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中旬,我國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3名航天員乘坐著神舟十三號飛船順利進入到我國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接下來將會在空間站上執行為期6個月左右的任務。
神舟十三號的成功發射和對接,也吸引了國外媒體的關注,不過這一次,國外媒體的關注點是:我國空間站的整潔與國際空間站的亂。
美國Futurism網站報道稱:我國空間站內非常整潔,其室內設計使用了極簡主義的白色,看上去就像是一家蘋果商店,而不是狹窄的太空居住所。
相比之下,國際空間站看起來完全過時了,其內部的大部分空間都是由電線、計算機和各種硬件設備組成的“大雜燴”,其混亂程度足以讓你懷疑它是否會對空間站內的人員構成危險。
其次,如果發生了緊急情況,航天員可能要通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線路和工具來進行修復。
在該報道的最后,文章寫道:盡管人們依舊對國際空間站保持熱愛,只是時代變了,國際空間站已經不是軌道上最酷的地方了。
事實上,和國際空間站相比,我國空間站的休息區更加地舒適。
為了讓航天員在我國空間站更好地休息,我們為航天員們準備了3個獨立的房間,難能可貴的是,這3個房間都是同一個朝向。
我們知道,在距離地球400公里遠的軌道上,這里的環境和地球大不相同,航天員們處于微重力環境。這意味著航天員們沒有“上下”之分,無論是躺著,趴著,豎著,還是斜著睡都沒什么區別,也正是因為如此,國際空間站的“房間”并沒有統一的朝向,而是分散在四面八方。
我們可以把國際空間站的睡眠區想象成你的房間,在你的地板上有一個小房間,在天花板上也有,在你的左側和右側的墻壁上也分別有一個房間。
這個小房間其實非常小,而且環境比較密閉,更為重要的是,里面還要放工作電腦,留給航天員活動的區域相對較少。
盡管在天空中航天員們感覺不到“上下”顛倒,但是我國為了讓航天員們更好地休息,更好地放松,以及享受相對高質量的睡眠,為其配備了同一朝向的小房間,并且拉上簾子之后,這就是一個私人小空間,航天員可以在私人小空間里和家人視頻通話、聊天,宛若在地球上一樣。
航天員回到自己的小房間準備睡覺時,需要鉆入到睡袋中,然后將自己“束縛”在床上,這樣睡覺時就不會四處亂飄了。
睡眠區內有一個小舷窗,航天員們可以通過這個窗戶來觀察外面的世界。航天員湯洪波就通過自己小房間的舷窗上,拍攝了多幅地球的美景,帶我們領略到了從中國空間站看向地球的景色。
通過圖片的對比,我們也能看到國際空間站非常地凌亂,線路非常地多,而且大多裸露在外。
相比之下,我國空間站內部井井有條,看起來井然有序。
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是后發優勢,國際空間站建設較早,在早些年科學技術還沒那么發達,空間規劃時沒有預測到后續科技的發展。再加上國際空間站運行多年,需要做非常多的科學測試,以至于國際空間站越來越“亂”。
而咱們的空間站還處于建設階段,剛開始投入使用,再加上設計比較合理,所以呈現出簡潔的高科技感。
我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另外一個比較直觀的區別,就是國際空間站比較重。
事實上,我國空間站的總體規模其實比不上國際空間站,這主要是因為國際空間站并不是一個國家所獨有,而是國際多國通力協作的結果,只是國際空間站名為“國際”,實際上美國一直排斥我國加入,以至于國際空間站運行這么多年,從未有我國航天員的身影。
我國空間站是我國所獨有,也是我國自主創新開發的,我國空間站在設計之初,就結合了我國當前需求和耗費等多重因素,設計地“小而美”。
我國空間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規模不及國際空間站,但是該有的都有,既能夠滿足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需要,又具備擴展和支持來往飛行器對接的能力。總的來說,我國空間站不求規模,但求效益。
更為重要的是,國際空間站已經超期服役,目前計劃在2024年退役,等到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后,我國空間站將成為唯一運行的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
人航天的核心是人,空間站更是未來人類大規模星際移民的初代“方舟”。不幸的是,人體也是限制載人航天技術發展的核心原因:一方面,為保障人類肉體凡胎進入太空需要復雜的生命維持系統,高成功率要求導致成本攀升;另一方面,人的體力腦力也著實有限,能做的工作遠不如機械和計算機。
幸運的是,人類這種智慧生命之所以站到食物鏈頂端的優勢,恰恰就在于利用工具。我們體力不行,就讓飛船、發動機、機械臂、儀器儀表去做;我們腦力(大型科學計算能力)不行,就讓計算機來做。
筆記本計算機首次進入太空,就是ThinkPad參與哈勃望遠鏡拯救計劃
所以,當面對空間站在飛行過程中的實時多傳感器信息監測、工程和科學儀器海量計算需求、復雜操作下不能出任何故障等需求時,就只有空間站上的計算機能夠勝任了。
對這臺計算機的要求,會相當高。
實際上,空間站對計算機的性能要求,在火箭發射階段就開始了。載人火箭都時常面對5倍左右超重,無人貨運飛船往往挑戰難度更大。如果再碰上“煙大”的火箭(固體助推器),震動也會很強。
火箭發射價格不菲,每千克上萬美元已經算是良心價,計算機的重量當然越輕越好。上天時,計算機往往處在加壓艙段,與最核心的物資同處一室,體積越小越好。畢竟,計算機小一點,航天員就能多吃一口(航天食品空間大一點)了不是?空間站在太空飛行,往往也環境逼仄,幾個人活動空間僅是一個普通臥室大小,計算機也要極致輕薄,才能得心應手。
進入太空后,挑戰才剛剛開始。在這里,來自地球磁場的保護會驟然降低,雖然居高臨下看極光(太陽輻射被地球磁場屏蔽的最佳證據)更舒服了,但也意味著航天員自身面臨的風險更高。如果僅是常規的太陽11周年活動周期還好,可要是趕上宇宙高能粒子無規則沖擊,威脅更大就麻煩了。例如,1989年伽利略木星探測器從航天飛機準備離開時,出艙的宇航員“看”到了閃爍的光芒,實際上是大量高能粒子從他們視網膜上穿過,還好當時立即終止艙外活動,“躲過一劫”【1】。對于計算機而言,這些高能粒子威脅更大,半導體元件分分鐘會出現單粒子翻轉事件,0變成1、1變成0,計算機系統崩潰甚至整個航天器崩潰都不意外。歷史上,數個著名任務(如風云1B)的分系統乃至全系統失效,都跟這有很大關系【2】。
太空最大的特點在于零重力,這也會給計算機帶來諸多挑戰。它排出的熱氣,并不會因為密度低而上浮或導致空氣順利流動,熱量會積壓;計算機本身,也會四處飄浮,必須隨時方便固定起來;艙內如果有四處飄浮的微小液滴和灰塵,也會更容易進入內部;它也會更容易受到失重環境下艙內“飛來橫禍”的威脅,自身強度要高。
而且,不管是早期的機械鼠標(依賴滑球重力),還是后來的光學鼠標(依賴滑鼠墊緊密接觸),在失重環境下都很難用。相信用過ThinkPad小紅點和鍵盤燈組合的朋友們,一定明白為啥NASA宇航員們最喜歡用ThinkPad。
國際空間站穹頂艙里的ThinkPad(圖源:NASA)
不管是國外的宇航員,還是中國的航天員,他們進入太空都不是為了玩,而是有大量繁重復雜的工作要做。從航天器姿控軌控交會對接,到出艙行走機械臂操作;從生物實驗“太空種菜”,到量子密鑰天地互聯;從對地遙感數據收集,到天文觀測宇宙研究……甚至他們自己也成為了航天醫學研究太空中人體變化的實驗樣本,還要經常運動對抗骨質流失和空間適應綜合癥。好不容易擠下來的時間,還要給家里報個平安,給學生們做一次太空科普,自己再來點娛樂。可以說,這些場景下必須要求全能型的筆記本去全面應對,成為航天員太空生活中的全方位助手。
航天器往往價值不菲,航天員的生命無比珍貴,航天實驗器材也高度復雜,這也意味著航天計算機必須高度性能穩定。尤其是對連續收集分析數據要求極高的一些特殊場合,要求計算機絕對不能因為單粒子翻轉、電路異常、碰撞沖擊等造成數據中斷甚至重啟,必須工作狀態穩定。就算是空間站空氣泄漏火災等出大問題了,它也不能輕易宕機。
計算機本身,也不能給空間站運營帶來威脅。例如一個極限場景:即便空間站發生火災把它燒了(當然,不能助燃是起碼要求),它也不能燒出對航天員有害的任何有毒有害物質。
因此,一臺好的航天器用計算機,必須做到:
1.穩定的可靠性。長時間、多挑戰、多種類的場景下穩定工作,不能被意外事件干擾,更不應該丟數據甚至重啟。
國際空間站里有上百臺計算機,絕大部分是ThinkPad(圖源:NASA)
2.廣泛的通用性。各種航天器操作、科學實驗平臺接入、軟件數據分析處理,宇航員/航天員多種語言、多種習慣,Windows/Linux/多種定制系統,都要輕松且穩定應對。
3.絕對的安全性。這里舉個例子即可:NASA對空間站計算機的測試之一,就是把它燒了看能燒出點啥有害物質否……
4.極致的輕便性。容易攜帶,極致輕薄,工作起來順心順手。
5.復雜的功能性。既能穩定工作,又能豐富娛樂,還要關鍵時刻,成為科幻電影里主角努力接上電源后,拯救整個空間站劇情立即峰回路轉看到希望的那臺“她”。
所以回到主題,為啥在空間站廣泛使用了ThinkPad?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在經過了大量載人航天的實踐后,ThinkPad能夠滿足上述要求,慢慢勝出了而已。
例如,
1993年,奮進號航天飛機首次進入太空并參與維護哈勃望遠鏡,ThinkPad上了。
最近的巴黎奧運會預熱視頻中,法國宇航員在空間站穹頂艙吹薩克斯視頻火爆出圈,但其實平時這里更常出現的是ThinkPad(圖源:NASA)
1998年,國際空間站正式開始建設,ThinkPad上了。
1999年,進入任務末期的和平號空間站,又迎來了新一批10臺ThinkPad,陪伴它在兩年后墜入太平洋。
2009年,ThinkPad已經進入聯想旗下(2005年并購),新一批T61p上了國際空間站。
2016年,神舟十一載人飛船,ThinkPad 上了。
天宮空間站里出現的ThinkPad(圖源:CMS)
2021年,神舟十二對接天宮空間站,ThinkPad也上了,現在正在陪伴三位“天神”遨游太空。
所以,能在世界唯三的載人航天大國(中美俄)核心載人航天器上都能拿到入場券、甚至壟斷了部分使用場景,這就是ThinkPad幾十年來在航天領域內深耕獲得的實力。簡單,直接,容易理解的道理。
8月26日(周四) 16:00-17:00
我將在聯想直播平臺、果殼視頻號、果殼快手平臺
與知乎天文學、天體物理學話題優秀答主@劉博洋
以及ThinkPad產品經理一同
為大家帶來主題直播
《征服太空的筆記本電腦——ThinkPad的航天傳奇》
歡迎大家前來圍觀!
參考信息:
【1】高能帶電粒子對航天活動的影響,中國載人航天官網
【2】“風云”遨游浩瀚太空,人民網
①:執行“神十二”任務的航天員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湯洪波、聶海勝、劉伯明。圖②:航天員在核心艙模擬器內訓練。圖③:聶海勝在進行水下訓練。圖④:6月17日上午,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本文圖片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6月21日消息,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進入近地軌道。3位航天員乘坐飛船停靠于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順利進入核心艙,成為第一批進入空間站核心艙的航天員。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任務的首次載人飛行,也是闊別5年后中國航天員再次進入太空。出征前,3位“神十二”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此次任務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工作量大,太空停留3個月,出艙活動時間長、任務重,一次出艙長達6個小時左右
記者:“神十二”任務中,航天員要完成哪些工作?和以往載人飛行有什么不一樣?
聶海勝:空間站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神舟十二號任務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任務工作量非常大。比如,我們進入核心艙后,馬上要建立適合人生活、居住的環境,后續還要到艙外做安裝維護。和神舟七號任務出艙不同,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出艙活動時間長、任務重,一次出艙長達6個小時左右。還要第一次進行人和艙外機械臂配合,復雜性和艱巨性會超出想象。
二是這次任務在軌時間長達3個月,對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強健康維護、生活能力訓練,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適應太空工作、生活。
三是和空間實驗室相比,空間站是更大的科學平臺,我們要做的空間實驗、技術試驗更多、時間更緊。
劉伯明:“神十二”任務和“神七”任務相比,出艙活動有很大不同。“神七”出艙主要是驗證艙外航天服出得去,回得來,以及較為簡單的艙外作業。“神十二”任務計劃要執行兩次出艙任務作業,每次作業長達數小時,需要航天員具備強健的體魄、強大穩定的心理素質。
記者:可預料的困難有哪些?
劉伯明:第一個難點是快速交會對接。我們現在已經有航天器快速交會對接的能力。神舟十二號飛船進行快速交會對接后,我們就馬不停蹄地進入空間站核心艙,這時候考驗航天員在太空的身體適應能力。在適應的同時,我們要拆蓋板、將貨包取放歸位,建立生活工作環境、維護生命保障系統正常運轉。
隨后,為了準備第一次出艙,我們要提前準備。連續兩次出艙任務,間隔時間也很短。出艙過程中,將進行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同配合。機械臂只是大范圍地擺動,把航天員載到艙外作業點附近。在艙外作業點進行精細操作,一個人攜帶的工具有限,操作難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員配合,兩個人共同到作業點把任務完成。因此,既考驗機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靈活性,是否會和艙壁發生碰撞等,也考驗航天員在艙外的配合能力。
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我們在地面時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協同演練配合。實際執行過程中,是否能夠那么順利,無法預知。我們在地面苦練、巧練,在太空時也要嚴格按照手冊執行,現場操作時還要充分發揮航天員的主觀能動性。
3個月的太空生活什么樣?
帶的平板電腦可以上網,也會在失重環境下理發
記者:人們都很向往太空生活,聽說這一次任務可以隨時撥打電話?
聶海勝:我們具備天地之間隨時撥打電話的能力,但不一定隨時撥打。在相對空閑的時候,我們會和地面做一些交流,包括向家人問好。我們帶的平板電腦可以上網,出艙時候也連著WiFi,當然,都是空間站艙段內部的局域網。
記者:這次在太空停留3個月,怎么理發?
聶海勝:我的“專業理發師”就是我身邊的搭檔。我們在地面練了很多次,互相幫忙理發。當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理發和地面不一樣,頭發會飄散。我們在理發推子上套了一個類似吸塵器一樣的東西,可以把剪下的頭發吸進去。
記者:聽說航天員可以隨身帶一些私人物品,是這樣嗎?
湯洪波:我帶了一些。我的孩子現在上初中,他非常幽默、樂觀,是我的驕傲。我錄了許多我愛人和兒子的日常生活視頻,工作之余我會回顧這些家庭生活,放松一下。
進行了哪些艱苦的訓練?
每次水下訓練都要堅持6小時,水槽訓練后,拿筷子都費勁
記者:如此繁重的任務,需要超乎尋常的訓練準備。
聶海勝:對!為了完成這次任務,我們在地面強化了很多不同的訓練,包括一對一訓練、低壓艙訓練、水槽訓練等,我們只有具備矢志不渝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強大穩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這次任務。
劉伯明:各方面的訓練強度都加大,低壓艙訓練風險最高,因為是真空環境。我們在低壓艙內進行了多次針對特殊情況的訓練,來考驗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的反應能力和糾錯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確。
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訓練。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艙到太空進行出艙活動,就必須穿艙外航天服,所以在水槽中模擬太空失重環境,穿著相當于艙外航天服的水下訓練服進行訓練。“神十二”任務的艙外作業時間長,我們在水下訓練基本都是6個小時,在水下高強度訓練,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撐。
記者:據說每次水槽訓練后,拿筷子都費勁,有什么好的辦法適應?
聶海勝:針對水槽訓練,我們首先是加強體能訓練,其次是增強上肢力量,第三,隨著水下訓練次數越來越多,對心肺功能、上肢力量都是鍛煉的過程,堅持下去就會適應。
湯洪波:水槽訓練是“神十二”任務必須訓練的項目。我在水槽訓練中,能克服體能挑戰,但身處艙外航天服這樣狹小空間里會感覺很憋屈,一進去就想出來,非常煩躁,有一段時間甚至是寢食難安。但執行空間站任務,必須穿艙外航天服工作。后來,我發現把艙外航天服的溫度調低,感覺會好一點。再結合自己學到的心理調適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現在,我穿著艙外航天服感覺非常舒服,工作幾個小時也沒有不適。
記者:出艙活動在空間站將變成常態,因此也是訓練的重點。
湯洪波:我們的訓練重點之一,毫無疑問就是出艙。整個出艙程序非常復雜,專業知識、操作技能都很繁雜,信息量巨大。大家都關注出艙那一刻,其實航天員在出艙前要準備很多天,出艙當天也要準備好幾個小時才能打開艙門執行出艙任務。
劉伯明:針對出艙活動,地面訓練強度很大,因為要考慮出艙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地面訓練內容無法完全預測在天上執行任務時的狀況。但我們現在手段很多,比如航天員在軌執行任務遇到特殊情況時,地面團隊第一時間快速進行輔助解答,隨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對于我們個人來說,要提升的是身體適應能力、能量的儲備。出艙當天,早上6點多就要開始準備,到艙外作業、返回,時間很長,對體能消耗很大。
我很期待站在機械臂末端那一刻,面向整個茫茫宇宙,隨著機械臂擺動,會有一種飛翔的感覺。
記者:模擬太空生活的密閉生活訓練,是為了達到什么效果?
湯洪波:主要是為了檢驗航天員持續工作的專注力,有些訓練項目是在極端條件下,考驗航天員在空間環境的應急能力,考驗和磨礪航天員的意志品質。比如,在狹小密閉空間,72小時不睡覺,還要持續工作,并保持準確性。我們在地面做過一個月的密閉訓練,完全模擬進入空間站后的整體飛行程序,包括工作、生活、廢棄物的處理等。
航天員乘組如何團結協作?
3位航天員有分工、有配合,對任務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記者:3位航天員怎么分工?
聶海勝:有句話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務中,任何單項操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兩個人完成的任務,我們兩兩組合,3種模式都可以完成。3個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項工作,那更是一個整體。這是載人航天任務的特點。我們在一起訓練一年多,彼此之間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比如我和劉伯明有過太空體驗,知道地面和天上的操作有區別,操作要更加嚴謹,天上生活的習慣、作息規律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記者:作為搭檔,你們互相評價一下吧。
聶海勝:我和劉伯明都是首批航天員,在一起工作20多年。大家都很熟悉劉伯明。他非常聰明、敬業,喜歡動腦筋,對于一些細微操作研究得非常透徹,對團隊的訓練、任務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我很愿意和他共同完成任務。
湯洪波是第二批航天員,曾是神舟十一號任務的備份航天員,經過了嚴格、系統的訓練,在5年前就具備執行飛天任務的能力。“神十二”任務是首次空間站載人飛行任務,要做大量的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他進入這個乘組,說明專家對他非常認可。湯洪波平時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非常謙虛好學,性格好,我對他充滿信心,非常信任。
劉伯明:聶海勝執行過兩次飛天任務,經歷過多天飛行,“神十”任務進行過交會對接,經驗很豐富。他是這次任務指令長的最合適人選。
我執行過“神七”出艙任務,對出艙任務很有信心,這些年也一直在準備空間站任務。我們既有分工,也會密切配合。
湯洪波訓練非常刻苦,工作踏實可靠,他這種認真的勁兒、肯吃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相對年輕,在電子信息、網絡等操作方面能夠和我們互補。我們對他非常信任。
湯洪波:這次是我的首次飛行,很榮幸能夠和聶海勝、劉伯明一起飛行,他們都有過飛行經歷。聶海勝執行過“神六”“神十”的飛行任務。劉伯明執行過“神七”的出艙任務。在“神十二”任務的準備過程中,他們非常嚴謹、細致、認真,我要學習他們的冷靜、堅定、果斷、沉著。尤其是他們都是多次飛天、多次備份,還一直為“神十二”飛行訓練、準備。這就是一心只為飛天,一生只為飛天,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我對這次任務充滿信心,也充滿期待。
記者:第一次飛天的航天員,能夠入選“神十二”乘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湯洪波: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嚴謹態度。盡管我們十年如一日地訓練,很多事情閉著眼都能做正確,但是你不能真閉著眼做,要確保萬無一失,必須細致,還要勇敢。
執行飛天任務有什么感受?
經歷了3個“8年”,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再到太空出艙,見證科技不斷進步
記者:聶指令長,您從成為航天員到執行3次飛天任務,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這3個“8年”有什么不一樣?
聶海勝:我在1998年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到2005年執行神舟六號任務,這屬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8年后的2013年,我執行了神舟十號任務,這屬于第二步的空間實驗室階段;8年后的現在,我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這已是第三步的空間站建設階段。
每一個8年都不一樣。隨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一步一步往前推進,我們的任務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對航天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作為一名航天員,我的成長與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國家有經濟實力、科技能力,發展載人航天事業,把我們送上太空。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能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作貢獻,我感到非常幸福。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能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倍感自豪。我們的狀態就是時刻準備著,我們的使命就是圓滿完成任務。在飛過祖國上空的時候,我會在心里祝福我們偉大的黨“生日快樂”。
記者:經歷了3個“8年”,您對航天技術進步有哪些感受?
聶海勝:感受非常深。“神五”是一人一天,“神六”是多人多天,“神七”是太空出艙,“神九”“神十”“神十一”,太空生活從12天、15天到30天的跨越。“神十一”為什么能在太空生活一個月,是因為背后強大的科技支撐能力。這么多年來,我們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工作環境、通信條件、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比如,我們在太空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寬敞。神舟五號任務時航天員沒有進入軌道艙活動,到“神十”的時候,就有“兩室”,3個航天員中,兩個人可以睡到“臥室”里,一個人打“地鋪”睡在地板上;空間站更是變成了“三室兩廳”,這是空間大小的變化。
我和費俊龍執行“神六”任務時,軌道艙溫度比較低,吃飯加熱的比較少。之前食品周期是3天,現在我們做到了7天一個食品周期,可以吃到更豐富多樣的口味。
之前我們都是從地面攜帶水和氧氣上去,到了空間站階段,我們要在太空生活3—6個月,通過再生式環控生保技術實現重復利用,冷凝水、汗液重新收集凈化成再生水,經過處理就變成純凈水。
記者: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再上太空,心情怎樣?
劉伯明:在我們模擬器訓練大廳,這樣一句話非常醒目: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這一直激勵著我不斷探索前行。
每次任務都要重新歸零,每次任務都要重新開始,我們要保持第一次的熱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細操作的踏實作風。13年刻苦訓練,13年耐心等待,13年熱切期盼,再度飛天,可以說心馳神往、心潮澎湃。對于航天員個體而言,保持強健的體魄不難,因為我們有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難的是十幾年還保持那份熱情、那份激情。
星星只有閃爍在太空中才是最美的,否則它就是一塊蒼白的巖石。對我們航天員來說,要感謝黨,感謝祖國,有了國家這個強大的后盾,趕上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才能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選拔一個優秀的航天員不容易,黨和人民培養我們這么多年,我們只有圓滿完成任務,來報效祖國。我對再度飛天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指令長聶海勝和小師弟湯洪波的默契配合下,我對完成任務有決心有信心。
記者:航天員首飛往往要經歷多年的等待,能講講感受嗎?
湯洪波:我在2010年5月5日進入航天員大隊,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我也一直想,這么多年的訓練,什么時候能夠把我學到的本領用上,去太空執行任務?漫長的等待,其實比高強度訓練更具挑戰性。但有飛天夢的牽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狀態。我相信,未來的十年,將是為空間站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十年。
我很喜歡飛行的感覺。這一次我的“坐騎”是火箭,將飛向幾百公里高的空間站。我期待能夠很快克服失重給身體帶來的不適,盡快建立起空間站核心艙的居住環境,期待我們圓滿完成任務重新返回地球的那一刻。
聶海勝:我們一直期待空間站時代的到來,為此奮斗了多年。空間站建好后,就是我們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的家,將迎來一批又一批航天員。將來,也有可能迎來國際航天員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在這個太空平臺做更多的科學研究,用這些成果造福全人類。
(原題為《與“神十二”航天員面對面》)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人民日報