檢畫面。
4。維修完成,客戶驗收,互加維修,收費回家
如有看不明白的,歡迎留言咨詢博主,新手寫作,如有錯誤,敬請指正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編者按:
2023年,中國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在山東,近年來“新三樣”產業迅猛發展,一批批高端、智能、綠色新興產業群正快速崛起。2024年1月—5月,山東“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幅度均超50%,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山東“新三樣”產業增長有啥絕招?又如何揚帆出海,備受全球消費者青睞,為中國智造貢獻山東力量?海報新聞記者兵分多路探訪聊城、棗莊、東營等地,推出山東“新三樣”出海記系列報道,講述產品走俏海外背后的故事。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陳洋洋 記者 張大衛 東營報道
近日,山東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成為東部沿海省份中首個新能源裝機過億的省份。其中,截至2024年5月底,山東光伏發電裝機6242萬千瓦,穩居全國首位。
山東省商務廳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省外貿“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持續增長。記者注意到,其中,1-5月,光伏產品出口增長達到61.2%。
在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中,位于東營的山東潤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潤馬光能)的出口情況,正是山東光伏產業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公司通過先進的智能數字管控和科技研發創新,將光伏產品出口到了巴西、荷蘭、印度、南非、烏茲別克斯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山東外貿“新三樣”的典型代表之一。
山東潤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伏組件生產線
光伏產值累計超80億元
“爆款”產品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6月29日一早,記者走進潤馬光能車間,迎面看到一大群“辛勤勞作”的智能機械手臂。在機械手臂有條不紊地操作下,生產線上的一塊塊硅片歷經焊接、排版、層壓等二十幾道制造和AI質檢工序,搖身變成一片片光伏太陽能電池組件,成功下線。很快,這些產品就會被打包裝車,出口到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們正在生產的這兩種光伏組件產品,分別是銷往烏茲別克斯坦和荷蘭的。”山東潤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楊洪軍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生產的光伏產品在國際上很“搶手”。
山東潤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從事太陽能單晶硅P型/N型電池、光伏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同時涉足光伏電站的規劃、設計、安裝及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生產的電池板可實現雙面發電,曾經是山東省唯一一家可以做雙玻雙面電池板的企業。
“以往,服裝、家電、家具被稱為我國外貿出口的‘老三樣’。自去年開始,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走俏海外,呈現出科技含量高、市場份額大、競爭優勢強等特點,折射出我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不斷提速。”山東潤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華北區銷售總監王鵬飛表示。
據介紹,眼前的高效光伏組件智慧工廠項目,計劃總投資7億元,分期建設3GW智能化高效光伏組件生產線。目前已建成投產1.5GW,累計實現產值超80億元。
“我們公司緊盯技術發展前沿,所有設備全部更新,均處于市場領先水平。”楊洪軍感慨,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在產量、品質、轉換效率等方面都穩居世界第一,總產量大約占到全球市場的90%,作為光伏領域從業者,他們倍感自豪。
巴西、荷蘭、印度、南非、烏茲別克斯坦……如今,潤馬光能科技已在5個國家設立了銷售機構,業務網絡覆蓋30多個國家,為全球知名企業提供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累計實現產品出口3.5億美元。
“近年來,潤馬光能搶抓機遇,憑借敏銳的市場眼光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取得了歐盟TUV、CE、日本JET、印度BIS等認證,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王鵬飛告訴記者,公司不但出口訂單多,在國內市場也占據一席之地。近年來,公司取得CQC認證,進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名單,入選國電投、大唐集團、華能集團、中國電建、華潤電力、中核集團、中國能建等央國企合格供應商名錄,主營產品銷量在山東省排名首位。
AI質檢、數字化車間
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在這里
一臺電腦,一個鍵盤……在潤馬光能的生產車間,一套看似簡單的AI質檢設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一套AI質檢系統,用電腦算法代替人工檢驗,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質量判定。如果組件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我們就會轉入人工返修環節,質量過關的產品則進入下一步加工和包裝環節。”山東潤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IT主管王煜鵬介紹。
王煜鵬表示,質檢是光伏產品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啟用這套AI質檢程序后,他們的光伏產品良品率提升了20%,生產效率也提升了20%。這讓潤馬光能的光伏產品在出口時更具競爭力。
潤馬光能自主研發的AI質檢設備。
潤馬光能生產車間內的智能數字化工廠管理系統
在潤馬光能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一塊藍色的數字大屏,生產線的數據、圖表等都在此實時展示。
“我們公司的每一個車間都配有數字車間大屏幕,這是我們的智能數字化工廠管理系統。每一臺設備的實時運行,每一個組件的檢驗過程,全部都會展示在這個大屏幕上。數字屏能夠和所有管理人員的手持終端、電腦能夠連接到一起,相關人員通過電腦、手機,就能對整個生產過程實時控制、分析。”楊洪軍表示。
成績的取得與公司智能數字管控和科技研發創新密不可分。楊洪軍說,近年來,公司一直堅持數字化賦能,通過自主研發的生產管理系統,結合自動化終端,推動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50%以上,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100%,智能制造就緒率100%,6道關鍵工序數控化率100%,實現了一期所有142臺套生產設備數字化率100%。
在全鏈條、全環節的精準管理和精細作業下,公司產品合格率超過99.8%,生產效率及產能提高20%,綜合能耗成本降低10%,真正做到了提質增效,降本精益。這一切,都大大增強了公司抵御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的能力,進而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站穩腳跟。
在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方面,楊洪軍透露,潤馬光能近幾年累計研發投入超3億元,擁有50人研發團隊,聘請9位知名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與上海交大光伏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專利申請60余項,專利授權27項。
“目前,我們的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每年可生產清潔能源電力20億度(千瓦·時),相當于滿足123.2萬戶城鄉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準煤62.7萬噸,相當于植樹1365萬棵。”王鵬飛說,光伏產業發展對于全球的“綠色用電”作用重大,從長遠看,這個產業的發展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作為走俏海外的“新三樣”之一,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強勢得益于光伏上下游產業鏈的“滿血”加持。據透露,目前,中國光伏產能、應用、技術、設備等均領先世界,已形成全產業鏈碾壓性競爭優勢。這當中,山東外貿“新三樣”的貢獻,尤其是在光伏產品出口方面,表現不俗。未來,山東光伏產業將繼續堅持抓創新、求突破,在我國“新三樣”出海的過程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